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规划,也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同领域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三、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四、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五、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二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三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a.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3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四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五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
典?大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课件出示]。
时间:
地点:
参加成员:
参加人数:
大典内容:
2、交流。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参加人数:30万人。
大典内容: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过渡:就让我们来到会场,看看会场的布置吧!
三、学习第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我们一起期待大典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会场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大典。
阅兵。
游行。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六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自然段段意。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二、阅读第一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三、阅读第二段。
1、 理清典礼过程。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 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 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四、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六、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七、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板书设计:
会场情景 盛大。
典礼盛况 隆重 人民自豪。
26开国大典 激动。
1949年10月1日 阅兵式 威武。
群众游行 壮观。
作业设计:
一、听写词语。
二、把下列能搭配的词用线连起来。
城楼命令排山倒海的礼花。
旗杆耸起庄严胸围的掌声。
检阅挺立徐徐上升的声音。
宣读部队五彩缤纷的国旗。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毛主席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缩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3、用骄傲一次造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子。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七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和我的同学们很幸运地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按教材,这篇课文是安排在第八单元学习的,为了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祖国,在不久的十月一日有目的、有激情地观看六十周年建国庆典,教者打乱教材,特意提前学习第八单元,首当其冲地学习《开国大典》,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八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善鼓琴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去世。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避雨惊喜兴趣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字,第四句是6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生活。
火光(多好啊)生命换取。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二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示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平安保证。)。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越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身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身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黄昏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人们仍旧沉溺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溢了整个北京城”,不只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解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xxx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三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四、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五、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六、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五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2、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3)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小结:,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泽东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五、总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六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七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课时。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篇十八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3课时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564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