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3:20:19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1-24 03:20:19     小编:雨中梧

编写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教案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教案的分享可以激发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探索精神。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想法。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车辆名称。

轿车。

火车。

轮船。

飞机。

一般时速。

路段。

路程。

安镇——无锡。

无锡——上海。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会称整克、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培养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物品质量的信息。教师整理几条,然后结合教材信息中的内容制成卡片。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收集整理。注意交流的广度、深度。

活动一:发现问题。

1、出示信息卡片。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卡片出示的信息内容。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几条信息都用到了克或者千克单位,从而产生疑问: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质量的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克有多重?

1、师:是啊、1克到底有多重呢?根据前面几条信息,你能不能估计一下?

2、师: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让我们一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估计。学生可能说:大概和一料花生差不多重;可能比一块中香糖还要轻;也许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重……重视引导,将1克和身边常见的'物品联系起来。起来称一称,验证一下。

3、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组验证的结果?

4、师: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6、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克?小组合作,从提前准备好和学具袋中拿出花生米、吕香糖、乒乓球以及一枚二分硬币,分别用天平称一称,得出结论。学生交流称量结果:一枚二分硬币1我。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有的同学会发出感慨:1克原来这么轻呀!学生自主交流:在很多物品的包装上。同时拿出桌上的虾条、牛肉干、牙膏、食盐等,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然后看包装袋上的标示验证。指导天平使用。强调反复体验,感受物品的轻重,鼓励好的做法。

7、师:克,我们已经认识了,谁还有办法让大家认识一下千克?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10、师:要称比较重的物品,天平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秤家族还有更多的成员会来帮助我们,快来认识一下吧。课件演示各种秤。

11、师:现在,赶紧用小组中的台秤来称一称桔子、土豆和饮料的质量吧。

活动三:巩固延伸。

师:这节课,大家活动的非常积极,最后让我们来做个有奖竞猜的游戏,只要你能猜对一件物品的质量,老师就把这件物品奖给你,想不想拿到奖?老师拿出一件物品,学生自己竞猜,每人有三次机会,猜对了就把物品奖给他。重视评价对克和千克的感受深度。

师:课后请同学们回家用体重秤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爸爸妈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并记录下来。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例4。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四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五

一、复习教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具体表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情景导入新知。

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明问妈妈:340km是什么意思?

教师: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340km是340千米的意思。

学生:我知道340km就是340公里的意思。

学生:它表示重庆到成都的距离是340千米。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你们还想知道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吗?这节课,让我们和小明一起具体地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三、探究新知识。

1、认识用"千米"作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这节课前,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米"。

教师讲述:如果重庆到成都的路程用"米"作单位就是340000米,(板书:340000米)这个数多大呀,不大方便我们记忆。因此,人们又采用了一种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1)教师说明: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

(2)活动1:学习例1,感知1千米的长度。

学生:我猜80个人站成一排,可能有95米吧。

学生:估计一下,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长100米。

学生:我推测,如果是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左右。

学生:哇,800个人好多哟!1000米好长啊!

教师小结指出:如果8岁左右的'小朋友站在一起,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长。学生初步想象了1000米有多长。

(3)活动2:学习例2,体验1千米有多长。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提供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作好记载。

方案1:先用卷尺测量教室长()米,同学们沿着长走,数出共走()步,走()个教室长1000米,一共走()步是1000米。

方案2:先测量教学楼长()米,()幢教学楼长1000米,沿着教学楼长走,一共走()步,用了()分,推算1000米要走()步,用()分。

方案3:沿着学校操场400米的跑道跑1圈用了()分,跑两圈用了()分,跑1000米是()圈,用了()分。

方案4:测量学校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长()米,如果按同样的距离,1000米可以种()棵树。

学生自由选择方案,活动时间8分,然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教室长10米,我走了15步,100个10米是1000米,如果走1000米大约要走1500步。

学生2:我们组量得教学楼长100米,10个教学楼长是1000米,大约要走1750步,应该走20分。

学生3:我们组的张浩同学沿着跑道跑1圈大约用了3分,跑两圈半应该是1000米,估计要跑8分左右。

学生4:我们测得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200个5米就是1000米。所以按同样的距离种树,可以种200棵。

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评判、争论。

(4)教师小结:1000米=1千米(公里),并板书。

3、认识千米的字母表示方法。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米分米厘米mdmcm。

教师:你们知道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略)。

教师:对。"千米"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所以1km=1000m。

板书:1km=1000m。

1千米=1000米……。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六

1、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校操场的直道长大约为110();小胖身高142();一块橡皮的厚约12();嘉定到上海人民广场的距离为36()。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并引发认知冲突,初步感知千米产生的必要性。】。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七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2、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量感,并知道可以用步测等方法对长度进行估测。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等数学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千米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千米的应用价值。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1t=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五、作业布置。

课作:

练习十六第3、4题。

家作: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第77页吨的认识、“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直到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那些呢?

二、教学新课。

(2)你很聪明创造出的这个质量单位和科学家创造出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它和克、千克一样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板书:吨)。

(3)你能说一说,在你平常生活中,听说过哪些东西的质量是用“吨”作单位的?

(4)建立1吨的概念。

出示袋子图。

逐一出示袋子图,说明1袋子大米重100千克。出示一个就让学生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地数,满10张。

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告诉学生:这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标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5)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填空。

(6)教学“试一试”

出示: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引导: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所以3吨等于3000千克。

提问:根据前面我们学过的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想呢?(指名回答)。

(第2题先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7)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出怎么想的。

三、组织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

先分别看每个框里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再连起来说一说。(2头牛重1吨,20袋水泥重1吨............)。

2、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吨,知道计量较重的或者较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1000千克,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把吨和千克进行换算,换算时只要想几吨是几个1000千克,或者想多少千克里有几个1000千克,就能很快推算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3、4题。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七

教学反思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还要加以巩固,做到熟练运用。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八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数学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九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732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