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结是了解过去经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组织我们的思维,并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个结构框架。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培养学生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重点。
难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应用,采用讲授的方法。
2、新课第一个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实质上有很多知识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在没有实施探究前引导学生一起做压铅笔的实验,铅笔一端尖,一段平面,夹在两个手指之间,会感受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然后用力压铅笔还会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用力压的时候手更疼了,为什么?因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上面的小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少走弯路。
在探究活动中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学:“老师我用了一个沙盒,一个压力小桌,还有一个钢笔水瓶做的实验,首先让压力小桌压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发现小桌没怎么样?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对比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比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二名是张朋生同学:和上名同学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学叙述的更完善。
第三名是刘羽琦同学:“老师我用的材料是泡沫、一个装满橙汁的密封杯子有两个面,一个大,一个小,实验是这样的,我用杯子的大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觉得泡沫的形变量鄙视很大,然后我用小面与泡沫接触压在泡沫上,会发现泡沫被压的痕迹深一些,两次对比可以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四名是曲冰冰同学:“老师我用的是一个压力小桌,一个沙盒和一个水杯,让水杯充当增大压力的物体,压力的改变通过加水来实现的”
第四名同学的思维和前几个有所不同,及时的给予鼓励。
结束实验时,在黑板上板书结论,重点突出。
3讲授第二个内容时,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直接引出,在物理学中用压强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此处我设了两道题,作为例题和练习题,找同学到黑板做,难度不同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有偏差时,不说你错了,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她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
不足是无法让更多的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大家,课下有学生表示遗憾老师我都准备好了你也不叫我。
另外课件使用的不是很熟练。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三
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概念,都属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单元内容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照。
三、教学目标解读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知识的内容综合性较高、能力要求也高。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能力。(1)浮力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地学习。(2)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综合所学力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说出在它们当中为实现漂浮、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了解它们的构造特点。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知识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长江三峡、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体会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作用。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要求计算繁难的综合题,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式,这对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关于物体在气体中也受浮力,不要在认识浮力概念的时候学习,而应放在得出液体的阿基米德原理后再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保证了气体浮力知识的完整、思路连续。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介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选取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示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物理道理的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宜追求理论上的完备,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引导分析、归纳,概括出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等,或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分析1.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对初中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习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习。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2.浮力这一知识牵连的概念多,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认识浮力是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学生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注意纠正那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如容易混淆的概念:“浸在”和“浸没”的区别;“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体积”的关系;“悬浮”和“漂浮”的区别。对于“浮力”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要运用二力平衡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可利用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抽象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习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五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略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六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习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题1、3题。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七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液体压强》这一课堂的成效非常不错,对该课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节从学生较感兴趣的深海鱼、潜水艇入手,给出深海鱼的各种图片,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习兴趣,洋溢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过程,如:u型管压强计、用塑料袋套在手中没放进水中时是轻飘飘的,放进水中后紧贴着手,从这些看得见的试验来感知液体压强的存在;还有瓶中的不同位置的小孔水射出的距离不同来感知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等等这些试验,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此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有待完善之处:
1、本节计算公式的推导公式宜让学生动手去推导,这样课堂的互动性会更加的明显这样教学更从容,效果会更好。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练习不够。
体会:
本节是在学生建立了压强的概念,并研究了固体的压强之后,进一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研究液体的压强,课本中只提供了一个学生实验,运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压强的特点,这当然很好,但是,由于初二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生活经验,更没有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因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感到茫然,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动性的发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可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再增加一组探究型的实验,以便让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初步观察液体压强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材是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推导,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环节,但我认为学生在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后,自然会提出液体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学生通过实验对液体压强的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时,可以再另辟溪径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导。
这样不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本节课也是典型的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课例,因此要把控制变量的这种方法贯穿始终,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二、设计思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课特点,按照“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规程为:创设情境――初步探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深入探究――交流评估――分析论证――归纳结纳。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八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3.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4.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5.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6.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7.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8.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九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教学过程。
一、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例题练习ppt(学生通过练习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习。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习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
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二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实验器材】
多媒体、铅笔、气球、压强桌、海绵、金属块、饮料瓶2个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躺钉床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出第一节压强的课题。
(教学说明:通过社会生活中新奇的现实例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推进新课】
一、压力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压力,并画出示意图:
问题:1观察所画压力有什么共同点?
2、压力与重力相同吗? 3什么情况下,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
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
压力是垂直作用于受压表面的力。
(教学教学说明:教材没有给出压力的定义,此处对压力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让学生区分压力和重力,二是为接下来压力的作用效果作铺垫。)
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压力____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受力面积_________
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回顾与数据分析:结论
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学说明: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强,探究活动的过程一定要完全放给学生。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帮助学生设计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的方案,但不能代替学生,完全包办。)
三、压强
什么是压强?请同学们类比曾经学习的速度定义。结论:
简称:帕
符号:pa小数据:
一张报纸对折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教学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自主得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例题: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 m -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学生思考并解答
师:强调受力面积的问题。
(教学说明:通过计算物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记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理解公式中各个符合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压力不同于重力,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师:通过公式p=f/s大家知道压强的计算,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学生讨论并分析
结论:增大压强的方法:
(1)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教学说明: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进一步感受压强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同时,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物理知识揭示社会中的伪科学,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课堂小结】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二、压强:(物理学上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公式:
三、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强自小到大的顺序是
。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4.思考:现在如果让你表演躺钉板的杂技,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安然无恙?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4、知道液体压强;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知识理解的系统化、条理化。
2、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实验:“顽强的气球”。引入课题。
(一)、复习“压力”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物体表面。思考1: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
(二),复习固体压强。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p143实验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2、压强: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压强(p):帕斯卡(pa);压力(f):牛顿(n),受力面积(s):米2(m2)。注意事项: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积和物体底面积一样吗?
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推动木板,使其右端渐渐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动木板使其右端逐渐离开桌面边缘至木板中心到达桌面边缘的过程中,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力________,压强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思考3:压力大对应的压强一定大吗?(计算说明)。
例坦克40t着地面积5m2。
女孩体重:50kg高跟鞋着地面积:25cm2。
教师演示实验:将保鲜袋装里放入苹果,逐渐进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气被排出,成为真空。引出液体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液体压强p:pa;g:n/kg;深度h:m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这一点。
3、生活实例:
(1)、人能否在水中无限下潜?
(2)、深海的鱼被捕上来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会很快死去,这是为什么?4.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思考1:液体内深度和高度一样吗?
如图所示的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闭的圆孔,在两侧倒入不同质量的水,a、b两点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则(填“a”或“b”)点水的压强较大,橡皮膜会向(填“左”或“右”)边凸起。
思考2:当液体中出现物体时......
)
如图,一个重4n,底面积为20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将重5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离为10cm,则:
【课堂小结】。
1.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
【作业布置】。
导学案后的《课后演练》板书设计。
一,压力。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2、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p=pgh。
3、生活实例4.连通器。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四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
一、新课引入。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五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测得的水银柱高度为760mm,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教师: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六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探究性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取向之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本文仅就现行的初中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中的“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设计,浅析探究性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有关问题。
观察1将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一段时间,用一插有长细玻璃管的橡胶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紧,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这时玻璃管中的“水往高处走”,如图1所示。
观察2在一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盖玻片将其盖住,手压住盖玻片,将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开手后盖玻片并不掉下,如图2所示。
观察3把一个内径比手指肚稍小一点的玻璃管或饮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没。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将其从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当手指松开被堵塞的管口,水才会流出来,如图3所示。
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具有压强”提供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注意,也就是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环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构建已有事实的逻辑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做出玻璃管中水、盖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图,进一步明确大气压的存在,这是把原始问题抽象成物理(或数学逻辑结构)模型,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为学生建立了“大气压”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确与否却需要有实验的验证。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在认真分析前面三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列举出与大气压强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师也可利用物理学史中关于人类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大气的压强”。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抽气机把两个直径只有26.4厘米的铁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马来对拉,却怎么也拉不开两个铁球,可见大气压强有多大。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七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八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十九
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好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压强教学设计吧!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62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