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过程的反思和思考,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语句或描写,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精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帮助。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一
很多年前我还很年轻时看过《荆棘鸟》的小说,当时很感动,到此刻记忆已有些模糊。这两天看了一下,勾起多年前的回忆,又在网上重温了小说,只是记得我以前看的和此刻网上的可能翻译的版本不一样,风格有些不一样,看来我还是更喜欢老版本些。之后又在网上翻看了83年由美国拍的电视剧,感动得一踏糊涂,也许,年轻时拥有感情不懂感情,真正懂得爱时人又老了。
理查德张伯伦演的拉尔夫神父深深感动了我,他就是我心中的拉尔夫,优雅的举止,挺拔的`身材,深情忧郁的眼神,马背上矫健的身姿,舞会上优美的舞姿,对梅吉无尽的爱,从她10岁到50多岁,从自己28岁到70多岁,就是在他最终70多岁死在梅吉的怀里的时候,我还是一样地爱他,爱他对梅吉的爱。
言归正传,还是讲拉尔夫和梅吉吧。我相信,每个男人和女人,尽管痛苦一生,煎熬一世,只要能拥有拉尔夫或梅吉的爱。我们没有孤独一生,我们平凡欢乐,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那个人,或者遇到了,他并不爱你,或你不爱他。真正的爱是痛苦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当我们回忆人生,会发现人生中最幸福的瞬间,也就是心灵最痛苦的划痕。爱得深,痛得深,也是幸福。拉尔夫和梅吉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彼此都爱着自己最爱的人,也被最爱的人爱着,尽管不能结合在一起,那又怎样呢,相爱的一天,胜过无爱的一世。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二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当我第一次看到《荆棘鸟》一书的前引时,我的心就被震撼了。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书有很多,震撼我的不仅是作者那精妙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精致的故事,更是作者对哲理人生的深刻思考、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然而这次的震撼只是在我看到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的前引时就产生了。以至于多年后当我申请qq时就毫不犹豫的给自己取了“荆棘鸟”的网名,在主页说明中也用的是《荆棘鸟》一书的开篇引子。
拉尔夫,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成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权利,他不能谈爱情,他也以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岁月中,他就是这样度过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那时的梅吉只是一个9岁的女孩,却照亮了拉尔夫的内心。在梅吉长大成人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最终,拉尔夫选择了他的事业,他的上帝,他的教会,远离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和幸福。但是,谁能想到,梅吉选择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为他酷似拉尔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这样的境况之下重逢,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拉尔夫屈从于梅吉的愿望,梅吉也如愿地从上帝那儿偷来了拉尔夫——一个属于他们的儿子。因为她知道拉尔夫永远也不属于他,那么得到他的儿子,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了。从此,梅吉离开了她的丈夫,守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家乡。结局,偷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回去的,当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永远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也卸下了心头的包袱。拉尔夫在临终的一刹那,他的心里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将要面对的是往后更加孤独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个坚强的人。
初中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可能太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交替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而我所最钟爱也是最痴迷的,只有梅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曾经有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精彩都演绎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暂却是绚烂万分;枯叶蝶,在单调宁静中渡过它的一生,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荆棘鸟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所梦想的一切。
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而到现在,当我重启记忆,当初的那份热情早已冷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三
传说中有那么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这便是《荆棘鸟》。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每个女孩子对这样无奈又沉痛的爱情的都有着一种无限憧憬,不在乎于是否得到什么,而是那种曾今的幸福,心中有爱何处都是天涯。我的情绪都是在时刻为麦吉和拉尔夫而波动起伏,为他们的相遇而欣喜,为他们的相知而温暖,为他们的相别而哀伤,为他们的相忆而唏嘘,直到最终的最终,拉尔夫在麦吉的怀中平静而安详地死去的时候,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在了书页上。也许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命依旧在延续,因此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深沉的爱恋也终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迹。亦如麦吉依旧活着,亦如拉尔夫依旧爱着。
10岁的麦吉和28岁的拉尔夫,距离的不仅仅是18年的长度,更是,一生的无法逾越。神父的身份注定了拉尔夫会走上对爱情来说是条一去不复回的无归之途,也注定了麦吉从少女成长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恋终会没有回报。因此,此后的分离、重逢、再次永别似的别离,直到,生死殊途。自始至终,麦吉和拉尔夫都是寂寞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距离,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了生死。但是,彼此的独自等待,无法相守,亦无法相见,还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情感挣扎,都在书里抹染得淋漓尽致,让人痛彻心肺。正如小说结尾中写的那样:“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白的。我们是了解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依然要把荆棘扎进胸膛。”是的,荆棘鸟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觅自己生命的意义――歌唱,也是绝唱。
曾经听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浓缩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促却是倍加绚烂;枯叶蝶,把所有的生命铺垫在持久的宁静中,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大千世界就是这么奇特,一种生命所追求的,却恰恰是另一种生命所放弃的。然而,你又能说谁是谁非呢?你是愿意做一只追求最后绚丽的荆棘鸟,还是原意做一只追求永久淡泊的枯叶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罢了。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前者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也要绚烂的终结,也要所梦想的一切爱与美好。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四
我今年许下的愿望是多读书多思考,所以,在懒惰了多日之后,还是强逼自己写点东西,表示自己曾经到此一游。
《荆棘鸟》初读非常喜欢,打了五星,评价为目前读过的最好的中外爱情小说,------当然有一叶障目的短浅。我平时读书尤其是小说,喜欢陷进去,把自己设置成女主角,对男主的爱情痛哭流涕,神魂颠倒,甚至方鸿渐那样一个一事无成的小市民也不放过。可是,在拉尔夫和梅吉的爱情中,我跳了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这样的爱情。
原因是作者自己的客观视角把我拉出了剧情。麦卡洛刻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拉尔夫形象。拉尔夫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有人性的弱点,他热爱上帝,忠于教士的身份,他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上帝服务,直到实现做红衣主教的梦想。
29岁之前,他一直执着坚定地为此而努力,甚至一度会世俗地靠美色博取爱他的老女人玛丽的支持。然而,这一切,在见到梅吉之后,悄然改变了,梅吉唤醒了他内心男人对女人的爱,从第一眼开始到生命结束,像对上帝的爱一样,对梅吉终生不渝。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用一种安全的教士的身份关照梅吉,注视她的成长,解除她成长的忧愁。理智不逾矩,甚至在得到巨额遗产即将离开德罗海达时,他明知梅吉渴望他的一吻,却不想用无望的爱伤害这个姑娘。
梅吉成年结婚后,在失望和伤害中逐渐成熟,对人生婚姻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不再是德罗海达时期的单纯的小姑娘,拉尔夫对她的感情也由爱护转变为真正的爱情,最终,他们得到了彼此。
拉尔夫和卢克都是世俗男人的代表,他们是男人的两面。只不过拉尔夫的理想看上去仿佛更崇高一些,而卢克对金钱充满了狂热的爱。他们都不知道享受生活、理解女人,女人只是需要时的一种陪伴。卢克永远不会停下挣钱干活的手给梅吉一个完整的家,而拉尔夫也不会为了梅吉放弃红衣主教的地位。
一个女人深爱着一个男人,却无法占有他,能从男人那里得到什么,作为爱过他的见证和慰藉。梅吉说,戴恩是她从拉夫尔那里偷来的,只有这个男人全部的真正的属于她。而命运捉弄了她,偷来的爱只让她享用了24年,就被上帝收走了,就像同样是私生子的弗兰克的失败一样,菲奥娜得不到她爱的人,但得到了这份爱的替代品,但这种身份转移的爱既毁了弗兰克的一生,也让菲心灰意冷。这样残酷的现实只会成为一个女人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女人改变不了什么,除了认命。
人们很难知道命运会给自己开什么玩笑。一向孤傲自负的玛丽屈服于岁月馈赠的衰老容颜,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向拉尔夫示爱,当然,即便是倒退40年,她未必就能凭借容貌和智慧在拉尔夫心里占有一席之地,于是,刁钻的老女人想要用财富和权力让拉尔夫的后半生承受痛苦折磨。但实际上,帕迪并未因失去遗产继承权感到懊恼,而拉尔夫具有掌管和使用这笔财富的智慧,并因此距离自己的梦想更接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玛丽不过是助推者。
帕迪是我喜欢的一种男人。温和、儒雅、强壮、勤劳,深爱自己的妻子,热爱阅读,懂得维护孩子和家庭的利益。尽管和菲过着平淡、艰苦的生活,可他乐天知命,满足感恩。很可惜,直到失去了帕迪,菲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单就婚姻而言,相比梅吉,菲是幸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中人,那是上天安排好的,是心中另一个自我的影子。当他们见面时,彼此会发出神秘信息。雷恩的影子就是朱丝婷。雷恩追朱丝婷很用心,也很辛苦,他耐心等了7年,他深深地了解朱丝,怕惊扰朱丝的叛逆之心,只安静友好地做她的普通朋友,甚至在朱丝决定要彻底诀别舞台回归母亲身边时,他也没有苦苦哀求和挽留,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深知,如果朱丝不能自己回心转意来到他身边主动臣服于爱神,任何人都留不住她,当然,结局是美好的,雷恩成功了,终于赢得美人归。
我相信,朱丝会生一大帮孩子,像她外祖母一样,克里利家族的男人不能使德罗海达人丁兴旺,女人做到了。
美好的爱情并不能促成完美的婚姻。它需要耐心和智慧,还有上天的恩赐。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五
看完之后,有很多的感受想表达,但却理不出个头绪来。我概括不出这本书的主题,也概括不出读完整本书产生的感受或观点,我能写的只是一些局部的零星的感受,我甚至无法把这些感受组织成一篇文章。
前段时间我推送过一篇文章,叫《完美不在人间》,现在又可以补充一个例子了。梅吉和拉尔夫的儿子——戴恩,真挚爱情的结晶,高大帅气的外形,纯真圣洁的心灵,不掺任何杂质的虔诚。26岁,死于意外。
玛丽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文中反复将一位老太太的生命状态与“我”(一位年轻女子)进行对比,写老者的眼神里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热切的渴望。写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在她肉体都开始腐烂的时候,她还想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玛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她想过年轻的生活,她想办舞会,她想恋爱,她还想要拉尔夫年轻的肉体。她嫉妒年轻的梅吉。
对这个人物我当然没有什么好感,可是看到她在楼梯口与拉尔夫道别的时候,我只看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悲哀。
昨天,我在文章里说: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是重复着同样的命运。这话并不准确,是重复中又有了新的变化。梅吉和母亲菲同样爱上了不能与之厮守的人,同样都嫁与他人,同样因为得不到心爱的人便把这份爱转移给了与他所生的儿子身上,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但虽然都嫁给了别人,菲是被迫的,梅吉是主动选择的;菲一生都是顺从的家庭主妇,梅吉选择了离开卢克。朱丝婷和母亲梅吉同样有相同的命运,都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又都跟受宠的那个关系十分好。梅吉和弗兰克,朱丝婷和戴恩。但她们又有不同,朱丝婷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强烈,她不愿守着本已十分丰厚的遗产过日子,而要远走他乡去当演员。她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不再认为婚姻是人的必需品。
这三个女人共同的关键词当然是感情,毫无疑问,她们的感情都纯洁而自然。作者为了让他们的.感情更伟大,更纯洁,甚至让菲和梅吉一个永远得不到的爱人,但她们还是要忠于这份感情。是的,女人如果让爱情沾染上半分俗气就不再可爱了。
可是追求爱情并不等同于追求幸福。豆瓣上有一段书评写得很好:
守住无能为力的爱情就是对幸福的放弃。幸福的生活只能被建立在妥协和对妥协的妥协的基础上,这几乎是一种客观规律。
然而对于太过强烈的爱情,梅吉也只有无能为力的可能。拉尔夫太过明亮的眼睛就像星辰般注定了梅吉的不幸。他们的爱情如此纯真,以至于他们根本无力抵抗。那种玫瑰灰色的美丽的爱情,也不会是他们想要抵抗的。
坚守住这样的爱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梅吉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我想她的形象不会如此动人。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会如此动人。就像林黛玉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会如此动人。
可是安娜卧轨了,林黛玉香殒了,菲和梅吉不仅无法得到心爱的人,还为守护这样的爱情而得到了报应,菲的儿子弗兰克在监狱里度过了30年,梅吉的儿子戴恩26岁便溺水而亡。
自古红颜多薄命,果真不假。我想大约是情感太过浓烈,以致于烧伤了身体。
相比之下,朱丝婷的结局相对圆满,只有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但我们不能不忽略掉比写她的爱情着墨更多的是她的独立。她对雷恩的试探,和随时准备抽身离开的心态固然是因为她在童年里因没有得到妈妈平等的关爱导致的心理创伤造成的。但更多的却与她独立的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有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依赖雷恩;即使在与雷恩热恋的时候,她也说不愿做只替他做饭洗衣的妻子。
所以,只有独立,才能走向幸福,对吗?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六
如果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两年学到最多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理性以及历史的看待事物。
《荆棘鸟》不只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言情小说,更多的守于那遥远而又广袤的生活的展现,守于那段历史的记叙。遥远异国的别样风情始终比那爱情更吸引人。每一页都陌生又异彩纷呈,仿佛自己亲身流连于澳大利雁阔的地界。而更有趣的守于人们,关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想法,关于那时的人们如何看待女人或者是男人,看待他们的爱情的。
生活,一种截然不同却与千万种生活出奇一致的生活。生活总是相似的痛苦又令人乏味,它出其不意而又引人致胜,面对这样的生活,每一个人物都从容不迫的向着某种神秘自然的方向前行着。
而我无法接受的是书中人物面对生活时那种毫无抵抗力,一昧忍受,不断忍受其痛苦却难以用力挣扎的态度,就像荆棘鸟,莫名的陷入命运可悲的轮回无法挣脱改变。无法接受的是人物们对女性的态度和女人们自己一手造就的命运。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在文章的开篇就已显现,作者怜悯同时敬佩的着力描绘着她们,栩栩如生。
可是这么多令人冷颤的无奈,它们显得是那么的真实,正是那样的时期那样的环境,历史才有机会造就出那样一批人来,才让这个绝望的悲剧触地生根,叫人怜悯,警醒人们切勿回头。
历史确实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最美好的莫过于当悲剧通过血液一代代相传时,那些异乎寻常的倔强奇迹也在悄然开放,哪怕衷心屈服顺从于命运,哪怕生活局限的令人困于自己的精神牢笼,也还是有美丽的自由之花孱弱但倔强的成长。从弗兰克失败的尝试到朱丝幸福的结局,以及可以预见未来更为现代更为自由的人的诞生,简直让人在玫瑰灰烬中感到温暖。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比起那些更著名更具有启蒙意识,女主角纷纷不同凡世的小说,《荆棘鸟》只是描述了真实广大的女性,以悲剧警醒人们,又在绝望中开出一朵花来,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自由的,不同以往的伟大时代终于来临了。
这本书更多的让我想到《活着》,对于苦难的承受,几乎相似的命运,窒息般的绝望。只是《荆棘鸟》最后是带着希望以及对田园生活结束的讴歌结尾,《活着》就只是活着了。当然他们都没有机会跳出社会鸿沟,看一眼痛苦的源泉,他们勇敢却无力看透支配其命运的巨大社会,可是大多数生活就是这样啊。小说最后,朱丝终于与雷恩结合,这是幸福圆满的,但在朱丝的故事里她或雷恩拼命挣扎,还是让人感到那窒息般的所谓命运始终无法摆脱。这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仓皇伟大的时代里的故事,生活里不自由的必然性简直叫人绝望,不过没关系,我们始终抱有希望,正直独立即可谓无所不能。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七
时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荆棘鸟》这本书,不知是缅怀师范时光,还是想在聆听一种鸟的声音。十八年前的记忆,只知道是一曲爱的悲歌,但当时内心也深深的触动了。所以当我们再次交流起来的时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读读她,还好朋友借我了这本一直想看却又没机会看的书。
细细品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书笔记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八
读书的过程,包括读完书很久之后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要叫“荆棘鸟”,荆棘鸟那用巨痛换来幸福的精神到底在这本书的那里能够得以体现呢?带着这个疑问,上网查看了别人的评论,读后感——荆棘鸟。
看完别人的评价的当时自己仍旧是没有太大的感想,直到某天早上,堵车的时候,心里忽然想到了,有人提到梅吉,心里顿时开窍。或许拉尔夫本身就是那根又长又尖的荆棘,梅吉自己则是那火红漂亮的荆棘鸟,而梅吉的经历则是以她对拉尔夫的爱为主旋律而唱出的那首优美动听、技艺超过其他所有美妙声音的歌声。在荆棘鸟唱出打动人心的歌声的同时也寻找到了那根让它深深眷恋的荆棘,所以她勇敢而快乐的选择了将自己的身体永远留在那里,将自己一生的印迹留在她深爱的人身上。
直到最后,直到身体已被刺穿,仍旧用那凄婉的喉咙唱出梵唱的尾曲,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并为自己完满的人生划上一个终结的句号。在别人眼里,它的结局或许是悲哀的,更算不上是完美,可是在它自己看来,它的人生,在找到属于它的那唯一的荆棘的时候已经是完美,而自己最后的作为虽然痛,但是却是使它走向更加的完美。巨大的代价往往能够换来无以代替的幸福!对于里面的人物究竟是人情淡漠、自私还是利欲熏心,我想我还是没有权利去评说的。考琳麦卡洛,或许她是最了解人物个性的,所以才安排了这样的结局。
其实这样的结局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完美,因为它能够给人真实的感觉。假想如果当初作者安排男女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最后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局太过完美,完美的有点类似童话故事里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反而失去了真实性,也就不会引起读者的深思了。这样的写作手法,不可不算是最好的,且这样的结局安排也被现在的书籍或者是电影电视等广泛应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九
寒假没事翻开了买了很久却没有一直没有时间看的这本书,关于爱与死亡,悲伤与救赎,关于生活本身,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女人的人生,是自我逐渐觉醒,不断创造自己人生的历史。
爱的选择,家庭的更迭,每个地方都能看到选择的难题,更难得是很多时候无从选择,就像梅吉一样,终其一生都要为失去布娃娃的恐怖而痛苦。
荆棘鸟这部跨越了三代人,以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澳大利亚20世纪初为历史背景,描述了整个家族在动荡年代的抉择与抗争,就像荆棘鸟一样,当经济插入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然而我们却依旧那样做。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拉尔夫,他为了权势放弃了梅吉,作为惩罚却永远无法忘记她,两个人的开端显得莫名其妙,但一生的思念纠葛却两人动容。菲在失去了爱人之后懂得他的重要,朱思婷在彷徨和害怕了很久之后终于获得了她的爱情,也算是有个好的结局。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
前两天,我在整理上学时留下来的旧书,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落入到我的眼前。这是一部我关注了40多年,但从未静下心来认真的把他看完的一本书。
《荆棘鸟》自1977年问世以后,不仅走红美国,而且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先后改编成电影,拍成电视连续剧,是20世纪80年代畅销书之一。
这两天我从喜马拉雅下载了这部作品,一周的时间内,我和演播者一起分享了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有关《荆棘鸟》主题,自作品问世以来大多认为他的主题是爱和命运,我想抛开主题谈谈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拉尔夫神父。
如果把《荆棘鸟》人物形象进行分列的话应分为两列,一列是以拉尔夫为首的,一列是以帕迪.克利里为首的。他们的交汇点是帕迪.克利里应老姐姐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德罗海达牧羊场继承遗产,他们的命运在德罗海达牧羊场交织在一起。当玛丽.卡森的遗产被拉尔夫神父选择性的继承之后,他们的分列点产生了,在之后50多年的岁月里,两列人物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就像坐标轴,一列走成了y轴,一列走成了x轴。
50多年来,拉尔夫从教士、主教、红衣主教到红衣大主教,从澳大利亚走向了罗马,达到了事业的巅峰,登上教会权力的顶峰,就像坐标轴中的y轴。
50多年来,克利里家族不与世界接触,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探索生活的全部意义,始终没有离开德罗海达,满足于有大房子住、从一个低级打工者变成了高级打工者,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往日的生活,沿着地平线走出了一条没有任何坡度的直线,就像坐标轴中的y轴。如果克利里家族继承了遗产,拉尔夫神父注定不会成为红衣大主教,克利里家族注定不会只知道在德罗海达挣年薪,帕迪.克利里和一个儿子也不会死在辛勤的劳作上,其他的男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不会扭曲到只知劳作不会结婚。
帕迪.克利里为首的这一列,之所以这样行走,和他们身上的奴役性有关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工资高一些、住得好一点就满足了,同时还感恩于拉尔夫神父,因此就连小说中的律师都为他们叫屈和打抱不平,拼尽全力也想帮他们赢得官司,拿回本应有的继承权,这样的正义之举也被帕迪.克利里他们无知的拒绝了。
克利里家族虽然辛勤劳作,但他们内心平静、生活富足,没有欲望、没有痛苦,祥和的走过了一生,也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拉尔夫神父与他们恰恰相反。作者将他描写成一个外表完美,本性自私、内心纠结的善良人。就这样一个外表完美的男人为了他的宗教事业偷走了克利里家族的财产,背叛了他和梅吉的爱情。由于割舍不了和梅吉的爱情又给了梅吉一个儿子,因此,他既背叛了爱情、又背叛了上帝。但是他又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善良又让他一生都活在自责和羞愧之中,愧对爱情、愧对上帝。他得到了无上的荣誉和至高的权利,也遭到了上帝惩罚,让他知道自己有了一个儿子,儿子又早早的死于心脏病,最终拉尔夫因悔悟和自责死在了心爱的女人梅吉的怀里。
这部作品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内心的宁静比事业的辉煌更重要,作者本身也是这样认为不然的话也不会对克利里家族人物的描写以及对景物的描写那么细腻那么的生动,把他们的生活写的既简单、福足,安宁和美好。
因此我想对拉尔夫说,你尽管外表光鲜、事业有成、权力无边,却在纠结中渡过了一生,在悔悟中结束了一生,得到了上帝对你的惩罚。拉尔夫,你是个贪婪的人,是个不择手段的人,是个为了自己勇于背叛的人,我瞧不起你。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一
早上云遮日,凉爽宜人,又可以东站晨走了。家里停水,好在有一盆存水,早饭吃的过水面条。
特高温过去,却把室温抬到了27℃不再下来,电扇开始启用——这玩意儿最多用上三个月,其余的时间一直裹着塑料袋蹲伏在柜子上,真正的束之高阁。
上个周六(5月26日)自行车扎胎,我一直没修,搁在库房里,周末那样的高温是没法骑车的。今天午间我把车子推出去补好了,炎热过去,这个周末也许可以骑车了。
读完《荆棘鸟》,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考洛的一部长篇小说,应当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值得一看。我把它按人物生活的好坏分为前后两部。前一部分的生活极其艰苦,一百年前的澳大利亚人(移民)的生活像原始人一样艰难困苦;后半部分,也就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后,生活好起来了,人们在物质富足以后有了更高的精神活动——爱与思——了。
面对巨额遗产,教士拉尔夫的选择是正常的,而粗人帕迪的表现可以用伟大来形容,而且他们一家人对财产的看法完全一致,相形之下,把拉尔夫比下去了。帕迪此前的表现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农夫,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境界”?这只能归因于本性质朴、知足常乐的性情了。然而,这不是这部小说想要表现的东西,它有更深的意义,我看出来了却说不出,而且我发现,我越来越不会写读后感了,那就不勉为其难了。
“亲爱的拉尔夫,我是明白这个的。我明白,我明白……我们各人心中都有某些不愿摒弃的.东西,即使这东西使我们痛苦和要死。我们就是我们,就是这样,就象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那胸前带着荆棘的鸟,泣血而啼,呕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去。因为它不得不如此,它是被迫的。有些事明知道行不通,可是咱们还是要做。但是,自知这明明不能影响或改变事情的结局,对吗?每个人都在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咱们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这正是我所不理解的痛苦。”他低头瞟了一眼她的手,那手如此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胳臂,使他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为什么要痛苦呢,梅吉?”
我认为这是全书的点题之处,这会儿,我觉得梅吉成了主教,当了一辈子教士的拉尔夫反而成了迷途的羔羊。女人成熟起来清醒了,男人反倒迷惑了。
小说最后,借菲之口加以历史的总结——。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二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该作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那么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下来。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经典,也许是正因这是一个感情杯具——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杯具。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述。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生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生对爱不一样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又把《荆棘鸟》看了一遍。这本书让我不止一次对人这种动物的本性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同时也牵引我从现实生活中移身出来,从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度视周围的环境,在心理上不断给予调解,修正,而《荆棘鸟》是我看过所有爱情故事里最让我心痛至极的了。
一次错误的相识,一场无望的苦恋,一个缺憾的结局。处处萦绕着让人想哭的气息。它打碎了我的一个梦:我一直以为爱就是一切可能,只要友爱,什么都可以逾越与放弃。
而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却横亘着一条无形的鸿沟,一个是皈依上帝的教父,一个是小他20岁的姑娘,放弃信仰,获得爱情,可是失去了信仰的一个人,又是多么的孤立无助,最终可怜的爱情失望的走了。而我的心也随之冷却下来。爱情于现实生活而言,原来也只是一个选择项,而不是题目本身,对所有的人,都有落选的可能。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听说《荆棘鸟》的名字以为它是一种介绍鸟的书,看后深为感动。
书的引子是这样说的:传说中有这样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灵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见婉转啼鸣。它超脱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就连天国里的上帝也开颜欢笑。仅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到达至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读了这段话,看看文中的主人公,麦琪、拉尔夫何尝不就是那荆棘鸟呢?为了到达至善的境界,忍受着极大的苦痛,时时刻刻就像把自己定在最尖最长的刺上,以生命为代价的绝唱,唱出了爱的赞歌,唱出了至真的感情。
在__里,牧师是能够结婚的,但在天主教里,神父要献身给上帝,拉尔夫作为神父是不可能和麦琪结合的,他伴随麦琪成长,并且一开始就喜欢了麦琪,但同时痛苦却也如影随形,他的儿子伴随他左右,他却不明白,只至丹尼死了,才明白是自己的儿子,悲哀。
想想生活在世界上的我们每个人有何尝不是一只荆棘鸟呢,为自己唱着这仅有的绝唱呢?为了能使生命到达一种完美,忍着剧痛,以生命为代价的唱着。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五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正的悲剧是一种微妙的形式,它绝非是原本美的东西结合后又因彼此的冲突而告终的那种,而是当好不容易结合后却时常因外在压力或内心谴责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终这种因环境或某种特殊原因的压力而在实际上或抽象意义上分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瑞德与斯嘉丽,主人公背负着或沉重或戏谑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给读者无尽的感伤,同时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只有把一种感情放在记忆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时使之在一种被呵护的状态中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物质的或肉体接触如果稍有不当都是对它的亵渎。与人共享青春,但愿独自苍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爱情也一样,如果麦吉和拉尔夫没有结合,悲剧的味道就会冲淡,与人在逝世前仍对他们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绝对的神秘,的确带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伤!遗憾的是酸涩的,美却是令人愉悦的,这就是悲剧的魅力。
拉尔夫爱上麦吉源于一种直觉,然而这种感觉却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很难说请一见钟情和理智思考后的真情谁更好,但犹如佛教中的密宗禅宗一样,终能修成正果。
感谢文学殿堂里悲剧的独献,主人公以其悲壮,作家以其刀笔,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唤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从而有了参照物以修正自我,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着人的荒芜或即将失去的精神家园,使人高雅起来,悲剧的高尚正在于以其悲成全人类之美!
——至拉尔夫死在麦吉的怀中及文中对战后归来的其弟兄的描写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个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感动之余遂乱写下自己的一点感受,时常感动,学会感恩,让自己成为“人”!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六
“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追悔。”这是《荆棘鸟》书中倒数第二段话。
拉尔夫是《荆棘鸟》中的男主人公,爱尔兰人,被天主教会派到德罗海达担任教士,高大俊美、优雅和蔼、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会中升到职位,但由于没有背景,直到30多岁还是个普通教士。来到澳大利亚后,他向当地孀居富豪玛丽示好,希望借此得到玛丽的财富而一步登天。美丽善良、隐忍坚强的小梅吉的出现,让拉尔夫打消了得到玛丽财产的念头,他选择守护梅吉。玛丽不能得到拉尔夫,心生怨恨,她看透了拉尔夫的自私软弱,决定让他不得安宁,临死前她秘密地将一个信封交与拉尔夫,里面是一份另立的遗嘱,她将自己几乎所有财产赠与拉尔夫,叫他在爱情和事业上难以抉择。最终,拉尔夫在无比痛苦中选择公开遗嘱,得到财产,远赴梵蒂冈。
在随后的人生中,拉尔夫一直左右摇摆,他既无法放弃主教身份和宗教事业,又无法与梅吉彻底决绝。每一次与梅吉的相遇,都让他难以自抑。无法得到拉尔夫的梅吉瞒着拉尔夫生下了他的孩子——戴恩,以卢克儿子的身份将他养大。讽刺的是,戴恩长大后也醉心于宗教,拗不过他的梅吉把他送到拉尔夫身边培养,拉尔夫对戴恩很尽心,戴恩表现得比拉尔夫更优秀,似乎是为宗教而生。可是,年轻的戴恩在救人中客死他乡,梅吉拜托拉尔夫找回尸体时才告诉拉尔夫戴恩的身份。在失子的巨大悲痛中,梅吉终于从爱情中彻底解放,并指导女儿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拉尔夫则陷入永久的自责与懊悔。这一切都像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
拉尔夫不是一般小说中遭人诟病的传统意义上的负心汉,他是矛盾复杂的。他有无比强烈的宗教信仰,对权力狂热,这是他的本能欲望,与纯洁坚贞的爱情相悖。有人骂拉尔夫虚伪世俗、自私自利,但我想即使拉尔夫最初选择留在梅吉身边,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幸福快乐。拉尔夫始终是痛苦的,他如此聪明,可以看透自己的灵魂,他将在自我嘲讽与无奈中度过一生。反观梅吉,始终坚定不移,虽然看起来那么可怜,挣扎得那么无力,但她最终觉醒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如果拉尔夫在面临爱情与事业的选择时,不那么痴迷绝对,也许他的日子会好过一些。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拉尔夫,矛盾而痛苦。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选择什么都会是一条艰难的路,关键在于如何说服自己坚持到底。拉尔夫既然选择了宗教,那就说明在他心中宗教高于爱情,就应该早早割舍对梅吉的怜悯和依恋。拉尔夫的痛苦在于他的矛盾、软弱和犹疑不定。《荆棘鸟》里,众多人物都有各自绚烂的人生,而拉尔夫却没有,他甚至比不上玛丽——那个敢爱敢恨的贵妇人。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七
读了澳大利亚作家麦考洛的著作《荆棘鸟》,感触颇深。前言中,那只荆棘鸟执著地寻找着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最终以身殉歌。正文中,这只荆棘鸟化身为各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得到过最简单的的欢乐,却逃离不了那已深深植入身体的荆棘。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聚集在一个词上——野心。
“敌人”的屈服与旁人的呐喊中眩晕、沉醉。最终他离开家人外出闯荡,却因拳击伤人被捕入狱——无期徒刑!而男主人公拉尔夫更是野心的牺牲品。他为了当上红衣主教,坚定地抛弃了爱情,对待梅吉,正如对待那朵夹在书中的玫瑰,收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任其枯萎,最终,因为自己的欲爱不能、欲罢不能与失子之痛将性命交予了上帝。
有野心的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权力、野心,也使亲朋饱受苦难。正如书中弗兰克的母亲在听闻弗兰克被捕入狱的消息后所表现的:她将悲痛默默咽下,不肯去看望她唯一爱的儿子。
书中人物个个都有野心,无论是弗兰克、拉尔夫,还是苦苦追求拉尔夫的梅吉,以及别有心思娶了梅吉的卢克。他们这一位位澳大利亚广袤土地上的鲜活人物演绎了一段段或平淡或壮烈的悲剧。作者在赞扬他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野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用悲情的结局宣告了对他们性格中“野心”的批驳。
在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对有野心者心怀鄙视。古人用《爱莲说》表明自己“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追逐名利、有野心者的鄙弃。今人也依旧,将“黄粱一梦”“车旅蚁穴”等作为警言,提醒自己追求的名利都将成为浮云。
荆棘鸟的读后感篇十八
最近,无缘无故迷上了《荆棘鸟》。我无法理解梅吉对拉尔夫的痴迷,他是那的自私。
其实,这个世上有很多只孤独的荆棘鸟,不知幸福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寻寻觅觅,无数次寻找,无数次等待,却一直没有等来属于自身的幸福,终以伤心度日。
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也无法言表。只是觉得这样很美,很美。
可旭旭不太喜欢这本书,她总是爱看一些杂志。因此,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走,又愁眉苦脸地还给我,还抱怨到:“全是写景的,再说,实在太厚了!”我一点也不惊讶。旭旭就是这样,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但这也正是她的可爱之处,我喜欢她的天真与活泼,不像我,总是看起来很孤僻似的`,也只有旭旭懂,这也是我和她成为朋友的原因。其实我只是无法融入班级,把自身与同学们用一层薄膜隔离开了,这是旭旭对我的评价。
或许我是该考虑考虑自身存在的这种他人不易接近的性格了。毕竟,有时,我也会感到孤独、无助。
旭旭的其他朋友,还悄悄跟她说:“你没事别跟颜荀伊在一起了,看她有点阴暗。”可旭旭总是摇摇头说道:“你不懂她。”
旭旭果然是我的好朋友,永远不会因为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抛弃我这个好朋友。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83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