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省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坚持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和追求美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稅收课程论文篇一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已认识到德育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一、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
我国教育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学科课程体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能给学生提供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个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须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中,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线索。而对处在变革与多元化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线索并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情感)的激发,需要对情景的认知和判断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控等。
而德育活动课程则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为,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
但是,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不一定能保证人们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而且即使有做出道德行为的意愿(动机),也不一定就能引发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好像是人们懂得制造飞机大炮的原理却不一定能真的制造出来一样,这里还有许多工艺问题、技术问题。同样的,能否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也存在着类似制造工艺技术的道德技能问题,如怎样表达同情和关心以正确地帮助别人,如何通过协商以避免冲突达成公正公平,怎样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等,都涉及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和行为等技能问题。也可以说,一个正确的道德行为既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包含着适当和熟练的道德“技能”。毫无疑问,这样的技能通过刻板的说教是很难获得的,就如学游泳而只在岸上听取理论讲解一样,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会被淹死,学科式德育课程的缺陷也在于此。德育活动由于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各种具体活动和行为展开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各种行为技能的运用和学习过程,因而德育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也特别适合于道德行为技能的培养和获得。
总之,德育活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事实上,它们对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当注意两方面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就目前的学校德育实践来看应更加注意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这对规划和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指出了活动课程应“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阐述了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这对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课程设置的要求来看,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仍然不明确,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学校进行的德育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理论框架,这对中小学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对如何进行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及活动内容的构架等的研究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新的课程计划的重要特征。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进步。由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活动为基础,并且也只能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因而活动课程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上的这一转变。德育活动课程无疑也是为了满足德育目标上的拓展,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等。这一思想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计划中所提出的晨(夕)会、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等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依据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与能力划分方法来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思想,虽然表面上解决了知行脱节问题,而实际上还脱离不开传统的德目主义德育观,甚至会滑向枯燥的行为技能训练,同样难以解决学生遇到的或未来会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相加还不等于真实的道德行为,更不等于道德品质,因为道德行为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而且也只有与情景相联系才能产生激发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笼统地以能力作为德育活动目标是不适合于德育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很容易使活动课程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受到威胁。因而,我们认为在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时必须对道德行为中的能力作出分析。
在学科教育中,知识与能力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作为一个比知识和技能包容范围更广的假设结构,既包含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运用。但我们在学科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只强调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这说明,在学科教育中所说的能力大多只涉及人的理智领域,本质是由一些规则或操作程序构成的。而在人们的道德领域,并不缺乏这样的规则和操作程序,但并不能像学科教育那样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迁移,并能在另一种情景中得到贯彻,如学校中学生的道德表现与他们在家庭与社会上的道德表现有着很大的反差。这不仅说明传统的学科式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而且也说明了道德行为与情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道德行为中既包含认识和解释道德情景的认知技能和进行具体行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属于情感领域中的动机和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解决一道智力难题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要实现道德行为的迁移必须同时完成行为者认知、操作(动作)及情感三方面的迁移,而其中情感及其体验又起着核心的作用,因而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有关道德、良心或社会化、价值之类的是在“情感行为”的概念下进行阐述的。这也正是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的教育目标,但在人们自觉自主的活动中却能得到比较好地展现。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期望所有学科课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活动课程都能很好地解决。比如,要想把道德行为能力进行分割培养,让德育活动课程只解决所谓的“能力”问题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作为情感行为,还是作为一种判断推理,道德行为都依赖于特定的情景,离开具体的情景和条件去判定某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存在抽象的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能力,也不能把道德行为能力分解开来分别培养。这在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暗示了这一点,他从开始推崇的所谓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所谓的新柏拉图模式(即以类似于以色列集体农庄通过团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法)并不只是方法上的转换,实质上说明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转变,即从关注抽象的道德推理能力转向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集体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应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的能力为目标。这种定位不仅符合活动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可以说,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比如,当学生面对某个具体的道德问题时,他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而解决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必然需要交往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因而这种定位与课程计划并不矛盾。只不过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行为能力是针对具体的活动而言的,而作为课程目标这些能力显然过于微观了,对课程研制是不利的。
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要求,这是整个学校德育目标的总的出发点,正如杜威所说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运用真实的道德情景及现实的道德问题的道德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一种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的作用。在国外有一种针对社会适应不良或有缺陷的中小学生设立的预备性课程(preparecurriculum),就是以改善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目标设计的,其中包含人际技能训练、情景知觉与判断能力训练,情景调控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的训练等具体内容,而且这些训练完全是以活动方式展开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架。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应是过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动,如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等的简单组合,也不应是德育学科课程的实践补充,而应当依据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来构架。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的目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并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德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确定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种道德行为所包含的相应的行为技能和情感表达与体验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内容构架的关键是选择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学生道德实践和社会需要的德育活动。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可以构成一个横向的各种德育活动主题,而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适应现实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纵向的德育活动。也就是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及学生年级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题设计成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系列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处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德育活动的构架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设计成系列主题活动或者综合活动,这种形式也便于随时调整和增删活动内容,使德育活动课程能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能随时反映学生的道德实践需要和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设计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种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这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这些方面也包含着道德认知的成分。
一是道德交往能力的培养。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实际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以与其他人形成的各种权益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基本技能。处理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实质上都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在上面提到的预备性课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也被认为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是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目前学校与家庭都比较容易忽视的德育内容。但是劳动是个体将来参与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构成学生品德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思想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品质,所以马卡连柯曾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能使一个人养成尊敬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的习惯。而且由于劳动具有具体的物质和活动形态,也特别适合于活动课程的要求。当然这种劳动活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或劳育。
三是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和行为自律等许多方面,而个体的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的要素。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上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灌输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逐渐内化而来,因而是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任务。
四是自我权益的维护能力。我国的德育历来强调集体的利益,而不重视个体的需要,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但实际上不懂得个体权益及其界限,就谈不上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益,仅有集体主义教育而看不见学生个体的德育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中都有深刻的教训。因而在运用集体的德育力量的同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个体的权益(包括法律上的权利)。柯尔伯格极力推荐的“公正团体法”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努力达成‘公正’和‘团体’之间的平衡”,在运用集体力量的同时,保护个体学生的权利,促进其道德发展。
五是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道德情感是推动道德行为的动力,没有对他人情感的体察和对自我情感的反省能力,就不可能有道德活动的需要;没有道德情感的行为也不能说是道德行为。
应当指出,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构成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它们只是设计德育活动的线索。在具体的活动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常常需要上述各种能力的结合。还应指出,活动课程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在设计教育活动时的灵活性和现实感。因而我们绝不希望上述的内容能包括德育活动课程的全部能力要素和内容,实际上也不可能。
稅收课程论文篇二
1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
护理人员参与灾难医疗应急救援,必须了解灾难的特征和规律,救援中的管理、应急处置、基本护理技能等系统知识,其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将对灾难救援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的护理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临床护理学等基础护理医学,已经掌握了基本护理技术,但如何将基本护理技术与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相关内容相结合,从而使灾难护理的目标和重点得到强化的教学经验仍旧匮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的特点。
2紧扣核心内容开展灾难护理学教学。
同灾难医学类似,灾难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纳入核心理论内容,包括灾难医学知识、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内容;另一方面需增加相应的实践操作。
灾难护理学课程核心内容涉及3大体系和8个方面:3大体系指灾难前期准备、灾难发生期应急、灾后重建期保健等;8个方面包括灾难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灾难应对预案、灾难应急救援护理基本要素及流程、各项急救护理的基本技术、现场检伤分类与后送、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灾难心理救援、常见灾难的应急救援(核、化、生、地震、火灾、水灾)等。以江苏大学为例,针对灾难前期准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水灾、地震、矿难和泥石流、重大传染病等伤情特点,涉及灾前防灾准备、急救常备药物和物品的配置和使用等;灾害发生时突出应急,包括救灾技能,如:如何自我防护,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快捷;如何与其他急救人员配合对伤员作出正确和快速的检伤分类,防止过度分类或分类不足;如何对危重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快速转运、记录伤情等;灾后重建期,如何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食品、饮水卫生,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进行自我心理康复及针对灾民的心理调控等。
2.2课程以实例结合模拟设计。
灾难护理学的理论授课中,可针对课程重点选择性地列举图片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灾难护理学的直观理解,但又避免过度刺激造成心理阴影。例如:江苏大学在涉及地震灾难的教学中,选择的实例以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地震为主,图片以灾难后环境为主,尽量不涉及受灾群众;教学内容包括防震常识、人员生存环境、后续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等,还特别从管理属性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如涉及脆弱性的技术、社会、管理属性等[3];在常规理论教学中积极模拟现场环境,提出可能存在且会影响灾害救援的问题,例如:区域的药品、物资储备不足、物流不畅通、应急机动力量反应不够迅速等,当以上情况发生时,如何开展有效护理活动,避免加剧灾难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以教育系统设计指导和优化教学。
教育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isd)是教育各领域最常采用的模式,同样适用于灾难医学教育[4]。isd的基础是传播、学习和教学等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属于系统论,问题面和需求面是教学分析中的两个方面,通过以上综合设计找出最佳解决方案。isd的工作流程是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通过系统安排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创立学与教的系统,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5]。
3.1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
isd首先需明确学习结果,即学习目的或目标。作为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的概括性地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目标组成一个说明教学意图的系统,是某一阶段、时期学校教学规范,不可随意变更。江苏大学针对灾难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灵活性、实用性、科学性、延展性”的授课理念,以达到培养高级灾难护理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师根据需要可加以调整、变更,教学策略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学目的稳定,而教学目标灵活。例如:由于“使护理人员掌握灾难的护理工作的相关技能”的目的太抽象和笼统,可能造成理解的不统一,因而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估与测量起不到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则明确、具体,如“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现场要快速配合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因此,灾难护理学教师在具体分析教学内容之前,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即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什么。
课程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现状、教学过程、预期结果、是否存疑等诸多方面的预设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和拓展相关能力。例如针对“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急救管理”课程,考虑到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在授课的初期阶段引入大量的管理案例,并逐渐与灾难医疗救援管理相结合,在阐述灾难前中后的不同时期内管理的内容与侧重点的同时,围绕灾难中大量伤员的特点展开论述,以凸显管理对灾难救援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灾难管理的认同感与学习力度。确立灾难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给学生讲课,如讲座、技能操作、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授课时间、学生数量、学生的基础水平、教育资源、教育预算等因素。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给其他讲师或教学组成员试讲,以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明确灾难护理学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传媒、internet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灾难护理学的兴趣,使知识范围进一步拓展,但对于如何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灾难知识教育还需不断探讨和摸索[6]。在完成理论课程后,安排2~3学时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某一灾难现场(如地震、火灾等),由学生扮演救援组织者、检伤分类人员、救治与转运人员、心理援助者、灾后防疫人员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演练灾难应急救援的基本流程,切实体会并对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价教学是立足教学目标,按一定规则对学、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价值判断,描述和确定教学效果,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行总结性评价。在灾难护理教学中,笔者对理论性的问题行书面考试或使用口头回答;对操作技能,如护理流程、心肺复苏的基本生命支持、自我保护等使用模型考核,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临床操作。笔者对灾难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程、理论考试等,各取一定的权重,分别为30%、30%、40%。理论考试突出重点的同时,平均分配其他知识点,还安排设计型题,如设计某一灾难场景的救援护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对灾难护理整体流程的把握,明确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为主要目标,加深灾难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着重考查的内容包括:灾难护理学基本概念、个人防护技能、防护装备的使用、灾难应急护理的基本流程、现场检伤分类、常见灾难的处理原则、心理救援原则和基本方法等[7]。
综上所述,目前江苏大学灾难护理学的教学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施教过程、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尚需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灾难医学等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如可借鉴和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博士pbl整合教学法[8],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力争使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质量更符合国际潮流,在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灾难护理学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综合的教学手段培养灾难护理人才,达到有效应对灾难的目的。
稅收课程论文篇三
内容摘要:将经济增长引入拓展模型可知,空间位置对区域内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且其经济类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我国各省市行政区纷纷引入了这种经济管理分析模式。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数据处理、意义参考、结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对空间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系统分析区域内经济增长的特点。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视角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与分析。
引言。
空间单位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采用横截面数据处理方式,此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空间经济增长变化的“缺失”,这种数据变化缺失不仅会造成各空间单位行政区内个体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还会使空间计量出现明显的固定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索洛―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空间位置与区域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并比较全国和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特点。
稅收课程论文篇四
选题是论文写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好的题目是本论文的灵魂。作者任务论文选题要坚持这几个原则:格局性、熟悉性、可行性、适用性、创新性。格局性:格局性说的就是论文的选题范围不能太大,从地域上来说,没有必要的能力不能选“全国”“全球”范围上的题目,格局太大不好写,研究的东西太多,尽量选择“某某地区”“某某省市”类型的,这样就好把握很多。熟悉性:熟悉性讲的就是在选题的时候,研究内容自己一定要有所了解,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至少要有所牵连,这样才有内容可写。可行性:论文选题代表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涉及到后面的建议部分,在这里也得注意到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这里举一个反例“关于时光机的设计研究”这种可行吗?至少现在的科学水平是达不到的。适用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总结为一点,题目得适用于当前社会发展,得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有研究意义。创新性:选题不能选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的问题,这样就完全是对前人学者理论的总结,这样一来完全就没有创新之处,论文质量就很难保证。
(二)拟题。
选题选好了就是拟题了,如何拟题?在纯理论论文的题目中必须包含这几个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案例/研究区域。一般格式:大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案例假如我们已经选好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下面作者选几个题目举例说明。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5.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上题目均为博士论文题目,所以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比较大。以下举几个论文题目的反例:
1.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2.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研究。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北京市大学为例。
2.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其优化路径研究——以北京市大学为例。
(三)摘要。
拟好题目过后就是正文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摘要”,摘要里面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作者按照常规顺序来阐述:
1.背景(一般为大背景,政策背景,经济背景等,比如:我国自进入“十三五”规划以来,大学生...)。
2.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意义。
关键词:从摘要里面提取,一般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部分中提取。本科论文摘要总体一般300-400字,另有规定除外,与研究无关的内容不要出现在摘要中,把以上说的几个部分阐述到位即可,重在简洁明了。
摘要例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扩大人们视野、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背景)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重任。(研究对象、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来分析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研究方法),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意义)。
(四)引言(绪论)。
稅收课程论文篇五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稅收课程论文篇六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张聿老师在授课时非常细致、全面,将各种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一一作了梳理,并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文章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以至于我在听课时,不断地发现与再发现着自己以往论文中的一些问题。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了解了论文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题目,论文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从对于硕士论文的未知状态逐渐变得心中有数。老师在几次课上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可想而知,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其重要。首先,是否有能力写,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判断,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可能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价值,也就是需要有创新性、前沿性、理论性、趣味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东西可写,方便展开,内容可充实;另外,是否可按期完成,送审是否顺利,是否有利于答辩,这些都是要综合考虑与权衡的。通过这些学习,对于我的开题报告有很大的帮助。
回想整个课程的学习,除了学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规则与技巧以外,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那是在第一堂课的引言部分,老师讲到平时要重视练习、提高艺术修养,不仅要勤写、多写,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扩展知识面,大量关注相关领域。这些的确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自从上了大学,没有了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没有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我的写作水准逐年降低,文字功能退化严重,平时有些心得感悟最多三言两语记下来,只能称作意识流,且极少会书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造成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文章架构组织能力弱化。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诸多著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整阅读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自己还差的太多,只觉惭愧之至。除文学艺术以外,老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老师将昆曲6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真是感动极了,更加懊恼自己的无知。我一向自诩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浓厚兴趣,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民族性的色彩,然而却对中国文化中这么举足轻重的一笔多年来置若罔闻,实不应该。好在,这堂课真正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很激动,决心要把这些空白慢慢补回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之精髓。
论文课程心得。
稅收课程论文篇七
随着人们住房品质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在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我们看看物业管理课程论文吧!
[摘要]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目前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跟不上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物业管理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物业管理;双师型;订单式。
我国第一部这方面的法规《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时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很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将物业管理作为核心课程。一方面,市场对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座谈当中了解到,毕业后从事该行业的人数极少。因此,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思考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员的从业现状。
人们谈到物业管理,主要倾向于住宅的传统物业服务。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也将思维禁锢在住宅物业上,而没有考虑到商业物业。物业管理涉及维保服务、安保服务、保洁服务、绿化服务、接待服务、应急服务、延伸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每一个部分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不可能就这门课程再展开,因此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由此而造成了在物业管理行业就业的尴尬局面。再加上思维的限制,就业门槛的设置,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是物业客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是处理与业主琐碎事件的沟通以及公司的文职工作。事情烦琐,相比于房地产营销、策划等其他行业的毕业生来说待遇普遍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对此工作不感兴趣,或是短暂从事该工作后又转向其他行业。
2高职院校物业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上升,物业管理课程逐渐走入高校课堂。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所以在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师缺乏。
物业管理涉及的面很广,从常规性的物业管理到延伸服务,每一个环节展开都可以独立为一门课程,除此之外,还与建筑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交叉。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普遍不长,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出身的。作为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很难做到既懂设备的维修保养、安全保卫、保洁工作,又懂得物业的经营与运作。老师对这项管理工作所提供的服务都不是十分了解,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
2.2教材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
市场上关于物业管理的教材很多,但是很少有教材包含了从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到传统的物业服务,再到物业的运营管理。即使有,内容也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商业物业管理,不仅有传统的设备维修保养、保洁服务,还涉及物业的经营。未来商业物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设―出售的模式,尤其是购物中心,很多都是只租不售。如何在运营中,吸引租户,留住顾客,是物业管理未来思考的方向。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这样的教材。
2.3教学条件欠成熟。
系统的物业管理软件,市场上比较少,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物业日常管理工作,客户基础信息,财务信息,客户跟踪服务等。市面上的几个大品牌价格不菲,并且针对教学的物业管理软件几乎没有,所以很少有学校购进。
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物业类型包括住宅、写字楼、商场、酒店等,针对不同的物业类型,配套的实训室不同。由于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不长,加之毕业生直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数偏少,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对建立实训室引起重视。
2.4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不再满足物业管理教学的需要。企业在培养物业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联系,仅仅局限于带学生参观企业所管理的物业,没有深入到公司的内部运营。而且一般都是住宅小区,忽视了其他的物业类型。
3.1培养“双师型”教师。
物业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教学的老师,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对于物业管理“双师型”教师都十分缺乏,此类老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可以将有培养潜质的老师送到企业去学习,培养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2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目前,市场上的教材都跟不上物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学非所用,学不致用。只有企业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才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服务,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才明白要招聘什么样的技能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紧扣市场需要,培养技能人才。
3.3建立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立,既要满足课堂理论教学,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要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4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由学院牵头,与固定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授课计划、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习方案等,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在理论授课阶段,除了安排任课老师讲解知识,也可以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讲课。同时组织同学到企业现场边听课边学习。在课程开设阶段,安排一定连续时间段的企业实习,深入到企业内部,与公司员工共同工作。
物业管理已经是除了房价、地段以外,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了。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控制,物业管理将会是未来争夺顾客的一个新亮点。但是在这个行业中,既懂常规性服务,又懂得物业运营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职业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抓住市场空白点,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旭光,沈春秋.合肥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调研报告――“提升专业服务行业能力”项目物业管理专业阶段性调研报告[j].高教论坛,(4):28-29.
[3]陆云.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宁学院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18):78.
[4]田园.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4):4.
稅收课程论文篇八
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谢辞了,想了很久,要怎样写下这一段谢词。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历历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教授,因为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深。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每一步都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她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老师一如既往的辅导我们的论文写作,她的精神激励了我们,使我们克服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在此,谨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稅收课程论文篇九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dd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1),117。
[2]会计专业课堂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消费导刊,(7),174。
[3]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财会通讯,2009(11),155。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育中都安排了教育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育质量水平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育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育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育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育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育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育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育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育内容。
在课堂教育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育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学专业的新的教育方法,实际教育效果的好坏需要经过实践来进行验证,课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优秀人才。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一
现阶段,财政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转变这种局面,《财政学》课程建设中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立足点,使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成实践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为了成功实现这一转型,必须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以及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都贯穿这种实践能力培养理念,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1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相当于行动的导向和指南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需要掌握的能力不同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大纲,主要分为非财政学专业以及财政学专业,而且应该从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也就是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不同能力编制教学计划,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
1.2教材整合。应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整合、重构财政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使财政学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其次也便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的前沿性、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充分体现出来。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财政学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教学手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4教学过程优化。学校应积极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同时应构建课外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明确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改革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2.财政学课程教材改革。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授课对象不仅有财政专业学生,同时也包括非财政专业学生,但是对于不同授课对象,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财政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非专业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相对而言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需要掌握最为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财政制度,了解相关的财政业务操作方法及流程。为此,财政学教材章节结构应区分一般知识介绍以及具体实践介绍、理论介绍以及制度介绍,在教学体系上不仅要便于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就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合理调和专业教学需求以及非专业教学需求。其次,应克服财政宏观理论以及微观理论“两张皮”的弊端,将财政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有机结合。尤其是需求突出财政学实践课程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宽、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1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一些现实的经济典型案例使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己学习的财政理论知识解释这种经济现象。而且应该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一些现实存在的财政发展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探讨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及政策、大体的财政运行状况,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实际财政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案例,可以通过搜集网络、图书以及报刊中的相关信息资料,并且将其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指导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
3.2有机结合课堂讨论以及学术论文撰写。
课堂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仅可以提高财政学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学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课堂讨论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抽出2-3个课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其次,教师应定期让学生们撰写小论文,让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研究及理论分析能力。通常情况下,财政学专业学生要求应写2-3篇2000-3000字左右篇幅的小论文,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应及时评阅,并且给出客观的评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些财政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们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申报本校的科研项目,并且组织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调查类科研项目,当然教师也需要全程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可以是小组辅导方式,也可以是讲座方式。如果发现学生在科研调查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多提供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平时多阅读、多学习,还可以利用周末、长假、暑假等比较空闲的时间进行专题调研,如果有比较好的文章可以发表。
4.优化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验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财政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财政综合信息系统、财税综合模拟实验室、税收实验室、税控防伪信息系统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仿真模拟情景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入不同公共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流程设计政府会计、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政府预算模拟流程实验、税务稽查模拟实验等仿真模拟操作。其中,关于政府预算模拟的相关流程实验还可以具体划分为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财政收入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等三个部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生动性以及具体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其次,财政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建立知识拓展平台。因为财政学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容量较大,课堂上的授课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将课堂学习向课堂外延伸。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建立一个专门的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也即是财政学课程网络,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观看关于财政学的授课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充电”,针对性的补充自己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彻底弄懂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相互讨论,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们随时交流,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老师。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比如,针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回报率”、“农民负担”、“农村费税改革”、“我国政府用于高等教育投资的利益归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公交线路调价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城市公园资金筹措机制证”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社会调查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财政改革过程中的难点、热点,将财政知识和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财政学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社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偏差,并没有发挥财政学教学的作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能力培养型财政学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经济学科的特点,也正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现代财政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导向,不断优化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财政专业人才。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二
目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学定位是把公司的项目流程套入学校的教学模式,即就教学论教学,把公司项目案例作为学校教学的资料,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模仿企业的项目流程进行项目课程教学。这种“依葫芦画瓢”的项目教学未达到企业对毕业生零距离的需求。目前项目课程教学定位应该让公司的项目流程起主导作用,把学校的课程教学纳入到企业项目操作流程中。其课程定位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纯工作任务,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单位个人才能够在繁琐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剖析、辨别并采取应对措施时,才能够说他具备了所需的职业能力。传统课程基本上还是学科体系和以知识点为中心,过分强调了知识理论要点。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来设计课程,要体现在每个环节的链接和相互关联上,而不是“纸上谈兵”而已。第二,以学科综合为基本出发点。项目课程是以要完成的项目作为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它把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按项目工作流程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再根据实际分析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确定出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和专业技术能力来获得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课程定位。第三,以项目任务具体化来开展实施。通过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和深入分析,进一步将整个大的项目任务化解为各个小而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判断的能力。最后,按照具体化的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施工作。
二、项目教学设计阶段的改革。
从公司的项目流程中,可以知道公司把项目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在项目教学课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公司的项目操作模式中,以达到在项目教学中让公司的项目流程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开展公司——学校——公司——学校这种穿插的教学方式。让公司项目处理模式和学校教学模式达到最大程度融合,进一步缩小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同公司的接触和与毕业学生的多次交流后,我了解到公司进行项目设计操作流程为:制定项目时间表、方案论证、方案绘制、方案修改与定稿和方案汇报这几个阶段。通过对公司项目操作流程的研究和我这几年的项目教学经验,我把这两个流程做了一下总结和调整,使我们的项目教学充分融入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中,形成新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项目教学现场施工阶段改革。
教学现场施工阶段同样采用公司——学校——公司——学校这种校企穿插模式。它与现有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现场施工阶段的教学对比看来,新流程在现场施工阶段的教学中,把构造教学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论的书本的课堂教学部分转换到已建设好的实训中心,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点转换为实地实物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建材施工的构造知识阶段,从原有无概念的被动接受的理性认识中解脱出来。学生通过在实训中心现场对实训建材和材料构造的学习,将该结构知识点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四、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要求。
项目教学法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并不脱离理论知识点,而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在项目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在此期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将在项目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是项目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大多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真正在装饰公司负责过装饰工程项目。而且,由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空间,对目前整个装饰行业的发展以及装饰材料市场动态都没有第一手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当中大多数同本行业专业人员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难以完全胜任项目教学法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的教学目标。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三
美术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单调反复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相互依靠,通力合作,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学习中不要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实验,自己解释,自己评价,进行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形成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3册第14课《建筑之美》一课时,我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分组并布置了作业,要求每组学生都要搜集关于建筑的资料,包括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每个小组都要形成一个有特色的资料库。上课时把这些资料拿出来大家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建筑之美的理解,还学会了一项本领―――搜集整理资料,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受益无穷的。
二、与其他学科整合,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或在单一的文化中讨论和分析美术作品,而是从不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美术文化,还包括音乐、地理、历史、语文等更为广泛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1.与音乐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3册第3课《用线条表现》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如《命运》《金蛇狂舞》《步步高》《蓝色多瑙河》等,让学生用线条表现出不同音乐的不同特点,体会音乐与美术之间的相互联系。
2.与语文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4册第3课《花的畅想》一课时,在教学中与语文相结合,让学生说出与古今文人雅士赞美、表现花的诗词,并且可以根据这些诗句进行花的表现和创作,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除此之外,还与生活相联系,了解各种花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4册第13课《图片魔术师》一课时,让学生利用电脑中的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尝试把一幅图进行变行、添加文字图案、进行不同的组合等。不仅让学生应用到了计算机的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捷与创新。
三、依循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听取教材编写者的提示,领会编写意图,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点。能够根据自己对教材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并根据学生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条件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有些特殊的学习用品学生不易获得,于是,我采用了变通的原则,依然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好玩的陶艺》一课,因为陶泥需要专门去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课下发动学生自己和泥来代替陶泥。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有很多学生甚至开玩笑地说:“老师,我都有很多年没和过泥了,现在又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就连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学生也忙得热火朝天。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多样化,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新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方式的多种多样,评价也必然是多角度的。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教师应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学生能参与进来,都应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长处,针对性地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作出正确评价,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每一堂美术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在我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从来没有“好”与“坏”之分。我在作业评价中,除自评、师评之外,还用到了学生的互评。通过互评,我感觉到,对于给其他同学的评语,学生们写的都很好,也没有出现“好”或“不好”的简单评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还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我们的收获还会更多,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就一定取得圆满成功!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四
此次论文的完成既为大学本科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告别大学,我的生活将打开新的篇章,然而此时我心中洋溢的却是那不舍之情,因为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值得我去感谢。是他们为我的大学生活添姿加色,是他们为我的人生画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在本科学业就将完成的时刻,我谨向学院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授我以专业知识;大师们高屋建瓴,宁静致远,予我以严谨之逻辑;大师们博闻多识,学高身正,释我以学者之楷模。我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再育桃李!
我的周围总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我们一同醉心于学术;一同指点江山;一同憧憬人生;一同玩乐游戏。这些美好的时刻我将永远珍藏。谢谢你们,我的同窗好友。我祝愿你们前程似锦!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父母给予我生命,养育我成人,教我为人处事。他们对我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是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我祝愿他们永远健康快乐!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五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已认识到德育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一、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
我国教育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学科课程体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能给学生提供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个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须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中,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线索。而对处在变革与多元化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线索并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情感)的激发,需要对情景的认知和判断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控等。
而德育活动课程则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为,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
但是,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不一定能保证人们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而且即使有做出道德行为的意愿(动机),也不一定就能引发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好像是人们懂得制造飞机大炮的原理却不一定能真的制造出来一样,这里还有许多工艺问题、技术问题。同样的,能否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也存在着类似制造工艺技术的道德技能问题,如怎样表达同情和关心以正确地帮助别人,如何通过协商以避免冲突达成公正公平,怎样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等,都涉及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和行为等技能问题。也可以说,一个正确的道德行为既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包含着适当和熟练的道德“技能”。毫无疑问,这样的技能通过刻板的说教是很难获得的,就如学游泳而只在岸上听取理论讲解一样,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会被淹死,学科式德育课程的缺陷也在于此。德育活动由于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各种具体活动和行为展开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各种行为技能的运用和学习过程,因而德育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也特别适合于道德行为技能的培养和获得。
总之,德育活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事实上,它们对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当注意两方面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就目前的学校德育实践来看应更加注意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这对规划和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指出了活动课程应“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阐述了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这对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课程设置的要求来看,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仍然不明确,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学校进行的德育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理论框架,这对中小学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对如何进行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及活动内容的构架等的研究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新的课程计划的重要特征。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进步。由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活动为基础,并且也只能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因而活动课程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上的这一转变。德育活动课程无疑也是为了满足德育目标上的拓展,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等。这一思想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计划中所提出的晨(夕)会、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等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依据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与能力划分方法来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思想,虽然表面上解决了知行脱节问题,而实际上还脱离不开传统的德目主义德育观,甚至会滑向枯燥的行为技能训练,同样难以解决学生遇到的或未来会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相加还不等于真实的道德行为,更不等于道德品质,因为道德行为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而且也只有与情景相联系才能产生激发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笼统地以能力作为德育活动目标是不适合于德育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很容易使活动课程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受到威胁。因而,我们认为在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时必须对道德行为中的能力作出分析。
在学科教育中,知识与能力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作为一个比知识和技能包容范围更广的假设结构,既包含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运用。但我们在学科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只强调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这说明,在学科教育中所说的能力大多只涉及人的理智领域,本质是由一些规则或操作程序构成的。而在人们的道德领域,并不缺乏这样的规则和操作程序,但并不能像学科教育那样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迁移,并能在另一种情景中得到贯彻,如学校中学生的道德表现与他们在家庭与社会上的道德表现有着很大的反差。这不仅说明传统的学科式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而且也说明了道德行为与情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道德行为中既包含认识和解释道德情景的认知技能和进行具体行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属于情感领域中的动机和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解决一道智力难题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要实现道德行为的迁移必须同时完成行为者认知、操作(动作)及情感三方面的迁移,而其中情感及其体验又起着核心的作用,因而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有关道德、良心或社会化、价值之类的是在“情感行为”的概念下进行阐述的。这也正是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的教育目标,但在人们自觉自主的活动中却能得到比较好地展现。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期望所有学科课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活动课程都能很好地解决。比如,要想把道德行为能力进行分割培养,让德育活动课程只解决所谓的“能力”问题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作为情感行为,还是作为一种判断推理,道德行为都依赖于特定的情景,离开具体的情景和条件去判定某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存在抽象的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能力,也不能把道德行为能力分解开来分别培养。这在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暗示了这一点,他从开始推崇的所谓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所谓的新柏拉图模式(即以类似于以色列集体农庄通过团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法)并不只是方法上的转换,实质上说明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转变,即从关注抽象的道德推理能力转向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集体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应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的能力为目标。这种定位不仅符合活动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可以说,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比如,当学生面对某个具体的道德问题时,他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而解决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必然需要交往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因而这种定位与课程计划并不矛盾。只不过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行为能力是针对具体的活动而言的,而作为课程目标这些能力显然过于微观了,对课程研制是不利的。
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要求,这是整个学校德育目标的总的出发点,正如杜威所说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运用真实的道德情景及现实的道德问题的道德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一种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的作用。在国外有一种针对社会适应不良或有缺陷的中小学生设立的预备性课程(preparecurriculum),就是以改善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目标设计的,其中包含人际技能训练、情景知觉与判断能力训练,情景调控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的训练等具体内容,而且这些训练完全是以活动方式展开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架。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应是过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动,如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等的简单组合,也不应是德育学科课程的实践补充,而应当依据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来构架。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的目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并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德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确定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种道德行为所包含的相应的行为技能和情感表达与体验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内容构架的关键是选择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学生道德实践和社会需要的德育活动。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可以构成一个横向的各种德育活动主题,而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适应现实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纵向的德育活动。也就是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及学生年级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题设计成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系列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处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德育活动的构架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设计成系列主题活动或者综合活动,这种形式也便于随时调整和增删活动内容,使德育活动课程能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能随时反映学生的道德实践需要和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设计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种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这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这些方面也包含着道德认知的成分。
一是道德交往能力的培养。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实际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以与其他人形成的各种权益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基本技能。处理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实质上都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在上面提到的预备性课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也被认为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是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目前学校与家庭都比较容易忽视的德育内容。但是劳动是个体将来参与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构成学生品德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思想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品质,所以马卡连柯曾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能使一个人养成尊敬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的习惯。而且由于劳动具有具体的物质和活动形态,也特别适合于活动课程的要求。当然这种劳动活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或劳育。
三是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和行为自律等许多方面,而个体的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的要素。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上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灌输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逐渐内化而来,因而是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任务。
四是自我权益的维护能力。我国的德育历来强调集体的利益,而不重视个体的需要,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但实际上不懂得个体权益及其界限,就谈不上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益,仅有集体主义教育而看不见学生个体的德育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中都有深刻的教训。因而在运用集体的德育力量的同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个体的权益(包括法律上的权利)。柯尔伯格极力推荐的“公正团体法”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努力达成‘公正’和‘团体’之间的平衡”,在运用集体力量的同时,保护个体学生的权利,促进其道德发展。
五是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道德情感是推动道德行为的动力,没有对他人情感的体察和对自我情感的反省能力,就不可能有道德活动的需要;没有道德情感的行为也不能说是道德行为。
应当指出,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构成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它们只是设计德育活动的线索。在具体的活动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常常需要上述各种能力的结合。还应指出,活动课程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在设计教育活动时的灵活性和现实感。因而我们绝不希望上述的内容能包括德育活动课程的全部能力要素和内容,实际上也不可能。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六
按照学校要求,我们从年月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相关工作,行进至今,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学术作品,为美好的大学生活抹上了最后的一笔。回想写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真是感慨颇多。
一开始,总觉得写论文对于没有经验知识浅薄的我们来说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所幸的是,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专业且极富责任心与耐心,一路走来给了我们不少的指引。也是老师的教导让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从中提升自己的学习与分析总结能力,并树立严谨的学术钻研精神。对于论文写作的正确理解让我在写作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收获更多。
写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上学期主要进行选题的讨论与确定以及资料的收集,本学期则进入写作的关键时期。在整个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思考,让我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也让我学会多角度的看待分析问题。当然,在这里还必须感谢曹老师不辞辛劳的每周都与我们进行论文内容的讨论与指导。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走出困境,走出自己的定势思维。一路走来,论文改写了好几次:开始时是大纲内容冗杂重心不明确进行修改;之后是对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进行删减;也曾因为重要词汇措辞不当进行改进;还有因对概念理解错误各小节划分缺乏逻辑进行的重新推敲??每一次的批评与改进,都让我对自己的选题有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就这样,在曹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的写作思路由浑浊变得清晰,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语言由粗糙变得相对精炼,格式由业余变得规范。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我不但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检索信息,收集材料,电脑排版,论文格式等多方面知识,更加学习到了曹老师那种严谨认真、务实规范的治学之风。这是我四年大学极为重要的一课。
本次论文的写作,让我增长了知识和技能,也让我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抱着务实谨慎不怕困难的态度,精益求精。当然,在本次的写作过程中,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本科生在知识与实践经验上的匮乏,管是对于我所研究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金融学的其他知识,我们所要学习的都还有太多太多!作为天才学子,我们决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依然要抱着学海无涯的求知态度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
1.科技论文写作课后心得。
2.论文写作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3.论文写作要求。
4.论文写作的步骤。
5.论文写作流程。
7.毕业论文写作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8.关于论文写作的培训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9.关于一线教师论文写作培训的心得。
10.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七
1.1复杂概念简单化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专业水准去要求他们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化繁为简。例如,在讲授大数定律时,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教师只需将这些定理的含义讲清楚就可以了。大数定律主要是在理论上严格地验证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用事件的频率近似替代概率”的合理性,即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期望,频率依概率收敛于概率。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与抵触心理,又符合教学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2适当布置思考题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善于动脑,部分学生会觉得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习没有挑战性。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讲授几何概型时,可以将著名的“贝特朗”奇论抛给学生。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一种解法,剩余的解法留给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出新的解法,甚至新的结果,让学生去思考贝特朗奇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
2.1体验生活常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跟学生讲,学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有些反感。事实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能够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相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给出几个具体实例:例1:在讲授古典概率或者数学期望时,可以路边摊的“摸球游戏”为例。袋子中装有12个除颜色外,大小形状均相同的6个红球,6个白球,现从中不放回的摸取6个球,若所摸到的球为6红则奖励100元,5红1白奖励50元,4红2白奖励20元,3红3白罚款100元,2红4白奖励20元,1红5白奖励50元,6白奖励100元,你会心动吗?这个游戏貌似是稳赚不赔,但是利用古典概率计算会发现,3红3白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情况的概率。类似的街边中奖游戏很多,如果我们学习了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就会大大减少上当的机会。
例2:在讲解古典概率中的“盒子模型”时,可以“生日问题”为例。比如,授课班级有50名学生,那么可以让学生猜一下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有多大。这个概率乍看很小,但是通过“盒子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当班级有50个人时,至少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居然达到0.9704!在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大街上至少两个人是老乡的概率又会有多大呢?肯定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可借此提醒学生在陌生场合一定要小心陌生人以“老乡”“、有缘”之类的话搭讪,谨防上当受骗。除此以外,身边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讲授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寓言故事“狼来了”为例,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狼真的来了之后却没人来救;在讲授复杂的全概率公式时,可以“抽签问题”为例。假设在10根签中,1根有奖,现有10个人轮流抽签,问这样抽签是否公平呢?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认为第一个抽签的人中奖率一定是高于最后一个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利用全概率公式得出的结果却是第十个人与第一个人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都是0.1。这些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娴熟应用以往学过的各种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感悟人生哲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的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感悟人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一门抽象的数学课程,其中也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在授课时若予以适当点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体会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在讲授伯努利概型时,经常会举下面的例题:某人进行射击,设每次命中的概率是0.02,独立射击400次,试求至少命中两次的概率。学生很容易列式求解出此概率为0.9972。在此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道题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可能一头雾水,这就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怎么还会有启示?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这位射击队员的命中率很低,但是经过400次射击,至少可以击中两次的概率就达到了0.9972。如果把击中目标看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实现理想的概率也一定是很大的。“坚持就是胜利”绝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坚持不懈。
再比如,在讲授概率的加法公式时,可以“诸葛亮问题”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3个臭皮匠a、b、c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8、0.45,且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并提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问题就被解决了。那么三个臭皮匠是否真的能赛过诸葛亮呢?由此,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解决此问题。并且可以很容易求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570.8,即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确实可以赛过聪明的诸葛亮。更进一步,若不是3个臭皮匠,而是4个,5个,…,结论又是如何?以1o个臭皮匠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仍为0.8,每个臭皮匠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都为0.45,且假设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则利用对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方便地算得1o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为:1-0.5510≈o.99750.8。也就是说,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出,从而远远赛过聪明的诸葛亮。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经过这样的适当点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结语。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上几种可以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积极地探索。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八
正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进修到了对于论文写作的根本因素以及办法。张聿教师正在讲课时十分过细、片面,将各类曾经呈现或者能够发生的学术标准成绩逐个作了梳理,并引见了一些历届的良好结业论文,为咱们展现这些良好文章中值患上咱们进修的长处,以致于我正在听课时,不时地发明与再发明着本人以往论文中的一些成绩。
正在讲堂上,我一步步理解了论文以前需求做哪些预备任务,若何选题,若何断定标题,论文的框架的次要内收留,写作本领和需求留意的成绩等等。经过这个课程,我从关于硕士论文的未知形态逐步变患上胸有定见。教师正在几回课上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不可思议,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端紧张。起首,能否有才能写,要依据主主观前提判别,课题过年夜,成绩难以研讨深化,能够招致善始善终,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代价,也便是需求有立异性、前沿性、实际性、兴趣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工具可写,便当睁开,内收留可空虚;别的,能否可定期实现,送审能否顺遂,能否有益于辩论,这些都是要综合思索与衡量的。经过这些进修,关于我的开题陈述有很年夜的协助。
回忆全部课程的进修,除学到了无关论文写作的划定规矩与本领之外,我另有其余方面的播种。那是正在第一堂课的弁言局部,教师讲到平常要注重操练、进步艺术涵养,不只要勤写、多写,养成记条记的好习气,还要扩大常识面,少量存眷相干范畴。这些确实十分的紧张,一方面,自从上了年夜学,不了语文测验中的作文,不教师安插的周记功课,我的写作水准逐年低落,笔墨功用退步严峻,平常有些心患上感悟至多喋喋不休记上去,只能称作认识流,且少少会誊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形成本人逻辑思想才能降低,文章架构构造才能弱化。另外一方面,缺少必定的常识面以及浏览量,比方教师正在讲堂上罗列的诸多著述,有很年夜一局部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好浏览过,乃至另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讨生,本人还差的太多,只觉羞愧之至。除了文学艺术之外,教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教师将昆曲620_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真是打动极了,愈加烦恼本人的蒙昧。我一贯自夸对于中国传统文明存正在浓重兴味,本人的研讨标的目的是平易近族性的颜色,但是却对于中国文明中这么无足轻重的一笔多年来听而不闻,实不应该。
幸亏,这堂课真正激起了我对于浏览的兴味,很冲动,决计要把这些空缺渐渐补返来,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范畴之精华。老舍师长教师正在《四世同堂》里,借英国领事富善师长教师说过一句话。他说,“老派的中国人英语欠好,可是中文还可靠。但是如今的中国人是英语欠好,中文也靠没有住。”这句话放到现往常似乎愈加贴切了。当我认识到这一点,那种紧急感与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下课,我便间接冲进藏书楼,借了《牡丹亭》,一壁品读笔墨,一壁找到白先勇师长教师的芳华版《牡丹亭》视频,两者分离起来观赏,不能不说,这极年夜地动撼了我。张聿教师正在讲堂上传授给咱们的不只是常识,更是比常识自身更紧张的工具,让我有所深思,从而盲目地进步本身的艺术涵养。
经过《论文写作》课程的进修,堪称受害很多,我愈加深入地领会到,写一篇良好的论文尽非易事,要投进更多工夫与精神做好研讨任务。以上便是我的《论文写作》课程的进修心患上。
稅收课程论文篇十九
时光如水,口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本科求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回想起这四年的学习生活,有感恩、有收获、有辛酸、有无助、有不舍,而我又将面临一个新的人生转折。值此毕业来临之际,我的心中有着莫名的情绪,有太多的感谢,有太多的感慨。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写作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学术饱满的热情及其豁达的人格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本人资质愚钝,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让恩师费心,也因为多种琐事的烦扰,即使恩师多次耳提面命,我依然精力不济,虽己尽力完善论文但仍感有负恩师重望,恳请谅解。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您带给了我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每每上您的课都让我感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让我不再浮躁。这种治学的态度并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动力。
在攻读本科的这四年里,我有着一直关心着我的老师们。三年来讲师的悉心指点,以及给予我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非笔墨所能表达,只能铭记于心默默祝福。
同时,非常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学习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四年的时光因为有了大家的陪伴而显得分外珍贵。这里要特别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18位同学表示感谢,是他们使我愉快地度过四年本科生生活。
还要向一直以来支持我完成学业的亲爱的家人表示感谢。不论是读研期间还是最后的论文撰写期间,家人的关爱与鼓励总能温暖我,使我无惧一切困难,全力以赴的向着我的梦想前行。
最后,向在百忙之中评阅本论文的各位专家们献上我最衷心的感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92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