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49:21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0 21:49:21     小编:LZ文人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正和改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这里列举了一些行业领先者的总结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一

摘要:信息技术代表着21世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类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方式也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工程各个环节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大监督力度的有效办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期望对我国工程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模式都在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模式发生转变。工程类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使得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实用,是企业确保工程质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二

在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安全问题,这是重中之重,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所以一定要提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忽视安全问题可能会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我国与8月份颁布了《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政府方面出台相关的规定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同时还需要注重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安全,还建立起了城市网络安全保证体系,保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总之,颁布的通知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智慧城市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导。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三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业务人员的支持和拥护。效益不仅是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往和今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像企业中的一根链条,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数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引导企业向高效率、柔性和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软件产品、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系统集成、管理咨询、应用实施等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四

摘要:企业集团的建设离不开有秩序的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集团将信息化建设延展到了企业的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效率,管控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企业集团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将从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入手,浅析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企业集团在税务管理方面进行的信息建设过程,提出合理性建议。

企业集团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企业集团的管理也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重点,企业集团必须重视管理[1]。税务管理也是企业集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应该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进行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

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对企业集团的成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将企业集团成员的具体信息,比如成员企业的纳税名称、成员企业各自的税号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内容更要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同时税务管理要想顺利的进行,还需要对税务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包括集团的管理层信息、总部负责人的信息等部门的管理[2]。信息化建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权限处理,使各部门无法越级查看一些关键信息。

(二)税务事项管理。

信息化建设应该将企业集团总部以及企业集团成员的报表进行汇总,在信息系统中采集涉及税务事项的报表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明细的数据采用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各企业的各个税种的金额,根据这些金额以及纳税调整体系,自动生成纳税申请表,同时要使这些表格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要求,建立起一套有规则、系统的税务事项管理体系,提高报表的真实性,提高企业集团税务管理的效率。

(三)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的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实施后,会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率的操作流程,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流程中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该编制重大事项税务管理的流程,也就是说需要设置相关的流程,使得当重大涉税事项发生后,税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将事项具体的资料输入信息系统,将这些事项进行分类,按照事项的重要程度以及所属的性质分类,通过数据库进行系统的分析或者像外界人士寻求帮助,可以更加针对性的处理税务事项[3]。

(四)数据分析功能。

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要有层次,应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查询,系统性的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输入与计算,对各项数据指标设置临界值,当计算数据超出临界值,自动的发出提醒,税务管理人员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促使企业集团对各项活动进行调整,有助于管理层进行正确适合的决策。

(五)交流功能。

税务管理系统应该设立互动平台,使得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成员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将税务规则的调整及时的传达到集团成员,集团成员也可将各自税务资料以及纳税情况及时反映给集团总部,使集团总部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目标应该与集团成员的税务管理目标一致,虽然集团的税务管理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集团与成员之间税务的制度管理等税务事项的管理,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要以此为建设目标,应该使集团与成员企业共同达到控制住了风险,减少了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减少了人员的成本以及及时纳税[4]。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策略。

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必须结合企业集团内部的情况,针对企业集团以及企业成员具体的分析进行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成员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就会导致成员企业的纳税种类也不相同,同时,成员之间各自的税务管理水平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企业集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系统性的以及有区分的进行信息管理,在集团企业和成员企业内部同时设置信息化平台,选取个别的企业进行实验,试验一下成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三)选择合适的软件。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软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企业集团的系统进行判断,如果企业集团现有的'erp决策管理系统已经趋于完善,那么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在现有的erp基础上进行税务管理的拓展,如果企业集团的erp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就使用单独的系统与之前的进行连接。另一种是判断成员企业的产品是单一还是复杂,若成员企业的产品趋于单一,那么使用现有的管理系统来进行开发就可以,但是如果成员企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使用现有的来进行管理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就需要重新选用单独的软件进行管理,将之与之前的系统建立连接。同时,企业集团的税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向其他已经成功的企业进行学习,吸取其他集团的经验教训,使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

三、结语。

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集团应该不断的学习信息化建设技术,完善信息化系统,将之运用到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中,使税务管理更加的简单,降低税务管理的风险以及成本,使企业集团和集团成员都可以健康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五

再担保模式是政府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有力抓手,政府作为再担保公司的出资人和管理者,在资本金和代偿补偿方面给予了再担保公司很大的支持。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各方面的支出压力都很大,每年对再担保的资金支持均经过相关审批程序后下达预算指标,不可能无限制地对再担保公司的风险进行兜底。再担保公司应根据财政资金的支持数额,科学设计再担保方式,有效控制代偿总额。

2.2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为克服财政资金有限性缺陷,服务真正干事创业的市场主体,再担保运作模式确定为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并明确了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模式和原则下,再担保公司必须加强再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按照互惠互利和安全性原则开展再担保业务,切实保障资本金安全,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2.3再担保体系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

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资本金的安全。管控得好,就能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管理失控,就会侵蚀国有资本,甚至引发破产事件,危及再担保体系安全。

2.4正向激励的'必然要求。

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就能增强利益各方的工作责任心,减少风险的发生。放松或者放弃风险管理,就会削弱利益各方的工作责任心,甚至出现道德风险,导致事故频发。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六

政府作为出资人和管理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加强再担保公司业务管理,既不强行要求其做什么项目,又要及时制止其开展不良项目,即只行使否决权和方向性引导权。同时定期对其业务进行合规监管、风险监管,并积极化解各类风险;二是尊重再担保公司自有资金支配权,按市场化原则动用其资金,不能无偿占有或随意抽走;三是强化再担保公司班子管理,建设一支讲团结、懂业务、善管理、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四是建立完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和担保代偿补偿机制,给予更多资金支持,不断壮大再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和再担保能力。

4.2争取银行最大支持。

一是在政府主导下优化银再担合作条件;银行要在风险分担、利率优惠、担保放大倍数、减免保证金等方面给予担保行业,以增强银行工作责任心,降低担保行业风险;二是积极向担保行业推介好项目,将一部分银行抵押贷款业务转化为信用担保贷款业务,把抵押物的处置权交给担保公司,提高银行贷款归还的及时性;三是对产品有销路,企业有利润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即使企业出现暂时性的资金困难或经营困难,也不断贷不抽贷,不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

4.3建立再担保风控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

一是完善风控制度。建立项目受理、项目尽调、风控评审、风控决议、反担保措施落实、收费管理、合同审批与签署、放款管理、保后管理、代偿审批与资金拨付、追偿管理等各环节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流程之中,明确各业务环节的具体审批权限和相互制约关系,从制度上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二是健全管理体制。设立风控委、风险管理部、审计委、审计部等内设机构,让其全程参与再担保业务,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在项目尽调、项目评审、反担保措施落实、收费管理、合同审批与签署等环节坚持双人经办制度,形成相互制约关系。所有再担保项目均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并赋予风控委主任一票否决权。三是明确准入标准和风险敞口标准。规定哪些行业、机构、项目可以做、做多少,哪些不能做,哪些可以做纯信用,哪些必须提供足值抵押物,哪些可以留一部分风险敞口。四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和处置机制。根据严重程度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均设置许多数据阈值,并明确相应的风险处置方案。当再担保对象相关数据达到规定的阈值,即表示发生了相应等级的风险,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工作。

4.4充分识别企业和担保公司风险。

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及经营能力,分析企业项目风险和整体风险,判断风险类型和大小。同时认真分析担保公司资产质量、担保项目质量、流动性状况,判断担保公司代偿能力。综合两方面情况,根据准入标准,决定是否给予再担保支持,以及给予多大的支持。

4.5及时进行风险管理和处置。

一是对决定给予再担保支持的项目,根据识别的风险状况和再担保对象的要求,确定再担保方式、再担保责任和收费标准。再担保方式包括增信型再担保、分险型再担保、流动性支持再担保。再担保责任重点考虑分险型再担保中承担风险的比例,一般在20%~80%之间选择。收费标准遵循保本微利原则,即收取费用加上政府补偿与风险发生所造成的代偿(损失)基本持平。二是对给予再担保支持的项目,根据风险敞口标准,设计反担保措施,签订反担保合同,进行反担保抵质押登记。三是加强保后管理。定期不定期对企业、担保公司进行保后检查,收集相关数据,结合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出现风险状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四是对再担保代偿的项目,积极开展追偿工作,尽量减少代偿损失。必要时也可实行债权转让、债转股等灵活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以实际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5结语。

再担保公司对担保机构起着增信、分险、规范、引领的职能作用,对担保行业起着稳定器和放大器作用。要维护再担保体系稳定运行,必须对再担保业务进行风险管理。因此,再担保公司要深入分析业务风险,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控,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工业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取得新的进展[j].中国中小企业,(10).

[2]陈会军.信用再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3]360百科.再担保[eb/ol].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七

(一)强化项目经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

项目经理责任制是以项目经理为项目财务管理的主体的管理责任制度,它不仅确立了项目经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中的权力与地位,还对项目经理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此外,建筑企业还应厘清各部门的权责,使得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责任到人,为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重要的保障。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形式。矩阵式项目管理是以矩阵部署,通过建立项目各个管理点,权、责、利结合起来,以便于各管理点的及时安排与调整。同时,还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出现问题的应追究到个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强化对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

要制定合理的库存量,尽可能地压缩库存物资,以保证生产的均衡;可采取小批量的集中进货的办法,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折扣,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实施较为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实现责任到人;在工程施工期间以及工程峻工后,应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于被动的应收账款,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挽救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给予应有的处罚。

(三)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实现网络财务信息化。

预算是行动的计划。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应坚持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并依据企业总目标制定年度各分目标,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应控制资本性的支出,财务部门一般情况下不得安排预算以外的资金支出,但是特殊情况必须开支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对建筑企业的预算管理应通过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考核的动态管理和流程控制。实施会计委派制是防止财务人员规避责任的重要方法。通过将预算与绩效、奖罚等挂钩,可有效地审计和监督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此外,要对财务管理进行网络信息化处理。网络财务是依托因特网技术,以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网络财务有信息的实时性、集成性、高度共享性以及财务与业务协同作业的特点。实行网络财务,有利于拓展财务的管理空间和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实行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之趋。

首先,实行全员的成本管理。全员成本管理即建筑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广大职工参与的成本管理。其次,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事前管理是全过程成本管理的基础,事中管理是关键,而事后管理是在整个使用期内对包括使用、维修、保养等的全部支出的管理。再次,实行全方位成本管理,指包括市场、科技以及人力资源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分析、会计核算,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支出,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此外,要将全环节的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等。

(二)建立成本责任体系,形成成本管理网络。

要实行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度,设立成本管理中心,将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建筑企业需要企业经理对其进行直接领导,负责整个企业成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以及考核,对企业的生产效益负完全责任。成本分级归口管理主要包括在成本管理中,要正确地处理公司总部与下属各生产单位的关系,实现成本管理内容的有机结合,要正确地处理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通过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形成一个贯穿于企业上下、连接企业左右的成本控制系统。

(三)强化对成本的控制力度,建立成本管理的信息反馈体系。

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就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要进行分阶段核算,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分阶段的成本分析、考核,对保质保量完成成目标的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对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使得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职工充分认识到成本预算的重要作用,化作内动力,从而更好地投身于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之下,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在施工的项目中,各个项目都会包含有一定的成本信息,为此,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工序都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反馈系统,并及时制定或修改各部门、各环节与各工序的成本目标。

(四)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节约工费支出。

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是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实行现场管理责任制,在施工作业面上做到划区到队、划区到人,并及时督促作业队将材料存放有序,将场地清洁干净,以避免再次用工。其次,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精减管理机构,以减少现场的管理费用。再次,还要进行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管理。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证工程建设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避免安全事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肖纯银。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答理的措施[j]。财会通讯,(7—8)。

[2]孙静芳。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网,2006。

[3]任喜红。浅析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内江科技,01期。

[4]谢明辉。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24期。

[5]沈福元。对建筑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10)。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八

1、会计信息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企业管理的潮流为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相互结合,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中所应用的业务流程的基础,更是企业用来执行企业内部活动的依据。企业财务活动的一切信息都是由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进行控制的,对企业经营的控制以及预测、控制都能做出一个全面的统筹。所以说,为了使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就必须将企业内外部财务的信息共享与有效利用达成一致。在企业一个实际的环境下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这样的方式而产生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它将信息流同步化、财务管理以及物流等相互联系,其具有组织弹性化的特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特定的环境下构建了信息系统,为了使企业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企业财务信息比以往更加全面、具体,就必须使用信息技术。

2、内部控制。美国颁布的coso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方法,其在制定相关内部制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效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目标而制定的。从宏观的角度讲其具有五大部分内容: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五部分内容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体的企业基调,企业的内控能否有效实施,与环境控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人员的管理是环境控制的关键,因此首先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诚实信用,只有有了信用才会有秩序,企业和社会才能稳健地发展;注重人员的胜任能力,在人思想观念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胜任能力;管理层不同的经营理念与风格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果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经营决策,控制环境就得不到正常的运行;一个明确的组织机构,才能引导企业的各个管理职能将其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因而完成企业管理的目标;划分权责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每个员工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政策,注重员工的选聘、培训以及评估考核等政策。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胜任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是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所在。

(2)评估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为了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使用企业内部管理以往存在的舞弊现象进行评价、识别,使可能存在的风险降低到最大限度。

(3)信息与沟通;其是由内、外部信息与沟通所组成的。

(4)控制活动主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分析研究耿荣(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将企业的内部控制视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都是在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实施的,企业的命运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与企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将逐渐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分析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12-0246-01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文件记录、内部稽核以及资产与记录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控制。

(5)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

1、会计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信息化实现了现代企业无纸化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内控机制与企业体制有一定的联系。互联网内部的控制、交易等都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持续发展,使更多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和完善。

(1)企业内部控制由以往的控制和命令转化到协调和集中。对企业使用不同的分工,帮助企业在整个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更使企业在转换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太过集中的职责会造成不能有效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的现象,不能及时制止高层管理人员的务必现象或者一些不遵循规则的现象。这很容易增加出错的几率,也会同样增加企业内控的风险,影响企业内控进行有效运行。

2、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从以往的顺序化转化到并行化。并行化的主要特点是在对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的时候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围绕着成本控制来进行实施的。在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也可以使用同一会计信息,来监督企业的销售、生产、预测以及供应等工作。但同时也是因为信息的共享性也是舞弊的几率有所增加,使信息的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3、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协调。网络引入到信息技术当中,促使更多的外部人员介入,共享企业内部信息也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漏的风险。所以说只有经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才能将内部控制更好地实施。其次是,将企业内部控制的柔性管理作为重点,内控制度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环境中应该与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能将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因为内部控制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协调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九

20xx年10月国务院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被空前重视,迫切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性并相对规范的信用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20xx年,重庆政府将社会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块,并率先启动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牵头责任交给了市工商局。近几年,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工商牵头,各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对于当前国务院和其他地方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xx年,重庆市工商局争取政府投资1136.9万元,依托已经形成了三级联网的工商业务系统,开发并建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横向上,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分别以市工商局、区县工商局为中心,与市级部门或区县部门相连;纵向上,依托工商业务系统,实现工商三级联网;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技术上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征集和共享。

(二)建成庞大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市工商局以工商登记、执法业务数据位基础,以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信息征集目录,采用ftp方式、电子表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公用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征集整合信息,形成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截止今年7月底,联合征信系统已征集来自63个市级单位和40个区县的企业信用信息1890万条,其中工商以外部门的信息占55.5%。

(三)建立多种信息公开渠道。

在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政府部门可直接访问联合征信系统,根据权限,查询信息;在市工商局和40个区县工商局,设立对外查询服务窗口,社会公众可提交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申请,免费查询相关企业信用信息状况,获取信用证明;在互联网,社会公众可访问重庆企业信用网,免费查询企业身份信息。

(四)建立广泛的信用制约机制。

在市监察局和发改委的支持下,20xx,年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应用试点,对存在不良记录的投标企业,给予制约;20xx年,与经济信息委共同主导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黑名单信息在项目审批、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等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此外,主动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促进作用,税务、人社、法院等部门先后将信息应用到开展税费清查、社保查补、劳动用工清理等社会管理活动中,两江新区等经济开发区、各级政府应用到招商引资活动中,银行应用到信贷业务工作中;倡导市场交易主体查询对方身份、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交易风险。

重庆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社会信用意识大大增强,近两年企业信用网、联合征信系统内网访问量以及信用证明出具量每年呈几何数上升;二是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等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试点领域的经济秩序明显改善,串标围标现象明显减少;三是社会管理程度明显增强,仅20xx年,市地税局在股权转让环节税费清查中查补增收税费4816万元,人社局企业参保率大大提高,逃避债务纠纷、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

二、重庆做法的启示。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重庆市工商局利用现有的三级联网的业务系统资源,和掌握的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打造的重庆市联合征信系统,成为重庆市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

(二)建立部门征信联动工作机制是关键。

信用体系建设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信息征集、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信息的使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我国的信用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各个部门或系统都有不同的信息保密规定,信息开放非常有限。如检察院的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住建部的施工企业的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信贷数据库,都严禁对本系统外批量提供。要打破部门信息封闭加强信息征集整合,必须建立畅通征信联动工作机制。

(三)畅通的公开共享渠道是重要基础。

畅通的公开渠道是保证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从重庆的实践来看,多种公开渠道催生了社会各界信用需求大大增加,下一步,重庆市工商局还将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延伸联合征信系统的网络触角,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在全社会的公开共享。

(四)信用信息在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是落脚点。

将的信息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信用信息资源发挥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从重庆的实践来看,信息使用可以应用在“公共资源交易、国家优惠政策享受审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招商引资、行政许可以及政府日常监督管理”活动中,并通过“量化评分、一票否决、信用评级、信用产品”等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争取政府支持出台了《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信息征集、公开共享的工作规范,争取将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写入政府的《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管理办法》等业务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了国有资金投资工程招投标、食品药品安全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诚信信息应用,争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发改委的支持,将信息征集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息应用分别纳入政府、纪检监察的工作督察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了“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息应用”工作的顺利推行。

三、工作建议。

(一)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当前,工商系统已经建立国家工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五级联网系统,掌握着庞大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和行政执法信息资源,税务、社保等其他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对工商信息资源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在建立全国征信平台的建设上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建议工商总局争取工作主动,取得国务院支持,依托工商登记系统,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和国家信用信息资源库,在省级及省级以下,以工商局为中心,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省级信息资源分库,汇集到国家工商总局信息资源库,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并以互联网为依托,反馈到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共享。

开展工作调研,充分了解各地信用体系建设征集系统和信用信息库建设情况,制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信用信息征集目录、指标体系,实现全国信用体系建设一盘棋。

(三)建立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

在当前我国部门信息公开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形成畅通的联合征信工作机制,以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一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国家立法立法进程,将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义务纳入法律范畴;二是将信息征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开展督察。

(四)强力推行信用信息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

一是争取国务院以文件等形式强制规定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使用信息资源库,并综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失信行为给予制约,形成跨部门的“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二是推动信用报告、信用评级等信用产品的研发,推行信用产品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使用;三是以信用评价为基础,推行行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

1、缺少约束机制。

对业务经理的约束机制和监督作用无法进行正常的考核,无形之中给一些部门经理有了“自我发展”的机会,用钱随意性较大,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电力企业亏损严重。

2、资产流失严重。

一直沿用传统的记账法,所以资产短缺、毁损、滞销、报废或积压等问题时有发生,资产流失惨重。

另外加上线路改造费用和设施维修费用等,致使企业存在潜在的亏损。

3、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二是就目前来说电力企业“账实不符”现象大有“人在”,固定资产和存货没有能够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固定盘点,就更不用提年清月结,致使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

四是由于电力企业管理者自身不正当的追求业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更有甚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政绩”也暗示企业做假账,会计人员迫于多方压力“编撰”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混淆是非,对电力企业的是个“误区”。

4、会计监督“失效”。

一是财务收支失控、电力企业私设“小金库”现象存在。

二是存在会计工作无章可循,出现不完整、不真实会计数据,最终出现财务报表的不真实。

三是会计工作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企业会计工作缺乏权威性与独立性,难以真正发挥会计内部控制作用。

四是部分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忽略了《会计法》的强制性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有时存在个人利益或者领导意图,出现会计数据的人为造假。

新时期的电力企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章立制,强化财会部门的管理职能,对电力企业发生的一切有经济往来的事务进行参入管理,并在管理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化解各种风险。

一是事前参入内控。

在电力企业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相互预防、相互牵制的“互控体系”,在互控体系中确保财务控制手段能够参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内部岗位;二是事中始终参入内控。

在日常会计业务核算的基础上,加强对日常业务核查力度,建立“以堵为主”的财务管理防控网;三是事后参入核实评价。

由企业主要负责同志牵头,会同企业内部水平高、业务精、有正义感、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核评”委员会,定期对内部控制落实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价,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

一是在物品采购环节,由相关部门牵头,会计跟进采取“库存定额”方法,确保库存定额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在记账准确、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根据账面库存量情况决定采购量。

由会计和相关部门定期制定销售计划,并报高层管理者召开“计划审题会”审核,确保整个经营过程都在企业管理层的计划管理范围内;做到货销款到,并于会计及时核帐对账。

三是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货币资金流量的控制,同时对所有付款业务都需要经办人员签字,经过会计人员的审核后,报分管财务人员签章,最后由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方可到出纳员处领款。

新时期电力企业财会队伍的素质要与时俱进,方可不被时代淘汰、落伍。

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管理策划等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加进修和继续教育,只有这样的财务人员才不会落伍,因为锦绣和继续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过程。

一是针对新时期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状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设置相对独立的、有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了这个内审部门后,要根据业务特点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额营销业务进行审计,并做好审计报告呈交相关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

二是要加快建设电力营销系统的内部集成、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的内控管理工作,同时内控部门要监管审核结算电费和汇总电费的过程,便于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指导。

考核与评价是对企业业务的核实和评定,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督促企业各级管理者、执行者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和手段,是领导认定部门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的管控职能调查与评价。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一

现阶段,因为当代物流提供的服务、成本、速度等对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各企业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均逐渐利用了逆向物流行业中的差异化服务模式。具体而言,即为同资源的替代、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质检、退回、再加工等活动。

一、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逆向物流的运作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企业绩效能力的增强。因为消费者在把不满意产品退回至连锁零售企业之后,这部分产品通过连锁零售企业进行逆向物流信息的操作处理后退回至原供应商手中,再进一步追溯到生产制造商,整个退货过程和传统的产品截然不同,然而其所耗费的单位成本却远远超出传统物流。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跨境连锁零售领域的巨头陆续涌入中国市场当中,进而造成零售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为了抢夺顾客,很多企业一再放宽退货政策,尽管这对于连锁零售公司推行差异化服务策略、摆脱恶性竞争局面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一策略也提升了企业退货的物流成本。此外,因为连锁零售企业的外销产品大部分为日用快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手段大多为冲动式消费,如此一来便造成了退货率的迅速攀升,但无论如何最终的'成本也是由连锁零售单位自行承担。2.逆向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缺陷。首先,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系统的平稳运行。各企业的逆向物流是否存在,并非是由广大消费者直接决定的,而是各大供应商所掌握的。这是由于众多消费者按照自身的需求特点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是否需要退换货等,但支持充分退货理由的通常为产品质量所致,所以产品质量的根本负责人——供应商直接决定了逆向物流的出现可能性。其次,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拥有明显的复杂性特点。连锁零售业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迫使零售商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同时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造成产品因质量瑕疵或盲目交易等因素而被退货,提醒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退货政策。

二、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1.尽快形成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国内零售企业逆向物流问题的出现根源与最终责任都在于供应商,然而这并不代表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完全逃脱对逆向物流的所有责任。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本质上是面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服务型企业,它们的绩效水平是由众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满意度决定的。所以说,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和供应商之间就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问题展开有效交流,互帮互助,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们的满意程度。2.推行逆向物流外包运营战略。因为逆向物流并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物流活动,当中涵盖了支撑逆向物流运行的绿色环保理念等诉求,要求政府机构从社会化物流角度出发制定各项物流规范,并且从有效提高能源的转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利用等角度设定更加合理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严重欠缺独立投资专业化逆向物流设备的经济预算,而且在逆向物流运营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把零售环节的逆向物流外包至第三方物流单位是每一个连锁零售企业的有利选择。推广逆向物流外包策略的意义在于:其有助于物流管理成本的削减,减少退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与费用,增强物流管理能力并降低运行风险。除此之外,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也可以同连锁零售商间签署产品回购计划,从而得到回收商品的处理权限,有效提高逆向物流的总体运作能力和有效性。3.进一步健全内部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第一,构建更加有序的逆向物流操作体系。这一点需要各连锁零售商加强对逆向物流的售后服务、退货质量管理,最终使得逆向物流的强度大大下降。在和供应商或制造商协商好具体退货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防范不合格产品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当中。其次,进一步规范退货政策,构建更加专业的退货处理点。其中,退货点主要负责下属店面的退货接收、质量检测等工作内容,借助对这部分产品的分类,进一步弄清楚本身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最终进行报废操作或者向供应商索赔。此外,退货点也必须不断增强逆向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为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在对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述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作者:郑业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发展势头极为迅猛。近年来,企业业务量不断增加,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财务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会计内部制约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内控体系目前状况,并探讨了完善企业会计内部制约的一些措施。

一、引言。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其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内部管理有着重大关联。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缺乏统一的内部制约机制,出现了许多挪用公款、携款私逃的现象,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在企业实行内部制约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同时还能遏制企业内部出现恶性事件,避开经济损害,进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会计内控体系是当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工作,对规范企业会计活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企业会计内控体系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企业对会计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企业会计内控体系依然存在很大的理由。

(一)内控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在市场活动中,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管理还是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策略,经营方式以及思想理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并未将企业视为自负亏盈、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缺乏对内部制约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自以为内部制约仅仅是一堆规章制度、文件或者手册而缺乏真正的实用性,部分管理者片面地将会计内部制约理解为准确性、资产完整与安全性制约、财会信息制约、内部成本制约等。因为内部会计制约未能产生直观、可见的经济价值,同时需要专门设置相关岗位,并且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以及环节也有所增加,由此,管理者误以为内部制约只会束缚自身的手脚,降低了办事效率。

在我国当代的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过分的制约成本,在会计内部制约中,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人员,职业素质低,知识水平有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针对企业的经营提供可行的内部制约措施,以至于企业会计内部制约工作效率低,其次,就是在企业会计背部制约中,由于没有完善的制约机制,许多会计从业人员会挪用公款,企业会计内部制约一盘散沙,给企业造成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我国当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高,在企业会计内部制约中,无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许多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暇他顾,既使能实现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程度也会较低,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1]。还有一些企业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顾长远利益,不能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会计内部制约中去,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

企业会计内部制约的核心是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针对我国当前企业会计内部制约意识薄弱,当代企业的'管理层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加强会计内部制约的认识,完善会计内部制约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利用会计内部管理机制来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明确会计部门的职责所在,从而调动企业内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企业会计内部制约制度的建设作出贡献。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现代化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企业会计内部制约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在构建内部制约制度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内部制约制度,在会计内部制约制度中,落实责任制,明确分工,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企业会计内部制约的监督机制,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制约制度,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加大信息化技术得应用。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广发内的应用。在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内控体系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会计内控网络系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节省成本[2]。通过信息化的会计内控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办事效率,同时也能推动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稳步发展。

四、结语。

企业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内控体制建设水平及质量低,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存活下去,加强企业会计内控体系建设有助于规范企业会计内部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良好、长效的运行,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的良好与否,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支持,做好企业内部的控制工作,然而在目前的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实行企业会计内控的必要性,提出相关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问题;必要性;有效措施。

1.1内控的意识较为薄弱。

现代企业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但是在目前的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观念进行企业的管理,经营的模式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没有改变过来,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合理、有效的内控机制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的情况,为企业高层作出决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效的降低和规避风险[3]。但是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将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自主个体看待,认为内控制度仅仅是一些没有实效意义的规章、制度,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其次是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管理。企业会计内控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范,项目的审批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统一,办理的程序增加,还需要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管理。但在当前的大部分企业中,管理人员认为内控制度程序太过繁琐,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导致在操作中出现不按规章办事,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和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1.2内控制度的连贯性缺失。

目前的很多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内控机制,但是由于组织建设的不完整、不科学导致在发挥作用时缺乏连贯性。一方面表现在利益和管理方面的不协调。在企业运作中,一些部门因为业绩的压力和利益的引诱,过度的注重于业绩方面的考核,却忽视了对部门自我管理的约束,造成企业内部会计内控工作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导致企业的组织建设出现缺失,影响了企业的良好运作。另一方面是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预见性不强。虽然建立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但是作用没有发挥,往往是当出现问题了,事后才进行内控补救,没有在事件发生之前作出相应的预测,增加了企业的风险[4]。例如:当企业内部出现不良行为时,才加大力度进行事后的补救,对需要投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没有明确的预算,造成管理的效率低下,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在事件发生之后并没有及时的反思,导致内控制度仍然存在漏洞,陷入恶性的循环,增加了不必要的资金和人力的浪费。另外,大多数企业片面的关注内控制度对财务的管理,加强对资金和成本的控制,忽视了对员工的素质培训,造成内控机制和对员工的管理缺乏连贯性,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反映,降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3会计内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不够。

1.4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主要是依赖于财务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对企业的良好运作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标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2月15日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具体细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能力低、素质低的从业人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账目的管理过程中,完全凭借经验主义,难以保证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同时,还存在会计人员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按照领导或者管理人员的安排示意做企业的账目,使得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难以顺利的落实,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经营,难以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

2.1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投资的成本。

企业运作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效的、合理的降低生产投资的成本,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经营中,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金的投入最主要的是加强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资金和款项等项目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得出详细的报告,实现对企业运营的整体调控和管理。因此,实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够对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成本进行准确的、细致的核算和统计分析,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准确的预算和控制,进行合理的资金比例分配,大幅度的降低生产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金投入[5]。

2.2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必要工作。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内控制度,能够对企业的运作情况做出准确的反映,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会计信息反馈和参考。在企业经营者看来,确保企业的良好运营,实现经济效益的回报是最终的也是唯一的目的。因此,实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确保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成果,准确的了解公司的各项事务,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些都与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分不开的。另外,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协调和解决企业经营者与股份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经济纠纷,促使双方达成共识,保证企业内控制度的顺利落实和实施,最终达到双赢。

2.3能够有效的降低和规避风险。

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回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业绩和风险是并存的。为了有效的降低和规避风险,必须加强企业会计内控机制。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够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并且具有强大的预测功能,能够对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建议,有效的预防、降低和规避风险。同时,还可以确保企业的资金财产不受损失,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提升企业的形象,对企业长期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6]。

2.4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个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不仅有国内企业的压力,更有外国企业的竞争。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机制建设。实施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够加强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为企业接下来的经营和运作提供科学的、有效的依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企业会计内控工作能够实现对企业资金、财务以及运营生产各方面的全面的调整和控制,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中,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整个工作流于形式,或者是有相关的制度,但是不遵循规章办事,造成企业管理的效率低下,难以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和发展[7]。因此,为了促进企业走上正轨,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必须要树立和培养企业会计内控意识。首先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主动地遵守相关的规定,避免因为程序繁多、搞“一言堂”而出现内控工作混乱,领导拍板决定的现象,真正做到按规章办事,保证内控工作的顺利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和会计人员的培训,培养和增强责任意识,让员工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增强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的遵守公司的制度,支持会计内控工作,保证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实施。

3.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建设会计电算化。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否顺利的实施和落实。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严格按照一人一职的制度执行,并且实行轮流换岗制度,避免出现一人兼数职、监守自盗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电算化的比例,加强会计工作的准确率。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和主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建设。首先建立相关的会计内控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工具来整理数据,做出准确的财务报告;其次是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各项资金进行电算化的处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是加强内控机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及时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企业会计内控机制能够根据企业的实情进行自我的调整和控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8]。

3.3完善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建设。

保证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合理、科学的运行必须要完善企业自身的建设。由于在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中还存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模式,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的权利主体进行控制权的分配,使得各个机构都有权利进行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控制,但同时又相互的制衡和牵制,防止出现领导独断、“一言堂”现象的出现,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岗位,对企业会计内控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查工作,保证内控制度的落实和实施,防止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另外,各个企业的股东和其他经营者也有权利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股东大会也可以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议,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摆正企业的平稳运行和良好的、长远的发展。

3.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法律监督,突出政府的监督作用。

虽然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的,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属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纠纷和利益冲突。一旦在企业内部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法律角度也触犯了相关的社会利益,造成犯罪的行为。因此,在对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过程中,不仅有企业内部的参与,也有政府宏观上的调控。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关于企业有大量的法律依据,例如《公司法》《会计法》《民事行为准则》等法律法规都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做出了规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遵守相关的规定,更要学会利用相关的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当企业内部出现监守自盗、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时,要及时的与相关的部门联系,加强政府的宏观监督力度,确保在公司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经济联系加强,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回报,必须要加紧实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进行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加强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的良好、平稳运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猛.浅析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03:126.

[2]李凤荣.浅析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必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5,05:209.

[3]张小珂.企业会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124-126.

[4]曲跃菊.浅谈我国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54-55.

[5]任红桥.关于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重点解析[j].现代商业,2014,04:239-240.

[6]焦东霞.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关键细节分析[j].会计师,2014,15:58-60.

[7]李琛.浅析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6:1.

[8]宋世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策略[j].当代经济,2010,16:114-115.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四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成本管理监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所供职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正在进行专业化子集团的横向整合,经过整合后专业化子集团行业地位就更加突出,这种跨地域的整合和产研结合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通过对专业化子集团生产经营环节成本控制进行分析,论述了如何建立专业化子集团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产品价格的竞争实质是产品成本的较量。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监控网络体系,集团化公司要实施这一监控体系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成本管理的权限,只有把握好集权管理与分权控制的度才能使集团成本管理上下贯通。高度集权不利于改制单位积极性的发挥,过度的分权又不利于集团目标成本实现,同时,也有碍于集团经营战略的实现。要做到“控而不死,分而不乱”,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集团整体发展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做到整体与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二是做好集团经济决策和成本管理调控职能的统一;三是不断优化集团内部资源的配置效果,使产品质量成本与效益达到最佳化。

集团公司把产业和产品相关联的成员单位组建为专业化子集团,这样的横向整合使内部资源更加集中,消除了内部竞争,增强了市场话语权。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将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盈利能力。整合后的子集团主要优势在于细分的市场领域拥有经营规模,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综合的经济实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优良的装备。这些整体优势绝不能在微观管理上弱化,更不能在成本管理约束上软化,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集中宏观决策权利,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监控职能,实行适权控制、标准成本、总量分配的经营管理模式。

适权控制,是指合理划分子集团与下属单位的成本管辖范围,实现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明确职责,适权控制,考核到位,分配合理。

标准成本,是指在理想的效率状态下,确定的各项生产资源的消耗量或消耗定额,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产品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考核单位的主要分配依据。

总量分配,是指子集团根据完成总量指标的.多少决定各单位分配工资总额。从而把职工工作量的考核具体量化。

(一)以供应商整合为基础,做好采购环节监控。

子集团的成立属于同一行业内的整合,供应商也基本相同,通过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将采购权限集中,使分散的采购量集中起来,以此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从分散的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对供应商进行整合,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以后,对主要材料供应商进行筛选,淘汰部分供应商,由经销商采购向直接厂商采购转变,并与主要厂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争取优惠的价格和付款政策。通过对整合前单位采购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吸收双方的长处,建立采购制度,将集中采购、招标采购、货比三家等方式详细明确,确定各自的采购权限和流程,进行规范,便于进行监控,使采购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以研发设计资源整合为基础,做好成本设计环节监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研究和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产品的成本构成主要是由设计阶段来完成,成本的控制首先应该从目标成本控制来进行。专业化子集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产研结合的模式更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打破原有成员单位人事格局,对开发人员在集团层面进行整合,发挥专业优势。成立专业化的新品研发小组,根据产品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设计、生产、服务与退出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制定产品目标成本。在产品研发阶段运用专项奖励考核制度,激励研发人员树立技术领先理念和目标成本理念,以寻求使用达到目标成本的最佳设计方案。产品设计完成投产后,把目标成本和实际生产成本的差异,和产品改进、工艺创新节约成本作为对研发人员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目标成本控制和技术降低成本,逐步形成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企业从投料到产品产出,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消耗,是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做为生产单位或车间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单元,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出各项生产资源的消耗,计算出单位产品以及不合格品各项资源的消耗量和价值,与目标成本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措施,使产品成本不断降低。

(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环节。

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是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事前控制,工程项目投资一般由子集团或国家投资,且投资金额较大,需经上级部门审批工程预算报告后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好项目的事前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并在实行过程中做好财务跟踪监控。

子集团成立后,通过其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减少对外筹资规模,内部有偿调剂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通过子集团内部各项资产的统筹调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各项资产对资金的占用。重点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占用,制定控制措施,加速两项资产的周转,使资金流的循环加速,减少资金总量需求。子集团通过预算手段,建立资金集中度、资产周转率、重点资产占用资金量等指标对资金进行监控,降低资金成本。

子集团的组建是前所未有的组织结构整合,保证成本管理监控体系有效运行对子集团正常生产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子集团组建后,运行是否高效,能不能发挥子集团的优势,关键就看不同的企业理念、文化能否融合。因为企业重组后,理念和文化不能融合,内部的矛盾就比较多,成本管理监控体系运行就会阻力重重,很难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学会接纳不同的理念和文化。

(二)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和主动参与降低成本管理活动的积极性,是成本管控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这种意识的普遍建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子集团的大力倡导。

子集团的建立打破了原来的利益格局,需要重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实现子集团科学有效的管理,统一目标和思想。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

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活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需要不断的坚持努力,持之以恒,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对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以督促各岗位加强成本管理,履行成本控制的责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五、

企业经营优势的一个决定因素成本水平,对于集团成本管理来说,不仅要关注控制生产环节成本,更要关注开发环节目标成本,采购环节的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售后服务成本,还要关注各项资源的成本,尤其是资金成本等。通过成本预算和成本监控,使子集团上下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监控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整体成本可控,实现成本效益最优。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五

摘要: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本文通过对我校在运输管理教学系统、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索了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希望能对相关院校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践教学方案。

一、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

运输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运输管理课程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要设计好实践教学体系。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以运输实验中心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二是开展好校内运输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开展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下面对我校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二、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

运输实验中心教学是整个运输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虚拟商业环境训练、运输情景模拟训练,运输系统软件训练、运输自主实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线。

在进行运输实验中心建设时,应根据运输管理的教学情况,建设一个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该中心可以作为开展运输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运输方案设计及运输自主实验的平台。因此实验中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运输管理培养模块。我们把运输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环节分成四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验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2.选好每一模块的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结合课程进行教学,一些软件可以独立训练。

3.设计好每一软件的课时。课程软件以18个课时为主,独立软件以24、36课时为主,运输自主实验以12课时为主。

4.设计好每一模块的考核方法。每一模块以自动考核、自动打分为主系统。这样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实训效果,又能减轻上课老师的负担。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这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实践的校内实体。根据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

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选在学校校门口的副楼,开设由运输管理课程授课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快递运输调拨中心,在这个小型运输中心进行运输业务各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1.运输管理环节的分解。针对运输活动的特色,对运输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主要有订单接收、订单处理、运输调度、单证跟踪、运输成本核算等业务岗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运输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2.将学生以前所学的运输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每学期期末,指导学生结合快递运输的市场特点,结合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快递运输的盈利模式、发展前途等内容。

3.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市场分析、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团队管理、财物分析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4.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快递运输调拨中心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快递业的运输流程以及服务的技巧等。

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

这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真枪实弹的操作,到企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如何选择好校外实践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组织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践基地:

1.“协作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合作模式是:

(1)企业派专家来学校作讲座(每学期多次)。

(2)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协助老师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3)企业负责提供学生实习所需岗位。

(4)高校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服务。

(5)高校在企业提出需求的情况下,给企业推荐实习生和毕业生。

2.“校企共建型”校外实践基地。

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这种校企共建型实践基地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二是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

(1)校企双方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高校由学院主管负责人成立实习基地建设小组负责领导本项目实施工作,企业指定主管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

(3)双方分别指定一名项目联系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4)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

五、结论:

目前运输管理课程的实践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做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既要做好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做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宋洋.物流情景综合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

[2]王成林,张旭凤,物流实践教学.中国物资出版社[m],2o10,11.

[3]彭新莲.析物流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j].职业技术教育,,8.

集团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论文篇十六

摘要:高校的和谐发展与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教育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标准体系,因此,探索并构建一套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新时期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标准化。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这些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标准体系是落实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1]的必然要求,对有力地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教育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体系,各高校现有的安全稳定标准体系又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的问题,因此,探索并构建一套高校安全稳定标准体系是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1.解决泛化与弱化问题。目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校自身内部的因素,这是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不稳定隐患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来自高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当中的不安全因素,这种因素构成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诱因。所以,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所要考虑的潜在不安定因素范围很广,面临很多不可预知,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极易走上极端,造成“草木皆兵”[2],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阻碍学校的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反过来,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极易造成马虎大意,对安全稳定工作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掉以轻心,不能及时予以预防处理,造成突发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2.解决主因与诱因问题。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高校在对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因与诱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还不够成熟。有的高校只重视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构成危害的内部因素进行预防,而忽视对外部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发案率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高校忽视了主因与诱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控制预防,没有及时切断产生不确定因素的途径,导致情况更加复杂,不可控制性增加。

3.克服就事论事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在安全稳定工作中,由于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直接从事维稳工作的人员总体业务素质不高,还存在就事论事,只关注事件本身和对自己单位的利益的狭隘观念,仅利用自身已有的办法去处理问题。究其原因,是维稳工作者对安全稳定事件本身的社会性和衍生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4.克服标准分散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教育部、相关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围绕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开展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针对性强的研究性工作。随着研究成果的相继推出,各高校对安全稳定工作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逐步将相应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有的高校借鉴相关成果,加强了保卫处的安全防卫功能,成立了职能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应对突发事件更为有效的安全管理处或安全稳定处;有的高校除了设置正式的安全稳定工作机构外,还充分发动师生员工的力量,成立了校园安全综合巡导小组,加强日常安全巡查督导;有的高校特别增设了网络安全管理机构[3],将网络舆论作为安全稳定工作新的重要信息来源,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1.系统性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工程,在确定安全稳定体系内容的时候,应遵循取得最佳效果的标准来构建。也就是说,高校安全稳定标准体系的内容应在具有实际价值效益的项目中选定,并且要在能够获取标准化效益项目之中,按照所取得效益的大小排序。而标准化效益应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全局利益出发,力求最佳效益,而不是某一项目局部的、片面的标准化效益[4]。

2.相对统一原则。目前,各高校现有的安全稳定标准体系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的问题。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应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准则做出统一的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统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要有一定的量值,量值要有一定的上限和合理有度的下限,以便于提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预防为主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对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做出处置,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将高校安全稳定方面的事件发生概率减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应仅仅注重现实存在的危险因素,还要注重潜在的危险问题[5],因此,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隐性问题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协商一致原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共同协商探讨,在取得一致共识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只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同,取得各高校的认可,才能增强其权威性和执行性。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准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又可以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动态求优原则。由于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因此,安全稳定工作标准体系的制定应根据时间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在各个特殊时期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及其内容的选定、标准的高低等,都需要根据时间和环境,对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三、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互相渗透,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问题接踵而至,给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在错综复杂的挑战和应对工作面前,如何让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开展,如何把安全稳定事件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对于高校科学处置各类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发事件,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安全稳定,推动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一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厘清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的内涵和外延。确定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对安全稳定工作的内涵进行标准定位,对其外延进行统筹分析,对于推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准确地提出了标准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找准标准化丰富而科学的表现形态,从而实现理论上的丰富和提升。三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能够填补高校安稳工作标准化研究方面的不足。

2.实践意义。一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先后多次针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尤其重视。但在文件下发过程中,仍然伴随的是高校各种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有的高校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严格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相关规定,制定相关制度,推动工作的标准化开展,因此导致事件发生。二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安稳工作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但其前提在于首先要确定好标准,继而开展标准的建设过程。三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科学发展。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很多,不可能保证不出任何问题,关键是要探索建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坚持抓早抓小、工作在前、预防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少出问题,不出大问题。四是通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及有关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对高校来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根本,稳定是前提,和谐是基础。

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和谐直接影响到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构建针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标准,能够进一步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家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3).

[2]唐俊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性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5).

[3]黄明蕾.做好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方法初探[j].科技教育,2009,(24).

[4]袁红林,马振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博览,2006,(10).

[5]李妩t,谢莉娜.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8278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