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8:38:36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2 08:38:36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一幅画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无论你读的是哪本书,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一

民主与和谐是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社会的民主。

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够脱离整个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我们势必将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们更融入到社会中。民主与和谐更为体现我国的国家形势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更反映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民主与和谐是人们的生活保证,所谓的民主,无论是否认同别人的观点,我们都必须去倾听,去沟通,去交流,而和谐呢?和谐就是社会的环境氛围,构成一个美好的社会,以憧憬我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民主与和谐保证了我们社会的环境,憧憬与我们更美好的生活。也许古代的统治者不看与民主与和谐,而我们古今的中国却是一个民主与和谐的国家,然而他却使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个人,打开心窗,可以获取真诚,获得知识,获得共处的钥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打开心窗,可换取和平,获得发展,赢得共处的通途。民主与和谐构成了一个美好社会的有机整体,人与人是和谐的,社会是民主的,因而我们人与人之间不能针锋相对,能够以和平宁静心态和平共处,也不能没有民主,否则世界大战又将要爆发。民主与和谐是一种宽容,民主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和谐也不是无止境的忍让,社会是不公平的,以小见大,以小和谐促进大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更有活力,更持续的发展,从而抑制社会更和平、安定、美好。

民主与和谐需要我们共同的去创造,不断地去努力,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更持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民主与和谐。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二

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一篇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上述几个词语深深地震撼着我。

爱是一个教师起码的道德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李镇西班里有个学生丢失了一本书,他没有给拿书的学生扣上一顶“偷”的帽子,而是说,这位同学的童心暂时缺失。第二天,学生把书悄悄地送还后,他说,这位同学的童心又回来了……镇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师,他认为一个教师具有一颗童心很重要。这句话我信,因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才能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这是李镇西论著中流露出的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表明他想改变教育的决心。是啊,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必须变得更加充满人性,充满民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颗心灵,每一个生命开始,去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让教育因民主而充满爱,因爱而走向民主。如果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的民主教育就成为可能。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三

民主和谐是谓大同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大学》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民主和谐。民主,是一种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用甘地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也就是让持有相反观点的人也能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与自己相处。

这让我想到前些阵子某地进行“民意调查”,全是选择题,重点在于每个题只有两个选项。比如说,问卷上问道:你对政府人员的服务感到?选项a满意,选项b非常满意。还有诸如调查治安问题的两个选项是安全和非常安全等等一类非常“民主”的问题。要做到民主就要真正的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保护人民的权利,让人民有话语权。如果都是像调查问卷那样的假民主,人民群众也只能进行无言的反抗了。和谐这个词,跟我很有感情,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看到路边写的“构建和谐社会”,“奔小康”等等一系列与道路十分“和谐”的标语。有人说,和谐就是让持看上去完全没有道理的声音也在自己身边存在。

仔细想想,确实有他的道理,走在大街上,你可以听到各种你觉得刺耳的悦耳的声音,虽然刺耳,但他们存在,那些发出文化点的说法就是“不文明”声音的人们并没有因为他们制造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不文明语就被抓起来。他们依然活得有声有色。这样看来,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和谐的。熟悉网络的人知道,在网络上如果你发表了什么被人们定义为不堪入目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就会“被和谐”,也就是用未知符号掩盖。这样说来,人们也是有辨别和谐的能力并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社会中的。或者可以说这样的心也是和谐的,是社会大和谐的最大支持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正如孔子的《礼运大同篇》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谓大同也,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民主的和谐的社会。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其心追求“至善”了,而这是理想,理想应该是崇高的,难于实现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悬为理想。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四

和谐,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已。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创造,去维持。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为社会的民主与和谐出一份力。试敢想?人的私心是否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众多原因之一?回答是肯定的,如梭没有人的一已私欲,又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因财害人得悲剧,如果不是人没有克制自己的私欲,那又怎么会让现今的社会如此动荡不安。所有人都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为了私欲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浪费人生中的大好年华。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如果人们克制一下自己的念头,就不会出现悲剧,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每日每夜的胆战心惊。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那些破坏社会的人一样,那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的民主和谐的社会到何年何月才能达到?所以,创造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人们克制自己心中的私欲,那么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生活在我们理想的生活环境里。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幸福和快乐,从人本身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那样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和谐很近很近。

每个国家都长到和平共处,但是电视新闻上还是没日没夜的播放着关于战争的新闻,其实那些在硝烟中生存的人们,比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和谐的国家里,深知战争所造成的惨痛代价及危害。所以是多么得希望每个国家能真正做到和谐共处互相帮助,有许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倡导世界和平的行列中,但是有些国家却终年发生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受伤害最大的无疑事故人民群众。但是他们去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亲人离去。人民希望的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国家应该按照人民的意愿去真正做到民主和谐,每个国家之间的民主与和谐要付诸与实施,这样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和谐。

要整整的做到每个人心中的和谐社会与世界那样,人们就会真正变得幸福快乐,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世界和谐之花永开不败!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五

《民主世界》淳朴的语言,口语化的言辞,赤裸裸的讽刺了金光镇的“民主世界”,轻松诙谐,可谓妙笔生花。故事虽短,却折射出发人深省的官僚主义现象。

故事发生在金光镇,这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乡镇,但作者详细交代了镇子里的情况和时代背景,这些都是外来户,看上去都是有钱有势的'主。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在感受到真实性的同时,也为下文他们反映出来的民主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民主世界里,不是人人事事一律平等的么?”这是耐人寻味的一句反问句。小小的金光镇民主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外面的世界了。对于金光镇的民主,作者单单描写水仙馆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比其他机关都要民主的机关。“其形如蒜,定非水仙,应再加意搜集鉴别。”简单一句对话便刻画出馆长装腔作势的形象,这是社会“民主”现象的根源所在。官场充斥着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老舍给与了幽默的讽刺。不仅仅不尊重底层人民,而且官架子大的可怕,虚荣心极强,心里想的就是官威。“本馆长出入大门,警察须碰两次鞋跟,遮两次眉毛。副馆长出入呢,就只碰一次,遮一次,以便有个区别。”夸张的描写,无情的批判,将这个水仙馆弥漫的官僚主义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的幽默讽刺穿透力极强,而且让人印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这种现象,体现出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憎恶。馆长议案、“体恤”下属,同意增加工友人手表面上是民主,实则是自私自利,一切为了官威的体现,是官僚作风的体现。

所谓民主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而且社会上官僚作风相当严重。老舍通过《民主世界》揭示这样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六

《民主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新著,他抓住了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暑假里,我反复阅读此书,体会深刻。

一、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在此同时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要做到: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

二、民主要渗透于每一个角落,要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在课堂上,李老师批判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创见地提出了共享的教学模式,使民主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三、反思自身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细品李镇西老师民主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批评,对学生多一点平等教育。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读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要教好书:一方面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先进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教育是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但要真正作到这一点是不容易,不过,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应该为教育的境界不断的努力、提高。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七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这些活动本身对我没有意义,对我有意义的是活动的结果,这样的目的就是外部的目的。

外部的目的和内部的目的在指导具体活动时的区别是什么?外部的目的是静止的、固定的,不能根据根据实际情境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从事的活动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活动本身没有意义。而内部的目的,则是灵活的,所从事的活动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一个手段在我们还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进一步活动的手段。还是举上面的例子,作为丝带绣工厂的工人,完成任务对我来说,是外部的目的,厂长要求我绣每一幅图案,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我必须严格按照工厂的要求和程序。我所从事的丝带绣活动仅仅是为了实现我拿到工资的一个手段而已。内部的目的就不一样了,在绣“丝带绣”这一活动前,我自己有一个计划安排,比如说先绣茎,再绣叶,然后再绣花,最后绣旁边点缀的饰物。而且每一个步骤都自己计划好在哪里起针在哪里落针,这样才能保证效果上的立体感以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绣的过程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的计划,比如说绣叶子的时候,旁边正好有与叶子相同的饰物,为了减少换线的麻烦我可以直接把饰物绣上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说,在我绣茎的时候,完成绣叶子的任务是我的目的,叶子要在茎的基础上绣上去,我从事的每一针都是完成绣叶子这一活动的手段,一旦我绣完了茎,之前作为目的的“绣叶子”则变成了“绣花”的手段。如此以往….通过目的和手段可以说明,我从事的每一个活动对我自身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为了绣“丝带绣”而绣,享受的是绣的过程。

用杜威讲的教育目的反思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启示呢?目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制定的,几乎没几个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感兴趣,也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去背诵、记忆他们几乎丝毫不懂意义的诗词古句。要说感兴趣,也许仅仅只是从事这些活动后的间接结果中获得的。比如说赢得家长的夸奖,获得教师的表扬。写到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这些外在的目的的“引领”难道不重要吗。也许这里并不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之间对与错的问题,撇开大的政治问题不谈,在现有的形式下,教育要做的是是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想一种情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是一名丝带绣厂的工人,我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这个是外在的目的,如果说我本身也疯狂的迷恋着这份工作,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快乐。这就是一种内外兼收的效果。教育上要追求的应当是这种境界。可是,杜威的这种理想固然伟大,到底如何去做,如何让他在实际教育中发挥作用,还有待人们继续摸索,至少,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八

读了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的内涵》,我更加体会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保证。

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的关注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教师提出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另外,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发展创造机会。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它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具有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给学生安排练习任务,并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还有教师在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要认真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学完每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做练习。对优秀学生提出要求,练习更高难度更高质量的习题,对后进学生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可以说教师的民主教育,是对学生的尊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九

之分。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是经济组织,虽然对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

影响是受到限制的,以避免权钱交易之嫌疑。非营利组织是指无需向国家纳税的所。

有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利益集团。1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亲密伴侣、重要支柱和。

必要前提,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常识。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非营。

利组织与民主的关系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非常复杂的,它们之间既可能是正相关关系,也可能是反相关关系,还可能是不相。

关关系。

一、正相关。

许多思想家均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必要前提,如彼德?伯格和理查德?纽。

豪斯认为,“中介结构对于生气勃勃的民主社会是必要的。”2政治学家爱德华?希。

变得更加民主,那就必须建立具有相当密度的、个人自愿结合的、精巧的社团体制。

非营利组织是民主必要前提,对这一观点的论证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市民社。

会,二是多元主义。

让我们先来分析市民社会的思路。在十八世纪以前,西方思想家所说的市民社。

会指的就是国家。但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市民社会获得了现代涵义,它不再。

是国家的代名词,成了专门指称存在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的专。

有名词。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们对市民社会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是否定的态度,

存在于法国大革命和黑格尔的著作中。二是肯定的态度,存在于英美文化传统中,

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最可靠的避难所,在其中,个人自由和权利能够。

免于国家权力的无端侵害。

肯定市民社会的态度与洛克的思想有关。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同意。

的或者默认的契约。3不过,现代市民社会的观念比洛克的思想要丰富。因为洛克。

的契约毕竟只涉及个人,而不涉及社会组织,不涉及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地带。

洛克的思想实质是以契约来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市民。

社会的观念则是把个人组织起来,克服个人主义的局限性,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国。

家权力,从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因为个人总是弱小的,他无法依靠自己。

的力量独自对抗强大的国家权力。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使自己的声音能够为。

国家所倾听,个人必须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国家权力。因此而形成的组。

织就是本书所说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这些组织处于政府与个人之间,所以又称为中。

介组织。

中介组织对于民主的重要性为许多思想家所承认。如罗伯特?奈斯比特认为,

中介组织是自由民主的真正源泉,因为中介组织在个人和现代社会宏观制度之间起。

着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中介组织为对抗国家非正当干预个人生活提供了缓冲区,

“现代政治史中的真正冲突并不如人们所常说的存在于个人与国家中间,而是存在。

于国家与社会组织集团之间。”4威廉?康豪塞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众多的彼此。

独立、功能有限的组织容许民主控制,但也隔绝精英与非精英相互之间非正当的影。

响。”5。

非营利组织在促进民主方面的作用不限于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它也保护个人对。

抗他人的不当侵害,制约放肆的个人主义。如哲学家亚当?塞里格曼指出,“市民。

超越国家也超越个人存在的领域。市民社会既对抗国家的影响,也制约放肆的个人。

主义,并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实施社会化,以使其学会相互合作。在西方历史上,

宗教或者带有宗教色彩的自然法也曾经起过这方面的作用。但是随着宗教权威和自。

然法传统的衰落,非营利组织已经不得不担当起履行这一功能的重任。

托克维尔也认为市民社会的功能就是对抗国家的影响、限制放肆的个人主义。

自愿结合的组织之所以重要。

[1][2][3][4]。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

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既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来论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辩证法的思想;既从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出发、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知识,又注意到学生让地理、博物、园艺等学科的教学;既强调儿童的“主动作业”,又谈到“分科教学”问题;强调照顾儿童的兴趣与能力,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由此看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对这一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与柏拉图的《理想图》、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巨著。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杜威着手改革教育,强调儿童要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他认为,旧学校把教育历程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情,不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却驱使儿童被迫地背诵学习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大大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培养与成长。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这章的标题是“教育中的思维”,我刚看时想作者为何起这样一个标题,而整章论述的小标题是“方法的基本要素”。看完后我明白了这跟杜威的教育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作者在本章的第一段中说“思维就是方法,是理智地进行学习的方法”。那么回到本章的标题“教育中的思维”也即指的是理智地进行教育的方法。因此作者本章论述的主题是明智地进行教育的基本要素。作者在章末的概要中总结了五条,而作者论证这五条的立足点来源于他对学校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批判。

作者要进行反思与批判必然有他的一套理论主张,这在第一段中有说明,即作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都未能真正理解这一目的并朝着该目的努力。因此整章作者要说明的便是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好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应该是什么,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存在问题,表现在将获得技能、习得知识和训练思维三方面割裂开。这样的后果便是很难使它们都得到实现,试想知识脱离了技能便是无用之知,技能脱离了思维便是无目的的技术,即可为善也能做恶,并极容易被权威的控制力利用。杜威所说的目的割裂现象,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也十分明显,如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容易使一线老师在运用中忽视三者间的联系,而认为一些教学内容就是需识记的知识,一些是需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另外一些活动是专门用来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不过近几年关于“核心素养”的提法有助于三方面的整合,可能有助于防止这三方面的割裂。

另一方面,主要是学校教育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是:脱离学生真实的经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脱离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妄图在书山题海等假设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错误在于未能理解“思维的起始阶段是实际的经验状况”,而正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才会内在地刺激和指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之间的关联。思维恰恰就在于认识这种关联性。

其二是:学校使用的教材和作业难以使学生产生真问题。这样的后果是难以真正地刺激思维。因为学校使用的教材和作业不是真正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无关,因此他提出的问题是课堂上老师想要的问题,一种对老师推进教学进度的迎合。更严重的后果是作者所说的“这些方法形成的判断力,对性格品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这一批判可以说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的很多活动是有教的行为,但其行为未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发生真正的影响,因而并不具有教育性。

其三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存在难易、多少的失当与过度依赖观察等问题。这样的后果是难易的失当可能不利于学生对困难的处理;多少的无度可能使学生倾向于依赖答案和记诵知识;过度的观察可能会使学生过分依赖感官的提示,不愿意回忆或叙述他人的经验。因此从杜威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提供发展学生思维的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处理问题有启发性,能呈现各种行动、事件间的关联,并且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搜集和自由地支配资料。

其四是:教师常常向学生讲述“思想或观念”而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形成“观念”。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只是记忆和背出被告知的“思想或观念”,不会进行真正的思考和学习,创造力贫乏。原因在于当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时,对被告知的人来说听到的永远是一个给定的事实,而非真正的观念。因为真正的观念是“假设和尝试性的解释”,只有学生针对问题情形,学会综合利用信息,给出自己尝试性的解决方案,并富有责任心地去实施,这样才是使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学生在思考和真正地在学习。

其五是:学校教学较少让学生将自己形成的观念应用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学校教学上的应用性练习是被当作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习得更多技能的手段。表现在学校教学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应对考试而非学会生活。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即便自己形成了假设性的观念,但由于没有到真实的情景中去检验、验证,所以得到的观念是缺少意义和现实感的。

总之,作者在本章论述的核心观点是教育中教学的各种进程要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运用思维将自己的经验变成是具有教育性的经验,这才是教师在明智地进行教学。

杜威的文章虽是白话文,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需要认真仔细地品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来读,对老师们的帮助较大,更能反思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

作者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义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运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阐明教育在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其品格时的作用。第24-26章的内容是“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主要对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学上的争论进行回顾,探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认识哲学和道德哲学两方面进行总结。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个人意识、形成个人的习惯、锻炼个人的思想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教育会通过增进和改造个人的经验来使人获得成长、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学校是特殊的成长环境,是“从广义的教育中区分出一种较为正规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学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的机构(即学校)和目的明确的内容(即课程),就被设计出来了,在此机构中讲授这些内容的任务则由委派的专门人员(即教师)来完成。”二是关于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性质。杜威认为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助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三是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可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与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杜威还对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评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其实,与其说杜威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社会中心论者更恰当。正如美国实用主义研究学者约翰·麦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对杜威毕生所从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进行形容的话,杜威哲学就是一张苦心经营的、精心编织的蜘蛛网。杜威本人对这张网的接头、支点、轮廓和面貌等也许了如指掌,他自己能在这张网上轻盈翻飞、进出自如。但如我一样的读者在阅读、试图绘制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路线图时,难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注重价值观和哲学层面,也注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在其教育思想还是后来所创立的学校里,他都坚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动作业课程”。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无启示。例如,如何处理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与品性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落实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魏修文)。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四

《民主与教育》是作者李镇西继《爱心与教育》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教育专著。这是作者对教育的继续思考,但相对于《爱心与教育》,本书更具理论建设,更富思想个性。

彩论述。本书作者继承先辈教育家特别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结合中国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现实,从教育改革与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出发,指出了民主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民主的内涵,并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立论的基点,提出“教育民主是培养学生民主的生活方式,培养民主精神和民主修养的教育”的观点。同时,作者概括了民主教育的特征,然后从“民主教育与教育原理”、“民主教育与民主修养”、“民主教育与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民主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

本书作者无力也无意就“民主教育”建立严密而宏大的理论体系,只是忠实于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活,忠实于自己心灵对教育的赤诚之爱,激情而理性地论述自己对民主教育的个性化理解。与一般的纯教育理论家不同,作者的理论探索不是纯书斋式的抽象思辨,而是紧扣中国基础教育实际根植于校园生活进行现象解剖和实例分析;与一般的一线教师不同,作者的实践展示不是就事论事的经验罗列,而是站在一定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透过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想追问和精神剖析。

作者的视角是宏大而开阔的――他把民主教育放在中国民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追溯梳理了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民主教育思想;同时,作者的关注又是细微而具体的――他将民主教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民主教育的实践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作者的写法颇具特色。作为一部阐述民主教育理想的论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观点的分析,对此,作者有着细致而严密的阐释、引证、推导。但是,本书更有着大量的实例分析,作者试图追求一种理性、激情、形象的和谐统一,展现平易朴素的文字风格,行云流水,夹叙夹议。寓思想于实例,给实例以思想,在感染读者的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总之,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造性。作者在辨析界定民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概括了民主教育的八个特征,论证了民主教育的渠道以及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树立民主的教师权威”“和学生一道成长”等教育理念和主张。在行文上,作者尝试采用夹叙夹议的散文随笔风格,表达对民主教育的理解。

(《民主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李镇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执教之久,现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结合中学教育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出版有《李镇西教育文丛》,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

他认为,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真正科学的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天然相连并融为一体的。提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绝不是在语文教学以外加进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还“科学、民主、个性”的语文教育的本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开放的思想、全面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凡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不体现着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育精神。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五

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作者:应用开发六部周倩文)。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二)李燕: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的作者刘瑜是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旅美,并取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曾任剑桥大学讲师,现于清华大学政治系,担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她写的政论,内容诙谐幽默,又令人获益匪浅,并先后出版过《余欢》、《送你一颗子弹》等小说、随笔,这本《民主的细节》就是她写的政论合集。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眼里,政治仿佛只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种阶级社会的民主翻来覆去也无非就是三权分立、人大、多党制、君主立宪制、总统联邦制等。正因为此,政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对于追求社会正义、建设理想社会的热情,“民主”一词不过是无数政治名词中比较有名的几个罢了。

而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亲身经历,用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让飘渺虚无的民主与油盐酱醋的市井生活、人间冷暖相联系了起来。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把民主从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来,让人们看见,民主与你息息相关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是这样的,一下就让“民主”变得有血有肉。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都有民主在闪光。民主的细节远比民主的口号重要,比如之于我们而言,高呼一万句“民主万岁”也抵不上村委会的一次民主选举重要。“民主”对每一个国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具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值得我们读后深深地思考。(系朱家角镇后备干部)。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三):从“细节”看“民主”

自孙文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后,民主一词大行其道。然读过这么多的书,听过这么多人的言论,无一不是生硬的理论与死板的定义,我又何曾真正明白过民主究竟为何?而如今,我遇到了刘瑜。“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如是评价她。如果有谁能把政治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数刘瑜了。

凡读过《民主的细节》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本书,作者刘瑜是一名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位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而她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时间在美国观察,体会,理解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与政府的关系。

本书通过列举一个个小事件从各个角度将美国的民主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每一个事例都看似细小且不引人注目,但却总能由浅入深地讨论该现象所体现的民主现状及相关问题,而后一步步将这些问题多方面地阐述清楚,最后联系我国国情现状,得出一个顾全大局的结论或悲天悯人的愿景。这一切都是在让读者明白,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要抛弃那些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感受这个国家。

美国是一个细节的国家,它的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从那些小人物细微的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了细节的民主:地铁工人可以因为交通局要提高从工人工资中提取养老金的比例,在公会的组织下组织全系统的大罢工,并最终取得补偿;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仅仅是因为学校解雇了某清洁工,而为他组织游行,向学校施压,并最终迫使学校重新雇佣该工人并向其支付过去的薪水和医疗费。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能够随意鱼肉“小人物”。这是弱势群体身上的民主。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可以高举着“法律高于政治的旗帜”,成为萨达姆――这个美国敌对政权领袖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他明确表示萨达姆是无辜的。而更有千千万万个美国群众来信支持他的做法。这是法律上的民主。小布什在任期间,每天晚上在脱口秀的节目都能整出几个“布什笑话”,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每次都能找出拿政治人物开刷的新闻和评论。在这里即使你在大街上指着总统的鼻子脱口大骂,也不会关进监狱。这是在言论上的民主。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细微的生活,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之风。

当然,这些细节的背后,还能看到中国一些热点事件的影子,类似的事件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实在发人深思。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着,是其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等观念在支撑着,并在实际中实践推行而保障着的。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前进中不断摸索着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真正是什么。我们喜欢笼统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这个概念纠结是指什么呢?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要求深入细节,回归事实本身。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便是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其写作方式上自然偏向于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更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文章最后就借用“战地玫瑰”闾丘露薇的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1781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