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总结要突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反思。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总结和概括经验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地理教育论文篇一
摘要:美术教学在当前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的美术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考虑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一,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天地,开展户外观察和写生,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身边之美,从而形成直观的感受。第三,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在肯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第四,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充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相信,只要美术教师善于培养,耐心指导,农村的小学生一样会热爱美术,拥有善于发现美的艺术家的眼睛。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它的美育功能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陶冶他们的美术情操,带领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要动力。有位著名心理学家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刚回到教室,他们或玩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或参加课间体育活动尚气喘吁吁,大多数同学都情绪激动,心绪难平,如果这时候老师立即传授新知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中老师应该用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笑话、小谜语、小故事、小游戏等教学手段,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精美的图片,把学生的心收回来,回到课堂中,然后再不失时机地揭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导入时,我们可采用故事导入、音画结合、音乐游戏和利用电教等都是引发学生产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对象,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可选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城市中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对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这样的经济条件尚不具备。但是我们拥有比图片、视频更加广阔的真实地自然。因此,贴近自然、观察生活将是引领学生走进美术、喜欢美术的'重要手段。
三、鼓励式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让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分数等级来进行评价,不要指望用某种固定的方式判断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们需要的是有感情的语言,需要教师找出其闪光点。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和耐心的疏导、帮助,不仅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培养,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以前或传统的那种教师专制的那种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既是在课堂上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好朋友。《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剧目的设计师”,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乐于跟学生一起学习、表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兼任指导者的职位,引导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美术活动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在教和学的关系上,我们应该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入手,确立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从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尊重可以体现在教师鼓励学生的眼神中,亲切的浅笑中,甚至在举手投足的细节中。
总之,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为美化和丰富学校的活动环境提供了材料,不仅使身处农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更有效地促进了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了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了农家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作为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信任鼓励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又有所提高,使其个性得以发展。相信这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欢乐,更有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地理教育论文篇二
地理课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等,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费力。如果,教师们借助地球仪、地理景观图或者电视录像等,将原本比较繁杂的教学内容以一种比较直观化的且生动化的模式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撒哈拉沙漠”的相关气候时,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沙漠动植物的生存视频,通过它们顽强的生存能力来反映出沙漠环境的恶劣,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降到山区的相关内容时,也可以先播放出一段太阳下山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主要是因为太阳的照射导致岩石热胀冷缩最终导致岩爆。然后,再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响声,教师再讲解其中的原因,结合多媒体课件,既形象,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会因为好奇心而全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也充分地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做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又能形成活跃和谐的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还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出一份力!
地理教育论文篇三
本学期,根据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统一计划,统一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业全批全改。
二、教研组教研活动情况回顾。
1.组内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且共享课件资源。
2.每周集体备课一次,交流进度和自己对这节课教法的设想等,就相关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原因,统一对策。
3.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最终解决自身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并在客观上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4.期末考试试卷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进行出卷分析,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练习的数量与难度。
5.初步形成应对初二地理会考的模式。既重点针对地理后进生,教师个别辅导和学生对学生辅导相结合、知识点与练习的落实相结合、教师间的分工合作等方法,尽可能的转化地理学习后进生,在本学期进行的泉州市地理会考全体同学都取得“a”;初一期末考及格率100%、a率达94%以上。
三、本学期教师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在20__年泉州市地理教学创新设计比赛中,黄慧琦老师《埃及》教学课件设计获得晋江市及泉州市一等奖的佳绩,朱诚恳老师的论文《初中地理课堂图表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发表在《地理教学》(20__年第20期,cn31-1022/g4)。
四、本学期教研组存在问题分析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
2.进一步加强组内授课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变学生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加强课后作业及检测的强化落实。
4.推进本组的教研方向,形成本校初中地理教学和教研特色。
地理教育论文篇四
摘要:养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强调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道德素质。
养成,即“培养,使之生成”。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常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经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成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1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1.1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曾经有人总结出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从中可以看出,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崇高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违背要求的行为持宽容态度。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仁、孝、忠、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都非常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考试作弊、做“枪手”;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奢侈浪费、消费攀比;损坏公物、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等。
道德教育覆盖面小,缺乏认同感。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应试的态度对待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应该怎样”都不加探究。目前,道德教育介入的主要是学习领域中的课堂教育这一块,宿舍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交往、两性关系等领域,教育几乎是盲区。学生只知道了一个目标就是去积极进取、获得优秀,却很少被教育取得这种目标的手段需要正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当面能力养成都形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趋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甚至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许多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而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脆弱,甚至以跳楼、服毒、投湖等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培养。
1.2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看来,“养成教育”似乎是基础教育的要旨,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正是要在蒙童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以培养正直的品德。但基于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认识,倡导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由德育的地位决定的。道德养成教育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懂得了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荣辱观,培养了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但是在大学时期,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会使道德认识更为深刻。道德情感更为丰富,道德行为更符合规范,但这需要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攻读、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将德育过程虚化。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申和强调。教育的本质强调实施养成教育。叶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个体的稳定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
2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1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德建设,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教师只有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身边时,就会坚定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所以说,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这往往是由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2.2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位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使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单靠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长年坚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追求进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还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评价办法,使其与学生奖励、评优、毕业等建立真正的联系。
2.3养成教育要具有可行性,贴近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注重理论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养成教育做实,教育内容就要求具体一点,做到明明白白,着眼点要小一点,具体人微,以小见大。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具体直观,标准要明确而清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及以贯的信念和作风。
2.4优化道德环境,建立道德奖惩监督机制。
教育只有在较好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道德养成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另外,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奖惩监督机制。虽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受惠者的感激、舆论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回报,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相信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家庭道德文明的氛围,对减少乃至消除学生的道德失范,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会起到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教育效果。
地理教育论文篇五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我在地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趣味性教学,感召兴趣。
中学地理是一门富饶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的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感召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毛主席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两句诗,以及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挺拔险峻,峡谷瀑布的秀丽风景;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等等。都能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如果教师选择有地理性,趣味性的地理谚语穿插在教材的讲授过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
类似这样的短诗断句,地理谚语不胜枚举,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四、巧用成语教学,助长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会顿时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在学习东亚时,形容日本与我国的位置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与朝鲜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北欧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可形容是“星罗棋布”。用“滴水穿石”来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比较恰当。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可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来比喻。在学习地下水潜水时,可提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成语在科学上是否可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提出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在学习农业生产时,对于集约经营可用“精耕细作”来说明,对于粗放经营可用“广种薄收”来表达。南极洲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对人们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学习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时,可说明我国几个“名不副实”的矿产地,即甘肃金昌产镍,甘肃白银产铜,青海锡铁山产铅锌,贵州铜仁产汞,湖南锡矿山产锑,这样描述使学生产生兴趣,印象深刻。
五、利用漫画教学,启迪兴趣。
又如在讲水资源利用问题时,我选了一幅叫做《宇宙乞儿》的漫画。画面上地球伸出两只手,哀求道:“请施舍点水给我吧!”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教育论文篇六
摘 要:现今建筑中的绿色理念得到广泛关注,其意义与价值已经获得了社会肯定,然而绿色建筑特别对于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来说还是具有不少问题的。依靠针对现今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强化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措施方法,期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绿色工程;施工;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分析。
1 前言。
2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实行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针对现今实情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处于持续建设发展阶段,而其中各种缺陷问题正不断改进,过去建筑项目施工管理是较为粗犷的,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特征。并且项目施工过程当中资源耗损常常会高于预算,在环境方面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优化建筑项目的施工现状,一定要实施科学化管理,增强施工设备的信息化、机械化与工业化程度,强化施工污染物与废物的排放控制,减少施工当中的资源耗损,确保各参与方都可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运用分析。
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是施工现场中的关键污染源,其防治需要从下列几方面来把控:
(1)泥浆污染的控制。泥浆污染主要存在于土方工程与基础工程中。泥浆污染的防治主要是利用人工方式来固结泥浆,以及利用具体的技术来处理泥浆污染。
(2)扬尘污染的控制。扬尘属于施工污染物中最为重要的,其原因为扬尘量很大,影响范围很广,爆发扬尘的时间一般是干旱以及大风季节。必须对扬尘的形成与来源展开系统地分析,其中比较有效的防控方法包含设置围挡,现场道路的硬化处理,淋水处理,清洁燃料的选用。
(3)光污染的控制。要尽可能降低电气焊发出的亮光,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是通过装设围护来防治光污染。
(4)噪音污染的控制。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一些运输车与建筑设备,特点是位置不固定,时间比较集中。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包含加强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夜间作业的监督,选择低噪声设施。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2)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3)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5)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
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简单点说就是减少在使用中不必要的消耗.使用转换率更高的设备,例如:(1)烧同样多的煤,炉子的效率就比直接在地上点火要高.因为炉子让热量集中释放了,而火堆是将热量释放到四面八方,都浪费了,效率低。(2)用同样多的电,在同样亮度的情况下,节能灯的照明时间要比普通灯泡长几十倍。(3)使用可再生能源或绿色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而尽量减少煤炭或者石油的消耗。(4)从人类的习惯和行为上,避免不必要的能源使用。比如身边小事,就是随手关灯.再大一点,就是让城市里的探照灯不随意往天上乱照,减少耗电。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2)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优化钢板、钢筋和钢构件下料方案。(3)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4)采用“三维建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等先进施工技术,精密设计、建造,提高材料利用率。
節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绿色施工中,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有:(1)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2)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3)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的绿色植被。(4)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技术管理要点。
在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要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对于施工现场装置要及时更新,不断优化改进收集系统。通常南水手段是要在项目现场排水沟中进行,借助地下排水管,确保雨水都有效收集至收集池之中,然后借助水泵把所收集到的雨水都输送至高位水箱当中,借助雨水收集系统增强水循环利用效率。施工现场之中大部分属于一次性能源耗损。其中绿色清洁型能源设备是比较少的。引进绿色节能装置与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增强绿色能源利用效率,其优势是非常大的。绿色施工应当重视选择适当的负荷与功率。加强对节能灯与太阳能装置的应用,合理使用电能。
加强创新管理创新工作。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建筑施工单位的发展壮大要靠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建筑施工单位不仅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更应知人善用,合理利用人才优势,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专业性,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实施。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能够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选择一些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全方面的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理清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对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积极推行创新管理,保证企业活力与生机。如果能根据建筑施工单位的实际状况,对其中的一些管理部门进行相应调整,这样才能详细、深入地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特长与才能进行了解,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建筑进行施工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学习国外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再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改革。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氛围,让施工人员在一种有利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建筑企业在管理时应运用好先进技术,这样管理效率便得到了提高,施工管理降低了工作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施工的管理,这样便能使得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亦会,王占可,李珊科.有关建筑施工管理以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研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7(15):231.
[2]蒋岩画,郑堀将,蒋宅可.建筑施工管理以及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1).
[3]薄象郭,姜用军,^v^波.浅析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
[4]林福玲.浅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安全和质量管理[j].大众科技,2013(15).
地理教育论文篇七
摘 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在注重环保的今天,绿色建筑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人们注重建筑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将绿色环保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效果显著,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但是绿色建筑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工程管理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绿色建筑上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所以本文根据绿色建筑工程的环保问题,分析了我国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
1 引言。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全局角度来看,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未来。由于绿色建筑工程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所不同。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相关评估系统,加强政府监督作用,同时还应当积极培养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技术人才,为壮大绿色建筑工程储备人才队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提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2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推进中的问题。
缺乏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绿色建筑有认识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但是由于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全面,一旦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了认识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从而使得人们缺乏绿色建筑的正确理念。比如:政府作为为民服务职能部门,希望建筑工程中采用更多的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以及环保的居住环境。而开发商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尽可能的选用价格低,利润大的施工材料。一个以安全环保为主,一个以盈利为目的,出发点不同则会出现一定的分歧。再加之政府并没有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能,又对绿色建筑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知,便导致了大部分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材料没有足够的重视。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施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都是传统型管理人才,并不具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才能,传统型管理人才并不适合管理绿色建筑工程。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绿色建筑管理人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绿色建筑的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由于绿色建筑施工人员较少,并且传统型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工程的了解也不全面,更对绿色建筑的管理理念、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要求十分陌生。在绿色建筑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频繁出现违规作业等现象,严重使绿色建筑不能按照预期的要求完工。
3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优化相关评估系统。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准入的前提就是要满足相关的评价体系,要对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从而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规避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绿色建筑企业混入到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来。其次,要积极构建当前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所需要的评价体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的实施过程依旧处于起步和摸索的阶段,所以要积极构建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做到简单易懂、通俗实用。最后,应当对评价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管是在施工设计之前,还是在绿色建筑竣工之后,都能够有所体现。因此,应当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对绿色施工设计以及相关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之后的绿色建筑施工进行改善以及调整,同时还应当为将来的绿色建筑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此外,还应当积极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首先,为了积极地调动绿色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应当明确相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职工职业道德以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使职工能够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绿色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为壮大绿色建筑工程储备人才队伍做好准备。
人工费的分析与控制。
当前建筑施工中,应根据选择的技术方案,对成本计划进行严格的把控和核算,主要有控制生产和资料费、人工消耗和现场管理费等内容。建筑施工费用通常占工程成本的20%左右,因此,适当调度劳动力,防止由于管理不便引发窝工情况,提高劳动效率,使其占用率降到最低标准,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策略之一。
引进或者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引进或者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尤为重要,结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需求,通过高校引进或者社会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同时,对于引进的施工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对其专业技术进行评价,选择符合绿色建筑工程需求的人才组成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从根源上解决绿色建筑工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首先,对于人才的引进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绿色建筑知识进行定期培训,尤其是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并定期选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去外学习进修,吸收先进经验,进而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绿色建筑工程服务。其次,将培训的结果和工作绩效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技术等级工資,并且要严格保证进场的人员都具有相关上岗证书。最后,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绿色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提升绿色建筑的管理能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绿色建筑人才团队,进而可以为绿色建筑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4 结语。
总之,绿色施工管理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手段,通过实行绿色施工管理,培养建筑企业的绿色施工理念,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过程中,保证建筑施工能够達到绿色施工的要求,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绿色施工需要包括施工单位、建筑企业以及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保障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与施行。
参考文献:
[1]汪小燕.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2).
[2]韩志强.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7).
[3]符溯.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5).
地理教育论文篇八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而地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地理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当前中学地理的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是课外实践课的开设的改革。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因此,实践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1.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但就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2)实践内容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地理实践活动想要学生积极地自愿主动地参加,没有趣味性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即使学生参加了,其积极性也不会持久。
(3)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那么实践就难以进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我们就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那么就不能作为实践课的内容。
2.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
3.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地制宜。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就应选择一处可以统览全山的位置。地点拟定好之后,还要考虑线路问题。
4.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尽量缩短路程,减少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尽量避免走回头路。
5.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
(1)组织方式。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
(2)组织过程。组织过程是对实践课的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
a.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课外实践课进行中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外实践时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教育。b.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正常的教学一样也应该给以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的观念,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内容。c.课外实践活动的人员分配。在课外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这样就要所有成员合作,各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根据人员个性差异而定,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异。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并进行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河南省洛阳师院附中)。
地理教育论文篇九
现在大多数教师的地理教学还停留在地球仪、地图等简单的模型教育,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课本文字的表面,让学生有学得到、感觉不到的困惑。这是现在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教学形式过于简单,使地理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上,学生应用不了就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就会遗忘学到的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单纯地认为地理是知识性的,在未来的就业或者科研道路上不能提供有利的帮助,忽略了地理所具有的知识与实践的连接意义。地理作为全方位知识融合、沟通知识与生活的学科,应当比任意其他学科都具有实践意义,所以,学生片面的想法使得地理不被重视,这是现在地理教学水平落后的又一原因。
3.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因为片面的认识,而缺乏兴趣使课堂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就是课堂教学的客观原因,教育形式过于简单,课本知识过于知识性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得不到实践环境,地理成了全靠背书的死板知识。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种问题,教师应当积极科研,积极探讨改革措施,探索地理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反思自身教学风格,适应社会环境,()考虑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多方面科学先进经验,及时调整自身教学风格,创新教学模式,从地理课堂入手,为从根本上改善地理教学状况,实践科学的教育模式。
1.采用全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时,要积极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多样,改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堂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改变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旧模式,引进新的互动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讲解课本知识时,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心理学上说,改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会产生鼓励机制,鼓励机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学习地理。
全新的教学方法应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关系三个方面。新的教学方法要一改以往图片等平面教学资料,引入视频这种立体的教学资料,例如,参看《国家地理》的相关纪录片时,在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权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新的教学思想应当是把地理作为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工具学科,强调学习地理的实践意义,以教师新的思想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为了使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奏效,教师应当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讨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时事半功倍。
2.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一改传统教学中只在教室里开展的模式。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同样具有实践价值,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搬”到科技馆,让学生真实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更加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展示地理的具体性与多样性。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能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片面认识,科学而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鹏祥中学)。
摘要: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教学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同时立足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针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
一、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采用经济学上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的概念针对有效教学进行解释。在这种观点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遵守,充分利用尽可能少的物力、精力以及时间投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最终使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一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以及有效果的教学。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是所谓的有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成正比就是所谓的有效率;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收益以及教学价值就是所谓的有效益,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符合特定的个人教育需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在新课程下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特征。
1.发展性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的特征。
2.开放性的特征。
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计划仅作为教学行动的参考依据,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学情境为根据,针对教学行为进行灵活多变的选择和组合。
3.个体适应性的特征。
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对学生的'丰富多彩个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对策。
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下从立足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三个方面针对有效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1.有效教学的准备对策。
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当中,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1)首先应该将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各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再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且要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2)将正确的备课观树立起来。备教师的“教”是传统备课观当中的重点,其将学生的“学”忽视了。所以,教师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要对教师的“教”予以充分的重视之外,同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
2.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想保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学习差异、情感以及学习动机的作用。
(1)如何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就很难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首先,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能够将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的学习实践、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材料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次,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阐述,教学内容的价值不仅能够在整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将一门课程的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的作用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最后,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将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2)对情感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分地利用。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目的,所以有效教学不仅要对在这些教学过程当中情感的促进作用予以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情感教学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的关注,从而采取适应性教学的方式。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对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选择,所以教师必须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看到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从而真正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应有的兴趣。其次要对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综合运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措施很难保证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必须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予以掌握。最后,教师应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基础进行研究,从而能够采取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合的教学速度和进度;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提高速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以有效增强。
要想保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出来,对情感教学的方法予以充分的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关注,采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使有效教学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01)。
[2]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02)。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一
基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上面的问题,导致工程事故问题丛生之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必要。首先,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障建筑企业获取利益的基础性保障。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缺失必然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建筑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其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搞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保证工程的稳步进行,才能有效保护工程的质量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使建筑工程各方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最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利剑。但是,“责任不明、奖惩不严、制度不健全”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项目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安全,在安全保障与制度不完善,事故责任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安全管理漏洞,造成出了事故只能事后补救,不能主动提前预防。
现场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大件吊装、模板支护等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对安全技术的要求较高,但现场技术负责人及技术员对安全技术认识不足,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编制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生搬硬套的方案往往无可行性,造成施工组织无序,安全措施无法保证。
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队伍人员农民工占比较高,安全意识及知识缺乏。建筑工程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业,施工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而目前的施工现场“先干活,再教育”的问题严重,施工人员在未知现场情况的条件下盲目施工作业,或者安全教育不到位,经常流于形式,导致施工过程中“三违”行为经常发生,为施工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施工单位往往将编制应急预案当作表面工作应付,编制完后就不管不顾了,发生事故时未能发挥预案的作用。
政府监督不到位。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管理手段缺少、管理不严,造成建筑市场混乱。如企业及个人挂靠、借用施工资质和人员资质盛行,投标合同要求和实际施工人员配备不符,安全管理不能得到保证。
2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想切实加强其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必须要首先从相应的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入手,保障这一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才能够对于该项工作的实际操作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促使其更好地落实,而为了提升其重视程度,必须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向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阐述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进而促使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约束也是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标准体系,这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的一个核心要点内容所在,只有这一安全标准体系得到了相应的健全和完善,才能够给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明确的准则,促使其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2)加强对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也是保障其相应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安全管理工作要想切实得到提升,就必须要重点针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保障每一个建筑工程负责人都能够切实肩负起属于自身的安全责任,进而才能够确保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履行效果,最终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3)对于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重点从预防以及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制度,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应该完善相应的安全应急制度,针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保障该项工作的处理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不良影响。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具体的施工人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足就有可能会对相应的操作产生一定的误差,进而影响其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的职业素养不够,玩忽职守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就会导致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心现象,也就不利于其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和掌握,进而如果其在操作一些危险程度较高的施工工序时发生该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这些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来说,在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審查和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选拔和管理的控制,避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施工技术人员,并且还应该在这些施工技术人员的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地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一些素质较差的农民工人员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重点针对相应的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培训操作来提升其安全水平,保障其能够在施工中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除了这种安全意识的培养之外,还应该重点针对其相应的安全操作水平进行相应的培训,结合其自身的施工操作技术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就避免了在施工中出现相应的施工技术操作失误,进而规避了这一方面原因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产生。
3结束语。
建筑工程不断向“高、大、难、精、尖”发展,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提高,对安全管理的要求随之增加。必须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增加安全投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法律法规。本文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为促进建筑行业向安全、文明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灵锁,王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及思考[j].建筑安全.2011(01).
[2]刘沛均.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二
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因而,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甚至遭到排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陈旧理念、内容与方法。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受到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理应得到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学体育的兴趣,使体育成为其内心自发的需要,成为体育教师要考虑的课题,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加强观点的引导,提高学生体育的意识。
加强教育、诱导,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如广播、电影电视、黑板报等形式,教育学生真正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目的等,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既是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地完成当前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引导学生把满足当前的运动兴趣需要和实现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精选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结合学校的实际可能,多选择一些健身效果好、教育价值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兴趣的内容,尽可能为学生扩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但是,仅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十分有限的,是难以全面解决问题的。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显得方便自由,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运用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些学生可能要学习一些自己原本缺乏兴趣的教材;而有些学生学习自己原本感兴趣的教材时,也可能由于组织教法呆板而逐渐失去原有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把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主要精力,放到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改革上来。因为组织教法改革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完全可以对部分学生原本缺乏兴趣的某些教材,通过组织教法的改革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这应当是我们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
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为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分层教学。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某一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出改进与提高动作要求,但要特别关注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由于一方面怕自己的成绩差被别的同学看不起,怕被笑话,怕教师指责,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一向一样在体育方面有所进步,受人尊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对他们降低难度要求、耐心辅导和帮助鼓励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选择好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到内容、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而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育技巧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
五、利用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其兴趣。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上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责任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需要的引导,既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注学生运动的兴趣,决不是一味地迎合迁就,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三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给学生一个缤纷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充满热情和兴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相信这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往往事违所愿,“就书讲书”、“照本宣科”只能让你的课堂空洞、乏味,常常是学生倦怠而恹恹欲睡。但是教师切莫忽视还有社会这一本丰富的“地理大百科”,社会热点和焦点等时事材料对于地理教学来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笔者就多年地理教学的经验,谈谈在地理课堂上应用时事材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恰如其分的应用时事材料,从而给学生与众不同的的课堂,进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适时适当的引入社会生活材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授《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我联系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是8月8日,这在北京是每年的多雨日子,如果开幕式遇到坏天气,那将是十分扫兴的事情。怎么办呢?“绝不能在开幕式鸟巢上空降雨!”我国的气象专家能让“天听话”,不要在关键时刻捣乱。气象专家是怎么做的呢?――利用气象学高科技人工消雨。这样“与时俱进”的时事材料引入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学习“天气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有关“天气预报”的气象学内容作了极好的铺垫和引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完成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于《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课,本身这节内容就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倘若教师还是平铺直叙的讲解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淡然无味。所以我引用了一次国际交流会世界各国代表说“你好”这一词语的录音,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你好”一词的各国文字,让学生有了想记、想学、想知的迫切愿望和兴趣;而宗教这一部分,我引入世界不同宗教信仰的习俗资料――基督教徒在星期日通常要虔诚的做礼拜,所以我们有了“礼拜天”一词的由来;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穆斯林禁绝饮食,封斋29天……五花八门的禁忌和规范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不由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谈起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宗教的礼仪活动等,这样课堂就真正成为了内容生动的、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切切实实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二、熟知社会时事焦点热点能够打开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有效地延展拓伸相关时事资料,能够使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世界,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在讲述《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青藏铁路,播放了视频纪录片《世纪圆梦――青藏铁路》,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交通的重要性、怎样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及我国重要铁路线等基础知识,还学习了世界建筑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青藏铁路。50多年来,在与世隔绝的中国西南部修建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铁路,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历经与天气、地形、地震和海拔的抗争,铁路工程师们最终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建筑史奇迹: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的最长的铁路。学生们在这节课上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所没有的铁路修建、环境等重要地理知识。
关于《中国气候》这一部分当中“灾害性天气”一节,讲述时我引入视频新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冻救灾》,介绍了1月10日开始――中国南方地区遭遇特大雪灾,造成重大损失。我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分析了雪灾的原因与中国气候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了解了气候当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材料的补充,不仅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气象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灾害意识,进而激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协助进行有效的防御措施。
三、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时事,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和生活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湖南省的地理会考试卷试题愈发灵活、巧妙设问,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往往紧扣时事新闻,这就要求教师要尤其重视时事材料的及时发布,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譬如20的材料分析题是――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在围绕地球飞行三圈,经过变轨调整后飞向月球。“嫦娥一号”第一任务是绘制月球地图;第二任务是用光谱分析的办法,探测月球上的多种矿物元素,这样就可以知道月球上分布着哪些资源。通过开采月球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根据这段材料重点考察了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地球的自转3、经纬度4、自然资源等相关几方面的知识,而对于这则材料我曾经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并做以全面分析,我所任教的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达96g,这足以证明及时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热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课的教学,其中为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非可再生资源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通常是要学生通过简单的图表对比和教师的归纳总结,但这样总是让学生很不鲜明,印象不深刻,所以我给学生提示如下时事新闻:你知道2008年全国多达几十个城市取暖费用均有不同涨幅,包括长春市在内,分析一下,其实这和某种自然资源的稀缺存在着直接的关系?(答案――煤)而煤恰恰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必须节约和保护所有自然资源。这样一来,实实在在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分析起来轻车熟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地图》一课能够不拘泥于课本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地理能力,我为学生出示2008年各地旅游探险者迷路的新闻实例,让学生分析如何利用自然这个“大地图”正确判定方向的小常识:
1、利用指北针判定。
2、利用太阳和手表判定方位。
3、利用北极星判定。
4、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位:有些地物因受阳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带有方向性的特征,因而可以用来概略地判定方位。利用树木判定方位。通常情况下,树木的南面枝繁叶茂,树皮光滑;而北面枝叶稀少,树皮粗糙。独立大树砍伐后,树上的年轮通常北面间隔小,难免间隔大。这样的地理小知识让学生不禁兴致勃勃的全员参与进来,都自信的说这样的地理知识能让自己增长了自然科学常识,增加了户外生存能力。
四、教师及时加工时事材料编辑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德育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求对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合理利用时事材料就能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设计《水资源》一节教学时,为了说明水资源的现状――污染严重,我把一段有关淮河水质演变的时事资料归纳总结为一系列由清澈如许到严重污染的图片,并出示了这样一段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而究其原因是从1988年到94年,淮河流域多次发生大规模污染事故,那时候的淮河,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肆无忌惮地排到河道里,黑水横流、泡沫翻滚,不仅污染了河水,就连地下水也难逃劫难。两岸的居民守着淮河却没水喝,排队买水也一度成了淮河沿岸一大景观。以此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对于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为地理教师我深感自己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并依据事实新闻报道等一系列材料专门制作了专题课《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汶川,关注汶川:部分人丧失生命,家园被毁,国家财产损失巨大。联系曾经学过的《海陆变迁》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分析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让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内心升腾起无限的爱国力量,一个诊视生命的国家才是有根基的国家,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才是不会被任何力量打垮的民族!
精彩来自于厚积薄发,灵活应用时事材料于地理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注意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搜集保存时事材料,依据大纲,结合教材,遵循课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过去的只强调学科观念转变成今天的综合素质培养,掌握教学新理念,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革新。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四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讲能够实现信息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教学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发展中。打破传统教学黑板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而转向为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中。另外,将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转化。在教学工具上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多媒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将信息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将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结合为一体,运用优雅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课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都是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会创新,进而能够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识。在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民族以及山脉和高原盆地等结合在一起,将制作后的课件运用在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重、难点进行区分,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能够全部消除,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探讨,还能与老师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
二、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动态模拟方式将教学重点进行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来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将多媒体运用其中,能够实现模拟动态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一些地理现象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针对“地球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将地球板块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时较为轻松。对于教学课件制作时,老师应突出难点以及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方便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二)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老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应对知识储备进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加强对老师课件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对于教学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体现其辅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老师而言应具有正确的多媒体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结合,进而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些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过度将信息化手段夸大,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应强调其辅助性。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径流的流量与变化等内容进行学习时,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起到辅助性作用。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化素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能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整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消化,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
[2]赵萍.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47.
[3]骆秦俐,陈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3(3):2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五
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自然原因,之后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由人类引发这一观点,围绕这个想法进行论证。据此例举现今为避免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人类责任。
人类现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上,却很少有人想到将要到来的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研究。
自从人类出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肆意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注重其使用价值,却忽略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价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统遭受了人为的干预和破坏。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以下是一组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
当生存问题扩展到全世界物种,我们人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丰富多彩世界,还是生物种类日益贫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数字敲响了警钟,不少人惊恐的在心中问道:不曾孤独来世的人类,难道注定要孤独的离去?答案也许可以从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的话中找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众所周知,恐龙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后还是灭绝了,在地球上不复存在,虽然原因众说纷纭,但灭绝的事实是肯定的。各种各样的例子都表明一个问题:最高等的动物一定会灭绝,而且比低等动物灭绝的早。最先出现的细菌一直到现在还存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现在正处于恐龙这个位置,是新生代的统治者,我们这个物种注定要灭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至今已经历过五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已有99%的生物灭绝:最早的一次灭绝发生在5.8亿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亿年前,发生在西伯里亚的火山喷发,致使全球95%的生物灭绝;第四次是1.6亿年前,发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温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灭绝;第五次是距今0.6亿年前,南极冰岛火山喷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龙灭绝,比人大十几倍的恐龙时代永远消失!
人类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灭绝,要么来自于外来星球的撞击,要么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往往是核反应的结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难,也不排除人类引发的可能性!当大劫难到来时,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飞的鸟类,人类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厄运?等待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地球的维护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击,减轻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颗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险名单,为此人类应提前做好准备。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完全有办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使人类免遭灭顶之灾。一颗质量11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万颗百万吨核武器爆炸。对此,世界各国早已开始研究应对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首先需要监控有可能飞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确预测近地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实施名为“太空卫士”的计划,力求定位地球周边直径不小于1千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哪些小行星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目前该计划已经完成,地球周边约有1000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种研究资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惨遭灭绝,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使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出现。每次生物大灭绝都造成超过一半的物种消失,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即将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灭绝,这次灭绝将由人类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环境过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尽量避免这种不利状况,就意味着人们应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并不代表着不开发资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被动点的措施是进行保护,同时我们应主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击,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类应尽快认识到这种现状,面对可能来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减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人类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2.《人类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3.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研究员接受专访语录。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六
摘要: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本文就对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学方式。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作为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大的紧急性和迫切性。纵观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缺失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让人文精神回归、重建当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新課标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建立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的特性,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地理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结合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是必然趋势了。在新课改之后,地理教材中添加了很多和人文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活动。目前我国地理教材正由偏重自然地理,转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的内容也由集中讲述转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这有效提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关切,同时对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的珍视,因此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而教师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的素养就关系到了教学工作的.成果,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自身要做到榜样作用,做到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为一个思维敏锐、心思细腻、对地理教学事业无限热爱的教师。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注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不断传递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人文精神,就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紧紧把握住地理教材中的育人点。比如在教学《人文环境》中,教师就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环境,了解到亚洲人口占据到世界总人口的61%,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亚洲就占据了6个,了解到更多的服饰、运动和名胜古迹。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始终坚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实现地理教学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
总而言之,地理学科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倡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七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市地理教研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结构】。
一、明确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紧扣三维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此目标不仅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目标应注重于双基的落实与巩固,体现地理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纲要,便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自主学习纲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可以是知识结构、问题、填空、图表等形式。呈现方式可依据当地教学条件,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学案、多媒体、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习提纲,学习有关教材和有关资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
三、展示交流。
展示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疑难问题展示、错题展示。成果展示即导学提纲中的学习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难问题的展示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问题的展示;错题展示即学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及错题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组内宣读,生生对话;组间讨论,班内板演,投影;师生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把握好时间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对展示内容和对象的层次性和基础性。
四、自主构建。
这是回扣目标,归纳总结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简练的语言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备课和操作中需要教师灵活驾驭。
五、智能测评。
1、精选习题。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覆盖知识点,注重技能的培养,紧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资料,精心编制科学、新颖的训练题。
2、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书写规范;评价重在学生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及归纳式讲评;评价时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评价结果。
六、迁移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运用现实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制具有开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集思广义,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切忌课课必须有,牵强附会和难倒学生。
【几点说明】。
1、本策略的理论依据。
该策略符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体现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观点。
2、策略特点。
该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3、注意事项。
(1)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以上六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展示交流”环节。
(2)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明确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活动所占时间,一般应不低于2/3。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八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在阶段学习结束时,即可以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疏漏,查漏补缺,以利改进,因此,在阶段教学中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评价手段。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考学生就是考教师,学生关心自己的分数,教师关心学生的分数,师生只是关注答案的唯一性。在试卷分析时,教师在讲台上一题一题地说答案,学生在下面一题一题对答案。教师总觉得多讲点比少讲点好,由这个知识点联系到另一知识点甚至更远,知识“井”挖的越来越深,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感觉自己只要讲了,心里就放心了,整个课成了教师的.演讲课。还有的教师重考试而不重视讲评,干脆直接发答案,忽视了试卷作为测评手段的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者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出题方向也不断向素质与能力方向迈进,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大加强,题型由原由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重心,不断转向对新的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提出观点看法。试题答案也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再追求唯一标准,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考试有待改革。
一、考前教师要认真设计考题。
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试卷开始,这时教师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就有了初步了解,再加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可大致对考试结果形成一个设想。
其次,整理试题。现在的高一高二地理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可以按难易程度,可以按章节知识点、能力点做好归纳总结;非选择题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哪些是典型题、新题型;那些是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做好标注。
二、考后教师要做好统计。
教师批阅试卷后,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是讲评中的主要环节。主观题部分,以表格的形式逐一统计得失分情况,包括学生典型错误和优秀的答案,还要分析哪些问题是个别的?哪些是普遍的?也可以与其他班的加以对比,以了解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和学生才有针对性,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三、创新试卷讲评模式。
考试后大部分学生都急于知道分数,热情高涨,对试题印象深刻,因此,讲评应及时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容易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发挥小组的合作能力,选择题部分组内合作做出一份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自纠,自己分析错误原因并在相应位置做明显标注。常见出错原因有粗心大意忽视审题干、概念模糊不准确,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计算错误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了解各组的情况及对一些试题的看法观点。接下来教师公布答案,各小组指定一人提出组内问题,看其他组同学是否能解决;若能解决,则由其推荐一人分析讲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及纠正。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交流经验的空间。
其次,对主观题部分,小组讨论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如何审题、解题思路等问题。地理考试图表比较多,地理图表是地理试题的背景载体,是考查考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也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地理图表的类型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如何引导学生读题观察图表,此前对于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文本知识、规范的文字表述等问题,教师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可借助已有的不太全面的答案,让学生来复原解题过程并当众表述,教师做点评。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点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就题论题,那接下来就是教师的引领和提升了。教师要借题发挥,带领学生对原题进行引申或变形,对同一幅图、同一材料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设问,这也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要素的相关联性决定的。
再次,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如答题的规范性进行纠正。一个不规范的字词,可能导致整个句子表达错误一句不规范的话语,可能导致整段文字失去意义,强化地理语言的运用,规范不是机械、呆板,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最后学生为本次试卷做总结反思。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九
摘要:
21世纪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的世纪,海洋是人类发展的希望,也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激烈的展开,因此,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情况尤为突出,尤其是近些年来,与周围国家海洋问题多有冲突,并且国人“重陆地,轻海洋”的思想一直比较突出,正因为国民意识淡薄导致了我们国家对于海洋问题关注和处理上的不合理性。国民意识淡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则是是教育上的缺失,而影响最大的阶层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世界观的学生。本文通过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地理的知识,分析出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为日后的海洋地理教学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海洋地理;国民意识;中学生。
1前言。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对待海洋的关注度越高,其就会越强大。在各国相应出台的海洋遏制政策中,中国的周围海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明确海洋观念与理论是国民应该具备的素养,中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海洋地理教育可以使我们的中坚力量发挥最大功效。而明确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也是国民提高海洋素质的一个必要条件。
2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的教学应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1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归纳与总结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关于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海洋地理教育在教学中主要在选修当中,这种安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中学生只知道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不知道海岸线的长度与海岛面积,例如钓鱼的岛屿事件,大多数都是看了新闻和上网查取资料才知道钓鱼的岛屿的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情况。因此,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除了我国的国土面积,海洋当中其他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例如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各国海洋情况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奠定基础。
2.2对国家发展而言我们国家海岸线较长,海洋面积较为辽阔,并且周围国家较多,因此与周围在国家海洋问题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的黄岩岛,钓鱼的岛屿事件已经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不重视海洋安宁,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重陆地,轻海洋”这一思想跟不上世界发展的主流,注重中学生的地理课程中的海洋地理,不仅对学生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在现代化的角度上“保家卫国”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海洋问题不容小觑,不仅仅是为了资源,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正因为如此,海洋事业和海洋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和各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海洋地理教学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1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
陆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与污染,海洋的利用就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拥有大量资源的海洋因此就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海洋的权益是与海洋资源相连在一起的。因此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竞争异常激烈。我国有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国家最大可以管辖以下六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临海,毗邻区,专属经济特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岸线,其中岛屿有6500多个。我国海洋面积十分广大,并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渔场,生物物种,海底矿物资源数量非常可观,因此,海洋开发成为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的开发。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中学海洋地理课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培养兴趣,开发海洋事业,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日后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2丰富知识理论,立足于当下国际形势的需要。
一方面来说,地理在一定意义上应该包括陆地,海洋,天文等一系列方面。并且,海洋地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生进行海洋地理的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完整性的体现,可以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强化头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密不可分,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落后于世界各国。纵观全球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新的发展,海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载体,并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现代社会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兴趣越来越浓,树立并牢固海洋方面的知识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的危机意识应该越来越强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强化海洋意识,树立全球海洋观念,为海洋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这样还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可以顺应时代潮流,跟上国际趋势,才可以立足于世界的发展之中。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我们才应该更加注重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培养。
3.3关注祖国领土完整,主权不容侵犯的需要。
海洋上的“争夺”既是经济发展上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主权领土的竞争。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曾经的海洋强国,都在历史上留下过经济强国的痕迹,我国曾经的闭关锁国的海洋政策,导致我国经济上的停滞,以至于后期出现了被迫打开国家大门的屈辱历史。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见海洋之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海洋方面的开发,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正是因为海洋上的不重视导致了经济上的倒退与领土上的不完整,主权完整得到破坏。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意识还未完全真正成熟,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也就是进一步培养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操,建立海洋部分是我国领土不可侵犯的部分。激励学生爱国情感和海洋意识可以有效的面对未来发生的一切类似于钓鱼的岛屿主权问题的情况。
3.4环境问题的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现代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出现了有大陆向沿海城市聚集,例如:旅游、工作、生活等。海洋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集聚,给海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生物数量的减少以及污染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时刻影响着海洋环境的存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并且处于发展中阶段,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国民素质较低,工业的发展,给海洋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造成海洋的过度开发,并且对其保护并未提供很好的措施,情况不容乐观。促进海洋方面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需要较高的国民素质,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正是出于形成阶段,加强海洋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可以为未来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尽管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广大,但我国需求量较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开发,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有序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未来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学的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础作用。
4结语。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际形式则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部分,海洋地理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下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本文通过当前国际问题中突出问题,结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呈现出了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可以在未来开展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少云.中学海洋地理理念渗透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李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教育论文篇二十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是学生探索职业生涯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以及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综合学科特征合理有效的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并进一步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效果。
一、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奠定职业生涯指导基础。
通过沟通的方式能够搭建师生之间的桥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所以在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同样需要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同时,教师也能够在教学工作以及指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工作心情,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打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和职业生涯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将地理教学平台转化成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阵地,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第一,教师要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他们真切的情感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都是不同的,但是教师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批评和热情的赞赏消除师生隔阂,让学生展现本我,从而便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发现学生兴趣爱好。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首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一定专长,这样才能够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让学生可以在职业生涯选择当中满足和利用好自身兴趣爱好。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的丰富多彩,并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之下发现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一,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材作为师生有效对话的纽带,而在处理教材时,也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社会经验,合理的利用好教材当中的课程资源。教材当中拥有丰富的案例、地图等学习资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地貌时,教材当中十分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呈现了外力作用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地表形态这一内容。而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阅读,从而更加直观的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后再推测成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第二,课外课程资源是对地理教材资源的补充,可以对课外的地理资源进行挖掘,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学习与生活相脱离,更好的挖掘以及展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师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实践活动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更好的職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社会职业类型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职业类型的掌握,开拓学生的就业观念。而在当学生对有关职业拥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则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喜欢的职业进行调查和分类,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投入到课外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当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接下来可以借助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为学生组织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期是奠定学生职业基础,明确学生给我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突出的指导作用。通过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积极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职业体验。
地理教育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
我们已走进了信息时代,无论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将信息技术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传统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并且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如今,国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为了完成新时期教学的任务,为了迎接信息新时代的挑战,更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改之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更加要求教师做出相应转变,一改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教学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师拥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却不懂得利用,他们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今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信息技术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结合的意义。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当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教学。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熟练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总体看来,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由于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稳定内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寓教于乐,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高一学习“俄罗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视频,如海参崴不冻港、喀斯特岩溶地貌等多种地域风情,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图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转和时区变化等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些抽象的过程,并简单地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时区问题是高一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语言表述,教师往往无法清楚、透彻地描述出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和时间因时区不同而更换的抽象现实。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深刻体会天体运动和时区的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进而解答时区变换的地理难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提供了很多网络资源,既包括认识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又包括练习型的习题等。很多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搜索学习,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源,为自己学习提供帮助。学生还可通过这一探索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的结合方法。
(一)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更好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学习,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放映三维动画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坏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带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类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泰山、长白山等山地的资料引入到教学当中,展现出一座山峰的不同高度所展现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过旅游美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又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领域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能通过描述、画图、模型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充分结合,可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弥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难点,轻松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课时,传统教学需要画出俯视图、正视图、切面图等多个图形供学生理解,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当今,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并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缓慢镜头,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实现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相关内容的衔接。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能对新知识点加以铺垫,又能对旧知识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理解,做好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知识的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主动挖掘。对此,学生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课题模型,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达到网络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查地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后,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不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能源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索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综上所述,在崭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效率。
地理教育论文篇二十二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地理教材具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特点,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所以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真正掌握教材内容,从而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去传递其中的德育知识。例如,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是学生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在学会认识地球仪、学会地球如何运动、学会如何看地图辨方向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要学会面对困难要坚持的心理品质;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美,要树立努力学习走出去看世界的远大理想;知道小组合作讨论后能破解难点,要形成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再如,六年级下册是世界地理,学习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通过学习《日本》《欧洲西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养成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最重要的是地理教材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地球的现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地球和大自然已经不能被瞎折腾了,很多非可再生资源被浪费掉就不会出现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三、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壤、水、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随着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尊重敬畏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该做到把初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地理区域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涉及到水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学生身边就会有很多的案例。我们周村当地最典型的就是“孝妇河湿地公园”建设和“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水库治理。教师通过治理前后图片、视频对比观察变化,有条件的学校甚至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勘察。通过搜集材料、现场观察和合作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爱护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制观念保护身边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做到把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成绩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初中的地理教材涉及到不同的区域和国家,在这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或者相同的区域的不同地区之间地理特征既有其共通之处,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通过比较地理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例如,我国和印度相比而言,两国的相同点则是都是人口大国。但是印度可以用来耕地的.土地的面积比我国多出很多,粮食种植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都比我国优越。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不到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197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是现在已经被我国赶超。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进步,让学生的爱国之心更加炽热,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3.开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保障德育进行渗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了解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我们学生经常参加到当地回族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通过向爷爷奶奶们了解回族风俗习惯,我们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会尊重各民族习惯,树立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识。这些是在学校内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知识是领略不到的。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如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平时利用周末就近去周村古商城、蒲松龄故居、范公祠等景区进行人文地理考查,假期可去周边的齐山、鲁山等景区进行自然地理考查。并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课标提出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导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从生活中小事做起;挖掘地理教材,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14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