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一种对特定主题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通常包含背景信息、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编写一个完美的报告需要先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需求。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方式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一
请欣赏:《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指南》。
(一)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合理地确定存货的范围。
通常,企业应当将所有权的归属作为企业存货进行核算的标志,而不应当仅仅看其存在的方式、存放的地点、合同的规定等。
低值易耗品从性质上属于劳动手段,其价值通过使用逐渐发生转移,为便于对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和管理,企业应将低值易耗品纳入存货进行核算。
(二)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正确地确定存货的入账价值、发出存货的成本、存货的期末计量,并按规定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所选择的用于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会计方法应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的会计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变更的理由及由此所造成的财务影响。
(三)企业应当正确记录和反映各项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通常可以设置以下会计科目:“在途物资”、“原材料”。
“包装物”、“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为加强企业对受托代销商品的管理和核算,企业在发生受托代销商品业务的情况下,还应增设“受托代销商品”和“代销商品款”会计科目。
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的企业,还应增设“物资采购”、“材料成本差异”、“产品成本差异”会计科目;采用零售价法核算存货的企业,还应增设“商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
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二、关于引言。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是指承包商因执行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这类存货的会计处理由《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进行规范。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这里的“农产品”,是指企业生物资产的收获品。这两类物品的会计处理将分别由有关农业、采掘业的会计处理规定加以规范。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这类资产如绵羊、奶牛等,其会计处理将由有关农业的会计处理规定加以规范。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将由有关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规定予以规范。
三、关于定义。
本准则第3条规定了存货、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
(一)存货。
本准则将存货定义为: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由此看出,存货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不论是可直接供出售,还是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出售),而不是自用或消耗。这一特征就使存货明显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
具体来讲,存货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商品等。
1.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2.在产品,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生产物,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3.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但不包括从一个生产车间转给另一个生产车间继续加工的自制半成品以及不能单独计算成本的自制半成品,这类自制半成品属于在产品。
4.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5.商品,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6.包装物,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主要作用是盛装、装潢产品或商品。
7.低值易耗品,指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其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或使用期限相对于固定资产较短,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基本不变。
8.委托代销商品,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
需要注意的是,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虽然同属于材料,但是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其价值分次进行转移,并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因此不能作为企业的存货进行核算。企业的特种储备以及国家指令专项储备的资产也不符合存货的定义,因而也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二)可变现净值。
本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根据谨慎性原则,本准则要求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金额,因此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计资产的问题。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合理确定估计售价、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在理解可变现净值这一概念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应当以处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作为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前提。如果企业不是处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那么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不适用于本准则。
2.可变现净值实质上是指净现金流入,而不是指存货。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二
3.某外商投资企业银行存款(美元)账户上期期末余额50000美元,市场汇率为l美元=8.30元人民币,该企业采用当日市场汇率作为记账汇率,该企业本月10日将其中10000美元在银行兑换为人民币,银行当日美元买人价为1美元、=8.25元人民币,当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8.32元人民币。该企业本期没有其他涉及美元账户的业务,期末市场汇率为l美元=8.28元人民币。则该企业本期登记的财务费用(汇兑损失)共计元。
a.600b.700c.1300d.一100。
4.某企业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该企业外币业务的是()。
a.与外国企业发生的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购货业务。
b.与国内企业发生的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业务。
c.企业从银行买入外币与外国企业发生的以美元计价结算的购货业务。
d.与中国银行之间发生的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业务。
5.某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日的市场汇率进行折算,按月计算汇兑差额。20×3年5月20日向境外某公司销售商品一批,价款总额为万美元,货款尚未收到,当日的市场汇率为l美元=8.22元人民币。5月30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8.23元人民币。6月30日的市场汇率为l美元=8.25元人民币。该外币债权6月份所发生的汇兑收益为()万元人民币。
a.一40b.一60c.40d.60。
6.某企业外币业务的记账汇率采用当日的市场汇率核算。该企业本月月初持有20000美元,月初市场汇率为1美元=8.30元人民币。本月15日将其中的5000美元售给中国银行,当日中国银行美元买入价为1美元=8.20元人民币,卖出价为1美元=8.24元人民币,当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8.22元人民币。企业售出该笔美元时应确认的汇兑损失为()元。
a.500b.100c.200d.0。
7.按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对子公司外币资产负债表进行折算,表中“实收资本”项目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所采用的汇率为()。
b.实收资本入账时的即期汇率。
c.本年度平均市场汇率。
d.本年度年初市场汇率。
8.某企业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当日的市场汇率进行核算,按月计算汇兑差额。1月20日销售价款为20万美元产品一批,货款尚未收到,当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8.25元人民币。1月31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8.28元人民币。2月28日市场汇率为l美元=8.23元人民币,货款于3月2日收回。该外币债权2月份发生的汇兑收益为()万元。
a.o.60b.0.40c.一1d.-0.40。
9.某外商投资企业收到外商作为实收资本投入的固定资产一台,协议作价100万美元,当日的市场汇率为l美元=8.26元人民币。投资合同约定汇率为1美元=8.28元人民币。另发生运杂费2万元人民币,进口关税20万元人民币,安装调试费12万元人民币。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万元人民币。
a.862b.826c.828d.860。
10.按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外币财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报表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当()。
a.按平均汇率折算。
b.按历史汇率折算。
c.根据折算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其他项目的数额计算确定。
d.按即期汇率折算。
11.收到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时,其对应的资产账户采用的折算汇率是()。
a.收到外币资本时的市场汇率。
b.投资合同约定汇率。
c.签订投资时的市场汇率。
d.第一次收到外币资本时的折算汇率。
12.下列各项中,属于外币兑换业务的是()。
a.从银行取得外币借款。
b.进口材料发生的外币应付账款。
c.归还外币借款。
d.从银行购入外汇。
13.我国会计准则中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会计报表中应作为()。
a.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
b.在长期投资项下列示。
c.作为管理费用列示。
d.作为长期负债列示。
14.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应当采用的汇率是()。
a.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
b.变更当期期初的市场汇率。
c.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
d.资产负债表日汇率。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c.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一定是人民币。
d.企业的编报货币可以是人民币以外的币种。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投资业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使得作为跨国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前提的外币报表折算显得越发重要。但目前国际上在外币报表折算中折算汇率的选择和折算差额的处理,尚未形成一致的国际惯例,使得外币报表折算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会计实务的主要差异所在。
一、世界各国所遵循的折算方法存在差异。
目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主要有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由于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和侧重.以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会计环境不同,导致各国在折算方法的采用上存在差异。采用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的国家有南非、伊朗、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少数国家。采用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瑞典、韩国、台湾、菲律宾、洪都拉斯等。流行现行汇率法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荷兰、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流行时态法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阿根廷、巴拿马等。
1.美国。美国1981年公布的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外币折算的目标是:(1)在合并报表中应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以功能性货币表述财务成果和财务关系;(2)提供由于汇率变动可能对公司现金流量和股东权益、预期经济影响的信息。所谓功能性货币是指国外主体从事经营活动和产生现金流量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国外主体按其经营所处的环境不同,分为母公司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自主经营的国外主体两类。前者所指的国外子公司视为母公司在境外经营的延伸,其功能性货币通常为美元,采用时态法对外币报表进行重新计量。所谓重新计量即指将国外于公司记帐用的货币折算成功能性货币。后者是指在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策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与国外经济环境融为一体的经济实体。其功能性货币一般非母公司的报告货币(美元)。如其功能性货币为子公司所在国的货币,此时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国外子公司的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如其功能性货币为第三国货币则先采用时态法将其按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记帐的报表重新按第三国货币计量,再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成美元表述。
2.英国。英国第20号标准会计实务公告《外币折算会计》被作为英国当前外币报表折算的权威标准,它与美国的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对自主经营的国外实体因采用现行汇率产生的折算损益,记人类似准备性质的“暂记项目”,以备抵未来期间可能发生的折算损益,但由于借款净额引起的损益则记入当期损益。
第二,在现行汇率法下,对损益表项目既允许采用美国做法,即按整个报告期的加权平均汇率折算,也允许按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这主要是为了更好保持现行汇率下国外子公司原有报表上反映的财务状况和金额比例关系不被破坏。
第三,对处在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下的自主经营的国外实体,要求在折算前先进行物价变动影响的调整,然后再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外币报表折算。对此情况,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要求采用时态法对国外子公司外币报表折算。
3.加拿大。加拿大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也与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长期货币性项目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折算损益要递延,在有关项目的'存续期内予以摊销。此外,递延所得税按历史汇率折算,而美国则按现行汇率折算。
4.荷兰。荷兰基本上是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外币报表,但对固定资产项目及其折旧费却按历史汇率折算,折算损益转入准备帐户,以备抵未来期间可能发生的折算损益。但有的公司如菲利浦公司则将当期折算损失不足以用前期累计的折算利得冲减部分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5.日本。日本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既有时态法的特征又有现行汇率法的特征。具体来说,在采用时态法时,对长期货币性资产和负债项目都按历史汇率折算,折算差额记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调整项目。另外,允许子公司在特殊经营环境下,可采用其他合理的折算方法。
6、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3年7月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是在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和英国第20号标准会计实务公告颁布后才公布的。它兼容了两者的主要内容,在实质上并无多大区别,但在对折算差额的处理上体现了灵活性:
(1)与长期货币性项目有关的外币折算损益可以在这些货币性项目的存续期内递延摊销。
(2)对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所引起的折算差额,可以作为成本的调整数记入有关资产的帐面价值,条件是每次调整后的帐面金额应不高于重置成本,不高于通过使用或销售这项资产可以收回的金额。
我国有关外币报表的折算,在人民币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制时期,人民币按历史汇率折算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1995年2月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要求采用现行汇率法。但1995年7月财政部制订并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却根据境外营业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将境外实体和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两种类型,规定对境外实体采用现行汇率法,对作为报告企业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采用时态法。可见我国征求意见稿中有关规定与美、英两国的现行做法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在实质上已趋相同。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四
例如:甲公司是国际货代公司(二代),无船承运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6%。9月甲公司发生国际代理服务费106万元(价税合计),支付国外代理abc公司86万元(国外账单),支付商检费5万元(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收据),报关费2万元(0税率增值税普通发票),支付给运输车队送货费3万元(11%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生国内运输53万元(价税合计),应付船公司25万元(6%增值税专用发票),支付车队a运输费12.5万元(11%增值税专用发票),车队b运输费5万元(3%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城建税=增值税*7%,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税负和毛利。方案一、方案二a、方案二b缴纳的税金分别是6.49万元、0.22万元、2.17万元,销售税负率是4.33%、0.15%、1.45%。申请免税的两个方案(方案二a、b)的税负明显下降,免税且单独核算,税负最轻,方案二a对公司最有利。方案一、方案二a、方案二b税后毛利分别是14.01万元、14.28万元、12.33万元。方案二a的`毛利最大,应是最优先选择的方案。与通过税负核算的结果一致。
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一)进项税的核算。
国际货代公司一般情况下都是国际运输服务为主,国内运输服务为辅。国际运输对应的海运费、空运费以及国外代理提供的境外发票都没有进项税,都不可以抵扣。国内运输服务对应的船公司和车队都是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税额,冲减营业成本。因此从理论上看,国际运输服务申请免税,单独核算国际运输服务的收入、成本、进项税额并转出是对公司最有利的(方案二a),但是通常情况下分供方提供的发票既包含国际业务也包含国内业务,分别核算工作量大且相当繁琐,容易出差错。如果采用按销售比例核算进项税转出,操作简单,税务也认可,但由于免税业务收入较应税服务收入多,且免税业务对应的分供方大多都拿不到可抵扣的发票,进项税转出就挤占了国内业务本来可以抵扣的数额,造成税负增加,毛利减少(方案二b)。建议大公司调整内部组织结构,组建国际运输服务部和国内运输服务部,分别记账核算收入、成本和进项税。中小公司可以考虑增加操作业务类型模块,对国际运输服务或是国内运输服务进行标注加以区分以达到分别核算的目的,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二)针对国际运输服务分析客户组成。
国际货代业的客户可分为直接客户和同行客户,直接客户主要以一般纳税人为主,取得的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如果放弃免税权,按照目前的行业规则是在报价的基础上加6%的税款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款由客户负担,客户抵扣进项税后,成本未增加,货代公司取得的运输费等可以抵扣的发票,可以抵减营业成本,毛利增加,对公司有利。但是如果客户为同行,且已申请了免税,不能抵扣进项,税款就需要由货代公司自己承担,收入(不含税)减少,毛利减少,对公司不利。因此客户组成直接客户多的,放弃免税权可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核算税负和毛利,如果放弃免税对公司更有利,就应该选择缴纳增值税。如果申请免税对公司有利,就应该选择免税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公司应当随时监控预测影响毛利和税负的各种因素,选择对公司最有利的方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五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存货会计核算的正确与否,对于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重要。鉴于存货在资产中的重要性,财政部早在1993年就将“存货”准则立项,并与1994年7月4日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直至11月9日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存货准则),该准则于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1月1日起其他企业也开始施行。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施行以来,为提高企业存货的相关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例如,企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等。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存货的会计核算,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针对我国会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旧存货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202月15日发布了修定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存货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1月1日起施行。
总体来说,新存货准则在内容上与旧存货准则相比变化不是很大,但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一定的修定和修改。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
1、第一章“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等。
2、第二章“确认”部分,说明了存货的定义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
(1)、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确认条件:a、该存货包含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3、第三章“计量”部分,说明了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以及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等内容。
(1)、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但下列费用在发生时应当确认为当期损益,而不计入存货成本:a、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b、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c、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等。
(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3)、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4)、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4、第四章“披露”部分,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信息内容。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二十二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十部分三十条组成。
从总体内容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2、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3、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而是由财政部所同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来规定。
1、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规定与说明。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也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2、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修改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3、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按照《企业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将导致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从而使那些专门为出售而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所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例如,船业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公司b(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7月1日开工,为b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a公司于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万元。,a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计提的借款利息为66、95万元,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的符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即应将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该大型车辆滚装船的成本),而将其余41、925万元的银行借款利息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则应将66、95万元的借款利息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4、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同时又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5、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的内容;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第十四条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内容重新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以与新存货准则第十三条相对应;而旧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作出规定。
6、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定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而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所以旧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的不实。
7、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流转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从目前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会使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较多而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但从长远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7、新存货准则对旧存货准则中“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在第二十一条中作出了相应的修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帐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帐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8、新存货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也作出了进一步的修定:
(1)、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帐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帐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2)、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而旧存货准则没有具体的规定。
(3)、新存货准则对存货取得的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没有要求进行披露。
(4)、因为新存货准则删除了存货发出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所以在新存货准则的信息披露中也相应地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应当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内容。
1、尤学英,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精解教程》,财政出版社,、2。
3、会计制度讲解编写组,《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北京技术出版社,、9。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2、15。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六
关于外币折算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b、对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原记账本位币金额。
查看答案。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境外经营的处置;
选项a,因为对境外经营进行了处置,原确认的汇兑差额就需要转出,汇兑差额本来一般都是计入到损益的,但是因为这是由于汇率导致,不是经营活动导致。
因此差额计入损益不合理,所以人为地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增加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这一项目,现在进行处置,损益得到真正的实现,所以原来是计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现在需要将其转出计入损益中。
选项b,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非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不改变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以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计量的非货币性项目可能会涉及改变。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七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却又极其重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班主任们往往感到身体累:班级工作事无巨细,事事关心;心里累;不知会偶发什么事,提心吊胆.
作者:侯立志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职校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5关键词: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八
西安市现代化综合苗圃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渭水之滨,经营面积1760亩.距西安市区4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距杨凌示范区4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苗圃前身是户县中心苗圃,7月正式更名为西安市现代化综合苗圃.
作者:仝建博作者单位:西安市现代化综合苗圃主任刊名:陕西林业英文刊名:forestryofshaanxi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九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的窗口。传统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采用通用、规范的格式。它反映了定期、定时,但并不完整的财务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与财务管理都受到了冲击与挑战,传统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似乎越来越少。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总是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用户需要的改变而改变的.。未来财务报告如何发展,怎样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未来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财务报告的目标由于会计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但核心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总体上,财务报告的内容应拓展以下方面的信息。
1、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企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商誉等,目前在一定条件下已给予适当的反映;但还没有考虑到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因而未来财务报告应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
2、社会责任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即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以及对整个社会贡献等信息,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了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背景,企业关联方的信息,企业主要股东、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等。
4、未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环境复杂,企业管理者要运用前瞻性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企业的未来信息。未来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
5、公允价值信息。传统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已使其失去供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意义。未来的财务报告,将更多以公允价值和历史价值相结合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是一种以多种计量模式反映信息的报告。
6、分部信息。企业集团的综合信息反映了集团的整体情况,但由于集团各公司行业不同,反在国家或地区不同,其利润率、物价水平、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按行业、地区等的分部信息所反映的收益或现金流量往往比整个企业集团的更为有效。
[1][2][3]。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十
基于会计分期假设的财务会计是定期提供财务报告的,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成为会计的传统,以适应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并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年度的信息揭示会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乃至即时性要求发生巨大矛盾。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进行实时报告也不会是天方夜谭了。如今,人们已设想了一种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electronicon-linereal-timefinancialreport)系统,它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从而使财务信息在满足使用者信息需要上真正实现了“多、快、好、省”。因此,它又被称为“同步财务报告系统”或“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应用的普及,这一种报告系统的应用在不久即会变成现实,从而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极大地提高财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灵活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经管责任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他们的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而且由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法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更何况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他们的决策模型,因此通用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如今,通用财务报告却应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1)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可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信息需求,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求;(2)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3)标准化财务信息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准则制定者以及审计人员能更经济、有效、实用和方便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而并不是由于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求。为了革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病,人们开展了各种探索,以增强财务报告的灵活性来切实履行好财务报告目标。
1、多栏式报告模式。
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得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所谓数据固化是指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看清数据的变化是会计政策变化引起的,它意味着使用者忽视不同会计方法有不同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于是,人们提出了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虽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使生产和披露更多的信息变得容易起来,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但这并不是等于解决了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人已经论证了,许多人的信息瓶颈在于人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给使用者提供精炼的、能直接用于决策的信息仍是财务会计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2、“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earningsmanagement)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1969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accounting)理论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创立以来通过帐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十一
各国在对加工贸易中总结出了各自监管的经验与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一)封闭式管理模式。
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只允许保税进口的料件在海关设置的区域内活动。这些区域包括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工厂或车间,以便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保税料件和含有保税料件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于:第一,根据国家政策与企业需要设置保税空间,在保税空间的边界上设置特殊的`海关机构;第二,审查、批准进入保税空间的企业;第三,对进出保税空间的料件进行保税管理,保证料件从境外或关外流入保税空间、并流出到境外或关外去。
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第一,管理对象的活动范围较为明确,易于海关在企业与料件两个层面上对料件实施保税监管;第二,免去了对料件的税费征收成本;第三,为保税空间中的企业经营提供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余地;第四,为保税空间中的企业提供了经营方面的便利。
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弱点在于:第一,选择范围有限,当保税空间在区域、数量等方面扩展时,封闭型模式本身就会受到挑战,如我国加工贸易实践中出现的转厂加工问题;第二,便利了来料或进料的管理,但是,却对国内料件进入保税空间,参与加工贸易的生产过程形成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向一般贸易转化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同样属于封闭型管理模式,实际意义上的保税空间,如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与观念意义上的保税空间,如保税工厂或车间,二者的优劣各有所长。
从封闭性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主要适用于那些单纯依赖于进料或来料进行加工的产品,以及那些单纯依赖国内加工成本优势的产品;适应于那些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或地区,随着国土面积的增大,保税空间的扩展,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二)先征后退管理模式。
先征后退管理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对于那些用于出口产品加工的进口料件,先行征收关税,到产成品出口时再给予退还。
[1][2][3][4][5]。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十二
在当代会计发展中,“财务报告”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但有些场合与“会计”相提并论,而且有时取而代之,成为所讨论问题的中心概念。联合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曾先后组建过一次专家工作组,每次都以“会计和报告”(accountingandreporting)并列命名;诺贝斯和帕克主编的《比较国际会计》用“财务报告”作为中心概念,论述“会计”的国际协调和各国的会计环境(nobesandparker,);英国1990年重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其发布的准则直接称为“财务报告准则”。
如果在“会计”的概念中包含着“报告”的涵义,将会计和报告并列使用,就不合逻辑。在国际范围内这种并列使用现象的存在,促使我们对会计和报告的概念须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并列使用中的“会计”是指财务会计;若将财务会计分为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过程,“会计”就是指确认和计量的过程,而“报告”则包含着披露的涵义,这种并列使用改变了“财务报告”的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并根据财务报告的`地位,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核心是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七条)将财务报告概括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本身具有传递财务信息的涵义,但“财务报告”从会计中“独立”出来被提到重要地位,具有了市场经济的色彩是在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份公司产生之前,会计的重心在将经济业务记录清楚,侧重于对内报告;股份公司产生后,如何向目前的和潜在的股东“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逐渐地在会计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财务报告日益重要的地位是导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终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中,有一个无形引证的公认说法:财务会计就是对外报告会计。
在会议文献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一个图示说明会计和报告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如图1(fasb,1980,p.30)该图并非准确地表达了会计和报告的概念,但可从一个角度促使重新思考会计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报告”概念的讨论和理解。见下图:
会计报告。
目标――确认盈利状况。
计量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质量特征。
对外报告会计已不仅是公司内部事务,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英美等国,直到1929年以后才从经济大崩溃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这一点。股份公司发展以后,在财务信息披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公司是财务信息的提供者,股东等有利害关系各方是财务信息的接受者,财务报告是这个市场上的“产品”,信息使用者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可比性和可靠性,因此,“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制度应运而生。财务报告成为了连接财务信息提供者、接受者、规划制定者和审计人相互关系的纽带。财务报告上市场上有关联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开始干涉公司事务是从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3开始的,1933年和1934年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责成证券交易委员会具体负责“财务报告市场”的运作。
2、财务报告是会计准则规范的核心。
[1][2][3]。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篇十三
摘要:协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既是一个静态的状态,又是一个动态的追求完美的过程,或者说它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而完美即包括结果的美,也包括过程的美,本文主要对工程施工中的协调过程进行论述。
关键词:协调管理工程组织原则。
1协调工作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1协调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管理以来,就有了协调,协调是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明确地将企业管理的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要素,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协调贯穿在其他四种要素的过程之中。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有水喝?我们可以认为三个和尚组成了一个组织,而一个组织如果要运作,就必须要有管理活动,这里面每个和尚都有自己的目标即每天都有水喝,这也是这个组织的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人专门负责安排,即一个人挑水还是两个人抬水(在现有的可利用工具和资源基础上)。根据上文提到的协调的定义,我们可以断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协调过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是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即对他们的挑水工作进行协调管理,比如制定值日表等。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将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识协调活动的人的协作系统。众所周知一个乐队演奏的好坏,关键在于乐队的指挥,即他起着一个协调的作用。
1.1.1协调工作有利于加快进度。
一个工程项目中的许多单位工程通常是由不同的专业工程组成,需要不同的专业队伍完成,这就存在着不同专业队伍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问题。如果各专业队伍之间出现扯皮、互相推诿或某一专业队伍出现工期延误,都会影响建设总工期,这就需要项目经理进行组织与协调,使各专业队伍间的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减少因返工而造成的时间耗费,保证工程建设按计划工期顺利实施。
1.1.2协调工作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通过协调工作,使施工进度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以保证工程的质量,比如砖墙砌的过快,往往灰逢厚度不够造成墙体开裂。工程质量是一种综合效果,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即土建方认为土建质量好,安装方认为安装质量好,但并不意味着综合质量好。因此通过协调各专业交叉部位的工作,可以减少因返工而对工程质量带来的隐患。
1.1.3协调工作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
通过项目部或监理单位的协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施工的方案得到优化,减少因不协调问题带来的额外费用,这样对于工程整个的投资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1.1.4协调工作有利于合同管理。
虽然现在的工程项目建设活动通过合同来约束或管理,但也难免会在某些地方产生争议,因此必用协调来减少争议的发生。
1.2协调工作的原则。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所以协调工作也离不开一定的原则。
1.2.1协调与控制目标一致的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应该注意质量、工期、成本、环境、安全的统一,不能有所偏废。协调与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能脱离建设目标去协调,同时要把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环境、安全统一考虑,不能强调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
1.2.2计划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计划。工程项目主管人员要提前编制进度计划,确保各承包商进场的时间,实现整个建设工作条理有序;提前确定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协调,以保证协调工作事半功倍。可见落实了计划原则,就是抓住了协调工作的根本。
1.2.3事前协调原则。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从“无”中生有,工程建设其实体也是一个“无”到“有”的过程,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这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要更好的做好协调工作,就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协调,这也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强的预见能力。
1.2.4分级协调原则。
同样应由少量人员协调的事项不应提交全员协调。
2如意家园工程协调问题的提出及原因分析。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工程设计中往往很少考虑到现场施工技术的难易程度,使得图纸的变更导致工程暂停;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另外项目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项目的整体利益。组织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方法不同等都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协调问题的产生。
2.1协调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如意家园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施工中存在如下一些不协调问题:
(1)专业交叉作业不协调问题:钢筋工绑扎好钢筋后,水电工铺设管道时,破坏了钢筋的位置,致使钢筋工需调出人工整理,耗费时间、人力;木工支完模板后,留下的材料垃圾不进行清理,钢筋工也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也不清理,就直接绑扎钢筋。钢筋绑扎好后,管理人员命令木工清理时,显然增加了清理难度;瓦工砌完砖墙,还没来得及清理现场,木工就迫不及待地进入施工现场,支梁柱模板,人数过多造成施工不便,另外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材料供应比如砖的供应,因供应商不同,导致砖的尺寸相差过大,瓦工不容易控制砖墙的标高;工程款发放的及时与否与工人工作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如意家园28号楼面浇筑完后十多天(约定是浇筑完楼面一周内付本层工程款的百分之八十)没有付给工人的工资,致使人心涣散。
(3)组织管理方面的不协调问题:各工种工人在工作的时候,技术员不在现场指挥、检查,当工人工作完成之后,技术员才发现错误,通知工人修改,耽误时间;项目部开会主要是针对工程质量,进度等,对协调问题重视不够;负责进度的管理人员要求瓦工砌砖墙加快进度,忽略了墙体的质量。而质检员则要求瓦工放慢进度保证质量。两者的管理工作产生分歧。
(4)人员主观方面的不协调问题:塔吊司机不按时上班,建筑材料不能及时运到现场,使木工与钢筋工无法施工;有些操作工人的年龄较大,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他们头脑中有一种封闭式的思想,即认为以前是这么干的,现在还这么干。这样对管理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管理人员也无法将新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去。
2.2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首先,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建筑、结构、水电、采暖、通风、消防、智能化系统等。这些专业以同一建设项目为载体,每一个专业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建筑设备日益复杂化,产品种类多,技术参数多,同时安装的技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容易产生协调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单一性,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
2.3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管理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艺术,参与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上可以另有各自的想法,所以这给协调工作带来很烦,造成众口难调的局面。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从酝酿、构思和策划开始,进而通过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计划立项之后,进入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直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或生产运营。在这一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彼此相互联系,承前启后,有其内在的规律。因此,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严格照章办事,是很重要的,否则,必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3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专业方面的协调。
当工程同时有几个工种施工时,应根据每个工作面的开、竣工时间和安装路线,充分考虑各个施工单位的流水作业,即可以使工程进度得到保证,又能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避免浪费。施工时要严禁发生争抢工作面的现象,除审核施工单位在总计划中的安排外,还要求其做最短的协调计划,某个工作面谁先进入,谁跟进,何时进,何时退,都需明确规定,对于因某种原因而造成工期延误的。要求施工单位采取措施抢回,否则影响后续单位施工,要使施工始终处于有序、受控状态。
相关施工单位要了解统一标高(包括地面完成面标高及吊顶完成面的标高),轴线不能混乱,各专业单位不能随心所欲的自定标高。否则积累误差会导致恶果。标高应以建筑标高为准,结构标高,各安装标高与其一致。应督促总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做好标高交底工作,确保各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高统一。
如意家园工程项目中钢筋工与水电工交叉作业的部分,可以分开来施工,一般应该由钢筋工先将板的底筋全部布置好后,水电工开始安装管道,然后钢筋工布置附筋,水电工再将管道绑扎好,最后由钢筋工安置垫块。也就是将工序安排合理,使之衔接顺畅。另外在交叉作业时,已经完成的产品,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如加以遮盖、封拦、加标识或者与下一施工单位进行成品移交等,不要因后序施工操作对已完工成品造成损坏和污染。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92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