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总结要全面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情况,尽量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描述。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成功团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一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焦点:f。
焦距:f。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二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一、导入课。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
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
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三
《研究透镜》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
1、过程与方法:
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不同特点。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盘、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视镜、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文字图片等。
教法:
1、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多媒体辅助法。
4、课堂辅导法。
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
2、实验。
3、观察。
4、讨论和归纳法。
5、自主探究学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我事前准备好的金鱼,这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将金鱼放入到另一个鱼缸里,鱼变小了,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跟鱼缸的形状和材料有关。接着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图。
在科学课上“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究凹凸透镜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我会出示放大镜的图片。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再让学生用手触摸和眼镜的观察。将学生的凌乱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凹、凸透镜。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观察之上的金鱼,学生惊奇地发现金鱼变大了,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在带领学生认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尽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镜,并且记录下自己小组的发现。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发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凹凸透镜的呈象规律以及是否聚光现象等等。再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用课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线,在课件中体现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突出了焦点和焦距,也把会聚和发散作用形象的表现出来。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凹凸透镜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给学生提出新的话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再那些方面运用了凹凸镜,引发出望远镜的制作。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想象出创造出、更多的制作方法。把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四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五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应该叫凸透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看看凸透镜,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凸透镜的什么作用?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凸透镜、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凸透镜、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凸透镜、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镜、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凸透镜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凸透镜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凸透镜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设疑】: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凸透镜,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凸透镜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凸透镜》。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六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七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八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九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标教学法。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
《凸透镜》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四年级教学内容。本课是学生认识凸透镜的聚光、放大作用,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
在实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围绕“科学探求”做文章,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攻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
在《凸透镜》一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经过实验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影”与“像”混淆,为了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可以请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回忆,实现自我否定,建立新的知识点。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课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凸透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验,从中得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观察像的大小变化,从中找出规律,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结合本课的重点,我重点让学生自己摸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学生在研究像距物距和成像大小时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单方面物距或者像距的变化并不一定改变像的大小,并得到清晰的像,这也是学生在情意方面的创新。
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个性为基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本质内涵”。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一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4.做一做:
(四)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玻璃缸,纸花,各种纸片,白纸两张;记录纸每人一份,水、布、箩筐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发现纸吸水的现象。
1、出示纸花,现在把纸花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花打开了,花瓣湿了)。
2、为什么纸花会在水中开放呢?
3、小结:因为纸会吸水,纸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会开放了。
(二)比较水滴在不同纸上的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4、小结:生活中的各种纸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渗透进去了,那这些纸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那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三)发现纸的吸水速度不同。
1、设疑纸的吸水速度一样吗?
3、小结: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纸绉纸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纸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四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是否搅拌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的`杯子(标记:绵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记录表,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药等)。
(二)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1.认识实验材料:块糖、2杯凉水、搅拌棒。
并猜测: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块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的化得快,不搅拌化得慢。
(三)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将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体越是颗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写记录表。
2.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并一起轻轻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填写记录表。
3.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水温度越高,物体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动延伸:
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顺接数、倒接数。
2.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指偶各1个。
2.桌面教具:数学台阶、公寓楼。
3.事先在教室地面上画好房子,根据室内面积和幼儿人数适当多画几个。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指偶导入,边讲边操作:
(1)小老鼠杰瑞拿了大猫汤姆的一块火腿,被汤姆发现并追赶。杰瑞跑到台阶上,请幼儿顺数1——10。汤姆马上追上来,请幼儿再数数。
(2)杰瑞跑下台阶,请幼儿倒数10——1,汤姆追下台队,幼儿再次倒数10——1。
(3)杰瑞跑进一栋大楼,乘坐电梯,请小朋友数一数它坐到几楼(顺数1——10)。汤姆追进楼内乘做电梯,请小朋友数它做到不分开。
(4)杰瑞从10楼跑到5楼,请小朋友倒数0——5,汤姆从10追到6楼,请小朋友倒数10——6。
(5)杰瑞又从5楼跑到几楼,请幼儿出主意,老师演示,师生共同编排情节,增加几次顺连数、倒接数。
2.游戏:跳房子。
请两名幼儿一组,分别扮演汤姆和杰瑞,进行追赶游戏表演。
玩法:老师分别对两名幼儿悄悄说教,幼儿一格一格地跳,团体幼儿边看边数。教师注意两角色跳的位置要错开,也可请个别幼儿数。游戏时角色多次轮流。
区域活动:做高楼。
活动经验:
能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图制作高楼,正确使用剪刀。
活动材料:
牙膏盒,剪刀,彩笔,幼儿用书第1册。
区域规模:
设3个区,每个区5——6名幼儿。
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书上的步骤图进行制作。
2.指导幼儿有间隔地向内折,形成楼层。
3.利用:“楼层”玩数数游戏。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六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七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八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奇妙的透镜说课稿篇十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家是常见到家中的电器。为了提升幼儿的爱科学的兴趣,学习一些小常识特授此课。
二、活动目标。
1、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使幼儿学会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家询问爸妈,自己家中的电器的名称、用途、用法、注意事项。
2、活动材料:教材想一想说一说。
四、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加油家用电器吗?都有哪些电器?(让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家有哪些家用电器。)。
2、结合教材,教师归纳小结:小朋友们家中都有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
(二)指导与启发:
2、在,让幼儿充分讨论: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用途、用法,以及给全家带来的好处。
3、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说明使用这些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用电小常识、爱惜保护家电、以渗透安全保护意识、节约用电)。
4、让幼儿打开书,认识教材中的电器。然后指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爱惜保护家用电器)。
五、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幼儿们对家电的有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幼儿们发言热烈、竞相参与。子教学内容若带领孩子们参观实物。教师边教学边结合实际效果就会更令人满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21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