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4:51:25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3 04:51:25     小编:笔尘

在教案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四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五

生:(齐)喜欢!

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生:(齐)想!

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生:(齐)不同。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

生:(齐)4个。

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也不能!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

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

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

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

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

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生:应该增加2。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

生:不会,应该增加4。

生:想!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生: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

师:多生动的比方呀!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应该短一些。

生:大约是9厘米。

生:我觉得是8厘米。

生:不可能是8厘米。因为7比8小了1,而12比8大了4。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生:有可能。

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 厘米。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图略)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生:姚明!

生:不可能。

生: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

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老师所查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出示图11)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 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生: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生:不懂!

生:老伯伯,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

师:谢谢你的祝福!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爷爷或是老太爷,已经超过71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生:我爷爷已经78岁了。

生:我爷爷已经85岁了。

生:我老太爷都已经94岁了。

师:真有超过71岁的呀!猜猜看,这一回老伯伯还会再难过吗?

生:不会了。

师: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生:我觉得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有65岁。

生:我觉得大约有73岁。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生:不一定!

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六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情景导入。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七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九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刚才短片中,石正小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美丽的.校园。

生2:是一所有特色的足球学校。

生:(很兴奋地)想啊。

师:现在就请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比赛情况!

设计谈话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

生1: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踢进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2: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点球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轮都踢进了5个,所有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最合适。

师:说的有理!小林出场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比较合适呢(3、4、5)。

能不能通过移一移的办法使到小林三次点球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

2、展示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轮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轮看起来都踢进了几个(4个)。

小刚也踢了三轮,成绩又怎样?(3、7、2)。

讨论交流:现在,又该用几来表示他的成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看看除了移动补少的方法外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学课本90页。

3、引出课题:平均数。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后得到的每一轮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这里的平均数4是表示小刚的最高水平?是最低水平?那表示的是?(板书:平均水平)。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踢四轮的想法。前三轮射门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师呈现前三轮成绩:4个、6个、5个)。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轮的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5、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出示4次成绩(4、6、5、1)凭直觉,刘老师最后的平均数可能是几个。

感知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6小,比最小的数1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6、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敏感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觉得老师输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轮踢进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其实呀,平均数很敏感,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改变,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计算平均数。

你能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平均数是一个知冷暖的“人”。

2、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平均数是一个很善变的“人”。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师出示图)。

平均水深110cm,小明身高140cm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您认同吗?

生:不认同,最深的地方有200cm,下河游泳还是有危险的。

师:看来,平均数还是个危险的“人”。

4、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你们知道在实际的一些比赛中是如何计算平均分的吗?刘老师带来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视频请看!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平均数是一个严谨的“人”。

5、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20xx年5月14日综合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3日发布了20xx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平均数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懂他了吗?

五、回应课本、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90页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重点可以用笔划起来。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移多补少。

一样多。

合并平分。

(4+6+5+1)÷4=4(个)。

1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二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会对多组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多媒体课件,每5人一小组准备的十八枝小棒、三个纸盒。

创设情景法、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启发讲解法等。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平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平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女生。

6+9+7+6=28(个)10+4+7+5+4=30(个)。

28÷4=7(个)30÷5=6(个)。

平均数:7平均数:6。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对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重于探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通过互相问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们体会到有什么困难吗?(引入)。

1、探一探:(新6人为小组)。

(1)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厘米"w:st="on"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

计算器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是:(以科学计算器为例)。

1、打开计算器,按键进入统计状态。

2、按键清除机器中原有统计数据。

3、输入数据;键入第一个数据并按,完成第1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输入了所有的数据为止。

4、显示结果。

5、退出;运算结束后,可按退出统计状态进入计算状态;

也可按来清除所有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的统计工作。

大家的做法与以上步骤一致吗?量一量,与实际是否符合?

例1:观察下图,利用就算器就算上海东在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解: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数据后,依次按键1、6、m+、18、m+、m+、2、1、m+、m+、m+、m+、2、3、m+、m+、m+、2、6、m+、2、9、m+、m+、3、4、m+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1、=,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

练习:

随堂练习1.2。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具体的应用步骤有个五个。大家要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应用,这不仅是数学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知识。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四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刚才短片中,石正小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美丽的校园。

生2:是一所有特色的足球学校。

生:(很兴奋地)想啊。

师:现在就请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比赛情况!

设计谈话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

生1: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踢进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2: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点球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轮都踢进了5个,所有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最合适。

师:说的有理!小林出场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比较合适呢(3、4、5)。

能不能通过移一移的办法使到小林三次点球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

2、展示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轮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轮看起来都踢进了几个(4个)。

小刚也踢了三轮,成绩又怎样?(3、7、2)。

讨论交流:现在,又该用几来表示他的成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看看除了移动补少的方法外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学课本90页。

3、引出课题:平均数。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后得到的每一轮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这里的平均数4是表示小刚的最高水平?是最低水平?那表示的是?(板书:平均水平)。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踢四轮的想法。前三轮射门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师呈现前三轮成绩:4个、6个、5个)。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轮的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5、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出示4次成绩(4、6、5、1)凭直觉,刘老师最后的平均数可能是几个。

感知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6小,比最小的数1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6、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敏感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觉得老师输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轮踢进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其实呀,平均数很敏感,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改变,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你能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平均数是一个知冷暖的“人”。

2、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平均数是一个很善变的“人”。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师出示图)。

平均水深110cm,小明身高140cm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您认同吗?

生:不认同,最深的地方有200cm,下河游泳还是有危险的。

师:看来,平均数还是个危险的“人”。

你们知道在实际的一些比赛中是如何计算平均分的吗?刘老师带来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视频请看!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平均数是一个严谨的“人”。

5、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20xx年5月14日综合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3日发布了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平均数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懂他了吗?

五、回应课本、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90页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重点可以用笔划起来。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班95909085。

二班90958590。

三班85909590。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语言859590。

综合知识908595。

创新959585。

处理问题能力959095。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六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七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练习十一第5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平均......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八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应是与时俱进的。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平均数的应用》教案,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第43页例2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 综合练习

 

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三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四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五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九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2671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