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52:18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1-20 21:52:18 小编:雅蕊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案的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一

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二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三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四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划分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五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v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w。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2v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2w。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v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v3w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习近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ov板书:1平方米,记作1ow,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文档为doc格式。

-->

-->。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3。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七

这局部内容是同学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同学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和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观察、比较、笼统、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测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同学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研讨、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和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同学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同学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同学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和同学们相互研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协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同学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同学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同学自身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它不只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布置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笼统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布置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和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只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还让同学充沛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八

(二)使学生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计算后订正,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用的单位不同)。

师:那么我们讨论一下,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你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面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100个)。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2: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平方米)。

如果把它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多少个?怎样分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两个同学讨论一下)。

(把1平方米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100个.100个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分米)。

师:请归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出示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较大、平方厘米较小)。

师:要把25平方分米化成多少平方厘米,应该怎样想?

(两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板书)。

做一做:

黑板出示: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因为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就是3个100平方厘米.所以,3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2.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米是100平方分米,16平方米就是16个100平方分米.所以,16平方米=1600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填空.(口答)投影出示。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2平方米=()平方分米.。

2.在书上填空p.133(1)(2).。

出示投影进行订正.。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一张写字台的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作业:p.133第4题.。

小资料〔进率〕。

课堂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一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二

本课是在义务教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0——65页。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在导入环节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就是结合学生活动体验,创设比赛涂色数学情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小的图案涂色较快,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新知识探究环节采用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眼、耳、手、脑多重感官刺激,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时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流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纸上给三个不同的图形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涂得最快?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有所不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通过对比发现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大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积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看一看显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进行实践感知。

第二步:认识面积单位,认识同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提供学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汇报展示。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测量图形,形状、大小必须相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正方形是最合适的”。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第三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用导学单进行自学提示。让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形成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并且借用实物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设计一系列感知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其空间观念。

3.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4.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仅是对全课知识的回顾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和学习同伴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三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3。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五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六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七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八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十九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二十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二十一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8287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