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论文(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7:52:22
地理教育论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2 07:52:22     小编:文轩

总结是一座桥梁,它将我们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努力紧密相连。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所学所得进行梳理。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地理教育论文篇一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鹏祥中学)。

摘要: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教学属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同时立足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针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新课程。

一、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采用经济学上的效益、效率以及效果的概念针对有效教学进行解释。在这种观点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遵守,充分利用尽可能少的物力、精力以及时间投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且有效地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最终使社会以及个人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一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以及有效果的教学。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就是所谓的有效果;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成正比就是所谓的有效率;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收益以及教学价值就是所谓的有效益,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符合特定的个人教育需求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程度。

二、有效教学在新课程下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新的特征。

1.发展性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发展性的特征。

2.开放性的特征。

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开展教学,将教学计划仅作为教学行动的参考依据,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学情境为根据,针对教学行为进行灵活多变的选择和组合。

3.个体适应性的特征。

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对学生的'丰富多彩个性起到有效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对策。

立足于新课程的背景,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以下从立足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准备三个方面针对有效教学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1.有效教学的准备对策。

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当中,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1)首先应该将正确的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各种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再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且要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正确的教学目标观。

(2)将正确的备课观树立起来。备教师的“教”是传统备课观当中的重点,其将学生的“学”忽视了。所以,教师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要对教师的“教”予以充分的重视之外,同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

2.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想保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学习差异、情感以及学习动机的作用。

(1)如何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就很难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首先,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能够将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的学习实践、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材料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其次,针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进行阐述,教学内容的价值不仅能够在整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将一门课程的价值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的作用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最后,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将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2)对情感教学的方法进行充分地利用。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断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目的,所以有效教学不仅要对在这些教学过程当中情感的促进作用予以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进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情感教学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充分的关注,从而采取适应性教学的方式。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时候,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对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选择,所以教师必须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看到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相关性,从而真正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应有的兴趣。其次要对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综合运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措施很难保证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教师必须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予以掌握。最后,教师应该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根据,针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基础进行研究,从而能够采取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合的教学速度和进度;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提高速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得以有效增强。

要想保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将正确的备课观以及教学目标观树立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出来,对情感教学的方法予以充分的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关注,采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使有效教学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01)。

[2]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02)。

地理教育论文篇二

摘  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在注重环保的今天,绿色建筑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人们注重建筑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将绿色环保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效果显著,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但是绿色建筑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工程管理方面还不成熟,因此在绿色建筑上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所以本文根据绿色建筑工程的环保问题,分析了我国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分析。

1 引言。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全局角度来看,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未来。由于绿色建筑工程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所不同。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相关评估系统,加强政府监督作用,同时还应当积极培养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技术人才,为壮大绿色建筑工程储备人才队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提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2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推进中的问题。

 缺乏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绿色建筑有认识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但是由于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全面,一旦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了认识说和过程说两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从而使得人们缺乏绿色建筑的正确理念。比如:政府作为为民服务职能部门,希望建筑工程中采用更多的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以及环保的居住环境。而开发商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尽可能的选用价格低,利润大的施工材料。一个以安全环保为主,一个以盈利为目的,出发点不同则会出现一定的分歧。再加之政府并没有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能,又对绿色建筑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知,便导致了大部分建设单位对绿色建筑材料没有足够的重视。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施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都是传统型管理人才,并不具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才能,传统型管理人才并不适合管理绿色建筑工程。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绿色建筑管理人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绿色建筑的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由于绿色建筑施工人员较少,并且传统型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工程的了解也不全面,更对绿色建筑的管理理念、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要求十分陌生。在绿色建筑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频繁出现违规作业等现象,严重使绿色建筑不能按照预期的要求完工。

3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优化相关评估系统。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准入的前提就是要满足相关的评价体系,要对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从而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规避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绿色建筑企业混入到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来。其次,要积极构建当前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所需要的评价体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整体的实施过程依旧处于起步和摸索的阶段,所以要积极构建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做到简单易懂、通俗实用。最后,应当对评价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管是在施工设计之前,还是在绿色建筑竣工之后,都能够有所体现。因此,应当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对绿色施工设计以及相关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之后的绿色建筑施工进行改善以及调整,同时还应当为将来的绿色建筑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此外,还应当积极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首先,为了积极地调动绿色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应当明确相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职工职业道德以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使职工能够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绿色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为壮大绿色建筑工程储备人才队伍做好准备。

 人工费的分析与控制。

当前建筑施工中,应根据选择的技术方案,对成本计划进行严格的把控和核算,主要有控制生产和资料费、人工消耗和现场管理费等内容。建筑施工费用通常占工程成本的20%左右,因此,适当调度劳动力,防止由于管理不便引发窝工情况,提高劳动效率,使其占用率降到最低标准,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策略之一。

 引进或者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引进或者培养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尤为重要,结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需求,通过高校引进或者社会招聘的方式寻找人才,同时,对于引进的施工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对其专业技术进行评价,选择符合绿色建筑工程需求的人才组成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从根源上解决绿色建筑工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首先,对于人才的引进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对绿色建筑知识进行定期培训,尤其是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要加强培训,并定期选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去外学习进修,吸收先进经验,进而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绿色建筑工程服务。其次,将培训的结果和工作绩效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技术等级工資,并且要严格保证进场的人员都具有相关上岗证书。最后,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绿色环保意识的同时,也要提升绿色建筑的管理能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绿色建筑人才团队,进而可以为绿色建筑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4 结语。

总之,绿色施工管理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手段,通过实行绿色施工管理,培养建筑企业的绿色施工理念,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过程中,保证建筑施工能够達到绿色施工的要求,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绿色施工需要包括施工单位、建筑企业以及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保障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与施行。

参考文献:

[1]汪小燕.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2).

[2]韩志强.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7).

[3]符溯.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5).

地理教育论文篇三

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缺乏足够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因而,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甚至遭到排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陈旧理念、内容与方法。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受到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理应得到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学体育的兴趣,使体育成为其内心自发的需要,成为体育教师要考虑的课题,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加强观点的引导,提高学生体育的意识。

加强教育、诱导,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如广播、电影电视、黑板报等形式,教育学生真正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目的等,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既是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地完成当前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引导学生把满足当前的运动兴趣需要和实现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精选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结合学校的实际可能,多选择一些健身效果好、教育价值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兴趣的内容,尽可能为学生扩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但是,仅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十分有限的,是难以全面解决问题的。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显得方便自由,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运用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些学生可能要学习一些自己原本缺乏兴趣的教材;而有些学生学习自己原本感兴趣的教材时,也可能由于组织教法呆板而逐渐失去原有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把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主要精力,放到体育教学的组织教法改革上来。因为组织教法改革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完全可以对部分学生原本缺乏兴趣的某些教材,通过组织教法的改革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这应当是我们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重点。

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为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分层教学。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某一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出改进与提高动作要求,但要特别关注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由于一方面怕自己的成绩差被别的同学看不起,怕被笑话,怕教师指责,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一向一样在体育方面有所进步,受人尊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对他们降低难度要求、耐心辅导和帮助鼓励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选择好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到内容、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而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育技巧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

五、利用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其兴趣。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上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责任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需要的引导,既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注学生运动的兴趣,决不是一味地迎合迁就,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地理教育论文篇四

基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上面的问题,导致工程事故问题丛生之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必要。首先,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障建筑企业获取利益的基础性保障。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缺失必然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建筑企业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其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搞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保证工程的稳步进行,才能有效保护工程的质量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使建筑工程各方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最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利剑。但是,“责任不明、奖惩不严、制度不健全”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项目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安全,在安全保障与制度不完善,事故责任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安全管理漏洞,造成出了事故只能事后补救,不能主动提前预防。

现场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施工现场脚手架搭设、大件吊装、模板支护等危险性较大的施工对安全技术的要求较高,但现场技术负责人及技术员对安全技术认识不足,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编制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生搬硬套的方案往往无可行性,造成施工组织无序,安全措施无法保证。

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队伍人员农民工占比较高,安全意识及知识缺乏。建筑工程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业,施工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而目前的施工现场“先干活,再教育”的问题严重,施工人员在未知现场情况的条件下盲目施工作业,或者安全教育不到位,经常流于形式,导致施工过程中“三违”行为经常发生,为施工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施工单位往往将编制应急预案当作表面工作应付,编制完后就不管不顾了,发生事故时未能发挥预案的作用。

政府监督不到位。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管理手段缺少、管理不严,造成建筑市场混乱。如企业及个人挂靠、借用施工资质和人员资质盛行,投标合同要求和实际施工人员配备不符,安全管理不能得到保证。

2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想切实加强其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必须要首先从相应的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入手,保障这一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才能够对于该项工作的实际操作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促使其更好地落实,而为了提升其重视程度,必须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向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阐述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进而促使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约束也是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标准体系,这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的一个核心要点内容所在,只有这一安全标准体系得到了相应的健全和完善,才能够给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明确的准则,促使其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2)加强对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也是保障其相应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安全管理工作要想切实得到提升,就必须要重点针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保障每一个建筑工程负责人都能够切实肩负起属于自身的安全责任,进而才能够确保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履行效果,最终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3)对于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重点从预防以及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制度,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应该完善相应的安全应急制度,针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保障该项工作的处理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不良影响。

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具体的施工人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足就有可能会对相应的操作产生一定的误差,进而影响其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的职业素养不够,玩忽职守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就会导致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心现象,也就不利于其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和掌握,进而如果其在操作一些危险程度较高的施工工序时发生该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这些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来说,在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審查和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选拔和管理的控制,避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施工技术人员,并且还应该在这些施工技术人员的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地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一些素质较差的农民工人员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重点针对相应的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培训操作来提升其安全水平,保障其能够在施工中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除了这种安全意识的培养之外,还应该重点针对其相应的安全操作水平进行相应的培训,结合其自身的施工操作技术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就避免了在施工中出现相应的施工技术操作失误,进而规避了这一方面原因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产生。

3结束语。

建筑工程不断向“高、大、难、精、尖”发展,工程施工技术越来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提高,对安全管理的要求随之增加。必须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增加安全投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法律法规。本文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手,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为促进建筑行业向安全、文明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灵锁,王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及思考[j].建筑安全.2011(01).

[2]刘沛均.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

地理教育论文篇五

首先,引导学生读一幅地图时,要先读图名,然后再读图例,最后再读图的顺序来进行阅读。从地图、图片中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以及大小和形状等信息。此外,还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各种地图“叠加”起来进行阅读,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更多地理特征,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其次,教学生画轮廓图,补充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一幅地图能容纳很多有用的地理信息。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这样也方便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等信息。比如,在教学“巴西”的相关信息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简单地勾画出巴西的轮廓图,在图中画出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让学生再填出巴西的海陆位置,然后,再根据其地形的“北低南高”特点,填写出主要的地形区名称来。这样的教学,既能牢牢地掌握巴西的自然地理概况,又能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再次,忆图。要组织学生将地图清晰、完整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并且还能够随时进行回放。即使地图不在自己的眼前时,也能够将储存的地图信息进行空间想像。比如,当老师提到任何一个大洲或者大洋时,学生们要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七大洲四大洋和分布图,而且还要能够准确地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养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强调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道德素质。

养成,即“培养,使之生成”。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常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经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成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1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1.1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曾经有人总结出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从中可以看出,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崇高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违背要求的行为持宽容态度。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仁、孝、忠、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都非常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考试作弊、做“枪手”;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奢侈浪费、消费攀比;损坏公物、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等。

道德教育覆盖面小,缺乏认同感。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应试的态度对待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应该怎样”都不加探究。目前,道德教育介入的主要是学习领域中的课堂教育这一块,宿舍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交往、两性关系等领域,教育几乎是盲区。学生只知道了一个目标就是去积极进取、获得优秀,却很少被教育取得这种目标的手段需要正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当面能力养成都形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趋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甚至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许多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而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脆弱,甚至以跳楼、服毒、投湖等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培养。

1.2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看来,“养成教育”似乎是基础教育的要旨,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正是要在蒙童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以培养正直的品德。但基于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认识,倡导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由德育的地位决定的。道德养成教育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懂得了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荣辱观,培养了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但是在大学时期,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会使道德认识更为深刻。道德情感更为丰富,道德行为更符合规范,但这需要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攻读、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将德育过程虚化。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申和强调。教育的本质强调实施养成教育。叶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个体的稳定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

2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1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德建设,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教师只有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身边时,就会坚定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所以说,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这往往是由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2.2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位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使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单靠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长年坚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追求进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还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评价办法,使其与学生奖励、评优、毕业等建立真正的联系。

2.3养成教育要具有可行性,贴近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注重理论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养成教育做实,教育内容就要求具体一点,做到明明白白,着眼点要小一点,具体人微,以小见大。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具体直观,标准要明确而清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及以贯的信念和作风。

2.4优化道德环境,建立道德奖惩监督机制。

教育只有在较好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道德养成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另外,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奖惩监督机制。虽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受惠者的感激、舆论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回报,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相信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家庭道德文明的氛围,对减少乃至消除学生的道德失范,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会起到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教育效果。

地理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自然原因,之后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由人类引发这一观点,围绕这个想法进行论证。据此例举现今为避免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人类责任。

人类现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上,却很少有人想到将要到来的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研究。

自从人类出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肆意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注重其使用价值,却忽略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价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统遭受了人为的干预和破坏。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以下是一组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

当生存问题扩展到全世界物种,我们人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丰富多彩世界,还是生物种类日益贫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数字敲响了警钟,不少人惊恐的在心中问道:不曾孤独来世的人类,难道注定要孤独的离去?答案也许可以从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的话中找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众所周知,恐龙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后还是灭绝了,在地球上不复存在,虽然原因众说纷纭,但灭绝的事实是肯定的。各种各样的例子都表明一个问题:最高等的动物一定会灭绝,而且比低等动物灭绝的早。最先出现的细菌一直到现在还存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现在正处于恐龙这个位置,是新生代的统治者,我们这个物种注定要灭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至今已经历过五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已有99%的生物灭绝:最早的一次灭绝发生在5.8亿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亿年前,发生在西伯里亚的火山喷发,致使全球95%的生物灭绝;第四次是1.6亿年前,发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温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灭绝;第五次是距今0.6亿年前,南极冰岛火山喷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龙灭绝,比人大十几倍的恐龙时代永远消失!

人类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灭绝,要么来自于外来星球的撞击,要么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往往是核反应的结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难,也不排除人类引发的可能性!当大劫难到来时,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飞的鸟类,人类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厄运?等待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地球的维护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击,减轻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颗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险名单,为此人类应提前做好准备。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完全有办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使人类免遭灭顶之灾。一颗质量11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万颗百万吨核武器爆炸。对此,世界各国早已开始研究应对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首先需要监控有可能飞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确预测近地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实施名为“太空卫士”的计划,力求定位地球周边直径不小于1千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哪些小行星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目前该计划已经完成,地球周边约有1000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种研究资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惨遭灭绝,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使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出现。每次生物大灭绝都造成超过一半的物种消失,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即将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灭绝,这次灭绝将由人类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环境过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尽量避免这种不利状况,就意味着人们应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并不代表着不开发资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被动点的措施是进行保护,同时我们应主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击,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类应尽快认识到这种现状,面对可能来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减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人类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2.《人类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3.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研究员接受专访语录。

地理教育论文篇八

泛在学习(u一elarning)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环境的实现需要解决硬技术问题、软技术问题和教学法问题等,其中教学法问题(与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是难点。尤其是如何将泛在学习很好地整合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成为现今的一大难题。

一、泛在学习环境概述。

从学习过程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包括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三个部分;从学习机制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则是指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并能体现泛在学习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

1.泛在学习的理论内涵。

狭义上,泛在学习指以泛在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ee)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泛在学习是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具体的应用策略等多层面的理想化的学习观念,表现出了个体性、交互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脉络。

2.泛在计算技术对泛在学习的强大支撑。

泛在计算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超微型计算机集成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和云技术等,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和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所有物品和设备,只要对它们有管理的需要都可将其连到网上,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网,基于这个网络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二、泛在学习环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

泛在学习的理念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互动环境等三种环境。

1.构建谋体硬件环境。

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能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泛在学习网络和泛在学习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内的各种网络的融合,用户在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ap技术、3g技术和gis技术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会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和嵌人式设备、台式机等阱。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终端装置不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注意克服技术及设备本身的局限对学习目标和任务带来的干扰。

2.构建学习资源环境。

泛在学习资源不仅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资源,还包括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将“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学习资源”和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元素都纳人了学习场域。在泛在学习时代,学习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本、图像、录像、音频和视频外,还包括三维录像、移动3d资源和e一boko等。另外,教师、同行专家、同伴和智能学习伙伴(如智能学习代理agellt和智能专家系统its)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具有动态生成和不断的进化发展的特征,应变静态封闭的资源结构为动态开放的资源结构,使用户可以协同编辑资源内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信息也可以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链接,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保证学习过程链的延续。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特定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gls、虚拟gls、wbegis和3dgis等,又要借助网络技术和泛在计算技术,加强对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和地理教学网站等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3.构建学习互动环境。

泛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泛在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育者、学科专家和学习伙伴等共同组成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泛在学习的质量。应该说,共同的学习愿景、知识的透明度、交互合作的程度、学习循环的次数和学习过程中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都影响着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地理是一门以地图为载体、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手段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式学习。尤其是,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文字叙述、图像设计,还是活动的安排上,都强调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选择。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模式,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基于探究式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需要基于多种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一系列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内容包括探究性提问、模拟实验、探究性讨论、科学考察和课题研究等。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需要在理解经度的概念、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泛在教学资源,通过探究来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间结构”则属于探究性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利用泛在计算及网络技术平台中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网络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台等多种泛在学习服务资源,实时查阅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得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基于课外实践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外实践,是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情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地理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地理报告会和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与测量及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pda)为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观地获取与展现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地理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时显示与反映学生所处的泛在环境的特征,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与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地理教学对地理位置与地图识图的需求,借助gis定位服务和googlemapsapi地图服务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fii或宽带网络,访问位于校园教育云的学习资源,构建了泛在学习模式下地理学习的新方案。

3.面向知识建构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涵盖了历史、人文、数学、物理和经济等领域,因而地理教学活动从某个角度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网络等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对知识建构产生了溢出效应。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就融人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网络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和节奏智能等。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借助于泛在技术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应将地理教学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融合,实现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在中学地理教材编写、课堂内外课程的全程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中,都应当充分酝酿并思考各种模式的可用性与实施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3):98一105.

[2]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一leo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7)99一103.

[3]王锦.泛在学习内涵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04一106.

[4]庞春红,丽厂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5):107一111.

[5]刘富过,刘美伶.关于泛在学习研究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下):5一7.

地理教育论文篇九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是学生探索职业生涯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以及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综合学科特征合理有效的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并进一步提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效果。

一、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奠定职业生涯指导基础。

通过沟通的方式能够搭建师生之间的桥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所以在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同样需要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同时,教师也能够在教学工作以及指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工作心情,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打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和职业生涯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将地理教学平台转化成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阵地,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第一,教师要民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他们真切的情感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都是不同的,但是教师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批评和热情的赞赏消除师生隔阂,让学生展现本我,从而便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发现学生兴趣爱好。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首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一定专长,这样才能够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让学生可以在职业生涯选择当中满足和利用好自身兴趣爱好。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的丰富多彩,并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之下发现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一,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材作为师生有效对话的纽带,而在处理教材时,也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以及社会经验,合理的利用好教材当中的课程资源。教材当中拥有丰富的案例、地图等学习资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地貌时,教材当中十分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呈现了外力作用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地表形态这一内容。而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阅读,从而更加直观的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后再推测成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第二,课外课程资源是对地理教材资源的补充,可以对课外的地理资源进行挖掘,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学习与生活相脱离,更好的挖掘以及展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师职业生涯指导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感悟。

实践活动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更好的職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于社会职业类型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职业类型的掌握,开拓学生的就业观念。而在当学生对有关职业拥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则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的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喜欢的职业进行调查和分类,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投入到课外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当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接下来可以借助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为学生组织职业体验的实践活动。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期是奠定学生职业基础,明确学生给我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突出的指导作用。通过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积极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职业体验。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信息化教学来讲能够实现信息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共享化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教学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发展中。打破传统教学黑板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而转向为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中。另外,将原始抽象化的文字表述向具体图文并茂的方式转化。在教学工具上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多媒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将信息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媒体。将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等结合为一体,运用优雅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课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传统教学方法下,都是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老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学会创新,进而能够掌握到全面的地理知识。在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民族以及山脉和高原盆地等结合在一起,将制作后的课件运用在服务器上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重、难点进行区分,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老师的恐慌心理能够全部消除,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探讨,还能与老师进行探讨,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

二、信息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动态模拟方式将教学重点进行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来讲具有较强的空间感,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将多媒体运用其中,能够实现模拟动态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一些地理现象拥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及掌握。例如,针对“地球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将多媒体融入其中,能够将地球板块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理解时较为轻松。对于教学课件制作时,老师应突出难点以及重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方便学生的目标性学习。

(二)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老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应对知识储备进行全面的改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加强对老师课件制作技术的综合性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对于教学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三)体现其辅助性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老师而言应具有正确的多媒体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将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结合,进而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一些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过度将信息化手段夸大,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应强调其辅助性。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以及河流径流的流量与变化等内容进行学习时,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图表制作功能,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起到辅助性作用。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化素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能将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整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消化,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纪玲.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提升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16.

[2]赵萍.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47.

[3]骆秦俐,陈小冬.“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3(3):2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

21世纪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的世纪,海洋是人类发展的希望,也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激烈的展开,因此,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情况尤为突出,尤其是近些年来,与周围国家海洋问题多有冲突,并且国人“重陆地,轻海洋”的思想一直比较突出,正因为国民意识淡薄导致了我们国家对于海洋问题关注和处理上的不合理性。国民意识淡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则是是教育上的缺失,而影响最大的阶层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世界观的学生。本文通过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地理的知识,分析出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为日后的海洋地理教学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海洋地理;国民意识;中学生。

1前言。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对待海洋的关注度越高,其就会越强大。在各国相应出台的海洋遏制政策中,中国的周围海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明确海洋观念与理论是国民应该具备的素养,中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海洋地理教育可以使我们的中坚力量发挥最大功效。而明确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也是国民提高海洋素质的一个必要条件。

2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的教学应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1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归纳与总结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关于海洋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海洋地理教育在教学中主要在选修当中,这种安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中学生只知道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不知道海岸线的长度与海岛面积,例如钓鱼的岛屿事件,大多数都是看了新闻和上网查取资料才知道钓鱼的岛屿的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情况。因此,加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对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并且除了我国的国土面积,海洋当中其他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识,例如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各国海洋情况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奠定基础。

2.2对国家发展而言我们国家海岸线较长,海洋面积较为辽阔,并且周围国家较多,因此与周围在国家海洋问题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的黄岩岛,钓鱼的岛屿事件已经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不重视海洋安宁,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重陆地,轻海洋”这一思想跟不上世界发展的主流,注重中学生的地理课程中的海洋地理,不仅对学生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在现代化的角度上“保家卫国”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

3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海洋问题不容小觑,不仅仅是为了资源,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正因为如此,海洋事业和海洋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和各国家的战略选择。而海洋地理教学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1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步需要。

陆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与污染,海洋的利用就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拥有大量资源的海洋因此就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海洋的权益是与海洋资源相连在一起的。因此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竞争异常激烈。我国有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国家最大可以管辖以下六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临海,毗邻区,专属经济特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岸线,其中岛屿有6500多个。我国海洋面积十分广大,并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渔场,生物物种,海底矿物资源数量非常可观,因此,海洋开发成为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的开发。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中学海洋地理课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培养兴趣,开发海洋事业,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日后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2丰富知识理论,立足于当下国际形势的需要。

一方面来说,地理在一定意义上应该包括陆地,海洋,天文等一系列方面。并且,海洋地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学生进行海洋地理的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完整性的体现,可以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强化头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密不可分,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我们国家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落后于世界各国。纵观全球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新的发展,海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载体,并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现代社会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兴趣越来越浓,树立并牢固海洋方面的知识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的危机意识应该越来越强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强化海洋意识,树立全球海洋观念,为海洋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这样还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可以顺应时代潮流,跟上国际趋势,才可以立足于世界的发展之中。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我们才应该更加注重中学地理教学中海洋地理教学的培养。

3.3关注祖国领土完整,主权不容侵犯的需要。

海洋上的“争夺”既是经济发展上的竞争,也是综合国力和主权领土的竞争。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曾经的海洋强国,都在历史上留下过经济强国的痕迹,我国曾经的闭关锁国的海洋政策,导致我国经济上的停滞,以至于后期出现了被迫打开国家大门的屈辱历史。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见海洋之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海洋方面的开发,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正是因为海洋上的不重视导致了经济上的倒退与领土上的不完整,主权完整得到破坏。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意识还未完全真正成熟,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也就是进一步培养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操,建立海洋部分是我国领土不可侵犯的部分。激励学生爱国情感和海洋意识可以有效的面对未来发生的一切类似于钓鱼的岛屿主权问题的情况。

3.4环境问题的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现代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出现了有大陆向沿海城市聚集,例如:旅游、工作、生活等。海洋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集聚,给海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生物数量的减少以及污染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时刻影响着海洋环境的存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并且处于发展中阶段,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国民素质较低,工业的发展,给海洋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造成海洋的过度开发,并且对其保护并未提供很好的措施,情况不容乐观。促进海洋方面的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需要较高的国民素质,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正是出于形成阶段,加强海洋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可以为未来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相关的技术人才。尽管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广大,但我国需求量较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开发,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有序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未来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学的教育将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础作用。

4结语。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地理教学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际形式则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部分,海洋地理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下一代高素质的公民,本文通过当前国际问题中突出问题,结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海洋地理教学,呈现出了海洋地理教学的目的与必要性,希望可以在未来开展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少云.中学海洋地理理念渗透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李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谷方为.初中生海洋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二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地理教材具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特点,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所以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真正掌握教材内容,从而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去传递其中的德育知识。例如,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是学生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在学会认识地球仪、学会地球如何运动、学会如何看地图辨方向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要学会面对困难要坚持的心理品质;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美,要树立努力学习走出去看世界的远大理想;知道小组合作讨论后能破解难点,要形成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再如,六年级下册是世界地理,学习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通过学习《日本》《欧洲西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养成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最重要的是地理教材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地球的现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地球和大自然已经不能被瞎折腾了,很多非可再生资源被浪费掉就不会出现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三、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壤、水、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随着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尊重敬畏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该做到把初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地理区域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涉及到水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学生身边就会有很多的案例。我们周村当地最典型的就是“孝妇河湿地公园”建设和“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水库治理。教师通过治理前后图片、视频对比观察变化,有条件的学校甚至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勘察。通过搜集材料、现场观察和合作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爱护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制观念保护身边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做到把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成绩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初中的地理教材涉及到不同的区域和国家,在这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或者相同的区域的不同地区之间地理特征既有其共通之处,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通过比较地理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例如,我国和印度相比而言,两国的相同点则是都是人口大国。但是印度可以用来耕地的.土地的面积比我国多出很多,粮食种植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都比我国优越。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不到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197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是现在已经被我国赶超。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进步,让学生的爱国之心更加炽热,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3.开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保障德育进行渗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了解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我们学生经常参加到当地回族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通过向爷爷奶奶们了解回族风俗习惯,我们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会尊重各民族习惯,树立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识。这些是在学校内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知识是领略不到的。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如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平时利用周末就近去周村古商城、蒲松龄故居、范公祠等景区进行人文地理考查,假期可去周边的齐山、鲁山等景区进行自然地理考查。并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课标提出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导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从生活中小事做起;挖掘地理教材,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三

摘要:

目前,我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多元化地球知识。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因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是一门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的边缘性学科,学科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广泛。学生在学习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知识时,学生大都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和客观的思考,对地理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逻辑分析。

同时,在平时布置给学生们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也反映出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不但不够全面、同时还缺乏深度。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差,不利于未来的地理学科的学习。

4、过度依赖老师。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学习当中,因为所学的知识内容繁多同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的学生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走来追赶课程的进度。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独立思考和相关性的联系,学生只能听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就学一个知识点,最后只剩下满篇的笔记和一片空白的大脑。学生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学科中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没有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同时过度依赖老师导致学生的地理逻辑性不强、学科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教学中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对地理的热爱才是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持续动力,而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师对其的认同。所以,地理老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对待,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内容并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传统式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枯燥烦闷,没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给予学生新鲜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欲望。

2、培养学科思维。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运用巧妙地提问鼓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和地理所学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地理学科不仅具有理科性质,同时也具有文科的特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其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习效益。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科中存在许多的让学生无法直观就能够理解的图表、各种地理运动过程等难点。很多学生由于长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逐渐积累起一种对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甚至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各种软件很直观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就能够理解到复杂的地理知识。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理解并记忆知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诉,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作为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学科,其本身的知识内容广泛且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并且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审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亚晶.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子(上中旬)。.17。

[2]史晶晶.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地理教育论文篇十四

摘要: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本文就对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学方式。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作为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大的紧急性和迫切性。纵观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缺失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让人文精神回归、重建当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新課标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建立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的特性,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地理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结合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是必然趋势了。在新课改之后,地理教材中添加了很多和人文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活动。目前我国地理教材正由偏重自然地理,转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的内容也由集中讲述转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这有效提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运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关切,同时对人类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的珍视,因此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而教师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的素养就关系到了教学工作的.成果,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自身要做到榜样作用,做到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为一个思维敏锐、心思细腻、对地理教学事业无限热爱的教师。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注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不断传递人文关怀、人文精神。

(2)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人文精神,就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紧紧把握住地理教材中的育人点。比如在教学《人文环境》中,教师就就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环境,了解到亚洲人口占据到世界总人口的61%,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亚洲就占据了6个,了解到更多的服饰、运动和名胜古迹。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始终坚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人文精神,真正实现地理教学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

总而言之,地理学科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倡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1651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