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阅读一本书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先对书籍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行把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鉴赏。在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优秀的读后感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增加对不同类型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范文,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和风格,写出一篇精彩纷呈的读后感作品。大家快来一起欣赏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一
梦想可以继承吗,很多父母觉得可以,但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并且在无限循坏着这样的故事。这种故事太多,太俗套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将这样的故事讲得这么悲伤。没有从心底产生心疼,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一场绑架。也许只有当置身事外时,我们才能看得明白——一个人,永远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梦想。
莉迪亚的父母用一件偶然的事情去判定她的梦想,其实只是为自己梦想的夭折而不甘。他们拿着最高尚的理由——帮助她实现梦想,去实现自己的私心,殊不知,自己早就将莉迪亚“绑架”了。
这种绑架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缚住你的手,也没有堵住你的嘴,你拥有身体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却被五花大绑,做不得主。
一个人终归无法弥补另一个人的遗憾。梦想,永远只能自己去实现,不能让他人代劳。将梦想强加在别人身上时,应想想自己又为谁实现了梦想。
莉迪亚的父母,他们都以为,一个生命可以完成另一个生命的遗憾。与其说他们将所有的关心与爱都给了孩子,不如说他们将这些关心给了自己所遗憾的梦想。
不管莉迪亚是否活着,她终归是无法弥补父母的遗憾了,当一个人决心失去时,也是决心重生之时,莉迪亚最终在死之前找到了自我。
那个自我,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的梦想而活,而是不再惧怕失去,不再躲在哥哥的护佑下,不再试图弥补他人的残缺。是卸下所有人的期望,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会拥有层层叠叠的欲望,那些你妥协了的、放弃了的,堂而皇之承认已经过去了的遗憾,像尘埃一样难以察觉地覆盖生命。
当你幻想通过别人的手重新抓住这一切时,却从未想过,不管别人如何将你的梦想重新握在手里,那都将与你无关。遗憾就是遗憾,永远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得到而让另一个人变得圆满。
我们该承认,人生就是一副支离破碎的画卷,就像《无声告白》的封面,一张又一张残缺的纸,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遗憾,才是人生常态。
即使再大的遗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个生命的存在,无法修补他人的遗憾,也无法圆满他人残缺的人生。
是的,面对父母的殷切期盼,最好的回答是:抱歉,我终究无法实现你们的梦想。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二
沉默而别扭的父母,木讷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却无力承担的老二,和习惯于在家毫无存在感的老幺。这是不是另一种stereotype呢。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双脚悬空的莉迪亚——她一直都被别人的梦想深深吸引——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她要对杰克说对不起,告诉他,她永远不会讲出他的秘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那么,也许她也能。她会告诉他,她理解他。
她要对内斯说,他走了也没关系,她会没事的,他不必再为她负责,也无需担心。然后,她就让他走。
许下最后一个承诺的时候,莉迪亚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开始,从头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
明天早晨,她要问问内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样的,她要让他讲讲他遇到的人,上过些什么课。她要告诉他,他会在哈佛度过美好的时光。
她低头看着湖水,黑暗中仿佛空无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颜色,一片巨大的虚无在她脚下铺展开来。没关系的,她告诉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三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
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四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们所有,结果发现却只是他们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开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普通的人,不必为充当缓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载过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来你恍如救世主,试想当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亲的背后她隐藏了多少悲哀与孤独,却仍要以光辉的和亲使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千古吟诵,而不知她背负了多少光辉使命的压力。但还是值的肯定:她伟大,她隐忍。一个让人敬佩又怜惜的女子。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必去伪装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倘若他们的女儿是一个会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那么她也许不会走向绝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孤独者,不必自怜自艾。有句众所周知的话:你的孤独虽败尤荣。“认清自己的孤独,才能倘开心扉,才不会被孤独本身所困扰。不用逃避,不用掩藏,这样就是你,或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这是我想对莉迪亚说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你觉得快乐那就对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我不说庄子的虚无主义,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得由你自己选。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五
《无声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华人作品,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伍绮诗却是第一次阅读。
华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身份认同”,几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写作者都会涉及,也正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优秀华文文学。詹姆斯·李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国长大的人物,种族歧视、身份认同等问题必然追随他一生,当然,这也一样延续到了他的子女身上。这也是莉迪亚与内斯为何备受冷落,没有朋友,一直孤独的原因之一,也是引发莉迪亚自杀的根由之一。
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家庭的,这一点依然在这部作品里有体现。早前,看过一本名为《为何家会伤人》的书,那时所想起的种种,直至看到这本小说,看到这个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种伤痛,美丽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亚是这个家的支撑,以她的死亡为线索,回忆与现实两个时空交叉,关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开。这个家的四个人都该对她的死负有部分责任,当然也有她自己,从玛丽琳离开又回来那时起,莉迪亚就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默默接受一切。她对母亲安排的一切都顺从,她只是害怕被离开被抛弃,她必须学力所不能及的知识,必须假装有很多朋友是受欢迎的。可是,当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价值的东西——她的物理成绩、内斯的默默支撑和理解——即将要失去,最后连与杰克的感情都变得不可能,而留给她的只有更压抑的生活的时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也许,我是幸运的,即使父母没上过大学,即使他们曾经很希望我能读大学,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这个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强加于我。他们没有像玛丽琳逼迫莉迪亚那般逼我学习、上课、做题,我也不用忍受那样来自他们期望又怕失望的压力。我们可以选择很多东西、选择做很多事情,可是唯独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唯独父母,我们不应苛责,可是天下负父母最多的还是子女。所幸的是,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盼,完成学业,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在以后的日子,用自己的努力,来爱护他们。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六
初读文章,内心很压抑。看似最被疼爱的莉迪亚其实被拴了厚重的两层枷锁:努力变优秀、被大家所认识……她的离开敲碎了所有平静。她和他都不理解,内心的希望在那瞬间全都幻灭,只是她们还不知,正是他们的“以爱之名”让所有人的心都被禁锢起来,整个家都没有了温暖,有的只是想逃离。
慢慢的,你会不觉审视自己,仿佛书中某个场景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包容,我们根本没有想象中坚强。人都是自私的,唯有放下心中急切的渴望,才能施予别人真正的爱,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爱!
我们要理解所有不容易的父母们,也希望我们所要回馈的爱不仅仅是顺从和安排,脆弱的心终究需要真正的港湾。结尾终是平稳的,代价是太过惨重了些,但至少未来生活里他们看见了希望。
感触很深,也是给自己打打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容易,所有一切,可能真的都是被安排好的,这可能是认为你磨砺的还不够,也怪最近的自己太过焦虑而把事情变得更糟了!大度一点,刺痛的越深,明白的才透彻。再坚持一下,幸福迟早都会来敲门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类最无能的父母,自己被剪断了翅膀,没有能力飞,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
做父母的,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女身上,在尊重他们真实意愿的基础上再倾尽心力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开始就帮他们做选择。你该怎么样,你需要怎么样,你最好怎么样。孩子的一生你指导是指导不完的,你帮他规避掉一些坑,但总有另外的坑等着他去踩。
你年轻的时候,也不想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总有些错误要去犯,总有些弯路需要走,自己亲身受到的教训才叫经验,别人那里听来的叫故事。这是代代相传的遗憾。这样的遗憾无可避免。如果生活四平八稳无风无澜,那样的生活或许本身根本不值得过。外面的风雨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家长要学会体面地退出。
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而不是让孩子活成你希望的样子。你只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你会一直在那里,支持孩子,随时帮助他们,只要他们需要,你就在。如果要短暂地离开,也会好好地告别,不会和孩子不告而别,让幼小的心灵承担失去你的恐惧。
真心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耐心倾听是最真诚的关爱。
对于孩子来说,希望孩子尽早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是,你的父母也是。谁在谁的生命中都只存在一段时间,如果父母没有陪你一直走下去,请你感谢他们陪你走过的那段时光,而不要怨恨他们没有陪你走到底。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生活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走。
所以,让自己尽快具有独立走路的能力,让自己尽快独立起来。只有自己独立了,才不用讨好父母,不用讨好别人,才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找到真正的自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越早越好。
生活自由,情绪自由,想笑就大声笑,想哭的时候不用憋着,你与自己友好相处,不纠结,不拧巴,情绪稳定,身心平和。
说完上面这些话的同时,我好像一下子有点理解了和菜头在槽边往事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加的那句话:请你相信我,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自己的教训叫经验,别人的经验叫故事。我说的这个经验,你可以当故事听,爱信不信。别人的那个故事你如果能听出经验来,那是你的额外收获。
我把这本书看成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已经二刷,纸质书一遍,电子书一遍,或许以后还会再看无数遍。
不要无声告白,心里有什么话就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出来。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八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九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承受到从长辈那里来的压力,然后心里暗自发誓,等到我成为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
但是,当我们真正变成了父母,当孩子一次次的带给我们惊喜之后,就渐渐的开始觉得我的孩子一定是与别的孩子不同的,他一定还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种欲望,会毁了我们,也毁了孩子。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交往是感情上的交往,感情上的交往需要及时的沟通,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亲人在为什么而开心,在为什么而痛苦,我们如何与他们一起开心并解决他们的痛苦。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一味的索取和指责。
希望我们了解的亲人是他们真正的样子。
希望我们的爱一直围绕着孩子们,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意愿而活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沉痛的失去过之后,谁都会开始患得患失,会担心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但是家人这种存在,是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都会无条件的爱你,都不会离你而去。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信仰,不要恐惧;家人,是不用给出明天的承诺,却让人坚信,每一个明天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身边。
在故事的开始大家就错了,詹姆斯困在自己的自卑中,所以一直觉得妻子嫁给他之后肯定有一天会后悔;玛丽琳则是因为看到了孤独终老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追逐梦想,却在梦想破碎后将这一切梦想加到了女儿丽迪亚身上;内斯知道家里人的精力都放在丽迪亚身上,虽然他会做丽迪亚的精神支柱,但是却在父母的无视中,想方设法的逃离,甚至抛弃丽迪亚;而丽迪亚因为在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离开过自己一阵子,所以发誓如果妈妈回来了,那她一定会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她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一直在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她怕母亲离开自己,也怕她的哥哥内斯离开自己,她对家人的爱,都变成了害怕失去的不安,直到她再无力承受;而最小的孩子汉娜,默默的游走在这个家边缘,不被任何人关注,却深深的爱着这个家,她了解每一个亲人,用她强大的爱,最后将所有人的错误一点点的带回了正确的轨道。他们一家人还需要慢慢的了解,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是,幸好,他们不会再做错了。
经营好一个家庭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沟通时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不要沉浸在个人的自卑中,而误解身边人的心意;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和亲人身上;要认真的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潜在的特点,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从沟通做起。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然后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了。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来才觉得,其实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一样,对有些女性来说,婚姻和家庭这种东西一旦碰触,就无法回头。
我总是说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为孩子就像一根线,一旦出生就种植在了你的脑海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绊住你。当然,这种牵绊有可能是极其幸福的,比如我认识的两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们的人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而《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角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对于我的朋友那样的女性来说,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温馨开启。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有野心有抱负又具有天赋的女性来说,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她放下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然而,她又失败了,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而在玛丽琳看来,自己是被命运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而对此一切,玛丽琳的丈夫似乎一无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书匠的工作。因为是华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成为最普通的一个美国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与众不同。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一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么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希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希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弃。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希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不过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不过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择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么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依赖、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伤心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直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写的很美,读到这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终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接受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择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通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直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子,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一定要有1-2个特别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二
记得刚读完这本书时,我感动得涕泗泪流,书中的人物深深影响了我。
打从莉迪亚出生起,她的一切就被父母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她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因此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经常受到忽视。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是中国人,妈妈玛丽琳是美国人,而莉迪亚却继承了妈妈的蓝眼睛和爸爸的黑头发,这也是她受到与家里兄妹不同的待遇。可是因为基因的不同导致詹姆斯一家到哪里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莉迪亚没有朋友,自从那年母亲离家出走又回来后,莉迪亚就发誓不再让母亲离开,不再让母亲失望。玛丽琳希望莉迪亚完成她没有实现的理想——当一名医生,与众不同,而詹姆斯却希望莉迪亚能够融入人群,广交朋友。很明显,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想法是矛盾的。
而莉迪亚就像一块夹心饼一样,一边背负着母亲的梦想,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一边又遭遇被迫地社交和哥哥内斯对其的冷漠,终于导致莉迪亚意外在湖中溺水死亡。
莉迪亚的死所有人都有责任,表面上的溺水事故却关系到更深层面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莉迪亚看起来很受宠,却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父母期望下的矛盾、学习上的负担、内心的孤独、他人的冷漠,没有人关心她,爱护她,理解她,她并不喜欢当医生,不喜欢每年的生日礼物只有书,但她不敢说,她害怕母亲会再次离家出走,所以她只有无条件地服从母亲的安排,让母亲高兴,不再难过。但她忘了,她还只是个孩子,母亲的离家出走不是她的错,她没有必要装上母亲的理想向前走,没有必要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她遇见了杰克,而杰克是没人管教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压垮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莉迪亚的开始,也是结束。莉迪亚用死换来了一家人的醒悟,然而这个代价是沉重的,莉迪亚虽然死了,但是这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永远都会为当初的行为内疚自责。
生活还要继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修补,也许,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于无声处,对自己告白:保持奋斗,决不妥协。我想这是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迪。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让我读的很压抑,边读边痛。
作为一个混血儿的妈妈,我也有担心,是否我的孩子不属于任何一群人,是否他们会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产生心理问题。只有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人,才能够有体会,这种焦虑和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为真的切身遭受了什么歧视和区别对待,毕竟很多人的圈子只在华人区,而且很多人的英语不够好,也不够敏感,遭受了区别对待都不敢确定。而作为移民第一代的人,其实终身都完全可以做到没有认同障碍,因为我就是中国人,就算我拿着别国护照,我的心理认同还是中国人。而真正难的是移民二代的孩子,何况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那个种族歧视和平权运动没有变成政治正确的年代。
我不喜欢看译文,因为很难保证原文的文学性和翻译的意境的贴合,所以这本书的一开头让我很想放弃,所幸后来讲故事情节了,没有那么多大段环境和心理描写,因为中英文太不同了,优美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总是难免怪怪的,还是直接讲故事情节来得好。
男主人公的痛苦在于生活在一个全是白人的社区里,他没有办法融入,所以被接纳受欢迎成为了他的追求所在;女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于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受困于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庸碌之间无法自我肯定。两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都把实现理想自我的期待寄托于大女儿身上,可怜这个女儿那么懂事又那么敏感,她明白父母的期待,为了不再让家庭分崩离析,她掩埋了真实的自我,天天活在害怕无法满足他人期待的阴影下。生命能量越来越低,最终无法负荷!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他们的解药,dedicationtotruth,不要活在心愿中,给自己和他人时间改变,接受自己的现在与理想自我具有相当长的距离。心痛那个小女孩,她活的太累了,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无法安心做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四
在成都游玩的几天,除了外出看景,剩下的时间都窝在酒店沙发上读这本书,细嚼慢咽,花了将近11个小时。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记住里面所有主人公的名字,久久无法忘怀,这本书实现了。
以前看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了开头几段,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去看结尾。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局,这样做往往会一下子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没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半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越堆越多。而这本书从最开头,就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莉迪亚死了!主人公死了,然后故事结束吗?并没有,故事反而在结束中正式拉开了帷幕,徐徐道来为什么莉迪亚会死?怎么死的?谁该负责?故事不断的穿插着过去和现在,跳跃的时间线没有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反而衔接的恰到好处,好像都是为彼此量身定做的一样,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感受到的文学魅力。
对于莉迪亚一家来说,她的死换来了家庭的重生,生活好像开始有了希望,一切好像都开始步入正轨,母亲(玛丽琳)原谅了出轨的父亲(詹姆斯),也开始关注可有可无的小女儿汉娜,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呼之欲出,只是缺少开口的机会。莉迪亚用生命换来了全家人的自由,她也将永远活在家人心中,时时刻刻被怀念。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无声告白读后感篇十五
做自己是最艰难的选择,亦是最伟大的成就。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母亲在莉迪亚的粥碗旁边放了一支削好的铅笔,莉迪亚的父亲正在开车上班的路上,莉迪亚的哥哥边从楼梯上下来边打着哈欠,莉迪亚的妹妹坐在厨房角落的一把椅子上,盯着碗里的玉米片,一片一片吸到嘴里抵碎。平常而又琐碎,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
带着悬疑的`朦胧面纱,作者伍绮诗一个关于家庭、性别、种族、移民、梦想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是一个由美籍华人父亲詹姆斯·李和美国母亲玛丽琳组成的家庭。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上有兄长,下有妹妹,莉迪亚却是家中最受宠的一个。母亲玛丽琳梦想着进入医学院,却因为和詹姆斯交往的过程中怀孕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家庭主妇。可这一直是才华横溢玛丽琳心中的遗憾。在莉迪亚小时候掉进湖里的那个夏天,玛丽琳离家出走了,去继续她进入医学院的梦想。父亲詹姆斯一度崩溃,甚至在儿子内斯谈及谈文学梦想的时候狠狠给了他一巴掌。莉迪亚和哥哥内斯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母亲回来。
与此同时,在外孤身学习的玛丽琳因为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和丈夫最终又回归了家庭。而莉迪亚的悲剧也就此开始,莉迪亚为了母亲可以一直留在家庭中事事遵从母亲的意愿,迷失了自我的初衷,母亲玛丽琳因为与医学院失之交臂,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莉迪亚身上,希望女儿可以替自己完成梦想。而父亲詹姆斯则希望女儿莉迪亚可以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社交强人”。这就迫使莉迪亚为了营造这种假象,每天不得不对着没有接通的电话谈天说地。
这部小说采用倒序双线并行,以莉迪亚的死亡为故事的起点,在揭开莉迪亚死因的过程中,穿插这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父亲詹姆斯因不是白人失去在哈佛任教的机会;母亲玛丽琳在家庭事业之间跨曙不定;哥哥内斯受到忽视,希望妹妹和自己一样考上大学离开家庭;隔壁的坏小子杰克随心所欲却是莉迪亚最希望成为的样子,自在的活。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值得细细品读。
这是我在15岁时读的一本书,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是莉迪亚一个人去湖里尝试一直也学。
不会的游泳,最终却溺毙身亡。那时的莉迪亚其实已经成为了真正的自己,她将学会游泳看作一种仪式——和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失去自我的莉迪亚告别。她甚至幻想了回到家后和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哥哥聊聊他的大学生活。投入湖水的莉迪亚获得了灵魂上的新生,可她的肉体却溺毙在了幽深的湖水中。这像极了在苦苦追寻自我的所有人,每一次鼓起勇气渴望改变、渴望获得新生,却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外界甚至家庭重新拖入泥沼之中这个故事属于被原生家庭羁绊的人,属于为了合群不得不屈转奉迎的人,也属于被框定被“为你好”三个字所楷的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愤世嫉俗、不顾一切地去反抗所有劝速、所有教海。而是希望你我能够找到自我与世界相融洽的一个平衡点。
莉迪亚曾和妹妹汉娜说:“不想笑,那就不要笑。”做自己永远不是逃避责任的托词,做自己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困苦交流。失意时,不妄自菲薄、限定自我;快意时,不忘记初衷、踯躅不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65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