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读后感(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9:10:02
读大学读后感(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1 09:10:02 小编:字海

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反思,是自己对书中观点的解读和认同。写读后感时,需要注重思考、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下面是一些经典著作的读后感摘录,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读大学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读大学读后感篇二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读大学读后感篇三

窗叔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要放在手边,时常翻翻。

我要羞耻的说我的第一遍看得非常之艰难,总觉得哲学式的表达方式我还是领悟不来,这是一个要慢慢锻炼的过程,需要时常翻翻的过程。

这篇,就是第一次的读后感吧。

这四年半以来我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过无数次的质疑,我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可以令我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钱,质疑它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要把学术和教学纠缠在一起,质疑它为什么不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质疑为什么新一轮的大学校长全部换成了行政人员。

在阅读这本书之中,我时刻感到自己曾经的这些质疑有多么幼稚。

大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给予追求真理者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地方。

真正的大学生是一群抱有非功利目的的,对真理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的人。而不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的人。

大学应是一个整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整体,是学术与教学的整体,大学,应是体现“统一性与整体性”之地。而不可将组成它的部分各个分离,假若不是研究的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分科也是不应当的。

但是对于大学的质疑仍是不应停止的,且问以下几句,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

1,我们大学的精神是否是独立的?

2,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教给我们探索真知的方法?

3,我们的大学是否将自己定位为为人类探索真知而设立的机构?

4,我们的大学知道他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吗?

5,我们的大学有很好的处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吗?

6,我们是让与学术无关的行政人员来治校了,可是这些人员是客观的吗?

7,我们的大学允许异己的声音存在吗?

8,我们的大学允许不利己的声音存在吗?

综上所述,中国有大学吗?

中国没有真正大学,但是又是否有真正的大学生在呢。

大学理念的不能发扬,大学精神的缺失,恐怕责任也不都在大学。

作为本应是渴望探索真知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扪心自问:

1,你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2,你的心中究竟有没有对真知的渴望呢?

3,你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大学而不自省呢?

反复想着这些问题,在没有真正的大学的时候,若想产生真正的大学生,是件难事。但若你有着真正的大学生精神,真正领悟了大学之理念,哪里又不是你的大学呢?毕竟,雅斯贝尔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推动现实进步的成就,都是发生在大学之外的。

从今天开始,在一个没有真正的大学的国度里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吧!

读大学读后感篇四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xx塔寻求安逸。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xx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读大学读后感篇五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十一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败,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

在十六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读大学读后感篇六

记得在上毛概课之前,当同学们谈起这学期要开设毛概课时,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抵触情绪。

我想这大概源于先前的马哲和马政经课的糟糕经历吧!如今碰上了它们的姊妹课程毛概,想来亦无外乎枯燥乏味之类,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几乎令所有同学都出乎意料了,第一堂课上的极其成功,大家一致的说法是:这个老师还不错嘛!再往后,每堂课都是如此,大家终于赞口不绝:杨宗丽老师的毛概课绝对是我校的精品课程。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点儿心得。

首先,作为艰涩乏味的理论课程本来就不好讲,但是杨老师把讲解理论融通于讲解历史故事当中了,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好似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鲜活画面,满足了学生们更易于理解感性材料的倾向心理,这便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讲解理论变成讲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讲起来听起来都很舒服。

其次,杨老师不仅讲课的素材丰富,而且表现表达形式多样。比如她以歌曲、图片、电影片段、电视画面等多元多样的方式丰富理论框架,把理论的理解变成了一种视听享受。并且上课的组织方式活泼轻松,再加上她幽默的语言表达,以及课间轻快的音乐旋律,使得毛概课的学习变成了猎奇和享乐的过程。

再次(不代表不重要),杨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密切,这可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问答层面,更多的则是他对下面不认真听讲同学的提醒与提携。她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从她授课的热情表现和对同学们的认真负责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这点我自己还有切身的体会。

有一个周末,我偶然发现了一条有关杨老师的讲座信息,便慕名而去。但是接下来的周二我由于身体不适,偷懒没去上毛概课(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这竟然被火眼金睛的杨老师抓了个现形,下课后系里好几位男生都来戏谑我,说杨老师“夸”我了,我真是无地自容!这是令我无法想象的,原本以为老师只紧盯着前排的几位同学,可谁知我这位经常坐在后排的同学也……你能想象的到当一个老师这样对待逃课的学生时,他还好意思再逃该老师的课吗?更重要的是第二次课上我找老师解释时,她竟没有算我旷课,说听讲座补齐了!!真让人难以想象,但杨老师却对每一位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待遇,甚至你随便走在校园的路上,广播里就在谈论着……杨宗丽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用各种温情的方式勉励和提携自己的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多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如此为人师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杨老师从来不把毛概课的讲解只局限于该课程,而是以他教师的身份极力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这包括她给我们介绍她先前成功学生的奋斗历程,与我们分享她自己生活里的经验和乐趣,以及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等等。总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两点:一是怎样做人;二是如何做事。我个人有这样一种直觉,无论学习哪一门课,如果学生听完后觉得,在如何做一位有修养的、成熟的、自立自强的人,从而从从容容和和气气地去做事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门课就是成功的,对于文科类教育尤其如此。当然理工类也不例外,因为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今天我们对教与学的话题谈论很多,其中不乏争执叫骂声,嚷来嚷去也不见得大局有多大变化,真希望老师与学生都能自觉自律,静心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教育土壤和教育空间的纯洁之美。这是我在一门课的授受过程中的一点感悟,说出来一起共勉!

读大学读后感篇七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由俄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他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

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生命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含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话经验。

我虽然生活在新社会,不知道旧社会是什么样,但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旧社会是什么样。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永不退缩。

读大学读后感篇八

迈克尔.夏托克的《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将大学的形象声誉建设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对比,说明良好品牌形象的优势,大学的形象声誉与大学办学质量紧密挂钩。

形象和声誉是一所大学的主要资产,因此大学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管理,确立大学的形象维护战略和优化战略。书中说道公司定位的品牌功能:如劳斯莱斯、梅塞德斯-奔驰的品牌定位在高贵、气派;沃尔沃定位在安全可靠;bodyshop定位在环保;马克斯与斯宾塞百货则意味着实惠。同理,大学的品牌也有定位效果:牛津、剑桥两所大学有高质量的生源,录取名额有限,都是筛选精英人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1992年后的大学,这类学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调剂生。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学生倾向于选择知名的大学而不选择品牌形象稍差的同类院校,这是竞争带来的必然趋势。大学再也不能无视媒体的各种高校排行榜,一般高校都会成立一个专门处理公共关系和相关事务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塑造与管理。公开排名引起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大学面临挑战,各个学校在修改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被迫改善校舍,或者兴建新的校园建筑,使其更加现代化。这些形象建设工程无疑是对品牌形象的重视。

说到大学形象建设,首先想到了大学的校舍建筑,校舍是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大学活动的物质载体。优异的校舍环境可以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本文校舍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建筑、还有配套设施以及卫生指数。大学仅仅制作精美的宣传图册和网页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住宿条件好,价格公道,要有宽敞舒适的图书馆和丰富的藏书,机房设施建设完备,教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等。安徽大部分普通高校(包括二本三本以及大专类院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校舍建设都会有共同的特点。新校区的校舍都是崭新的,花草树木很少,整个校园看着跟大型工厂差不多。配套设施不齐全:教室内教学工具不齐全,多数师生还是在传统的粉尘下完成课堂教学;机房内计算机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要么数量不足,要么遭到恶意破坏;后勤人员配备不足或者工作不到位,卫生环境恶劣,比如说教学楼内的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脏乱成了习惯,师生也就没有什么归属感和责任感;各个高校宿舍紧张,通常都是六人间、八人间,人多的生活,大家已经习惯了,但是生活还是很不方便,如果每个宿舍楼层有个洗澡间,绝对有个只出冷水不出热水的水龙头,很多人只能对此望而却步,夏天或者冬天抢公共澡堂里的水龙头已不是新闻。因此安徽的学生很羡慕福建等热能、水源丰富的地区的学生,每个寝室配备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排很贴心。所以,哪怕现在安徽各个高校已经安装了空调,学生们还是觉得夏天洗澡是个问题。

至于各个高校的老校区,情况更恶劣,笔者曾经目睹有个二本类院校的老校区很破,宿舍环境恶劣,有新生报到当天扭头就走,有新生哭闹着不愿住校。我看了也会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娇惯自己,来学校读书又不是来享受的,人家能住你不能住,有本事住宾馆,有本事考到更好的学校。可是如今看来,高校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抛去名校不说,普通高校如同雨后春笋,学生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多人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校园环境,于是,除了参考高校指南和专业说明,大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都会上网看看学校的门头等建筑物,到论坛里问问住宿环境如何,在同等类型的高校中,考生肯定会选择形象建设较好、学习生活环境更好的高校。

书中说,成功的大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后勤人员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名校的校舍也许并不是崭新,可能很破,但是后勤人员的工作很认真,校门口的保安对出入者严格审查,要求出示证件,校园内的保洁人员勤勤恳恳,卫生死角都一尘不染。在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师生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遵守规章制度,保持文明的言行。卫生环境良好,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这真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虽说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和科研,但是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光靠国家经费是万万不够的,必须拓宽经费渠道,争取校外投资,包括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之类。但是社会的投资也是建立在大学的价值基础上,没有人愿意赞助一个校舍破损、卫生状况差的大学,这对于他们自身没有任何荣誉和自豪而言。因而大学在追求教学与科研之时,也要考虑改善校舍,提高师生的满足感。老师在现代化的教室内文思泉涌,学生在学校有种在家的温馨和便利的感觉,大学校舍环境好了,师生精神面貌俱佳,大学呈现的形象必然是整洁文明、生机勃勃。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大学形象和声誉建设,如公司品牌形象设计同样重要,关系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的校舍环境是大学形象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校舍是学校的门面,好的校舍环境能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师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增强校内凝聚力;好的校舍环境能够吸纳更多生源,扩大知名度,优化自身形象;好的校舍环境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学校的发展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大学的形象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仅仅依赖校舍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有多方面值得努力。

读大学读后感篇九

经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现实,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题记。

手捧《大学》,感慨于经典的魅力,感动于傅老广博的注解。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边读,边不禁用笔将孔、孟、朱、王闪着光的句子勾画出来。读着这些经典,接受着儒学思想的洗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欢王阳明的故事,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更是听了又听。其中王阳明曾经践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样样直达做人根本。让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职业、自身志向。

疫情期间,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时时热血沸腾,为自己的国家、为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为那样永远走在前面的子弟兵,还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机、建筑工人……今天,却被一个留学生气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在祖国新冠病毒横行期间,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尽一己之力帮国家献计献策,却在公众平台上,对自己国家出言不逊。不仅如此,她还诋毁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区人民、公开支持一些反对势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当今,一个词语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当代大学生们。其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还少吗?不得不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再读《大学》,感受儒学思想的浸染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而今,很多老师为了评职评荣誉,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也一味地追求成绩。很多人抨击考试制度,但又无力改变。

作为老师,重读儒家经典,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意、正心,修养言行、提高思想境界;还可以将儒家思想,用于教学中,教育学生从小具有家国情怀,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实,家国情怀和个人利益并不冲突,但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在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国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齐家,作为个人,我们要修炼自己。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

《立人大学》之前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在老师的书柜里见了这本书,才有所了解。很感兴趣,于是拿出来翻了翻,无论是这立人大学本身还是《立人大学》这本书,都非常不错。

上学期末的时候,立人大学寒假游学招新,网上报名,全国只招15人。本来没有勇气报,不过后来老师鼓励我们报,而且愿意提供资助,才决定尝试一下。报名的时候只需要回答十几道题,但我却花了整整一天才把它填完,自我感觉良好,但依旧没选上,有些不甘心,也想不懂他们选 人的标准是什么。

直到后来回去看《立人大学》这本书才慢慢发现,原来自己远远不够资格!因为往年的一些学生,都有看过一些诸如民主之类的一些经典,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比较深入的了解,而我,一点也没接触过这些方面,更别说看那些书了,所以选不上也是很正常的。

书里有很多名师的一些讲课内容,看完收获很大。

“独立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性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权威,而是ignore那个权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当他听到反对的声音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就会觉得是对的,以为这才是独立思考,以为这样才不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其实这话说得不错,这并不是独立思考,而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愤青。

刘瑜说:“启蒙”就是出走,启蒙其实并不 是强加或者灌输一种观念,他其实引领你看到其他可能性而已,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其他生存方式,其他价值观念,也许我的更好,至少让我知道了那种生存方式的存在。这话真是好,曾经一度以为这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现在想想,多么可笑!!当你觉得自己的很不 错的时候,不妨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也许他们的也很不错,甚至比你的更好!有时候,甚至有可能你们在思维方式上就完全不一样!

刘瑜还说过几个字,叫“问题意识”,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做得更好,活得更好,而常常是限于自己的见识而自我满足。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书,多学习,看观察,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秋风在讲《美国的宪政与民主》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给大家 一个建议,在本科期间一定要精读几本经典,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假定你说的是经济学专业,建议你花一年时间读《道德情操论》,花另外一年时间读《国富论》,一字一句地读,去思考它每一句话要说什么,把一字一句拼凑成一个章节 ,然后去思考每一个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果你学的是政治学专业,要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联邦党人文集》,还有《反联邦党人文集》,它们应该对照着读。你会发现,他们围绕着一个伟大的政体进行了多么伟大的思考,如果你学的是伦理学,你应该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现在很遗憾自己没有怎么精读过一本经典!最近看着一些书、和别人聊天还有观察周围的人,经常会觉得烦躁。这两天看南怀瑾在厦门普陀寺南禅七日的一些视频,让我更加觉得自己应该用心精读一些经典,才可以平复自己烦躁不安的心。

其实这书上还有很多不错的内容,也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拿给了一个朋友看,她也觉得很不错,哈哈。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一

近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研读了《大学与大学史》这本书,也更加深入认识了大学、了解了大学。亦通过这种了解、认知,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明确了今后四年自己该做的事和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书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也十分注重同学们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我深深明白:有幸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应怀有一颗敬重的心去学习,去实践。感恩于父母的培养,感恩于老师的教诲,感恩于同学们无私的帮助,正是这些无私的亲情、师情、友情、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美好,我们人生的旅程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我们应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习、去互助,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我们的青春,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我们07级新生而言,《大学与大学史》如一盏在黑暗中探寻的起航灯,指引我们积极地迈向前方。

刘院长精心撰写的这本书在学习、生活、交往、做人等各个方面给我们以正确的引导,帮助我们在新的生活学习氛围中能够尽快地调整好状态,积极适应现状。

大一的我们,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而与此同时,完全转变的大学生活又令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措手不及。学习需要完全自主,生活需要完全自理,社交需要完全自我掌控。刘院长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及知识储备,通过最明晰的方式传授丰富的人生内涵。

在《大学与大学史》一书中,全新的当代社会教育更是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学子的社会价值所在,新颖的校园文化则给我们好奇的探索心理,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在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以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为重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为父母、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成为一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以此报答母校的恩情。

刚进入大学,我看到了一本书——《大学与大学史》。大家仿佛像找到了指路的灯塔那样高兴,一页页,一章章,仔仔细细地读,生怕落下每一段小篇章,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敬爱的刘院长,一位稳重而慈祥的长者!

品读这本书,我们了解了大学教育与大学的发展,明白了大学的党建与主流引导,明白了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人,优秀的“现代”人,体会到了院长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世俗化的潮流里,让英雄主义陪着我们茁壮成长。

写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生命是如此珍贵,未来的路将向哪里蔓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走完这四年的大学之旅……我们应学的、应懂的还有很多,我们将会学会敬重,怀着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在学习中历练成长,走向人生的光辉大道。

我们西大现代不会随波逐流,顺水漂舟,我们西大现代会把握航向逆风飞扬。作为一名“现代”学子,我是骄傲的。

大学不仅仅是教书学习,它是育人,培养一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现代新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迈开大步,更加充实,更加成熟地走向以后的大学生活,我们才刚刚开始,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还等我们去表演,去喝彩。

带着《大学与大学史》起飞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为西大现代争光!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二

昨晚一直看到很晚,一口气读完了开复老师的七封信。从第一封信,一直到最后一封,虽然读得不甚细致——当然有时间我还会拿出来细细品读,但我还是收获挺大的。虽然是隔了一天,但依然记得当读到每一句话时,感觉就像是面对面开复老师对我的个人剖析,从为人处世,精神追求,到大学学习,兴趣培养,深入细致地教诲,正如导师般不倦。

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文中,开复老师提到了坚持诚信正直。扪心自问,我是否是一个那样的人,我觉的做的不够。从诚信来说,基本的诚信莫不是言行如一,从正直来说,莫不是坚持道德,也许并不准确,但从这样的理解来说,不论是背后讨论别人缺点,对他人不坦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身上存在的也不少。“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开复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像我也该如是去做,做一个诚信正直的人。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归结起来就是,挑战自我,永无止境。这让我想起,学办旁边考研自习室里写的一句话:“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志远领航”,单纯地从学习方面来说,很励志,当然,万千汗水的奋斗,也许才能得到一滴清泉,这中间支撑的,就是梦想。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这是健康的必要元素。

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的姑婆,一生从来没穿过合脚的鞋子,常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说:“大小鞋都一个价,为什么不拿大的?”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姑婆”,不思学习,却偏爱买一大堆书,把书架收拾的很干净,但一摞一摞的书,不仅一尘不染,更是连指纹也不沾。没思想的作家,却偏爱写厚重苦涩的作品。选择是成功的开始,当选择正确的时候,成功也会初见端倪,但选择不正确,却是要多走些弯路,多吃些出头的。无论买什么样的鞋子,合脚最重要,无论追求什么,都应该认真抉择。

第七封信(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7中人才),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开复老师所描述的人才,并不是专业或是领域的优秀,而是性格优秀,这就会让人反思,怎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成就呢?努力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这才是该走的道路。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己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诠释。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三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四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五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研究》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六

看一本书《人生别留遗憾》,有着些许遗憾。怪不得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的书多了,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心。有许多伤感,有许多无奈,有许多的错与对,每一篇文字似乎都着,述说着轻或重。

关于的故事很多很多,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一些与情感相关的记忆碎片。能拥有完整的爱的人是幸运的,能得到真爱的人是幸福的。更多的人因为爱着,所以被伤着,痛着。人世间太多痴心女子负心汉,太多错的时间错的人,太多岁月不饶人的冲刷。

爱情有时候很脆弱,往往等到发现的时候,它已经不在。它不会一直在原地等待,也不会一成不变。或者爱的时候真的石破天惊,一旦逝去,却不留一丝痕迹。爱考验了人生,磨砺了生命,结果总是归于平淡。在最后的日子,能牵手看黄昏成为最高境界。

爱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心甘情愿,不爱的时候,哪怕再付出片言片语都很吝啬。爱过于顽皮,上一秒还爱得死去活来,下一秒却咫尺天涯。曾经的美好,转眼就成空。

在情爱的世界里有这样:因为爱过,所以不会成为敌人,因为伤过,所以不会做朋友。如果,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想来能遇到已经很幸福了。我们可以一秒钟遇到一个人,一分钟认识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时间爱上一个人,但是却要用一辈子去忘记一个人。这样话语很经典,也很无情。不管爱与恨都是因为有渊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把握好爱的尺度,就算被伤后仍会感激,感激对方的懂得。

如果不爱,请也不要伤对方。能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不容易,每一份感情都值得珍惜。流年淘沙,流金岁月,唯独那些真挚的情感是人生的珍珠,一直照耀着前方。

许多人都会相信缘分,相信那冥冥中的相遇。而许多人不懂得珍惜缘分,往往失去的时候才懊悔。爱情不是等你有空才想到去联系。珍惜眼前人,珍惜已经拥有的,懂得珍惜得到才会越来越多。许多情感拥有的时候不会觉得珍贵,往往失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人的毛病。()。

其实爱恨简单,每一个普通日子里的关怀,每一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与它息息相关。爱到生活里去,因为有爱所以幸福。也许爱人没有华丽的容颜,却是心灵的依靠。爱的真情会超越出物质、外貌等等,它赋予人更多精彩,更多温情和幸福,让人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七

作者和他的弟弟每天吃晚饭时都会讲自己所学的,对生活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学习家人所学到的,拓展开来。当时并不明白父母的心思,直到上了大学以后,他才明白父母的心思:不断学习。

学习只是获得知识的一个环节。总共有哪几个环节呢?分别是:预习、思考,学习、思考,复习、思考。获得知识的`环节中有三个“思考”。这就证明了思考是重要的,但是学习也不能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复习更不能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预习,则是第一次学习,切记不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看不懂就多看上几遍。最重要的是不能骄傲,如果骄傲,学习就不是周而复始的了。

苏轼小时候博览群书,因此飘飘然起来,也不像开始那么勤奋了。有一天还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直到有一个老婆婆点悟了苏轼,她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励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又变得勤奋起来。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鲁迅酷爱读书学习,不仅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常常读到深夜,困了吃根辣椒,接着读,边读边记笔记。著名革命家马克思就常常把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疑问记成笔记。

拿我自己来说,我爱刨根问底,不知道答案誓不罢休。我也酷爱读书,并且做读书笔记。读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文章会再读一遍,还不懂再读一遍,直到读懂为止,遇到不会的文字,我会问不开口的老师——字典。

不断学习吧,有了学习,就有了知识。有了知识,就获得经历。有了经历,就会收获一个完美的人生。

读大学读后感篇十八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再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一棒,不过20xx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何为“格物致知”?即让自己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在于学会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天职,因此我们自己要不断对自己的专业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学习。此外,我们要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幸福能力的人。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述的就是“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专心研究学问,就好像加工骨器一般细致,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就好像打磨一块美玉,反复琢磨”。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如毒大米、毒奶粉、假疫苗、地沟油等等,十分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宣扬社会正能量,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0230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