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5:14:33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1 05:14:33     小编:影墨

生活是一场不断学习的旅程,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可以让总结更全面、准确。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和绩效。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

(1、杭州第一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8)。

摘要: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中,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先讲后学”,”在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训环节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践;过程。

职业院校很多课程理着重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的教学,在实训环节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复杂电子线路的安装调试是电工类专业高级工阶段课程《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课的一个重要项目。结合《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实训环节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即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室参与项目教学,由指导老师安排一个实训项目。教师边教边训,学生边学边做,并把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这一实训项目,这样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复合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或提供一件具体的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课题及其教学组织方法。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二、项目教学法的目的。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中提出,项目教学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课题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为主一种教学方法,师生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以一个团队或一个整体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三、如何实践项目教学法。

(一)选好恰当的教学项目。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教学项目,是项目教学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学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目标的制定,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之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例如:笔者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复杂电子线路安装调试这一项目内容分阶段选择若干个小项目。先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然后把全班分成六人一个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小组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每个小组写出各自的开发理念与方法、画出框图,绘制原理图、选择元器件、然后进行电路的安装调试。再集中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演示项目结果,再通过讨论经过改进后,老师提供正确电路和参数,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报告,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二)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分析。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指导,采用讨论、同学间相互质询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性的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l、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指导老师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作详细说明,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实训项目的内容是为了什么,实训项目工作的最后结果应达到怎样的要求,实训项目工作完成后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2、制定项目实训计划。每个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任务是什么、目的在哪里、终期结果要达到什么程度、评定标准怎样、安全注意事项等等。

3、确定项目实践计划,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计划进行评价,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项目实践计划。

4、按计划去实践,指导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完成实训项目期间指导老师除了做好巡回指导外,还要对整个项目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检查和监控。

5、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作出总结。实践完成后,学生根据评定标准对自己的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对照项目实训过程进行总结。

6、指导教师对全班的项目实训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四、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较好地掌握了复杂电子线路安装调试这一项目的专业技能。通过项目教学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复杂电子线路的安装和调试,较好地掌握了维修技巧,并能进行正确安装。在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训环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统筹安排和协调计划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环节中,学生增强了与同学交往、合作的能力,团队作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还增强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强了时间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提高了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实训项目。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实训模块,安排难度适宜的课题,能给予学生”跳起来可摘到桃子”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实训目标的实现。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

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去发现未知的领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实训中的参与程度较高,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反馈标准,以激励大多数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由于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的关键。需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否则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某些教学目标就不易达到。

(三)评价与考核。

可根据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三方面评价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形式分为口试和答辩。

六、结语。

项目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上做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寻找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能力,最后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l】孔令红职业教育开展项目教学对师生的新要求[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2】张岚.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1).

【3】谢定明,黄明胜,陈爱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4]杨海玲,项目教学,让课堂活起来[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5]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当前,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体系,形成正确的实训教学设计思路、准确定位实训教师角色、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夯实实训教学硬件条件、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等就成为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

近年来,公安院校大都针对治安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相对强化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尚未形成体系,未形成整体合力,实训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理论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治安人才培养缺陷并没有得到改观。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对于造就具有从事治安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正确的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应当重视当前教学和未来职业的平衡,注重课程教学与未来警察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使得课程教学适合公安行业的发展需要。故要秉承“警学结合、战训合一”的设计理念,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统一,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全面贯彻“教、学、训、战”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模式。要以治安业务为内容,以实践工作操作为规范,以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要严格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在规律和治安实践工作的现实要求设计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和实施实训教学。在强调夯实基础、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公安院校各公安专业尤其治安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基层治安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或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从事治安管理、安全防范的实际工作能力,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特点。

二、准确定位实训教师角色。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时代要求,改变“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客体”的教育单主体观理念,明确自身现实角色定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综合的知识引导者和能力指导者,树立“师生互动、寓教于乐”的教育双主体观理念。“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单向教与学转变为双向的沟通与互动。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的指挥者,更要参与到学生的具体实训学习中来,甚至于与学生共同分担扮演实训场景设计中的角色,共同完成实训演练。“以前的教师相当于是羊群中的牧羊犬,而现在则变成了羊群中的领头羊。”罗素曾说:“要使个人生活成为整体,它必须体现一个人所有的创造性冲动,而且他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够启发和加强这种冲动的教育。”治安管理课程老师应当积极顺应现时代治安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对于治安管理课程教学的新要求,探究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下公安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场景的设计、角色的调配、问题的引导等途径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治安管理课程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实用性课程,其实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实训教师“实训场景”的设计和运作,在于实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灵魂,其使命在于点燃受教育者的求知之火,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去私心而扬公心,使之具有宽广的胸怀,未来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力,获取新知识的渴望以及创造的欲望,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弹性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应当在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着力提升实训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外请基层公安实战部门有一定理论素质的优秀干警作为教官、教师和教官岗位互换制、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到先进公安院校交流学习等方式有效弥补、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逐步建设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实战能力强的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使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师真正融治安管理研究者、治安课程教学者和有经验的治安管理实践者为一身,才能真正地大幅度提升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效果。

四、夯实实训教学硬件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除了软件条件外,实训场所的齐全和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它是实训教学过程中实施技能训练的依托,能够为学生创造职业岗位的仿真环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治安管理课程实训场景设计的仿真性和实训项目开设的`完整性,当然也决定着实训的最终效果。而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研究尚存在开展实训教学缺少可利用的现代设备模拟环境和资金投入量少与支持研究全面深入开展的矛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训条件却硬性要求教师开设实训项目,将不可避免陷入“虚于应付”的实训“形式化”“虚无化”的尴尬现状,学生不满意,老师有怨言,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作为现代化的公安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逐步解决当前治安管理实训室数量相对较少、条件相对较差、设施设备相对缺乏的问题。如前期可加强模拟派出所、治安陈列室、治安防控实训室等室内实训室的建设,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在后期积极获取资金支持,设计并建设完成治安实训“模拟街区”,如仿真街道、银行、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地铁车站、公交站台、社区等,为治安实训完成仿真的室外实训场所,将大部分治安实训项目由室内转移到室外,形成水平较高、容量较大、条件配套的硬件实训环境,真正契合治安管理课程实训要求。

五、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

由于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开展得比较晚,各个公安院校大多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考核要求、形式不一,任课教师也大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实训项目的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再加上没有制度化约束,如有些院校仅仅规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但在成绩评定上却未为实训教学设定比例,甚至没有规定实训教学的考核,故往往使实训教学的考核流于形式。而实训考核是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实训考核必然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课程实训教学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明文规定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切实监督实训考核的有效实施,保障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考核可分项目进行,每个实训项目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从以下方面考核记分:对有关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案情设计10%,法律文书的制作25%;参与各方角色表现10%;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15%;法律适用20%。每个实训项目实训结束后,实训学生按照实训要求写出该实训项目实训报告,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分组实训情况和实训报告完成质量情况给出实训小组成绩,由实训小组长在实训指导老师的监督下会同本小组成员商量后,根据本小组成员在本次实训中的贡献大小、表现情况等,在实训指导老师给出的实训小组成绩基础上上下浮动后给出本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浮动幅度为10%。在所有实训项目完成后,综合每个单体实训项目成绩和综合实训项目成绩后平均得出该学生最终实训成绩。

六、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以“场景运作”为主线开展,通过场景的设计与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自觉置于某个特定场景中,将抽象理论与生动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场景有关环境条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以及违法犯罪状况分析,相关资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加工、编排,相关治安管理管理措施和治安执法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融合治安管理课程与该项目场景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人、事、地、物等不同治安管理对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管理的差异性,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各种相关治安执法工作技能和管理艺术。其实训教学程序一般安排为:

第一,场景设计。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创设相对应的真实或类真实场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创设实体场景,也称真实场景再现;运用教材基本原理,灵活根据客观情况,创设需要学生推理的场景;利用现有物品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演示场景;采用实验教学,实现真实场景再现;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给出真实场景;利用现有材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设体验场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图像场景等。但无论何类场景,都应当贴近治安管理工作实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至少也要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这是实训教学能否成功完成的前提。

第二,场景预热。实训教学前,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实训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展现已创设的场景,让他们有时间查资料、找问题、做分析。

第三,角色分工。实训项目参与人员根据场景要求划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做好职责的分工。

第四,物品准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物品。

第五,场景演绎。实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运作该场景。综合运用观摩式、启发式、辩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场景运作”,在场景的展开中强化思维开发、知识运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按照预先的角色分工演绎整个场景。角色的扮演要尽可能生活化,要有吸引力,强调逼真性和完整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演绎。将娱乐性、悬疑性、研究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特定情境感受性。实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该场景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角色扮演者自身以及旁观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六,场景评价。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与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相结合。

第七,实训考核。完成相关实训报告,进行实训考核。如:“治安纠纷调解”实训项目的实训程序即可设定为:教师拟定并给出“实训场景”:某日,梁某某的侄女与汪某某的堂弟结婚,梁某某与其他亲戚到汪某某的堂弟家做客,汪某某也在,饭后谈话期间,讲到婚嫁财物,话不投机,双方拉扯起来,汪某某不分青红皂白,用手中的茶碗向梁某某头上砸去,将梁某某头部砸伤。经鉴定系轻微伤。旁观者报警,当地公安派出所出警后对梁某某和汪某某进行调解,汪某某蛮横不讲理,双方争执不下;学生复习有关治安纠纷调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调解程序规定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分工:一般每10位学生一组,2人为社区民警,2~4人为纠纷当事人,2~4人为旁观群众或目击证人;做相关物品和道具的简要准备;纠纷当事人根据角色分工,按照“实训场景”的框架和要求演绎该纠纷“实训场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出警、介入;民警演绎治安纠纷调解的相关过程和程序;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实训指五、科学设定实训考核标准由于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开展得比较晚,各个公安院校大多没有制定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考核要求、形式不一,任课教师也大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实训项目的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再加上没有制度化约束,如有些院校仅仅规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但在成绩评定上却未为实训教学设定比例,甚至没有规定实训教学的考核,故往往使实训教学的考核流于形式。而实训考核是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实训考核必然使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当根据课程实训教学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明文规定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切实监督实训考核的有效实施,保障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治安管理课程的实训考核可分项目进行,每个实训项目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从以下方面考核记分:对有关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案情设计10%,法律文书的制作25%;参与各方角色表现10%;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15%;法律适用20%。每个实训项目实训结束后,实训学生按照实训要求写出该实训项目实训报告,由实训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分组实训情况和实训报告完成质量情况给出实训小组成绩,由实训小组长在实训指导老师的监督下会同本小组成员商量后,根据本小组成员在本次实训中的贡献大小、表现情况等,在实训指导老师给出的实训小组成绩基础上上下浮动后给出本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浮动幅度为10%。在所有实训项目完成后,综合每个单体实训项目成绩和综合实训项目成绩后平均得出该学生最终实训成绩。

七、有效驾驭实训教学过程。

治安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以“场景运作”为主线开展,通过场景的设计与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自觉置于某个特定场景中,将抽象理论与生动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场景有关环境条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以及违法犯罪状况分析,相关资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加工、编排,相关治安管理管理措施和治安执法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融合治安管理课程与该项目场景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人、事、地、物等不同治安管理对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管理的差异性,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各种相关治安执法工作技能和管理艺术。其实训教学程序一般安排为:

第一,场景设计。根据治安管理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创设相对应的真实或类真实场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创设实体场景,也称真实场景再现;运用教材基本原理,灵活根据客观情况,创设需要学生推理的场景;利用现有物品进行实物演示,创设演示场景;采用实验教学,实现真实场景再现;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给出真实场景;利用现有材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创设体验场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图像场景等。但无论何类场景,都应当贴近治安管理工作实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至少也要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这是实训教学能否成功完成的前提。

第二,场景预热。实训教学前,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实训指导老师提前向学生展现已创设的场景,让他们有时间查资料、找问题、做分析。

第三,角色分工。实训项目参与人员根据场景要求划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做好职责的分工。

第四,物品准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物品。

第五,场景演绎。实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运作该场景。综合运用观摩式、启发式、辩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场景运作”,在场景的展开中强化思维开发、知识运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按照预先的角色分工演绎整个场景。角色的扮演要尽可能生活化,要有吸引力,强调逼真性和完整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演绎。将娱乐性、悬疑性、研究性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特定情境感受性。实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该场景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角色扮演者自身以及旁观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六,场景评价。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与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相结合。

第七,实训考核。完成相关实训报告,进行实训考核。如:“治安纠纷调解”实训项目的实训程序即可设定为:教师拟定并给出“实训场景”:某日,梁某某的侄女与汪某某的堂弟结婚,梁某某与其他亲戚到汪某某的堂弟家做客,汪某某也在,饭后谈话期间,讲到婚嫁财物,话不投机,双方拉扯起来,汪某某不分青红皂白,用手中的茶碗向梁某某头上砸去,将梁某某头部砸伤。经鉴定系轻微伤。旁观者报警,当地公安派出所出警后对梁某某和汪某某进行调解,汪某某蛮横不讲理,双方争执不下;学生复习有关治安纠纷调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调解程序规定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分组并进行角色分工:一般每10位学生一组,2人为社区民警,2~4人为纠纷当事人,2~4人为旁观群众或目击证人;做相关物品和道具的简要准备;纠纷当事人根据角色分工,按照“实训场景”的框架和要求演绎该纠纷“实训场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出警、介入;民警演绎治安纠纷调解的相关过程和程序;角色扮演者自评;旁观学生点评;互相讨论;实训指导老师总结点评;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完成实训考核。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

近年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许昌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也正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转型发展,走“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3]。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在于培养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需要国家政策和学校层次方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法体系研究,在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方法,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性知识,这与实践环节紧密相连[1]。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素养培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出电气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新功力。

1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者有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又比较少,教师讲课讲的累,学生听课也听的乏,没有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验课堂,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只有把学生推到中心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更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无缝衔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课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堂上增加两次小组讨论环节。一次在实验开始之前,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主要针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试验数据整定、实验步骤等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认识,也促使每个学生清楚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去操作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另一次讨论在结束实验之后,主要针对实验记录数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小组之间实验结果的差别等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一个实验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等多方面的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达到了既验了理又论了证的目的。

2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既有其各自特点又有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传统教学方式下,实验课程都是随着理论课程单独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单一运用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对电力系统的各方面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理解较差。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全面进入微机、网络和智能化时代,为适应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方向综合实验平台,建立模块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分别设置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是按照课程特点要求开设的基本技能和验证性实验项目模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基本技能。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可使学生扎实掌握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计算、负荷调整、功率特性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4],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项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模块,是对一门课程系统融汇贯通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的技术应用。实践和研究表明,系统化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培训效果要远好于孤立的、彼此脱节的实验。“5+1”电力系统实验平台,可以开设电力系统复杂潮流分析、电力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和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力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熟悉和了解,因此设置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块,例如开设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复杂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研究、电力系统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等课题,让那些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参与其中,让他们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自主构思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侧面辅助和把关,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加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我院的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的教学工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是讲让学生走进生产现场,去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场所,亲身体验电力的生产、输送、保护等过程,感受先进科技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引进来”是讲聘请国家电网、许继电气等公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给学生上课,坚持多方位立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步提升,使学生体会电气工程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且使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实验教学工作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院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和企业合作,把生产线引进实验实,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参与生产过程,促进学产研协同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思维的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参加学校和省市举办的各类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4]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4.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成功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拓展,而且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联系。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结课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一点概括,希望能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层层深入,巧妙拓展。

根据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愿意动手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成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话锋一转,拓展开来,。

如教完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后,我说:“同学们,在杜甫的笔下,春雨轻悄悄的来了,那样无声无息,滋润万物却无声无息。那么夏天的雨是什么样呢?诗人又是怎样描写夏天的.雨呢?你们下课搜集一下古诗中有关夏雨的描写,搜集好后,我们做一期手抄报在班里展览。”这样的结课,既小结了新课,又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成功巧妙的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自己筛选资料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结课,老师就在课内成功的遥控指挥他们独立进行课外阅读,还锻炼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把他们的搜集成果用图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教《草原》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很多有关美丽草原的图片,其用意是让学生再次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起他们的美感和赞叹之情后,我说:“同学们,草原是美丽的,但是有的地方草原面积在减少,风沙和荒漠逐渐多起来,你们能调查一下原因吗?”这样的结课,不仅教给了学生课内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了草原的现状,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会增强他们责任感。

二、因势利导,安排续写。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概述后,教师可顺势引导续写。

在《穷人》这一课结课时,我说:“渔夫的妻子桑娜掀开帐子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指点给丈夫看,渔夫看到后会说什么呢?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现在有七个孩子两个大人了,他们这一大家人只凭渔夫打鱼能生活下去吗?他们会如何生活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穷人》。

我这样结课是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来的,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感受到普通的渔夫一家善良的心后,我引导他们想象渔夫一家以后的生活,如何艰难度日,渔夫和桑娜如何养家糊口,如何维持本来已经很艰难的生活,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联想,我这样安排下续写的任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总结,适时练笔。

有的课型的知识点比较琐碎,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会,并且很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老师们在结课上下足功夫。

在学习了《一面》后,我又总结了场面描写,再一次强调了场面描写的作用,又安排了让同学们写一个场面描写,学着用场面描写来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样的结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创设情境,产生共鸣。

在课结束前,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结尾时,师问:“亲爱的同学们,朝鲜人民舍不得让志愿军走啊,志愿军也舍不得朝鲜人民,课文是如何表现这些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从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朝鲜人民写起,写出了中朝人民情深似海,用事实说明了他们的友谊是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是建立在鲜血与爱上的…..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再有感情地一起朗读课文,最后教师总结:“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中朝人民情深似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中朝人民不舍的情感,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个历史,知道中朝人民的情深似海。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并且很好的起到概括和指引下一课、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多钻研教材,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功驾驭课堂,在课堂上才能应答自如,如鱼得水的指点和引导。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五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

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应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基本理论教学结束后的1~2周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从而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当亲自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对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和实训项目,教师应把案例和实训项目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们先了解资料、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案例分析和实训环节做好准备。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同一个案例或实训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其结论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有意漏掉一些重要数据或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进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训时,资料中有意缺少了基准收益率、产出物单价等重要参数。这就迫使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重要参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在提问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阐明案例或实训课题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教师的总结可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什么,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等。不能事先将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会使学生成为只会回答问题的“理论高手”。同时,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思考、讨论的成果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报告书或计算说明书等成果。这样,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基本理论。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六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七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八

国际上最早开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化工和机械专业开设。这些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偏重技术知识,不太注重成本控制和经济分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徐寿波根据全国第二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3—1972)的要求,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西方工程经济的传入,我国的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相融合,组成了现在的工程经济学。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经济学又用于指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工程建造师和设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经济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工程预期目标及其所拥有资源条件的考察,进而分析该工程现金流量的基本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技术方案和最佳的经济效果。该技术方案可以是如工程设计、生产方案、施工工艺、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程材料利用、环境技术、节能降耗、防护技术和工程安全等建设中的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如生产经营、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投资等关乎建设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发展战略方案。工程经济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技术方案及最经济的效果,而这里的技术方案正是工程经济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对象。

2.2工程财务。

财务管理与财务會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预测、反映、控制以及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样,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现着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劳动投入、项目的收支和利润以及资产占用情况有着综合性的反映。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资产、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财务收支,从事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知悉财务管理和财务會计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2.3工程估价。

“工程估价”最早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它是对整个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所做的估算的统称,如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以及招投标阶段等。相对国内来说,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内容會针对建设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和设计方案阶段而制定。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计算,建设工程定额,初步设计概预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计价,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报价等内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费用估算,是指在建成一项工程项目过程中,在土地、技术劳务、设备、承包等市场交易活动中预计或实际产生的建设工程总价格,对其进行估算,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资源价格、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日益上涨,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显著的情况下,对建设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对降低工程建设原材料费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合理控制,进而对土木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3.1技术方面。

具有土木工程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肩负着对技术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在满足工程项目相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进行比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施工的技术和机械设备的选用进行优化比选;进行相关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采用最佳的技术方案。

3.2经济方面。

在当今时代,建筑产业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自身对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同时,对其经济效果也要进行相关的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进行相关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做好防范性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最优的资金使用方案。

3.3社會方面。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會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會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见证着人类社會中社會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产业革命之后。这主要是新的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社會发展在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到现在,土木工程正逐渐的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类社會创造出更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也应该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土木工程作为人类社會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贯穿其中,如何能够在尽可能小的工程成本投资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要兼顾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求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满足当代经济社會飞速发展的需求。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九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新时期就业难的情境下,在高等教育教学开展中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和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机械专业实训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使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

一、规范实训教学过程。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循序渐进,使实训教学的效果得到切实的保证,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严格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将实训教学计划制定出来,并将实训的内容确定下来。教师应该对标准熟练掌握并精通,结合本专业工种的实际需求的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实训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应该采用慢速分解和重点示范等方法进行操作示范,将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练习紧密结合起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初期,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为以后走上实训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进行示范操作时,也要用理论知识将操作的步骤和要领讲解给学生,力求使所讲解内容具有清晰的示范步骤和准确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软件生成的三维模型具有逼真的形象和较强的立体感,因此教师在讲解机械设备的装配流程及演示爆炸图与拆装模拟动画时,可以运用机械设计三维软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就可以使用黑板和挂图进行抽象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得以避免,同时爆炸图和动画的形式也更加直观易懂。学生通过观看机械设备的装配流程(零部件和模型的旋转)、爆炸图的演示(生成和解除)、模拟动画的拆装,可以对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设备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将其中的一些零件生成透明体,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构建的装配和运动关系进行观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模拟动画,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将动手拆装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解决掉。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对拆装的关键性问题给予更加专注的解决。

三、示范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示范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机械实训课程操作要领的方法,教师示范教学对学生实训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操作实训课程开展时,应该保证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再在进行实训操作时效果会更好。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边进行讲解边示范。示范过程中,应该注意先慢慢地操作,然后逐渐加快,先从容易的进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训操作后,再进行示范难度比较大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看到的操作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操作的规范化,从而可以减少多余的不良动作。并且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问题或者常见的错误暴露在学生的面前,然后询问学生在示范的过程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且学生在以后的实训的过程中,还会更加注意这一环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做法。

并且在统一示范后,如果还有学生不理解,还应该进行个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应该重复进行示范,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准确地理解,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实训课程,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

“质量第一”应该是实训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思想意识。是否进行了规范的考核和落实是实训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规范实训考核,严把实训质量关,使实训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评估学生实训成绩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最为精细的工作。应该认真、公正、准确地进行评定,而决不能敷衍了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是实训指导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及学生个人的实训总结报告。在结束每个实训项目后,都要考核学生,并记录成绩(评价)。二是应该将每个学生的实训反馈表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思想表现、安全生产、出勤、实训阶段考核等项目,以方便最终评定考核成绩。同时,在日常的实训教学管理中,应该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及时地了解,并认真分析和评价,做好相关记录。

五、引入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训教学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该模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它将现代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应该严格依据生产过程、工艺和流程建设实训基地,将那个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构建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学习和训练时切实处于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得到全过程的生产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极大提升。

在实训教学中,应积极开展现场管理,让学生的实习场所与企业车间接轨。改善生产现场和工作现场是现场管理活动的重点。生产现场所涉及到的领域主要有设备、物料和人员。通过现场管理,可以让实习场所的工作环境变得井然有序,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将物品的损耗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促进设备的维护保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和素质的显著提升。积极将企业氛围营造出来,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身在工厂的感觉,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厂意识培养起来。各有关人员应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氛围,实现实训教师车间化和实训学生工人化。同时,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敬业和精业、创业和创新及安全教育,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将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效地培养起来。

六、结束语。

总之,在机械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

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一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企业需要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不仅如此,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程度、水平的提升,建筑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呈现出一种被压缩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不断进行内部管理,实现建筑企业的成本的有效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提升自身利润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就我国的建筑企业来说,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本文在介绍我国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改进的建议。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成本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以企业的发展全局为基础,并且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关注与企业的成本发展空间,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成本规划,二是成本计算,三是成本控制,四是业绩评价。这四个步骤之间有机结合,目的是改进企业原有的成本控制的体系,实现在成本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建筑经济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并且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的建筑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建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首先,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国内绝大多数建筑企业中,由于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较为淡薄,并且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还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建筑企业成本组织机构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冲突,导致整个建筑企业中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成本的提升,难以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性。

其次,成本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建筑企业高层领导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较为模糊,或者是单纯地认为成本管理只是属于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企业领导只是追求利润的提升,却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不仅是没有做好成本管理的宣传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再次,建筑企业由于对成本管理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对于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以及成本管理目标的设置存在较多不科学的地方。现有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的设置标准较为落后,采用的方式也不是很科学,很难实现成本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之间的配套,更何况由于成本管理目标设置的缺失或者是有失偏颇,造成了现有的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仍是局限于狭隘的成本降低中,在整个建筑企业中没有清晰完善的成本管理的目标,很难实现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也难以保证建筑企业利润的更加合理获得。

最后,在建筑行业中,由于自上而下的对于成本管理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建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对于成本管理的配合性程度较低,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交流水平较低,几乎是各个部门独立运行的状态,这就造成在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制定了相对较高水平的政策或是措施,但是很难在企业内部有效的实行,对于建筑企业,甚至是建筑行业来说都是一种问题性的存在,影响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成本管理能够为建筑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成本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企业内部有效实施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数据,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尤其是在制定一些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这些数据能够给与相应的决策支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对的建筑企业的数量也在增多,建筑企业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遇到了较多的阻碍。良好的成本管理,能够为建筑企业提供基础的成本核算依据,并且这些数据本身是对市场变化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反映,建筑企业利用好这些数据能够更为正确地做出决策。

(二)成本管理能够直接反映出建筑工程的建筑效果。

建筑行业最为重要的是在建设施工中实现项目建设质量的提高,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建筑企业水平的高低。在企业中,利用成本管理能够直接对企业的建筑质量进行反应,主要的原因在于建筑项目所使用的原材料、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的产品等都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内容,建筑项目的质量有近七成都是由建筑材料决定的,所以成本管理也是对建筑企业项目建设质量的反映。

(三)成本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需要面对较多的竞争压力,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的压力也是在不断增加。成本管理能够改善建筑企业的生产运营现状,实现企业成本的合理化,并且借助于现代成本管理手段的更新,实现在同等价格下项目建设质量的提升,对于企业的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可以改善建筑企业的发展基础,还能够实现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四)成本管理能够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是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生态环保程度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升。在建筑企业中应用成本管理,不仅是可以企业成本的合理优化,还能够提升建筑项目的`生态环保的水平,实现建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减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起绿色环保的优质项目。

成本管理在建筑行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筑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企业实际的发展运营中,应该有意识的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实现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一)提高现有成本管理人员的水平。

在建筑企业中,成本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企业进行相应的改革过程中,首先是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并且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在建筑企业中参与到成本管理的人员都能够具有较好的管理水平。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建筑企业中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对于成本管理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分,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职工身上,并且对于承担责任较多的部门或者是个人给予相应的成本管理权利,充分调动其相关部门或者是个人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

(二)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监督水平。

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筑企业应该不断提升对于建设项目成本核算的力度,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有效性。另外,建筑企业还可以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员工收益的增加,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改革现有材料管理的现状。

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建筑项目质量的提升,必须严格把好建筑原材料关。在建筑单位中标之后,应该召集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原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保证企业在通过相关的预算之后,可以采购到质量高、价格公道的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在采购的过程中注意使用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实现建筑项目绿色水平的有效提升;并且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建筑施工的现状进行采购,避免出现原材料的不足或者是积压的情况,造成施工的中断或者是仓库费用的提升,以至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成本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筑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该不断探索和发现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较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实现自身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经济水平提升。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二

班组是为实现企业的组织运行目标,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按照工艺或产品而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由一组员工相互协作,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的职能。

班组管理泛指对班组工作的管理活动。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等领域。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看,班组管理包括计划、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制度流程等领域。

由于班组的本质是一个组织,现有的工商管理理论均可以运用于班组的管理。但是,基于班组管理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一些理论有更多的应用。例如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管理理论和qc小组活动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活动,源于日本的5s理论广泛应用于现场管理。

但客观地说,这些理论工具更多地偏重于应用层面,工商管理理论缺乏对班组管理主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管理职能的角度,结合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实践,探索班组管理的提升路径。

2班组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组管理涉及人员多,影响范围广,对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班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最低的管理层级,是生产业务的直接实施单元。因此,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班组管理发挥着最基本的聚合作用。较高管理层级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依赖于班组的管理。在生产型企业中,生产班组的岗位位于生产的第一线,也是价值创造的第一线。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是否达到了标准化的作业规程,是否存在改进效率的空间,这些都依靠于班组管理的控制。

人是一个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看,构建和谐发展型企业是社会发展不可扭转的大趋势,“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从前瞻、长远的角度出发,一个致力于追求卓越的组织必然对“人”的因素配置更为充分的资源。对工业企业来讲,加强“班组管理”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切入点,不仅对于作为班组成员的基层员工意义重大,对整个管理体系,打好基础也是当然之需。

3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

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班组管理模式,必须明确改进班组管理的导向和侧重点。本文在对班组工作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和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两个维度,将班组活动可以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班组运行管理。

进行生产运行是班组的主要职责,运行管理也就构成班组管理的核心内容。运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公司规定的生产作业流程,执行生产指令,安全、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标准化和可控,并能做到持续改进。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分析和优化班组的生产流程,建立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为生产实践提供全面、可靠、权威的指导性文件。

3.2班组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班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班组现场管理是指为班组对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的管理,包括班组办公区域、作业现场、作业过程、资料室、工器具室、物资仓库、标识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为重点。在现场管理中,管理的重点在于清晰、整洁,有利与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推行5s管理和定置管理,使公司各个班组具有统一的现场管理标准,形成整齐划一的总体形象,通过现场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

3.3班组基础管理。

班组基础管理是指为有效执行各项班组管理职能,最终实现班组工作目标而提供管理规则、运行标准、分析依据和原始资料等工作和活动的总称,是为保障班组运行而规范行为、调动和整合资源的基础。在基础管理中,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应用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规范试点班组目标、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标准、规程或作业指导书、信息表单、图纸等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于将班组视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健全班组的管理职能,例如绩效管理、计划管理等。

3.4班组团队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型班组建设、班组文化建设等。

从与生产作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看,运行管理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运行管理的环境,即现场管理;然后是班组的基础管理活动,对于生产作业起到保障作业作用;最后是班组团队建设。

从对于改进班组管理的影响范围来看,班组团队建设在最高层面,发挥着最根本意义上的动员和弘扬作用;基础管理的科学程度也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班组管理的水平;优秀的现场管理对于生产作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运行管理的职责集中于当前任务,较少关注于班组的改进活动。

4班组管理水平提升的方法论――模块化管理。

在进行班组管理四个领域划分的基础上,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在实践中设计了“模块化”管理的思路,取得较好的效果。

4.1“模块”的定义和模块化管理的优点。

“模块”是一组围绕一个共同目标的班组管理活动,该组管理活动可以相对独立地承担班组的某项职能。例如:班组的“交接班”管理模块,就是指围绕班组“交接班”环节的一组管理活动,包括上班次交班总结、换岗、交接生产记录、重点事项强调、本班次接班部署等,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交接班管理保证生产作业的连续、安全和高效。

把管理模块建设作为提升班组管理水平的管理措施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目标明确,便于在班组员工中形成共识;第二,便于“模块”的复制,有利于将管理经验在班组间进行传播;第三,便于监控和考核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

4.2基于pdca循环的模块提升。

模块的改进提升按照pdca的原则执行。第一阶段,对管理模块建设进行计划,明确现有模块存在的问题,确定其改进环节,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第二阶段,在班组中进行辅导试行,观察实施效果;第三阶段,要对现实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对关键环节的执行情况做出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对成功的经验通过标准化等方式固化到现有制度和流程中,并予以推广,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后进入下一循环。

4.3模块化管理的实施原则。

模块化的顺利推行需要选好切入点,逐步推进。可以采用“先易后难,典型突破”的思路。“先易后难”原则是指从班组管理活动中较易获得提升的“管理模块”入手,使管理提升活动获得显著效果,使基层员工能够及早体验到开展管理提升的好处,增强投身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典型突破”原则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要选择试点班组,其次是选择好试点模块。

5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班组管理的初步实践。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国神华旗下的码头运营企业,主要承担煤炭卸装业务。公司执行24小时作业制度,有四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设置“甲、乙、丙、丁”四个班组,开展“四班两运转”运营。公司于开始,投入较多管理资源,在外部咨询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了班组管理提升项目。

经过初期的分析调研,项目组按照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识别出涵盖4个领域的40个左右的关键管理模块,作为优先实施的对象,形成第一阶段的“模块数据库”。同时注意保留模块的接续性和可扩充性,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可以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公司首先从四个生产部门各选择一个班组作为试点班组,每个试点班组选择一个试点模块展开操作。各个试点班组在项目组的辅导下,开展改进提升活动,执行pdca管理循环,经过不断地完善,完成对模块建设,形成成熟的管理模板,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

接下来的“模块复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个试点班组间复制,通过这一轮的交叉复制,可以达到两个效果:首先可以充分检验模块的完善性,及早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其次可以形成四个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班组。第二阶段,发挥试点班组的作用,试点班组对本部门非试点班组可以提供直接的借鉴,从而帮助其他班组能够将模块建设的经验较快地推广应用。

经过一年多的推行,基于模块化管理的班组管理提升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第一批四个试点模块已经全部提升完成,并将提升经验系统总结,予以规范,具备了对外复制的条件。同时,经过交叉复制,四个试点班组均已完成对上述四个试点模块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较非试点班组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第一,发挥好试点班组的带动作用,开展试点模块由班组向部门的复制;第二,根据改进班组管理的工作需要,选择下一轮的试点模块;第三,不断分析研究,完善和充实班组管理“模块数据库”。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公司的班组管理提升活动对班组管理开展系统化研究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分析班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班组管理的四个领域以及“模块化”的管理思路,并对神华天津煤炭码头的实践做了简要介绍。我们的分析和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班组管理的系统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面临着新的问题,我们将本着科学管理的态度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三

摘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项目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企业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工程经济其实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实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主体,是一项工程的总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从拟定预算到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工程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若想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首先,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由工程质量的优劣来决定,正因如此,我们一定不要将工程项目质量同项目成本分开来。各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之间的关系和成本的质量,导致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成本,从而忽视了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没有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还有可能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难以在质量和成本中谋求平衡,则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时时更新员工的理念,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仍然在传统项目管理体制的引导下,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次,没有形成健全的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企业项目承包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权利、责任以及利益三者一体的管理体制,避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时,管理者频繁的钻管理的漏洞。各部门全责不分明,相互推卸责任。最后,工期间和项目成本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确保施工项目部合理运营的费用总和。工程项目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目标。按时完成合同工期,是施工单位信守承诺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能够在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而忽视对项目成本的研究,则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利益。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施工项目,促使工程项目向科学化、权责利明确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进行目标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工程工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工程建设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企业上下整体化管理的方法、工程质量全面化管理等等。其次,应当将工程项目建筑成本和工期的关系协调好。施工项目的成本与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外在施工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或者企业内部人为造成的工期损失;二是,为保障按期交工,项目业务经理采用的各种相关费用。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设备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项目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项目施工成本做到最低。最后,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的情况下,确保坚持方向的一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的关键,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都在为建设工程项目而服务,让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既定标准、有法可依。

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市场管理日益激烈,导致施工项目普遍质量较低,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项目管理成本的控制,将工程项目的周期和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四

(一)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物流成本费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输费用,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了对这一行业的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不但将各交通行业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充分的完善与提升,而且还在努力将各类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以此实现物流运输体系的整体能力与效率的提升。所以,在物流运输体系中实施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提议的内在要求。

在推进现代化的物流运输行业发展中,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成为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一新的方向要求上,信息化建设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型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中,不仅能充分利用各项物流资源,而且能有效缓解现代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压力,切实提高整个交通行业的运作效率。所以在资源节约型物流运输体系构建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其必然要求。

二、信息化管理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信息化管理能够促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这种新型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各项资源配置来说是具有极大完善效应的,它不仅能够将企业内部各项信息有效的传达到相关管理部门,而且能够有效的收集并传递企业外的各项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支持,帮助企业优化自身资源,提升企业运作效率。进而在此条件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管理的不透明性,正是由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升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等的透明度,提升了内部员工对企业的了解程度,避免了各种类型的暗箱操作,进而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产等的流失。

(三)信息化管理能够切实提高公路运输业的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对自身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于运输行业的服务质量等的要求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公路运输行业原本就属于服务业的一种,所以只有将自身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获得客户满意度,进而能够扩展自身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能够切实了解到自身所接受的服务的现实水平,并且对自身的物品运输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很容易便能够发现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企业及时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公路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网络。

当前阶段,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已经基本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渗入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正是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实现,为企业间的构建管理式信息管理网络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充分立足于自身企业现状,充分结合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的特点,提升企业自身对各项信息的反应速度。

(二)优化客户服务体系。

针对各种类型的服务性企业,一个完善且不断发展的客户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公路物流运输行业作为这种服务业的典型代表,需要不断优化自身客户服务体系,坚持把客户满意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依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建立其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评估机制。

在现实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需要依据现实市场状况以及客户的不同需求,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评估与改进,而在这种评估模式中,需要切实将市场作为评估优化的引导方向,将客户满意作为基本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化,公路运输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能够有效推进本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来书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五

公路运输经济要摆脱传统的营运方式、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益,更有效地服务于信息时代的各种服务需求,就必须引入信息化管理。本文就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从接到客户的货物起,运输企业要将以上订单的详细内容制作并录入电脑程序,负责配送的工作人员也要在将货物进行重新外包装的同时,对每个货物独有的条码进行扫面识别以确认货物信息和相关负责人。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使运输企业便捷准确地把握运输情况,及时掌控运输的各个环节。

(一)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对内部:一方面,实施公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可将正在运行的各大运输要素进行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记录,运输资源能够在自动化的信息平台上实现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运输企业将生产的不同时期的经营状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准确记录在案,方便企业统计各种各个时期的运作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过去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制定新的资源配置措施,提高运输效率。对外部:与互联网的连接可以迅速获取企业以外的市场信息,了解同行状况,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身的资源规模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生产运作各个环节的信息查询便捷、透明清晰,方便企业可以在最短时期内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运营成本过大、资产无效流失、人员结构冗杂、资源周转滞后等。信息化管理也为运输企业各部门提供了及时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内部及时相互协调,团结协作,有效地解决由于沟通不畅带来的各种问题。

(三)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公路运输服务行业提出了高要求,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水平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信息化管理下的运输生产,使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通过信息端口一览无余,信息的透明性和历史记录的可倒查性,无疑成为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的有力支撑。

(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

行业特点决定了公路运输业务较其他行业有独特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自然天气或运输道路维护。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的风雪天气有可能造成运输道路的堵塞而致使运输时间的延迟;南方多雨季节失常会造成洪涝灾害而致使道路中断或者损害运输货物。面对日常道路维护带来的公路临时性阻塞和因重大事件引起的道路不畅因素,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获取情报并做出预判,货运调度科根据预判调整运输计划,减少由以上原因带来的延误和损失,有效地防范风险降低运营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实现公路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信息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生产高效化基础之上的产业,只有信息化管理才达到现运输企业优化生产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最终获得服务社会、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据中国公路网消息,初步统计,我国2014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2亿元,年末交通运输行业共有国家及行业(重点)实验室61个,国家及与行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行业协同创新平台19个。全年新签科技项目1600多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总规模超过38亿元,其中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的新材料、新项目研究项目数约占项目总数43%。这些成果的实现证明了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现代公路物流的必要手段。

(二)是构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不断对交通运输规模进行完善。在完善交通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不断构建综合立体多方位现代化的运输体系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各类运输行业中的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公路运输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信息、成本投入信息都是综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交通运输生产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注重信息关联性建设。

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传统做法往往注重的是行业内各生产环节的管理,虽然信息技术也应用在了内部系统的运作中,但由于系统构建过于孤立不能有效地接受外界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求,公路运输必须结合外部信息调研市场需求,加强供需信息交流,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这就需要运输企业加强信息网络关联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起与外界互通有无、交流迅捷的信息平台。

(二)完善管理评估体系。

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估是考量公路运输信息化程度的必要措施。也是运输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研究信息化管理与运输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观察信息化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的运作特点和实际运输生产状况,制定出正确评价信息化管理的原则,并根据原则不断调整信息化管理模式,让原则服务于运输生产实践,又通过实践找出信息化管理有可能带来不利因素,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评估体系。

[1]屠龙晔.浅谈公路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

[2]冯丽生,赵竖.浅谈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7).

[3]王丽君.公路运输与信息技术管理相关调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六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中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学派林立、偏重数学推理、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和理论变化快等特点,学生经济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领悟与理解。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克服教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采取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特征,注重经济思维训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形成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综合教学效果水平不断提高。

所谓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拓展教学空间,在西方经济学的每章教学环节中,采取“讲授理论+实践演练或研讨”的方式,以综合整体效应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构建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1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是模式构建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特点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

西方经济学课程及授课对象可用六个字概括:“基础课,低年级”。从课程特征看,宏观经济学体系由众多林立的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对于同一经济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相互排斥和对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困惑和费解。

从学生的特点看,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在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专业认同等方面还没完全适应;学生个体之间学习的兴趣差异性较大,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比较迷茫,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讲,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的愿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显得异常吃力,以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削弱。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尽快摆脱低年级适应期各种问题的困扰,也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显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美国学者理查德?l.阿兰兹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明显:知识信息传递单向性,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各课程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学生基本上大合堂上课,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是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参与为中心,以经验代替理论,以活动代替学习,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把握;四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难以控制课堂的整体局面,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技能;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必须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在教师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应互动的教学结构模式。

1.3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师生是通过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由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互动关系。因此,教学相长,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学会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这一理论更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性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以适应竞争曰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在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理论+实践”的复合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讲授基本理论。

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尽管在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当前对大合堂众多学生统一施教、过程可控、系统传递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讲授作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得西方经济学的精髓,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识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来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仍然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环节,但需要教师力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2加强实践演练。

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其相关经济理论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假设条件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如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理论,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必然会造成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形成,当然学生也难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每一章节中有意识地设定一些问题,通过市场模拟、市场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经济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经济分析的能力。

2.3进行主题研讨。

通过开展主题研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分析方法、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教学主题,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现实自己设定探讨、争议的理论问题,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调研、小组讨论等,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成果交流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合作性得以提高,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效果提高。

3.1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传递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体现。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在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单元中,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理论时,交叉融合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是由教师设定问题,向学生设问:为什么有的年份衣民衣产品丰收了,衣民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谷贱伤衣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谷贱伤衣的现象,国家和衣民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设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到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上来。其次是涉及供给理论时,点名提问,迫使学生思考并回答“谷贱伤衣”的理论内涵,提出中国为什么会存在“民工荒”现象,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再次是为让学生利用自身经历,深刻领会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并进行点评、对比、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优势与不足。最后是在讲授价格弹性理论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春运火车票问题、春节商品打折促销等问题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研讨活动。这些综合性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3.2强化思考体验,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复合教学模式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反思、质疑、批评、提问、总结,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国民收入核算教学中,在系统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gdp核算方法有什么缺点?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唯gdp是从”的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由gdp崇拜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灰色收入等问题深入思考、探讨。要求学生在查找、收集和分析比较各种资料后,写出相应的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浅析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台湾贸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增强实践体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为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实践体验,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条件。如在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先后为学生设定三类实践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讨论交流,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交流、展示调查结果。其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引申理解消费者剩余概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考察和体验来理解、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其三,根据替代效应理论,组织学生展开关于“盗版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的主题探讨,促使学生以专业知识与理论正面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些方式与活动综合运用,极大增强了学生实践体验,让学习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形成以专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主要探索以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多元复合,双向互动,动态生成,循环累进”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比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具体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1)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流程清晰,结构稳定,简单易于操作。

(2)学生受益面大。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课后实践运用、探讨,“理论+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随机提问、小组合作,也有个人任务、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团队写作,也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学不思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不断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有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教学互动性强。复合型教学模式,更多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理论水平、良好的人格魅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专业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与灵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学习热情以及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有意义。

(4)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优点,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从教学效果看,复合的教学模式彼此互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之中重复进行,通过反复刺激和引导,在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形成方面,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七

国际上最早开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化工和机械专业开设。这些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偏重技术知识,不太注重成本控制和经济分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徐寿波根据全国第二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3—1972)的要求,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西方工程经济的传入,我国的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相融合,组成了现在的工程经济学。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经济学又用于指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工程建造师和设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主要内容。

2.1经济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工程预期目标及其所拥有资源条件的考察,进而分析该工程现金流量的基本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技术方案和最佳的经济效果。该技术方案可以是如工程设计、生产方案、施工工艺、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程材料利用、环境技术、节能降耗、防护技术和工程安全等建设中的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如生产经营、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投资等关乎建设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发展战略方案。工程经济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技术方案及最经济的效果,而这里的技术方案正是工程经济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对象。

2.2工程财务。

财务管理与财务會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预测、反映、控制以及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样,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现着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劳动投入、项目的收支和利润以及资产占用情况有着综合性的反映。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资产、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财务收支,从事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知悉财务管理和财务會计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2.3工程估价。

“工程估价”最早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它是对整个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所做的估算的统称,如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以及招投标阶段等。相对国内来说,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内容會针对建设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和设计方案阶段而制定。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计算,建设工程定额,初步设计概预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计价,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报价等内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费用估算,是指在建成一项工程项目过程中,在土地、技术劳务、设备、承包等市场交易活动中预计或实际产生的建设工程总价格,对其进行估算,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资源价格、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日益上涨,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显著的情况下,对建设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对降低工程建设原材料费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合理控制,进而对土木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3工程经济学对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的影响。

3.1技术方面。

具有土木工程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肩负着对技术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在满足工程项目相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进行比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施工的技术和机械设备的选用进行优化比选;进行相关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采用最佳的技术方案。

3.2经济方面。

在当今时代,建筑产业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自身对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同时,对其经济效果也要进行相关的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进行相关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做好防范性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最优的资金使用方案。

3.3社會方面。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會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會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见证着人类社會中社會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产业革命之后。这主要是新的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社會发展在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到现在,土木工程正逐渐的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类社會创造出更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也应该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结语。

土木工程作为人类社會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贯穿其中,如何能够在尽可能小的工程成本投资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要兼顾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求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满足当代经济社會飞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八

本文根据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培养目标上及考核方式方面提出了探讨和研究.在教材选定上应该选择通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有根据专业不同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上面提出严格要求,同时建立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加习题、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课后习题训练、案例分析、课堂表现和学校考核”四方面的考核改革措施.在教学上目标上提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以案例为主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方式.

作者:黄盛军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程管理系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九

3.1课程类型的设计。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

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

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

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

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2]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十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而缺少本土案例引入、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课堂参与以及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以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用人招聘的选考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经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就业、收入及消费等问题。尽管本科阶段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是太复杂,但理论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到一起,不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建立,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与应用型转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方式,使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明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1教材内容侧重理论阐述,缺少本土案例引入。

目前,涉及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这些高校本科阶段所开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其中采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为教材的高校居多[1]。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多,叙述清晰,比较符合国内本科生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理论的抽象,内容间逻辑较为严密,同时又缺乏案例的引入,形式呆板,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感觉有些困难,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这本教材对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涉及较少,理论更新较慢。

1.2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宏观经济学授课时数基本上都是48学时左右[2],有少数高校的授课时数甚至更少。即使是48学时也仅能保证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传授的需要,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如结合学生所阅读的经典案例资料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进行讨论分析等。如果授课时数少于48学时,那么教师连讲授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时间都不够,更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自学困难,而如果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都没有掌握,当然也不可能有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做到将所学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理解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效果、观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等,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1.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较少。

宏观经济学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在教学中,按照预先安排的教学进度,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逐章逐节地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与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单一,基本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地以提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目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在这样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为“教与学”的终极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偶尔以课堂提问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但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参与也是被动的,缺乏积极主动的课堂参与。机械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不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尽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有学生评教这一环节,但是普遍存在着“重评价、轻反馈”现象。

2.1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达到的目标是“理论知识够用,应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材料。目前,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比较适合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入门教材。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做适当调整,如可以略讲存在理论缺陷的is―lm模型,同时,在借鉴国外学者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比如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学前沿理论中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重大进展内容。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抽象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引入鲜活的经济学案例。国外学者所著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虽然丰富,但这些案例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如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去剖析这些案例,难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真切的、直观的认识,因而好的案例当然来自我国改革开发3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为收集这些本土化教学案例,应该组建高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定期开展关于宏观经济学本土化案例建设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集团队之力构建本土化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2.2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

为了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较为系统、完整的传授给学生,建议地方普通高校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时数不能少于48学时。与此同时,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课外实践小组,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布置一些经济专题或将收集到的案例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展开调研,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讨论后,每个课外实践小组形成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观看如“央视财经评论”等财经类节目,或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座。为保证学生课外实践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结果及时审阅,并在课堂上点评和总结。

2.3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师只单一地以讲授加偶尔穿插提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即使教师竭尽全力做到将理论知识讲解得清晰透彻,大部分学生也表示能够听懂,但由于理论的枯燥和抽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系统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探索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分析法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首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经济现象和生活实际为素材,通过“开端引趣”“图片引趣”“新闻引趣”“视频引趣”等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其次是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4]。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要围绕这条线索展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两章内容之前,可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和“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对外贸易”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学生首先了解gdp的核算方法,再通过乘数原理了解“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对外贸易”对gdp总量的影响,进而能初步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要扩大居民消费支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以及产品的出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案例教学法及专题分析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案例及经济专题的剖析,让学生尝试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和总结达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

2.4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测和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评价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和关键。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评价、院系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以及考试评价等。由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体验者,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能给教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学生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亲自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要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态度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成果及表现量化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9566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