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汇总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5:37:10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汇总22篇)
时间:2023-11-22 05:37:10     小编:笔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学习和工作体系。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不断进步的关键。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例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一

高校管理工作是经营高校、促进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也应该积极的针对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我国新型制度管理工作的影响下,高校的管理观念、管理理念也在积极的转变。本文将针对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价值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标准化管理。

在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逐渐细化、管理体系日渐明确、管理内容日渐多样化的当下,积极的开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可以切实有效的展现高校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效率。将高校科研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精细的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吸纳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正规、合理的手段,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核算,并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切实的增强了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率。高校科研会计核算作为一个强效的契机,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在管理与探索中,不断的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的获取新型的财务管理知识。促进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发展。

(二)有利于保障高校管理体制的实效性。

高校管理工作的目的与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壮大与发展。可以说高校科研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积极的针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与核算,能够促进高校科研会计资金的实际利用效率,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含金量,切实的促进了高校的科技文化发展,增强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以最低的科研成本、获取最高的科研效益,最大程度上展现了科研资金的实际效率,展现了高校管理工作发挥的实际效用。

(一)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完善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制度,是开展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管理与规范的前提。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层的领导,必须正确的认识到的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积极的采用集中支付手段,将高校中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结合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针对各个项目的经费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科研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使资金使用以及资金申请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完善科研经费监督审查机制。想要杜绝科研经费滥用的情况,高校的财务相关审计部门就必须做好科研经费的监督审查工作。正确的认识到科研经费监督审查工作的实际作用,将监督与审查贯穿到高校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始终。针对科研经费开展事前、事中的层层审查。将审查与监督工作落实到人头,切实的杜绝弄虚作假、滥用公款的现象发生。最后,完善追责机制。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明确职责。项目负责人要对科研经费管理负责,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从项目申报到项目结束,应该积极的配合财务工作人员,针对科研费用使用的真实性进行调查。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审计科研费用的出处进行审计,并针对各个项目进行跟踪。切实的在科研部门当中,设置追责机制,唤醒广大科研教职人员的工作责任新。

(二)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

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主体便是科研经费,想要保障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积极的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效率。在当高校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发展与进步的当下,首先,应该强化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在当前计算技术不断的发展之下,已经将人的手从机器中摆脱出来,积极的开展经济数据共享手段,从被动式科研经费管理,转变到的主动式管理的层面来,保障工作的稳定性。其次。针对高校科研工作购置的资产进行核算,并指派专门人员,必须按照我国资产相关核算规定,针对高校资产进行评估。及时的针对高校言科研产品开展专利,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内容。既要保障高校实体经济的发展,更要确保无形资源的实际效用。

(三)完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

科学、完善、规范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手段,是保障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完善科研经费收支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合理的制定高校科研会计核算方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科研活动、科研资金、科研人工费用等各个层面进行统筹。将科研经费作为单独的财务管理内容,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其次,编制科学合理的经济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必须科学的结合项目研究的目标、项目研究方案结合市场行情针对各项资金进行详细的统筹。高校财务会计必须及时的与高校科研项目责任人进行沟通,确保每个环节项目的开展,在规定的财务限额中进行,严格的做好预算工作。最后,强化科研经费结余管理。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办理结账程序。针对项目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具体分配所消耗的资金,进行明确的规划。严格的针对不按照挂管理办法擅自开展科研的项目进行取缔。建立项目结余奖惩机制,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科研项目节约的层面中,节约和使用成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标准化管理,而且能够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完善高校科研会计核算的方法过程中,应该坚定高校自身改革的态度,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完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的过程中,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切实的展现高校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秋菊.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安静.高校会计核算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新会计制度视角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

[3]王俊峰,秦亮.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补偿研究[j].会计之友,.

[4]胡飞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二

我国的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带动了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

但是在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医院资产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使医院财务的真实情况得到反映。

为此该文主要围绕目前我国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医疗行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其内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院第一,在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让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对医院的全部固定资产份额了如指掌,可以帮助医院相关负责人利用医院里现有的固定资产份额对医院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医院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使医院的发展更为稳固,相关人员利用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了解到目前医院的实时情况,例如在哪一方面较为薄弱,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医院可以均衡健康地发展。

2现行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

2.1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并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会计标准中,出现一些与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及管理需求不相符合的地方。

第一,依据我国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医院的固定资产指的主要是在500元价值及以上的设备,或者是价值在800元及以上,同时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形态基本不变的专有资产。

但是随着这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已与目前的医疗状况不相符合,特点是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价值已大为提高,因而如果继续沿用这个标准,将给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诸多不便。

第二,相关的财务标准还作出了以下规定院尽管单位价值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与要求,但是如果耐用时间达到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及管理。

在这个规定与标准中袁野大批同类物资冶没有具体的标准,因而给确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同的医疗在进行野大批同类物资冶确认的时候,标准也存在差异,部分医院有可能把数量十件以的设备确认为大批同类物资,也有的医院可能把数量20件甚至更多数量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资,因此出现了可能在不同医院中,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不相同,使医院无法满足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统一化的要求[1]。

2.2医院并未进行精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摊提。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来分析,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摊销规定了一定的.使用年限。

然而存在一些医疗设备并不能与实际的应用相符合,使得这些医疗设备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使用的期限也非常短,然而在进行折旧摊销的时候,参考的使用年限比实际使用年限大很多,导致了实际使用中出现报废或者停用等情况时,并没有在帐面对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折旧摊销。

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用平均使用年限法摊销内部的固定资产,在摊销的过程中也不对残值率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部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医疗设备[3]。

2.3医院对于固定资产引入使用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不完善。

从采购固定资产开始,医院要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维修维护工作进行一系统的管理,但是就目前我国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来说,管理的过程缺乏系统性,使得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缺乏可追溯性,医院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资料并没有起到供参考查阅的作用。

2.4账目存在混乱的情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规模相对较大,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而医院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为医疗机器,部分医疗机器并没有进行定时的检查,相关人员仅仅是完成了盘点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维修与报废的机器并没有在账面上进行记录。

加上检查时并未对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而仅仅对数量进行了清点,一些需要报修甚至报废的设备仍然存在账目上且其实际状态没有得到应有记录。

加之工作人员不主动告知财务人员这些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造成医院固定资产账目混乱,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2.5分类不灵活。

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大部分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分类较少,同时缺乏灵活性,也没有足够的折旧项目。

例如目前每家医院都拥有很多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固定资产,但是关于这些分类并不明确,甚至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4]。

3.1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修订。

对于目前我国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确认时,相关标准的僵化问题,必须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的修订,使得标准与我国目前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

第一,必须使医院提高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规定及标准,因为目前医院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与规定,因而使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因此相关部门与单位必须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确定与广大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标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确认与医院的现状相适应。

同时不同的医院在进行具体的核算时,除了根据国家的相关会计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确定,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与该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与符合的标准的制定,将固定资产在国家确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使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

第二,现在我国的相关会计制度的单位价值尽管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对于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记作固定资产管理。

但如上文所述,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标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而使医院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难免会出现问题。

所以,应加强对大批同类物质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明确标准[5]。

3.2加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于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核算更为严格,要求其更加规范、及时与可靠,这些要求使得医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固定资产变动、登记、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避免或者减少进行资产的重复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更为科学合理。

有效地规避了过去医院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的产生,节省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3.3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及医疗行业的发,对我国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要求,也就是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因此医院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求相关的医院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

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明了对自身在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利。

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自身信息素质跟上时代的发展[6]。

4结语。

在医院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核算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可以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具体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的反映。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此方面的核算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的反映有失真实性。

因此,相关部分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不断改进核算方法,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三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提高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于12月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要求自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的发布并实施,为高等学校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自身经济业务发展需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对高校在《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体系完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完善和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合理建议。

一、《新制度》在核算目标、科目设置、核算要求等方面的完善和改进的主要体现。

1.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更高,一方面要满足高校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与财政改革要求相适应。

2.支出业务的核算更加明细。《新制度》要求按照支出功能和经济内容细化支出类科目,将原会计制度下“教育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几类,并要求区分资金来源和预算类别,在上述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预算管理要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衔接。一方面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要更加规范,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重点科学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同时要求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与会计核算进一步地衔接,提高预算的执行准确性。除此之外,《新制度》还有一些变化,如扩大了权责发生制使用范围、计提固产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完善了会计科目的编码、基建并帐处理、优化了报表项目结构体系和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纳入等等。

基于《新制度》的新变化和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进行了再梳理、再思考,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会计核算要满足《新制度》所要求反映的.会计信息需求。从信息需求视角的来看,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1)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高校决策管理者;(2)不确定的人员,如教学评估人员、各类检查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因此我们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要能提供上述人员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要与部门预算挂钩,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统一。高校部门预算不能有效地和会计核算系统衔接,也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短板,由此造成,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及时、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造成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不够精细等现象。

3.会计核算要满足教育成本核算要求,便于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逐步进行成本核算,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4.会计核算体系要科学合理,便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实务操作。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科学、高效、准确。会计核算体系顶层设计考虑要完善、精细;基础操作要简单快捷。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科目体系和项目体系。科目体系主要指会计科目,一级会计科目按制度的规定设置,明细科目(制度规定的除外)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项目体系主要是指根据单位的管理需要,按以项目为核算对象自主设置的核算体系。,通过对《新制度》和高校会计核算目标的进一步思考、探析,本文认为,除了现有的科目、项目维度外,必须增加会计核算体系维度,优化核算结构,具体如下:

1.完善科目核算维度设置方式。根据《新制度》要求,高校每笔支出业务必须按其预算类别(基本/项目)、资金来源(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其他资金)、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进行核算,按此设置,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为例,必须下设“教育事业支出—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经济分类”至少5级明细科目,由此计算所需设置的会计科目数将非常庞大,既不利于日常科目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建议简化科目设置层级,可采用“教育事业支出—经济科目”模式,将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科目等信息纳入“资金来源”维度核算。

2.增加“资金来源”核算维度。由于简化了科目设置,因此建议增加“资金来源”维度来核算科目设置中减少的预算类别、资金来源和功能分类等信息,例如可以按照“资金来源—功能分类—预算类别”模式将资金来源维度定义为“财政补助—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等,其他的以此类推,并按一定的规则将其编码。设置好的“资金来源”通过会计核算软件可以与项目关联,或直接与会计科目关联,以此来标识每一笔支出的资金来源信息。

3.优化项目核算维度的设置。传统的“项目—科目”二维核算体系,是体现“做的什么事—用的什么钱”的思路,项目的设置主要反映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在多维核算体系中,项目的设置要细化,项目需承载更多的核算信息,以便于在会计软件中将“科目—项目—资金来源”进行规则化的关联。因此,每个项目的建立需要体现以下信息:(1)项目核算对象,实际操作中可以为具体院、系和特别指定的核算对象,核算对象要区分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和离退休五类;(2)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区分信息是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和其他资金三类;(3)项目资金预算类别,是指该项目资金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4)项目的受益层面,主要用来指定项目资金的受益对象,可细化为学校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等,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层面,该项目信息主要用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要与高校预算编制协调一致,项目的预算类别和资金来源信息随着预算的变化而变化;项目设置要涵盖高校所有的支出,即学校发生的每一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项目与其对应。高校应当建立统一的项目编码规则,规则既要易于识别,又能方便组织核算。

四、总结。

多维核算体系的建立后,高校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均包含有各维度的管理信息,通过选择不同维度的组合,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产生不同的会计报告,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戚艳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12).

[2]解文清.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收及暂付款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11).

[3]蔡催冬.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基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会计之友.(9).

[4]于莉萍,靳鑫.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探析.《大连大学学报》[j].2013(4).

[5]陈东.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多维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会计之友》[j].2014(09).

[7]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3]30号)[eb/ol].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四

(一)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

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的开支有招募、引进、选拔以及定岗等各方面的支出。招募成本指招募教师要付出的宣传广告费、手续费、差旅费、管理费等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包括一系列接待、笔试、面试、咨询以及调查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二)人力资源的维护开支。

对维护人力资源付出的成本是想让现有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继续留在本校而支出的相关费用,诸如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人事管理的支出等。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

人力资源的.开发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职培训成本,即对在职教师培训所需要的支出;定向培训成本,如新进教师见习期间的工资、材料费等;脱产培训成本,也就是让教师脱离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而接受其他培训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四)评聘增值开支。

评聘增值开支是晋升后的师资人力资源相对应职称所应得的定额成本减去未晋升之前的前职称定额成本的值。

(五)遣散开支该部分开支包括业绩,空职,补偿三种成本,倘若员工被解雇,会作为该员工所得去处理,而未解雇之前只是进行资本化,进一步来摊销。

(1)高校当中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反映的仅仅是本学校内部对于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计量,所以高校一定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

(2)高校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通常采用价值法和成本法,但是因为高校的特殊性,其人力资源预计可以创造出的。价值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计量,因而多采用成本法。

(3)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因为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一些组织资源,它具有易变性、主动性以及适应性,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属性特征,因此需要采用相关非货币性的计量模式加以考核。

三、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对高校的影响。

(一)完善市场化条件下的办学需要。

大部分高等学校依赖于国家拨款支持,在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越来越明显,高校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愈发必要,该体系也即用来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能够为学校制定正确计划提供依据,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及优化组合,解决分配不公、人浮于事等问题,为学校提高教职工积极性提供依据。

(二)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必然要积极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有效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高校开发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价值管理模式,充分挖掘高水平人才,科学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三)充分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

高校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组织,只有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有效核算其价值运动,通过核算人才的成本使单位更加珍惜人才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质量,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同时,还可以促使高校改变其行政命令型的人事管理,真正把重视人、挖掘人的潜力视为工作的重心。

(一)人力资产。

该资产是可以用来计算高校里面人力资源增多重新获得的基本原值。该资产隶属于资产类的账户。其包括高校以及其他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产数量。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科目,属于净资产类账户,核算的是高校里人力资本的原值。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通常在贷方,反映该校期末人力资本的数量。

(三)人力资源费用。

该费用用来计算高校人力资源一些资本性支出,隶属于支出类。其包括日常管理,费用性以及当期进行摊销三类支出。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这一账户根据日常管理费用、保险类支出以及工资等可以设立二级分类账,根据工资奖金、差旅费、办公费、保险金等设立三级分类账。

(四)人力资源成本。

顾名思义该成本是计算高校人力资源支出的一些增减变动状况,诸如选拔招募费以及后续发生的一系列培训、再教育费用等,隶属于资产类。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余额通常在借方,摊销账户与之冲减,余额表示人力资源成本是否有摊销价值。

(五)人力资源摊销。

人力资源计算的是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数额,是备抵账户。已经摊销部分登记到借方,而贷方登记根据职工服务时限摊销计入费用,并该方常获得期末余额,说明人力资源积累起来的摊销数。总而言之,在各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该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五

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财政预算的改革,对政府会计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新预算法强调了决策草案应该与预算相对应,且分为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和决算数三类。

在实际会计核算时,应按功能与经济类别分类编入再进行核算。

同时,新法还规定了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入审查的重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根据预算口径进行转化,使决算与预算互相对应。

对于报表口径的一致性,就取决于会计核算的水平。

由于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相应的需求也不同,新预算法实施后,使得会计核算更精细化,有望满足高校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且这在一定程度上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现状与追究管理责任主体。

(二)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更精细化。

根据我国收支编列的状况来看,可以分为功能类系与经济类系两套体系,但目前财政预算公开较偏向于选择功能类。

为了区分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不仅将经济类体系增加进来,还更加细化了预算编制,同时也增加了难度。

此外,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面对校内和校外所出具的预算报告不同,新法推行后,实施的“双向管理”使得预算编制更立体,还增加了预算调整、决预算相对比的要求。

(三)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规定了将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不断深入,全部的财政收支都在政府预算中体现,使得现代预算制度日益完整。

目前,高校已将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类收入等均纳入预算管理中。

依据新的预算法,收支范围还会扩大,比如将来的经营收入、科技成果与横向课题收入都会归入范围中国。

同时,新法还要求各高校在“大预算”背景下,实行“三全”政策,即从“全员参与”逐渐升级到“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一)会计目标不够多元化。

会计目标有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基础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追求目标主要是预算管理目标;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的追求的会计目标主要是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新预算法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收付实现制,有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基础按会计制度规定使用权责发生制,其用意是希望管理者能兼顾其他的会计目标,可是从目前整体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来看,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新制度按收支类科目规定按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来核算众多不同资金来源与不同的预算类别。

虽新制度增加了16项一级会计科目,但能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的科目只有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与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而且缺乏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所以折旧与摊销也形同虚设了,它们仅能反映长期存量资产的质量情况。

整个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追求的是预算管理目标,所以难兼顾到其他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目标显得较单一。

(二)会计功能不够健全。

虽新制度新增了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同时也粗放了支出的分类科目,但是没有细分哪些科目属于费用类科目,这些大都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并对应收入的资金性质与年初预算内容来进行明细核算。

这种核算形式主要用于规范高校的预算行为,它的功能也主要反映高校的预算执行成果,所以会计功能较单纯。

(三)会计成果不够充分。

所谓的高校会计核算成果就是高校的财务报告,它也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之一。

新的制度相比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来说,它不仅兼顾了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在所提供的财务成果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与财务状况。

因为它完善了财务报告的架构与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构成,且在年度报表中增加了批注。

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主要是报告高校的财政资金收支的结果与资产负债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合法性程度,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成本、绩效与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且还不属于综合财务报告。

即它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成果。

随着新预算法的推行以及不断全面深入改革,因为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关系着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因此,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预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与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与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由于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绩效目标管理”,所以强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无条件的执行绩效目标管理。

高校属于预算基层单位,则其会计目标理应与预算法一致。

由于不同的会计确认反映不同的会计目标,高校会计核算基础不仅实行收付实现制,还要引进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预算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方面可采用收付实现制,对财务收入和费用要素的确认可实行权责发生制。

因此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首先应从传统预算管理向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转换,因会计核算基础也应该实行“双确认基础”。

其次可将现行的`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与支出、净资产转化为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净资产财务会计要素。

其中资产、负债与净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与费用为收入费用表要素。

这里将“支出”要素改为“费用”要素,主要是因为这样才能核算、反映高校财务绩效,同时也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二)拓展完善会计功能。

新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强制要求政府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综合的财务报告。

这里不仅要披露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信息,还要求披露收入、费用与经营余额的信息。

其中,费用是指效益与本会计期间的支出,而对象化的费用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拓展了会计功能,同时也对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由于当前高校的会计功能主要是反映了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它是以评价核算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为主,并没能真正核算该校的教育成本。

由于现行的新制度没有设置相应成本费用会计科目,也没有归纳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方法和规定成本费用的核算内容,因此很难完成支出管理向成本费用的成功转型。

所以,完善科目设置是很关键的环节,建议高校可以增设“待摊费用”、“资产减值准备”与“坏账准备”等核算成本费用的科目,并根据规定明确界定高等学校的费用,完善健全科目体系,拓展会计核算功能,进而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产信息,以及对学生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反映高校的“运营绩效”,满足新预算法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报告体系。

首先应该改进财务报告架构,可以通过增设“成本费用表”与“现金流量表”来构建更立体直观的报告体系。

“成本费用表”主要用于披露高校教育的培养与运行成本,“现金流量表”主要可以全面反映高校资金周转与营运状况。

这套体系可以全面完整、系统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他们更深入了解该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与预测,同时也能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高校的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六

(一)资产核算方面增加了资产折旧摊销的核算内容。

高校新会计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额,这是高校新会计制度核算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高校在核算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仍采取“双分录”核算模式:增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同时,增加支出减少货币资金。而在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则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增加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

(二)负债核算方面引入了“应付”类的科目反映高校的负债情况。

新高校会计制度与过去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比,取消了原“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并引入了“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当的会计科目,用以核算高校应付而尚未支付的款项,体现了高校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这是新高校会计制度从过去单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收入核算方面依然采取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高校收入是指高校为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的资金,高校新会计制度明确: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校收入构成的总体上看,高等学校的大部分经济业务都还是运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极少数的经济业务比如说以盈利为目标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采用的则是权责发生制。

(一)对于资产的核算一次性计入支出,与其相应在后续年度带来的效益无法进行配比。

对于资产的核算,高校会计制度尽管引入了折旧或摊销的核算要求,但从根本上并没有使高校的资产支出在合理的使用年限里进行分配,依然一次性地在购入资产的年度里计入高校支出,使得高校在购入资产年度内支出过大,而这些资产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却在往后的年度内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方式分期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高校资产支出与使用其所带来的效益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里确认与计量,使得配比的会计原则失效。此外,对于高校取得的资产,新会计制度并未要求其进行减值的计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资产会计核算的信息失真,进一步使得高校会计核算配比原则无法得到实现。

(二)在负债的核算方面高校筹资活动所引起的利息仍作为隐形负债没有通过核算进行反映。

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利息,包括借入款项产生的利息以及当前萌生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产生的利息。从科目设置上来看,高校新会计制度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核算高校的负债情况,但对于高校筹资活动所产生的利息,却没有进行核算加以反映。同样,对于在高校萌生的融资租赁业务通过“长期应付款”进行核算,使得高校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利息在发生时全部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并在支付“长期应付款”时计入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未计入当期的利息支出。

(三)在收入的核算方面高校应收未收的款项得不到体现。

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对于大部分的高校收入业务,除经营业务外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要求高等院校只有在实实在在收到相关的款项时才进行账务处理,否则,即使存在着收款的权利,也不进行核算。不对收款的权利进行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收入的管理,使高校的“盈利”能力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不利于高校及其上级部门掌握其真正的财务信息。

对高校相关的非流动资产进行核算,为避免非流动资产采购造成的某一会计年度内的支出数额巨大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的体现,应在每会计年度终了时按照资产的使用状况分期确认资产支出。在取得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增加其账面价值的同时减少所支付的货币资金,年度终了,应将属于本会计年度应确认的非流动资产的支出额计入本年的支出中,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反映的是取得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而“非流动资产基金”反映的则是通过资产的.损耗而创造的高校经济利益的流入。

为准确计量高校筹资、融资业务的成本—利息费用,应增设“应计利息”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高校应根据借款规模的大小,按月对其筹资业务产生的利息进行合理估计,并计入相关的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对于高校发生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应对所租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利息进行区分,通过“应计利息”科目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应付的利息。通过“应计利息”科目对高校筹资融资业务所产生的利息进行核算,有利于揭示高校的“隐形负债”,使高校会计核算更加完整清晰。

为更全面地反映高校学费收入状况,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下,高校应设置“应收学费”会计科目,核算高校本年度总共应收取的学生学费。当年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根据招生录取学生人数,计算学费收入并计入“应收学费”会计科目中;学生报到工作结束后,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人数,调整前期所确认的收入与“应收学费”科目金额。此时,应收学费账户余额反映了本年度应收的学费总额。当实际收取学费时,冲减“应收学费”科目。此时,应收学费账户余额反映本年应收而未收的学费总额。由于高校“收支两条线”以及财政专户管理规定,高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必须纳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高校在实际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必须上缴财政专户,由财政专户统一收取再返还。因此,应设置一资产类“财政专户应返还款”核算上缴财政专户应返还的款项。按照实际收取的学杂费金额,借记“财政专户应返还款”,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实际上缴时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贷记银行存款;当收到财政专户返还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专户应返还款”。由此可见,“应缴财政专户款”账户反映了高校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的款项总额,而“财政专户应返还款”账户余额则反映了财政专户应返还而尚未返还给高校的款项。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应以全面反映高校会计信息为最终目的,高校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高校会计的核算,使得高校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具体、清晰。在新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下,如何更加全面地反映高校会计信息,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会计核算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吴静瑜单位:广东开放大学。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七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重视度的不断增加,高校的投资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而财政收支规模的增大导致高效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层出不穷,会计核算风险明显增加,阻碍高效会计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为解决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的问题,需要高校领导不断加大对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视,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会计核算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而提高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管理层不能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在高校各项工作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会计核算风险明显增加。由于高校资金来源大部分依靠于国家拨款,与企业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便导致高校管理层明显不同于一般企业,大多不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导致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问题屡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1]。

1.2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社会经济业务不断复杂化,高校财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不仅需要做到事后处理,而且要加强事前预防。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导致我国高校不能紧跟会计制度变革的步伐,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于会计制度严重脱节的现象,由于监管部门不能适时对高校财务问题进行反应,导致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范。

1.3内部控制力度低。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不断多元化,财务工作的复杂性日益提高,而高校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力度,这就导致高校会计核算工作风险进一步增加。由于高校不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力度过低,导致会计内部环境权力过于集中化,迫于高层领导的压力,有些会计人员会不顾会计制度的要求,钻空子的现象屡次出现。另外,由于内部控制力度不高,导致有的会计人员由于自律性较差,不能加强其自身的学习,对新会计制度的颁布甚至视而不见,陈旧规章制度的运用会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与制度要求相偏离,会计核算工作风险不断增加。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万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高校也不例外。新技术的运用,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以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但是对目前高校财务人员来说,其年龄结构较大,专业素养明显过低,缺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因而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风险大。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八

摘要: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让会计专业学生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模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教学效果。

本文在分析《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三大课程关联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新思路。

一、问题提出。

依据不同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以及记账程序,产生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流程上基本一致。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高校会计核算教学贯穿于会计专业学习中。

虽然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会设立《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会计核算教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孤立存在,缺乏经济业务上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构建会计核算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整合各课程资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产生会计报表,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核算必须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

会计核算必须对属于会计内容的全部经济业务,顺序地、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不允许遗漏,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对于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而言,会计核算相关教材缺乏衔接性。

各相关教材所采用的案例差异较大,容易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是知识点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理解。

会计核算教学大多采用实训教学模式,尽管能够把握“教学做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但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自主探究的热情。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整合会计核算教学相关资源,编写项目驱动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具体来说,就是糅合《会计模拟实训》《初级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教学课程的内容,对各个项目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保证会计核算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衔接性。

会计核算系列校本教材可以分为四册,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册为《会计核算概述》。

主要介绍模拟企业的概况、企业会计政策与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程序及要求、会计核算所需资料、模拟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

让学生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实训体系的要求。

第一册所叙述的内容是另外三册的基础,使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性。

第二册为《手工会计模拟》。

主要介绍手工会计模拟实训操作规范,包括建账操作规范、原始凭证操作规范、记账凭证操作规范、会计凭证的归档保管、会计账簿操作规范、对账与结账及会计报表编制规范。

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各岗位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操作和演练,有利于学生树立会计规范化的概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册为《excel的财务运用模拟》。

主要介绍常见财务单据和统计表、会计记账、进销存管理、往来账务处理、员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月末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相关内容。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excel中的相关函数和操作技巧解决会计部门各岗位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四册为《会计软件模拟》。

主要介绍用友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配合模拟企业的情况讲解用友软件的总账管理、应收/应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及薪资管理等常用系统模块的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期末结账工作,以及报表系统的操作。

让学生切身体会用友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

会计核算教学内容应具有适时性、实用性,旨在让学生学会处理中小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问题。

以此为目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进行剖析,并明确三个问题,即“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教学”。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九

摘要:固定资产是高校科研办学的重要物质保障,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整体不高,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对高校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新高校会计制度。

高等教育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科研技术成果和高素质人才。近几年来,不仅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的资金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固定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科研、办公、后勤等工作的重要物资基础,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1月1日,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固定资产部分做出了较大的修订,这对提高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固定资产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和类别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将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提升至1000元并将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六大类,同时指出在忽略固定资产残值的条件下,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其次提出将基建账与高校大账平行登记,并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因建筑工程而产生的利息,归属于建设期间发生的,归入在建工程成本项目中。新高校会计制度这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基建账并账的修订,使高校的财务账更加全面和真实,并为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改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提供了依据。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

过去实施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并不计提折旧,只对其原值进行核算,并不记录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利用率等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信息始终是以原值反映。这就导致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咋一看学校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很多设备已经老化不能使用,但是会计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信息;再者,过去的高校会计制度并未要求将基建账计入学校的大账中去,基建账仅仅与学校的大账平行,这就造成基建工程的很多信息没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到学校的财务账中去,从而造成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

2.固定资产购置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

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规划,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高校科研办学的基础就是固定资产,因此学校为了扩张或者提升科研办学的质量和数量,就会大量购置固定资产。但是由于过去历史信息的缺失,对现有固定资产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导致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无法对各院系、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采购计划随意性大,往往出现重复购置。学校各学院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资源独享,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没有充分利用预算、计划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控制。

3.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高校有很多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单位,比如实验室、图书馆、各个学院等等,如何统一这些机构的需求,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这是长期以来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所造成的。首先是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资产购置、核算、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相互脱节,财务只管核算,资产管理部门只管购置和发放,均不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分布情况,进而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特别是对处置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通过新高校会计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1.抓住机遇,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首先,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并提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对固定资产历史账目和实物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由财务处、资产管理部门等共同组成清查小组,按照新制度的相关要求对小组人员进行培训,以部门为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清查,掌握其分布及使用情况,整理出固定资产明细清单,并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准备,也为固定资产的购置、转让、报废等提供依据。其次,学校应该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的精神,定期将基建账信息并入学校的大账中去,从而保证财务账的'全面和准确。因此,需要加强基建账目信息的记录和核查,使财务账准确地反映学校的资产和负债。最后,学校应该因地制宜的规范捐赠固定资产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以及制定严格的入账程序,保障学校的固定资产统计不留死角,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固定资产。

2.利用全面真实的固定资产信息,严控固定资产购置。

造成高校固定资产不合理购置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固定资产历史信息的缺乏,由于过去的高校会计制度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信息认识不清,不能判断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这就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上述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在学校的统一清查之后,学校建立起相应的固定资产动态档案,对于固定资产的总量、分布以及利用率都有合理的统计和估计,这为判断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某些学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需求在他们学院层面来看是必要的、是急需的,但是从整个学校层面来看也许是不必要的。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可以协调学校的各院系或者部门,将该院系或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或者出售给需要的院系或部门,这样可以在保证固定资产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学校总体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约束不合理的购置行为。

3.利用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少则上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要提升管理水平必须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学校必须通过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情况,实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并将该软件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这样既满足了资产管理需要,也保证了固定资产信息的共享和一致性。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人,并根据管理情况进行奖惩。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标签制度,实行一物一卡,卡、标签和实物相符。完善固定资产转移处置制度,出借出租、报废固定资产等必须经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及相关领导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移动,未经同意移动而造成资产流失和去向不明的要追究责任人责任。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发现问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林惠云.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对高校固定资产方面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

2.吴海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控缺陷及对策研究.新经济,2014(14).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

本文以s高校为例,对民办高校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模拟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核算系统,分析了s高校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s高校是一所中外合作的民办高校,是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可以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也是首批被中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合格的高校。

s高校作为一所民办院校,与国内

其他

民办高校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

校园

设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但是与国内普通公立学院校相比,则具有很多弱势。首先,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教育经费,主要运营都要靠学费及外部投资来维持,简单的说就是教育资源社会化,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而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经验,s高校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离职等成本实行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也不能系统地反映人力资源现状和使用效益。这导致s高校不能对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有一个透彻明确地把握,浪费了一些有限的教育资源,限制了s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也会影响到s高校在未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决策。因此,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完善s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很有必要。

(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较高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普通公立院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十分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引进方面来看,普通公立院校的教职工拥有国家正规编制,享有国家财政补贴,无论在科研经费、统筹福利还是工资津贴等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这就加大了民办院校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难度。而且大部分民办院校的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不足以从内部一步一步培养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只能依靠从外部大量直接引进。在s高校中,大部分博士或者教授是由公立院校退休后返聘的,需要对他们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一些额外补助;还有一部分高质量人才是从其他公立院校聘请来进行兼职授课的,也要为他们提供车补,餐补等,这就大大提高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人才流失是目前所有民办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以s高校的情况来看,一般对现有人才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培养:不定期在校内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对现有教职员工进行以提高业务素质为目的的在职培训;选取部分员工外派到其他高校或组织进行短期或长期脱岗培训;委派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定期对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考察访问;选拔个别优秀员工到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教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加大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损失。

(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不准确

现阶段s高校使用的人力资源绩效核算体系,是聘请国内一家

专业

的绩效管理公司设计的,但是由于该公司之前所做的绩效考核体系都是针对一些企业或工厂,导致它所设计出来的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例如,对在职教师设置的考核标准中设置每学年必须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者按比例扣分,满足或超过上限均记满分,且没有对论文质量或研究层次做出明确规定。这样只罚不奖,不重视质量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大部分老师只想办法完成任务,而不会积极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这种量表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没有清晰的反映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就无法对员工进行恰当的奖励或处罚,直接导致了s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不准确。

(四)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性

现阶段在s高校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会计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在计量方法上面,可以采取的计量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中又可以存在多个计量模式,而具体的计量模式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因此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方法可以让大家来使用。而在核算方面,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私立院校,我国的民办高校发展起步较晚,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研究尚存在很多漏洞,无法满足实践需要。而且,受到传统会计成本核算观念的影响,高校一般更重视财务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人力成本的核算,仍然不愿意将人力当做一项资本来进行会计核算。最后在会计报告方面,并没有成熟的报告制度可供参考,因此s高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没有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核算。

以下就s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几点解决途径,仅供参考:

(一)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通常都是决策者,因而投资者的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从目前s高校对于高等人才的引进来看,应当做的就是扩大人力资源的引进途径,在招聘其他民办高校的退休、兼职教职员工的同时,也应适当招聘一些非名牌高校毕业或者没有很高职称的员工,合理安排招聘比例,鼓励在职青年教职员工进行学术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

同学

历不同职称对教职工进行相应的开发,力求建立出一个合理的教职工年龄学历职称层次。这样做初期会导致s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教职员工的发展,也就逐渐降低了s高校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二)减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民办高校想要控制人才流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建立相对健全的培养

学习

体制,例如对s高校的在职培训,增加培训后的考核项目,确保培训的效率效果;对进行脱产培训的员工,可以采取先垫付费用,培训期满后根据培训情况及学习成果在对费用予以报销的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教职员工人力资源保障成本的方法来控制人才流失。s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合同制员工,合同期满随时有可能离开学校,这就导致了教职员工对于s高校缺乏归属感,而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保障,可以提高教职员工的

安全

感,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人力资源开成本损耗。

(三)精确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

考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重要手段是绩效考核,这也是核算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s高校应设置更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综合考虑任课教师的学术研究层次,结合其他高校的普遍情况作为依据,表现较差者予以处罚,而表现突出者则应进行奖励或表彰。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体系,无疑可以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以开发出更多工作思路,便于对教职员工的实际价值进行核算,也就可以更加精确的计算学校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否合理了。

(四)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虽然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实际在高校中的应用则没有一套成熟合理的应用程序。对此,s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著名私立院校,如哈佛、剑桥大学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如国内知名的人才管理机构——诺姆四达集团,已经引进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实践。s高校想要突破目前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面的种种困境,有必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系统,借由这种方法来建立一整套措施,明确规定学校及教职员工的权责,做到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一

高校管理层直接监管学校财务工作的进行,因此,为尽可能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问题,就需要让高校管理层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对高校运转的重要性,提高其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度[2]。要改变高校管理层只重视学术和教学的传统思想,引导其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搞笑的财务管理工作上,更好的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从而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谨慎性,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平稳有效的进行,避免风险的`增加,最终为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2提高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能够很大程度引起高校管理层对财务工作的重视,进而促进管理层对财务部门工作进行适时监督,促使会计人员能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积极更新会计知识,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完全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有效,从而减少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

2.3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力度。

高校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而且需要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撑。高校领导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范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的会计核算人员,去除年底评优的资格,对于问题严重影响学校运转的人员,采取罚款甚至开除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尽可能的约束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会计核算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大程度的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等高端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座,让高校会计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3]。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交流,让学校会计核算人员能够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3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给高校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力度和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预防会计核算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3]曹志华.高效会计核算风险及其防范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18.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二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从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是带有一定计划经济色彩的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以及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和行政事业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目前正在酝酿、试点、推广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深化“收支两条线”为标志的新一轮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必将引起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我国目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本级财政根据批复的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分月或按项目进度将财政资金层层下拨到各预算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各个预算单位分散保管,自行使用、支付。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后,意味着财政资金将不再拨付到各预算单位,各预算单位得到的只是一个预算额度,即年度中可以使用的一个财政资金控制数。预算单位自行决定所需购买的物品或服务只有购买权。在实际支付资金时可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但都需得到财政的审批,即财政具有资金的使用权(动用权)。在得到批准后,由代理行具体支付款项到收款人,即代理行(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存款额度)拥有款项的支付权。所以,实行财政集中支付方式后,町以做到财政资金三权分立。同时,由于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不仅有财政预算资金,还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设立的采购专户,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于是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财政对资金的控制权将大大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范围也将扩大。预算单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将大大减少。

预算单位从财政获得的预算经费不再是实际的货币资金的流人,因此,收人确认的依据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提供的转账通知及其他原始凭证在支出方面,如果支出的款项全部由财政资金构成,那么支出的确认并未伴随着资源流出单位而只是假定的价值活动,即转账同样支出确认的依据也要通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或代理行提供的转账通知及货物验收单等有关凭证如果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是大宗库存材料,因非随购随用,不应即时转为支出如果购买的是固定资产,则在列为支出的同时还应确认为固定基金。

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以财政拨款数为基础确认财政预算支出,造成财政总预算支出与预算单位实际支出在时间、金额上不相符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我国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将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支付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确认支出的基础都不再是以拨列支,而是以国库通过代理行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将资金划拨至收款人账户并在预算单位取得商品或劳务时确认支出,并以实际支出数计量这样,财政和预算单位对于同一笔支出的确认时间和金额是一致的,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控制。

我国目前虽然将预算外资金作为财政资金,但还是与预算内资金分开核拨,分开报表。笔者认为我国预算外资金的改革趋势应是:第一,从长远来看,应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人预算内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从目前来说,应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完全脱钩,取消按确定的比例留用或按收支结余上缴的管理方法。第二,单位和部门编制预算时,只需要编制基本支出预算、项目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单位和部门需要的经费全部纳人单位和部门预算,不再提出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第三,对于目前各部门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应实行直接缴库方式,收缴分离(票款分离),即由缴款人直接缴人财政专户-对于各部门代收的零星的预算外资金,需要采取集中汇缴,必须于当天或次日将款项缴入财政专户或财政汇缴零余额专户,因此,在新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下,部门和行政单位收缴的预算外资金不会经过行政单位的银行账户,单位使用的预算外资金与其收缴的预算外资金没有任何关系,单位取得的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他们统一由财政部门根据部门预算中的支出需要进行支付。

传统的预算编制是采取收人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编制,称为功能预算。我国从20xx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按部门分类编制预算,预算在部门下义根据部门行使的职能不同安排不同功能的支出。

编制部门预算后,需要对会if核算作出相应调整。过去,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收支是划归基本建设会计单独核算、单独编制报表。而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将基建资金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纳人统一的核算体系。然而,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0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h,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比如,应该将财政拨人的预算指标分别采用“基本经费收人”、“基建收入”,”项目收人”等科目核算,对于支出可以设置“基本经费支出”、"基建支出”、“项目支出”等科目核算,虽然,在这些总分类科目下应增加明细科目,同时对于基本建设资金只有“基建支出”科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设置其他科目来反映基本建设的过程。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发牛的与生产、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规定的比例范围内可以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即全年销售(营业)收人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扣除比例不超过销售(营业)收人的全年销售(营业)收人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扣除比例不超过该部分的3%。此政策规定亦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业务招待费(或交际应酬费)的列支扣除标准必须分段计算。计算方法有两种:n)业务招待费支付标准=上级销售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业界已开始接受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所以,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也应采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要对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从各个方面记录和反映政府拥有的各项经济资源,有利于政府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果,并对资产的维护、过剩资产的处置、毁损或陈旧资产的重置作出最佳决策,便于对财政支出实施有效控制;二是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政府(营业)收入净额x上级扣除比例+本级较上级增加的销售收人净额x本级扣除比例;(2)业务招待费列支标准=当级销售(营业)收入净额x当级扣除比例+当级速算增加数。

企业按规定标准开支的、能真实提供有效凭证的业务招待费,在“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科目中核算。涉及到业务招待费的会计核算包括以下几种:

1、支付业务招待费时,借记“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2、期末转人“本年利润”科目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同时,调整“盈余公积”账户,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盈余公积”。最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即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则借记“利润分配一一未分配利润”,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k企业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资料。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2、销售(营业)收人净额或业务收人总额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收人扣除销售折扣、销售退回等各项支出后的收人额,包括主营业务收人和其他业务收人。一般而言,计提业务招待费的收人可依据“利润表”中经营利润以前的收人额为依据,经营利润以后的投资收益、补贴收人、营业外收人等不应提取业务招待费。

3、销售(营业)收人净额或业务收人总额,不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所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因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计提业务招待费或交际应酬费。

由于用款进度的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3)动支中央预备费安排,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4)为平衡预算需要,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

以上四种个别事项的规定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以下个别事项作出权责发生制的规范,比如政府的债务、政府采购中形成的采购物品和货款支付相脱节问题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大量收支的确认问题等。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三

(一)数据集中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由数据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的模式。其做法是建设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将所有账户集中摆放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按既定的标准和流程处理账务,通过一系列交易、计算过程,将账务直接记载于目的账户,账务数据全面存储于会计档案数据库。人民银行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按各自核算业务条线,把分散于全国300多个分支机构核算部门的数据集中起来,突破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地域限制,形成核算业务纵向全国集中,改变了长期以来数据层层上报,报表层层汇总的格局,核算数据可实时查询,日终可下载会计报表,为实现数据发掘、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处理,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模式深层次的变革,既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二)流程科学高效。通过核算业务流程再造,减少核算层次,缩短管理路径,做到业务管理扁平化,劳动组合优化灵活,业务处理简便快捷,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是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分离。尽可能简化前台柜面业务受理操作,将逻辑复杂、环节繁多及高风险业务处理剥离至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如依托acs的营业会计核算,前台网点最低只需配置2人,负责完成柜面业务审核和影像扫描,业务处理中心负责全国20xx多个网点的后台处理,根据前台上传的影像信息完成要素录入并进行账务处理。二是减少核算层级。形成总行—分支机构两级核算模式,总行业务处理中心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与支付系统一点连接,集中处理支付往来业务并统一进行资金清算,各分支机构核算主体以间接参与者身份通过业务处理中心办理系统外资金往来业务,核算主体间资金划转通过系统内业务转账即可完成,核算资金清算和汇划效率显著提高。如依托tcbs国库会计核算,通过减少核算层级,可改变传统模式下预算收入批量处理、层层报解、逐级上划的做法,实现财政收入直达入库。

(三)风险过程控制。风险管理与业务处理同步,会计核算监督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现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各个环节与核算流程紧密结合。一是前移监督关口。如acs的监督功能,分析核算业务不同特点及风险等级,事先设置各种业务参数,对核算主体及不同层次操作员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要求,对特定类型的差错提供事前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错误,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从源头上对风险实施刚性控制。二是加强事中监控。在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将风险管理规则嵌入,对重要环节、重点业务和特殊时点等实时监督。如acs,对超过一定金额的汇划业务,系统参数、账务参数调整等实行与账务处理同步的实时监督;如tcbs,对支出、退库等资金汇划业务,在操作员录入、复核外增加了第三人重要要素审核操作。三是完善事后监督。与acs同步开发的事后监督子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实施分类监督和重点监督,对重点科目、重要事项逐笔事后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一般业务按比例随机抽取监督,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同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向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部门评估核算风险,分析风险成因,进一步提高风险决策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四)信息资源共享。会计核算蕴藏着丰富的.会计数据和核算基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析、存储信息资源,可为制定货币政策、加强会计管理、强化国库监管等提供依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强大的网络系统,实现核算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一是人民银行内部信息共享。运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对海量的核算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将业务信息升级为管理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信息获取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终端设置和权限控制,服务各级货币政策部门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了解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等要求,满足业务管理部门业务审批、监督、非现场检查、电子档案查阅等需求,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效率和水平。二是为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如acs,利用集中的数据资源优势,可支持商业银行多种清算模式、集中对账需求和全面的流动性查询和管理要求,同时,还可支持商业银行自由选择报表,通过柜面报送或电子在线报送等方式,有效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如tcbs,通过财政、税务、国库和商业银行等部门的联网,实现预算资金收支电子化和数据信息部门间共享,进而方便纳税人多途径缴纳税款,提高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水平。

(一)促进会计核算由横向分散向横纵集中迈进。当前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为纵向集中与横向分散相结合,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纵向全国数据集中,横向核算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存在核算管理效率低、操作人员兼岗难度大和系统间信息整合不便等问题。打破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条线屏障,促进会计核算横纵集中是必然趋势。一是建设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acs在实现人民银行营业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的基础上,为人民银行其他相关核算业务系统的接入提供支持,通过逐步完成与tcbs、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连接,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为核心,国库、货币金银等会计核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二是实现会计核算数据集中。依托会计核算综合业务系统,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等部门会计核算数据可全面集中和汇总,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汇总、统计、分析等手段,进一步发掘数据价值,满足各相关部门对核算数据信息多维度、多层次的查询和使用需求,为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防范支付清算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二)促进会计核算前后台进一步分离。目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acs实现了较为完全的前后台分离,国库和货币金银会计核算还保留传统的前台受理、录入账务信息的模式。金融后台业务与银行核心业务相对分离,是当前主流银行的通行做法。将核算职能最大限度地从前台剥离,简化前台操作,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一是整合会计核算职责。将现行分支机构横向分散在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会计核算职责整合至营业部门,由营业部门负责受理准备金存款、缴存财政存款、汇兑、再贴现、再贷款和现金存取等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收入缴库、库款支拨、收入退库、国债兑付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以及处理发行基金调拨、投放、回笼等货币发行会计核算业务。二是推进前后台分离。营业部门承担前台业务受理职责,审核凭证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后扫描上传凭证影像,或对金融机构、财税部门发送的电子报表、入库流水等进行确认后上传电子信息。业务处理中心负责要素录入、账务处理、业务监督等,在后台重复性和劳动密集型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借鉴制造业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并发性作业处理,构建工业化、集约化的大后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可将后台业务处理流程中的付款人账号户名、摘要等非核心的标准化录入要素实行外包,将核算人员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三是合理确定前后台分离标准,对现有业务进行梳理,把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及对业务能力要求较高、难以把握的业务分离至业务处理中心,尽量简化流程,逐步形成集中化、清晰化、规范化的业务处理格局。

(三)促进会计核算流程不断优化。现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流程仍存在优化空间,可进一步对营业、国库和货币金银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梳理,以提高核算效率,降低资金风险。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金融机构和财政、税务等征收机关,目前各金融机构会计数据已实现大集中,客观上为人民银行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创造了条件。一是推进金融机构网上办理业务。金融机构可建立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连接的前置系统,借鉴网上银行的做法,将需通过人民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以凭证影像、电子数据等形式进行网络传送,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人民银行柜面压力。二是促进国库业务电子化。加强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进度和范围,尤其是要积极促进海关税收电子缴库;同时,将财政部门的各种补贴资金、社保基金“五险”收支及退库、更正等业务纳入横向联网系统,丰富联网业务种类,扩大国库服务范围和联网业务量,提升国库核算服务水平。三是改革核算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民银行具体核算业务流程,重新分析定位各类核算业务,以实现安全性和效益性兼顾的最佳效果,如财政存款缴存模式,现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存在分散考核、分散缴存等问题,将财政存款集中至法人机构统一缴存,由法人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负责日常考核,减少缴存业务办理机构;同时延长缴存期间,变按旬缴存为按月缴存,可以上月日均余额为缴存标准,降低缴存业务办理频度。

(四)促进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变。随着会计环境的日益变化,会计核算职能的重心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核算型会计已无法满足现代中央银行管理的需要,推动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发展是会计核算的根本变革。一是会计核算职能转型。会计核算应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向决策参谋转变,提高会计核算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合理利用资源,及时制定政策,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二是会计核算管理转型。目前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已实现电子化,会计核算数据高度集中,但在数据集中的同时,也相应集中了风险,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工作将产生深刻影响。由此会计核算管理职能随之进行转换和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重心转变为会计制度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和会计风险防范等工作。三是会计核算人员转型。会计核算职能转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调整工作角色,从事后确认与计量走向事前预测与计划,实现从后知后觉向先知先觉的转变,发挥好决策参谋的作用。同时,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知识储备,加快调整知识结构,全面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理论与实践知识,持续提高分析与研判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四

新准则中指出,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了获取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它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但准则不涉及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的规范。

从以上薪酬包括的范围可以看出,职工薪酬最基本的内容是工资和福利费。这里工资包括了一切构成工资总额的部分,如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职工福利费一般都是用于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的,对于非独立法人和非对外营业性的职工医院、浴室、食堂餐饮等均可在福利费中列支。五险一金以前被认为是职工福利,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薪酬范围。

职工薪酬还包含了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用等,这是因为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的后续教育提供条件。对于退休职工而言,企业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是其获得退休职工提供的在职期间服务的一种代价;另一方面,企业与职工协议停止其服务但并未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也要按期支付停止服务日至法定退休日这一期间的职工工资、福利并为其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新准则还明确规定,非货币性福利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非货币性福利通常是指企业提供职工的实物福利、服务性福利、优惠性福利及有偿休假性福利等。在原来的制度及相关规范中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被称为职工的隐性收入,企业在对这一部分福利费用的会计处理中也较为随意,给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稽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我国企业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一直是企业较大的费用开支,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造成了企业成本费用信息的混乱。因此,为了使非货币性福利的列支更加规范,新准则明确地将其纳入职工薪酬的范畴,以规范非货币性薪酬的会计处理。

此外,新准则参照国际惯例引入辞退福利部分内容。辞退福利是指对职工还没有到退休的时候,企业提前与其终止了劳务合同,相当于辞退了该员工而给他一笔作为补偿的资金,或者为了鼓励员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

可以看出,新准则更注重对于短期和传统的职工薪酬方式的规范,而对于辞退福利、养老金成本等长期职工薪酬福利的规范则显得较为原则,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目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历史变革和会计发展的现状相符合的。

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企业应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职工薪酬(包括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但解除劳动关系补偿(下称“辞退福利”)除外。

1、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比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应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

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以后一年以上到期的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应付职工薪酬折现后的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应付职工薪酬金额与其折现后金额相差不大的,也可按照未折现金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2、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将企业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计提职工薪酬,税收允许扣除的职工薪酬标准与企业预计金额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处理。

对于报告期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职工薪酬,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企业期末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4、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

5、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

6、其他职工薪酬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xx、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xx、人民出版社,20xx。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五

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效果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若是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将很难在市场立足。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成本控制。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不仅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是为了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普及,成本会计核算作为与现代企业制度配套的体系,发展却比较迟缓。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成本会计核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企业各部门、员工的共同参与。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分工、协调存在严重的问题,成本会计核算难以顺利进行,无法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其二,会计环境不佳。成本会计核算的进行,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而当前企业各部门职能交叉、核算项目混乱,成本会计核算环境不佳,成本会计核算质量难以保证。其三,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落后。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范畴狭窄,难以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会计核算方法落后,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一些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缺乏有效地内部监督机制,难以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完成成本核算工作。个别部门核算流程不细致、纰漏很多,会计信息不完整、可靠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的质量。

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成本会计核算的宏观、微观环境变化较大,一些企业仍旧沿用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对现代化的成本会计核算理念了解不深,在成本核算、控制过程中,以“节约”为唯一标准,对减少支出过分看重,忽视成本管理效益,导致了一系列的成本核算问题,诸如核算效率不高、成本信息错误等。

4.专业会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企业的会计人才聘用不规范,未进行从业资质审核;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对成本管理认识不深刻,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较为落后,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如上所述,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为解决如上问题,应采取如猶设对策:

1.转变企业成本管理观念。

成本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控制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变化。为此,企业应该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及时汲取成本管理经验,提高成本控制效果。国外在成本管理上走得更远,企业可以借鉴、吸收其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成本会计管理经验、成本管理流程、成本核算体系等,为己所用,确保成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为了更好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完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成本会计核算机制,建立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权责,落实生产责任制。为更为有效地进行成本核算,应该进行成本核算分工,设置系统的项目安排体系,优先处理核心项目,提高成本核算效能。

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完善外部监管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成本核算效果的监督、审查,并鼓励社会大众发挥监督作用,针对企业出现的成本管理、核算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其二,完善内部监督体系。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监督体系建设,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优化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培养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降低生产成本。

4.优化配置成本核算人员。

人员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设成本会计核算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会计核算队伍。队伍应该包括如下几类人员:其一,财务人员。企业应选聘在成本管理上有丰富经验的财务人员,其不但要了解企业生产情境,拥有生产车间实习的经验,还需要了解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人员等系统常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发现、解决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其二,统计核算人员。企业应该聘请具有财务知识、统计知识、成本管理知识,且熟悉生产环节、生产工艺的统计人员,植根生产环节,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成本核算主管。其三,表单记录人员。企业要聘请拥有统计知识、成本管理知识,且耐心细致的人员完成这项工作。

三、总结。

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加强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经营决策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常见的问题,提出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企业成本核算的发展。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六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筹集事业经费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的会计核算中,普遍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通过研究发现,收付实现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高校中较复杂的会计核算和经费管理等各项需要。因此,本文将结合现行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弊端,站在权责发生制的视角,将我国及国外的各大高校会计核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对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对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简单探讨,最后将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随着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体质的不断深化改革,收付实现制很难很好的适应目前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需要,而且如果高校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很可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漏洞,这种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高校的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学校的资产情况也不能全面的反映出来。

(一)收付实现制在财务预算及管理方面的弊端。

收付实现制的基本标准是将高校实际支出和实际收入资金的多少来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的,是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在,在各高等院校中,对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一般是基于"应计制"的基础之上的,"应计制"即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根据本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或者是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评测、估算等,以此来对将来几年内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进行确定和编制的。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和不足。比如在利用收付实现制计算和编制学校的学费收入的时候,就是用每人应交的学费数目乘以实际的学生人数得出,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有些学生欠费缓交等情况,会导致学校实际收到的学费数目与最初的预算数目出现差距。所以,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是存在一定弊端和不足的。

(二)收付实现制在收支管理方面的弊端。

现在在我国的各大高等院校中,很重要的一笔资金来源就是学费的收入,而学费的拖欠及缓交等情况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因此怎样乐观准确地记录和核算学费的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待解决的问题。而如果继续实行原先的收付实现制的话,也就是说,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将学校实际收入的学费数目作出编制,而对实际上应该收却没有收的问题视而不见的话,会出现高校的收入少计,资产记录编制不准确等问题,不仅仅对学校应收学费数目不能准确的反映,而且也对学校筹集一些办学的经费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得学校的经费财务流通紧张,影响资金的流动和运用。

(三)收付实现制在债务编制和资金支出方面的弊端。

为了更好的进行建设,创造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校园环境,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基本的设施建设,而基本建设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而这些贷款的本金及利息都需要贷款的高等学校来偿还。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看,学校不能提前将所需要支付的利息在财务收支表中进行确认和编制,只能在学校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时才可以将需要偿还的利息费用计入支出的财务中,即所需偿还的利息费用不能作为负债提前记录下来,而这样的话,产生利息的时间是最初贷款的时间,而偿还利息的时间是后来的支付时间,即时间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学校的财务管理方面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事实,从而对学校的财务再支出等相关问题的决策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

1.高校财务投入产出的准确性需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活动的数目在不断增多,形式在不断趋于多样化,而活动的经费投入和产出情况则需要准确的编制和真实的反映,因此,利用权责发生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准确核算,可以大大提高收入支出情况的准确度。尤其是当高校在兴办各种类型的企业,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此时贷款的本金及利息等各款项便需要进行准确的记录,运用权责发生制在进行会计核算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学校的日常资金管理中,应该收入的资金、实际收入的资金、外部欠缺的资金等各项资金都应该准确的编制,并且向学校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因此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2.高校学费的收取和核算需要。学费收入是我国高等院校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学生向学校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学校有义务向学生展示收取费用的各项具体说明。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应该对学生所交费用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包括拖欠和缓交等情况也应该具体的核算和展出,以便监督。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学生的收费情况进行核算可以提高学费收入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高校预计费用之外的财务核算需要。因为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即高校所需要的经费预算需要纳入到国家的财务预算中,因此对于高校预算之外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会计核算,对于财政拨款来说,可以按照之前的收付实现制来进行核算,两种机制搭配使用,有利于高校会计核算的准确度。

(二)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核算中应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资金收支的透明度。目前在我国正在进行大力的反腐,虽然在财政信息方面已经大大提高了透明度,但这个问题在短时期内仍然难以彻底解决。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财务报告中可以揭示出很多的负债情况,使得财务报告更为客观和全面,不仅仅提高了资金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

2.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权责发生制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在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被明确的意识到,并且非常重视权责发生制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很多实际研究情况表明,这种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确实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权责发生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制度,并且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因此,我国在体制改革中也应该吸收西方的先进的经验,与世界主流接轨,追随世界发展的脚步。

3.有利于信息反映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作为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基础制度,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资本输出和日常支出两方面经常出现混淆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的原则是详细的记录各项支出的费用,并将费用类型进行分类,这样的话,在信息查询的时候就会十分方便,节约了人力和时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该合理的进行资本支出。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市场上的经济规律及风险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测,以免在财务决策中出现较大的错误而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对外投资的时候,应该谨慎考虑,防止出现仅凭主观经验来进行投资和判断的情况发生,努力做到资金支出的准确性,保持资金能够很好的流动,降低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

(二)高校对收入的提前确定和预算。

建立学生的个人银行账户,在学生开学前应该向自己的银行账户中缴纳学费,财务部分根据相应的收费标准来进行收取和扣除,运用权责发生制将应收的资金数目进行进一步明确,从而将学费细化,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学费的主要款项。

(三)高校代服务机构的垫支核算。

高校代服务机构的垫支核算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准确的财务核算,在抄写表格,分发工资时进行确认债权,并将这些项目的应收款项详细记录,双方约定好偿还日期进行偿款,以便未来的继续合作。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核算中如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必会对我国的体制改革起到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2]薛杰远.权责发生制用于高校会计核算的效果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xx.

[3]田川.浅析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xx.

[4]肖迎权.责发生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xx.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七

石油天然气这个特殊的行业主要以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效益递减、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以及生产周期长等为主要的特点,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会计核算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价值补偿方式、财务会计报告四个方面对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石油天然气行业这种流体矿采掘行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物资,但是无论是其经营过程,还是其生产对象都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性又决定了它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有着大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该企业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全过程都中都充分显示着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主要对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石油天然气行业中会计确认首先就是对资产的确认。一般工商企业主要是通过商品流通渠道来对资产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进行拥有和控制,购买资产所花费的实际支出也就等于资产的价值。但是石油天然气行业较为特殊,油气资产是其拥有与控制的主要资产,而油气资产的获得不是通过商品流通领域购买的方式获得,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矿区权益的取得、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和油气生产等多个生产阶段所获得。因此,在对油气资产进行资产确认时,应该包括就生产阶段的不同来进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但是目前会计核算中还没有对油气资产概念的界定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其次,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成本与费用的确认方面相比,石油天然气行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油气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了该企业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的特点。最后,矿业权流转中的损益确认也是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确认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一般工商企业中对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进行转让的同时,应该对损益同时进行确认。但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对矿业权进行转让时则大不相同,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确认损益。

历史成本原则是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会计的计量基础,但是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是,石油天然气企业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并通过完全成本法或者成果法来进行核算。净现值法(现金流量法)、勘探费用法、经验估算法是国外油气储量价值评估常用的三种方法。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发生的主要成本主要包括矿区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四个部分,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核算结果是以上四种基本成本的资本化或者费用化。如果为前者,就需要采用成果法,将发生的已耗成本或者是生产成本、减损成本、废弃成本作为成本并计入费用中;如果为后者,则需要采用完全成本法,可以将成本视为当期费用。在一般情况下,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应该采用成果法来进行成本的核算,这种方式符合“变异成果法”核算的习惯,并且也与国际上大型油气生产公司所使用的制度和方法相同。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来选取加速折旧法、直线法等会计政策作为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但是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一经确定就无法进行变更,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就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无言,油气资产的价值与年限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其递耗以及地下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单位产量法一般为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油气资产的价值补偿方式。相关文件中曾规定,单位产量法一般用于资本化下矿区成本与相关设备和设施成本的摊销中;而在资本化下,如果是未探明矿区取得成本或者是钻井成本,均不应该在摊销中进行计算,并且应该定期对未探明矿区进行准确的评估,查看是否存在减损等情况。成果法下,折旧方法一般用于辅助设备设施中,折耗方法一般用于探明矿区取得油气资产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表明,通过三大报表、相关附表、说明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揭示。这也就意味着,一般工商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来揭示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来进行投资决策。但是,这些揭示的信息对于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而言是远远不够用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效益递减、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比例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油气储量的寻找是其主要的风险所在,因此大量表外信息在该财务会计报告中是必不可少的。相关文件中要求,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应该包含特殊资产的相关内容,例如资本化成本的原值与净值、储量变动情况、各生产阶段的成本等内容,还应该对未来现金流量以及与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有关的内容进行揭示。

就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而言,仅仅靠《企业会计准则》来对该行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油气公司的改制、油气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应该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规范体系,来对其会计核算办法以及会计准则进行制定,对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全过程进行规范,通过会计规范体系与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核算办法的有机结合来构成该行业会计核算新的规范体系,并且该行业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强,使医药连锁公司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对医药连锁公司来说,加强公司的成本管理并创新会计核算模式,对公司壮大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药连锁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有利于医药连锁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医药的成本,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水平。

关键词:医药产业;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医药行业也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对医药连锁公司而言,公司医药的销售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药连锁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而从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的层面上来说,加强成本控制,特别是控制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公司利润。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物流成本加大。

从医药连锁公司的角度来说,医药的商品种类多种多样,且数量巨大,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再加上医药连锁企业,发展规模较大,有较多的分店。分店的数目众多且都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会加大成本的支出,特别是在医药运送的物流成本上。一旦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的物流配送机制,就会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医药连锁企业的店分散过快也会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

2.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没有真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好方法。而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成本管理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较小,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会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从医药行业的整体来看,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较为落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对医药价格变化方面,不够灵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从实际来看,医药连锁企业真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管理中的较少,许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法维持成本管理,大大降低公司的竞争力。

3.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中的人才素质较低。

人员的素质对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核算水平的高低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当前,在医药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缺乏专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成本管理的人才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性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容易使相关的`成本管理数据失真,就不能够及时反映医药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加强医药的成本控制,影响医药连锁企业的利润。

4.预算管理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医药连锁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总部与各个门店之间的成本费用支出并没有实现严格地预算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经营指标列入到预算控制中。而从实际来看,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容易使总部对各个分店的成本费用支出的考核出现漏洞,难以全面控制超出范围或超出额度的成本费用,实现逐层的审批程序。

随着医药市场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医药产业的发展中,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看,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从研究医药连锁企业来看,许多企业还是实行按照售价来核算的方式,也就是将公司库存商品的毛利放在“商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中统一核算,在月末的时候一次性计算出已经销售商品与库存商品之间的综合平均的毛利。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虽然核算简便,能提高核算的效率,但却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加大公司审计的风险。如在医药连锁企业库存商品的时候,容易出现虚报数字的现象,利用调整医药的商品售价来弥补总额;而在出现商品数量盈余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隐瞒不报,乘机侵占公司财产。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不利于提高医药连锁公司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

医药的品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药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商品的批号和有效期都有极高的要求。故医药连锁企业在毛利核算时,就不能简单按照单品销售获得的毛利之和计算,而是需要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的综合差价率,通过结转相应的医药成本得到。但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通过进销差价与进货售价之间的金额之比的加权平均数来获得,极易受商品当期需要进货药品的影响,变化极大。因此,其无法真实反映出绩效差价率和公司的毛利,也就难以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三、医药连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与创新会计核算模式的建议。

1.提高医药连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会计核算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并且强化公司的预算管理。首先,医药连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建立健全责任会计体系。将公司的各类经济责任指标与财务指标详细地分解到各个员工身上,明确各个员工之间的工作范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形成一个量化、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的规范性。其次,要强化医药连锁企业的预算管理。在医药成本费用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药品从供应商经过连锁企业到最后流向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中都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并且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药品的采购管理时,要事先做好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公司的药品采购任务,从而有效控制采购的成本,降低医药连锁公司的成本支出,提高竞争力。

2.企业的商品按进价核算。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现有财务、业务的信息系统软件,所有商品按进价核算,也就是企业所有库存商品均按进价入账,采用个别计价法结转成本,即销售时每个商品均按其成本跟踪结转,毛利从每一商品售价与其结转的成本差额中体现,从而克服按售价核算时因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而模糊同一商品因每批次进货价格不同而产生的毛利,或因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而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成果这一现状。

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采用总部—分店的组织模式上,其会计核算模式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分店的所有账目需要统一到总部的账目中,分店是报账的单位,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用相应的甚至辅助的账目来提高核算质量,并且要定期与总部的会计核算部门开展对账工作。分店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等都全部归属于总部的会计核算范围中,采用统一核算的方式。

4.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会计核算模式。

医药企业在采用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管理模式时,会计核算的模式与总部—分店的模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分店的账目需要全部交给区域总部核算,同时门店也充当一个报账单位的身份,需要建立相应的辅助账目,也需要定期与区域总部之间对账。而医药连锁企业的总部则需要在每一年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合并区域总部的会计报表与总部报表,从而编制出综合的会计报表,如实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四、结语。

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与市场经营的复杂化,医药连锁企业要壮大自身实力与提高市场份额,就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从而有效加强成本管理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作者:钱王芳单位:绍兴震元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财政管理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管理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乡镇财政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基层表现,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又是乡镇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两者的分析与思考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现今的乡镇财政管理体系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由于缺乏一个成熟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会计核算。

财政管理是指政府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管理,是政府为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对所需的物质资源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活动的总称,简言之,就是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如今的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加强对两者的改进和完善,实现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准确化,避免因此而造成资金得到不良利用或者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结果。

一、统一政策,精准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税费等各方面的改革,乡镇财政管理基本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也基本上反映出乡镇财政管理资金活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不排除少数情况的发生。例如预算10万元救灾款通过授权额度拨到民政零余额账户上,发给农村贫困户上,因没有卡号,只能通过提出现金发放,而财政会计软件中设置了现金业务每日3万元提现额度,与实现财政管理资金活动存在一定偏差,未体现出救灾款发放的时效性。会计核算中个别业务做到灵动性,特事特批,尽量与乡镇财政管理相适应。由于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工作还没有相关的统一政策与文件,没能正确指导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使两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能、内容、方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针对这样的现象,不管是国家也好,各省市的财政部门也好,最紧要的目标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给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关于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管理体系,把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与职能,促进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运行。

二、完善运行与监督机制。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必然离不开其运行与监督机制的优化。一方面,要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多纳入素质高、业务精或者财经类专业人员,提升财政队伍的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作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象征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在纳入专业性人才,优化人才队伍以后,还要对相应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定时更新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素养,更新其对本职工作的认知,促使工作人员随时对工作保持一个新鲜的充满激情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完善乡镇财政体系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由于财政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常常与国家拨下来的资金“打交道”,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话,那么乡镇财政机制的运行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国家拨到农村的各项资金,基本上都具有紧急性,所以很有必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对资金的去向以及资金的运转给与严格的监督,避免因为监督不利导致资金管理出现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改善乡镇财政办公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单位是整个财政系统中最基层的单位,因此在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方面相对落后,或者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虽然近十几年来乡镇财政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与完善,但是与标准硬件设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计算机老化、数量少、配置低运行慢等情况,都需要必要的改善。这不仅是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手段,还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改变以往沉闷、死板、没有激情的工作状态。因此优化乡镇财政办公条件,引进先进的、全新的办公设施对于优化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市的相关部门,都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不应该放任不管,要主动走进乡镇财政与会计核算部门进行实地的考察,对相关的硬件设施与办公环境进行记录,然后着手对此进行改善,避免因为这些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避免因此导致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无法正常而高效地进行,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国家财政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关系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一系列问题是否能够顺利解决,更高层面上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市政府,都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显著位置,并着手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牛洪常.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不断加强乡镇财政管理[j].科技信息,20xx(29).

[2]余华珊.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财政金融,20xx(5).

[3]宋文斌.我国乡镇财政体制重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6).

[4]姚孝贤.对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思考[j].西部财会,20xx(8).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二十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应收账款管理也成为与企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各企业间经济联系越发频繁,赊销、赊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企业经营方式,这一背景下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更是十分必要与重要。

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应收账款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研究调查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时常会存在有部分资金收不回来,从而有账单停滞以及坏账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系统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迫于竞争及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加速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进行资金筹集与流转。分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是优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策略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1.1商业竞争。

商业竞争是应收账款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赊销”应运而生,并在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赊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卖方让买方取走货物,而买方按照协议在规定日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货款的过程。赊销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销售方式。对于买方而言,赊销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赊销购买能够缓解其资金周转的压力,在不支付资金的情况下获得商品或服务;其次,赊销能够给买方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时间,在付款问题上占据主动地位。对于卖方来讲,赊销带来了一定的益处。首先,赊销能够吸引和刺激购买力,增加销售额,提高竞争力;其次,赊销能够起到稳定客户的作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稳定老顾客资源;最后,赊销能够减少企业的库存,降低存货积压的风险压力。但是,大多数企业只会看到赊销的好处,而忽视赊销带来的风险。应收账款产生的同时虽然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但是也加大了经营成本,产生呆账坏账的风险也在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企业很有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

1.2销售和收款存在时间差。

由于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时间与实际收到账款的时间不同步产生的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问题。结算手段的不同,影响了企业的收款时间,尤其现在的电商销售的形式下,资金的到账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后开具发票,确认销售收入,但是货款没能够同步收回,便产生了应收账款。

1.3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薄弱。

除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和结算方式等客观因素外,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意识薄弱也是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企业还是没有意识到进行应收账款的重要性。首先,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负责人普遍只重视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促使会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不清楚如何按照哪种规范的流程统计资金出入情况,致使企业资金出现一种资金大量外流,而没有及时收取回款的情况出现[1]。其次,很多管理者对于应收账款管理缺乏理论认知和实际工作锻炼经历,企业没有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应收账款的目的是反映和监督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企业的生产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出现,企业为了更快的发展,都会增加应收账款业务。因此,应收账款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

应收账款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资金短缺,流动资金不足,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持续性发展以及内部管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和优化经营也起着推动作用。

2.1促进销售在市场经济不景气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客户作为买方,希望通过赊欠的资金来取得商品,缓解资金压力,节约资金的时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卖方也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加快企业的销售进度。

2.2增加企业信用,化解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会计在进行应收账款保理时,一般情况下要与银行签订一定的有效合理的保理额度,就企业而言,借贷欠款方一般也是存在有固定的客户资源,所以与之合作的金融机构相对而言也能够进行合理评估,从而采取有效手段来控制风险;对于销售型企业而言,有利于降低所投资金成本,节约应收账款管理的会计人员堆积,促进资金流动,化解潜在的财务风险。

2.3减少存货,加快企业资金流转。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企业资金短缺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应收账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为融资需要提供抵押或担保的压力,将会大大改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减轻企业压力,加快企业快速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下,企业更应该科学、合理地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3]。

3.1对客户信用资产评估不够严格。

某些销售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对于客户的信用资产评估标准放宽甚至“造假信用报告”,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应收账款存在漏洞的风险,也在一定范围内拉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速度。这种情况下尽管销售了大量的商品,提高了企业的收入,也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并且收回难度大。

3.2缺乏对应收账款的激励管理。

很多企业只重视员工的销售业绩和为企业的创收能力,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后续跟踪。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应收账款的激励机制,对拖欠的货款追回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员工没有应收账款催收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开展。

3.3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够高。

很多企业负责人则主要以拓宽市场为主,不断挖掘新的投资目标,从而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壮大自己的工作团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够重视,委托第三方代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对于后期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则缺少关注,没有应收账款管理系统,或者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落后,缺乏科学性,缺乏专业会计人才对应收账款管理。

3.4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发展对应收账款管理影响。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交流都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数据的容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由于互联网信息数据的多重多样,会计人员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对于有效数据的摘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毫无价值的数据信息束手无策,导致工作完成能力直线降低,极大打击了企业会计的工作信心和职业理念。所以在大数据环境下,如果还是对传统的信息供给方式进行应用,那么很难将人们的需求进行满足,一旦数据容量增加,那么也会凸显出数据值,所以人们应该筛选信息,不断地推动大数据的个性化发展[4]。

4.1加强应收账款的前期管理工作。

企业在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大力度培训销售人员的工作态度,明确工作内容,规范工作准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重视对客户的信用度调查。做好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要提升风险管理意识,重点组织进行风险案例的学习研究,取长补短,最大额度降低成本,力争获取最大效益,从而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避免赖账、坏账的情况发生。

4.2建立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跟踪评价;加强销售人员的回款管理;定期对账,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控制应收账款发生,降低企业资金风险;计提减值准备,控制企业风险成本;建立健全公司机构内部监控制度,做到建立销售合同责任制;设立赊销审批职能权限;建立货款和货款回笼责任制。总而言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坏账的基本前提。

4.3建立应收账款激励机制。

企业建立应收账款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对应收账款催收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中。例如,将应收账款的回款率和员工的奖金发放比例挂钩,应收账款责任到人,回款率高的员工获得的奖金比例高,反之奖励比率低;或是建立奖励机制,能够完成应收账款回款任务的员工,按照汇款金额给予5%~10%的奖励。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精神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协作,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以人为本进行管理。

4.4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整个会计行业也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择取要求变高,要更新工作要求标准,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熟练使用各种各样的软件,会结合大数据分析工作内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对客户的信用水平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和坏账率。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和应收账款在企业运营中的影响,指出了很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模式落后,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受内外环境两方面影响。优化健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模式,以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尤为重要。企业在严格客户评估筛选的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注重会计人才培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1]张殊敏.会计工作中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效控制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xx(6):87.

[2]朱莉莎.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及相关会计处理探讨[j].消费导刊,20xx(21):203-204.

[3]张琦.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策略探究[j].中国商论,20xx(12):73-74.

[4]陈志永.基于大数据影响的企业会计工作应对措施[j].商情,20xx(11):22.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二十一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特点与新形势下发展要求间存在诸多矛盾,如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滞后性与业务发展先进性的矛盾,内部控制手段的单一性与业务灵活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理解有偏差,以为会计核算内控只是简单的制度执行,而没有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会计控制。此外,部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形式上控制或者只是领导部门的事情,将内控管理归纳到稽核、审计和管理层的工作内容中,忽略了一般会计核算人员的作用,没有做到全员参加。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当前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健全,人员配置也算合理,但是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强,防范意识不足,会计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疲劳”化倾向,在制度执行的过程当中,时常出现小的控制漏洞,降低了规章制度执行的刚性。虽然单位内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具有较强的牵制力,不存在大的漏洞,但是岗位设置还存在瑕疵,要以“岗位和职责分离,相互监督制约”进一步调整岗位设置,坚决杜绝相互兼岗、串岗现象。此外,内控制度执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内控效果的反馈和评价体系还有待提高。

(三)监督检查效果不佳。

我国中央银行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监督检查体系,并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监督检查体系检查效果不佳,审计监督检查略显薄弱,缺乏整体全方位检查,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在业务流程的监督方面,没有对业务风险点、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进行细化分析,监督系统存在小的盲点,或者照搬上级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改善中央银行环境,优化内部控制目标。

改善中央银行环境,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确保内控部门监管评价功能。不同部门在工作人员合理配置基础上,对权限和职责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人员整合要做到人尽其才,检查指标要按照中央银行的标准执行。建立内部控制文化,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建立“审慎稳健,诚信尽责,创造价值”的核心文化观念,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优化内部控制目标,完善账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稳健的发展意识,建立有效的账务集中核算操作内控制度,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管工作,预防控制业务上不必要错误的产生。

(二)加强风险评价,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

明确银行内部的权责,加强风险评价,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并且相互牵制,将风险评价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树立“业务发展,内控先行”的理念,业务方面严格执行角色互斥和岗位操作牵制制度,业务授权和业务经办相分离。加强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动用一切“能动因素”,提高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深入研究新系统、新业务,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和风险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应该以业务流程为控制对象,规范流程控制,制定内控制度,真正做到业务和内控“齐头并进”,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实现重要事项审批系统自动控制功能,将会计重要事项审批有机融入到业务处理流程中。

(三)加强控制活动的执行,完善信息沟通体制。

信息沟通要求对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保证银行内部控制条理有序,明确管理职责界限。加强控制活动的执行,完善信息沟通体制,建立灵敏、系统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交流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再造业务流程,强化科技约束力,在人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之间寻找结合点,比如整合abs、固定资产等系统,整合tbs与国库统计分析系统。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会计行为自律,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的高素质会计人员。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还应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都能够严格依法、合规履行职责。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建设,设立数据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总行为核算主体,分支机构为业务终端。省中心n省中心1网点1网点n网点2网点1网点2网点n总行............图1央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构架图acs系统有助于实现中央银行会计数据的高度集中,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实现内部信息数据的网络化传输和共享,并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他们的'资金管理水平。同时,系统还可创建严密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的灾难备份功能。

(四)强化内外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银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涉及到内部控制的方法、程序和手段。风险控制方面要求对每个风险环节都要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警、识别、评估和分析,并且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内部监督要全面,外部监督范围要广泛。健全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将账务核算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健全账务核算内控监督评价体系。充实审计队伍,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保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全面性,深入每一个操作点、每一道操作流程,一查到底,不徇私情。落实会计工作的行长负责制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划分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大违章操作的处罚力度。丰富监督手段,强化技术硬性控制力度,化解风险转移问题,有效防范内部控制风险。

新形势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内外监督,健全相关监督制度,加强风险评价和管理制度,不断改善银行内部环境,优化内部控制目标,提高内部控制效率,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高校会计核算的论文篇二十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逐渐从过去那种一味依赖扩大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以及以大量新产品、服务项目占领市场的粗放式经营管理逐渐向重视内部管理及生产技术创新升级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转型。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因此,面对企业对于高新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在市场扩大化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建设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搞好了自身建设与管理,才能够更好的发展经营运作,才能够显示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市场优势。而对于现代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财务管理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时期,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及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专利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的地方。因此,如何才能够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方面的具体工作质量就应该成为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与决策者在扩大市场、加快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起来的东西,只有搞好了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才能够发挥出专利知识产权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效益获取方面的能力,才能够通过专利知识产权的研发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及企业综合实力提升赢得更多优势。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工作随着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及专利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已经在具体核算及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变化及企业的不断发展,当前来说,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的问题。首先,意识问题是管理水平提升的第一阻碍,虽然高新技术企业运作不同于普通企业,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管理者在意识上不够与时俱进,仍然不够重视内部管理及会计核算,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也比较关注实际应用而忽视了会计核算方面的力度加强,从而给企业运作造成不小阻碍。同时,在与之配套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仍然有待提升,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也让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实现质的突破。此外,在具体核算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都还是存在着不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会计核算方面的水平提升,对于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将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前文我们已经就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及罗列,这些问题所包含的方面众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想要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的具体成效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加强,避免只关注某一方面而产生管理及操作上的短板效应。

(一)树立科学工作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势头是非常强劲,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显现出自身优势。但是,在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方面仍然因为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及因素影响而存在着不够重视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之类无法为企业带来直接经营收益的工作的偏差认识。这种偏差认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影响尤为重大,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风险较高且成本回收周期较长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必然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非常重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强科学工作意识树立十分重要,科学工作意识不仅是要明确在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重要性方面的意识树立,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具体内容及操作特点进行切实的知识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对于企业管理层及领导层来说这种学习尤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管理工作中的流于形式、才能够在具体管理及细节把控方面真正加强管理力度,才能够在企业内部为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升。

专利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工作相对于一般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更为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也具有更高要求。当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较前些年有了明显进步,但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方面的具体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会计档案管理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科学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档案管理应该推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渠道管理模式。会计档案电子化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应用初级阶段,会计档案电子化不仅应该表现在以数据录入代替人工纸笔,更应该体现在会计档案数据录入形式的多元化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知识产权核算,其会计数据不仅包括了数字、符号等简单形式,同时也包括了视频信息、音频信息、图像信息等新型形式,会计档案电子化能够有效利用云端技术以及在数据信息录入方面更大的兼容性将更多更全面的专利知识产权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录入与保管,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为包括会计核算在内的众多工作提供便利。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渠道管理也能够大大提升会计档案数据信息在管理方面的安全性以及有效避免单一管理模式而产生的数据无法有效核对等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便利。

(三)加强无形资产核算质量。

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只是产权核算相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更为复杂,因为其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准确核算。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应该根据专利知识产权研发的特点来进行区别与单独操作。首先,在开展专利知识产权研发的过程中要设置待处理研发支出户头用来核算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研发材料费、研发人员管理费、研发人员薪资及奖金福利等费用、研发所需设备的使用费管理费以及折旧费等),同时还要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咨询及相关管理内容所产生的成本支出,从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其次,专利研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财务风险,因此也应该设置相应的研发风险准备户口,研发风险准备金户口的数额应该按照当期研发项目开发经费总额进行一定比例的提取,一旦开发项目失败,则用于抵扣相关损失,如开发项目获得成功,则一次性转回并在待处理研发支出中进行减除。

会计核算的披露内容不仅显示着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果,同时其披露数据也是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与决策者进行有效发展决策的最重要依据。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数据披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全、不重视非财务数据信息及时披露以及缺乏具有主动性的未来预测数据披露等内容,所以必须进行有效改革才能够确保会计核算披露工作能够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具体来说,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数据披露范围,尤其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具体工作来说,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有效披露,不仅要及时有效的披露其历史成本,更加需要披露其现实价值。由于相当大一部分的无形资产暂时无法以准确的货币形式进行计量与判断,所以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要更为详细的对无形资产未来价值、企业发展影响力乃至行业发展影响力的准确披露,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能够更为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了解会计核算内容、结果及企业业绩与资产状况,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助推。

(五)加强人员队伍素质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在专利知识产权会计核算方面因为与普通生产经营性企业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因此在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方面就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在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具体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人员培养、技能提升方面的工作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采用内外结合的形式,即内部人才库建设与外部人才培养渠道建设。内部人才库建设应该深入到人员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包括基本的工作绩效、出勤率、日常工作表现及绩效考核成绩,同时也要加强与考核人员的沟通交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层与基层在信息交流及反馈方面的有效互通平台。从而一方面帮助企业管理者更为准确的了解企业内部人才分布及技能水平,实现岗位配置方面的进一步合理化与科学化、降低人才外部招聘造成的管理成本与招聘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有效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配合方面的力度。外部人才培养渠道建设方面应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沟通协作,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的特殊要求与管理要求为高校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教育资源及相关教育信息,从而提升高校在专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质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实现企业、人才、高校的多方共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1294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