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身思考与成长的反思。那么如何写一篇有内涵的读后感呢?首先要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然后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体现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让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一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心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目的计,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计,则还是老老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比,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语文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句老掉牙的老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一句为无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大实话。他转述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认知本该为所有的教师所具备,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被所有的教师自觉践行。于是,教学中源自读书少、底子薄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常态。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就只能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我们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自然就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就缺乏自信和开放心态。于是,束手束脚,亦步亦趋,功利化教学日益严重。阅读的匮乏必然导致思考匮乏。
思考匮乏,从大处看,必然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知匮乏;从小处看,必然导致对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能力的匮乏。在教学实践中,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则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泛化、无根化。因为教学常常处于无根状态,诸如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等种种教学的尴尬局面就层出不穷。自己所读不多,所思不深,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浅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就会渐渐丧失,教师离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恐惧也就不远了。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两件小事,以说明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事实就是如此。任何无视“前人的力挺”而懒于和前人对话,惰于向前人汲取营养的后来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弯路,甚至无路可走。
二、功夫在诗外。
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其中胼手胝足、不遗余力者必有大收获。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在教育的意义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教育准备的事;“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教育准备的事。教育的准备,我认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为重要,“利其思维”比“利其器”更为重要。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厚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之要害,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弄成“两脚书柜”,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和学生形成“知识落差”,应该追求和学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维落差”和“视野落差”。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该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维海拔,拓展更广的人文视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意义上做一名教师,而不仅仅在职业的意义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职业意义上的教师,我们也还是需要与学生保持相当的思想/思维/视野落差,才不会早早地陷入职业危机。
作者援引吴非老师的话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为了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道”的高度诠释了“功夫在诗外”的意义,而在“术”的层面,读书当然也是实践“功夫在诗外”的主要途径。读书在“术”“道”两个层面对教学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应该感谢长期的文学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包括实践)。最起码,阅读让我不会轻易相信教学参考书,更不会满足和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我更愿意尝试在教学中发挥独立思考的优势。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包括旧诗和书评写作)本来是作为一项业外的爱好而占据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自发期的时候,并不显见其对职业的助力,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愈见成熟,其不计后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产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让我的教学因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不受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规定性的制约。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不计后果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相对狭窄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上,忽略了与教学相关度更高的专业阅读,我的教学也常常缺乏来自专业阅读的有益营养,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发挥有余,理性的规律寻找和整合不足。现在看来,这是我亟需改进的地方。
当然就算如此,我仍然无意于过分强调读教育教学专著对于教学的功利意义,事实上也不会因为多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教学。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正如食物对人的作用一样,是一个长期浸润、兼收并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淀”到“创生”的转化过程。正像人们不会过分迷信来自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庞杂的、去功利心的阅读;我希望做一个阅读上的“杂食”者,并收获阅读本来意义上的快乐。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建立起一种类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关系。
另外我想强调,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发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读书于教师,又不是充充电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给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华的生命运行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以自觉地兼收并蓄为本质特征,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响力――我希望以身体力行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三、读书即生活。
作者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
作一点简单的逻辑推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没有“真正的阅读”,人类生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丑陋”。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承担实现这个“为了”的责任的教师,其阅读的意义有多大。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转化促进学生的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培养“优美”(完善)的人的终极目标。这就是阅读于教育的意义。愿以此与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转述的高万祥老师关于阅读的另一个阐述是,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是经典阅读;而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他还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非常认同这些阐述,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经典阅读方面为学生作出应有的示范,特别希望能够继续自觉地投身于文学写作,并更多地重视学术写作,既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为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导师。基于这样的自我期许,我很乐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五、让孩子爱上学习。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三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四
作者吴淑英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书籍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十年如一日。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但重中之重是教师,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室的阵地是课堂,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让课堂确确实实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场,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做我们的观众;我们要把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欢迎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而不是自顾自讲自己的课;我们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回答学员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举手的少数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这些学生的口头禅,一些教师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继续追问,而是选择另一个愿意配合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他在课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体问题来得方便,更好应付老师的话,他就会选择不回答;当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趴在桌上睡觉,而老师不管的话,他就会经常趴着,学生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倾向,让其在课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终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
该怎样处理这种问题,文中提出“杜绝退出”的技巧,即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开始,直到他能给出正确答案,或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时时处在课堂文化场中,无从躲避,无法偷懒。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课堂上偶尔的疏忽和懈怠,都会让学生有机可乘,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远的目标,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学一辈子。
如何做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当然先要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一个人培养的好习惯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最细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我们还要清醒地明白,教师并不能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读到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语文?文中还这样写道,知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教给别人的,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将外界一切融入我们的生命,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原来,教育教学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那样平坦,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劳累的时候,最容易堆积负能量,负面情绪一旦引爆,对人对己都有害处。活在当下是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经在樊登老师的读书会听到一本书《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禅师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师的讲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欢这种充满正能量的内容。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首先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觉察力的安于当下。并时时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纳自己,对工作中的不良情绪,用慈悲之心对待她,照顾她,温暖她,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公。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专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脚下的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遥远,我们也终能抵达。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个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分数的机器,让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就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没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面对今天;如果只有分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教育何去何从,迷雾重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谢作者,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让我们看到教育天地的无限风光和万千风景。衷心希望能够每一位教师都能热爱读书,让我们一路修行读起来,一路修行写起来!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五
假期里,我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读后收获颇多。常生龙老师这本书是汲取了50部教育专著的精华,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分五章分别阐述了教学即创造、教学即生活、教学即社会、理论及支点和变革即未来。且在每一章后都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这种方式就好像星星之火,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燎原之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时,这个标题“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便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尤其当我看到这段话“一个孩子在默写的时候将诉字的最后一个点给弄丢了,老师让他抄写八遍。抄写时该生写的前面四个字是有最后一个点的,可后面的四个又没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这样的作业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我开始对照自己,深深反思。在我们身边,甚至于自己平时都会这么逼迫孩子,而且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是我们所想的便是“肯定是这孩子不够用心”所以会指责辱骂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观察物体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就是不了解学生,以至于出现师生互相不理解的现象。其实,这也很好的认证了第一个诀窍“自己先变成孩子”。如果每位老师都能够变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们也才会真正信服老师,效仿老师的做法,接受老师的建议。
二、做一个底气十足的教师。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如果作为一名教师都是一个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健全情感的人,那教出来的学生会是怎样呢?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总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这时候,你对学生的请求置之不理,甚至于是麻木不仁,没有丝毫同情之心,那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感就会慢慢降低,他会变得不想读书,不想来学校,因为学校,老师,不能让他心神安宁。如果你想成为一把伞,为学生遮风挡雨,如果你想成为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那么你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做一个底气十足的老师。而我能想到的最快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吸取书中的养分,窃取智慧的结晶,才能让自己成长。而且,我觉得一个爱阅读的老师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爱阅读的孩子。
三、做一个让学生变聪明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四、做一个会给人治病的教师。
医生只有了解病人,才能给病人治病,教师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启迪学生智慧。所以,教师应当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应当从家长入手,平时多跟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还有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们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学生。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生理因素是不可逆的,如果你了解到这个状况,就不会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总之,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善于从这些信息中揭示本质性的规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就是我的感悟,这就是我满满的收获。很幸运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常龙生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一、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二、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wg”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七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早在去年学校就给我们发下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心情很是雀跃,学校如此重视教师们的读书生活,而且还人手一本,真是让我由衷的为能在这样一个集体内工作而感到幸福。
当捧起书一读题目就会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当我读到那些名师为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时候,便会浮想联翩。例如:我很赞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他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喜欢我们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太不像老师,有时又不能确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在想,我应该是哪方面还没做到位吧!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是啊!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学得容易,自然会学得更有信心。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师爱好广泛,并能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敬佩和爱戴。这一点,又是多少老师能做到,并运用好呢?所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艺,让自己更充实,更能干才行。
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说的是《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师。他让每个走进这间教室的学生都能找到这间教室的“魂儿”,即“信任”。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学生不多。但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做到了。是的,因为雷夫・艾斯奎斯是个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师。他创造了适合的班级管理文化。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了礼仪和尊重,利用“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懂得了“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活动中,有两项活动特别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阅读,我们能效仿和学习。但远足,对于国内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冒险,并不能如愿以偿。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们向往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世界。
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了。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为此,我们还是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八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时期的教育行业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有积而不散之势。怎么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有一座与教育相接的桥梁,那就是学习,向行业中的优秀者工作者学习。
我认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这两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也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可以说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在日常工作中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个应付者而应该是一个有正确理念的实践者。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
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数学物理,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一种宝贵收获。
以上两点就是我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课时,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九
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先生新近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上市不到三个月,广受读者热烈关注,曾创下当当网等网站月销售第一的记录。教师们读过此书后撰写的的读后感,也频见各类媒体报端。每每读到关于此书的各类书评,我的心里就多一份紧迫,也多一份歉疚。因为,我很幸运地在此书刚上市之际,就收到赠书。更荣幸地是,我的小书《学校家校沟通的艺术》也在作者阅读推荐之列。而我计划中的读后感,却迟迟没能成文。
或许是因为慎重,反而变得迟延。零星时间,被零零碎碎的事情占据。终于,等到了寒假,认真读完,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书中作者列举的书,也跟着买了不少,但认真阅读引发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偶尔还会翻出对应的书籍,愈发感受到常局阅读的思考之深及论述之广。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再看其它几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长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拿我的小书《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的感悟:“让家校沟通更有成效的策略”(第56页)为例。这篇文章是我邀请常局为我小书所写的序言。当时发过去的是18万字左右的电子稿。我原本有心理准备――常局非常繁忙,加之看电子稿十分辛苦,他完全可以像其它写序言的作者一样,让我先写个序言初稿,他简单修订署名即可的。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基本思路。
在我向常局提出帮我写序言的请求时,他正在外出差。出乎我的意料地是,常局不仅欣然应允,而且只字未提让我写初稿的要求,而是这样回复我:“请给我一个最后交稿时间,我最近需要完成的‘作业’有点儿多,但我一定保证在最后时间节点上发给你。”感激之情自不必说。
一周后,比预计时间早了三天,我就收到了常局写的序言,洋洋洒洒4、5千字,从“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策略、沟通的主体桥梁”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对家校沟通的定位,同时有机地把我书中案例观点巧妙融合起来。与其说这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对本人小书的提纲挈领地总结提升,简明地把我有些想表达而未透彻表达的观点总结出来了。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拥有类似感动的远非我一人。
当前,常局的博客被数千名一线教师关注,点击量达到二百多万次,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为常局平易近人,每一位到他博客里学习留言的老师,他都会真诚回复并且回访留言,让很多人受到极大鼓励。
因此,如我一样的一线老师有书出版了,自然会送一本给常局表达一份心意,再者可能邀请常局帮忙写序言。对教师们的这些请求,常局都不会拒绝,每收到一线教师赠书,常局都会认真阅读写出读后感。作为普通作者,我深知,他手头有太多好书更值得他阅读的好书等着他,但是常局通过阅读年轻教师的书籍,切中要害地写出自己的思考,这对一线作者而言,是最激动人心的鼓励。
翻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所介绍到的书籍,很多书籍我也买回了家,但如常局这样认真写读后感却很少,更别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于我,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引领。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相信读者们阅读之后,也会有类似感受。
三、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近日读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先生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感悟文章,很欣赏他“从读书与认识我们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所撰写书评,张先生特别提到该书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所选图书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其实,回看,本书五辑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所以,我对本书的阅读不只是一篇篇单一阅读,而是每辑综合起来的归类综合阅读,感悟颇深。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书——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专家教师,由这样读书成癖的专家教师谈读书,没有比他更有说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从读书的身体力行中所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好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也为他所读的书作了最适切的推荐和导读。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一份难得的文化“福利”。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心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目的计,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计,则还是老老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比,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语文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这是句老掉牙的老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一句为无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大实话。他转述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认知本该为所有的教师所具备,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被所有的教师自觉践行。于是,教学中源自读书少、底子薄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常态。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就只能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我们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自然就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就缺乏自信和开放心态。于是,束手束脚,亦步亦趋,功利化教学日益严重。阅读的匮乏必然导致思考匮乏。思考匮乏,从大处看,必然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知匮乏;从小处看,必然导致对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能力的匮乏。在教学实践中,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则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泛化、无根化。因为教学常常处于无根状态,诸如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等种种教学的尴尬局面就层出不穷。自己所读不多,所思不深,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浅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就会渐渐丧失,教师离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恐惧也就不远了。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两件小事,以说明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事实就是如此。任何无视“前人的力挺”而懒于和前人对话,惰于向前人汲取营养的后来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弯路,甚至无路可走。
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其中胼手胝足、不遗余力者必有大收获。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在教育的意义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教育准备的事;“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教育准备的事。教育的准备,我认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为重要,“利其思维”比“利其器”更为重要。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厚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之要害,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弄成“两脚书柜”,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和学生形成“知识落差”,应该追求和学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维落差”和“视野落差”。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该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维海拔,拓展更广的人文视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意义上做一名教师,而不仅仅在职业的意义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职业意义上的教师,我们也还是需要与学生保持相当的思想/思维/视野落差,才不会早早地陷入职业危机。
作者援引吴非老师的话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为了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道”的高度诠释了“功夫在诗外”的意义,而在“术”的层面,读书当然也是实践“功夫在诗外”的主要途径。读书在“术”“道”两个层面对教学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应该感谢长期的文学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包括实践)。最起码,阅读让我不会轻易相信教学参考书,更不会满足和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我更愿意尝试在教学中发挥独立思考的优势。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包括旧诗和书评写作)本来是作为一项业外的爱好而占据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自发期的时候,并不显见其对职业的助力,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愈见成熟,其不计后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产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让我的教学因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不受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规定性的制约。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不计后果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相对狭窄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上,忽略了与教学相关度更高的专业阅读,我的教学也常常缺乏来自专业阅读的有益营养,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发挥有余,理性的规律寻找和整合不足。现在看来,这是我亟需改进的地方。
当然就算如此,我仍然无意于过分强调读教育教学专著对于教学的功利意义,事实上也不会因为多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教学。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正如食物对人的作用一样,是一个长期浸润、兼收并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淀”到“创生”的转化过程。正像人们不会过分迷信来自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庞杂的、去功利心的阅读;我希望做一个阅读上的“杂食”者,并收获阅读本来意义上的快乐。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建立起一种类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关系。
另外我想强调,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发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读书于教师,又不是充充电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给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华的生命运行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以自觉地兼收并蓄为本质特征,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响力——我希望以身体力行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作者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
作一点简单的逻辑推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没有“真正的阅读”,人类生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丑陋”。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承担实现这个“为了”的责任的教师,其阅读的意义有多大。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转化促进学生的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培养“优美”(完善)的人的终极目标。这就是阅读于教育的意义。愿以此与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转述的高万祥老师关于阅读的另一个阐述是,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是经典阅读;而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他还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非常认同这些阐述,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经典阅读方面为学生作出应有的示范,特别希望能够继续自觉地投身于文学写作,并更多地重视学术写作,既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为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导师。基于这样的自我期许,我很乐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一
一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常龙生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二
当捧起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时心中不禁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本书分为五个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厚重,领略阅读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第67—74页的两个板块:(阅读,是为了活着),(名师成长之路)。书中提到:“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一个教师之所以称得上名师是因为他始终能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实践。作为一名刚任职的语文教师经常会觉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其实都不过是把读书当做是一种负担的由头罢了。就连薛瑞萍老师都说过:“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这让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能仅仅依赖教材、教参等去“教”学生,而更应该抽出时间“多读书”以积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让读书如同吃饭一样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经常会羡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乐梅姐的文采。她们的脑容量似乎很大,无论你问到哪方面的知识她们都能张口就来,并且来有所依。之所以“羡慕”的原因无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说出来也不及她们的一半好。这其实就是因为她们在平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处于一种较“饥饿”状态,时不时去汲取一些营养和精华更好的去沉淀自己。这也正是她们在公开课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怎样提及都不为过,单从部编版一年级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亲子阅读栏目就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了,从孩子都开始抓起了,更何况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呢!
作为语文老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借口将阅读抛诸脑后。寒假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标题,还以为是写读书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的书,读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一些读后感。都说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他将阅读当作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自己的精神样貌里,从而让自己心灵成长。
这本书有一个标题最让我铭记于心,就是第75—78页的《教师要挺直腰板儿》。是啊,教师只有挺直腰板儿,做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可是能挺直腰板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有渊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日积月累去沉淀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阅读。其次需要的是“爱”,只有真正的用心去爱学生的人,学生才会去爱你。发自内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强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型。让孩子不仅喜欢上课更爱老师这个人。让自己在课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儿熠熠生辉,也只有这样坚持做自己才能在这个人云亦云的复杂社会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要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读者。作为一名刚步入教育行业的年轻人,更是要坚持阅读,并在书中进行圈点勾画,及时将所思所悟表达出来,做一名上进的好青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老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香气,少一点胭脂气。”所以,书还是一定要读的,并且要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读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和最好的路径!所以,好好阅读,坚持阅读,享受阅读吧!新的学年,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文档为doc格式。
-->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三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四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读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文档为doc格式。
-->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五
假期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它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常生龙老师所写,全书共分五个专辑,分别依次是教学即创造,教学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
教学及创造这一章中感受最深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书中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
二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明白单干完不成学习任务。
如何做到让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充满期待呢?书中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这本书中写道:新开学的第一周对一位教师的重要性,期中第一节课尤为重要。到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和恐惧感,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张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另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让大家对学习充满期待的好方法。
除了做到这些,我觉得从教师方面来说,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多努力。教师应该做到从心底里关心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教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特级教师闫学曾说过,好老师的五个特质: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你是否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新的疆域。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在某一领域沉淀下去,打造自己,自己的专属平台。为自己创造机会,学会主动出击。博大的视野格局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余映潮老师也说过优秀的学科教师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是热爱学习的人,应该是定力强大的人,应该是目标明确的人,应该是精干提炼的人,应该是技艺高明的人。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我们就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从内心里渴望学习,把自己的内驱力激发出来,那么他对学习一定会竭尽全力。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总之我们教师要想做好工作,应该做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为教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但一堂课下来学习的收获却不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教师将讲台看成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仅仅让学生做了观众,课堂教学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将课堂上的话语权将给学生。学生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了,教师才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从学生讲出来的那些语焉不详的话语中,教师或许能辨别出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贲友林老师这样说过,学生能够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课堂。他讲述了自己在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边长是9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边长增加三厘米,周长增加多少呢?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画图有理有据的解释出来。贲老师看到学生的做法跟自己预设的完全不一样。如果是我们平常的老师,肯定会训斥学生,告诉学生答案是就那一两种。
可是,贲老师却善于抓住这样的意外。他常说意外,并不是教师制造出来的,而是还原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意外,其实更对学生来说,就是他们本身的学习状态与场景,更多意外的出现缘于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在成长。大部分新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不完备,教学经验不足时,都会潜意识地对课堂对教学进行控制。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将教材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做到解放学生,解放课堂,解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下课堂细节上多下功夫。就拿课堂提问来说,很多教师常低估学生提问的能力,其实是因为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我们在观摩名师的课堂的`时候,发现那些名师总是善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被激发出来。黄厚江老师讲观摩课时,让学生大胆地说。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做到有要求的说。黄老师一直认为,说比想更重要。
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中国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不让学生说话,有的老师还课堂上学生不敢说话作为骄傲的资本。不说话,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不说话,学生上课时是容易走神的。不说话,学生上课是很容易睡觉的。学生说的形式有多种,有复述,转述,描述,还有交流阅读感受。学生上课时大胆的说,把所有问题暴露在课堂上,那么将来他做试卷的时候问题会越来越少。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这种勇气魄力,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问题。
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上。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
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有团队意识。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金字塔学习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在塔基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学习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保留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是做中学,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在金字塔塔基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与参考一些学习。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喜欢小组合作的。读课文的时候让小组内成员开火车读,以小组的方式进行pk赛,这样学生上课就不容易走神。在讲解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同桌互讲,或者小组内互讲。阅读理解题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老师讲解的不能充分吸收,让小组内在讲一遍程度好的学生能更熟练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可以明白怎么做。
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做好以上几点。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篇十六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时期的教育行业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有积而不散之势。怎么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有一座与教育相接的桥梁,那就是学习,向行业中的优秀者工作者学习。
我认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这两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也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可以说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收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在日常工作中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个应付者而应该是一个有正确理念的实践者。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数学物理,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一种宝贵收获。
以上两点就是我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课时,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56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