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办说课稿(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11:09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3 06:11:09     小编:薇儿

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总结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以下是一些整理好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一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三

首先感谢孙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精彩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孙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孙老师执教的这节《地震》课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准确、灵活,目标实施过程体现三维性,课堂评价交流有针对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课教材上的内容并不多,有时候1课时的教材只有一、两页,而且大部分都是图片或表格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是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学的对象――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孙老师把教材中唐山地震的内容灵活地改成学生非常熟悉的汶川地震。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贯彻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又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建构,学生又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了新的技能,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对于抗震自救的能力培养上,利用了四个场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场合应该怎样进行自救,应该注意什么。体现了能力目标。

对于学生自救中团结协作方面体现了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这堂课的几个活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了以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的教育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的,这样才会终生不忘。

此外这节课的课堂评价也是一个亮点,教师的评价交流有针对性。老师在与学生真诚的对话中,对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对话。但如果在评价上多加一些学生间的评价就更好了。

刚才王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首先在选材上,孙老师拥有过人的生活智慧,她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选取了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孙老师因时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孙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巧妙的用学生熟悉并关注的汶川地震代替了教材中的1974年唐山地震,把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现实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变为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如5月19日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们默哀,汶川地震前后风景等的对比等。最后孙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看动画短片,小组合作讨论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地震该怎样自救等方式教会学生在地震来时如何自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我区的两名同志对孙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也很赞同,同时我觉得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第一、成功沟通。地震的原因、过程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教师的讲解一定枯燥无味,孙老师借助视频、图片再加上自己的讲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在讲解的过程中。孙老师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愿。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和有序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能提出明确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孙老师给学生的四幅图片是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观点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

首先我认为孙老师所上的这节《地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地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孙雪枫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够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尊重学生。比如:在放影象时,教师认真的观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孙老师能够注视着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想这样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一种力量、一份自信、传递一种情感——爱,那么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为给其它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们学生倾听、学会尊重,我想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的。

这节课我认为课题是较沉重的,教学内容知识性又较强,学生的情调不高。那么我想为学生创设愉快、轻松的对话空间,会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学观。当教师放完小男孩自救的短片后,我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救一定会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如果在这时给学生一些自由对话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讨,我想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孙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巧细致,充满了沉重而又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

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孙老师能围绕汶川地震这一教学情境贯穿教学始终。首先能从学生了解的汶川地震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放默哀视频”时,不仅给学生带到那种沉痛的时刻,而且也给在座的我们教师带到那种为四川死难者哀悼的一刻。接着教师通过播放录像、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从而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了解掌握。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张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图片,导入地震自救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得了解自救方法,教师播放一个短片,中途设下悬念,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猜测短片中小主人公,能逃到那去。答案揭晓时教师又通过警察这个卡通人物让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地震自救的'方法。在小学生了解方法后,教师又趁胜追击,巧妙的设计了“四个场景”让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在这样几个环境中发生地震怎么办”,因势利导,从而教育学生掌握自救方法。整堂课教学环节环相扣,连贯自如,富有层次性。

前面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我也来说一说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孙老师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这门课程的主旨就是在于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那本节课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从认识地震的形成原因,到掌握地震前兆的知识,再到地震发生时学生如何自救,互助,互救。无不表现孩子们从认识自然,参与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这充分证明了孙老师尤为重视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后一个环节中,歌曲《生离死别》下面许多老师也为之感动,那为什么老师不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应该让学生化悲痛为力量,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如果说我们的教师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生活中,社会中感受到爱并形成责任,且常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品德,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就是成功的。

最后,我们感谢市区各级领导给我们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感谢孙老师为我们提供这节精彩的课例,我们只是针对这节课谈一点初浅的看法和认识,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四

“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无疑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由以往的内容解读向语言运用作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习得方法,不断实践的平台,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

纵观陈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课题导入直截了当,让孩子即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不无好处。可了解到这些孩子生活的区域,基本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对有关地震的信息关注度也不高,假如课堂前老师能对地震做一个必要的描述,让孩子了解到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为之后的课文学习铺上一个较好的情感基调。

字词过关非常扎实,将文中的重点词、难词,以及多音字“血”,通过各种读的方式让孩子切实印入脑中。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是陈老师的第一个语用指导,先让孩子自己说一说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到孩子的答案后,陈老师指出,在写事的的中,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无疑为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相信学生将来碰到写事的时,会慢慢学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归纳与概括。紧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来加深印象。

第二个语用指导,即为从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中,得出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感受父亲的勇敢、伟大、坚持不懈。这对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自己写时,也会逐渐学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可在之后,陈老师紧紧围绕着中的三句话展开了具体的剖析,让孩子谈感受,领悟父亲的情感。假如在这之后能增加一个环节,再找几个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区别一下,紧接着在之后围绕一个话题,比如说描写母爱伟大的片段,用上今天学习的这三种描写方法,做一个小练笔,不知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得体的教态,亲切的笑容,悦耳的声音,朴实的语言,陈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精彩的“语用”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鲁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主题,讲述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恋恋不舍. 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那高尚.圣洁.无私的母爱的怀念之情。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1、谈话引入。(介绍一位让你难忘的人。)

2、播放课件。(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揭示课题,解读课题。

4、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学生读书前讲清楚读书要求,读准音,读通句。遇到问题做上记号,想办法解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5、交流学习收获。(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并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6、抽生读课文。(学生读后,其他学生夸夸读的好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1、换课题。(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那种精神,你想想,能不能给它改一个更好的题目。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很好,你就读课文,提出理由来。怎么读,拿出笔来,一边勾画一边批注找出根据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学生汇报。(告诉学生发言的方法:先亮明观点;再从书上找根据;最后讲道理。培养学生有序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三言两语的现象。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什么这么改?牵引学生去寻求答案。因为别的父亲都绝望了,离开了,只有他,还那么执着;38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常人能做到吗?儿子在面临生存的机会却让给别人。所以我要说他们了不起。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学生还可以改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2、展示学生的佳作,让学生与文中的父子达到心灵的交融。

3、作业:将生活中你最难忘的人,选一两件事把他(她)记下来。回到课文开头,首尾照应。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六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按照教学设计,总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在品词析句时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结果是问题出来之后就直接说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还有一些环节的衔接上也不够流畅小练笔安排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尽情表达,有点蜻蜓点水总之,由于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原因,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望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提高,谢谢!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七

我第一次试教非常失望,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实际上这篇课文的教学是非常难的。学生没有这种灾难的情境体验,这种情感,亲人的,骨肉分离的亲情的体验也是少之有少,这就成了我上好这篇课文最艰难的地方。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我上这篇课文,应该说,教师的导是比较多的。我回顾自己的教学,没有向我以前的课那样潇洒自如,这就是我觉得最缺憾的地方。因为当你上这篇课文,会觉得真的,几乎很难潇洒自如。因为你得紧紧地扣劳情感这条线索。而且这篇课文的情节非常复杂,高潮迭起。那么,最终我改了几次方案,然后选择一个策略,也就是全息阅读的这种策略,也就是说找出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扣问、反复感受。使它能够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由此在透视人物的内心里,感悟人物的伟大形象。在孩子心中高竖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那么具体的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考虑的就是抓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

如果具体分析,就父亲的形象就有这样几幅画面可以展开,前面悲痛欲绝,但又坚强挺立,这是一幅画面;第二幅画面就是,许多人都在劝他,但是他坚持着要去挖;第三幅画面就是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这父亲的一个形象就有三幅画面可以让人去分析,于是,我就只抓了第三幅画面,父亲伤痕累累,坚持着,由这幅画面辐射开去,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呢?首先,这幅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只要我们充分感悟父亲这种沉甸的爱,包含血泪的情,足以震撼人心。其次,这幅画面有很强的辐射力,你看由这幅画面完全可以辐射到前面第一幅画面,也可以辐射到劝阻的画面。第三个理由呢是这样抓文眼,关照文本的阅读的方法正可以体现阅读的整体性,提升阅读的品质,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家可以看到,我整篇文章的教学,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版块整体规划,一个版块就是感受父亲的了不起,第二个版块就是感受儿子的了不起。当然这个了不起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我非常注意这点,我前面始终没有出现了不起这个词,目的何在?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充分体验以后逐渐明晰,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要让学生经历由感到悟的过程,这个了不起是自然而然在学生心中建立的。

二、要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什么叫感悟,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水到渠成后的自然生成。重感悟的课堂首先是有情的课堂,有情的震撼。这个情的基点就在于文本,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扣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说,我在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的片段,我就层层推进。第一层,学生很浅显的马上可以悟到的是时间长,但是他没有悟到的是这种累,于是,通过教学由时间长引导学生悟到这种无法想象的累。这是第一层情感。第二层情感,从没人再来阻挡他,联想到曾经有人阻挡他。但是现在没人来阻挡他,为什么,因为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一个头脑清醒的人被人误解,跟乞求帮助的时候没人来帮助,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跟苦闷呢?这是第二层情感。第三层就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悟到包含血泪的情,悟到那种沉甸甸的爱,所以这种情感,都是在反复的扣问反复的读书当中推进下去。

三、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扎扎实实教语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的人文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语文的工具性同样不能背弃。我想在现阶段,我们要研究的是,如果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我觉得再生命的课堂如果没有听说读写这个基石,也就成为空中楼阁,生命的质量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为我把字词的教学也扎扎实实列到课堂,把想象、写话也列到课中。听说感悟也在课堂中进行尝试。总之,这次的教学规模很大,规格也很高,但是,我还是想体现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先生的倡导的,要体现常规模式下,自然状态的.真实课堂,即使不成功,也是无所谓的。

【点评】。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个人认为,卢雁红老师这两节高年级的课是非常成功的两节高年级阅读教学。成功之一,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地位的发挥,我们老师们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我们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这就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共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个人以为,评价一堂课堂教学,要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着重点。那么,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卢老师的两堂课上,孩子们学习的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强的。还要看学生参与的广度,我们高兴看到孩子们活动非常活跃,从深度上看,孩子们的一些见解都是非常深刻的。

成功之二,卢老师的课堂上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是听、说、读、写,少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就不是语文课堂。从现场教学来看,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了,还是非常重视词语教学,词句教学,这在一些课堂上到了高年级还认真引领学生复习字词已经比较少见。应该说,卢老师非常重视字词教学是难能可贵的。另外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引领学生去读书、感悟、体验,也非常重视语感培养。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让学生认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从某种情况看,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为重要,那么,从这堂课的最后结果看,父亲的形象和儿子的形象已经竖起来了。人物的形象为什么那么高大,能够竖起来,就是卢老师在课堂上抓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上的描写,就是因为抓了语言文字,才使课堂上的人物形象高大地树立起来。另外,我总的感觉是,卢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引领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把我们的语文课上出了点语文文学的味道。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八

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很不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抓住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听完这两节课,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记得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是精神的语文,语文是感性的语文,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是民族的语文,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无论是哪一种语文,必不可少的是情感,有情感参与,能激发出情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流连忘返的课堂。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让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情感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情”促“情”,前一个“情”应该是老师的情,老师所表达出来的文本蕴含的情,后一个“情”应该是学生的情,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然流露的情感体验。“以情促情”,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情感需求出发,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自然和谐地交融到一起。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真正使情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情促情”,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并且要把自己的把握转化为学生的深刻感悟,不能总是游离于语言文字表面,丝毫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着自己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只能是肤浅,没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只是教书。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如果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能适时加入恰当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因此,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就不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就造就了肤浅的、冰冷的语文课堂。“以情促情”,还需要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还要注意情境氛围的渲染和营造。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九

5月12日下午,我来到学校,做完了清洁,坐在了位置上,拿出了文具盒,正在找语文书,却发现教室的地微微有点震动。开始有一点点时我没有在意,以为是压路机开过引起的,哪知震动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整个房子都在晃动,我抬头一看,教室天花板上的电灯、风扇都在剧烈地摇晃,仿佛要掉下来似的。

这时,有同学大叫:“啊!地震了!”我听见了,不知怎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像定在了原地,过了好半天,我才反应过来,只见老师站在门口,正招手示意让我们出去,全部同学一下子跳起来,书包都没拿,一窝蜂地冲了出去。我们冲到了走廊上,教学楼摇晃得越来越强,我们站都站不稳了,就抱着扶手让身体稳住,可等了一会儿,地震还是没有停。这时,几位老师让我们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四个班的同学都顺着楼梯往下跑,我和几个同学跑到三楼时,改走小楼梯,到了二楼时,我们几乎都不敢再走了。石头像下雨一样出从上面掉下来,但这并没有吓到我们几个同学,为了成功转移,不管三七二十一,捂着头,一下子冲了下去,幸好没被石头砸中。

后来我被妈妈接回了家,我想:终于可以休息了,哪知听别人说:“晚上七点,还有一次地震。”我和妈妈赶紧回家吃了饭,准备好了之后,我们和哥哥他们在外面打地铺睡。过了许久,大约一点钟的时候,我受不了了,因为地铺十分硬。而且,我身上被蚊子咬了几个大包,大家也觉得大的余震可能过去了。于是,陆陆续续回家睡觉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妈妈忽然把我叫醒,说:“快起来,又地震了,哥哥他们已经下去了,而且哥哥裤子都没有穿,叫我给他拿条你的裤子。”在一阵大笑中,我和妈妈下了楼。外面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天公真是不作美,在发生地震时又下雨,大家只好暂时在超市的屋檐下等着。大约凌晨5点左右,大家觉得地震过去了,于是就都回家了。

这可真是个无眠之夜呀!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公共场所如何个人防护。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地震逃生。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一

一、视觉感官,课堂导入。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应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应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出惊叹;当他们应对的是30万人于4分钟内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时,就会发出深深的伤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张珊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升华。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用心的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应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应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应对“阿曼达”的不畏艰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透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从八月的贵州之行,到十一月的武汉参赛,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思索,我探寻,我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的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感谢全国小语会为我们语文老师搭设这样一个梦想舞台,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洒下辛勤汗水的人,感谢为我这堂课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导们、专家们、老师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这是一篇老课文,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光是人教网上挂出的教学设计就有好几个,要寻求突破与创新很难。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我觉得,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大家看,上课伊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我的这一堂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三

能跑则跑,不能跑别乱跑!

首先,你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所处的是易于逃离至空旷地带的建筑,比如农村的平房,而且这个建筑并不坚固,倒塌的可能性很大,你要尽快的冲出去,跑到安全的空旷地带躲避。跑要跑的坚决果断干脆利落,细软首饰之类的东西固然值钱,但也要先有命花才行,况且现在的医药费也不便宜。

第二,如果是城市的楼房,则呆在房间内是最好的选择。国内外许多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虽然不同建筑抗震强度不同,但总体来说,钢筋混凝土房屋除具有刚性以外,还有一定韧性,一般不会一震就彻底摧毁。躲过了危险的一分钟以后,再迅速跑到空旷的地方,这样生存的希望大大提升。

不要相信“生命三角”谣言!

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叫“生命三角”,声称地震时应迅速找个大型沉重的物体卧在旁边。其实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谣言,地震过程中房顶可能从四面八方沿不同方向砸过来,你根本无法预料哪个是所谓的生命三角,而且你本想用来支撑的重型家具也很可能由于晃动先行砸在你身上。该谣言来自于加拿大人库普,联合国曾经专门发表声明辟谣,而美国政府也曾以诈骗和造假对其进行诉讼和调查。

跳楼?这是最愚蠢的选择!

跳楼?绝对是最愚蠢的`选择!就算你侥幸没有当场摔死,地震导致的高空坠落物也足以要你的命。

地震过去了,千万别点火!

谢天谢地,可怕的地震终于过去了,大地终于平静下来,你从躲藏的地方慢慢爬出来,充满劫后余生的庆幸。面对电力中断导致的一片漆黑,你顺手从兜里掏出来打火机打算照照明顺便抽根烟压压惊,“嘭”的一声,天然气管道断裂泄露的天然气被你引燃了,火灾,一种地震后极其常见的次生灾害被你诱发了,不仅你变成一堆焦炭,还可能连累一大批人给你垫背。

如果你被困,该怎么办?

如果你被掩埋在了废墟下面,首先你要快速镇静下来,树立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任何负面的乃至自暴自弃歇斯底里的情绪都是求生的大敌。亲,加油吧,为了让爱你的人不伤心,为了让恨你的人不开心,勇敢的坚持下去。不要笑,受困的时候,可以多想想这些,这可以作为你坚持下去的动力,坚持到救援人员来到你身边。

其次,如果你的衣服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被挤住了,不要急于暴力的挣脱,你要先冷静下来把这个支撑结构搞清楚,如果这个支撑非常脆弱的话,你暴力的挣脱拉扯很可能导致整个空间的坍塌,这将瞬间葬送你求生的机会。

此外,如果闻到有煤气的气味或者所处环境的粉尘非常严重,可以将衣物弄湿后捂住口鼻。如果没有水或者水量有限,可用小便代替。如果伤口有活动性出血,可将衣服撕成条状加压包扎止血。

在自己的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要设法保存体力,让自己能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不要声嘶力竭的呼救,在救援人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这样做只会浪费体力。

打开你的手机,如果有信号,那恭喜你,你获救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手机没有信号,也不必太过失望,因为地震导致信号中断也是很正常的。你可将手机关闭以避免电量过度消耗,每隔六七个小时将手机打开一次,一旦通信系统被修复,可立即与外界联系。当看到或者听到救援人员到场时候,立刻通过敲击等方式向外传达信号求救。

最后。

面对天地之威,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即便如此,知识和智慧依然会大大增加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机会。最后衷心祝愿所有人一生都不需要用到这些知识,但是同样希望大家记住这些,也许,某一天这些知识会救你的命。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四

11月26日早上8点50,我们家房子摇摇晃晃的,一开始爸爸还以为是妈妈生气在床上摇来摇去,搞得地板都在晃动。客厅吊灯的水晶球都在摇晃,有一个都掉下来了。看到这些,爸爸紧张地说:“地震了!大家快下楼。”我第一个下楼,心里想刚刚那场地震有点可怕,不过也挺好玩的。

到了楼下,我看见有不少人用手机;有的`人穿着睡衣,穿着拖鞋;所有的人都在说关于地震的事。后来我听爸爸说:这次地震是从九江波及过来的,有5.7级,死了很多人,倒了很多房,晚上大家都不敢回家睡觉了.他们好可怜啊。

听了这些话,我觉得地震很可怕,不好玩了。

(江西师大附小二(1)班谢岱杉xx/11/27)。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五

26日是一个晴郎的好日子,我正在聚精会神的写作业,突然屋子左右摇晃起来,窗子发出哗哗的声响,桌子不停的抖动,人还觉得有点儿头昏。当时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地震来了,发地震啦。”我赶忙丢掉手中的笔,往楼下跑去。

来到街上,只见:叔叔阿姨们有的脸色发青,有的穿睡衣,有的'赤着脚,人们都面面相觑。许多小孩吓的大哭,叔叔阿姨们把家里的东西纷纷往外搬。大人们都在议论怎么会发生地震。他们都向江堤上奔去。我脸色发白,脚不停的颤抖,怎么也不敢进屋。到了晚上人们还不敢回家,还有许多人在空地上塔了帐蓬,就在外面露宿。最后听人们说:“九江发生5。7级大地震,倒了很多房子,还死了10几多个人……”

发生地震有很多原因,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平时不保护环境也会造成自然灾害。现在人们乱伐树木,乱采油挖煤,恨不得挖尽地壳里的一切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就会带来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球属于我们人类,属于我们大家,只有用我们的双手,从我做起,保护好环境,爱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才会造福于我们人类。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六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这一话题从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互助、友爱与坚强、自救,互救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认识灾害,并懂得如何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能对一个话题,进行自我学习,对资料进行搜集,但还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5月12日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学生通过电视对地震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地震都有较深的恐惧心理。但是由于学生避震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一旦突然发生地震,大部分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避难方法来保护自己。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于是我精心地设计了此节课。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汇报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不同场所的避难方法;通过模拟演练让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通过阅读创造生命奇迹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事实了解地震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地震时的避难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式,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情感目标:提高地震的安全保护意识,感受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知识。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提高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知道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及互救。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

六、活动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汶川”地震的材料及有关地震避难方法和地震前兆方面的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上,我先通过谈话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5月12日世界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吗?这时学生会答:汶川地震。接着我进行追问:那你们对汶川地震了解多少呢?然后我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把收集到的一些图片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地震资料进行补充。出示了几幅有关汶川地震前后的对比图片人们悲痛无助的图片中国部队在第一时间所作努力的图片白衣天使们救助伤员的图片。中国人民行动起来,共同救助灾区的图片。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时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感想。

然后引入课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为了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我们有必要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地震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关爱生命。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我应用了探究学习法,首先出示问题:地震来了怎么办?设定不同的地点:学校、家中、公共场所。然后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学生自由说一说,结合资料讲一讲,讨论交流议一议,汇报交流记一记。最后教师总结: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惊慌出意外,就地躲藏好。头脑要冷静,灵活对策找。

(教学预设):我想在学生结合资料讲一讲这一环节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藏在桌子下有的同学说藏在桌子旁,那么哪个答案才正确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可以先让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没有解决,我可以出现事先准备一段视频,让学生在看视频的同时找到答案。

(三)认识灾难,避震自救。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来了解地震前有什么异常现象,我先让同学们自由说你所知道的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异常现象,来感知地震。然后我出示一首地震预兆儿歌,让学生来了解地震。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前兆,来预知灾难,积极自救。

(四)故事交流,感受生命。

在此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同学们讲一讲,你知道这次汶川地震自救,互救感人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故事,最后找学生谈一谈,你听了同学们的讲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三个步骤来完成。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五)亲身体验,模拟演练。

此环节我设计地震情境,假如我们在学校、四楼正在上课这时发生地震,我们将如何自救?找八个小组的成员八人前来演示。

接着让同学们来自评,互评,谁做得好,谁的位置更具有安全性?

(六)活动延伸,远离灾难。

为了使本节课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课后完成的活动主题:“我是小小宣传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宣传单,向大家宣传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出力。

地震来了办说课稿篇十七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爱 承诺

了不起 心中有他人

子 信任

板书意在体现父与子的了不起及他们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感爱与承诺巨大的作用。也便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28690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