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8:27:12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3 18:27:12     小编:MJ笔神

教案应具备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编写教案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下是几个经典的教案设计,包括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详细安排,请大家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一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3、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细心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法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信息窗3: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学习连除和学习含先加后除(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3、重视估算。

4、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因该题笔算时有余数,如果有学生估计结果约为85,也是可以的。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第二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明白求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就是求445里有多少个5,用除法计算。

3、第五题:在学生自主判断并改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讨论“做除法时,应注意什么?”,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学习习惯。

4、第三、四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

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估算。

2、竖式。

3、摆小棒。

师: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板竖式:

师: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721÷7642÷6627÷3。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

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

师板竖式:

补充练习:505÷5402÷2306÷3。

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

活动三:练一练。

1、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2、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师板书:420÷3。

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2、先估算的;3、用竖式计算的。

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

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

活动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

活动四: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可以抽生板演。

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第六、七、八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43、p44练习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板书:(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

(3)960÷(2x4)=120(盒)。

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再自主地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第二题:学生可以列90÷3÷5,也可以列90÷5÷3,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二

课题勤劳的小蜜蜂信息窗二--整装待发课时2课时设计教师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计算得数是千以内的三位数,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看图讲故事”的活动。通过看图,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生动的图画,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二、建立模型。

1、看屏幕寻找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2、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530加310的不同算法。

3、全班交流。

4、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抽生交流。

5、向南飞和向北飞的一共多少只?

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

律探索学习,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会从低位算起的优越性。

6、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大约有多少只?

三、拓展应用。

学生用卡片任意组合,加强练习。

1、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先独立思考530加310的笔算方法,然后再全班交流。因为这是第一次学习两个三位数相加的笔算,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借助学具弄清算理,明确算法。

2、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3、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由于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完全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探索学习,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4、第三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这里重点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估算,认识要从问题的解读切入,使学生认识到“向南飞和向东飞的一共约有多少只”这里需要的是个大约数,不必要算出精确结果,所以不必用竖式计算。5、“自主练习”第1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体会算理。

6、第2题是利用卡片练习计算的题目。通过练习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7、第3题是竖式计算的练习。学生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8、第4题是一道选择题。可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选择的方法。

活动一。

看到这么多小蜜蜂采花粉,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

根据提供的采花粉的小蜜蜂只数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给学生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各小组交流。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1、634293750。

+153+205+540。

四、回顾反思:

通过看图寻找信息,引导学生提示问题,引发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加减数笔算和估算方法的学习。9、第5题是一道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把估算结果写出来再交流,交流时要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10、第6题呈现的是小朋友发送“爱护地球,保护家园”宣传单的情境。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11、第7题是一道综合练习题。通过鲜花店服务员的交班情境,提供花店一周卖花的数量。先引导学生读懂统计表,然后解决问题。

教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对吗?

活动三。

向西飞的和向北飞的小蜜蜂一共有。

多少只?大家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并汇报计算过程。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530+310=840(只)。

310+286=596(只)。

286+103≈400(只)教学反思。

1、由于提前让生回家预习,上课时学习轻松,师注重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2、教学时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但还应多留时间给学生练习估算。

3、本节课重在讲解算理,因此,大量的竖式计算则显的尤为重要。这节课上,我安排了不少的基本练习,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算理。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下册p30——31页的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平移和旋转动画)、教材第121页的小汽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

游戏一、拉圈圈转转。

游戏二、开火车。

让学生感知游戏运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抽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场看更好玩的游戏,在玩中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4.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操作要求:(1)小组合作讨论(2)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

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与分类的理由。(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4.师归纳:像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等沿着笔直的路线运动,在数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等它们运动的路线是成一个圆,这种现象叫做旋转。

5.揭题并板书:平移和旋转。

三、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1.生活中的平移。

(1)师导入:拿出手工制作的小房子在桌面上向前推动,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得出:小房子所做的运动是直直地运动,这种现象是平移。

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举例说说。

(2)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3)请学生伸出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出示课件开抽屉、推拉窗户、拉杆箱、工厂的传送带)。

(4)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过渡:教师出示玩具小汽车做直线运动,让生观察并思考小汽车的运动是什么现象?

学生交流,说出玩具小汽车的车身运动是平移现象,小汽车的轮胎的转是旋转现象。

2.生活中的旋转。

(1)课件出示例3的三副图: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2)说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请学生伸出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3.区别平移和旋转。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两幅图中的运动方式,区别平移和旋转的不同。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选代表汇报,然后教师板书。

4.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四、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1.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剪下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汽车,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摆一排小汽车。(摆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小汽车的方向和大小不变。

2.学生在小组内拿出学习单,独立完成练习题。

交流展示汇报。

五、欣赏之美,体验成功。

1.欣赏几何图案,感受旋转和平移现象美的魅力。(课件展示中老师进行讲解)。

2、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旋转。

直直地运动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方向不变方向改变。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五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新教材在这一节的安排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离这一部分内容放到了高年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摩天轮、旋转门、观光电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楼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两种运动的区别;最后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自主练习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本课中,有两个地方学生遇到了分歧,一个是对荡秋千的运动方式的判断,另一个是对物体平移后的样子的判断。处理第一个分歧,我给学生出示的是个动态荡秋千的图片,上面清晰地显示了秋千动起来是围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解释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做圆周运动,荡秋千的运动其实是圆周运动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荡秋千为什么是旋转了;而另一个分歧是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学生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去连线了,故把形状相同的两幅图连在了一起,其实还是对平移的特点没有弄清楚,于是我从讲台走到学生面前再向后转,让学生说一说我做了几个动作,仅仅一个平移能完成吗?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讲解过程中围绕着这个问题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和方向,只改变了位置而已。课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紧,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进行反驳和议论,正是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中才会有突破。

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课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对一些小细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对六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分完类后,问你能不能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当时有个学生说叫顺时针,我说这是一个方向,就给孩子否了,应该顺着孩子的想法说那如果这样转呢(逆时针)?学生就会发现这样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课本练习2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先让孩子读一读题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后再放手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所以说课堂上的一些做题习惯也反射着考试时孩子的习惯。要想提高成绩,还是应该从细节处抓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六

课题勤劳的小蜜蜂信息窗4-国王查帐课时2课时设计教师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得数上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并会验算。

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面的信息窗的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继续编故事.在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基础上,借助“怎样检查”的问题,引入对验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口算练习,以旧引新:

10+6=()+10=249+()=16。

二、情境学习,探究新知。

(一)找信息,发现问题。

春季小蜜蜂采蜜活动就要结束了,你们想知道他们采蜜的情况吗?

出示蜂蜜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

在图中你看到什么?(学生找信息)。

(二)解决问题。

同学们是这样求出来的,但结果对吗?蜂王对此表示了疑问?瞧!蜂王说了些什么?

这可难坏了财政大臣,他该怎样检查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

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你们检查的方法吧!1、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可以通过验算的方法来解决.对于怎样验算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验算,有的学生可能会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的方法,有的学生会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也有学生会用再算一遍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1、3题分别是计算、验算和判断对错的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计算和验算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第2题是填空题。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另一方面是渗透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加减法验算的依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填空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完成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解决“440个学生,每人一袋,够吗?”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通过减法判断。练习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图中你看到什么?(学生找信息)新课标第一网。

谁能说一说一共生产的“891克”是怎样求出来的?

板书:573+318=891克(包含竖式)。

谁能说一说还剩的“627克”是怎样求出来的?

(二)解决问题。

同学们是这样求出来的,但结果对吗?蜂王对此表示了疑问?瞧!蜂王说了些什么?

这可难坏了财政大臣,他该怎样检查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哪一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验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6、第6题呈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买衣服的情境。通过小红和妈妈在商场里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要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的钱数,需要先选择与裤子搭配的上衣,然后再计算。

7、第7题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题中给出了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患龋齿齿情况抽查统计数据,通过解决“患龋齿人数比减少多少人”以及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提高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同时渗透爱护自己牙齿的意识。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你们检查的方法吧!

哪一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小组汇报结果)。

在计算时,我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加法的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或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结果得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是:差加减数得被减数或被减数减差得减数。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该领域将小学阶段学习的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与整理。复习的主要内容有统计表、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和可能性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段所学的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能综合运用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有效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发展统计意识和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分类整理,发现规律。

1、自主整理,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先独立整理,然后再把自己整理的成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的回答中完成统计表。

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特点。

3、整理可能性的知识。

全班交流。

在学生回顾的基础上,整理成下图:

【设计意图】:在对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讨论交流,应用提高。

1、完成自主练习1。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项近视原因的调查。你认为影响近视的因素有哪些?

下面我们就调查一下我们班同学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的情况。

先在小组内完成统计表,再填写在班级的统计表中。

学生搜集数据并整理填写。

请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观察、分析统计图,你能说明一下近视是否与看电视有关吗?

做完这个统计表,你想对班里的同学说点什么?

小结:回想一下,在进行一项统计活动时,一般要经过哪几个主要步骤?

(板书:确定主题,设计调查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统计实例,让学生体验完成一项统计活动一般要经历“确定主题,设计调查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等环节,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有助于我们处理繁杂无序的数据,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用统计。希望同学们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我们生活中来,做个有心之人,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真正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总结概括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应用统计的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

1.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有条理地回顾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获得提高。

2.注重学生的体验,重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王宇)。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八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九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

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自完成)。

我发现同学们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

小组活动。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一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由于三年级是新分的班,但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插转来的和以前是其他班的,对这些学生我还不太熟悉,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新来的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三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和1/41/5和1/4。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四

2、自主练习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习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习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习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篇十六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8+4/8=7/8。

5/8–3/8=2/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672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