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读后感(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8:34:16
人世间读后感(实用15篇)
时间:2023-11-21 08:34:16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写读后感时,应该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以提高文章的整体质量。这篇读后感从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地剖析了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人世间读后感篇一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篇二

《人世间》这部作品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希望。他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两个人生道理:一是生活是独属于自己的剧本,作为导演和主演的你,时不时要停一停,这不是懈怠,不是迷茫,而是缓一缓、静一静、问一问,当初为什么出发、方向有没有跑偏、目标有没有接近。停下来是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让思想充实自己的“皮囊”,让修养和知识同步成长。二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因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尽管,这个星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纯净也有肮脏,但是,“更美好”,这个愿望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永远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完美契合的平行轨道。

所以,让我们沐浴每一缕生活的阳光,护持每一念向善的力量!用最灿烂的笑容,共同走一段暖心的路,即使这段路平凡而质朴,但我们依然能走出别样的风景;用最感恩的心情,共同走一段成长的路,即使这段路漫长又艰辛,但我们依然能守望自己的未来;用最炽热的向往,共同走一段奋斗的路,即使这段路上下而求索,但我们依然能触得到自己的成长。

人世间读后感篇三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篇四

在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我把诚实给丢了。

妈妈从来不爱给我买糖吃,她总这么说:“吃多了糖会蛀牙的。”最近因为三・八妇女节的到来,她自己给自己买了一大堆会蛀牙的糖。我就是嘴馋,手痒痒,总想“偷”把糖来吃。可老爸老妈这个“突击队”老监视着我不准偷糖吃,我只好“举手”投降。现在我只能眼巴巴的望着那些糖,我虽然没有口福,可我有眼福。在三・八妇女节前夕,爸爸妈妈同时接到通知说要去办事,他(她)们也同时出发。妈妈出发前还不忘记告诉我:“不准偷糖吃!”说完,便急匆匆的走了。我可不会听妈妈的话,到手的好机会可不能就此失去。我蹑手蹑脚的进了房间,手一把伸进了糖堆里,我便大喊一声:“sweets,iloveyou!”(糖,我喜欢你!)话音刚落,十颗不同口味的糖就已经飞入我口中。我吸允着糖汁带给我的快乐,便又蹦又跳地打开电视享受一下。我有种预感爸爸妈妈要回来了。我只好喝一口蜂蜜水润口,又把糖纸丢在下水道里,用水冲掉。但愿不要下水道的堵塞,不然我的“小命就难保”了。刚把糖纸冲下去,妈妈就开始喊开门了。我一开门,妈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偷糖吃了么?”为了我的“小命”,我就骗一次老妈吧!我说:“没!不信你就来个全方位检查!”就这一句话骗过了我老妈。可我刚说完这句话时,我就反悔了。可世上不卖后悔药啊!这话虽然骗过了妈妈的眼睛,可却骗不过我自己。诚实就在这天被我遗弃了。

no.2守信。

就是因为一场小小的误会,才导致我不受别人的信任,因为大家都说我不守信用。

一个酷暑的中午,我有个朋友到我家玩。另一个朋友因为有事先回家,下午我们再一起玩,她叫我还带把水枪。中午饭后,准备出去玩了,我想起要带水枪,可妈妈却死活不让我带。在我家玩的那个朋友也看到了。下午我们一起玩。回家的那个朋友说:“水枪带了吗?”在我家玩的那个朋友抢先说:“黄佳钰压根不想带。”我生气了,说:“唉!你诬陷人也不能诬陷到这个地步吧!”我们吵来吵去,可我还是失去了我的“朋友”。它就是:守信。

后来,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又找回来了诚实守信这两个“朋友”。这两个“朋友”可不是随便乱扔的哦!

文档为doc格式。

-->

-->。

人世间读后感篇五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佳作。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篇六

一个人的成长史或许不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史,那么一个家庭呢?这个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群人呢?稍微联想一下便可知道,由一个家庭延伸出来的社会关系毫无疑问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他们的从小到大、从大到老,能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史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梁晓声的《人世间》(上、中、下三部)正是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小说通过周家老少三代人(以及与周家相关联的人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改革开放这四五十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史。而这一时间跨度也恰好和我的“发展史”相吻合。

周家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因支援“三线”建设长年在外,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两儿一女,老大周秉义是“文革”时老高三的学生,老二是女儿周蓉,老高一的学生。而在我家,大姐是老高三,哥哥是老高二,二姐是老初中(初二或初三)……,我在家排行老六,“文革”开始时我十岁,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时我十三岁。照此推算,周秉昆应该和我年龄相仿或者比我大个两三岁。

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岁月,相似的家庭,也让我觉得与周秉昆之间是那样地相仿、相同、相似。

小说的故事是围绕着x(书中成为a市)城乡结合部的“光字片”棚户区展开的,而我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大杂院里的。大杂院比“光字片”的处境稍好些,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周秉昆家住的是土坯房,我家住的不能说是土坯房,却也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留下的旧房子,墙倒是很厚,但不是砖砌的,是土砂石混合材料砌成的,因年久失修,墙壁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坚韧”。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要是往墙上钉钉子,常常钉子没钉上去反而震落下一层灰土。房顶还存有日本人居住时的木制顶棚,但同样因为年代太久,木顶棚早已不堪重负,放的东西重了,极有可能把木顶棚压塌了。就是这样的木顶棚,成了老鼠们的乐园。每天夜里我都能听见“鼠友”在顶棚上欢快地嬉戏、跳跃。

周秉昆的哥哥姐姐是老三届,“文革”时期他们已经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年了。他们得以以“红卫兵”的身份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去,他们得以参加“红卫兵串联”,随心所欲地免费到全国各地去“革命”,他们得以把自己一伙人关在黑暗的小屋里听那由手摇唱机(用的黑胶唱片)发出的中外名曲,他们也得以以“破四旧”为理由砸掉学校图书光的门锁,堂而皇之地把一摞摞中外名著窃为己有。在上述几点上,周秉昆的哥哥姐姐和我的哥哥姐姐们可以说是毫无二致。而我和周秉昆也是何其相似乃尔:只有像跟屁虫那样跟在哥哥姐姐们后面旁听(其实就是偷听)。我和周秉昆一样,正是在那几年里,稀里糊涂半懂不懂地读了一些中外名著和名曲。还有一点和周秉昆完全一样的是,在哥哥姐姐们眼里,我们只不过是孩子,我们的愿望、感受就跟空气一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文革”结束,知识青年由农村回城,哥哥姐姐们开始登上历史为他们准备好的人生舞台,而周秉昆和我却还处在边缘地带,正像小时候他们议论中外名著我们只有偷听的份一样,他们在人生舞台上精彩亮相,我们也只有观看的份,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我们和哥哥姐姐们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悄然来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终于可以和哥哥姐姐们平等对话了,然而时代的列车却将他们送到了舞台的边缘,他们老的老,病的病,其中有些亲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一方面感叹他们的老去,一方面猛然警醒:我们自己也已经“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了。

周秉昆的哥哥姐姐凭借“老三届”的文化底子考取了大学,从而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哥哥姐姐都找了高干家庭的子女,毋庸置疑,这样的婚姻又进一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周秉昆相对照,我的大姐也是嫁入了干部家庭(正厅级),从而逃避了知青下放,我哥哥则通过参军绕开了知青下放,不仅如此,复员后还谋得了较好的工作。而我呢,不仅下放当了知青,即使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时,还得面对“老三届”的挤压,不得不放弃了大学而选择了中专。

周秉昆在“光字片”生活了大半生,结交了若干个掏心掏肺的朋友,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与这些朋友们相濡以沫,不分彼此。这样的友谊令人羡慕,这样的友谊照亮了周秉昆以及他的朋友们的人生。然而时代的剧变,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悄然来临,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由安稳的工作、亲人的团聚、邻里的和睦、朋友间的照应转向找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结交更多有用的人、享受更多的人生乐趣。在这样的人生变革中,过去所依赖、所向往的,如今却成了急于要挣脱的桎梏。到头来,周秉昆身边除了妻子郑娟、儿子周聪(当然还有哥哥、姐姐等亲人)外,当年那些患难与共的朋友们却所剩无几了。而我呢,当年不是也有许多朋友吗?如今到了奔七的年纪,还有几个算得上真正的朋友呢?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世态炎凉。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难处,彼此相互理解,便还能当朋友相处,真正把你的事看作自己的事的朋友,有那么一两个也就足矣!所庆幸的是,我就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每想到此,便觉得自己幸福无比,老天待我不薄,该知足了!

……。

总之,《人世间》写的是周家的故事,我却从周家的故事中读到了自己的人生。

《人世间》,三卷本,都是大部头,总计一百一十多万字,我读得如醉如痴,不能自己。最后一部的最后几章我是熬夜读到凌晨3:00多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了《人世间》,我仿佛从少年到老年又重新活过了一回。真心感谢梁晓声!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人世间》充满了正能量。周家一家人,从父亲周志刚算起,到第三代的周聪、周玥,从厅局级干部周秉义,到普通老百姓周秉昆,从博士、大学教师周蓉,到没有文化的秉昆的妻子郑娟,他们骨子里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字,那就是“善”。在我看来,这个“善”字比周家的传家玉镯(国宝级的,价值不菲)更可宝贵。正是这个“善”字,让周家的老老少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坑人、害人的事。可以说,在周家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梁晓声的这部小说不靠惊悚诡异、刻意悲情或滑稽可笑的情节博人眼球,也不靠刻意雕琢加工塑造所谓的“典型人物”来取胜,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极其普通的,极富人情味的,极接地气的。如果吹毛求疵,他的语言的确有些啰嗦、拖沓,书中的人物也显得有些繁杂,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删去几万字和几个无关紧要的人物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处对话也不愿意放过。与其说我在读小说,不如说我在品味“光字片”老百姓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因为那也是我六十六年人生旅程的酸甜苦辣。

2019年8月,《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个人以为,梁晓声是当之无愧的。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人世间读后感篇七

-->。

蔡晓光和周蓉,缘起在光字片的周家小时候一起读书、讲故事、讨论问题,周秉义与郝冬梅也是如此。周秉昆与郑娟则缘起周秉昆一次偶然的“替人跑腿”,太平胡同里看到郑家的土坏窝里衣衫不整的郑娟,那时应当是郑娟一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刻,这就是经典版的一见钟情,虽然周秉昆怀揣十足的诚意却未能得到郑娟的一个笑脸。

周秉昆读书不多,但想到郑娟时,他会联想到契可夫笔下的小美人——玛莎,而契可夫的描写,周秉昆恰恰觉得就是对自己心理的完全揭示。“如果美好的东西如灵光偶现,很快就将属于别人,根本不由任何原则来决定,还没有理论的地方,这就难免令人忧伤不已”。这种强大的心理驱动,使得在水自流和骆士宾(又称“瘸子”和“棉猴”)无法接济郑娟一家时,周秉昆毅然、果断地偷出家里的传家宝——玉镯,质押借款而继续帮助郑娟、光明(又叫萤心)他们一家人。

很难判断,周秉昆的这种帮助一定是为了娶郑娟回家做老婆,书中看不出来这方面的任何迹象,但毫无疑问,他不希望郑娟一家过不下去,他希望郑娟好。我想这是一见钟情后的爱!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郑娟最终嫁给了别人,他的人生就注定忧伤不已,暗谈无光”,但最终两个人在跌跌撞撞的命运中走到了一起,周秉昆虽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却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十分的幸运,以至于最后他攥紧郑娟的手反复念叨“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世间真爱往往缘起于偶然,却在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之中幻化成永恒的幸福,值得倍加珍惜!

从小时候到光字片的宅院里读各种文学作品,到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且不说在当时,就在当下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的,也是青年人中的翘楚和榜样,是我这等学生此生无法企及的阶段性人生之高度。除此之外,周蓉及其女儿周玥、郑娟的儿子楠楠都是同样的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身上代表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无法得出“知识改变命运,命运一定顺利”的答案,但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足以诠释知识的武装让人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不同的岗位或者职业,甚至有更多的机会影响他人、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况且,从老一代“大三线”工人周志刚这一代起,如果缺少了知识的神奇力量,周秉义、周蓉是否有可能与周秉昆一样在光字片挣扎一生,仍像一辆破旧的三轮平板车,这都不好说。

尽管说:“破车子好揽载,也可以用很雄壮的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是自我安慰,也是自我嘲讽。

当然,这也与周家第一代儿女的善良、正直密不可分,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这是父母好的人性基因的遗传,也是人格力量的感召”。确实如此,仅仅拥有知识而失去善良和正直,周秉义不可能得到郝冬梅、周秉昆不可能得到郑娟、周蓉也不可能得到蔡晓光,这里是指得到他们的真心。

或许有人会说“善良、正直且拥有知识,也未必等同于幸福”,这便无从争论和辩驳了,什么是幸福?周蓉追求爱情却为爱情所伤,周玥执意选择一个年长的企业家老公,郑娟紧跟周秉昆却一生拮据却精神充满富足,到底幸福还是不幸福呢?这个我看作者也在笔端显现出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等同于有知识就一定幸福,幸福还是要靠每个人在不偏离善良、正直的人生中去不断去探索和感受。

《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恰恰发生在中国正在转型的历史时期,我自己在懵懵懂懂中经历了其中的一部分。墨定陈规还是思想解放?在当下看似乎已完全不具有争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疑问的提出恰如无病呻吟。

可是那个历史年代,是墨守成规还是思想解放不仅仅是巨大的政治问题,更是涉及普通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逢春节在周家的聚,到后来的聚不起来,思想不同而共同语言少了;从春燕刚刚开始对学习修脚的无奈到最后在妇联副主任岗位上的转变;还有周秉昆兄妹如何慢慢接受周玥的婚姻选择、周蓉如何在内心接受楠楠等,能否解放思想,确实不完全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选择,也直接关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个人。

其实,如果说现在没有墨守陈规和解决思想的争议,我也不大认同。水自流经营的崇文书店,在病榻前托付给周秉昆,而周秉昆则转介绍的邵敬文,水自流的遗愿是“书店一定要开下去”。曾姗也慷慨大方的表示“一定会开下去”,请水自流安心放心的走,毕竟他是公司的“功臣”。然而,这种承诺旋即被曾姗、唐向阳等人所抛弃,理由很简单——开一家肯德基餐厅的经济收益更好。唐向阳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颇有深意“等将来读书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把肯德基餐厅再改回来重新开一家书店”。

是信守承诺的周秉昆、邵敬文墨守成陈规的错了?还是解放思想而充满商业思维的曾姗、唐向阳错了?如果为了信守承诺,而不断的亏损让邵敬文陷入泥潭,而肯德基餐厅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何错又何对呢?这个争议,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极具争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多于行动,则就是优柔寡断,不如当机立断——干!

作者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序取决于其对待改革者的态度”,此处的改革者当然是指周秉义。担任副市长的周秉义大刀阔斧的完成了几代人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从前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从他上班的那一天起,就经常梦想着率领建筑队的工友们在光字片为穷人盖起一幢幢楼房;然而,干了一辈子的工人,离世前也没有能够住进自己梦想的楼房,光字片还是那个原来的光字片。

令周志刚无法想到的是,他的大儿子周秉义顶住种种的压力和质疑甚至是指责和谩骂,建设新城区、说服居民搬迁,最终完成了父亲未能完成的夙愿,真所谓“如(周志刚)泉下有知,他肯定会特别欣慰”。

周秉义面临的质疑,不,确切说是谩骂也不少,以至于像德宝、春燕这样的老朋友也写举报信控告周秉义的“恶劣行径”,用周聪的话讲是“举报周秉义的信件如雪花般多”,并引起了中纪委的组织调查。这就是改革者所难避免的代价,幸好,周秉义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

改革者若无权力,则改革难以实现、改革难以成功,改革者的思想大多通过权力而实现,这也是因为权力本身意义上就是对他人行为的指挥和支配。“权力真是个法宝。有权力的人如果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摆在桌面上说也会让别人无可指责”,这话不仅仅是周秉义自身的领悟,这分明是古今中外官场一个精准的总结。

对改革者,尽管可能犯错误,我们也应当给其合理的包容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周蓉的天生的叛逆,如果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她对自由的向往,她从书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所以才会小小五年级这个时候说出那种“我上哪所中学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老师要趁早打消你们的念头”,说实在,如果我养出这样一个女儿,不知道将来是喜是忧,尽管她可能将来会毕业于北京大学。

为追究浪漫的爱情,周蓉到贵州去追随冯化成,最后到从内心里接受并承认冯化成的感情背叛,对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来讲,这是无法形容的一场致命打击。然而,幸运的是:无论如何那个等待她的蔡晓光仍然接纳了她,并给了她未来和一切。

工作上的不顺暂且不说,只身赴法国寻找女儿周玥,从起初的找到后周玥表现出来的绝情和冷漠,到后来周玥的转变而回归到母亲的身边。令人遗憾的是当她选择接受楠楠与周玥在一起这一现实时,楠楠却突然以一种光荣而悲壮的方式离开人世。

曾经思想独立、向往自由的周蓉,最终被蔡晓光点到痛处:“我们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较为幸运的人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除了真爱至上,还有什么别的值得至上吗?”嘴上虽不承认,但周蓉却被蔡晓光点透了,醍醐灌顶。

生活的种种磨练便是人生的升华,以至于周蓉在她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中所讲:“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这不仅仅是她对嫂子郝冬梅的赞扬——是对那个不再是她嫂子的冬梅姐的赞扬,也是对她自己对蔡晓光一种含蓄的赞许和认同。

《人世间》展现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一切微观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时代的宏观“大幕”。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意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

人世间读后感篇八

周秉昆家唯一逝去的儿子——周秉义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虽然在小说中出场的频率并不多,但却是一个大官。经常为人民和同事着想,呕心沥血,最后却被小人坑害,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虽是家里唯一当官的人,却并没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好处,反而是自己的妹夫蔡晓光一直帮着自己家里人找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照顾周秉昆一家,他帮着周秉昆找工作,送他年货和吃食。

周秉义同样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为工作甚至出了国去了苏联,但是在工作繁忙之际,也不忘关心同在机场的妹妹。也许周秉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幸运聪明有勇气,而巧合的是他的智慧伴随了其一生,并最终帮助他创功立业,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他和周秉昆不同,他看似不太关心家庭,也没有把一切都奉献给家庭和爱,他只是在默默无闻的关心自己的亲人,没有表面上如此的热切。他和周蓉更加不同。他没有周蓉的独立和敢爱敢恨,也没有周蓉的如此固执,但同样的,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只为了让人们过上好生活。

周秉义并不是善终。虽然他和妻子分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虽然他和妻子即使一生无儿女,但还是恩恩爱爱;虽然他和家人亲亲热热,欢欣鼓舞;虽然这一路走来他平安无事;虽然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还是无法抵御死亡的来袭。他是因为胃癌去世的,即使在去世当天,他还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人世间读后感篇九

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触再适合不过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存在盲点,不了解父母那一代人们的经历,本书讲述了在那特殊年代的友情、爱情和事业,借此机会能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的峥嵘岁月。

家乡的变化,人性的真善美,城市的百姓生活,历史进程下的选择,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15万余字,通过作者熟悉的城市,故事从a城城乡结合部“光字片”小土屋群落的底层民众,在边远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及周家三代人的奋斗过程中拉开了序幕。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需要面对不同的课题,《人世间》三部曲中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东北国企改革,21世纪城市“贫民区”改造,这个时期下人们同样有着奋斗、担当和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或像父辈一样打拼谋生,做事刚正不阿。周家兄妹则通过这个年代不断的拼搏,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

《人世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处于大变迁的50年中,从保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史进程交织到每个人的命运,那段岁月就仿佛印在眼前,而现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如果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年代那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父辈们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芳华。文中曲老太太和金老太太,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受到了委屈,也仅是一句会好起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天下父母曾在革命道路上辛勤的付出。梁老曾说过,这本书希望年轻人多读,了解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只有父辈们的不懈拼搏,才有现在后辈们的美好生活,而今我们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也必须要承接历史使命,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认真都是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

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

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梁晓声作家的著作《人世间》让我大饱眼福。在他的笔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让我感受万千。

我将感受分为四点,第一点便是: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

第二点学会运用身边的资源。文章中周家子女所认识的人不乏高干人员。在主角秉昆周围的朋友有困难时,他懂得向有权的老太太及时求助,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无法挑战的困难,迎刃而解。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三点,是要找好伴侣,或者说学会辨别身边的人和事。书中秉昆因娶了郑娟,在郑娟的帮助下,本来为植物人的母亲成功醒来。周荣也因为有了伴侣蔡晓光的帮助,从而衣食无忧,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生活中我们也应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

最后一点,也就最为重要的.一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以此共勉。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角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梁晓声老师。

70岁的梁老在舞台上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作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动。

梁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发言,是关于他知青生活,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基层工作时候经历:忠厚、善良是为人的第一准则,忠厚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也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这样的机会。一字一句虽然十分简朴,听起来又感觉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细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辈也曾对我有过如此教导,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共鸣,用一个普通读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现实主义之真谛”。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梁老从自己的故乡出发、从底层出发、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人与人的恩怨情仇,讲述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花尽半生血汗为我们重现了出了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这本小说,可以看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重要社会现象,这些真实出现的历史现象也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延续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读后感·还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底层的不易、奋斗的艰辛、改变的命运,以及梁老对人世间的博大情怀。

梁老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都息息相关,这一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拥有的,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你的《人世间》由你自己创造。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

-->。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一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用这句话形容梁晓声的《在人间》在合适不过。

在《人世间》全书分为三册,以北方某个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为中心,围绕着社会变迁描绘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晓声说:“把留城知青曾经经历的那些艰难呈现出来,让他们看受到了文化的关注。写了那代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精神的成长。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约的。”他用朴实真挚的笔触刻画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他笔下的人物真实且真诚,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艰苦的生活坏境下,也对生活充满热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帮助他人,用热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梁晓声老师的这本《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在看完这本《人世间》,不仅为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丝光亮,更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回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些选择,难免觉得有些幼稚和可笑:长大了我是当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还是当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的科学家,我是考文科强的北大还是考理科强的清华。这样的设想,是年幼时不甘平凡的无限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时,仍然坚持到底,心怀期待,遥望未来。这样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这辈子最不平凡的事。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在追求与众不同,追求遥不可及,却忘了身边虽然无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千千万万个日子中平凡而敬业的工作,一颗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广袤大地的每一寸经络。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历史的浮尘,同时也是历史的缔造者。每天各司其职的工作,看似普通,却也在用敬业书写着未来的新篇章。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平凡岗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也许是砂场的发货员,每天按部就班的发货,打印磅单,却从不抱怨;他们也许是会计,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却从不知疲倦。时间悄然定格了我们平凡却生动的奋斗史,精彩纷呈,气势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怀绝技,有的人天赋异禀,但大多数人平凡却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们,也是奋斗着的追梦人,我们都将成为彼此人生这条同行路上长长短短的某段陪伴,遵从内心的回音,选择所爱,坚持自己,自我实现带来平凡却真实的幸福感。

在《人世间》,我从字里行间描绘的芸芸众生感受酸甜苦辣,学会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体悟人生哲理,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态度。正视人生,颂扬平凡人生的闪光,以独立、坚强、无畏的态度努力追梦,创造更好的下一刻,拥抱平凡的生活,亦是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二

给别人撑伞的同时,不要淋湿自己。

网上流传一段很深刻的话: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人性皆是如此。

如果对一个人好到失去了分寸,最后伤的只会是自己。

人人遇到困难时都喜欢来找周秉昆帮忙,帮的次数多了,这些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

周秉昆新买的房子被骗打了水漂,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去找国庆把原本借给他们的房子要回来。

没想到吴倩听到周秉昆的来意后,当场翻脸,哭着喊着怨周秉昆不帮他们。如果善良过了头,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恩,很可能是恩将仇报。

余生,在为别人撑伞的同时,也记得为自己遮雨。帮别人的同时,也别浪费了真心,消耗了善良。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三

我觉得电视剧《人世间》没有选好周秉昆的角色。

电视剧里的他,憨厚老实,但书中的周秉昆却没有那么神经大条,也没有那么像老好人。书中的周秉昆是一个目光中稍稍带着狡黠,有点怕事,却重情重义的人。

书中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外貌描写,如描写周秉义和肖国庆都用到了国字脸,相貌英俊等赞美词汇。描写吴倩和乔春燕用到了其貌不扬等词。但对秉昆却没有过多的.长相描写。这点,我很纳闷。

难道这是作者在暗中揭示本书中的主角。

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在我看来就是周秉昆。所有一切的事都是围绕着他周围的人展开的。甚至一切的悲痛和欢喜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周秉昆生为周家脑子最笨,最不灵活的“老疙瘩”,却直至最后也坚守在自己的家庭里,照顾父母,力所能及的照顾哥哥和姐姐。虽然哥哥,姐姐都是北大毕业,比他厉害很多。

他尽力为每个朋友着想。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保护,为朋友找工作,请朋友饱餐一顿。还特别照顾自己一位早逝朋友的女儿,这些仿佛都是他自己力所能及的。

最后他支持哥哥拆迁光字片,建造新区的想法,并带着家人们以身作则,第一个搬进了新楼房去住。他劝说哥哥让自己的朋友们都住进来,有好日子过。

即使最后家庭被曹德宝和乔春燕所害,周秉义被此事连累去世。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和朋友讲清楚,希望这些都能彻底过去。

也许,在世人看来,这都是些愚蠢的行径。但是周秉昆的重情重义是此书的一大看点。

人世间,在周家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各式各样的人物,大同小异的结局,这才是当时的人间了。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四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暨著名作家梁晓声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角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梁晓声老师。

70岁的梁老在舞台上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作为一名典型的知青作家,他的那段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带给我们的震撼,时至今日依然使人感动。

梁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发言,是关于他知青生活,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基层工作时候经历:忠厚、善良是为人的第一准则,忠厚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也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好好地把握这样的机会。一字一句虽然十分简朴,听起来又感觉十分熟悉,十分受用。仔细回味,似乎自己的父辈也曾对我有过如此教导,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共鸣,用一个普通读者的话来说那就是“百姓生活之群像,现实主义之真谛”。

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他的一切素材源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梁老用他最质朴而又最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当代人的生活,展示着新中国的巨变。这一切成就都与梁老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梁老从自己的故乡出发、从底层出发、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地走向其他阶层和人群,描写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了人与人的恩怨情仇,讲述出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花尽半生血汗为我们重现了出了一幅鲜活的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这本小说,可以看到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重要社会现象,这些真实出现的历史现象也左右着小说人物的命运,在其中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延续和破落、百姓的酸甜和苦辣。还看到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底层的不易、奋斗的艰辛、改变的命运,以及梁老对人世间的博大情怀。

梁老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启发呢?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与我们都息息相关,这一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拥有的,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你的《人世间》由你自己创造。

人世间读后感篇十五

本以为是一部奋斗史,周家三姐弟靠努力有一番成就,但是不是的。大哥周秉义一直想做教育,却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他是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但老百姓对他并不满意,甚至因私人恩怨恶意攻击;二姐周蓉漂亮又聪明,晚年也算过得不错,桃李满天下,也如愿出了书,可是第一段婚姻终究让人失望,女儿偷偷跑到法国,她也为此在法国辛苦生活十二年。

小弟周秉昆,书里着墨最多,他代表了大多数工人阶级,学历不高、有一些朋友、要孝顺父母、有妻子孩子和一些朋友,愿望么,无非是想住个好一些的房子,改善生活。他也有过机会,在酱油厂有些名声、办杂志也算是有些名声、参与的运动被关了半年增添了个人经历,可是他也被骗过,挣了钱兑了房,住了没几天就收回了,摸爬滚打数十载,因为义气(朋友之间、大儿子楠楠)失去了一些机会,也失去了自由。

最后虽然改善了居住环境,但是在他们周边来看,也不算特别好的房子,工作也没有特别好。因为没有帮朋友的忙,失去了这两位朋友(春燕和德宝算是另一类人,小市民,利己主义,就我个人而言不是很喜欢和这种人接触和深交)。

作者没有塑造高尚的伟光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说的话做的事或许不是那么对,但是跟他们的经历、水平比较符合,逻辑也算合理。大环境改变了这一群人的命运,一直在生活里挣扎着的工人阶级,被一个个浪头打倒,又狼狈地爬起来。生活,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0124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