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说课稿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55:11
小学的说课稿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4 08:55:11     小编:翰墨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总结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要只看到成功和成绩,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以下是心理学家总结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请大家注意心理调节。

小学的说课稿篇一

欣赏乐曲《龙腾虎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鼓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兴趣。

2、欣赏鼓乐《龙腾虎跃》,体验、感受作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模拟激越的鼓声,为音乐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感受《龙腾虎跃》作品的情感。

2、模拟激越的鼓声。

四、教具。

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实物(拨浪鼓、铃鼓),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用途。

设问这些是什么?我们能用它们做什么?请你来演示一下。

生演示四种鼓的使用方法并回答问题。

师看来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鼓能给我们增添欢乐。出示图片,最引人注目的是李民雄创作并亲自演奏的一首民间器乐曲----鼓乐《龙腾虎跃》。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鼓乐。

2、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的引子部分。

师你听到的鼓声是怎样的?

生由慢速到快速。

3、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部分。

师作品很长,共有三个部分,我们先听第一部分,听听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的情绪?

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欣赏音乐。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主题。

学习鼓的节奏为主体伴奏(拍手、拍脚或用铃鼓)。

(2)欣赏第二部分。

分组学习鼓声的节奏。

(3)欣赏第三部分及尾声。

师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又听到熟悉的旋律,你们知道是前面的第几部分吗?

生第一部分。

师音乐的结尾节奏变得更加宽广,仿佛为人们描绘出更加美丽的前景,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4)完整欣赏全曲。

播放乐曲的录像,再次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4、简要介绍曲作者。

小结人说鼓的敲击,体现着生命和激情的节奏,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无论是其形制还是敲击方式,构成了华夏鼓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补充欣赏《丰收锣鼓》。

第二课时。

学唱歌曲《木鼓歌》。

二、教学目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三、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

四、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木鼓舞》的录象。

师:人民在做什么?

生:人民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

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

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我们今天要学的“木鼓歌”就是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

教师播放歌曲(出示课题)录音。

2、学唱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__/x0/x0/__/_x/__/x0/。

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学习第9-12小节的旋律。

反复练习第9-18小节。

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教师:播放第二段歌曲。

学生听录音,加深印象。

分组练习展示。

3、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请大家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学生设计伴奏的方式。

创编歌曲的律动。

分组设计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4、小组汇报展示。

第三课时。

音乐活动:鼓声传情。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

2、小组竞赛活动:哪个小组知道的带“鼓”的词语多。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得热爱之情。

2制作简易的鼓并创编“鼓的对话”

四、教具。

录音机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师:前两课中,我们一起走进了鼓的世界,初步了解到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气氛,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鼓的文化。出示课题(鼓声传情)。

师:听说过鼓舞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

生1:受到鼓励。

生2:使人振奋。

2、了解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鼓一舞,人们闻鼓而舞,久而久之成为了中国的鼓文化。请看下面的录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鼓文化。

师:大家发现什么了?

生1: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鼓文化。

生2:有自己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提供给大家4个音乐片段,有四种鼓,请你先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再为音乐选择相对应的鼓,小组内商量。

学生分成小组活动。

教师到各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把小组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第一组:唱《秧歌舞》的片段,选择堂鼓。

第二组:唱《x疆是个好地方》〉的片段,选择手鼓。

第三组:唱《金孔雀与凤尾竹》的片段,选择象脚鼓。

师:同学唱得不错,说明同学们知识面非常丰富,现在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纸杯、塑料盒、可乐筒等),请你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鼓,敲一敲,用自己创编的节奏与他人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老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

展示活动。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交流。

学生分组展示。

3、教师小结。

生1:知道几个民族使用的鼓。

生2:知道了身边的物品可以发出象鼓一样的声音。

师:词语中也有包含“鼓”字的,能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请你举出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生:欢欣鼓舞、鼓乐齐鸣、一鼓作气。

师:同学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下次课告诉我们。

小学的说课稿篇二

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小学的说课稿篇三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的说课稿篇四

说设计理念:

说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精美的包装盒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精美的手工艺品给学生视觉美的享受,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燃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的导入自然。

二、活动探究,寻求新知:

1、教师先示范用剪刀把圆柱剪成平面图,结合具体操作给出展开图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对三棱锥的展开图的认识是这样进行的。投影三种平面图的形状,先让。

同学们猜想,然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全班同学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训练了学生由平面图到立体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不止一种。为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做铺垫。

三、探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分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先展开,将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按预先设计的位置粘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剪和贴逐渐认识到展开图的多样性和规律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作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是折叠,让小组成员把6个正方形纸板用透明胶条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图形,然后折叠,看能否折成正方体。陆续得出十一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对正方体的平面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补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设计两种不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为下面的口诀作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多样之中有规律,规律之外有特例的数学现象的奇妙之处。学生在粘贴和折叠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团体精神,通过比赛形式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四、归纳总结:

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将展开图归类为141型(6种)231型(或132型,3种)33型(1种)222型(1种)。同时给出记忆的口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展开图中相对的面有什么位置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课堂练习中除了设计正方体的展开图外,还增加了其他一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更为丰满,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

作业设计呼应前面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性。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实物的展开和折叠两种操作活动,体现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并懂得了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通过简单图形的粘贴和折叠,学生接受了简单图形是复杂图形形成的基础,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实施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不足之处:学生把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时,由于急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没有认真查看黑板上有重复的展开图,在折叠验证时意识到,同时学生也发现了重复的展开图。这点在设计时和用另一个班级试讲时没有预设到的环节。我觉得我的学生很好,由学生发现和当时由老师指出我觉得前者却起到更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认真负责。另外课堂小结时有些仓促,没有点明亮点,一是合作意识,二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的说课稿篇五

一、教学内容唱歌《新年好》。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清纯、轻盈的声音,清晰的吐字演唱歌曲,表现过新年时的快乐心情。

2.随歌曲做声势动作,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3.背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世界每一个角落在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学生:开联欢会、走访亲朋好友、参加游园活动。

教师:人们在鲜花和歌声中送走过去的日子,迎来新的一年。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英国歌曲,大家一起听。

(二)学唱歌曲。

1.学习歌词(《新年好》歌曲学习)。

教师:这首歌曲同学们听过吗?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歌词?

(1)学生说出歌词。

(2)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学生跟教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2.聆听歌曲做动作。

(1)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按照3/4拍的“强、弱、弱”规律做拍手和拍腿的动作。(第一拍:拍手;后两拍:拍腿)。

(2)分组创编其他动作。

再次聆听歌曲《新年好》,学生听音乐练习自己创编的动作。

3.分组展示。

(1)每组学生随音乐作简单律动,其他学生观看并演唱歌曲。

(2)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

4.完整演唱(《新年好》歌曲学习)。

(1)教师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评价后学生再次集体演唱。

(三)背唱歌曲。

随着《新年好》伴奏音乐,学生背唱歌曲。

(四)创作练习。

2.学生分小组讨论唱何节日,怎么唱?

3.请个别小组演唱。

4.教师:在快乐的节日里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你们看这叫什么?

小学的说课稿篇六

今天王老师执教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的意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按照教参上的三个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中逐步实现和让学生掌握的。按照教参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执教通过让学生先思考后行动;着重让学生练习了本课的重点技能。

导入部分利用了欣赏图片的方式,逐渐把学生带入到本课情景中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内容,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总结归纳。在制作部分,执教老师通过学生遇到的问题,用一起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既自然的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又教授了本课的技能目标,还使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通过这种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感觉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接近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执教老师也很会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小细节,比如在强调打字姿式和指法时,他不是刻意拿出时间来指导,而是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通过夸奖个别学生起到让全体都注意的效果。执教老师这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很是让人欣赏。

在本节课上,执教老师将时尚的diy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diy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执教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从教学效果看,执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符合主题、美观完整有质量的作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技能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对技能的再次巩固和有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也算是本课能大放光彩的硬件基础之一。

一是内容的安排稍微有点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可能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虽然本课操作技能比较简单,但看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我认为这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小学的说课稿篇七

听了两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观摩课,总的感觉上得不错,很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各有优点,教学策略各有不同。

哈玉芳老师的这节课,教师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比较、鉴别、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回忆、比较、评价、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是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幻灯片,再来观察教师播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教师在整节课上始终没有提醒让学生看教材,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学生学会看信息技术书,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志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探讨、交流、鉴赏中学习提高。首先,在导入课程的设计上,教师通过播放奥运会的宣传动画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教师自己制作幻灯片,又一次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谁来说一说教师的演示文稿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文稿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就是感觉学生操作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都只完成了一到两张,课堂效果不明显。如果把这节课设计成两课时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

夏丏尊小学朱斌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四课《搜索引擎》。听了这次课,参看了朱老师的教案后,我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朱老师上课严谨,一丝不苟,讲授简明扼要,学生互动到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和谐、探究、活泼、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将简单的展开做一些阐述。

一、教师的主导,清晰的过程。

在整个教案设计中,思路连贯,任务案例典型新颖,体现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无穷智慧。教案条理清晰,阅读完教案,上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这节课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搜索引擎肯定有不同种类和特点,那么展开的有关相同点不同点的思考油然而生。对于这些不同点相同点教师始终是“引路”的过程,学生在摸搜中体验搜索带来的便捷。

在任务设置过程中,朱老师共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搜索‘夏丏尊’的事迹”,主要是用单个关键词搜索。搜索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肯定都一样,这时候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看看结果是不是不同,探索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这时候,先前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可以体验了。第二个任务,用“王楠”和“隐形的翅膀”做关键词,这也是设计的最巧妙的任务。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都是真正做到了“关键”,并且不同顺序的关键词也会导致不同的搜索结果。第三个任务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搜索——图片搜索,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三个任务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层层递进,将搜索内容统统一网打尽。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时候,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对搜索引擎的认识,顺利的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做到了自主学习,这让老师轻松的不少。合理设置的任务是信息课的关键,任务驱动效果非常显著。

统观整节课,朱老师使用了多种教授手段,因为信息课的缘故,采用更多的教具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适当的反而更好。本节课提问和任务的配合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

二、学生的主体,轻松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的学习显得比其他教学方式更为重要。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获得知识和本领比任何方法记忆更持久。在朱老师的课上,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例如在不使用搜索的情况下回答“夏丏尊生平”永远是有限的,这时候要用到搜索,这就是本节课的.引入,说明了搜索的必要性。接下来任务的设计也恰好的反应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时候一堂课上,可能不是公开课上,学生的素质和环境总是不同。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多样性也是正常的,也恰恰反应了这个任务的目的性。朱老师在上课中也发现了学生上课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处理的还是比较及时到位。

在课堂的最后小结部分,学生能准确的总结本次课上的几个要点,教学三目标基本达成,回答流利清晰。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对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三、瑕不掩瑜,本节课的改进之处。

听完整节课,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步骤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比较好的公开课。但是在某些环节处理上还有不少改进之处。让学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虽然有小组的分配,但是作用不明显。第二,对学生的点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他发现了什么,摸索到什么,但是这往往带有错误性,这时候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学生的总结,老师还得概括,或者通过演示文稿,这样让没有回答的同学进一步了解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初入教育行列,看法学识短浅,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小学的说课稿篇八

12月15日上午在学校听了林元崖老师和邢增强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商榷。

首先谈一下林元崖老师的课,这节课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林元崖老师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亦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他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思考、交流、合作、演示等活动,他都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尝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点燃者,这一点在林元崖老师的课上尤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讲到设置图片叠放次序时,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难题,这时林元崖老师并没有着急的去纠正,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为什么和别的同学不同,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众所周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最好的办学是亲口尝一尝,在教学中,林元崖老师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亲身经历由生到熟,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与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林元崖老师的课我认为,如果在学生操作时候遇到普遍的难题,可以统一讲解以引导,小组展示完成的情况,教师评议,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那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邢增强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又能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他在设计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自己从素材中寻找图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针对不同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思路清晰而不混乱;训练的主线明确,课后题有机渗透而不是生搬硬套。邢增强老师的课把插入图片和图片位置、大小的调整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而不把插入自选图形也放在一起上的话,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目标也会更明确。两位老师上的课都非常的精彩,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教学目标情况完成的也非常的好。利用任务驱动和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一节课上的好不好,我们经常会把目光放在开课的老师身上,可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看看他们最后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通过这节课学有所得了。

小学的说课稿篇九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每次画圆时,必须让学生说出圆心在哪里,在分析出了图案的基本构成,明确了这些基本构成的画法之后,那么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就能设计出一幅图案来,从而便于难点分散,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等分圆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小黑板上的图案便于观察、讨论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进行。

六、作业设计。

p145随堂练习2、作出图示的图案(目的在于巩固等分圆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圆规,三角尺自己设计一个美丽图案。(可在全班进行评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

写字编排特点:

1、认写不同步。新教材每课编排的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是不同步的。这一课要求认读的字中虽然有几个字是笔画简单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这一课写。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几个是本课的,有几个是前面课文中学的认读字,如《口耳目》,要写的字共3个,其中“木”和“禾”是本课的,“十”是前一课已学的;《在家里》,要写的4个字中“上”是本课的,而“下、土、个”3个字都是已学的。甚至一课中要写的字全部都不是本课新认的,如《操场上》、课文第2、9、15、19课。这是从便于指导写字的角度来安排的,教学时,应单独安排写字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按写字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好字。

2、突出共性。教材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来安排写字内容的,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教材本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等笔顺规则,进行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如识字中第1课“一、二、三”:横;第2课“十、木、禾”:竖、撇、捺;课文2,要求书写“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竖弯钩”,再从“竖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

(二)写字教学建议。

1、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板书示范。

一年级是起步阶段,一定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好每个笔画,每一个汉字。不能用展示的写字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板书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再作指导,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写得端正、整洁。

2、端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从学生入学那一天握笔那一时起,就要严格把好写字姿势这一关。在学生写字前,教师要做好示范,讲清坐姿、握笔姿势,并对坐姿和握笔姿势逐个指导、纠正。开始写字时,不求多,不求快,要用大量时间纠正错误姿势。在日常写字过程中,时时巡视,时时提醒,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断强化和巩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生前阶段形成的错误写字姿势,要下决心慢慢纠正,并教育学生懂得,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写不好字,还会造成斜肩、驼背、近视等不良后果,影响身体健康。

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一是要加强基本笔画教学,指导运笔。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八种。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的教学,要进行直观教学,加强示范,一丝不苟地训练,让学生掌握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要领,从而使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二是要加强独体字的训练,定准主笔。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准并定准主笔。摆布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三是要加强偏旁部首的教学,揭示规律。偏旁部首大多是从独体字演变过来的,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字的结构和重心。要注意提示学生独体字做偏旁部首时末笔的变化。四是要加强合体字的教学,把握部件的比例。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全包围、半包围等结构的合体字各部件的大致比例,交代清楚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使学生的书写比例恰当、穿插合理、挪让得法、匀称美观,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五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发现问题。随着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把规范字和自己写的字进行比较,鼓励学生说出写每个字要注意的问题,在评议中加强指导,提高写字质量。六是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不要把写字课上成书法课。

4、写字指导要精要、得法。

写字的指导,要抓重点,抓关键。新学的汉字、新学的和难写的笔画、部件要重点指导,熟悉的笔画和部件可以不指导。要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琐指导的弊端。

5、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学习写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写字的积极性是提高写字质量的关键。一是抓表扬奖励。对写字好的学生或写字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既能调动本人写字的积极性,也会给全班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写字比赛,为学生写好字搭建平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写字的信心和兴趣。三是抓好个性化评价,评出每个学生个体在写字方面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

6、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写字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自主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个。自己还想写哪个字(要求写的,甚至不要求写的),就可以再写几个。只要能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总之,识字写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一线教学的实践也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好教材、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的。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一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由感情的朗读课文,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学习二类字词。

第二课时:学写一类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出示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一)借助图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图片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同学帮助解决。

(三)借助图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怪的图形》,奇怪的图形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幽默,富有深刻的含义。在这里就《奇怪的图形》一课分教学资源开发、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说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设计*应用]领域的造型游戏,它在创作的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儿童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涂涂画画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课学习的奇怪的图形正是顺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

二、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通过欣赏各种形象加以联想而创作的造型作品,引导学生对。

组合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认知领域:将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变化,并尝试图形组合,提高欣赏。

美的能力。

3、操作领域:根据身边的图形事物,进行想象和变化,创作艺术作品,培。

养学生实践美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教具、绘画工具、其他自备工具。

第二版块: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共同合作,共同游戏,建构起自主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故事导入。

根据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学生创设了神奇的情景故事,变化无穷的奇怪图形,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激趣引新。

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获得感知。由于本课教材中选用的图例非常经典,但也给学生初步理解创作带来了难度,所以我首先引用教材外比较容易理解的图形进行展示,由简到难为学生进一步创作降低了难度。

3、启迪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所以在本课的安排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图片,或是绘画进行自由创作,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评一评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美。

2、学会欣赏,引导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3、倡导创新,学会评价。在实践创作中,即能体现个性,又能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理解作品意思,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思维大碰撞。

[创设小精灵来课堂里做客的情景]。

师: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可爱又爱幻想的小精灵,[出示小精灵图片]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掌声][出示一条菊花和狗分列两旁的路]咦!他在做什么呢?[出示菊花狗]他把狗和菊花融合在一起了。原来是一只会施魔法的小精灵。让我们跟着他看看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

[出示七不像图]。

师:这是什么呀?它怎么会有这么多只脚?[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时空隧道图]。

师:小精灵带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浩瀚的宇宙中。咦?这是谁在流着泪呀?

师生共同回答:原来是我们的地球妈妈。

师:她为什么在哭泣呢?是小精灵把她变成这副肮脏的样子吗?[生回答]。

师:这不是小精灵搞的鬼,这是小精灵带我们看到的若干年后的地球妈妈的样子。小精灵在向我们示警呢!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随意地排放污水、向天空排放有毒的废气,那不久的将来地球妈妈真的会变成这样了。

师:让我们一起谢谢小精灵,师生齐说“谢谢”。请一位特别认真的同学来打开礼物盒。[里面是魔法棒]小精灵把他的魔法棒留给了我们,她临走时悄悄地告诉了老师一个使用魔法棒的窍门,就是要运用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二)平凡变神奇。

师:(出示大象的图片)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张大象的图片,用这根智慧的魔法棒再加上我们的想象力,让这只大象变一变,同时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进行创作师进行简单的巡视]。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张图形,你们能把它们变成奇怪的图形吗?

[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想一想,怎样把它们组合起来,然后再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让我们一起挥动魔法棒,看看给我们变出了什么?

[出示图片狐假虎威]。

这种变形手法,改变了事物的内容,比如将虎头装在了狐狸身上的方法,就称作“偷梁换柱”法[板书偷梁换柱法]。

师:来,看看这幅图,你又有什么新的主意呢?[出示三条一样游动的鱼]。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画面的组合,并且起个题目。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大象的夸张变形,狐狸老虎的偷梁换柱,三条鱼的巧合变换,让我们了解了创作奇怪图形的三种基本方法。原来创造奇怪的图形是这么简单啊!

(三)搞怪你、我、他。

[课前准备一些从旧报纸、杂志、挂历等上面剪下的一些图形、白纸、绘画工具]。

师:现在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创作奇怪图形的方法,那就让我们来个“搞怪你、我、他”看看谁的思维最活跃,谁创作的又快又好。课本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资料,就看你怎么去运用它。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出示:课本上各种的图形。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巡回辅导]。

(四)变形大比拼。

师:好啦,该是展示你们个性的时候,让我们来个“变形大比拼”。

学生带上作品来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时的心情、怪在哪里?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学生互评、换个角度来欣赏。师评。

[最后总结评价,评出最有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发现奖、最佳点评员奖等]。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奇怪的图形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再创造,它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益智娱乐,又将一些道理、寓义蕴含其中,起到了教育警示的作用,让我们乘上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多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奇怪图形吧!附板书设计:

奇怪的图形。

夸张变形法。

偷梁换柱法。

巧合法。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体验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发展个性,升华了感情、启迪了智慧,达到了寓教娱乐教学效果。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三借芭蕉扇》,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三借芭蕉扇》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选取于名著《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次借芭蕉扇过火焰山的小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美好品质。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除了23课《古诗两首》,其余三篇分别涉及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样的中国名著,让学生去感受名著的文化气息,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单元的着眼之处。

根据课程标准和湘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本班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

3、了解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刻画。

1、通过查工具书或借助注音,认识生字,理解生词。

2、通过朗读、默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学习孙悟空不怕苦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根据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

难点:了解孙悟空这一人物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重在的是学生的学,体现出自主性,老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本堂课我采取的是教师引导法和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法,让他们自主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需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由于本课是自读课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不需花大量时间精讲,所以我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一)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三)精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这四个方面来实施。

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动力,从课题获取信息则有利于学生大体上把握本课的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三借芭蕉扇,孙悟空每一次是怎么借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提出朗读的要求。

一借:礼不肯借。

二借:逼借假扇。

三借:骗得真扇。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问题下有目的地自由朗读,自由思考,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得出答案。

学生在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文章。

1、快速阅读课文,找到三次借扇经过的自然段。

这里涉及到学生平时分析文章结构的知识,是课文的重要内容,老师在学生分析的时候适当引导。

2、与同桌合作读书,找到这三次借扇的过程中,描写孙悟空言行的语句,好好读一读。

首先让同桌之间合作,相互找,读一读;其次,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品读。

品读语句,评孙悟空:

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他向铁扇公主行了个礼,说:“我们被火焰山挡住了去路,请你把芭蕉扇借我老孙一用。”(有礼貌)。

第八自然段的两句话:

孙悟空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小飞虫,从门缝里飞了进来。看见铁扇公主正在喝茶,他就飞到她的茶杯里。

第十一自然段的一句话。

孙悟空这就不客气,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翻起跟头来,疼得铁扇公主在地上直打滚。

第十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孙悟空爬到铁扇公主的嘴里,把头伸到外面瞧了瞧,看见铁扇公主手里拿着。

芭蕉扇,这才呼的一下跳出来。

(机智、灵活、敢于斗争)。

仔细体会,评孙悟空:

(有勇有谋、不怕困难、敢于斗争)。

此环节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找出典型的能体现孙悟空个性的句子。

人物的个性主要从他的语言、行为等方面体现出来,这里提示学生主要从孙悟空的言行方面去找。这样既能掌握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也能较快地得出答案。

把本课所学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小结:

作者运用巧妙的写作方法写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过火焰山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智勇双全、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机智、勇敢地去面对!

26、三借芭蕉扇。

一借礼不肯借。

孙悟空二借逼借假扇机智勇敢。

三借骗得真扇。

板书设计是结合课文重难点而设计的,让学生能在此板书基础上明了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人物所具有的品质。

唐僧()一晃()菩萨()砰()的一声。

1、前面有一座大山,()地燃着大火。

2、铁扇公主没留神,()把孙悟空喝到肚子里去了。

3、天空起了乌云,()地下起雨来,好凉快哟!

作业只设计了三个题:第一题是对学生自学生字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目标第一点落实的检测;第二题是考察学生对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以及对课文熟悉程度;第三题主要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也能对本课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五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六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性的文章。本节课内容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机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的前景。

2、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难点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以及理解个别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课文内容及电子机算计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独立思考和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

课文分析。

本文共分三部分,之所以分三部分其依据是:

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讲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预示未来的计算机将越来越“神”。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讲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文是自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那些知识?多媒体与电子计算机是什么关系?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在读课文时是否认真。

2、讨论法:因为本文作为自读课文,目的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课后思考练习二。

3、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自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何况本文有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是上面提问的两个问题。因此问题不难,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重视课前预习,通过布置预习,设置预习题进行预习。(提前参观多媒体教室,提前收集材料)。

2、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享受体育,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师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课堂才能够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孩子搭建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让他们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锻炼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

《趣味跳绳》是自编的小学体育(水平二)四年级的教材。下面我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跳绳和利用跳绳开展各种游戏。跳绳不仅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由于它轻便、灵巧,不需要非常大的场地,容易开展。现在的学校学生人多,活动场地有限,跳绳是比较适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四年级小学生,在生理发展方面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通过跳绳活动能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非常显著作用。同时,丰富有趣的跳绳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充满和谐友爱的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在心理发展上,让他们的团体意识正逐渐加深,对团体竞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完成各种不同难度的跳绳活动中,让学生在心理上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增强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这一基础上,我主要是根据以下两个教学理念来设计本课教学的:

理念一:改变了过去只重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只关心学生的生理负荷,为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享受参与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贯彻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身后一辈子。”的教育理念。

理念二: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执行任务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本节课我制定了五个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

2、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特点、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

4、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5、社会适应目标: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跳绳的技巧和各种跳绳游戏活动;

教学难点是:个人跳绳练习时,双臂的摆动动作和手腕的旋转动作;和多人跳绳练习时,两人摇绳的动作配合。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体育活动课的特点,在学生的自主练习活动中,老师遵循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辅导作用,采用示范法、讲解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搭建一个快乐的体育课堂,让学生享受跳绳所带来的乐趣。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课前准备,架桥铺路;课程整合,达成目标;愉悦身心,期待体育。

(一)课前准备,架桥铺路

1、场地器材:短跳绳人手一条。

2、音乐播放器一台。

(二)课程整合,达成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校教学改革提出的课程整合的这一基本理念,我在体育教学中把音乐、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手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我以轻松愉快的对话形式组织课堂常规,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展现我们活力的运动场,这节课同学们将和老师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跳绳活动,享受跳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然后在动感的《种太阳》的音乐下带领同学们手拿跳绳跟我一起完成自编操,自编操的内容依次为:振臂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体侧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充分热身,为后面的活动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2、方法多样、循序渐进。由于跳绳的种类和方法许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根据学生的跳绳活动情况和学生掌握跳绳动作的实际水平。在安排课时,使学生的练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循序渐进,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向新的目标挑战。

首先:让学生展示和练习以前掌握的各种跳绳方法。同时教师也向学生展示跳绳的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比比谁的跳法多?谁的跳的次数多。

然后进行“快快跳起来”游戏,让学生友伴、兴趣分组,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自编游戏和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参加各组的练习,适时引导和讲解,点评、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戏的的方法与技巧,这种平等的交流还加深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

3、激发想像,拓展延伸。游戏《闯三关障碍赛接力赛》把这节体育课推向高潮,在这一小环节中,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接力赛。让学生在同伴的呐喊助威声中去奔跑、跨域、拼搏、挑战。让师生融入这活力无限的运动场。

(三)愉悦身心,期待体育

在教学的结束部份,我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作为放松音乐,在美丽的校园背景下,我和学生一起用绳作放松操运动,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恢复到平常状态,同时还有机渗透了美育,陶冶了情操。

在最后的小结讲评、布置课外练习中,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大家喜欢跳绳吗?老师非常高兴,这根小小的跳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还让我们享受到了与同伴一起运动游戏的快乐,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跳绳游戏,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课余的时间里去进行,老师还更希望你和你的伙伴在享受跳绳运动的快乐中,能够开动脑筋,发明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跳绳游戏,让我们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吧!”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耐心指导,帮助我进步。谢谢!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让我们学会观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指导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处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设计了以《让我们学会观察》为主题的方法指导课。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本课教学设计进行汇报: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掌握特征观察法。

2.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并学会填写观察记录表。

3.引导学生初步体验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掌握特征观察法,知道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并学会填写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关于春天美景的视频及月季花实物;学生准备各种水果。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流和总结归纳。

为了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物观察探究新知”、“加深体验强化训练”、“深化认识总结延伸”四个环节。接下来我向大家汇报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情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探究的动机。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艳阳高照、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溪水潺潺的富有色彩和动感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后汇报观看情况,要求学生说出从视频中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总结出观察需要多种感官并用,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触摸,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题目《让我们学会观察》。

2.通过实物,探究新知。

激活兴趣和动机后,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实物观察活动——观察月季花。观察之前我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首先要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观察月季花需要调动那些感官、抓住哪些特征进行观察,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再实施观察活动。在各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顺势归纳出特征观察法。

3.加深体验,强化训练。

在观察月季花的基础上,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特征观察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特征观察法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接下来,我又引导同学们利用这种观察法观察了他们自己带的各种水果,指导他们填写好观察记录表。学生知道了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学会了填写观察记录表。

4.深化认识,总结延伸。

我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再次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特征观察法只是诸多观察方法中的一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逐渐认识更多的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等。希望同学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做个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本节课教学,在情境创设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观察;通过观察实物,学生掌握了特征观察的基本方法;利用强化训练,提升了特征观察法的运用能力;通过活动体验,学生知道了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能正确、完整地填写观察记录表。完成了教学设计的预定目标,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这些都得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得益于对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得益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我愿倾听大家的金玉良言。谢谢!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八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

20xx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小学的说课稿篇十九

《别把花草弄疼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最后一课。本课和《关心老人》,《他们需要关爱》、《小手拉小手》同属“爱心行动”系列教育单元。本单元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不仅爱人,还要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本课活动通过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作用,提出了爱护花草树木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护养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根据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和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逐步树立自然界的生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自然常识,建立生态意识,学会种植花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在花木种样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养护的探究。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走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回归儿童生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贴近孩子生活,努力创设自悟氛围,调动孩子的心灵的体验,从而引导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要爱护花草树木,别把它弄疼了。

课程要求形象生动的体验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们从优化活动设计的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根本想法,着重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采用了谈话、欣赏、角色扮演、游戏等教学方法,辅以电教多媒体,营造情境,激发情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孩子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课前的调查收集资料等活动: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花草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了解一些养护知识;2、准备各种花、草、树木的头饰;3、班级种植;4、准备课件。这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准备道具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花草树木”这个生灵世界的过程。只有对这个世界有了接触,孩子才能了解它,才会用心地去呵护它。

在课堂活动设计时,我们经过研讨精选以下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一起选新房。

这是一个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老师买新房子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在两个不同环境的小区进行选择,从而引出花草能“美化环境”的话题。接着配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大自然里美丽的花草树木的图片,让花草美丽可爱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激发孩子热爱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二:花草树木作用大。

这个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花草树木的自我介绍。本环节教学内容取自教材40页,让学生了解花草的调温、吸尘、制造氧气的作用。为了将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富有实效,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用听资料、看图片、呼吸体验等方式进行,让学生能真实、真切地吸收、内化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是:“悄悄话”。让学生通过摸取盒子中的实物,认识到花草树木的身影遍及生活每个角落,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动时学生对盒子里的东西充满神秘感,摸出后又发现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能观察,会表达。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对花草树木作用的认识。

活动三:学习儿歌《爱护花草树木》。

前两个活动将孩子们内心喜爱花草的情感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已经激活学生内心渴望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心愿,而这首儿歌内容恰恰浓缩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贡献,此时高歌爱护花草树木正是水到渠成。通过吟诵儿歌活跃了课堂,又整理了前面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主题。

活动四:爱花草齐行动。

这一主题下的活动由:可怜的花草、爱护花草、宣传花草几个小环节组成。

花草树木作用大,我们正跃跃欲试要来保护它,可是此时话锋一转,受伤害的花草形象配着悲伤的乐曲一个一个真实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同情、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时再问:你想说什么?孩子们都呼唤着同一句话:要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太可怜了。爱护花草树木已经刻不容缓。此时孩子内心奔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本色的。接着来交流如何保护花草树木、如何宣传它们,孩子们想说的多了、能说的多了。

1、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我充分将这一理念融于教学中。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充分运用角色模拟,表演,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活动中感悟,体认,最终内化品行。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于是,我较为关注孩子课堂的学习生活,同时用心引导孩子课外的现实生活(课前调查,课后延伸),使之能融会贯通,真正使品德这门课能引导其健康快乐地生活。

3、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用心引领孩子的心灵成长。

4、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创设自悟的情境与氛围,珍视个性的感悟,耐心地引导。

现行德育坚持“生成在于活动”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情为主线,以课内课外学生自主活动为载体,积极创设道德情境,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从亲历的活动中引发体验、孕育感悟,实现优良德性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5597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