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怎样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来不断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四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林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五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六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九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一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三
(一)知识与技能: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过程。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实验探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提出假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a、b、c、=d、有时,有时,有时=。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讨论)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突出强调是化学变化,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1、白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操作步骤。
(演示)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注意白磷的保存方法)。
(讨论)1、玻璃管的作用(这些可能是学生设计的装置与演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
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学生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四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五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六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严谨求实的态度、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三、教学过程。
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学家听到这里会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史实;地理学家会从风向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化学家会说,这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反应。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明显发现质量减小了;而铁生锈后是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做的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得出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到底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得出探究的内容是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仪器是托盘天平。让学生看课本的方案一,看看有什么问题么?学生1:为什么在玻璃管上套一个气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五氧化二磷是白烟,防止白烟逸出,要设计成封闭体系。教师追问:锥形瓶底部为什么铺细砂?学生通过回忆得出:防止瓶底炸裂。
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析结论。m1≈m2。接着探究方案二。先让学生看课本的实验步骤,学生没有疑问,开始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托盘天平的示数不变。结论:m1=m2。
这两个实验得出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拓展提升。
百万雄师化为灰烬,质量减小;铁生锈质量增加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未计入气体的质量。
归纳提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注意(1)反应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后作业:纸烧成灰;蜡烛燃烧;蜡烛融化符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四、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七
知识技能: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1.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八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习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习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十九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十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十一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十二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十三
(一)知识与技能: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过程。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实验探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提出假设: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a、b、c、=d、有时,有时,有时=。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讨论)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假设?(突出强调是化学变化,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1、白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分组讨论)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状态,结合现象思考)。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操作步骤。
(演示)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注意白磷的保存方法)。
(讨论)1、玻璃管的作用(这些可能是学生设计的装置与演示装置的不同之处)。
2、容器底部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
3、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作用是什么?
4、整套仪器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学生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篇二十四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03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