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总结的重要方式。总结应该精确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示例,供您参考和学习。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一
书香溢满岳阳城,经典阅读永留存。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成效,4月23日上午,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市慈善总会联合市图书馆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暨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中,大家观看了《念党恩,敬国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中国梦主题图片展,共同宣读了《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还聆听了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教授刘宇赤《从党史人物故事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主题讲座。百年党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是由千千万万党史人物具体而生动的行为所构成,他们对理想信念、道路选择、意志品质、国情认识、家国情怀不同态度,决定了其大相径庭的人生归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全体工作人员从这些党史人物故事中更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理想信念,守护初心使命,磨炼革命意志,增强履职能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市慈善总会与市图书馆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回望·传承·创新”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记忆礼赞百年”“岳图相伴筑梦悦读”和“阅舟志愿爱心公益”等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内容涵盖主题征文、阅读分享、诗歌朗诵、摄影征集、家庭阅读、亲子共读、流动服务、志愿实践等方面,希望通过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全民学习热情,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书香城市、文明岳阳的浓厚氛围。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成绩多么辉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否则就是忘本。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如何才能在学习党史中正本清源、坚定初心,学习是重要的途径与方法。聚焦“原点”。读原著、悟原理,理解每一段论述、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历程的精神实质、时代内涵、背景联系,举一反三、环环相扣,廓清理论迷雾,点亮思想明灯。突出“重点”。突出政治学习,自觉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感悟力和执行力。
结合工作实际、岗位特点,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史用史的“安专迷”。打通“堵点”。针对不善学习、学用脱节等问题,对照学习经验,遵照学习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水平。“一枝一叶总关情”,勤政爱民画好涵养初心的“事业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才能够不断厚植涵养初心。在学习党史中,牢固宗旨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为谁发展”,不忘“人民”重万钧。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怀有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看待问题、推动工作。
明确“靠谁发展”,不忘“人民”有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请教,甘做人民学生,成为社情民意的“活字典”,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践中,不断涵养初心、激励斗志。明确“发展成果由谁享有”,不忘“人民”葆精神。把群众关心、关注的事,一件一件办理到位;把群众堵心、难办的事,一个一个解决到位,抓细抓实每件民生实事,当好为民服务“排头兵”“勤务员”。“栉风沐雨自担当”,善作善成拓展践行初心的“辐射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赓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境界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不断拓展践行初心成果。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心怀“国之大者”,认识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不折不扣、勇于担当,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当地落地生根。把握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注重“量”的增长,也要善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闯出新路,促成“质”的飞跃。把握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勇当新时代的“挑山工”,一肩担子挑到底,翻过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决不能因取得一些成绩而止步歇脚,决不能因开局向好而骄傲松懈,决不能因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疑虑动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风正一帆悬!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重任在肩、风雨无阻、使命光荣,定然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在学习党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赶考成绩”。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二
最近看了《马克思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感觉挺感人的。我们从小就熟悉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是肤浅的。我们不了解他的理论和马克思。这本书简单地讲述了马克思年轻时的思想历程。让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更加人性化。我看到马克思不仅是神坛上的伟大思想家,也是一个有肉有仇的有前途的年轻人。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年轻的伟人。马克思只有26岁,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一书选择了马克思作为1818年至1848年青年阶段的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宏大思想体系的演变和成熟过程。主要讲的是30岁前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也可以算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传记。
我们一直知道马克思的伟大,但在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受到僵化、教条和僵化的理论形式的影响。它看起来晦涩难懂,尝起来像嚼蜡。从马克思的童年和青春,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奋斗历程和人生磨砺出发,从马克思的犹太家庭、基督教背景、青年黑格尔门徒甚至莱茵报的经历、费尔巴哈的追随者出发,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和历程。
本书对马克思的思想研究具有静态分析为动态关注,渗透发展、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注重马克思文章著作的过度,解释他们之间的发展与继承关系,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另外本书对马克思的观点也并非全盘的肯定,而是客观分析,有批评,有否定渗透总体肯定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同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状况。书中余姚形象生动,有不少寓教于乐的观点,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的顺利,有助于理论程度不同的人都能看得进去,提高最知识吸收的能动性。(读后感)。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历史进程被大大推进,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被大大丰富,马克思所构造的社会主义理想,包括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未完全实现,如今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地转化为不断实现着的中国梦。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历史背景下,马克思理论需要现代化中国化,因此我们该明白马克思理论的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身,正如同习近平在全国学联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那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不许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前进一号奋力,干事要努力。这无不提醒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上我们任重道远,因此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正是时代之需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三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需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越需要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不折不扣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这是政治责任,更是政治纪律。我们要牢牢把稳思想之舵,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办学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信任信赖党中央,做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自觉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学习党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前,正值我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奋力争创“双高校”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在党史学习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师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四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
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
此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还损害了黑格尔哲学内容的丰富性,把黑格尔哲学十分完备的哲学范畴简单归结为精神与群众的对立,认为历史发展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同时,把群众与粗糙的物质等同起来,把精神提升为绝对者。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五
范文一: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
格言。
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17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17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范文二:
记忆模糊,只记得大约在读初中时,便听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对我而言,现在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多半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期在高考的压迫下,死记硬背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从未深刻了解过卡尔·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
捧起由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
国学。
者戴维·麦克莱伦所著的《卡尔·马克思传》,不得不说,他用细腻的笔触着实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一生清晰地勾勒出来,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感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而最令我动容折服的,却并不是他在面对敌对势力时的不卑不亢;而是在逃往外国时以及在中年奋斗时,暮年与燕妮相守时,他们之间的坚定感情,而这也正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适合不过。
而作为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用细腻的语言,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且《卡尔·马克思传》独具匠心,其中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加真实地将马克思的一生各个时期展现在我们眼前。
该书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求学生涯时期、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婚姻家庭、到最后的晚年生活。一一将马克思这一生每个时期都详细地展示出来。在他逃往国外的日子里,在其穷困潦倒的日子里,好友恩格斯一直给予他无限的帮助,而那时身处异地的他与燕妮,却仍相知相守,燕妮虽出生贵族、年华似锦,但她却毅然与马克思私定终身。在长达7年的等候里,她的坚忍与耐心等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一个特别讲究身份等级地位的时代里,她一个小女子竟勇敢地和马克思私定终身,并且经过长达7年,没有他在身边的等待,可想而知,燕妮的内心有多么坚定与强大。
而在马克思奋斗的那时,最为艰苦的时期,她陪他走过了。那时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这种境况下,而燕妮从未抱怨过。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而在燕妮不久于人世的那段胆战心惊的岁月里,马克思更是不眠不休地呆在她身旁,即使当时他自己已患了肺炎,他对燕妮的爱是无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而在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在默默付出。”
然而转向马克思的成就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而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它的内容因时而变,而核心却仍然具在。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六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
读这本书,不会觉得枯燥,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觉得是学术说教,而是“亲其师,信其道”。
读这本书,你的思绪会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穿越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你会感受到他的独特的个人魅力与能量,你会被深深吸引,于是崇拜也油然而生。
在书里你发现,字里行间是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如此贴近,作者利用漫画、互动、朋友圈一一动态展现了马克思及他的亲友身上发生的内外环境,动感元素十足。这些不正就是我们现今生活所特有的事物吗?但放在书中,却让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书中的社会时代描写成了脑海里一幕幕具体的场景,一切就如同观影,直观而又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书里,年轻的马克思也会思想叛逆,而最终从叛逆青年到超级学霸的经历着实令人惊叹;曾经因为酒后打架决斗,被学校关24小时监禁;给白富美燕妮写情诗等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伟人的日常往事,可见,伟人跟我们平凡人没什么区别,马克思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
书中令我最难忘、感动的的有几点:
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两人的友谊不似我们常见的那种酒肉朋友之间的所谓的“兄弟情谊”,而是真正的.同志之间的革命友谊、并肩战斗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友谊绝不以利益为纽带,是谋求共同理想,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友谊。他们的友谊,诠释了友谊的真谛。伟人的胸怀铸就了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和理论成果的辉煌,也成为我们今天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一名思想先进的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本人放在心中的重要任务。
二是在品读本书时,我深刻地领会了当时鲜活的马克思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忍不拔的历史担当。马克思的著作是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和革命性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思想的同时,更是感叹马克思的伟大。他将全人类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用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正是将自己年轻时的“高调”依靠坚定的信念发展成了无人能及的“高尚”,这便是根正苗红的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现实,马克思主义依然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与生命力。马克思,靠谱。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七
品味马克思先生的事迹,感受伟人宽广胸怀之余,又对马克思的生命轨迹多了一些日常的了解,年少青春、友谊爱情、理想追求,暂且小谈一部分。
关于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影响。
书中提到马克思在大学时期曾经由三好学生变成一个“坏”小子,又从这个叛逆青年转变为超级学霸。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学时期成绩优秀,人生目标明确——“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地方,马克思的家庭富裕,律师家庭的教育熏陶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少年。进入波恩大学后,一时脱离了家庭生活,开始独立生活的马克思,不经意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耽于玩乐而一时遗忘了他最开始目标。因此他的父亲安排转学至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个学风严谨的大学,马克思也在这一时期大量读书,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再次转变成为了一个超级学霸。
从简短的叙述来看,外部环境对于人的三观形成、性格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有一个词叫做“循序渐进”,我认为每个人不论好坏的经历都是成长,每一个选择都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无数个选择和实践堆叠在一起,才是我们整个人生。外部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都应该保持本真,保持本真才能让环境成就我们,而不是让环境掩盖我们。现实有时候很冷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们的理想,不可自我放逐,需要接受现实但是并不被现实压垮,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关于思考和阅读。
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其实阅读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我不得不承认,比起五年前,我的.阅读量的确是少了太多。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已然难以拥有大片大片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完整阅读一本好书,随意一键就可以搜到的大纲梗概,五彩斑斓的娱乐信息更能吸引我的视线,所幸一个学生在寒暑假还是有较为空余的时间去聆听真知,去阅读,去思考。阅读是思考的前提,没有阅读的思考是空泛难以有所知的。我们既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要把握机会,吸取前人好的经验想法,从而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创造。
马克思先生的哲学思想,绝不是胡思乱想的结果,而是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之上的理性思考。有时候我们苦恼,并不在于我们不会反省思考,而在于我们读书不多却又想的太多。我想,小时候我们总想成为大人,可能是那时候的烦恼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真的烦恼,而在有所经历、有所阅读生活经验之积累后,我们才能解决这些烦恼,而不是胡乱思来想去。阅读是思考的原料,思考是要消化能量的,而阅读就是能量来源,没有阅读,思考就没有了能源支撑。当然光阅读也不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才能有所得。
关于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感知,很多事情,你去做了,才会有结果,做的好得到鼓励之后,会激励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去做,没做好就思考另外一种可行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工作理念。我想我们的危机感不应该仅仅是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应该来源于对自己的期待,来自于对自己能有多少超越,是跟上一秒的自己之间的较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八
20xx年的寒假,我读了名著曹文轩系列的一本书草房子,这本书生动有趣,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一般长篇小说。
本文中桑桑以及他的伙伴身上有趣和感人的故事感动着我,其中桑桑的伙伴陆鹤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桑桑的爸爸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桑乔,在桑桑班级里有个同学叫陆鹤,大家都歧视他,因为他是一个小秃子,大家都叫他秃鹤。陆鹤的爸爸给陆鹤买了一顶帽子叫陆鹤把这点帽子戴上再去上学,陆鹤刚一进门,不知道谁起头叫到大家快来摘秃鹤的帽子呀!只见四面八方的同学都跑来摘秃鹤的帽子,同学们把秃鹤的帽子抢过来,扔来扔去让秃鹤抢不到吃尽了苦头。
如果是我肯定会说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秃子,别人歧视你,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之间应该善待他人,不能嘲笑别人的缺陷。
桑桑的爸爸桑乔很看重荣誉,每一次参赛评比,他都全力以赴要为油麻地小学多争取几面小红旗,有一天桑桑看到他爸爸获奖得来的,许多盖着奖章的本子,发现每个本子的第一页,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印章,桑桑就把爸爸获奖的本子带到了班级里比谁的本子多,还把有印章的前面第一页都给撕了,而桑桑并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撕毁了爸爸一生中的荣誉,当桑桑的爸爸得知以后火冒三丈,被爸爸痛打了一顿。
事隔不久,桑桑的爸爸发现桑桑有了一种怪病,到处为桑桑寻医问药,但没有任何好转,直到桑桑的一个好同学纸月的老家有一位名医可治此病,从医师口中得知方法,才解除了桑桑的病痛,最后桑乔带着健康的桑桑开心幸福的生活着,好幸福呀!
草房子带给我的是永远的感动,还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九
我想“马克思”这是一个被每个中国铭记的名字,可是以前的我并不能体会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直到我真正去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和他的思想。
《马克思传》记录了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反而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是思想的伟大。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更是涉及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他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参与了巴黎公社的建设,他没有迷信权威,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
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
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
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对于大学生,同样如此。
我们要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发挥自身创造力,同时承担民族责任,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业而奋斗”站在伟人的肩上,我们能看的更远。
“我想,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向伟人看齐,学习伟人思想的精髓, 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行为,不断奋斗,直到抵达成功彼岸。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一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能够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所以,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应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齐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所以,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新情景、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可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异常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本事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经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进取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异常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所以管理劳动不仅仅创造价值,并且随着社会提高,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异常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资料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必须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当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之后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此刻不必须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可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头论述证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必须要自我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在今日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资料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能够找到支持的证据。并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二
无法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在大学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因在于什么?或许是原理的枯燥,或许是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哲学高不可攀,我们从内心深处抵制自己去深入了解哲学,过往的记忆和师哥师姐们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多么的无趣与繁闷,于是我们不喜欢,在不喜欢的同时又给自己拒绝了认识这门课程的机会。
不过我开篇就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深究什么,我只是想说:对于任何人事物,请不要在你还不了解或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辨析它时就轻易地定义它,就拒绝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它。
就如我们一直觉得哲学虚幻无边,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哲学高深抽象,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总觉得哲学离我们太遥远,可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接触着哲学,研习着哲学,我们每天都在与哲学打交道,只是我们从未察觉,我们以哲学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只是我们从未发现。
或许一定程度而言,哲学是艰难苦涩的,但它绝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了解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物质决定意识,可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我们知道,但我们却妄言“人定胜天”,肆意的运用人类的力量去破坏自然的平衡,声称人类是宇宙的主宰,是故自然也在用它的方式在惩罚着我们,譬如缅甸7.2级强震、日本9.0级大地震、云南盈江5.8级地震、新西兰6.2级地震等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或许我们是时候该正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了,不要再狂妄自大的自以为我们的意识才是王道。
我们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如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于是我们开始反省,最初一味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是不是错的离谱了,为了弥补这个错误,我们该何去何从,怎样做才可以两者兼顾?是故,创建和谐社会得到了社会一致的认可,环保生活成为了新时尚。我们开始关注起我们身边的花草鸟鱼,想为它们做些什么;我们开始试着拥抱自然,质朴生活,回归最原始的宁静,即使有些东西改变了就不再复原,可是我们在努力,努力会让一切变得更好!
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都曾经思考过,也曾试图去找寻答案过?
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都在哲学的路途上,都在与哲学为伴中。因为哲学就是个怀疑批判与创造的过程。
说哲学与我们无关,哲学高不可攀,其实就像是我们心里明明爱上了某个人,可是为了所谓的羞涩,所谓的自卑,所谓的自尊,所谓的自我保护,而强硬地对自己和那人说:“我怎么可能喜欢你?”
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我想我最大的变化是我不再抗拒哲学了!我开始想要好好地认识哲学,想要认真的去了解哲学,开始学会领略哲学带给我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别样风景。
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存亡于至今,哲学势必有着种你我无法述说的魅力在吸引着人类去追寻。苏格拉底为其失去生命绝不是偶然,而恰恰是哲学散发的迷人芳香让苏格拉底奋不顾身,即使是死亡都阻止不了他对哲学的研究!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不是没有过埋怨它的枯燥,不是没有过产生想逃课的冲动,但我想哲学终归是用它独特的魅力让我折服了,这门学科中最终也让我明白了:对于任何人事物,请不要在你还不了解或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辨析它时就轻易地定义它,就拒绝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它。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三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马克思的战斗力量和他的战斗团队,普通人是无法想象,在生活贫寒得连买纸张的钱都没有和身体又极度糟糕,在对立势力与之周旋斗争,在国家从上而下的压制和迫害等等条件下,马克思凭着自己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思想体系,让他的思想影响着全世界,让他的革命号角传达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下是对于马克思主要观念的总结:
2,人的劳动应是出于人自身的需要,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劳动是人真正的、活动的财产。私有制使人为了交换为了财产而进行劳动和生产,所以要消灭私有制。
3,世界是物质的(唯物),存在是主,思维源于存在,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至上的哲学。
4,(由上进一步得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人的精神随着物质发展水平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也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4,宗教是人精神异化的产物,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是人的幻想,是人民的鸦片。
5,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一切现存社会制度,消灭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主义社会。
6,共产主义就是国有经济,人民公社,在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劳动分工,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以上是通过本书的粗略总结,如果是通过马克思本人的著应该会深入完整精准)。
个人以为,马克思理论的主要缺陷就是没有区分各种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把物质生产活动上升到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他否定家庭和私有制但没有认识到正是家庭和私有制是人进行生产活动的趋动力并且保证了社会秩序(并且他自己也有家庭)。他没有认识到正是观念的进步科学水平的进步才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这些都需要社会分工。他反对宗教却没有认识到宗教观念正是西方大部分民众道德行为的准则,是价值观的体现,而正是道德和价值观才使人成为人,才使人的低级欲望包括马克思最痛恨的人对金钱的贪欲不可能主宰人类社会的进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上处于空想阶段,他打破了一切旧制度却没有明确说明一个新的更进步的“共产主义”到底是怎样的。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习到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五
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大学生,马克思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从小就接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对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有所了解。但是,关于他的详细生活经历,心理路程和革命活动却不甚了解。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马克思传》,大致读完后我对马克思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麦克莱伦在序言中写到“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的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对马克思大加批判,常常戴着有色眼镜来评价马克思,因此作为一个西方人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完成马克思的传记,麦克莱伦是非常有勇气的。“我试图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他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为我们塑造出较为完整生动的马克思形象。在我看来,这个形象就是“平凡的伟人”形象。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导师马克思是伟人,而伟人是完美的,超凡脱俗的,非我们所能企及的。诚然,马克思的高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如果一味地强调他的完美,就会使得一般公众和他产生距离感,进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书中的第一部分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的奔跑着,把她们当做他的马,从特里尔的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从这一段描述中我可以感受到马克思童年时的活泼调皮,并且让兄弟姐妹“深受其害”;在他的大学时代,“马克思完全进入了这样的生活”,他和他的同伴打牌喝酒,甚至还和他人争执打斗,他的父亲老马克思还经常因为他的花销太大而批评他。这些足以表明作为学生的马克思也不是那么让人省心,和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无相似之处,这就让我产生了熟悉感和亲近感,进而愈发强烈的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他。
通过更深一步的阅读,我又被这个血气方刚、浪漫热情、充满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所吸引。他热衷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华美的辞藻写就美好的诗篇,直言不讳的抒发着他的爱与怒;他从头到尾阅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完成了极其痛苦的思想转变,正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认知解决了他的精神危机,最终还使黑格尔辩证法成为他的理论来源;他还热烈却不失理性的表达他对未来职业选择的看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生存下去”。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真切的青年人,如果他生活在我身边,我也会十分乐意与他交朋友。他早年的平凡其实映射出以后的伟大。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六
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本站,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七
上这课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起码我有想听下去的欲望,相对于那些传统课程的说教要有趣和生动的多,同学的交流和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解,每次都能带给我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同时也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开放的学习环境,才能培养处更多具有会思考,会做人的学生,因为这里能包含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允许思维的碰撞,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更好的观点和解决事情的方法为人们所采纳并付诸于实践。不过最让我深刻的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中国政治和社会话题以及今天老师所说的人性的话题,起码给了我原本我已经懂得差不多的道理一个当头棒喝,再一次点醒了我。
首先关于我国政治和社会热点话题,我觉得老师的分析犀利直接,同学往往也乐于接受,究其缘由我觉得还是大家一方面还是有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是大家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少少耳濡目染的接触到这些东西,所以他们以自己亲身体会和老师的分析不谋而合,没有太大抵触感。
再者是关于今天人性本恶的这一话题,其实一开始我也持有反对意见,我也在一直认真的听着老师的论述,想伺机找出站不住脚的论点或者论据,可是我听下来以后,却找不到我觉得站不住脚的证据,反而被老师说服,其实想想也确实是这样,人都是自私的,都是本性使然,在利益面前就尤为明显。一家人可以为了家产而争得你死我活的例子也不少,朋友明着和你称兄道弟,其实骨子里怎么看你还不得为知呢!所以说站在现实的角度我很同意老师今天说的内容,也确实是给我们上了一课,因为以后毕竟走上社会很少人会教你这些。但是可能您说的内容过于现实,可能这给现在正处在学生阶段的那些怀有美好幻想的同学无疑是击碎了他们那对未来种.种美好的遐想,以至于他们有些抵触,但我觉得这是好事,起码现在早点知道,总比以后没人告诉你,你自己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要来的好,起码你能腾出这时间来做对你觉得有意的事。
我相信人性本恶是绝对的,本善是相对的,但我们不能老拿这说事,因为我们毕竟还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得有个好的盼头,能不能过上好日子我不敢说,但起码你的每一天不会过的那么消极。而我也始终坚信着我为人处事的这八个字:适可而止,顺其自然。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 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界的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哲学仅在于提示了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世界应当是什么,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和自然的二维结构,反对把一切都归为精神,所以不得不反过来把一切归为自然,归于直观和客体,把自然界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其根源在于使哪种物质成为始基。如果说也看到了人,那人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自然唯物主义所研究的世界是无活力、无生气、无主体的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这是一种悲惨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认为“思惟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费尔巴哈并未前进,因为其“人是生物学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虽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在咫尺,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面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蕴含了现实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如果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那么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十九
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二十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空想社会主义盛行的19世纪中叶,它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关键字:理论概述个人见解实际行动。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下面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四个方面的简要叙述来浅谈个人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__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
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着,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谙军事之道,可是恩格斯为人谦虚,他将马克思比喻为整个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
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称颂,燕妮原本是出身贵族的小姐,是特里尔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给了马克思,在经受了穷困潦倒之后,他们的爱仍未减当年。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撑,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他细致的照顾,燕妮将马克思视为“我的大孩子”,对他一生不离不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话故事。
他们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柔情,言语里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马克思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描述,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变幻,马克思亲身经历了这场跨时代的变化,同时他又以自己先进的头脑指引着无产者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他们永不言弃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继续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20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言。不断得到证实。世纪之交,许多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评选千年伟人。1999年秋季,英国广播公司(bbc)传来一个消息:在英国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高居牛顿、康德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中,作者刘雷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其思想形成的一生。作为21世纪的大好青年,更应该继续信任他,遵从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行下去.
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能够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带有极强的个性的。同时,马克思也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里。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学识渊博,而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开明绅士。其父亲虽然是个犹太人,但其并未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这使得马克思自小就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这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却也正是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真理!
与事业相比,马克思在生活上很窘迫,这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因此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大都来自于恩格斯这位朋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支持与帮助,马克思也是那已成功的。
同时,马克思也是一个异常坚强的人。在连续痛失子女的情况下。马克思依然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依然没有向这些打击所屈服。最终成就了马克思,写出了巨著《资本论》。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马克思永远的离开了,带着安详,带着对伟大人类事业的梦想追求。
马克思读书心得篇二十三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
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
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
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民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
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
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01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