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30:16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3 06:30:16     小编:字海

良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写教案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吧。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三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情景导入。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四

生:(齐)喜欢!

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生:(齐)想!

生: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生:(齐)不同。

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

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

生:(齐)4个。

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师:轮到小刚出场了。(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也不能!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

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

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

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生:输了。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

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

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

生:应该增加2。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

(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

生:不会,应该增加4。

生:想!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生: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

师:多生动的比方呀!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

生:应该短一些。

生:大约是9厘米。

生:我觉得是8厘米。

生:不可能是8厘米。因为7比8小了1,而12比8大了4。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生:有可能。

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 厘米。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图略)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生:姚明!

生:不可能。

生: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

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老师所查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出示图11)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 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生: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生:不懂!

生:老伯伯,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

师:谢谢你的祝福!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爷爷或是老太爷,已经超过71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生:我爷爷已经78岁了。

生:我爷爷已经85岁了。

生:我老太爷都已经94岁了。

师:真有超过71岁的呀!猜猜看,这一回老伯伯还会再难过吗?

生:不会了。

师: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有谁愿意大胆地猜猜看?

生:我觉得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有65岁。

生:我觉得大约有73岁。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生:不一定!

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五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六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刚才短片中,石正小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美丽的.校园。

生2:是一所有特色的足球学校。

生:(很兴奋地)想啊。

师:现在就请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比赛情况!

设计谈话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

生1: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踢进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2: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点球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轮都踢进了5个,所有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最合适。

师:说的有理!小林出场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比较合适呢(3、4、5)。

能不能通过移一移的办法使到小林三次点球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

2、展示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轮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轮看起来都踢进了几个(4个)。

小刚也踢了三轮,成绩又怎样?(3、7、2)。

讨论交流:现在,又该用几来表示他的成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看看除了移动补少的方法外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学课本90页。

3、引出课题:平均数。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后得到的每一轮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这里的平均数4是表示小刚的最高水平?是最低水平?那表示的是?(板书:平均水平)。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踢四轮的想法。前三轮射门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师呈现前三轮成绩:4个、6个、5个)。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轮的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5、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出示4次成绩(4、6、5、1)凭直觉,刘老师最后的平均数可能是几个。

感知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6小,比最小的数1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6、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敏感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觉得老师输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轮踢进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其实呀,平均数很敏感,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改变,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1、计算平均数。

你能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平均数是一个知冷暖的“人”。

2、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平均数是一个很善变的“人”。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师出示图)。

平均水深110cm,小明身高140cm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您认同吗?

生:不认同,最深的地方有200cm,下河游泳还是有危险的。

师:看来,平均数还是个危险的“人”。

4、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你们知道在实际的一些比赛中是如何计算平均分的吗?刘老师带来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视频请看!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平均数是一个严谨的“人”。

5、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20xx年5月14日综合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3日发布了20xx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平均数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懂他了吗?

五、回应课本、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90页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重点可以用笔划起来。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移多补少。

一样多。

合并平分。

(4+6+5+1)÷4=4(个)。

1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七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八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一

style="color:#125b86">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四、课堂小结。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刚才短片中,石正小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美丽的校园。

生2:是一所有特色的足球学校。

生:(很兴奋地)想啊。

师:现在就请我们一起看看当时的比赛情况!

设计谈话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合作交流、建立概念。

1、初步感知。

生1:我不同意。万一他后面两次踢进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

生2:我会同意的。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点球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生:5。

师:为什么?

生:他每轮都踢进了5个,所有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最合适。

师:说的有理!小林出场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的成绩比较合适呢(3、4、5)。

能不能通过移一移的办法使到小林三次点球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

2、展示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轮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林每轮看起来都踢进了几个(4个)。

小刚也踢了三轮,成绩又怎样?(3、7、2)。

讨论交流:现在,又该用几来表示他的成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看看除了移动补少的方法外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自学课本90页。

3、引出课题:平均数。

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后得到的每一轮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这里的平均数4是表示小刚的最高水平?是最低水平?那表示的是?(板书:平均水平)。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踢四轮的想法。前三轮射门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师呈现前三轮成绩:4个、6个、5个)。

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轮的成绩,可能会怎么想。

5、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出示4次成绩(4、6、5、1)凭直觉,刘老师最后的平均数可能是几个。

感知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最大的数6小,比最小的数1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6、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敏感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觉得老师输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轮踢进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

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其实呀,平均数很敏感,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它改变,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你能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平均数是一个知冷暖的“人”。

2、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没错,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平均数是一个很善变的“人”。

3、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师出示图)。

平均水深110cm,小明身高140cm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您认同吗?

生:不认同,最深的地方有200cm,下河游泳还是有危险的。

师:看来,平均数还是个危险的“人”。

你们知道在实际的一些比赛中是如何计算平均分的吗?刘老师带来了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视频请看!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目的是什么?平均数是一个严谨的“人”。

5、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20xx年5月14日综合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13日发布了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伯伯,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平均数是一个会开玩笑的“人”。

四、畅谈收获、回顾总结。

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人”?您懂他了吗?

五、回应课本、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第90页的内容,请大家翻开书看看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重点可以用笔划起来。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三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五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750+1210)÷(3+4)。

练习七第1,2题.。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六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过。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标。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较用)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识巩固与提高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生产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教师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并采用课件和说教同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明了的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巩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借机渗透法制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与学生对话,引出一项同学们喜欢的比赛活动,并用多媒体简要介绍此项活动,然后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怎样比较男生和女生套的,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营造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引入平均数。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投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比较最大数和最小数也不合理,因为一个人的水平不代表总体水平。在学生处于认知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提出应该求出男生与女生每人平均投中的个数才能比较。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引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套中的个数,在学生讨论后课件展示用“移多补少”方法。这里要先让学生多想,让后多动手,老师在最后在采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这种方法,来求平均数。接下来在移苹题目中,由于数据多,移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要采用一种简洁的办法—引出平均数的算术算法。这时倒回去算原来的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赛,结果和原来“移多补少”是一样的,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质和算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并反复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总后分,就是先算总数后平均分(这里强调为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最终使学生学会怎么求平均数。

第三步:谈话交流明晰平均数的概念。老师启发学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数是每个人都实际套中7个吗?在这里通过用平均数与最大数和最小数比较,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量,从而使学生一次感悟到平均数所代表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教师顺时引出这个平均数就是这几个同学套中的平均个数,即平均数的概念。在小结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之后,让同学对两个队的平均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中一个班级的总体水平高一些,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可以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第四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练习题中,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巩固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练习题中巧妙设置练习题引入我国森林的现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意识;此外设计的水深这个题目,是生活与理论的一次运用,既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是学生通过知识了解生活,增强安全意识的一次运用。

平均数并不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之后,它还能反映很多社会问题,向我们传递很多信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第五步:全课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作业设计:

自已归纳进几次的测验成绩,算出平均成绩。

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在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且简单容易操作,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七

(一)知识目标:

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二)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对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重于探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通过互相问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

教学难点: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们体会到有什么困难吗?(引入)。

1、探一探:(新6人为小组)。

(1)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厘米"w:st="on"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

计算器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是:(以科学计算器为例)。

1、打开计算器,按键进入统计状态。

2、按键清除机器中原有统计数据。

3、输入数据;键入第一个数据并按,完成第1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输入了所有的数据为止。

4、显示结果。

5、退出;运算结束后,可按退出统计状态进入计算状态;

也可按来清除所有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的统计工作。

大家的做法与以上步骤一致吗?量一量,与实际是否符合?

例1:观察下图,利用就算器就算上海东在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解: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数据后,依次按键1、6、m+、18、m+、m+、2、1、m+、m+、m+、m+、2、3、m+、m+、m+、2、6、m+、2、9、m+、m+、3、4、m+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1、=,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

练习:

随堂练习1.2。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具体的应用步骤有个五个。大家要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应用,这不仅是数学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知识。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八

在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篇十九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2916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