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12:16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3 17:12:16     小编:书香墨

一份成功的教案还应该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评价方式和标准,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接下来是一份优秀的语文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一

授课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二

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习。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平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平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平方米?30平方 米 ?24平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平方厘米”或18个“1平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1、基本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平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习,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三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四

教材第110、111页周长的概念和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四第1、2题。

认识周长的含义,理解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的含义,理解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线绳、课件

一、复习准备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提问:各是什么图形?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周长的含义。

看第110页的图,量出它们每边的长。

(1)让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出示:正方形四条边长的和是(8)厘米;长方形四条边长的和是(10)厘米。

(2)引出周长的概念。结合上题说明: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3)指名回答:

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你能说一说上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分别说出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自己描出周长。

3、教学例1

提问:(1)边长指的是什么?

(2)量一量边长是多少。

(3)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

让学生自己计算周长,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两种算法。

板书:3+3+3+3=12(厘米)

3×4=12(厘米)

结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哪种比较简便?

小结:求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求正方形4条边的和。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相等,所以求塔的周长就是求4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用边长乘以4。

(4)指名回答,算式中的3和4各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

为什么可以用3×4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量出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再算出它的周长。

提问:知道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五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六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七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八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2)质疑: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否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白板演示:使用白板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向学生介绍像这样相对的两条边称“对边”。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色彩功能将两组对边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生2:四个角也相等,并且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从直观上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生拿出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直尺工具分别量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验证猜测。)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通过旋转、平移测量出每个角都为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生4:对折两次后再量。只需量一次。白板演示:再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进行测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白板演示:利用放大镜将所有的长方形放大,并利用遮屏工具将其他图形遮住。)

2、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直线功能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教师再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将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折纸验证: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3、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围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边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批注功能将长与宽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上长和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师: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师: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使用直线工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中一条边上写上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三、巩固深化,延伸拓展

1、猜一猜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o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地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白板演示:利用直线工具画方格,并指名学生上台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长和宽吗?(指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标出)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拿出6个小正方形)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白板演示:指明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4、量一量

五个肘白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该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o厘米,宽2o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九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标: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能力目标: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发散点:

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

1.正确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外形特征。

2.学习嵌板与相应卡片的配对。

3.发展幼儿的视觉与触觉。

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嵌板、实心图形卡片、粗线条与细线条卡片(附后)。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对兄弟,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嵌板)。

1.操作、感知,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提问:

(1)这对兄弟长得一样吗?

(2)它们哪里不一样?

(3)那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

(4)师总结:这个四条边一样长的方形叫做正方形。这个两组对边一样长的方形叫做长方形。

(1)师:这是正方形(长方形)。

(2)师:这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啊?

(3)师:这是什么?

1.教师出示卡片,展示教具。

师:今天正方形和长方形两兄弟还带来了它们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

(1)(出示实心图卡片)。

师:你们看这张照片是谁的啊?(根据幼儿的回答摆放卡片,检验是否正。然后请幼儿摆放另一张卡片)。

(2)(出示粗线条卡片)。

师:我这里还有两张卡片,和刚才的有点不一样,你们来帮帮忙,看看它到底是谁的。(请幼儿尝试摆放)。

2.幼儿操作嵌板与卡片的配对。教师个别指导。

师:小朋友们,桌子上有很多方形兄弟俩的照片,你们想不想去把那些照片发给它们啊?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一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面积和面积单位

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生的学习活动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仍然是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过方法在例1的基础有了变化,通过比较的两面墙中贴瓷砖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树叶的大小等,让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

例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本小节主要包括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面积公式求面积,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比较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节教材突出了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例1:是用任意个1cm2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去发现用的正方形个数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

例2:是测量出给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长方形,并发现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宽厘米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例3:先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再计算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通过教师一句启发性的提问“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例4:有两项任务:一是估测,二是比较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简单的换算

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面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内容限定在“简单的换算”之内。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一是涉及的面积单位换算在两个相邻单位之间进行;二是较大单位的数是较小单位的数的100倍、10000倍;三是单位换算只在两个相邻的单名数之间进行,不出现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共设计了3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例1:以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形式探索1dm2与1cm2之间的进率。

例2:hm2和km2三年级小朋友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经验的感受,那么探索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hm2与m2、km2与m2之间的进率关系就更难了。因此,教材对这几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作了淡化处理。用“同样地”三字告诉学生,像上面那么去推导也一定能得出1hm2=10000m2,1km2=100hm2。

例3: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简单的单位换算涉及的内容不多,所以只设计了课堂活动,没有设计习。

解决问题

例1:表面上是“估计图中大约有多少只企鹅”,实际是通过估计面积来估计企鹅的只数。这个问题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估计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例2:主要是体现解决问题,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给教室的地面铺方砖,需要多少钱?”选用不同价格的砖,需要的钱也就不一样。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活动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方面的,也包括生物、气象等多方面的,一方面让学生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个活动可以分为活动准备、开展活动、活动3个部分。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二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阅读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三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2)=。

(3)=(4)=。

2.约分: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了解特殊四边形以及学过《三角形》这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从整体的角度探究特殊四边形性质。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直观、课容量大、容易接受的特点,为进一步的理论证明及应用起着提供数据和宏观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本章具体内容时知道身在何处,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本节课内容是四边形这章的理论基础,在该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班经历了一年多课改实践,学生对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几何画板》这一工具进行简单的操作,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风,从而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与同学探索、发现、归纳、经历数学知识于实践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两名学生一台电脑),利用笔者自制,借助《几何画板》把学生带入数学模拟实验室,以研究电动门的机械原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组员相互配合分别测量、搜集、分析、整理特殊四边形的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等数据,并总结其性质,通过人机对话方式把静态、抽象的几何图形变为动态、直观地演示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教给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1、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1、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形成过程;

2、初步了解探究新知识的一些方法;

1、了解特殊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在观察、归纳、类比及实验教学活动中,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3、初步具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课型:

试验探究式。

教学重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

教学难点:

特殊四边形性质的发现。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1、电动门的网格和结点能组成哪些四边形?

2、在开(关)门过程中这些四边形是如何变化的?

3、你还发现了什么?

解决问题:

学生猜想: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当我们学习完本节知识后,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意图: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生活事例,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保持积极学习状态,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二、整体了解,形成系统。

本节课从整体角度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为今后的个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先研究四边形中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

1、本章主要研究哪些特殊四边形?

2、从哪几方面研究这些特殊四边形?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用几何画板),了解本章研究的主要图形;教师个别指导。

1、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应该是矩形,但不符合梯形定义,所以没有图形。

(意图:学生自主观察、分组讨论了解本章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系统;通过假设、猜想、推理、论证、否定假设获得新知识)。

三、个体研究、总结性质。

1、平行四边形性质。

提出问题:

在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变化过程中,请观察数据并找出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相对不变的性质。

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拖动b点(学生操作电脑),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位置、大小,并观察数据的变化,从中找出相对不变的要素。

在图形变化过程中,

(1)对边相等;

(2)对角相等;

(3)通过ao=co、bo=do,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4)通过邻角互补,可得对边平行;

(5)内外角和都等于360度;

(6)邻角互补;

……。

指导学生填表:

平行四边形性质矩形性质正方形性质。

菱形性质。

梯形性质等腰梯形性质。

直角梯形性质。

(既属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又属于矩形性质可以画箭头)。

按照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思路,分别研究:

2、矩形性质;

3、菱形性质;

4、正方形性质;

5、梯形性质;

6、等腰梯形性质;

7、直角梯形的性质。

(意图:学生运用电脑自主收集、描述、分析数据,把抽象的性质变为直观化、形象化,培养独立探究,自主自信,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教师总结:

(意图:掌握画箭头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事物个体既有该事物一般性质,又有自己的特点。既清楚地表达,又节省时间。)。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操作电脑,观察图形、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在分别演示开(关)门过程中,观察数据并总结: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的变化引起四边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变化。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没有这个特点……。

(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五、小结。

1.研究问题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2.主要从边长、角度、对角线长度三方面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

六、作业。

1.平行四边形内角中,既有两个相邻的角相等,又有一组邻边相等,试判断它是什么图形。

2.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电动门,在开(关)门过程中特殊四边形的变化。

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设计方案,预计下列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测量、分析、整理数据并总结其性质,培养学生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达到初步理解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目标。

在问题引入、了解整体、测量个体、总结性质的过程中,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及探究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由于个体差异,针对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的个别学生,根据教学的进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及时指导,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五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发现、总结、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教具:挂图、小黑板学具:卡片。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拓展。

(1)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举实例说明对称的重要性和生活充满着对称。

2.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3.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二.导入新课。

1.观察: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强调: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

练习:从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3.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4.动手操作: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

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5.练习: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分小组讨论.

思考: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得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三.随堂练习。

1、课本60练习1、2。

四.课时小结。

分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五.课后作业。

习题13.1.1、2、6题.

六.教后记。

八年级数学教案正方形篇十七

调查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例如,某班10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要调查全县农村中学生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由于人数较多(一般涉及几万人),我们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是抽样调查,这500名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一组数据3,2,3,5,3,1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3出现3次,2,5,1均出现1次。所以3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又如:求一组数据2,3,5,2,3,6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2出现2次,3出现2次,5,6各出现1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和3。

【规律方法小结】。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是最为重要的量。

(3)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一般用它来描述集中趋势。

(4)众数只与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统计数据。

探究交流。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解析:不对,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当这组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由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决定,若中间两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这组数据之中,反之,中位数不在这组数据之中。

总结:

(1)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2)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最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则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4)中位数与数据排序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填空题。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

(4)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

基础知识应用题。

2、某公交线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498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