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总结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的方向。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一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书简》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二
利用这个寒假我读了两本书:《第五项修炼》和《杜拉拉升职记》,我从书里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却也足以让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刚开始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几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喜欢那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第五项修炼》有五项主要的内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团队学习、全局思考。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是要我们去发展学习型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理论,并把这项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第五项修炼》字字如玉,发人深思,催人觉醒,授人以渔,引人成功......
读《杜拉拉升职记》完全是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也看到了许多许多的东西。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书中的主人公,那个具有时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强之外企职场,执著上进踏实勤奋,用一般人难有的勤奋,再加上不断学习聪明的大脑,为她自己加薪晋级换来了机会,最终成长为这个大公司的hr经理,并为自己赢来了理想中的爱情。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人活着就像航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若青涩,便还能成长;你若熟透,便将腐烂。只要你还肯学,就能不断成长。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三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作文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四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晚年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谈美书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
作文。
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今天又是心血来潮,看到书架上有本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正好电脑被儿子霸占,不如拿来读读。一开篇第一封信关于读书的议论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对自己也是一个指导,因为自觉不算得真正的读书人。
第二封信是谈动,“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倒是真的。每天闲时都做着同样的事,上网、聊天、听音乐、放音乐、唱歌,时间一长便觉无聊,因为毕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会发愁呢?即使正事让你发愁也不可能给你时间正儿八经的坐着发愁的,而是会拼命想方设法去解决,也就是说发愁的人往往发的愁也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愁有用吗?“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对自己的看法不外乎这两种吧,或是伟大,或是渺小,都不该在闲时发愁。
刚刚扣上谈美一书,便提笔来写感,颇有几分应付之意。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我,一个从未考虑过什么“美”是什么,并几乎不与艺术沾边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来说,读这本书真的有些吃榴莲之感,首先是无从下手摸不到头脑,其次便是内容的苦涩。因此,我实属是怕不立即记下点什么,怕是白读了这篇佳作。于一门生疏的知识,我随时颇为认真读过,但仅仅一遍,还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该读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声,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浅谈一下我的拙见。
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围,我想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处。当然,美的范围无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他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语言、声音、画面、劳动生产、建筑···皆属美的范畴。人与自然,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美得缔造者。可这之前,我只狭隘的认为艺术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处的艺术品也只是狭隘的定义),用心领会2,我们时时刻刻都与艺术接触,都在与美接触,依据动听的话语,一道虹,一片发人深省的文章···没有人可以给美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正如文中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颇具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而美与美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没有脱离美感的客观美的单独存在,正如朱老所举,沙漠中再宏伟的建筑,没有得到主观美感的肯定,谁又能说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种倾向,不同人的倾向不同,因此没人会了解且统一所有人的倾向,也就无法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没事一种倾向,就大大的扩展了美的含义,这就可以用我们所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来解释。我们一般人眼中与思想中的美,都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实不然,我们心中冥冥中有一种自然地倾向(这貌似就要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却拥有一颗感恩高尚的心,这时我们便产生了一种自然地倾向,倾向于欣赏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内在美。而同时,美感变产生了。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五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薄薄的一本《谈美书简》看完,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在这个场合仓的阅读过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觉地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学与戏剧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还应该是环境中的人物,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人物个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这样的观点贯穿在这一节的始终,可以使读者在解读当代一些文学、电影中的“实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词之外的评价。虽然在这个强调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写书的时候那么强烈,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貌似平易近人,实则各有性格的角色,丰富了我们单调的电视屏幕,让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样,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近年来讲述各种小人物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开始叫好又叫座的发展起来。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身为作者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并不能够从中见识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样一本可以作为启蒙书籍来读的小书中,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胜,带领我们观看胜景的好导游吗?作者的确非常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说完了作者的优点,我很想再讲一些我在读这本书是对于写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曾经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以总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没见什么具体分析,都是概念。由于这本书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受旧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我认为作者在有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作者是一个研究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写的书也如同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样,非常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和观点,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让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学到了东西。
提出以上的两点内容,我并没有批评朱光潜老人,更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以上的这两点,正是我国大部分政府与党的文献中广泛存在并且应当试图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感受到形式主义存在的主要原因。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六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七
谈美书简是一个晚年老人写的书,谁能想到这么一本书竟然是出自老人之手,果然学无止境啊!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谈美书简读书心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谈美书简,三星猝不及防读了半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政治/运动和思想奴役对个人的影响之大,无论他的本职工作和兴趣范围是什么,都会跳进马哲的圈子往里套。警惕,对各种思想有自己的判断、有扬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并表达出来,修正完善。后半段还不错,不乏有启发的片段。赖经常坚持锻炼,身体健康保持得长久。各人资禀、环境、工作任务的性质不同,难免要走不同的道路。人生态度:敷衍蝇苟,端正认清。为写而学,认真透彻,系统表达,一种方式。
资料见闻,外文书籍。体验现实生活,加强文艺修养。接触和感受。
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兽性,原始人习性。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艺术和美起源于平凡卑微的事物。食,个体;色,种族。最初有实用目的。
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主体和客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既体现了自己,也改造了自己。审美,不涉及欲念利害、功利道德、概念逻辑、明确目的。对象的形式和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审美与情感和意志,原始性欲本能的升华,个人的自我扩张欲。机械观,拆散研究,合拢还原。有机观,分割消灭,整体统一。时代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不同。工人是主宰世界的力量,文艺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文艺媒介发展到电影电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实践。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反映,改造和推进。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政法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主客观统一。专靠吃现成饭过活的人生活就不会过得好,亲自采集原料、烹调,才易消化、受用。自给自足被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科学资料工作我们实在太落后了,科学研究工作怎么能搞得上去呢?人在改造自然之中也改造了自己。
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人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目的,法则,意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通过劳动更完善更灵巧。劳动,语言,意识,抽象和推理,社会。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然主要就指人性。人道主义,文艺复兴,代替神道,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具体政治内容。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人本主义,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情味的反面是呆板乏味。最富于人情味的母题莫过于爱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两大基本政策: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对各文化的交流借鉴。封建,英雄人物;喜剧,卑鄙可笑的人物;资产阶级,社会下层人物,中层人物;俄国现实主义,小人物或多余的人物。刻画英雄的老办法:没有瑕疵和始终一致。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空洞呆板的符号。节奏感,心理预期。不限于声音,建筑,文艺作品布局,起伏的节奏。移情作用,物我两忘,体物入微,物我同一。由我及物,由物及我。内募仿。气势,神韵。
书法,人格。旁观型,分明意识到我是我,物是物,理想范本。分享型,化成那个角色。画,形态,颜色线条,空间,静态。诗,语言,动作情节,时间,动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化静为动,美人的姿态神情。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否则味同嚼蜡。思维:原始的感性认识,据目的整理安排,形象思维,分析综合得规律,抽象/逻辑思维。把某些自己中意而且也可使旁人中意的映像挑选出来加以重新组合安排,第二自然,形象思维。规划北海,不仅要考虑艺术名胜如何才能美观,也要考虑工程科学如何实施。形象思维,就是想象。情感和想象是西方浪漫运动的两大法宝。原始社会处在人类的童年,人在童年尚在复演人类童年的历史。婴儿开始只会形象思维,经训练教育才会抽象思维。儿童心理学著作,对儿童观察和测验。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倾向性,是一种总的趋向。应具体地形象地隐喻于故事情节发展中。作者只要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地生动地描绘出来。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人饮水,尝到咸味,但见不到盐。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具体的一言一行,思想和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核心。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强烈的情感。art,人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创造的主体和对象。人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再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媒介。艺术和美感一样,都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戏剧、文学、影视。空间艺术,状物,视觉。时间艺术,叙事抒情,涉及感官较多。文学用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各种艺术都要有诗意。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语言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杠杆。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文学的范围很广,哲、史、科学、随笔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语文就是文学的基本功,用字,行文。不仅文言文,语体文也要字斟句酌。把好诗文熟读成诵,每字每句确切含义,到全篇气势脉络,声音节奏,沉浸到自己心胸肌肉,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气势。朗诵会。到处留心皆学问,勤学苦练(勤写)留心各样事情,多看看,不要一看到就写。写不出时不要硬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多做短篇速写,才不会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古典主义,从客观世界出发,现实主义。用主观的方法,浪漫主义。历史上,浪漫运动是个人自由和自我扩张的反映。启蒙运动,大革命,唯心主义哲学互相促进。现实主义流派,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起了作用。
现实——妥协,逃避,反抗。创作方法,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募仿事物,按照:本来的样子,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应当有的样子。现实主义,神话传说,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艺术功用:抒情,状物,叙事,说理。文学长在叙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需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于事已然,而是于理当然,前者是个别的,后者有普遍性。在个别人物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不在已发生,而是可能发生。类型,常态,公式化,概念化,不顾具体环境,不顾人物个性。定型,借用古人对某人性格的描写。使典型庸俗化和固定化,为一般而牺牲特殊,为传统而牺牲现实。统治阶级,文艺规范化,稳定化。政治原因的主角和英雄。统治阶级的文化,倾向保守。重点由共性转向个性,人物行动的动因,转向重视环境。为一般而找特殊,寓意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诗的本质。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环境,情境,特定时代的人生理想,冲突斗争时的抉择。一个这个,典型与个性的统一。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马克思看出他不可救药,便不再回他的信。对立相生,丑虽不是美,却仍是审美范畴。讨论美时往往要联系到丑或不美。美丑,互转,反衬。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秀美都不可少。戏剧,募仿,动物,儿童,模仿游戏中得到很大快乐。生命力有用武之地。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刺激和消遣都是让生命力畅通无阻,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劳动改造罪犯。正常人往往有专责的单调劳动,片面生命力得到发挥,其他大部分生命力遭到囚禁,难以得到全面发展。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的余地,且置身广大群众中,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柏拉图的幸灾乐祸说。喜剧所摹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较差并不是坏或恶,而是丑的一种形式。可笑的对象对旁人无害,是一种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的面具既怪且丑,但不至引起痛感。谑而不虐。笑,旁人的弱点,或自己过去的弱点,引起的优越感。可笑的东西必然是新奇的,不期然而然的。笑和喜剧,外界变化,本身僵化刻板带来的冲突。笑是惩罚,是警告。戏剧是文艺发展的高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电影电视一般曲艺的大发展。主角的阶级划分,上层领导人物,悲剧主角,下层人物,喜剧。资产阶级日渐登上政治舞台,也要求登上文艺舞台。民众力量日强,市民剧。家庭纠纷。科学和理智占上风,不再纠缠命运或正义,而要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世界对爱动感情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我对丑恶的事物笑,说明我可以不被邪恶势力压倒,我比它更强力,可以和它开玩笑。我们,爱好大团圆结局,看重善恶报应。社会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的人和事,就会有悲剧和喜剧。悲喜交错正是世界矛盾对立斗争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不但在戏剧,在其他一切艺术也是如此。和青年人接触多,思想情感活跃。人愈老愈感到时间可贵,不要再打游击战,像猴子掰苞谷,随掰随丢,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要敢于攻坚。不过歼灭战或攻坚战还是要一仗接着一仗打,不要囫囵吞枣。还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就要抓紧补课。今天任何科学都要先掌握国际最新资料,闭关自守决没有出路。有余力最好学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上层建筑中,政权机构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只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机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达到丰富,只消去研究机缘。必然要通过偶然而起作用。中国志怪传奇,奇怪也,偶然机缘也,不期然而然也。偶然机缘,引人入胜,惊奇感正是美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偶然事件有内部联系,不过人对联系还没有认识清楚。人不能安于无知,于是幻想出偶然事件的创造者都是神。命运,未知的必然。灵感,下意识中长久酝酿而偶然机缘突然爆发到意识里。文字游戏不应被鄙视,因为它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谐最忌直率,直率不但失去谐趣,而且容易触讳招尤。谐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它最富于社会性。尝喜小中能见大,还须弦外有余音。
“谈美”本就高深,此书又是零散的书信形式。恕我直言这书一点儿都不好看——。
首先,估计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搞清楚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这些乱七八糟的概念,其次,我也没从这些无聊的理论分析中寻找到任何美感。我感觉有人在掰我的脑袋,使得我头疼欲裂。这叫什么的来着?哦对,紧箍咒。
所以,我想本次阅读唯一的成功之处恐怕在于:玉米糊糊搅得是很匀。
但是从小我就知道要学会尊重别人啊。
首先,书中关于“节奏感”的论述我十分喜欢: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出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可是书中另一处摘录恩格斯老先生说:“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朱老先生认为“这个实例就足能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与劳动了”。的确,我承认帕格尼尼的曲子不是常人之手能随意拉的,雕刻和绘画对手上功夫要求也很高。但是我绝不认为有了灵巧的双手就等于能创作,美妙的艺术绝不是只来自于勤奋的“劳动”。相比之前,这里的论述就不那么确切而有说服力,相反像是为了支持辩证唯物而刻意牵强的。
在书中朱光潜老先生反对故弄玄虚牵强附会,而要求“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坚持“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我尊敬这种认真的态度,但是有限的我并没有看出其中对我“有益”之处,倒是和政治书的内容完全一样一句不差。而且我绝没有兴趣去弄通马克思主义,虽然我将被迫必修它。在这里大胆地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枯燥乏味(估计也就因此才需要强迫学生修习)。我不赞同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无聊的东西,我主观地认为对我的人生没多大意义。
恐怕是“节奏”和我不很合拍吧。
写文章应从模仿入手,再写生,先练描写和记叙,最后练议论。
但凡大手笔,只选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意境便呈现在眼前,栩栩如生了。
绘画优于摄影。
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现实中遇到挫折不能消极的让现实战胜自己,而要超越到理想界,超现实当中去积蓄力量来日再战。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创造的理想世界是宽阔还是狭小,美术作品借用现实越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就越大。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是完美的,因为有缺陷所以才奋斗,所以才有成功的快乐。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所以我要努力打破这个制度,为他人争自由,即绝我而不绝世。
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计较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谓有意义就是有用。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原因是,持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都只能引起欲望和嫌恶,而当我们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它们时,就有了超现实的意境,就只看到美了,其实就一句,距离才能产生美。
聪明的人会把美的事物同实际的人生维持一段距离。
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或神的距离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色彩,而神秘主义是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也是移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美感产生的两要素:目前意象与实际人生有一段适当的距离,在观察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无意之中以我的情移诸物,以物的形移诸我。
要区分开美感与快感,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需要的满足。
美感不是快感、联想、考据或批评。
说法不一致就只有都错的可能而没有都对的可能。
自然美就是正常,就是大多数,单个的部件可能是正常的,但当所有部件都组合起来后形成自然美的概率就低了,所以自然美才变得珍贵。
艺术的美和自然美是两回事,艺术的美不是从自然得来的。
艺术和游戏的原理相同,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藉不安的心,不同点是,艺术有社会性、有作品、需要传达。
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
创作的想象力分为两种:分想和联想。分想即提炼出某一意象,联想即综合各种意象。
凡是艺术家都不该仅仅在自己本行的小范围内用功,须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修养。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惟大英雄能真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什么是美?这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而又一次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
朱光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不用着急说朱老的答案是什么,先说说前两天我的一个经验。
无意之中,坐在一个喷泉旁边,身前是一池子水,身后是一片草坪,美吗?初看之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觉得美,包括我。
不知如何的,我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后来才知道这个词),风行水上,波光粼粼,我发现自己从未这样细致地检查过水波,有的波长大,有的波长小,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我试着追踪一束波,却发现所有的波都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一瞬间消失,而看着看着,我都不知道是波在动,还是我在动。
我又转身看那片草坪,意识不由自主地就进入到草坪的内部,站在小草的身边,体会那片绿色世界的神奇,感受那片生机勃勃的伟大。
这应该就是朱老所谓的美吧,我在无意之中感受了一下美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反映,我们的世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一切的学问,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进入美学,这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领域,领略美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美学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我们发现,世界是可以经由我们的努力,而变得美好的。
为什么东西总是别人的好,老婆总是别人的美,孩子总是别人的出色,领导总是别人的英明,美学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普遍的现象,而原因就是那句人尽皆知的话——距离产生美,把这句话添上两个字就更好理解了——距离一定产生美,因为距离,让你产生了超现实的判断,你把那些与你有距离的事物都理想化了,他们当然会变得更好一些了。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刻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从而营造出自己的理想国,然后在旁边静静地欣赏它。
玩游戏和念经其实是一回事,至少美学这样认为。因为游戏和宗教都同艺术的原理相同,它们都是臆造一个空中楼阁来慰藉不安的心。通俗一点儿讲,游戏和宗教都是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来满足你在现实当中无法达成的愿望,当然,艺术也是这个作用。(但愿家长和媒体们能明白这个道理)。
朱老这本书的内容很博大,文字却很精炼,说理一针见血,举例恰到好处,足见那一代文人学者的功力,不禁看看当今,所谓的名人大家们,真是初中生的水平啊,像我这种,大概属于刚刚过了文盲期呵呵。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八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美学经典,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学文的人都应该看看,因为它对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戏剧和小说方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章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戏剧和小说。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九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书籍能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乐趣和丰富至极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小时候,书籍就给我带来了乐趣。我喜欢听故事,每次听妈妈讲故事,都会好奇地想:几张纸罢了,怎么会让妈妈讲出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呢是不是有神奇的魔法呢……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在灯光下研究起“书”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精美的图画和有趣的故事迷住了。我看的如痴如醉:《七色花》使我浮想联翩;《皇帝的新装》令我捧腹大笑……小小的我,认识了书这个良师益友。
渐渐地,我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一名小学生,开始独立阅读中外民着,投入知识的怀抱:《中华上下五千年》介绍了我国悠远漫长的历史;《水浒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锄恶扬善的光辉形象;《红楼梦》揭示了富贵下的不安……通过书籍,我来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成为一株幼苗,努力地汲取书中的营养,茁壮成长。
书,给予人知识,带给人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俗语,早已告诉我们笼统的读书理。记得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童话。同学们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而我却胸有成竹,早就想一展身手了。由于老师说,可以模仿(也就是仿写),于是,我拿来了语文书,决定模仿一篇课文。我在草稿上构思,先把题目换了,叫《昔日的友谊》吧;再把主人公换了,鱼儿和鸟儿;然后修改一下对话;还要添上自编的语句段落;最后,抄到小练笔。一篇童话就新鲜出炉了。后来,我的作文得了“甲+好”,老师在文中表扬道:旧中有新,新中怀旧,更加感人。并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你瞧,书籍给我带来多大的乐趣呀!
书,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火把,像一缕明媚的阳光,像一叶细小的扁舟,照亮我人生的道路,让我在智慧的天空了尽情欢笑,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心所欲地遨游。
书籍教我品味人生,享受乐趣,而读书本身就是一个乐趣。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小书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提出,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详尽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创作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需要体现社会具有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历史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中所典型人物应生活在众所周知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会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文学作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奇特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的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心血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读者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嬉笑怒骂,无论是对于想要或者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扩展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大力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栽的是科学工作,是第二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嘲弄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品性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外界影响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管理工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一
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了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美学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排除一切疑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畏惧!’”朱光潜先生也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学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人们在不断的探究美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美可以变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谈美离不开谈人,因为美是一种对于人来说才具有意义的价值。文中写到:“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动大致分为知情意这三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并且对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
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对我们学习美学是一大启发。
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交融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自然经过人的改造而日益丰富化,成了“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使其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肯定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是一个双向过程。人类历史就这们日益发展下去,以至于达到“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第六封《冲破文艺创作和审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四人帮”统治时期,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是“人性论”、“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感”。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人道主义”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在阐释“共同美感”时,朱光潜先生援引了马克思“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职能”,它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美感”。因此,老先生呼吁我们冲破禁区,解放思想。
第七封《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第八封《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朱光潜先生认为“把从感性认识所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和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就叫形象思维;“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形象思维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第九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用语言为媒介,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即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事物的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文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他提醒我们青年一定要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如多读文学作品等。
第十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分绝对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这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要“从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高尔基曾说过:“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十一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起着决定典型人物性格的作用。“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但是再现典型人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
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悲剧与喜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具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特性。悲剧与喜剧很难截然划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就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分出悲喜,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戏剧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世界对.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第十三封《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朱光潜先生对来信问到关于学外语和美学问题朋友们提出忠告:“学美学的人入手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还是学好马列主义”;其次,“掌握一种外语到能自由阅读的程度”,“掌握国际最新资料”;第三,“要随时注意国内文艺动态”,“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在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正如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三
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美学之路,自然就艰难远久。
朱光潜先生却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
学美学,首先应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或者必备什么认知呢?朱光潜先生回答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理解起来似乎就是:各人资凛不同,环境不同。学美的性质自然也不相同。美源于一点;自然最终也会归就于一点。在探讨和研究的道路上。尽管途径各不相同。其结果却都一样。
谈美与审美。最直观的就是人。因为无论是对人的批评还是欣赏。都源于美的界定和价值。
对美的判断力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而是随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而逐步完善所成为的一种情感意识。
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各种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会将自然中的一些单一性适当融合。正是由于这种融合,才促使美体现在人类的“认知、情感、意志”中。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美学的基本;但也并非学懂了马克思主义就能学通美学。如果一个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并不具备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时代精神;那么,他也不会在坎坷的学美之路上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个人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情感。人与人的结合产生了社会。当人们心中具备某些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宣释自己内心的美的感受。这其中自然就会要劳动。用劳动将自己的内心展现在这个社会。
展现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繁复的。这其中不禁要包括许多的学术限界。即不要因为不超越学术界限而宣扬单一的美学。这样不禁使美学空洞和抽象了。
艺术体现美,反映了现实中的自然。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创造,是一种劳动产物,所以艺术又被称为“第二自然”。
艺术叙述了人们心中的情感,思维和梦想。通过艺术,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和精神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通过修辞转化成艺术。艺术也就无形式。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主义思想。”但艺术的终端。我想也会回归于生活。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四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五
《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六
我知道我这个人有时候特别的假、大、空,偏好些看上去体面的道理与语句。
朱老运用哲学的思想谈及了在美学中学习与发展的问题。涉及到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并将其灵活得运用到了现实中。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对于哲学方面的学习中,我也确实知道一些原理。但在朱老对于各个学者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对美学所持的观点进行阐述中,我更能理解世界观对于一个看法的影响和真切认识到哲学是这世界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朱老从大处着手,小处分析,让哲学极具魅力。
在书简中,我也接触了美学的一小部分,美、审美、主体、客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也懂得了意识、艺术、思维之间原来并不是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小到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再到对于美学专注性的认知,继而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无一不反映的是朱老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生活阅历。
当谈及到历史、联系、自然、社会、艺术、情感、文学,我深知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接触与学习。坚定的坚持唯物主义也好,对稍有遗憾的唯心主义也好,我更具有了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这世间的万物。不做偏激的人,也不希望被人抓住情绪的把柄。
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对于当时期国家政策的解读,充分运用了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进行深刻剖析。受到了当时特殊时期的影响,政治色彩与捆绑十分浓厚。
从这一刻,社会科学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七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从本质上讲,我喜欢读书,喜欢与文字有关的一切,但是我却是一个懒于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经开始读研了,不论现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扩招有多么厉害,我想我都应该做一些该做的事情,认真踏实的尽自己所能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开学了,没有以往的兴奋和新奇,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希望不辜负所有人的热切期盼,不辜负自己心中的信仰。开始认真的读书思考。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惊叹于先生那融贯中西的学识和过人的思考能力,对自己颇有启发。朱光潜先生在研究文艺美学之时,将西方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并提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当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影响。但是不同于克罗齐的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朱光潜先生更是把视野放在了文艺活动这个大框架来进行文艺美学的研究,其中朱光潜先生提到文艺活动不仅仅是心灵的瞬间感受,是形象的直觉,文艺活动过程从直觉到传达才是一个阶段的完成,而文艺的传达活动更是艺术家区别于普通人,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般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文艺的传达有赖于艺术家的匠心独运,更和日常的学习密不可分。
艺术家除了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形象的直觉之外,还需掌握以下知识:一是掌握有关媒介的知识,二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锤炼。艺术家所进行的模仿传达,实际就是艺术家的勤学苦练的过程,艺术家勤于练习才会形成相关的模仿习惯,下笔时才会水到渠成。而这模仿习惯,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种艺术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写字、绘画、雕刻、图画、弹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戏、吹箫、说话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诗文的创作也需练习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气为主”,这气就是一种肌肉的技巧。
这是我颇为关注的地方,文艺活动中的传达过程竟和人体的筋肉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是如何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释的地方,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拜读作品,才能了解朱先生的文艺思想,读书之少,导致所思之浅,现在弥补也许为时不晚。加油吧!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
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
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谈美书简》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大概快有十天的样子没有读《美学书简》,我认为读这样的书是要有一种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潜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来说明他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实用的、科学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联想也不是美感,考证、批评都不是美感的态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结合起来才谈的上美。
朱光潜先生在《依样画葫芦》这篇文章里,又谈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两种主义看起来相反,实则主张类似,“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都是在“依样画葫芦”,只不过写实主义以为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模仿;而理想主义认为“美在类型”,应该选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葫芦来模仿。他把理想主义称为“精炼的写实主义”。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
朱光潜先生再次强调了他认为的美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并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的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就像现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写出好文章来,还是要“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谈美和写作还是有区别,写作之初,“依样画葫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八
《谈美书简》是一本以“答读者问”的书信形式来探讨美学的。美学家朱光潜一共用了十三封信从美学的各个角度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信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十足的定义,而是通过不断地从艺术作品与生活中举例说明来告诉读者们要怎样去发现美,怎样去研究美学。
词典里对美学的解释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之为:艺术哲学。而对“美”的解释词条则更是纷繁复杂了。那么,什么是美,美学又是什么,又要如何去发现和研究呢?书中是找不到任何明确的答案的,作者只是在给你一些寻找美的方向,而路则要你自己去走。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人的内心,即我们如何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为美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有足够的权利和勇气说一个人或物美或不美。书中的标题大多是概念性的语言,但是内容则都是在美学的本源中寻求的。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要做的则是用自己的理解来整理我们的逻辑思维,因为每个人对美的观点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位大师的思想深处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学思维,并让你如饮醍醐。十三个篇章中虽说内容稍有繁杂,但是思路大都是统一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顺着大师的思路去进一步发现,又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研究大师的思想,并从中开创出一个新的美学世界。
一、概念的杂糅。
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不同的国家对待美学的态度各不相同。如果说希腊人是以歌颂生活为母题,那么德国人则是以了解现世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个别观点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形而上学”,尽管带着一些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美学家们。而到了黑格尔则演变为“绝对精神”,主客观精神的高度统一,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还有席勒,康德,克罗齐等等都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派。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看得人眼花缭乱,思绪晕眩。但还是很难形成一个书面上的概念。那么先抛开这些不谈,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让我们说出“美”呢?无论读书赏画还是饮食娱乐,我们的感官都要告诉我们并命令我们发出美的赞叹。无形中在我们的头脑中就已形成了一个概念。但有些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一个抽象概念,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大都属于“体验派”。如果我们用缜密的语言对着我们的朋友把我们品尝大餐的愉悦享受细致到每一种佐料与每一道工序。那么即使你的语言如何精妙绝伦也抵不上你去请他吃一顿来得痛快。
“无法言喻”,这真的是一个万能的绝妙好词。每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件事情时,“无法言喻”似乎是最好的应对措施了吧?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这四字成语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那么何来哲学、美学、心理学?更遑论艺术了。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用文字或是其他表现方式把“无法言喻”拆开并组装成一件全新的礼物。同时这也是一种概念的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做的事。人们绞尽脑汁把美的概念不断地具体化,通俗化,用千百年的争论让美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并大大地为此而得益。然后再反作用于那些“无法言喻”的抽象概念。让我们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而这一切的努力,并不是要求我们在了解这些之后要带着概念的“有色眼镜”去欣赏《蒙娜丽莎》,也不是要用黑格尔的美学模子去刻画出一幢《巴黎圣母院》。概念不是公式,也不是思想的定位。而是对事物的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才是朱光潜先生的本意,虽然美无处不在,但是美并不是在地上横七竖八地乱摆。
二、主义的滥觞。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个特定的时期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主义又是什么,让我们再来翻翻辞典:主义是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简言之就是主导事物的意义。《谈美书简》中大量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作者反复提出要用此主义解决问题。他在第4封信上的题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由于此书写于“文/革”之后,因此作者亟需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主张。说句实话,朱光潜先生对他曾经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动摇。且不说那场**是如何地折磨学者,问题在于事后很多人都难以解除那副强加上的精神枷锁。而实际上只有勇于探索才能获得真知。就像____说的那样: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弄清是非。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了主流思想,那些唯心主义大师们的立论却渐渐站不住脚。作者承认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奉为圭臬。用两点论和两分法解析并重置了那些统治了他前大半生思想的美学家们。但是我认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是不可能了解那种精神摧残的痛苦。尽管他后来的思想违背了他的美学原则,但是在那样一个时期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主义,必定多多少少要受那个时代的政治因素影响。书中说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关于美学的专著,但不代表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其实这句话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真有美学体系的话,那也是基于前人的论著并用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推敲得出来的。然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占统治思想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导致人们对其思想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产生混乱,就如同说了一大通至理名言之后却像什么都没说一样。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是作为“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也要用实践来探索,用时间来考验。而且,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的么?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么?我们不能把用来探索政治的思想强加在文艺身上。不是不能加,而是不能强加。主义与主义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艺术与生活大都是相通的,当政者的硬性规定撕破了艺术的美感也就撕破了生活的美好。就像样板戏一样,不仅内容样板,连演员的动作都像是被“钉了板”似的。主义不是命令更不是规定,无需设置禁区。美是自由的,美学是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而真正自由的美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与时代所共通的美感。这一点马克思和毛主席都是高度赞扬的。我总觉得我们不应当把政治和美学置于一条线上,只要我们不违背美学的要求,不被某某主义所困扰,不要为了追求某种主义而过分地束缚了美。真正的美是不受局限的,无需用任何词条句式镶嵌。
三、人本的思想。
美是由谁发现提出并研究的呢?答案是:人。人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感性与理性彼此交织成长。所以说我们的思考不是孤立的,社会生活总是喧嚣的。人们在研究美学的同时还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第5章的谈到的生产劳动与第7章的生理学观点上都提到了人本思想。这也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美学观点,没有之一。
人们对美学的探讨日渐丰富。进而出现了“审美”一词,对美的观念也出现了雅俗之分。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提到:“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芳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这段话并不是说要把人的审美分等级,排斥俗的美,而是表达出一种感性与理性的探讨,有人会认为高雅艺术普通人难以理解,而民俗艺术又不被“精英”们所接受。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美在表现程度与受众范围上的不同。在美学史上,很多人都倾向于对理性的探讨。诚然,理性的确可以把美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最终要去感受她、理解她的还是感性,并能让我们的思绪高速运转。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充当一种“潜能的终极表征”;它们起到的作用就像是‘源自理想世界的护送人’。我们都说美感有移情作用,触景生情,借物喻人,并在“移情”中出现了“内摹仿”,这也是审美的态度之一。总之,人类发现美,研究美,创造美,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文艺复兴是为了人,启蒙运动是为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为了人。所以,美学并不是艰涩难懂的,她就在人们的身边。
《谈美书简》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也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术文字向我们一一解释美的定义,更没有像教科书般按章逐节地讲授。而是用平和的语调,通俗的语体,聊天似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美学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阴霾,天气时好时坏。路口纷繁,花朵与荆棘长在不同的路畔,正如无法定义的美一样,花朵虽艳,却不知开在何处;前途虽亮,你要自己去探寻远方。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十九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二十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
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了学习美学的基本方法。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美学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排除一切疑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畏惧!’”朱光潜先生也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学道路的不懈追求。
第二封《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抽象概念出发?》。
人们在不断的探究美的定义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美可以变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80年代,朱光潜先生坚持“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总命题,认为这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不是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从现实出发去研究美学问题”,提倡“正确辨认生活与艺术中的一切丑现象”,认为“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第三封《谈人》。
谈美离不开谈人,因为美是一种对于人来说才具有意义的价值。文中写到:“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因此,人的活动大致分为知情意这三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并且对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85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