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示范、探究等不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对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望天门山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望天门山的大概内容及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由回顾唐朝的两个大诗人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李白.
学生借助工具书介绍,师补充。
3.了解诗意.
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并选代表汇报,师生评价。
师反馈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划分节奏。
抽读、师范读、自读体会节奏,师反馈。
5、感悟诗情。
师点拨提问,师生探讨做结。
5.想象画面.
师生齐读诗,然后师畅谈本人对诗的理解帮助学生再次感悟诗意。
5.小结.
学生班内自由交流谈心得。
师整体评价总结本诗。
6.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用自己的话翻译本诗。
7.板书设计.(略)。
望天门山教案篇二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录音机,小黑板。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唐]李白。
断
开
回
出
望天门山教案篇三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3、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4、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望天门山教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诗歌美的意境。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案篇五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图片,音乐,图卡。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课标第一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七
(出示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学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让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使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 古诗拓展: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望天门山教案篇八
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一、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望天门山教案篇九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卡片音乐录音图。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一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一课时
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第一课时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感悟古诗境。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五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六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讨论。
作画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篇十八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 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 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 导入(背景导入)
(二)层层深入 展开教学
(1)读熟 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2)读懂 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 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 开 回 来 下点重音 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48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