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审计论文(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32:13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3 17:32:13     小编:文锋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如果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参考下面提供的相关资源和研究报告。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一

摘要:企业内控的目的主要在于确保生产经营的合规性与高效率,尽管很多企业都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进行内控管理,但毕竟国内实施内控管理的起步较晚,很多管理条例尚处于完善和发展的阶段,企业在使用时存在不足,制约企业进步。鉴于此,下面就以企业内控管理的不足之处为基础,探索加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障。

企业内控管理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建立有效控制和监督体系,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生产、财务和对外投资等活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使企业的内外风险均降低到可接受或者是最低的范围内,确保企业顺利实现整体发展目标。内控管理不但是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更需要上下级人员共同努力,才能顺利高效完成,如何加强内控管理是当下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但很多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对风险也持有保守态度,不仅在意风险,也愿意管控识别的风险,持续关注风险管理成效[1]。内控管理则是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只是当前企业内控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一是企业管理者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内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少加强内控管理的基础与动力;二是企业在内控管理中忽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业务流程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企业弱化对控制环境的培育,使得风险评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四是企业对各项管理工作缺乏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使得各个管理体系的协调性不足,难以体现内控管理的功能。

(一)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端正内控制度建设的态度,正确客观的认识内控管理,制定贯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通过落实制度全面管控企业经济行为。与此同时,管理者要利用内控管理制度重点提升企业实力,从而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水平。如企业应完善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在制度建设中反复强调人员享有的职权,严格规定工作规范,尤其是针对重要工作,应制定双签制度,杜绝出现个人独断的现象。企业还要制定完善的事后监督制度,强化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尤其是要建立审计部门,使其只对董事会负责,在审计部门有效的监督下促使内控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执行越来越到位。

(二)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内控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共享众多资源,各部门之间互不信任的监督慢慢转变成系统性的引导与激励,在业务流程上也将内控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高风险业务与系统安全控制等方面,推动企业加快业务流程革新进程,深化企业经营管理改革[2]。如企业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改造,进一步明确不同部门与不同作业的权责利、先后顺序,促使各部门、各生产经营管理环节强化相互之间的制约与协调的合作关系,这对企业开展业务更有利。企业业务流程通常包括资金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其中的资金流程主要是对实物流程的一种货币体现,是人力资源与实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物流程则是企业内全部实物的循环利用;信息流程是对资金流程与实物流程的综合反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企业顺利实现几个主要的业务流程,任何业务流程有问题都会即时在其他业务流程得到反映,构成企业加强内控管理的工作机制。

(三)培育控制环境,发挥风险评估作用。

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应重视加强内控管理,通过编制年度预算方案、执行集体决策制度与授权审批制度等方式,禁止一个人或者是少数人决定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评估企业面对的诸多风险,这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不仅要重视防范会计工作风险,还要重视防范资金使用风险[3]。在会计工作中,企业经常面临会计信息失真、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偏低、税务管理不当等风险,务必要注重审核会计信息、监督会计人员,培养人员职业道德,提升其综合素养;企业的资金风险主要包括资金的回收风险以及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链断裂等,需要企业加大管理资金投放与回收的力度,在融资、筹资与投资中准确估测风险,体现内控管理的价值。

(四)统筹安排管理,协调各体系的关系。

如今,很多企业都先后构建或引进了hse管理体系、iso质量管理体系和内控管理体系,尽管这些管理体系的侧重点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企业为完成总体目标而设立的,都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如hse管理体系的重点在于构建满足安全、健康和环保要求的管理体系、控制制度,适用范围明确,目标具体。而iso管理体系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使客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基于环境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较这些管理体系而言,内控管理更综合、更系统、更全面,强调包容性,尽最大努力容纳企业不同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同时随着实际条件的改变而及时更新、完善。因此,各个管理体系和内控管理工作是相互包容的,企业管理者应统筹安排,协调hse管理体系、iso管理体系和内控管理体系,保证有效衔接各项管理活动。

三、结语。

企业加强内控的终极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内控管理也越来越系统化、复杂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视内控管理的不足,采取重视制度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培育控制环境、统筹安排管理活动等针对性措施,使内控管理制度不断趋于完善,革新业务流程,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协调各个管理体系的关系,从而有效加强内控管理,使内控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元.做好企业内控管理的几点意见[j].财会学习,(15):243+245.

[2]王雅哲.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8):22.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二

内控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项相对独立的保证与咨询工作,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升企业的运作经营效率。

【1】我国内部审计环境之swot分析。

一、内部审计及其环境概述。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于1983年开始建立,至今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

年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发生安然、世通会计造假案件以来,我国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

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借鉴和采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以及具体实施进行了一些修订,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适当战略的方法。

在本文中,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就是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变化的国内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国际大的背景中遇到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一)内部审计环境之优势分析。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内审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的最新资料,洞悉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是企业内部的免疫系统。

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功能,审计署修订发布了与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揭示着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变为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

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关于内部审计准则与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

具体而言,在1983年至今,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内部审计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政府及企业的需求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

(二)内部审计环境之劣势分析。

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审设立在企业内部,独立性较差,尤其当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管理层(ceo)的领导之下,审计独立性更差,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较低。

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不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审计技术手段较国外相对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不够强,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的质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内部审计环境之机遇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腾飞,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更多体现,内部审计也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另外,我国政府也在大力加强“阳光政府”、“权力在阳光下”工程的建设,使得我国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和加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同也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与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机遇”。

(四)内部审计环境之威胁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内部审计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威胁。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给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突发状况的出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也很容易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

“网络黑客”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显著地威胁的代表。

因此,我国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时时刻刻提防信息技术给我国内部审计带来的威胁。

信息化程度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削减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需求。

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大威胁,即内部审计外包。

国内的学者李益求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活动对企业治理績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孙凌云()认为内审外包对于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蒋国发()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在于获得先进审计技术及优质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委托代理效益。

这些研究支持了内部审计外包,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一部分中小公司也开始了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将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三、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

因此,我国应正确对待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争取化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挑战,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得到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

(一)面对优势,我们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充分利用机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际趋同道路。

(二)面对劣势,我们要冷静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建设的积极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

(三)面对机遇,积极把握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大力发展我国内部审计。

(四)面对威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

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充分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使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使得信息化无法替代我们的工作。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把握内部审计环境现状,抓住机遇顺应形势进行调整,我国的内部审计就一定可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蓬勃发展。

【2】内控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内控审计能够对企业的诸多管理活动进行优化,比如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风险预防等,良好的内控审计工作能够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给予准确的评价判断,内控审计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首先,企业内控设计对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具备一定的审查监督作用,对企业进行的各项决策进行实时的监督审计,规范企业操作,对于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保障企业各项决策的高效执行,准确判断企业所作出的各项决策的正确性,最终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企业内控审计有着杠杆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风险管理上。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必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期的评估,才能保障企业战略规划的高效严谨性,而企业的内控审计在这方面所发挥的杠杆作用至关重要。

在企业管理里,内控审计的可信赖性较高,在保障企业管理系统健全完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在把企业的管理决策贯穿到整个企业内部方面,更好地发挥了其杠杆作用。

最后,企业内控审计能对企业的各种控制活动进行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效率等,利用这些评价,判定企业控制活动的正确性,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进,最终保证企业控制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

内控设计是现代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强化企业各项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尽管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审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其逐渐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加上企业内控审计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内控环境复杂,导致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内控审计的相关工作者要以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为立足点,将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经营风险的评估及内控环境等都融入进评估系统中,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大部分企业内控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仅仅是遵循错误改正的基本原则,将审计执行程序上授权审批的一些遗漏点和盖章审批上的一些小型风险进行披露,以及对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不规范的瑕疵进行披露,如此便破坏了企业内控的完整性,导致企业内控审计忽略了对一些重大经营风险的充分评估与把握,对企业内控审计的整体效用性的发挥产生了不利影响。

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审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体系的针对性与层次性较差,使内控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无序性,降低了整个内控审计体系的运行效率。

部分企业常常以部分制度替代内控,在对不同控制层级、不同业务单位进行评判时都采用同一个评判模型,在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行业的特色掌握不全面的状况下,对于企业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等都采用一刀切,很多评级尽管在这一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在其子公司中的同等级别中却会显得很不合适或者死板,使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使审计评价过于形式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

另外,企业内控审计评价的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缺乏审计管控的独立层级,审计部门的设立缺乏考虑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管控相对独立性,减弱了其制衡性,导致企业内部职能问题出现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内控审计的整改工作作为现代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得到企业的万分重视,企业在确认了企业控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后,应该针对这些缺陷与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不断的完善与优化,最终实现内控措施的完善、管理效果的提高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等目标。

而在现实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自身内部控制的整改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旧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屡错屡犯的现象。

企业内控审计整改工作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工作人员尽管整改态度较好,但实效性较差,存在着应付交差的现象,再加上利益因素的影响,使内控审计整改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最后,我国的审计部门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控制權利非常有限,特别是奖惩权的缺乏,也导致企业内控审计工作整改落实不到位,最终使企业内控审计工作得不到本应有的发挥空间。

社会经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内控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新时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内控审计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内审与外部专家进行有效的结合,实施跨专业、跨部门的交叉性审计,提高对内控审计增值建议的重视性,提升业务管控的水平。

在企业内控审计的改革创新上,我们首先要改变单一的事后审计模式,将其转换为事前防控;其次,提高内控审计的动态性,对企业各项经营实施全程化的监督监控;最后,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的优势,对企业内控审计的手段进行创新,强化内控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实地审计,完善企业风险控制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内控制度融合到企业的所有控制系统中,最终实现对动态风险的自动化控制。

2.加强高素质审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审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是企业实施高效i生的内控审计工作的前提,在企业的经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审计相关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对内控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其以往对内控审计不重视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定期对内控审计人员开展一些相关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内控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综合能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另外,企业还需要为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及外部环境,对审计人员自身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尊重,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保障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企业内控审计体系作为一项涉及面较广、实施过程复杂且长期性的工作,其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控制不严格或者失控的现象,进而对企业的正常健康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这时企业拥有一支健全的监督监管队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保障企业内控审计的质量,实施全程化、全面的内控审计监督管理十分必要,全程化监督监管体系可以保障内控审计工作的高效性与全面性,避免了过多遗漏点地出现,增强了企业管理的高效性与严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控工作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三

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是指企业的审计部门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作业手段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活动。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并广泛应用,我们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因此,企业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如何抓住机遇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和改善,成为人们迫切研究的热点。

1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的必要性。

纵观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手工审计阶段、计算机辅助阶段以及信息化管理阶段。本文所研究的便是第三阶段的信息化管理阶段。正如有关专家和领导指出的,将审计信息化看作是一场革命,革命的胜利与否直接影响了未来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前途。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是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时代,顾名思义,数据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数量极大,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冗杂、垃圾信息增多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及时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促使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经营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然而企业规模扩大,必然导致审计业务的增多,从而带来了大量的审计业务数据。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多,因此,为了降低审计工作的难度,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必然要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便是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办法之一。

(2)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入了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的信息载体已经由电子凭证代替了纸质版的文字记载,各项操作也都开始使用系统软件的方式,给一部分正常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暗箱操作的隐蔽性。因此,这就需要研究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方案来保证审计的顺利开展。

(3)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有助于企业从全面的信息数据中进行内部控制,而不是仅仅从单个环节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和要素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全局的、动态的的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准确度和快速及时反应,促进其全面的转型和发展。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还不成熟,很多企业至今对它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企业管理者在意识层面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之后便会打退堂鼓。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一些企业认为审计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因此对放缓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尤其是遇到困难之后便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来进行进一步的尝试,或者只是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数据处理上。

2.2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审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跟不上在海量数据面前审计业务的需要,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以及更新的速度缓慢。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对财务管理知识熟悉,而对审计系统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掌握以及数据分析和挖掘等能力欠缺。最后,虽然一部分企业开始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并开发了企业信息应用软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仍然存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的现象,设备形同虚设。

2.3企内部审计信息化与企业自身发展不同步。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开发商也相继开发出了很多具有强大功能的审计软件。然而,由于企业审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一些软件在培训、维护、推广以及升级等方面仍然滞后,并且还出现审计与财务不配套的情况。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企业在进行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战略需要,才导致了审计工作的困难和障碍,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降低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4风险隐蔽性强,信息系统监控能力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拓展,需要审计数据越来越多,审计对象应对监督和检查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有时并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能严格把控审计业务的管理工作。

3.1构建数据驱动的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传统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依靠工作人员的主观经验来进行判断,缺乏用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和检查的过程,不但不利于审计成本的减少,还增加了审计风险。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企业要更新审计的的理念、优化审计应用模型、创新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引进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从信息化管理和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构建审计技术方法体系。例如可以考虑运用关联分析、模糊聚类理论等。

3.2信息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

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管理的子系统如财务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以及业务系统等彼此独立,互不相容,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一项审计工作要综合考虑和使用多个有关的业务子系统,因此,企业应该尽快实现各种业务信息的资源整合以及数据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审计的信息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发出一个可以将各个子系统串联起来的兼容软件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业务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提取、分析等。

3.3加强系统的监控和预警能力。

大多数的企业审计都只是起到了一个事后监督的功能。然而,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能够降低审计的成本,还能有效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降低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提高其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和监控能力,具体可以通过设置风险提示功能、及时评估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等手段来实现。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应用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审计的专业素质,还要适应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熟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将计算机知识与审计知识相融合。企业可以通过招聘高素质审计人才、加大在岗人员培训力度、改善绩效考核标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大数据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并提高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然而,虽然现阶段我国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发现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初级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4]企业审计制度方法与技术建设课题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的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以富林饭店为例,介绍说明了饭店厨房成本审计过程,根据审计结果给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饭店厨房审计建议。

富林饭店属大中型综合饭店,各种设施较为齐全,且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餐饮部分设两个中餐厅和两个西餐厅。中餐厅经营情况一直良好,餐食成本率能够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客源比较稳定。西餐厅经营情况不稳定,餐食成本率指标一度达到92.67%。

基于上述情况,审计人员于20*3年*月7日至8日对西雅、西景两个西餐厅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情况如下:

向餐厅、厨房不同职位的相关人员进行询问,旨在通过沟通使他们能够向审计人员传递一些信息,以便了解饭店的内控环境,部门员工队伍管理情况,工作效率,广泛听取他们对餐厅管理和厨房餐饮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于*月7日下午3:00,对西雅、西景两个西厨房所有库房(无死角)进行突击全面检查。每个月末审计人员对所有厨房的库存原材物料均实施现场监盘。本次突击检查当中未发现违规、异常情况,如物品放在不该放的地方或过多积存等。

分别于餐前(11.00配菜加工环节)、餐中和收档三次进入厨房、餐厅进行现场观察和检查。通过观察看出员工的节约意识较强,原材料的边角料能够尽量充分利用,如香菇根切下来炒牛柳,片下的鱼骨头炖汤,西兰花根去皮炒进去等等,查看垃圾筒内除了烂菜叶、蛋壳等没有其它可利用的东西。下午2:00和晚上9:30连续两次进厨房,看到案板上摆放有从餐厅撤下来客人未动准备重复利用的肉类、鱼类、明档类等。至此,未发现浪费情况。

进入饭店的自动餐饮系统将20*2年的11月份和12月份西雅、西景两个西餐厅的就餐人数进行逐日统计。

从统计情况看,西雅餐厅11月份成本率57.25%,12月份成本率56.96%。而客源12月份每天平均180人,11月份平均每天103人,12月份的就餐人数高出11月份75%,成本率却仅降低0.5%,由此看来,西雅餐厅客源升降与成本的关系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西景餐厅11月份成本率67.73%,12月份成本率92.67%,而客源12月份每天平均45人,11月份平均每天47人,12月份低于11月份4.3%,成本率却高出36.8%,由此看来,客源与成本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

要求部门提供了各自的标准菜单,详细了解西雅、西景两个西餐厅的餐饮成本构成情况。午、晚正餐每台的基本成本西雅厨房在3000元左右,西景厨房在1550元左右。

通过上述审计程序未能找到西景厨房12月份成本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的原因。审计人员把质疑转移到成本的日常管理上。对12月份各吃虾、三文鱼进行单品核查,结果消耗的数量远远低于就餐人数,部门解释是有些团队标准较低,不提供各吃或仅提供虾或三文鱼其中之一。审计人员要求提供详细的证据,部门表示未进行相关记录,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有的客人想多要只虾有时也会赠送。12月份就餐人数1212人(该月度为27天,通常每月盘点定在22号,因年底结账提前至19号进行),实际消耗白虾690只左右(26-30只/板*23板),三文鱼消耗73.9千克,每份50克左右,能出各吃1470份,但是,实际情况有时会给的`多一点,做寿司卷也会使用一部分。非各吃菜品无法核查使用量是否超标。

对11月份和12月份超过900元的进货价格进行比较。

上述统计只是部分数据,仅供说明价格变化、增加火锅品种是导致厨房成本率变动的因素之一。西景餐厅若剔除上述统计数据(有局限性)的影响,则成本率为78.27%。

二、情况汇总或原因分析。

通过对两个厨房菜品进行比较,在菜品设计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倾向。除了热茶西景厨房比西雅厨房档次低以外,凉菜、沙拉、水果、面食、甜品等完全一样,没有特色区分。这是由部门的经营思路决定的。

原材料进价随着市场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而消费金额不变。目前客人绝大部分持充值卡消费,65元/位或75元/位,应该说这个价位是有优势的,但价格优势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而充足客源(西景餐厅每天45人,平均每餐为22人)。

内部激励机制、服务质量、营销策略等由饭店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审计人员在此没做深入探讨。

三、建议。

经营方面:产品设计上,两个厨房尽可能避免高度相似性,做到各具特色。如西景餐厅海景很好。夏天(5-10月份)烤肉,巴西烤肉辅助简单的菜类就可以了;冬天(11-次年4月份)主营火锅,只提供部分小凉菜,其他不上,大大节约成本,还不会造成内部竞争客源。

营销方面:在营销上下功夫,能否考虑搞包价产品。比如西景客人入住时,房费本身比较便宜,推出组合产品,每间房价另加58元可免费任选午、晚其中一餐西餐自助,以此吸引客人,还可以提高客房的住客率。表面上价格低于单项价值,实际上却可以减少浪费,西景餐厅一台菜的成本至少1550元,若就餐的客人少于23人,可能会出现收入和成本倒挂的情况,这也是餐厅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随着就餐人数的上升,成本率自然会降低,客源到了一定程度,再加上良好的管理,成本率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样做,客房和餐厅互为犄角,既可以宣传酒店,方便客人,又增加收入。

客源与成本率呈函数关系。如图。

外包。鉴于饭店餐饮规模并不是很大,同时搞两个自助餐厅,(产品又雷同,没形成各自的特色)确实经营难度大。算一笔账:外租2元/m2*500m2(估计)*360天=36万元,省下的人工工资3万元/年*16人=48万元,还有税金、能源消耗等。

上述建议,只是个人的肤浅考虑,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实现饭店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黄蕾.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j].旅游论坛,

[2]庞莉.基于效益提升的酒店成本控制结构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1。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不断创造出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并且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进程较快,而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因此为了让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得到明确的提高,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目前在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中,内控制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管理效果及效率等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应当整理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要点和方法。实际上,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内控水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实际上是一套制度措施,指的是将企业的内部活动进行分工处理,制定出科学且完善的内控制度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财会信息的完整和安全。这种制度不仅能够使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还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根据工作目的和内容的不同,企业内控制度共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种制度组成,其中会计控制能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企业内部的财产和财务信息的完整和安全可靠,以及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管理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确保企业能够将制定的决策和政策等得到贯彻执行,同时督促企业能够实现其制定的经营管理目标。这两方面的控制相辅相成,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树立起新的审计意识。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许多企业都加入了市场竞争的斗争中,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当不断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树立起新的审计意识。首先,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一些人利用法律法规的缺陷以权谋私,或者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为企业甚至是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出企业审计监督的力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稳步增长;其次,审计意识还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了解开发工作,尽量做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应当保证所树立的审计意识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现代企业的制度最关键的是要转换一下经营机制,做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由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层非常多,而且复杂,因此更应该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将各部门的任务独立化,并且能够直接对各单位的活动的.和成果进行监控,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具有较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全过程的审计范畴。

在通常情况下,审计指的是事后的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此类想法已经不再适用,尤其是目前内控制度审计的确立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因此相关的监督部门应当在事前、事中及事后进行全过程的审计。

对于事前审计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人们通常会忽视了事前审计的作用,而只是注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实际上,事前审计能够为后面的工作提供有效的补充,可以说事前审计的作用有时候会比事中审计或者事后审计要大得多。比如说在签订供货合同时,必须要全面了解购货企业的经济实力及概况,同时需要监督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参与,保证内控制度审计的实施,否则可能会导致企业流失一定的经济效益。

事中审计的目的则是促进经营管理,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对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问题,而内控制度则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尽量减少损失。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多深入基层,认真监督和分析,并且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找出企业在内控制度中出现的不足并且及时修正过来,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事后审计在内容和范围方面都是比较广泛的,主要是提出企业的整改建议,通过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保证企业的稳定进步。

内控制度审计能够将原来的审计工作进行一定的完善,而且对于企业的人、财、物等都会有一定的牵扯,因此,应当建立起全方位的审计约束。首先,应当掌握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原则,因为只有遵守原则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更有利于执行工作的进行;其次,审计的项目和种类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结合,而且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应当加强控制,严重的话要及时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廉政建设;最后,随着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审计内容,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工作难度就越来越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工作量大与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促进企业的内部强化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经济高效益的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企业中,内控制度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起到一定的调节和制约作用,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企业的“中枢神经”,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实施了内部控制,而且制度比较健全的话,企业的经营就会更加顺利,因此企业应当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六

1.内部控制的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措施、手续的总称。

单位内部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成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根据有关制度、法规,采用一定方法,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作出建议、提出报告的一种监督活动。

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内控有效性以及经营活动效果、效率等开展的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当今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

1.内部控制的作用。

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盗窃、贪污、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的有效控制,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

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职责确定分工,严格各种制度、手续、检查监督手段、审批程序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纠正失误和弊端,防止出现偏差。

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揭露弊端,检查错误,评价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信息的准确,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防护作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加强防护措施,保护合法、抑制非法,防止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制约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对各种违法、违规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促使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本单位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本单位领导进行更为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1.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控环境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企业内控环境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监事会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其次,经营者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蒙骗所有者,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者不顾法规法纪,粉饰政绩,弄虚作假。最后,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有的老企业领导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水平上,这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的加以处理。一般,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规定的经营战略,选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风险评估是分析和识别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我国许多企业都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3.信息沟通不畅。

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和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出投资决策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关各方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

4.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两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失败要么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要么是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的。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是保证企业良好运作的关键,但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得不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会形同虚设。有些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陈旧过时不适应变化了的生产经营环境或不符合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要求,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成了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成了一张空文。

四、需要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有效运作之前提,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可以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及时纠正、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内控体系就好比企业的神经网络,要全方位的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使“可控”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其范围,真正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使内控网络触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个角落。

第一,把经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紧密挂钩,建立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营者的积极性。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相应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做到动力与压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目的。第二,使董事会不仅要有职有责,更要尽职尽责,建立制度,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所以董事会只有具有相应的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监控、引导的职责。第三,完善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建立企业家持证上岗和人才资格考评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提拨和任用,一律经过严格的考评、考核。第四,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控制,提高人员素质,更要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素质。企业员工的素质不仅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素质,更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我国部分企业员工的价值水准和道德观念尚未达到可自觉遵守内部控制有关要求的情况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将其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当中,将更为必要。

内部控制是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实行授权监督,监督者既履行权利又履行义务,职能到位,如果监督者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监督,就要负相应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通过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监督,真正建立起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在内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4.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和管理信息构成企业的信息系统,财务信息以会计为主,提供财务方面的有关信息,而管理信息还提供许多非财务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利用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实现财务和产、供、销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保证预决算、监督、考核、评价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五、结论。

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离不开内部审计。一个现代化企业健全、完善的内控系统,必须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及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们既是内控系统中重要的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完善,是健全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我国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正在和世界经济接轨,为增强我国企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宝贵.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黄*荣.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初探[j].品牌,

[3]邓春娟等.浅析内部控制的实施[j].商业经济,

[4]王文涛.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j].管理学家,2011。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七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而审计信息化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审计信息化是有效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挑战的有力武器。

一、审计信息化在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现状。

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铁路局直管站段等重大体制改革的实施,以及铁路运输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化水平是一件相当迫切的工作。

1、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应用。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应用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目前在全铁路审计部门推广使用的《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系统》。铁路审计部门在现场审计阶段采用审计信息系统后,审计人员审计的手段和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审计信息系统是铁路审计人员必备的工具,它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信息化下审计方式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审计前期账簿准备的变化。传统的查账方式,是从纸质的报表和账簿入手的。因此在到审计现场前,审计人员应通知被审计单位要将被审计年度的账页提前打印,也包括不足一年的账页。而信息化条件下,被审计单位则无需提供纸质账页。审计人员直接从会计部门取得电子账套,导入审计信息系统中,即可进行查账。

(2)现场审计的变化。一是数据筛查的快捷。数据筛查对于审计人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传统审计时,数据筛查需要手工从大量的数据中筛查出要用到的数据,过程相对繁琐,工作量相当大。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提供了数据筛查和分析的功能,比如:对科目发生额的分析,可以对某一科目的发生额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生额、占总期间比重、平均金额的比率、平均单张金额等项目可自动列表,提供审计人员的分析结果,同时可以通过图形显示,而且这种分析几乎是随时分析随时出结果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审计信息系统,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当中,利用表格对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等功能进行分析。二是数据统计的便利。数据统计是审计人员的一项日常工作。在传统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要将需要被统计的数据手工填写进纸质表格,然后通过计算器进行累加。这项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要有绝对的细心和耐心来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一般是将需要被统计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让软件自动累加,为保证结果准确,只需要复查输入是否正确。如果是利用审计信息系统的话,在查账过程中,将需要累加的账目选中,可自动生成excel表格,然后再让软件自动累加。这中间过程均为自动生成,基本保证结果的准确。三是数据的趋势分析。在传统审计方式下进行数据的趋势分析,需要将被分析的数据手工填写进纸质表格,手工计算比率,根据计算结果通过表格或另外制作图表来分析数据趋势。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信息系统可以直接针对某一科目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直接显示该数据在一年内各月趋势分析图。由于电脑处理数据的高速性,审计人员几乎不用等待,就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的趋势。同时,由于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导入某一个单位连续数年的财务数据,趋势分析不仅可以分析一年内的趋势,也可以扩展到连续数年的分析,这在传统审计方式下很难办到的。四是计算工具的使用。在传统审计方式下,要检查对某些账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例如:折旧、存货的差异等,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正常的计算方式重新计算,再与账面上数字核对,另一种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步骤,确认其计算的正确性。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审计信息系统来检查以上计算的准确性。检查时,审计人员只需要指定相关的参数后,系统可自动计算并显示出相应结果,结果准确并一目了然。五是法规文件查询方式的变化。在未采用电子化文档时,审计人员要随身携带大量常用的法规文件。在对问题进行定性时,还需要在大量文件中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在使用电子文档后,特别是在应用审计信息系统后,法规文件的查询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审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审计法规库的功能。审计人员可以将全部电子化的法规文件导入系统当中,作为备用。在审计时,可随时查看,也可利用分类或按照关键字搜索等方式直接找到所需要的法规文件。

2、审计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转变。

(1)电子文档的使用。在非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文书的撰写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作。由于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都要经过初稿、复核等过程,在完全采用手工书写的情况下,需要不断的修改,并不断书写。在信息化环境下,在电脑上采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撰写、修改,令审计文书的撰写工作变得不再繁琐,特别是在修改上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方式,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2)档案存放的新途径。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档案存放增加了一种新的方式,除了将纸质的资料装订存档外,还可以将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电子版的审计档案存储在电脑中。如果要调用审计档案,审计人员可以随时从电脑中调用电子档案,而不必专门跑到档案馆去。

(3)网络的使用。网络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审计管理的方式。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向审计人员下达审计计划、审计指导方案、上级文件等,审计人员也可以向管理人员上传审计报告、工作总结等。审计人员之间以及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也可以相互传送审计文档。由于审计人员审计地点的分散性,网络的特性能帮助审计管理人员更好进行审计管理工作,也帮助审计人员之间更好的交流。

(4)审计对外宣传的新途径。原来审计对外宣传的途径是非常少的,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设立审计部门网站来增加审计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干部职工了解铁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取得的成果,增加内部审计的影响力。

二、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1、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不足尽管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给审计工作方式带来了重大转变,但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仍存在不足,审计信息系统仍不完善,制约了其在新形势下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工作中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仅处于低层次。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信息系统,部分审计人员还把它仅仅看做是在电脑上看账,主观上不愿去使用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丰富功能。客观上,由于被审计单位有各自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不能全部适用;或者由于审计部门自身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只有个别审计部门能够使用。

(2)审计与会计的信息系统未能实现完全数据共享。目前审计信息系统仅能处理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子系统和会计报表子系统中取得的数据,没有针对固定资产、材料、工资等子系统数据的处理模块,对于这些子系统的审计工作只能依靠其他替代手段。

(3)审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培训不及时,审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系统功能。自从推广审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始,相关的培训未能及时跟上。随着审计人员的新老交替,新加入审计队伍的人员不断增加。没有培训,也没有相应的指导书,仅靠自身摸索很难让新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信息系统的丰富功能。

(4)审计信息系统的后续更新处于停滞状态。审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系统版本更新后进行过相应更新,但其他的后续更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客观上看,由于审计信息系统是由审计部门和信息部门联合开发,软件开发完成以后,开发人员各自回到原岗位,进行后续更新确实有困难。

(5)审计管理系统未能建立。对于审计信息化来说,审计管理的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目前全铁路还没有一个审计管理系统,也没有在审计信息系统当中设立相应的审计管理模块,对审计计划、审计电子档案、审计人员等的管理没有做到系统化。

2、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不足的解决办法。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建立信息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后续教育,逐步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高层次应用。审计信息化需要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信息化的审计队伍,要从源头抓起。吸收人员进入审计队伍前,要将信息化素质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体系,加强信息化后续教育,并定期召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讨交流,来提高信息化素质,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用信息化的新武器来武装审计队伍。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达到对审计信息系统的熟练掌握,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高层次应用。

(2)对审计信息系统定期进行后续更新,弥补功能缺失,实现审计与会计的信息系统完全数据共享。考虑到设立专职的审计信息系统维护人员不现实,可考虑设立兼职的维护人员。维护人员要定期向全铁路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系统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在遇到会计信息系统出现较大变动时,应同步更新。维护人员在对审计信息系统修改更新后,应编写相应的使用手册,方便审计人员随时学习新增功能。维护人员还可以充当顾问,让审计人员在使用系统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咨询。

目前审计信息系统急需改变的,是让审计与会计的信息系统能实现完全数据共享,让审计信息系统不仅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取得数据,还能从固定资产、材料、工资等子系统中取得相关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审计。

三、在铁路运输企业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1、开展网络审计试点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已经初步形成,今后网络审计是审计的发展方向。通过在审计信息系统添加网络审计功能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逐步进行网络审计的尝试。网络审计可以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网络审计通过进行试点,逐步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2、进一步发展审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今后审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要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审计计划、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以及审计成果和审计案例等管理工作逐渐系统化。

3、建立健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标准和规范审计信息化不断开展的同时,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标准和规范也有待细化和完善。为促进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今后应加快修订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相关审计标准和规范,包括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制定时可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相关审计技术及审计证据收集、电子审计档案保存使用等方面。

总之,只要坚定的走信息化审计的道路,通过解决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遇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审计信息化就一定能使铁路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正确决策和有效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根本起点和成因进行深刻、全面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探讨,目前理论界尚无完全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上述对审计风险的权威性的解释虽然表述不同,但均限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但审计除了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外,还有相当丰富的工作内容。按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产生的,再看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定义的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同时结合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弊端》第2号指出“本准则所称的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误或漏报。”我们不难看出审计师有意发表错误意见的情况不属于所定义的审计风险,由此造成的全部责任,应由审计师承担。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产生于无意识之中。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环境不同、审计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审计的目标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明确这一概念必须清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下面从引起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90年代以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而非企业基于加强管理的内在需要建立起来的。这就形成了“行政规定式”的内审机构。这种模式的内审机构没有真正被企业所接纳,而是将其视为找毛病、挑刺的机构,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很难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审计风险。90年代之后,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隶属领导层次上,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者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从而增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机构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下,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造成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误解,认为内部审计是专门对经营者挑毛病找麻烦,从而不同程度引发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置于总经理领导下,内部审计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会涉足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内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依法治审不力。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国家颁有《注册会计师法》;而内部审计目前只有80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足,以此来指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明显存在滞后现象。显然,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如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私设“小金库”,搞真假两套账,内外串通,如果没有线索,审计人员就有不能查清事实真象的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其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领导决策参考。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

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但是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经验也会有误断的时候。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片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循私情或害怕打击报复,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总之,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如知识结构单一、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等),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这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选用哪些审计方法才恰当并不容易确定。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成本增加;也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所为,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内审人员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掌握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就要有意识地防范审计风险,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职能。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内审法规体系。当前应加快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条例》和《内部审计师法》,对内审机构人员的职能,权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内审走上依法审计的道路。

(2)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审计报告直接提交委员会,改变内审部门地位低下的现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而规避内审风险。

(3)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综合培训和考试合格上岗相结合。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内审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后续教育,并且考试合格方能通过年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九

受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审计风险。

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能力,能够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运行状况,同时也能够反映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高低。

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够往往是造成审计风险问题的最关键因素,这与当前我国整体审计风险规避的工作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阶段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研究企业风险的避免与控制课题,既能够丰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弥补国内对企业审计风险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优化策略时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我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出发,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的问题反映在审计过程的不科学,审计计划的制定以及审计流程的执行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漏洞。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观念上存在着认识偏差。

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甚至是边缘化的态度使得企业审计风险的意识不高,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关于企业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除了证监会强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建设、评价和审计的a+h上市公司及试点公司以外,其他企业的审计工作大都处于观望状态。

这种管理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机率越来越高。

管理层面的观望态势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审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执行力度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企业的审计报告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

2.审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在企业审计风险工作中,审计人员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和企业审计报告的准确程度,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审计会计人员由于没有整合审计的经验和不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直接导致了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能力欠缺的现象出现。

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两者的审计认识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平衡和处理好两种审计之间的关系,没有经验和能力运用审计结果指导现实工作开展的能力。

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会计实务人才的缺失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别的更新落后,导致了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能力呈现出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因此企业有必要在内部会计人员的素养以及制定专门的培养目标建设上下足功夫,培养和引入相关专业人员的策略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技术和系统的更显换代。

1.我国企业控制审计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的客观原因。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各方面工作才刚刚起步,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没有可以拿来的直接经验进行建设,从企业审计风险规避角度分析,企业审计风险意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相关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都收到这个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

2.整合审计流程不够具体。

整合审计流程的工作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默契程度不够,导致整合审计流程在方案制定以及执行环节以及各项重要审计环节都出现了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状况出现,缺乏实践的适应性。

另外,在整合审计流程的实际方案制定上,没有一个明确性、具体化的思路作指导,导致方案的实践应用性差,某些环节出现突发问题应对能力和经验不足。

总之,对审计流程整合不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旦管理不到位极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优化策略。

第一,制定风险导向型审计计划。

以风险导向来制定审计计划,选拔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组成项目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通过认真完成审计计划的各个关注要点,发挥风险评估在审计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舞弊事件作出严格的处理与预防,以此方式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的准确性,提高企业审计预防各项风险的能力;第二,以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为重点的审计计划的实施。

在灵活多变的基础上,确保测试的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测试的准确性,控制测试的范围和样本的选取要以范围广、实际的样本量大为准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识别关键控制点、并能够记录测试关键控制点为基本的执行测试的准则。

从定性与定量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定;第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要整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制定和具体实施的步骤,获取管理层面的声明书,保证审计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并通过及时的`沟通在充分考虑审计完成后各项审计事项的影响,记录审计工作,使企业评估审计证据确凿,从而生成企业内部审计意见。

另外就重大缺陷如行业或者企业的政策变化以及技术革新、关键人才的离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提高企业应对各项事审计更显的应对能力。

2.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操作能力的提高。

审计工作的制定到执行和完成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参与,首先,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的专业会计人才有很大的缺口,人才的不专业或者缺失现象是制约行业发展以及企业审计风险避免和控制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应对这样的现状问题,会计事务所要加大内部控制审计与咨询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既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有相关从业经历的项目经理级别以上人才的引入。

其次,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方面,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以及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以及专业业务素养和执业水平的能力培训,确保核算的方法能够符合企业的利益,能够负责任地完成企业交给的重要任务,保障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和有效控制。

四、结语。

企业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是我国企业实现发展的客观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关于企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制定也会越来越规范,特别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上要求越来越细化和规范化。

未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发展趋势将会使全面性的和更加专业化。

当然,由于可参照经验不多,企业审计风险规避的策略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摸索,因此,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还需要得到政府以及学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理论的支持。

【2】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一、新三板审计风险现状。

新三板脱胎于2001年成立的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经过十多年来不断的探索,股转系统不断扩容,制度不断完善,方有了现在扩容后的新二板。

从2013年新三板扩容至今不过三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经多达7600余家,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发现,在新三板扩容初期,新二板监管相对宽松。

正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采访中所说,“包容是新三板的一大特色。

”新三板市场包容了很多主板和创业板难以接纳的企业,这些企业或者规模小,或者经营风险大,或者具有新兴的业态,或者年亏损。

然而这些包容却绝不意味着对新三板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纵容。

从2013到2015年,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数量逐步增多,表现形态日益多样化,而且已带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性。

这种现象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从2016年开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明显加大监管工作的力度,查出了对一大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并对各个违规行为参与主体按情节严重程度分别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同时将一批涉嫌违法的案件移交证监会。

2016年更是号称新三板监管最严的一年,2016年年中,参仙源因为少计成本、虚增利润和关联方交易,成为新三板第一家被证监会开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企业。

不久后新三板元老企业现代农装同样因为虚增利润和关联交易收到了证监会开出的第二张罚单。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2016年下半年,就有瑞华、众华、天健、北京天圆等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收到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出的监管决定。

其中,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出具专项审计意见时存在违规行为,被采取约见谈话自律监管措施,北京天圆会计师事务所和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分别由于出具的《财务报表及审计意见》等申请挂牌文件中存在信息披露遗漏和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存在违规行为被采取提交书面承诺自律监管措施,而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处罚较前三家更为严重,由于被审计企业申报财务报表未能公允反应2014年经营成果,但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收到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出的警示函。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重大错报风险高。

1.创业期企业经营风险较大。

新三板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所以,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还是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的早期,这便与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中大量处于成熟期和盛年期的大型企业在企业经营风险上有了很大的区别。

类似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存在很多共性的特点:第一,高新企业多,一旦长时间企业研发不成功或者研发难以大规模商业化,企业财务状况会急剧恶化;第二,中小微企业体量小,难以抵抗市场风险。

这些市场风险既包括行业本身的市场风险,也包括行业内大公司通过价格战等方式恶化市场环境的风险;第三,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其创业和成长阶段风险偏好较高,为了快速发展扩张,企业管理层的融资和投资行为更为激进。

而相伴而生的是企业不太完备的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滋生经营风险。

而较高的经营风险又会增加被审计机构在财务编制过程中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增加被审计企业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下,依旧对这些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很可能造成相关报表使用人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

2.企业粉饰报表动机。

一直有一种观点,由于新二板挂牌制度设计并没有必然的融资计划,再加上新三板挂牌过程中没有类似于ipo一样硬性的财务业绩指标,因此新二板企业粉饰报表或者财务造假的动机并不强烈,甚至根本没有财务造假的必要。

随着新三板信息披露违规事件不断发生,我们发现认为现实并非如此,新三板依旧存在强烈的舞弊动机。

通过对新三板市场违规案件进行统计发现,當企业存在一些特定融资事项之时,企业更容易发生重大错报风险。

这些常见事项有以下几条:

(1)挂牌公司与投资机构存在对赌的情形时,企业为了满足对赌协议业绩的要求可能会粉饰报表。

(2)挂牌企业短期内将进行定向增发的融资,企业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增加融资额可能会粉饰报表。

(3)挂牌企业后续可能会有直接ipo的计划,企业为了保持财务数据的一致[生可能会进行数据调整。

3.内部控制风险。

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且企业规模不大,导致其内部控制风险远高于主板企业。

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上,大部分新二板企业都是在挂牌之前才按照股转公司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的。

这些企业在有限公司阶段,公司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合规治理意识薄弱。

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后,由于股份制改造完成时间尚短,管理层及员工对规范运作的意识都有待提高,而公司上下对相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制度完全理解和切实执行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执行效果可能欠佳。

在股权结构上,新二板的股权集中度要远远高于主板市场。

这些新三板企业往往大股东兼实际控制人,容易利用其特殊地位对公司的经营、投资、财务等进行不当控制,可能对公司及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三板挂牌企业检查风险。

1.审计资源不充足。

新三板和场内市场一样,参与挂牌和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证券业务资格,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全国只有不到五十家,这些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全国所有场内市场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审计工作。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

[摘要]经济新常态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文化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新型内审机制的推动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文章分析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目前农发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质量;政策性银行;农发行。

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政策性银行,在扶持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不免产生资金投向失衡、对资金投入需要过多等问题,从而加速信贷风险。新常态背景下,探寻农发行内部审计改革的路径,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新常态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以来,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我国目前处于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机,在各项改革推进下,国家相继出台了内部审计工作相关文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发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的重要作用,及时定位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这不仅有助于农发行深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还能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建立新常态下的新型内部审计体系,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2.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内部审计部门发挥行政权力监督的职能,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而言,农发行部分审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很多审计岗位由老员工担任,缺乏统一规范的用人、选人标准。伴随农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审计项目和内容也不断增加,频繁变化的业务政策也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需求。传统的观念、业务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农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2审计技术相对落后。

经济新常态下,农发行内部审计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各类业务不断创新,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面对宏观形势迅猛改变的现状,农发行常规的内部审计模式还停留在检查资料、查处违规行为的原始阶段,很容易出现审计漏洞,难以兼顾质量与效率,无法满足目前审计工作的要求,也难以有效发挥审计防控风险的作用。

2.3审计机制体制不够完善,缺乏独立性。

根据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部门应与被审计单位区别开来。目前农发行的审计部门由分管行长管理,与其他部门的管理模式相同,缺失独立的运作环境。同时审计部门缺少权威性,在行使职能时容易产生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难以起到审计震慑作用。

3新常态下农发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路径。

3.1建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

伴随着经济新常态,金融行业的业务种类、业务知识也将面临巨大的更新换代,改革的道路不免伴随着风险隐患,因此建设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是现代金融行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农发行必须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视,转变观念认识,从领导到员工全行范围内加强培训,认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势、规避风险的效力、创利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推广该内部审计体系。

现代银行管理体系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有优良的政治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建立科学用人机制。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根据要求选拔合适人选任职;完善升迁机制,内部选拔和外部选拔并用,针对农发行内部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均、专业能力较低的问题,加大对青年员工和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力度,同时补充一定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法律知识的社会人员,适当改善审计人员结构问题,促进队伍建设。其次,保证在职内部审计人员教育的连续性。由于新常态下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农发行应针对不同的需求划分内部审计人员层次,按需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再次,完善内部审计考核制度。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并定期对审计人员工作进行考评,纳入职工考核标准之中。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奖惩,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激励,对表现较差员工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形成明显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加大内部人员轮换力度。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部门交叉合作配合的部门,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其他部门的业务范围、管理经验等情况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农发行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审计人员对不同部门的了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部门合作关系。

3.3创新管理,改革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效行使审计权力,公正客观地做出审计评价。因此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确保审计人员能够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工作,避免因审计制度的制约影响审计功能的发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再监督的职能落到实处。同时,应赋予内部审计一定的审计处罚权力,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3.4改进方式,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为顺应经济新常态,农发行必须改进现有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探索并改进审计手段,加大投入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审计方式上,摒弃现有单一的现场检查方式,提高非现场审计的比例,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发挥事前监督的职能。在审计工具上,农发行要依托目前综合业务系统和cm系统,研究开发审计软件,突出业务重点,优化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审计风险。在审计标准上,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运作标准,并以此指导农发行的审计工作。通过具体规定审计人员工作方式、思维等方面,确保内部审计计划完整并有可实施性,同时建立标准的内部审计流程,规定制定、实施、执行过程的规范,保障内部审计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n].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2).

[2]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n].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1).

[3]许瑞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78-83.

[4]马兆华.农发行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功能[j].金融发展研究,2017(1):86-88.

[5]付凡,王天文.农发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初探[j].金融视线,2017(1):20-21.

[6]康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机遇和发展策略选择[j].财务与金融,2017(1):1-6.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一

因为良好的财务内控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对财务内控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现阶段我国处于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受到传统经济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在发展中,财务管理方面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阶段之中。国内的财务内控管理理论大部分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内控制约理论,而自身的创新研究则还不够充分,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财务内控管理理论较弱的适应性。另外,不少企业的管理者把精力都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去了,而忽略了对财务内控管理理论的强化。因此导致财务管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

我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经济方面总体发展较快,在繁荣我国国家经济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状态出现不平衡发展。具体来说,有些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较为保守,对财务内控工作的管理流于形式,对财务内制约度的落实和执行力度远远不够,而且很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片面,其管理效率也不高。因为不少企业在财务内控工作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所以造成了内控管理缺乏整体的覆盖性,同时不利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结合,不便于财务内控工作的统一进行,也不便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调控,这将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内控管理的重点就是有效制约企业的财务风险,然而纵观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的运转状况,一些管理人士仍然将财务管理的重点局限于记账管理上,在财务的风险制约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忽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预测。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二

在市场波谲云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地位愈发重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种相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能了解企业组织中风险所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一、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内部审计先后经历了以检查会计凭证为重点的账项基础审计、以测试内部控制为重点的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现在的以识别与控制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应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通过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领域、评价企业的风险类型、分析形成风险的因素、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从而使企业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关注重点领域、评价重要事项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全过程都应始终贯彻风险理念,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对企业重点领域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

1.关注投资事项,及时进行审计,定期跟踪审计

目前,许多公司投资业务多元化、投资范围广,不可避免存会在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对于对外投资进行审计时,应特别关注:

(1)投资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审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实际业务中,如果公司的治理机制不是很完善,就会出现个别高管人员,或几位高管密谋进行一些风险重大的投资。如某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看到金融市场上投资收益很高,便与其他两位高管人员商定利用银行信用贷款5000万元,委托某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理财业务,由于该业务不符合公司相关规定,三人商定该投资业务不按公司规定程序审批,该投资业务具体事项只能由其三人知道。后来由于整个经济环境恶化,该投资发生重大亏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2)投资是否按照审批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是否正常履行。有些投资虽然按规定经过审批,订立合同也符合要求,但是对于投资后,尤其是金额不大、行业不是很熟悉的投资业务,往往缺乏后续跟进分析,只关注其账面是否盈利,而不掌握其是否存在其他风险。例如某公司出资与自然人a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化工公司,并委托合作方a 全面负责经营。由于该化工公司每年账面上反映都是盈利,故甲公司从未对其进行审计。后来由于该化工公司因为环境污染被起诉,加上税务检查发现该化工公司存在偷漏税,甲公司作为投资方遭受了不少损失。

(3)通过投资管理部门了解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投资风险。一般集团化公司的投资业务都是由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操作,由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调查、取证,最终由董事会做出投资决策。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只是面对不同的风险,公司会做出不同应对策略。内审部门应主动向投资管理部门了解每项投资的环境、风险所在,以便在审计过程中把握重点。

(4)通过财务分析评价投资收益。针对一项投资,应确认是否还存在与被投资单位的其他业务往来,是否存在其他隐藏风险。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仅从一期的财务报表来看也许难以发现问题,但是将一年内每个月,甚至几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就很可能会发现问题。甲公司持有乙公司50%股份,甲公司在对乙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反映的应交税费有前后期矛盾现象。后经审计发现,该乙公司有两套账,存在偷漏税现象。甲公司得知后及时采取了措施,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5)跟踪监督重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连续经营亏损,还应关注其资产质量,比如货币资金是否存在,应收账款能否收回,是否存在重大坏账风险,重大固定资产是否已被抵押,是否存在巨额负债,是否存在或有事项,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要作出评价。比如甲公司出资300万元与合伙人b成立一个海上加油站,并委托b负责经营管理。由于行业垄断等原因,该加油站3年来连续亏损,账面累计亏损100万元,财务报表同时呈现高货币资金、高负债现象。后经审计发现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实际已不存在,加油站还应付未付甲公司其他款项400万元,且有迹象表明合伙人b用占用甲公司资金以个人名义做其他生意。内审人员认为该加油站已不能持续经营。甲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对该加油站价值800万元的油船和库存成品油等实施控制,以防合伙人b做出伤害甲公司利益的其他行为。

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了要关注其审批程序、合同订立、可行性和风险评估外,还应特别关注固定资产的质量问题、购入固定资产的运营状况是否与预期一致、购入固定资产有无设定担保、抵押、质押及其他限制转让的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及其他重大争议事项、购建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比如甲公司有一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主要设备及主要材料由甲公司自行采购,具体土建施工由c 公司承包,设备安装由d公司承包。甲公司分管该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领导将其中一项价值200万元左右的设备采购权授予其亲信,该采购人员在该设备采购中未按公司规定程序执行。d公司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发现该设备存在质量、型号等与设计不符,导致d公司安装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c公司的后续施工也不能按期进行。甲公司先后遭到c公司和d公司索赔,同时也不能按预期投产,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探析企业管理中内控审计的应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涵盖对审计工作质量、时间使用、人员分配、审计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和评价。全面分析当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及优缺点,并基于平衡计分卡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进行探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加强资金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所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内审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监督与服务职能难以统一;审计人员能力有待加强;审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新形势下,采用绩效评价方式能够全方位考核内部审计工作,促使内审工作在审计业务范围、人员结构及素质、审计方法、审计沟通等方面有所改善,更好的为改革发展服务。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内部审计绩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内部审计部门为了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工作行为、方式及其有形和无形的结果。包括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行为、方式和结果。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主要由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评价主体,是指评价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二是评价客体,是指评价对象,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内审机构各业务部门、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组等。三是评价目标,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目标时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并将评判结果运用于管理;四是评价方式包括制定标准、遵循程序、组织实施、比照标准、分析差异、作出结论等一系列评价活动的方式方法。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评价其应该做哪些工作、做了没有、是否按规范去做的、准确性如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工作量,指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年内或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工作量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二是工作效果,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各项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工作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如实向管理层反映情况;审计意见或建议由多少被管理层采纳等;三是审计成本,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一定工作量,达到一定工作效果所耗用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审计成本是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审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而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如何有效控制审计成本,在最少“投入”下产生最大的审计效果十分重要;四是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质量是否符合政策、制度要求,是否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关注重要风险点,是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三、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1.目标管理法及其存在问题。

目标管理思想是指以企业整体目标为核心,内审工作绩效评价从企业目标出发进行考评。它的优点在于:一是基于企业整体目标,具有大局意识,从顶层目标出发,层层分解到各具体部门、具体员工,形成员工的工作目标,进而使组织上下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二是具有员工参与机制,员工可以参加目标制定,避免员工对目标不满产生抵触情绪,增加员工参与度,可以使评价和奖励奖励更为客观、合理,能够有效激励员工。目标管理思想在评价现代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应变性,目标管理思想在期初将企业整体目标确定,对于形势转变下要求的目标调整缺乏应变性和灵活性;二是目标管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三是仅关注短期目标。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改造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部门,短期目标难以发挥内审作用,而且还会扭曲内部审计的职能。

2.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其存在问题。

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找出支持整体战略目标的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关键成功因素。他的优点在于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系统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和选取对企业战略目标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指标,再将关键指标层层下达,形成部门和个体的核心战略目标,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管理的思路,但是偏向于理论分析,缺少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内部审计这样特殊的部门,从哪些维度来分解企业的战略,指标如何设定等尚未明确。

3.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经济增加值法是一种企业业绩衡量指标,指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经济增加值法主要适用于上市企业,上市企业一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因此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应该准确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法就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还存在不足:一是评价模式过于综合,对于具体部门及个人绩效评价难以操作;二是侧重于财务战略,评价标准局限于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把控能力,管理模式改善与创新等未进行评价。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及其可行性分析。

1.平衡计分卡的含义及特点。

平衡计分卡寻求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财务度量绩效与非财务度量绩效之间、企业内部成长与企业外部满足顾客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是全面衡量企业战略管理绩效,进行战略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企业应从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gr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之一,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一种简单、一致的方法描述了企业的战略并将其在企业各个层面展现出来。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不同,平衡计分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可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评价通用语言,具有一套通用原则用以管理日常工作和框定企业战略;三是能够在战略上平衡几股相互排斥的力量,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领导指标和滞后指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业务企业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财务优先次序和具体操作;它将战略方向与目标值和指标协调一致;它在企业各级向下层层分解。

2.平衡计分卡的优越性。

平衡计分卡与其他绩效评价相比,独特优势在于“平衡观”和“战略观”,它不仅是一种业绩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略管理系统而存在。2.1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观”。平衡计分卡可以在以下因素中达到“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外部指标(股东、客户)与内部指标(组织结构、人员能力、工作流程)之间的平衡;效益与未来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客观业绩指标与主观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平衡指标之间的平衡。2.2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观”。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它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目标,并设立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将员工报酬与测评指标连接起来的办法促使员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去实现这些目标。

3.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这四个维度制定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其运用于内审部门具有现实可行性:3.1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准确的计量工具。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具有特殊性,较为难以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平衡计分卡能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全方位的量化绩效考核。3.2平衡计分卡适合于现代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需求。内部审计不再以查错纠弊为目标,而是站在管理层角度,对企业整体的内部管理活动、权力运行、政策法规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服务,平衡计分卡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与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第2期.

[2]孟志华.《基于bsc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审计月刊.第3期.

[3]王芳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审计月刊.第5期.

[4]张志敏,刘萍.《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探讨》.中国内部审计.第11期.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四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作为电网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审计方法,逐步实现与国际内部审计接轨。另一方面,要认真吸取美国安然、世通公司财务丑闻的教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1.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是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电网企业在加强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投入,协调推进各级电网发展。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电网发展质量,确保电网发展规划落实,客观上要求加强对电网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降低发展成本和投资效益,提高投资效益。

1.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审计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电网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同层级的管理内容必将不断优化调整,从而要求审计工作的内容、范围进行相应调整。随着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更加规范,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客观上要求将注意力更多转向效益和风险防范。

2、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帐实不一致。

一是电网企业因行业特殊性,固定资产结构也很特殊,在固定资产总额中输配电线路和设备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规划扩容、线路老化、区域负荷增大和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电网设备会经常发生新建、更换或改扩建,特别是对于农村低压配网的线路资产或用户计量表等,更换更加频繁。新建一座变电站,配套要新建很多条输电线路与周围站相连,这其中要涉及很多条原由线路的切改。若生技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与实物将出现严重的背离,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两者容易相脱节,固定资产不进行及时核对就会造成资产入帐不及时,或清理报废资产未及时核减,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真实。二是固定资产清查成果总在动态变化。财务人员不参与设备的生产运维过程,如果设备信息变动后不能及时、准确反馈到财务部门,会导致固定资产卡片上记录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资产“有帐无物”。三是由于工程结算不及时等原因,部分工程项目在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没有尽快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没有及时转入固定资产,仍以在建工程列示,造成账实不符。

2.2、部分资产产权不清。

农村电网改造以来,部分线路类资产产权复杂,一条线路既有地方所属,又有农网改造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用户资产不属于电网企业的资产范围,却往往由电网企业承担着检修维护的责任,管理起来相当麻烦。用户投资工程虽然要经过严格审批才能兴建,但这些用户资产由于安全责任、产权等原因,不能及时办理无偿移交手续,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财务核算,带来管理和维护以及安全责任方面的隐患。

3、如何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

3.1、完善内控制度健全性审计。

获取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查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建立投资决策、投资预算、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日常维护保养、卡片管理、资产处置等相关的制度,了解其健全性和完整性。

3.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审计。

对固定资取得到退出期间的审计,包括固定资产分类、增加、存续、折旧、减少、清查、信息化管理等审计,审查资产管理和监督责任履行情况,防止由于管理原因造成资产效率低下和损失浪费现象。

3.3、加强对特别关注事项的审计。

一是帐实相符审计。查阅工程项目完工进度表,检查在往来帐或在建工程核算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已经投入使用但未及时结算,或未及时结转账目,导致资产帐实不符的现象;查阅低值易耗品科目,对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价值超过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计入低值易耗品,而未作为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情况。

二是资产管理有效性审计。审查对一般闲置下来的固定资产是否采用租赁等形式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果;审查对投入少量资金进行改造可以恢复所有功能甚至增加新功能的固定资产,是否经过市场调研和经济技术论证后进行改造,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来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闲置的固定资产在企业内部是否调剂使用;建立并计算资产盘点差异率、资产业务完成率、资产报废净值率、闲置资产再利用率、资产净值回收率、固定资产利用(周转)率等相关指标,审查所管理(使用)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安全度、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协调一致性,并审查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带来预期的效益。

3.4、积极开展固定资产审计成果运用评价。

探讨建立一套审计成果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成果运用的效果。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又开展定性评价,从审计成果、运用结果、运用质量、管理提升和运用创新等五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权重分别为10%、40%、10%、20%、20%,满分100分。

4、结论。

总之,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防范资产流失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从内部控制健全性入手,以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真实合规性为基础、加强对重要风险点的检查,并开展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运用评价,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步入了“新常态”,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了中高速增长;从发展方式层面出发,已经从依靠资源要素以及投资驱动转变为了创新驱动。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找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点,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日益增多,正确认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意义,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风险,是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9月,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扩展形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为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指南。基于coso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由企业中的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计划方案制定的时候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重任;从内部审计发展进程来看,参与企业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与业务拓展的主战场。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有着相对超脱以及独立身份的专业化机构,能以更加全面、深刻和专业的视角仔细观察分析以及评价企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多种内部风险因素与外部风险因素。内部审计可以充当现代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最后屏障,发挥安全网的作用。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凭借监督身份实施独立性企业风险评估,而且还能够凭借服务职能上的优势全面参与到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设中去,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以及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提升审计地位。此外,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在价值层面的保值增值,创造更大的业务空间以及发展平台,实现内部审计逐渐从传统财务向非财务领域的科学化过渡发展。

(一)协调组织风险管理决策。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的独特组织地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分布于各个组织系统和各个基层单位的内部,对企业的业务接触全面,能够在企业企业风险管理以及改进等环节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跟其他具体的业务职能人员相比,更能避免逆向利益驱动、环境影响、反道德行为等可能导致风险管理失效或不彻底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其发表专业、客观的意见,协助设计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再次,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企业中的不同部门对各种风险进行不断完善,制定出合理化的处置方案,致力于优化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日益完善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从根本上减少由于风险而造成的企业损失。但是,内部审计执行协调角色职能时,应避免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且不能因协调业务而损害其独立性。

(二)提供咨询服务。

内部审计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开展咨询业务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成熟度。当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推动者,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从而使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形成风险意识。当企业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全局视野和专业技能,适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及自身财务知识结构、所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不间断地改进和完善企业风险管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之能持续符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为企业长期发展保驾护航。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化胜任能力。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着相对较强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而且应经过专业化培训教育,可以清楚了解风险识别情况、风险评估情况、风险监控情况等。

(三)评价企业风险管理过程。

内部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一是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充分、适当和有效,对于其设计和运行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更具有合理性。二是在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项具体评价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等级划分是否合理。

(四)跟踪风险控制活动。

从实际操作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执行远比框架的设计重要,一个设计完美的管理框架可能因判断错误、执行人的胜任能力和内外部境变化等因素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风险所处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开展持续性监测和分析,动态关注企业风险监控体系是否健全及执行效果,也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揭示披露风险或问题的处理情况开展后续跟踪检查,检查所实行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或产生新的风险,并将检查结果及建议提供给企业管理层以便改进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铁路局已经在探索如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有益的结合,并针对高风险领域及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审计和调查,提高了内审的效率和效果,也证明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对铁路基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就工程的立项、预算、招标、合同、实施、验工计价、验收、竣算、付款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并协助整改,保证了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快速的建成;南昌铁路局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与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匹配的业务重点,开展了全局非运输企业物资贸易经营风险防控管理情况、职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为管理层的后续决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这些专项审计和调查对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铁路企业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缺乏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不够系统和规范。笔者尝试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了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的一般程序,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评估后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审计先后次序。审计计划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当管理层的目标、方针和关注点发生变化时,应对审计计划进行适时调整,重新分配审计资源。其次,在执行审计业务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以避免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

(二)准备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的准备阶段是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这一阶段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和战略目标、业务层面目标的风险承受度;在审计业务范围内实施初步调查后,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领域相关风险、控制程度及可利用的内审资源;审计方法的选择等。

(三)实施阶段。

1、根据审计范围选取合适的风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风险评价标准时,应考虑该风险评价标准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涵盖大部分的风险领域;风险特征是否鲜明清晰,对环境的变化是否具有弹性。

2、对审计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结合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部署,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实施综合性评估。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坐标图属于相对常见的分析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对风险带来影响大小的反映,将此结论与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密切关联,从根本上为明确业务风险次序提供合理化框架。定量分析方法则可以通过采集足够多的风险样本,利用专业工具和技术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风险来确定风险评级;再按照初始设定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计算风险评分,将评分较高的风险列作主要风险,评分较低的风险列作次要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

3、对风险应对措施。

进行评价在确定了风险的范围、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后,是否正确地选择了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降风险是内部审计人员的重点关注点。风险应对策略一般来说有规避、控制、转移、承受四种,每种策略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否则将认为措施不当。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偏好、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风险程度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等,来判断企业风险应对措施选取是否适当。

4、对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众多单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充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包括: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所具有的有效性特点,也就是说风险控制体系的应用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预期的实际控制目标;科学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和缺陷,发现后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或改进。

(四)报告阶段。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相应风险水平以及对于组织目标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的评价结论和控制过程评价报告,除具备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外,还应简明易懂、有建设性意见。可以三种形式发表评价结论:一是无保留意见,即经过审计没有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普遍的相对严重的薄弱环节;二是保留意见,也就是审计可以发现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相关管理漏洞或者是薄弱环节,然而整体上是不至于失效的;三是否定意见,也就是风险管理体系有重大漏洞或严重的薄弱环节,风险管理体系整体上作用很小甚至失效。

(五)审计后续阶段。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检查,监督管理层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审计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或管理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决定接受不采取行动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西苑出版社,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

[3]黄园园.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协调与整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5期。

[4]刘国贤.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10期。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六

在市场波谲云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地位愈发重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种相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能了解企业组织中风险所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一、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内部审计先后经历了以检查会计凭证为重点的账项基础审计、以测试内部控制为重点的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现在的以识别与控制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应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通过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领域、评价企业的风险类型、分析形成风险的因素、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从而使企业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关注重点领域、评价重要事项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全过程都应始终贯彻风险理念,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对企业重点领域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

1.关注投资事项,及时进行审计,定期跟踪审计

目前,许多公司投资业务多元化、投资范围广,不可避免存会在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对于对外投资进行审计时,应特别关注:

(1)投资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审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实际业务中,如果公司的治理机制不是很完善,就会出现个别高管人员,或几位高管密谋进行一些风险重大的投资。如某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看到金融市场上投资收益很高,便与其他两位高管人员商定利用银行信用贷款5000万元,委托某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理财业务,由于该业务不符合公司相关规定,三人商定该投资业务不按公司规定程序审批,该投资业务具体事项只能由其三人知道。后来由于整个经济环境恶化,该投资发生重大亏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2)投资是否按照审批内容订立合同,合同是否正常履行。有些投资虽然按规定经过审批,订立合同也符合要求,但是对于投资后,尤其是金额不大、行业不是很熟悉的投资业务,往往缺乏后续跟进分析,只关注其账面是否盈利,而不掌握其是否存在其他风险。例如某公司出资与自然人a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化工公司,并委托合作方a 全面负责经营。由于该化工公司每年账面上反映都是盈利,故甲公司从未对其进行审计。后来由于该化工公司因为环境污染被起诉,加上税务检查发现该化工公司存在偷漏税,甲公司作为投资方遭受了不少损失。

(3)通过投资管理部门了解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投资风险。一般集团化公司的投资业务都是由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操作,由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调查、取证,最终由董事会做出投资决策。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只是面对不同的风险,公司会做出不同应对策略。内审部门应主动向投资管理部门了解每项投资的环境、风险所在,以便在审计过程中把握重点。

(4)通过财务分析评价投资收益。针对一项投资,应确认是否还存在与被投资单位的其他业务往来,是否存在其他隐藏风险。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仅从一期的财务报表来看也许难以发现问题,但是将一年内每个月,甚至几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就很可能会发现问题。甲公司持有乙公司50%股份,甲公司在对乙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发现,该公司财务报表反映的应交税费有前后期矛盾现象。后经审计发现,该乙公司有两套账,存在偷漏税现象。甲公司得知后及时采取了措施,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5)跟踪监督重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连续经营亏损,还应关注其资产质量,比如货币资金是否存在,应收账款能否收回,是否存在重大坏账风险,重大固定资产是否已被抵押,是否存在巨额负债,是否存在或有事项,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要作出评价。比如甲公司出资300万元与合伙人b成立一个海上加油站,并委托b负责经营管理。由于行业垄断等原因,该加油站3年来连续亏损,账面累计亏损100万元,财务报表同时呈现高货币资金、高负债现象。后经审计发现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实际已不存在,加油站还应付未付甲公司其他款项400万元,且有迹象表明合伙人b用占用甲公司资金以个人名义做其他生意。内审人员认为该加油站已不能持续经营。甲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对该加油站价值800万元的油船和库存成品油等实施控制,以防合伙人b做出伤害甲公司利益的其他行为。

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了要关注其审批程序、合同订立、可行性和风险评估外,还应特别关注固定资产的质量问题、购入固定资产的运营状况是否与预期一致、购入固定资产有无设定担保、抵押、质押及其他限制转让的情况,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及其他重大争议事项、购建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比如甲公司有一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主要设备及主要材料由甲公司自行采购,具体土建施工由c 公司承包,设备安装由d公司承包。甲公司分管该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领导将其中一项价值200万元左右的设备采购权授予其亲信,该采购人员在该设备采购中未按公司规定程序执行。d公司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发现该设备存在质量、型号等与设计不符,导致d公司安装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c公司的后续施工也不能按期进行。甲公司先后遭到c公司和d公司索赔,同时也不能按预期投产,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试论内控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企业内控审计论文篇十七

电网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意识到:企业想要不断地向前发展,扩大规模,就越要加强内部控制,才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维护资金安全方面的意义。同时,采用妥善策略推进内控体系的建设。此外,电网管理者还要牵头履行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给予财会人员充分地工作支持,确保企业的会计从业者严格依据法律制度行驶职权,担负起企业会计控制的职责。

4.2构建以风险导向的内控体系。

第一,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基本准则。不但要认真遵守企业的内控制度,而且要按照电网企业的管理特征,综合考虑下列几项原则。其一,全面性。内控体系不要单纯地认为是对内部会计的控制,而是覆盖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经过横、纵向的有机结合,涵盖了全部的经济活动。其二,重要性。企业管理中遇到诸多的风险因素,需要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既要全面分析,又要突出重点内容,把动作的资源花在关键的问题上。主要应对经营中的重大风险项目。其三,制衡性。分析世界企业内控制度的发展历程可知:内控制度具有彼此牵制、制衡的特点,一直贯穿于内控的整个过程。电网企业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更要重视制衡性,以免有些职工或者职位没有得到约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其四,成本性。企业的内控也要坚持“适当”的原则,充分了解“性价比”,以促进内控生成经济效益,而不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要坚持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的建立步骤。其一,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便管理者可以正确辨别对实现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控目标包括战略、经营、报告等几个方面。其二,识别事项。目标明确以后,企业还要有效识别潜在的事项,有些事项或许存在风险,也或许会产生收益,这都要进行识别。电网企业相关人员应当系统地分析与之有關的内、外部的因素,例如:技术、环境、人员等,并做出合理化的评价与反应。其三,评估风险。企业应当对经营期间潜在的风险展开全面地评估,一般从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出发,即考虑风险产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并且,还要按照发展的具体状况,应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式进行风险的评估。其四,实行控制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职工的控制,在合理划分各项职责的前提下,应当让职工清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确保每位职工可以自发地对相关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约束,达到相互协调、影响的目标;二是控制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权限、信息录入、输出进行有效地控制,让所有职位的操作权限得到有效地控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4.3健全内部的审计体系。

第一,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电网企业必须建立较为健全的法人管理部门,以更好地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第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从以往的违规、违纪的审计,逐渐过渡到内部控制的审计、绩效考核审计。加强对每项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与审计。

第三,全程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部分,最大程度地控制企业发展的风险。

第四,着力提升审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必要的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先进的企業管理理念、工程造价知识等。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4.4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内控的考评机制。

电网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部门,负责管理经营中的各项风险预警任务。同时,还需要对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状况展开合理地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和考评机制。一是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在考评标准的基础上,对考评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确规定,并且注意奖惩分明。二是内控的考评要充分依据企业发展的事实。侧重对财务账目、预算执行、资金流向的考核。三是丰富内控考核的形式。可以添加彼此考评的方式,便利企业内部每个机构之间形成有效地制约,互相指出问题,并研究对策解决,如果未达成协议,则上交企业有关管理者,组织会议讨论应对方案。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网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与经营风险,对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自身经营理念的转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内控思想,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逐步完善内部审计体系,构建良好的风险预警与内控考评机制等,从而带动电网企业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燕超源.电网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模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4]石鑫.电网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模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553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