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26:06
化学教学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1-23 16:26:06     小编:翰墨

做好总结,能够让我们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继续前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竞争力。下文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化学教学论文篇一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效的发展,努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在于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一方面能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处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获得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体验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已有能力得到提升,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课堂的有效性是以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前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学习习惯,还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和谐教学模式的形成,从而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实践,而就目前来看,初中化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化学没有语文、数学、英语重要,加上化学本身的知识点较多,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等,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是针对考试,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对于学生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方面却一筹莫展,严重制约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习程度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片面地按教案设计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让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

因此,学生始终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接受学习,学习失去兴趣,整个课堂成为单纯的知识大杂烩,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不够;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重视课堂听课而轻视课前预习、归纳、整理;重视作业练习而轻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忽视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这种学习方式只是针对考试,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的前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从而创造新知识。

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教师可以先做几个实验,如:“白纸显字”“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燃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整个课堂摘要: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不断开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尤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就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更加自由、活跃,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设计精彩的引言、化学故事、科学家事迹、化学问题辩论、化学在生活中的.贡献等等情境。

适时地提出问题:这则广告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补充什么?学生猜想后引入元素,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具生活化和亲切感,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应把学生纳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听取学生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意见,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

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提出课堂教学意见,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参与、评价和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化学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了学化学的动力。

化学用语是一种国际性的化学科技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但学生初学化学用语时,常会感到困难。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过关,导致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兴趣下降,学习遇到障碍,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分散难点、化整为零的方法。

在学习第一节课时就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告诉学生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元素名称,初步会读会写。到学习常见元素符号时,学生学习起来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掌握就显得驾轻就熟了。由于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陆续出现,学生多看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

学习了元素符号之后,化学式的书写就又摆在了教师和学生的面前。在这里学生主要是化学式的角码容易写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找内在联系,抓书写落实的方法。

在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要求学生画出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对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以比较、归类,学生总结出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该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化学式时,可让学生分类进行理解和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在记住化合价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依据如下口诀进行书写: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数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再检查。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是化学用语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其关键是配平学生易犯错误。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方法。

在学生熟练地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优方法。对于一些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引导学生用设“1”配平法进行配平。所谓设“1”配平法中的.“1”是指先让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为1,(所谓组成最复杂是指该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原子个数最多),通过在其它化学式前添加适当的数字来配平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配平之后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画等号,并注明相应的反应条件,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又不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在每学完一部分化学用语后,教师要不时进行抽查,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读、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强调规范化,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

总之,在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中,把握好这几方面的教学,就能让学生较轻松地掌握好所学化学用语,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化学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实验教学环节在整个化学课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同时,通过化学教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或者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将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现象的直观洞见,亦能够使学生实现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还有就是,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观摩或者是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之中,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养成。鉴于此,每一位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都应当精心地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

从化学整体教学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部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此种教学形式能够为学生实现直观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现象演示,这是教师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所难以达成的效果。尽管国内学界对于如何组织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文章已经有了可观的数目,不过在如何提升实验教学实效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者问津。为此,笔者将从依托形象的实验情境营造,调动起学生的探知欲、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模式转变为探索实验模式,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养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提升实验的安全系数、在生活中拓展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这几个方面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依托形象的实验情境营造,调动起学生的探知欲。

如若学生对某一化学知识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则无需教师的督促,便会自发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知。同时,当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或是兴趣时,则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设置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风格异于传统书面教学的情境,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更为生动直观的元素帮助学生激发探究实验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注重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的结合。

比如,在教学“白磷的自燃”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可以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取来试剂瓶,并加入少量的二硫化碳,之后将少许白磷放入到试剂瓶中,制得含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用滴管取少量含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在滤纸上,使滤纸被溶液润湿。不一会儿,滤纸便起火燃烧。这一实验创设的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探究欲望。这样的实验将学生与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必要性。有了好奇心,学生自然会激起了探究的意识,这对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无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也会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出击。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吸收知识,进而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模式转变为探索实验模式,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养成。

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通常会在讲台上为全班学生进行实验步骤演示。在这个过程之中,每个学生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每当教师演示完毕,学生常常会有意犹未尽之感。鉴于此,化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模式转变为探索实验模式,以此来调动和满足学生的化学知识探知兴趣。例如,在讲解“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我便采取了探究实验模式,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而是带领学生共同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是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过程、实验目标等。有些化学实验由于要求太高或者存在风险,学生不宜于操作,而多媒体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以往一些无法由教师为学生演示的实验内容,诸如爆炸、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等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直观演示。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弥补了以往无法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的遗憾。

四、提升实验的安全系数。

虽然大多数化学实验都是安全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化学实验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没有把握好,就容易出现实验事故。为此,化学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过程之中,必须注重对化学实验安全系数的提升。原因在于,化学反应中极易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尽管在教学中发生的几率不大,但教师也不能因此而疏忽大意。鉴于此,化学教师在每次进行实验操作前应当认真地检查实验设备,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要反复交代注意事项,以此来降低意外情况的发生概率。

五、在生活中拓展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开展的化学实验,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化学实验。这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化学探究习惯和激发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将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以提升。对此,教师应该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家庭实验兴趣,一方面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活实验与调查。

(一)培养学生家庭实验兴趣。

在生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索。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对家庭实验进行分类,采用多种实验形式,自主选择,从而会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家庭实验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生活实验与调查。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实验,提供开放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实验的教育功能在三维目标中最优化。当然,在生活中拓展化学实验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方式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与化学素养。

六、结语。

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实验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教学内容,是无法忽略的。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使学生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计玲凤.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以“物质燃烧的条件”为例[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xx(7).[2]李琳.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1).

化学教学论文篇四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鸡蛋放入白醋”中的实验,从而老师就可以将这个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里单独做,这样无疑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状况进行提问,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在醋中,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后又下沉,循环往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实验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设计实验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设计出精彩的引言、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成长故事、化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点。

一般而言,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出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4.开展有效实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从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课堂中要保证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注意的是,实验一定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在进行试剂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把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然后慢慢往下添加,在观察试剂逐渐有红色变化为无色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放在试管的后面,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变化。

5.学生有所收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学生的收获也是衡量课堂教习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学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逐渐由不懂变为懂,懂得少变为懂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喜欢上化学课了。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就从充分准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有效实验以及学生有所收获阐述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化学教学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出版。

化学教学论文篇六

1.1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

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与本科院校的学习环境存在一定差距,职业院校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懒散、懈怠的学习态度,严重者还会放弃学习。

而学生一旦自身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会变差,更别提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学习问题了。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制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2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化学知识教育,使其掌握更加丰富、全面的化学知识。

1.3定式和功能固着。

这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存在定式,遇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只看得到问题的一种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所以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以外,学生的性格、情绪、认知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其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制约,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

2、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2.1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能效感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就化学科目学习来说,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化学难题,其自身的满足感个自信感就会增加,自我能效感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习化学。

为此,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将大而复杂的化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一定梯度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群,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化学知识储备。

大学生拥有化学知识的储备,是化学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

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发展与提高的。

我们在讲课时要让学生注意各个概念、规律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保障。

2.3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拓宽解决问题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去考虑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采取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推导的正向思维,而有些合成常常是采取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逆向思维推导比较容易。

这样就说明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思维,才会有突破。

2.4注重解题思路剖析,培养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更加重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型问题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强化,使学生能自行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其自身的整体素质。

本篇文章以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背景,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希望得出的一系列结论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帮助。

作者:陈茂红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化学教学论文篇七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很多学校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都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实现了对情境教学的广泛应用。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要求作出了改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挖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己进行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深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定的化学知识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本技能,而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情境教学模式,用特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实现教学目标。

1.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课程教材中包括了很多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境素材主要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科技知识、化学实验、社会问题和历史知识等。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创设原则,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需要。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情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经验作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以学生的化学学习目标作为导向;保证创设情境的启发性特点,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2.情境教学的应用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教师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创设情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创建。(1)运用图片和文字等教学材料。化学学科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比较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分类》的时候,除了要对不同的物质进行讲解,还可以收集这些物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一个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化学物质的特点,实现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分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o2、h2o、干冰、al(oh)3、mgo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在讲解了这些化学物质的特性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物质相关的图片,然后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特点进行分类。(2)组织学生做化学实验,进行课堂讨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实施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对情境教学的创设。首先,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用水点火,然后在提前准备好的包有na2o2的脱脂棉上滴入水滴,可以发现脱脂棉立即燃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开始关注教师提问并且互相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水滴可以让脱脂棉燃烧?然后,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猜想判断燃烧的条件和原因。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果之后进行分析,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并且进行详细讲解。(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实际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和化学技能训练。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我国制碱工艺的发展,向学生讲解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洗衣粉的制作和糕点发酵剂中的化学物质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提起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

总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有了新的教学要求。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教学的发展。

化学教学论文篇八

[摘要]多媒体作为多种特性集合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被很多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特点,结合多媒体的突出优势,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支持,能够优化初中化学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开端。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使其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至关重要。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习内容,立足化学课程的特点,发挥多媒体手段的多种优势,有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性,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众所周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的展示功能非常强大,不但可以展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信息含量大,展示的内容形象逼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一优势,真实地再现一些生活现象、实验场景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物质的燃烧”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几个简短的视频,包括蜡烛的燃烧、煤的燃烧、家里煤气灶的使用等,让学生观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对燃烧的本质进行探究。多媒体对于这些现象的真实展示,十分形象,学生对此也不并陌生,正是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燃烧本质的兴趣。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回顾视频,然后深入地阅读教材,结合原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在这种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很高。由上例说明,多媒体手段可生动地展示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创设化学学习情境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态。

二、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其中必然涉及很多基本概念、理论等一些抽象的知识,需要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直接显示这些知识的核心要点,建立化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梳理化学基础知识,增加相关的感性信息,主动建构和完善化学知识结构,夯实化学学习的基础。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分子、原子”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些微观粒子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存在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展示抽象的教学教学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播放简易动画,让学生观察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在不断的运动中结合形成一个水分子的过程,或展示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直观的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形成了深入的理解,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则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由上例发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清晰地展示基础知识,提供感性信息,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效的化学学习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被动的接受显然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积极地运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化学学习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集图文与音像于一体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化学学习。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氢气的爆炸实验”时,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这个实验是不可能的,因为该实验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虚拟的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实验所需要的药品、仪器,按照氢气爆炸实验的要求和方案,通过点击鼠标进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不但能够观看实验,还可以动手操作。相对于真正的实验室操作来说,这样的做法更安全,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由上例看出,教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化学学习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可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致,更加高效地学习化学。不可否认,多媒体手段具有形象直观、易于操作、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突出特点,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应重视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创新多媒体的应用途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开发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优化初中化学学习效果。

化学教学论文篇九

化学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含义,但是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表示化学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化学知识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学生要能够明确化学学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能够对化学产生总观性的影响;二是,具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三是,了解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内涵,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而是要开启学生更加广泛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掌握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汲取化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化学观。化学研究和探索中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怀疑与批判等精神,教师在实验中要逐渐渗透,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化学观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

(一)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化学知识的传递,关注教师传递的知识是否足够的丰富,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习惯、态度、认识、方法等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关注学习结果,关注教师的教的单一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记笔记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不是将注意力集中笔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重现了黑板上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通过记笔记是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再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定律,谈结论和习题,还应该结合实验、实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生发现过程以及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逐渐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概念。概念的学习绝不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就是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琢磨,在更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内化,最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把握初中化学的精髓。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生活中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生活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初中化学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化学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氧气助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知识氧气更集中,可燃材料接触面越大,燃烧越旺,但是一个学生集合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问题使同伴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很容易熄灭,学生经过思考找到了影响燃烧的另一个因素着火点。再如,在溶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人们常反应的全自动洗衣机冲洗不干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少量清水多次漂洗的干净还是大量清水一次漂洗的干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想要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动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时间和方式的洗衣存在哪些差异。促进知识的运用的灵活性。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观察,感受化学魅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必要的化学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么是用演示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用不进行实验观看教材的结果。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是安排了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是将白磷直接放在热水中,观看白磷是否燃烧,另一种是将白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金属铜片上,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引导学生发现白磷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然后不仅需要氧气而且需要着火点。同时,化学实验也不只局限课堂和实验室中,而且要引导在生活中创作条件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caco3的各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鸡蛋壳来进行实验,在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食用醋和小苏打来制备氧气并了解其中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象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详细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和趣味,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综上所述,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研究方法和化学科学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即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再遇到该问题时,知道如何动手操作,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的实验现象观察,还是公式计算,抑或是化学反应实验操作,都应当形成一种科学的模式,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

比如,在叙述某物体性质时,习惯性地先叙述其外在物理特点,然后才叙述其内在化学特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化学序列思维意识和能力,这种思维的养成,对今后的解题尤为明显。

因此,新课标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先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基础和保障。

二、课前精心组织设计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前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组织设计工作,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创新、循序渐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激发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加深印象。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提问并对其展开讨论,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问内容,

来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式自主学习模式。

比如,二氧化碳制取教学中,思考问题设置时,可从氧气实验室制法着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二氧化碳的生成为切入点;在学生分析出酸、碳酸盐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时,在引导学生思考反应速度如何维持等问题。

课前的精心组织设计,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的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客观要求。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高效教学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学生的大脑就像一泓平静之水,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如同投入其中的一粒砂石,瞬间可激起思维的浪花,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而且精力也比较集中,这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好时机。

第二种认为大烧杯上有某种物质将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第三种则认为b烧杯中的物质挥发后进入烧杯a中,从而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揭晓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去验证,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

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初中化学教学创新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一

归纳得到物质的性质,或者再由学生做类似的实验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是验证了原先从课本中得到的结论,学习过程缺乏探索的乐趣。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淡化了这种知识体系,而更注重与学生是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发挥自主的教学能动性,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可以播放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视频、猜谜语或者直接为学生演示一个“出乎意料”的实验,也可以结合身边的化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以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

1.探究食用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根据io3-+5i-+6h+=3i2+3h2o,i2遇淀粉变蓝的原理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以上的实验探究都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而形成,即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上述探究完成后,可以运用创新,让学生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在家庭中,如何设计实验在家完成食用含碘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那么铁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结合身边常见的补血剂,学生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更愿意去探究补血剂中铁的存在形式,实质上就是探究铁的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3.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还利用身边的易拉罐、木炭、食盐溶液做出了其它的原电池,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二、结语。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今后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更是当前和今后的化学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再让学生只看实验和背实验,而应该做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二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三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学习,看到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是难以抑制喜欢之情的。

化学实验的现象,有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就想魔术一样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实验,发挥好实验的教学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学生左思右想,感觉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老师拿着一根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轻轻的一碰,酒精灯点燃了!学生看得很惊讶,感觉太神奇了!其实,这个玻璃棒上早已蘸上kmno4与浓h2so4的混合物了,它们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热,点燃了酒精灯。

化学上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是很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补充一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因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是一位科学家,自己像在做一项重要的研究。

事实上,初中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在化学学习上早有定论了,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比如,放置较长时间的naoh是否变质了?

很多学生猜测它是碳,也有不少学生猜测它是cuo,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生活中时常遇到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亲身去体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进而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雷雨过后,空气为什么变的那么新鲜?

走进服装店,看到不少服装的面料是人造纤维,它是什么材料?

平时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平衡?

假如你是一位学者,如何看待目前的能源危机?

有什么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看待生活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让化学教学变的有血有肉,不再空洞,这是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比如,在学习空气、水等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大气、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思考空气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空气、水资源的建议。

三、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

有些化学实验的时间很长,比如,金属的生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难以完成的,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这个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防锈的问题。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未知的科学实验中,老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王绍松。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四

1.课堂互动相对缺乏。

2.教学设备设施不够健全。

3.忽视化学实践操作能力。

4.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减少演示,提倡学生自主动手。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五

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定义,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探寻相应合适之法,以获求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

一、顾名思义法。

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分子式)异构体、同系(系列)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化合价)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官(管,管理、决定)能(功能,化学特性)团(集团,原子或原子团)等。

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不再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

二、按图索骥法。

根据概念定义的内容要求,亲自去做一做(动笔演算或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历中自然形成概念,要比教师单纯口头讲解效果好。这种教学方法,谓按图索骥。

如在摩尔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出12c的质量数据,试求0.012kg12c中的碳原子数。学生通过课堂亲笔运算,得到了6.02×1023这个数字,印象亲切又记忆深刻。当指出在科学上规定1mol物质的粒子数为0.012kg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而这个数就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学生对阿氏常数必然有了感性上的认同,同时对6.02×1023为什么是阿氏常数的“近似值”也明明白白。当然,对摩尔概念的教学也做了自然的过渡。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什么用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来定义,联系初中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也用到了12c这个微粒和12这个数字,这便给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机会。类似此例的还有质量数、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和近似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等。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按图索骥法,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获得知识,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并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六

为了改变之前学生对于上实验课前做预习只是枯燥地抄书这一普遍现象,在预习的环节,学生不仅可通过书本、课程网站上的内容,还可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完成预习。

虚实实验平台是基于flash精心制作的一套实验操作平台,比如在《常压蒸馏》实验中,学生可以用鼠标拖动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按顺序来完成搭建,如果错误则会跳出对话框提醒,直至正确完成,同时后台会记录错误的次数并打分。

通过使用虚拟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可以充分让学生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操作等,并且带着思考和疑问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对实验敷衍了事和操作不当的现象发生。

也能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指导有的放矢。

2、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多媒体演示、录像的应用。

教师上课时采用的课件以及实验录像能帮助教师讲解、演示,具有较高的可见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可以克服部分操作在讲台演示的局限性,加深学生对于操作规范的印象。

还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比如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使用chemoffice时,可以向他们示范在scifinder中运用化学结构式检索,以达到引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意识。

另外,在一些不便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比如时间太久的实验、毒害危险大的实验等等,多媒体的演示教学能很好的规避这些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进行错误操作的模拟,使学生加深印象,清楚认识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而不把教师的讲解当做危言耸听。

当然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性质就决定了多媒体技术仅仅是辅助手段,不可本末倒置。

比如手持仪器的使用,即使有了多媒体的清晰演示,还是必须亲身操作练习以达到真正的掌握。

在课堂中,在操作规范的强化、实验思维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等方面,教师须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使我们的医学化学实验能够立足于基础,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考核上的辅助作用。

如果只是过分强调创新,不注重学生的基础与条件,则创新只能停留在喊口号上,导致学生只知道要创新,却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所以在考核方面,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考核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网站的互动栏目中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核。

还有每位学生在虚拟实验平台的实验操作记录及得分也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

这是一个马云所说的为别人着想的时代,更何况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应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从方便教师管理、教学的角度去开展教学。

对于医学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教师的备课不应该局限于常规的ppt制作,而应该开拓思路,跳出思维的'定势,想学生所想,尽可能地在一些环节做一些多媒体教辅材料的开发。

教学和传统、死板、中庸不能划等号。

我们要首先从教师自身不再把实验课当死板的动手课,而是连续性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实践课程,并且不排斥使用任何新兴技术或手段来辅助教学,要使多媒体技术这个工具更好地帮助提升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

如此一来,学习的兴趣,良性的互动,愉快的教学等等,这些都不是遥远的停留在理论上的梦想。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多的cai开发,多媒体技术对于实验教学的优化会越来越大,也会更受师生的欢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七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由于新鲜、好奇,特别是实验现象的多变而充满浓厚兴趣。但有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新奇视觉感受上,只是觉得“好玩”。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第四单元以后,由于没有什么实验,需要记的东西多了,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新奇感,取而代之的是枯燥无味的记忆,心理上出现巨大反差,不再觉得“好玩”。很多学生感受到学习、记忆困难,从而怠学,甚至厌学,放弃学习。尤其到了下册,由于知识掌握不到位,应用知识的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不少学生厌学情绪非常浓厚,两极分化相当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有些化学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来强迫学生记忆和学习,但这样使学生被动地学习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我认为应当从最根本入手,抓住时机,将学生的新奇、兴趣适时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不断地强化这种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也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分散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尽量减少枯燥的记忆。

一、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1.在开始学习化学时,每个学生对化学都充满新奇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你让学生学什么,他们都愿意。化学教师不能错过,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记忆内容。因此在做实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避免学生只用眼睛观看,流于看热闹的现象。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记录、动口描述,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现象和结论,学会分析现象的本质,避免只注意表面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又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化学由于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也比较难记,这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应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的问题。

(1)在实验中记忆:对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让学生边观察、边分析、边记忆,并及时检查;不然实验就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只有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分析,才会在学生头脑中重复实验过程和印象,加深记忆。

(2)分散记忆:特别是第四单元要求记忆的知识很多,可将其中一部分提前记忆,如元素符号、化合价;要求学生每天记两三个,可采用相互抽记的方法,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用符号表示反应式,让学生提前接触化学式,在应用中巩固记忆,到了第四单元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

(3)比较记忆:比较记忆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不论是概念、性质、制取、用途,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概念是学生难于记忆的,便要求学生将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关系和特点。并列关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论文范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等;包含关系:如:分子和原子,元素和原子,化合物和氧化物、酸、碱、盐等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对于性质的记忆:如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放置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特点,形成有关的知识网络体系,使知识记得牢,记得活,避免死记硬背。

(4)利用口诀进行记忆:如化合价的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记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操作顺序的记忆等都可采用这种记忆方法。

(5)化学语言――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是化学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内容;要想办法,多花时间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记忆硬背。否则将花掉学生大量时间,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学习负担,而且效果非常差,这也是学生感觉化学难学,从而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这个方面花了大量精力,想了不少办法,通过掌握方法,找出规律,利用自制卡片等方式,尽量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渐记忆。所以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用记化学方程式的,这就给他们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感觉学起来比较轻松。

二、分层次要求,循序渐进。

1.在教学上要控制难度,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进行。降低学习难度,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毕竟学生才刚开始学习化学,不能刚进门或还没有进门就吓退了。

2.内容的补充,也要适可而止,逐步完善,不宜一次性补充太多,以学生能接受为度,分次进行。

3.练习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筛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不能打击任何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掌握知识和简单应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

三、切实加强知识的及时落实。

这是每节课的中心任务,只有每节课都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位,学生才会完成对知识的积累,才会越学越轻松,这也是一个关键。相反,学生因为知识落实不到位,而越学越困难。同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这些学生往往都不太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至于放弃学习。

四、密切联系生活。

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要尽力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将所学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相互交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培养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善于观察的习惯,这对于学习化学有很大好处。避免将化学停留于书本而与现实生活脱离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用的。也可以将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打印张贴出来,让大家共同探导,形成学习应用化学知识的良好氛围。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通过强化兴趣转化为学生内在动力,加强对知识的及时落实积累,加上教师想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记忆负担,让学生尽可能少记易记。只要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轻松,那么我们的化学教学就基本成功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所教的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学起来比较轻松,而且成绩一直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化学教学论文篇十八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

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

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

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

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

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

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

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

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

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

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

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

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393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