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7:17:11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2 07:17:11     小编:温柔雨

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应注意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等,以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一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一)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学习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三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1、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四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1课时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五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六

《浮力》。

教学。

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研究物体浮沉的秘密。本课共编排四个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学情分析在五年级上册《动力和力》这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课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对“浮力”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烧杯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块。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烧杯,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两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

学生分组安排五人一组,共五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请学生欣赏图片,提问氢气球和汽艇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天鹅和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科学。】二、感受浮力1.把一块泡沫塑料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做实验前提问: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感受到越往下浮力越大,同时观察到水面上升。】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3.屏幕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三、

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你们想不想亲手来试试?学生讨论:怎样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组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的道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

第1。

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各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0.03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塑料块非常轻,学生无法测出它的重力,故直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0.03牛顿。】4.投影表格,认真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得出结论:(板书)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块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是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第1、2小组测量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第3、4、5小组测量中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提问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参照前一个实验的测量方法,每小组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该填的位置。

以比赛的形势开展实验,看看哪组做得最快,同时得出的数据最准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牛)。

0.010.020.03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塑料块的重力。】3.把表格整合在一起,投影展示,分析数据,学生充分交流,发现这一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把两次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展示,提问:你觉得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实验数据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五、解释上浮原因谈话:请你们用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教师演示)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大于重力。

提问:等到泡沫塑料块浮到水面之后,它为什么不再向上浮了?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等于重力。

总结。

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播放潜水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我们的科学家们一样,发明出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设计意图:再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升华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板书设计5、浮力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学反思《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等四个方面。

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

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相当紧;

4、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不会系泡沫塑料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掉了,学生之间不知道怎么合作等等。

后期要上录像课,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挖掘教材,同时在我校商主任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中间试上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录像课的效果好了不少,教学效果还是能令人满意的。现反思如下:

一、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新知。

二、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分工不同。本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的内容。本课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我重视学生的汇报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特别是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我让各小组讨论、研究,再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小组间互换意见,交流看法。

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测浮力的装置提前摆放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装置就能猜测到怎样测浮力,所以在提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时,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2、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难度大。我准备的泡沫塑料块非常轻,用1n的弹簧称根本测不出,课堂上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就能很好地测量它的重力了。

3、测量排开水的体积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出来的,这里需要改进一下。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的,相邻的刻度是100毫升,而需要测量的小泡沫塑料块的体积才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从而方便学生读数。

科学教科版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七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八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九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b.2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b.3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一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二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学生介绍。

4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4学生讨论、回答。

5讲述: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学生实验。

7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讲述: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三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四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五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六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七

1、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

2、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3、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学会制作电磁铁。

1、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

2、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

(一)教学引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

生答。

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

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

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

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

2、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学生汇报。

(2)电磁铁有南北极。

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

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

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

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

(3)、电磁铁两极变化。

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

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

教师小结。

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

(一)巩固。

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

2、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

4、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

(四)、布置作业。

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

五年级科学浮力教案篇十八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

一、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 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 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1564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