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读后感的写作风格可以根据书籍的体裁和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可以是客观冷静的评论,也可以是情感真挚的倾诉。这些读后感中有些写得生动有趣,有些写得深入细致,各有特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一
《侍坐章》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入手,将课文拉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侍坐章》实际上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无数次谈话中精彩的一次谈论;于是,不妨从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生活切入,把课文定位为:一堂关于“人生理想”的'讨论课。而课堂对于学生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评价这堂课上孔子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与方式。
教师努力借此引导学生感受2500年前那一堂关于“人生理想”课堂中的氛围与情调,使灰色的文字记录借助学生的个人经验与阅读时的体验还原为孔子师徒交谈的现场——于是,遥远的看似干枯的古典篇章便容易化而为鲜活的充满情趣的师生交流的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二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三
教学设计说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一篇文章,《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基于此,我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并结合必修一的名著导读,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由点到面再回归到点的过程,即深入文本——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普遍反映拓宽了视野,感到学而有用、学有所得,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传统文化中习得了为人处世之道、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比、俟、哂、喟。
2、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4、通过对《论语》的阅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知孔子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2、能够基本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星期你们通过对《论语》的阅读有什么感受呢?(众说纷纭了解《论语》)。
二、诵读感悟。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在诵读中落实有关词语。
重点词句(幻灯显示)。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4、从文中找出比、俟、哂、喟并指出含义。
三、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2、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补充资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四、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1、夫子为何“哂之”?
明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由此引导学生对“礼乐治国”思想的理解。
【相关链接】。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2)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3)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记·乐记》。
(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
(5)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
(6)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论语·乡党》。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9)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11)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2、夫子为何“与点”?
明确: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补充资料】。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2)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3)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
五、回归文本。
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礼乐”的细节。
明确:按年龄排序。
曾点鼓瑟推测瑟之内容(和谐)。
舍瑟而作彬彬有礼。
春日沂水图。
六、课堂小结。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希望我们能够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学习《论语》的读后感。
八、板书设计。
问志——言志——评志。
礼乐治国——以礼治教。
九、教学反思。
选修课的教学在内容上要比必修课更深入一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激发对《论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特别是课前预习,学生查找了大量有关《论语》的资料,并进行整合。利用工具书自主翻译、自主理解。我仅布置任务,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期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理解文章。当然,作为一节选修课,内容很多,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学生在这堂课能够了解什么是“礼”“乐”,理解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学有一得,这节课就值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四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五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羡慕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六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七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八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九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班班通。
一、【导入课文】:
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书上做批注。
4、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则何以哉?
(二)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尔: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十
授课人:泰州市刁铺中学蔡俊。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批文入情赏析法;
2、知人论世。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从文本出发,批文入情、知人论世。
2、赏析要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在《文论七则》中,我们知道郑板桥喜画竹子,根据他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但艺术创作是如此顺序,阅读作品要“批文入情”却应该是反方向。今天,我们就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来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欢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1、请几个女同学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请同学点评表演(提醒同学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概括。
4补充资料:
(1)子路:
a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b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讲,说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
b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
(3)冉有: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4)公西华: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二)手中之竹——编者最推崇谁?(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意图)
1、请几个男同学分角色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体会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间接描写
3、写作意图
(1)提醒《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可能是谁?
《论语七则》中,对谁称“子”
(2)知人论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赏谁?(治学时的知人论世)
1、孔子最欣赏谁
(1)文中孔子的判断依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孔子的思想观:
a仁
b礼
c仁与礼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礼的本质内涵是仁
2、曾皙为人
3、子路为人
(四)总结
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夫》
2、对下联:
诲人不倦万代宗师
学之不厌千古贤人
横批:教学相长
3、推荐阅读书目: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于丹《论语》
(3)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篇十二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不子)坐着。不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长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答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长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答人的道理。”
不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答什么,但愿意学习答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答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不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由儿回来。”
不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不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不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不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长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长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长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答一个小相,那么谁能答长相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摄乎长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能:动词,能答到。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伤:妨害。乎:语气词,呢。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后:动词,后出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长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文言知识。
通假字鼓瑟希:希通侯稀”,稀疏。莫春者:莫同侯暮”,晚。
活用现象勇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勇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勇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勇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虚词勇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勇勇(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勇(3)则(以语: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勇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勇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勇5、而(1)子路率尔而而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勇(3)非诸侯而(: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勇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而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勇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5。以勇(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勇(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勇(3)则(以语(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勇勇(5)以俟君子(而,连词)勇勇勇6。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如(话,名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398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