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详细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课堂活动。编写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清平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 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 (村居)。
小儿剥莲蓬。
教学反思: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去感悟生活和人生。
3.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力量,1敬畏生命(一课时)。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和录音带(也可用电脑一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查字典,解释有关词语。
一、课前演讲:轮到的同学谈学习某方面的感受(3分钟)。
随机请一名学生评价演讲的效果(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有的学生不脱稿或者其他不合要求者,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片断,教师简介贝多芬在失聪后仍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命运》乐曲中对命运的挑战,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课文都是表现作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的。
[备学生]听完音乐之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谈感受,导出一种力量感而得出向命运的抗争与挑战的想法,再结合各篇目的标题让学生归纳共同主题。
教师讲解:这节课先从《敬畏生命》一文体会作者是从什么现象引起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表达了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播放另一首乐曲《春江花月夜》,全班在乐曲声中朗诵全文。(该乐曲较抒情,开始平缓,后面略有起伏,以配合课文感情的变化。)。
方法指导:朗读前先提醒几个易读错的字音:纤读作xin诧ch,侈ch,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节奏;整体感知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在朗读后,对学生读书情况作评价并补充正音。
[备学生]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朗读的情况,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要进行纠正或者示范性朗读,在概括事件和抒情时给予不同的合理答案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本文写了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述。(实现目标1)。
抽查二人后由有兴趣的补充,教师评价,内容要点:作者偶而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引发了对生命的折服和敬畏的感悟。
[备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意思相近即可。只要能引导学生理解要点即可,同时注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答题能力.
[讨论]读完全文,你有些什么感受?先独立思考,进行笔录,再相继发言,班内交流,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敬畏生命(一课时)》。(实现目标1、3)。
[备学生]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当引导学生谈对生命的思考。有的学生讲到一点也行,最后教师把各人答案归并.
四、分析写作思路,加深理解。(20钟)。
[练习]朗读课文片断。
要求:选出自己欣赏的或能触动自己感受的片断,自由地、大声地读。
[解说]从大家发言和朗读的情况看来,这篇短文很能触动人,而且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表达出这样的效果的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注:以下采用师生对答的方式进行)。
[备学生]少量学生找不到感受深的片断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很多人教师就要给出一点示范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意义的句子.
[提问]文章是从什么事情入笔的?
要点:从作者偶尔见到的树木飘送种子的现象入手写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写起。(实现目2)。
[提问]这样的日常小事为什么会让作者有所感触?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要点:因为树木在飘送种子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伟大。语句有“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提问]作者为什么觉得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要点:“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
[提问]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开头两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是什么?(实现目标1)。
要点:开头两段以记叙为主,最后两段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开头的记叙是基础,为后文的议论、抒情蓄势、铺垫;最后的议论、抒情用来揭示文章主旨,即“我”之感悟。
[备学生]本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提示的基础上可加以总结,学生只要可以说了零星即可]。
[提问]作者如何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即作者如何从事件引出感悟,这是理解本文写法的关键)?(实现目标2)。
要点:作者用自己的心情变化做线索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从开头的“不经意”、“不注意”——“令人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感悟。
[讲解]:作者先简要叙述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事,然后借助自己内心的感触,通过抒情、议论将自己对生命的敬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文章不长,语言平实,却有深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讨论]谈谈你对本文写法的看法。
[处理方法]答案不要求一致。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写法。自由发言,如果无人说则提问三人以上中上生.
五、欣赏品味。(3分钟)。
[练习]朗读全文。
[处理方]法:散读法,老师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读前要求学生:带着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读;欣赏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发感悟和思考的巧妙构思及其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教师讲解: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生活感悟类散文。要学习这种写法,首先要学会细致观察日常生活,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深入思考。
七、作业布置。(1分钟)。
1.为什么说树木飘送种子是“惊心动魄的壮举”?(a)。
2.解释下列词语。浑然不觉诧异震撼奢侈惊心动魄。(a)。
3.从自己阅读过的书中摘抄关于“人生”“生命”的名句不少于十句。(b)。
4.观察植物萌芽、生长的情况,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写一段体会,200字左右。(c)。
说课:以朗读、阅读、讨论为主,同学借助音乐激发情绪。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
清平乐教案篇四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
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
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清平乐教案篇五
《清平乐·绕床饥鼠》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前言】。
《清平乐·绕床饥鼠》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翻译】。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赏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鞳(tang2ta4,形容钟鼓声),小声铿鍧(hong1,拟声词,形容巨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
清平乐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村居)。
小儿剥莲蓬。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教案篇七
这首是词诗人黄庭坚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词中寄寓了深重而真挚的感情。全诗如下: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教案篇八
【内容】: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作者】:
王安国,字平甫,临川人,王安石之弟。
【注释】:
宫锦:此喻落花。
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此泛指歌女。
【赏析】:
谭献《谭评词辩》云:“‘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清平乐教案篇九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仙女姐姐阿姨。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清平乐教案篇十
【内容】:
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院花飞。
【作者小传】。
毛熙震,蜀人,后蜀孟昶时,官至秘书监。通音律,工诗词。“词中多新警,而为儇薄。”(《齐东野语》)《栩庄漫记》谓其词:“浓丽处,似学飞卿,然亦有清淡者,要当在毛文锡上,欧阳炯、牛松卿间耳。”《花间集》收其词29首。
【注释】:
烟断香微:言无心在香炉内添香,故“烟断香微”,正是愁人情态。
【赏析】。
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哪里还有心肠料理玉炉香烟!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以风华之笔,运幽丽之思。
全词写得清新柔美,婉转多姿。
《全唐诗话》:熙震有《清平乐》词云:“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东风满树花飞。”为人们传诵。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仅为清稳之作,结意含蓄,自是正轨。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情味宛然。又《白雨斋词话》:“东风”六字精湛,凄艳。
清平乐教案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清平乐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3)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教案篇十三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赏析:
此词写春景以抒情,忆旧而怀今。上片写隋堤春柳。“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骀荡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去年”、“今朝”之顿跌做一铺垫。“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以“去年”、“今朝”的辞意宕跌,追怀“去年紫陌朱门”,即在京都朱门府邸的欢爱相聚,两情依恋如春风搓柳。而今朝呢?已然“雨魄云魂”,雨散云消化为缥缈魂魄啦!“断送”二句写生者之悲痛:今朝依旧是春风搓柳之美景,自今后再不堪目睹,见之断肠伤神,一生都将相思憔悴矣。最难堪黄昏凄寂,不知此生将消受多少寂寞黄昏?真是沉痛哀绝,再无欢趣!全词借景生情,写景细致精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55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