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14:07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3 16:14:07     小编:文轩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面对新课程改革,以下教案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其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二

教养目标:

1、会认字代等7个生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朗读词语、小诗。背诵小诗《小鸟》。

教育目标:

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愿意爱护身边的环境。

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2、拓展学生的识字面。

3、与同学交流时,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识字方法,并将识字方法运用到课外识字。

课前准备:

1、灵灵姐姐图像(能套在手上)。

2、制作小动物图片。

3、搜集儿歌、童话故事和古诗并打印,给没认过的字注音。

4、用彩色卡纸制作花儿、识字苹果树。

5、字卡。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三

1、发现汉字结构特点。

2、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3、积累词组。

4、学会填标点。

5、朗读儿歌。

6、口语交际。

7、才艺展示。

重点、难点。

1、引导同学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2、感受情境,填写标点。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同学献爱心的思想与行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爱的奉献》的歌曲磁带,画面。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别字形。

1、出示生字,同学拼读,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

3、同学仿照例子写一写。

4、教师擂台读。

5、同学结合此特点想想还有哪些熟字是这种构字特点。

6、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7、教师出示生字,同学分一分。

二、俺会填。

1、同学读句子,并拼读要填写的字。

2、同学填写教师指正。

3、引导同学说说:多音字的特点。

4、说说哪些是多音字?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回顾:

1、同学朗读生字词,说说特点。

2、朗读句子,举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先自读词语,找出不认知的字。

2、理解词语,引导同学多想多说。

3、小组读,全班读。

二、俺会填。

1、同学试读句子,体会语气。

2、请同学读,大家指正。

3、请同学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问号。

4、请同学说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感叹号。

5、同桌之间试用问的语气和感叹的语气对话。

三、俺会读。

1、结合字音,同学自读。

2、分组朗读短文。

3、同学们理解:藤和瓜为什么很好?

4、看图朗读。

5、想象情景朗读。

6、看课文插图朗读。边读边扮演。

7、教师与同学一起读。

8、同学们说一小段话,交流评比。

9、教师引导,学了短文后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游戏导入,深入感受。

1、让同学扮演盲人,然后让他们说说看不见有多么不方便。

2、让同学扮演残疾人,让他们说说生活是多么痛苦。

3、小组讨论,俺们和残疾人相比有哪些优势。

4、汇报结果,教师总结。

二、想想说说。

1、谈谈自身在路上会看见有哪些残疾人,有哪些行动的不便。

2、出示图片,想想假如你看见了,会怎么做?

3、教师引导指正,大家评论。

4、残疾人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会怎样协助他们?

三、实际演练。

让一位同学扮演盲人过马路,另一位同学给他协助,把说的和做的扮演出来。

四、提出建议。

第四课时。

一、歌曲跟唱。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跟唱。

2、同学感受歌曲意境。

二、认读歌词。

1、教师出示歌词。

2、同学试着读一读,教师指正。

三、展示日记。

1、同学朗读自身的日记。

2、大家评一评日记写的好不好。

四、意境升华。

1、合唱歌曲,谈谈你的感想。

2、俺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该怎样做,举例说说。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四

一.导入新课。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复习阅读。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三.教补充教材。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熟读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了解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

2、领会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可是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已经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走向毁灭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学提示:

(1)第一遍读文要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要把字音读准。

(2)第二遍读文要轻声朗读,边读边画词语。

(3)第三遍读文要默读课文,然后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2、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卡认读,重点强调“裸”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卡认读、开火车读。

(3)质疑:在生字词中有哪个字你还不认识,或记不住,或不理解意思,都可提出来,集体交流。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裸”“葱”“黎”,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接读课文。

2、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3、最后两段又写了什么?

4、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走向了灭亡呢?

生:人们乱砍树木。

四、积累好词佳句。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抄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一、挂图导入:

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幅美图:(课文插图1),仔细观察图,你能给它起了名字吗?

生: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生:一个漂亮的小村庄。

生: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

好,那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哪段是描写这幅图的?

生:第一自然段。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谁能带着美丽的心情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其它同学画出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词语。

2、出示(课文插图2):同学们看图,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生:一个暴风雨中的小村庄。

生:一个被洪水吞没的小村庄。

生:一个走向灭亡的小村庄。

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段落。

3、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图时,心情怎样?

生:难过。

生:伤心。

生:沉重。

师:那谁能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一下这段课文?

指导朗读。

4、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最终走向了灭亡呢?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默读。

(1)填空:在人们锋利的斧头下,树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还有。

(2)这是个排比句式,谁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练习说话。

(3)“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人们把树木当柴禾烧了。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的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事。

2、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秋天里学校、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剪影。

2、音乐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学生涌跃发言,教师一一板书,并将剪影一一张贴。(如:放风筝、秋游、野炊……)。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交际的欲望。】。

2、明确话题: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板书课题:秋天的快乐)。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秋天里,除了在学校,你在其他地方还做过哪些快乐的事?

教师引导,并补充,适时张贴一些图片。

板书:摘果子、挖泥鳅、捉鱼、采集树叶、捕蝴蝶、赏菊花、抓蟋蟀……。

2、教师示范说。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评价老师说的怎么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有哪些需要补充提问等。

3、学生评价老师的说话。

教师相机板书:

说:(1)声音宏亮;

(2)事情完整通顺;

(3)有感情,说出了自己的快乐;

(4)生动有趣,运用了好词好句。

4、教师评价学生。

听:(1)认真倾听;

(2)能及时补充、提问。

三、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老师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们了,按老师刚才提出的“说、听”的要求,也来说说在秋天里感到最快乐的事。

2、分组交流。(播放《摘果子》的`旋律)。

(1)按不同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轮流讲述。

(2)按评价要求评出代表参加课堂展示。

3、全班交流,讲评结合。

现在,将你的快乐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4、师生评选“最佳口才奖”和“最佳倾听奖”。

5、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四、总结谈话,延伸扩展。

秋天是甜蜜的,我们每个同学都从她美丽与成熟中品尝到一份丰收和喜悦,并在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好快乐的图画。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心中的秋天画下来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写清楚。

2、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3、再次感受秋天的美好。

设计理念:

1、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画面描述完整、清楚。

教学方法:

引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将本单元课文中及口语交际中的几幅插图制成幻灯片,配上轻音乐循环播放。

教学过程:

一、画秋天。

1、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秋天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秋天里尽情地玩耍,享受游戏的快乐。这么美好的秋天,想不想将她留住?老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快快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留住你心中美好的秋天吧!

2、播放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画。

教师巡视,指导并发现有创意的图画。

【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习作思路。】。

二、说秋天。

1、小朋友们画得真美,你能把你心中的秋天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组交流,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2、集体交流。

(1)谁愿意到讲台上来展示下自己的风采?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爱护他们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如:“苹果把树枝都压弯了,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位同学真聪明,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比喻句用得真好。(板书:比喻)。

“小青蛙大声说:‘我不累,我要在冬天到来之前把洞挖好。’”想象真丰富。(板书:拟人)。

(2)点将。(将巡视中物色好的几幅画的作者请上讲台)。

特色一:景物层次分明。

指导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板书:景物按一定的顺序)。

特色二:有小动物的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小动物。(板书:动物)。

特色三:有人物活动。

指导可以写秋天里的人物活动。(板书:人物)。

(3)教师小结。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拓展思路。】。

三、写秋天。

1、习作导入:这么美的画,还应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才行。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再综合老师提出的要求把这美好的秋天写下来吧!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秋天。

1、同桌交流。

一人读,一人听,让同桌细心听,自己在读的时候也能觉察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并互相提出意见。

2、修改。

3、全班展示、评价。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

2.积累词句,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展示台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展示作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伙伴的话。

2.自读词语。

3.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词义相反或相对。)。

师:这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反义词。

4.分男、女生对说反义词。

5.合作识记生宇,交流识字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我会选。

(l)读一读四个词,明确:要选的是近义词。

(2)独立选一选。

(3)评一评。

2读读说说。

(l)齐读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独立填写。

3.我会读。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比赛读。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出去游览一下。

二、导游招聘。

读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胜古迹?

三、准备交流。

1.启发。

你准备怎样介绍?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介绍?

3.介绍64a注意:

(l)有条理,刘顺序,把话说连贯。

(2)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态度大方。·。

四、旅游。

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游客随时间导游提问题,

导游要难心解答。

五、评比最佳导游。

互相提名评,说说好在哪里。

第三课时。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八

设计理念:

语文课,要让学生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在课堂上一起感动,一起享受。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养灵魂的养分。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与鸟一起构筑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如此,语文课,便会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想象描摹图画,让情感激起涟漪。

1、(播放音乐《鸟叫》)孩子们,音乐好听吗?这美妙的音乐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

2、是呀,这美妙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鸟的天堂,此时,你会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二、用声音触摸文本,让激情荡漾心间。

(一)自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3、抽读课文。

4、读了几遍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你们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之一体味父亲的知鸟。

1、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三、课时:2课时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第一课时基本教法: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1、检查朗读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2、教学生字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3、再读课文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板:内心活动)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出示课件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3、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板书:举放举犹豫)4、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1)指名读。(2)老师范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3)再指名读。(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三)重点句2、3、4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2、小组讨论。3、重点句2(1)课件2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板:啜泣、捂)(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板:害怕、掩饰)(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4、重点句3(1)出示课件3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板:呜咽、掩盖)(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板:更害怕、又掩饰)5、重点句4(1)出示课件4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2)哪个组要汇报?(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7、感情朗读。(1)出示课件5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五、人物评价阮恒在献血的过程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六、布置作业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第二课时内容要点:思考・练习第3题和第1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指导写字。基本教法:理解课文用引导想象法;概括主要内容用连接问题答案法;写字指导用重点部位指导法。附:板书20、她是我的朋友神情动作内心活动举放举犹豫啜泣捂害怕掩饰呜咽掩盖更害怕又掩饰哭泣咬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

2.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3.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4.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从课文《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切入,再引出《神笔马良》、《哈利波特》、《功夫熊猫》的海报。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童话具有想象丰富、故事有趣、含有深刻的道理、事物拟人化,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讲童话、演童话、童话小报、童话书籍推荐、读后感等课前布置)。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一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第二组的围绕了“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本组单元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调查周围环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态度,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引发的思考。正如它的题目,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里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文章的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紧抓文章的学习重点进行教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我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找出小村庄发生的变化,以前是非常美丽,而如今却是消失了,并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小村庄变化之巨大,并在黑板上板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有关小村庄美丽的句子找了出来,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小村庄的美。这里可让学生想象小村庄的美,除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还会哪些美丽的景物呢?森林里有可爱的小兔,机灵的小鸟,草地上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在加深体会小村庄的美的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还能起到积累好词的.效果。

那么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了,课文的哪一段交代了这些内容呢?让同学们先找出来,再在读中去理解“什么都没有了”,去想象小村庄里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等等都没有了。在想象中,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惋惜之情,在品读最后一段话时,更加体会到人类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

这时,我让学生找出在小村庄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并小组讨论交流。首先,学生们阐述“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其次,学生在归纳出小村庄的变迁过程之后,可以根据这个变迁过程逐步领会其变迁的原因。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使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是小村庄消失的直接原因。而人们没有环保意识,贪图眼前利益,致使村庄最后消失,则是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在课外拓展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阐述自己的想法。我还让学生们准备了美丽的图片,分大组贴图,重建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回家收集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为综合性学习专题做好准备。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14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是谁挺身站出来,挽救了她的生命?[阮恒]。

二、品原因,点主旨。

1、阮恒认为自己要帮助小姑娘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说。

齐读课题。

2、对于当时的阮恒来说,献出的仅仅是一点点的血吗?(不是)。

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阮恒以为自己当时会死去?

学生汇报:课文第12自然段。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是啊,他以为自己要死了,要把所有的血给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板书:死活)。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过渡:阮恒的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找找句子。

(一)、研读献血前阮恒的表现,体会内心世界。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1、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描写阮恒动作的词圈一圈,仔细读一读,体会当时阮恒的心情?

汇报:举、放、举。

谈体会。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理解颤抖的意思:犹豫、害怕。阮恒犹豫什么?或害怕什么?

既然他这么害怕,又为什么再一次举手?

2、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阮恒最后决定要为小姑娘献血,多勇敢的孩子啊!

指导朗读:现在老师来读读这句话,你们来做动作体会下阮恒复杂的心理。

把我们刚才的理解送进课文里,体会着读一读。

(二)细读献血时阮恒的表现,感受阮恒害怕又坚强。

1、汇报交流。

(1)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啜泣,是怎样的哭泣?谁来演演?

颤抖,这里为什么颤抖?

捂住脸他想掩盖什么?此时他想到了什么?

(2)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师:呜咽,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跟上文比较,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他一次次的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你从中看出阮恒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当时想到的还是。

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一读。指名读。

(3)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与上文比较,害怕的程度越来越深了。)。

指名读。

齐读。

同学们,此时此刻,阮恒的心里还是那一句话。

2、小结:是啊,为了朋友,阮恒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这种无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再来读读刚才体会的'部分内容。齐读第9、10自然段。

生回报: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指名读,同学们,是什么令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的安慰)。

医生是怎么安慰他的呢?请你来当当医生,看着这幅图,来安慰一下图中的阮恒。

指导读这段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提升。

1、同学们,阮恒的担心只是一场虚惊,但他那愿为朋友鲜血而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让我们再来读读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的、一直默默念着的那句话(齐读课题)。

2、同学们,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着阮恒无限的情感,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友情。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再一起读读这句话吧!再读课题。

4、最后,老师送大家2句格言,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爱因斯坦。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三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四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3+2+4=。

10+80=8-5-2=。

30+70=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9-4-3=1+3+4=8-2-6=。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理解古诗的意思,积累古诗名句。

有关课文内容的挂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预习探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4.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简介诗人及背景)。

5.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读感悟。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渔歌子》。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七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教案篇十八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363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