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情感、情绪、人生体验等方面的感受和倾诉。3.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和技巧?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内容、作者观点或主题思想进行个人感悟与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信息、理解作者观点,同时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书籍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鹰之歌读后感篇一
英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里面的人物才是真正拥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英雄――小夜莺。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一个村庄。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我读到这儿,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可恶的德军要将一个好好的村庄毁灭成这个样子?难道不能和平相处吗?我咬牙切齿,异常疑惑,继续读下去。
村子里几乎没有了人,只有一个小男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穿了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拿着一块木头,不知道他在用小道、刀削些什么。一个中尉和士兵们叫来了哪个孩子,并询问了他一些问题: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人吗?”
“怎么会只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到是只有一个!”小男孩巧妙地回答了德军的问题,他想迷惑敌军而答非所问。
读到这儿,我“咯吱咯吱”笑了,觉得那小男孩真是太聪明了,德军的问题还可以这样回答啊!
o;与“杜鹃”的叫声对埋伏的游击队员们传递敌人的情况。使游击队员们将德军一网打尽。
我非常佩服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能遇事冷静处理的品质。在生活中,有时妈妈让我去请教某位老师,我却因害怕老师不理睬我或是说我的结论是错误的而久久在办公室门口徘徊。读了《夜莺之歌》这篇文章后,我应该多去向老师请教问题,别让我漏洞百出,自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与问题,不要担心自己是否有面子,学习就应该不懂就问,而且面对自己不理想的分数也要沉着冷静对待,并机智的改正自己的错误,永不再犯。
难道不是吗?
鹰之歌读后感篇二
在战争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了《夜莺之歌》这一课,我被里面的主人公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的精神所吸引,它就像一只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的夜莺,不畏艰险,努力前进。那婉转的夜莺的歌声,快活的蓝眼睛,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来到了苏联的废墟上,小夜莺为他们带路,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有游击队员的地方,一路上,小夜莺用各种鸟叫来为游击队员们通风报信,他在敌人毫不畏惧,用自己的天真来麻痹敌人,使游击队成功歼灭德军。
我佩服小夜莺那勇敢的精神。面对着那么多敌人,他临危不惧,仍像什么事也没有一样。但更重要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员传递着信号。要知道,如果被敌人发现,夜莺就没命了!然而,夜莺并没有害怕,而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希望敌人能早一点被消灭,希望他的国家早一点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呀!
我佩服小夜莺那机智的头脑,他用自己孩子似的独有的天真,麻痹了所有敌人,让他们放松警惕,轻而易举的把他们带到游击队埋伏的里,把他们全部歼灭。他身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就是为了更好地躲蔽,他的机智,使我们值得敬佩。
在那个时代,我们国家也有一群小英雄,他们是:雨来、王二小、海娃,张嘎等。他们在战争中让自己更坚强,面对敌人,他们临危不惧。我们的国家也是经过英雄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和平新中国,给我们一个好的环境。让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前进,振兴中华!
鹰之歌读后感篇三
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
以前骑自行车都是一种潮流,大街上成群成片的自行车队,大多都是永久、凤凰和飞鸽。这些都是些“潮牌子”。买的人也多,款式也差不多,颜色更是相似。上百号人放在一起,根本分不出个谁谁谁,到处是黑压压的一片,偶尔还会有几辆蓝色黄色的车子,车主大多是有钱有势的,可能是因为太招摇的原因,经常会遭到拦车的情况,不是拦车的人要找他麻烦,就是嫉妒他,还有的直接借来玩一圈。更有些妇女因为青年“飙车”跟在后面大骂。
小时候我也有一辆自行车,一开始还是崭新的苹果色四轮车,后来磕得只剩下两个轮子,只能晃晃悠悠的学起双轮自行车。那时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偷偷的骑着父亲的车子出去玩,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作者起一次骑车是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他看了橱窗前的海报,还去市场溜了一圈,不是说过中国人多,骑自行车的就不会少,但车子都长得差不多,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压根儿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车,这可急了,最后还是挨个试的。
到了七十年代末,一种常州产的金狮牌自行车涌入了市场,新的自行车出现了,因为买金狮需要购车卷,这便又掀起了购车潮流。但作者的父亲就是迷永久和凤凰。
过了些日子,他还是买了第三辆自行车,是给自己的儿子买的,也就是作者。买是怕他考不上大学上班用,可他考上了大学又不在本地上班,只好托运过去。看着严密的防护设备,就一定是父母的精心制作。一辆自行车也承载着父母浓郁的爱,最后车子用了没几年却叫别人给偷了,作者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买了一辆新车。
自行车的高贵岁月仍在继续,只不过却少见了以前的老牌子,曾经也看到过一对爷孙俩骑着自行车赶路,老的骑的是辆凤凰,小的骑的是当时潮流前线的捷安特。老凤凰对捷安特说:“你走慢一点,想行过去!”捷安特对老凤凰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时代在变化,以飞一般的速度前进,不光是自行车,好多东西都会变,但都会成为经典,过去旧显得尤其珍贵。
鹰之歌读后感篇四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国的长江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它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中华大地。第一段写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和宏伟博大。长江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用她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还体会出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的思想。长江成为孕育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流域历史悠久,景观纷呈,资源丰富,让母亲河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责任。保护母亲河,保护她的植被生态,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应尽义务。
课文第二自然段讲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长江用她那纯洁的清流灌溉着国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从祖国的西部向东部奔去,真是源远流长,拥有母亲般的宽广胸怀。
长江,我爱你!
鹰之歌读后感篇五
这个暑假,阿姨在网上帮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便是《自行车之歌》,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狗刨式游泳》这篇文章特别感兴趣,读完后感触颇多。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我四年级的暑假期间,我学过几个星期的素描,但我到最后不想学了,开始我并没有那么觉得,我认为能画画就已经很开心了,可十几天过去了之后……那天,我正在素描室画一个苹果,可我画到一半就放下了笔,到了晚上我和妈妈说,我不想学了,妈妈问我为什么,我回答:妈妈我去学画画是因为我喜欢画画,在我画画的时候我会很开心,可这一阵子我发现,老师让我们画瓶子,我们就画瓶子,老师让我们画圆形,我们就画圆形,可我并不想画老师说的这些,我想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被束缚,我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老师让我画什么我就画什么,所以我不想学了,妈妈居然欣然同意了,我真的好开心啊。从此以后我自己在空余时间就沉浸在自己喜欢的画画之中,无忧无虑。
从这篇文章和我的亲身经历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要去刻意的,去听别人的摆布,自己玩的开心,做得开心就可以了,做真实的自我是最幸福的。
鹰之歌读后感篇六
“我们小时候……”书中的这句话也是我爸爸妈妈的口头禅,总是爱和我说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他们小时候的梦想,小时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今,他们小时候就像一本珍贵的老照片向我们讲述了他们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
现在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只需要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不假思索地拍下你想要的图片,然后轻轻一点,就把那些自己不需要不好看的图片豪爽地丢进垃圾文档里,我们的记忆在泛滥,在掉价。现在我们在听着爸爸妈妈的叙述了解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童年故事,可是等到几十年以后我们的孩子想要了解我们的时代,有着五颜六色的影像图片,不用再瞪着老照片发呆了,只需要筛选记忆就行。其实,精湛的文本是胜过图片的,这样你就可以知道照片后的故事。
苏童在这本书里说过:“在漫长的童年时代里,我不记得童年、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玩具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奢饰品,物质缺乏的时代是需要无数的期待,但是清贫和孤寂却不等于心灵贫乏和空虚,不等于没有情趣。在那个时代,大自然却能提供给孩子们很多玩耍的场所和玩物。女孩子们坐在大树底下玩过家家,男孩子们呢,则在树林里一顿乱跑,有时也在河水里捉鱼,好不快活,他们尽情的体验着自己所拥有的快乐与无忧无虑,他们非常的自由,这些快乐赛过现在的孩子们抱着芭比娃娃玩过家家。难怪毕飞宇曾说过:“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这个暑假,感谢有这本书陪伴着我,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父母们的童年生活。现在,每当听到父母的那句“我们小时候……”,我就会大声地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
童年印象,洁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鹰之歌读后感篇七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在那个**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能让人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鱼~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合上已经读完的《青春之歌》,夜色已浓,我却依然了无睡意,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那轰轰烈烈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那为了民众幸福而不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热血青年、那“挺住,咬牙挺住!共产党都是这样的!”如野草般强劲地坚持、那一面让有志青年有着坚定信仰的永远飘扬的党旗……一个个场景、一句句话语、一幅幅画面,如窗外布满繁星的夜空在我的脑海中热烈而清晰地不断地延展,让我回味,引我感慨,促我反思。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苦心创作多年、历经坎坷才得以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别开生面以女性知识分子林道静为主人公,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描写了她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旋律:一是苦闷彷徨阶段,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水远山长处处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只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等的启发教育下,学习马列主义先进思想并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决裂,跳出了个人的天地,融入集体,走上了革命征程。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严酷的革命风雨中,经历了战友被杀、叛徒出卖、两次入狱、严刑逼供等以后终于成熟起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我们现在也正逢青春年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承载着祖国的希望。然而,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们中的一些人精神相对匮乏,甚至存在信仰危机、精神危机等问题。我也曾有过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的一些想法,当我读完这部红色经典后,书中包含的厚重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民族气韵,主人翁对信仰的勇敢、坚强、坚定,让我为之震撼,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在这个时代培养诚实、顽强、乐观品质和正义感、责任心的重要性。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我相信,在党旗的引领下,也应有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最壮美的青春!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迎来她9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回首往昔,在我们遭受外国人的欺凌时,祖国一次又一次地从危险困境中走出来,因为祖国心中有我们,有人民!祖国用伟岸身躯来保护我们,我们也要回报于祖国:永远爱你,保卫你。
鹰之歌读后感篇八
《鹰之歌》写于1895年,它描写了在战斗中受伤的雄鹰和在峡谷里苟活的蛇两个有象征意义的对立形象,爱憎分明,语言优美,文字流畅。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展现在眼前,雄鹰即使受伤了,也要飞翔,把最后一滴血洒在天空,葬身大海又何妨?蛇躲在深山的窝里,过着安逸的生活,用它自己的话说是”又温暖,又滋润”。它哪里体会到勇敢而高傲的鹰,是追求自由,光明的化身呢。
蛇也想看看天空有什么,它不明白鹰为什么翅膀断了也要飞上天去送死。所以它爬到岩石上盘成一团,向空中跳去,象一条狭长的带子似的在太阳光下闪耀了一下,掉在地上,不过没摔死,它就觉得自己飞到天上去过了,空空的,有什么好,反而嘲笑鹰的愚蠢与狂妄。
按理说,这篇文字有点过时了,它反映革命青年和小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但鹰追求自由向往光明的精神永远都不过时。人活着,每天做同样的事,不积极进取,象蛇那样活一辈子有什么意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的精神比生命,爱情还宝贵。做个自由的人,做自己,是多么的洒脱,多么的令人神往,因为难,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文中的鹰应该是象征着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勇敢革命而牺牲的志士之魂,虽然被埋没在发动势力反扑之中,但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文中的蛇应该是象征那些对于革命抱以观望和一知半解的务实保全主义的假革命或不革命者。纵然认识到革命可能带来的光明,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怯弱之中,也缺乏对革命必将胜利的长远见识,与鹰的果敢产生强烈的对比。
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
鹰之歌读后感篇九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时,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还小不了解作者所向我们转递的情感。只是被书中那位名叫林道静的女性所吸引,她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者。
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已长大不少,开始对作者所写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也逐渐了解这本书的背景。故事的时间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18岁的林道静抗拒养母的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来到北戴河寻求亲人的帮助。在这里她碰到了北大学生余永泽,余永泽的爱情感动了林道静,使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回到北平后,在抗日烽火和爱国运动的感召下,激发了林道静的爱国热情。她接受了共产党人卢嘉川的启蒙,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与余永泽开始在政治道路上出现分歧。自私,平庸的余永泽一再阻拦林道静参加革命,并直接导致卢嘉川被捕牺牲。在惨痛的事实面前,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经历了各种磨难与考验,在林红、江华等共产党人的帮助和领导下,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历史上是否有林道静这个人物存在,我们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有千千万万像林道静这样的人------在民族危亡时,自觉地承担起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组织民众,不畏艰难和牺牲进行斗争。
这本1958年就出版的小说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或许已不被大多数青年所熟悉了解,但卢嘉川,江华,林红,林道静等共产党人的形象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茅盾也曾高度评价《青春之歌》,“告诉了读者,党的优秀儿女曾经怎样的忠心耿耿、艰辛斗争,为革命事业、为今天的我们广大人们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只要你拿起这本书,就一定会被里面的爱国热情所吸引,所感召。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方面要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德法兼修,用青春浇灌初心,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另一方面要勇于担当,同心同向,永葆先进性,用行动践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把党的期望放在心上,把民族希望背在身上,把历史使命担在肩上,用青春浇灌初心,用行动践行梦想。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生之歌》是杏林子送给母亲六十岁的生日礼物。书中一则则短小的诗歌,一篇篇看似寻常的生活故事,却包含着生命的意义。
《春》是其中一文,讲述了杏林子因长期卧病在床,足不出户。外面的世界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似乎也和她隔绝了。一日,弟妹冒雨为她送来了生日礼物----一枝含苞待放的玫瑰,让她感到“春”进了她的小屋。
当那缕花香,无限情意,青春洋溢的'笑脸漾满小屋时,足以驱赶残冬的寒意和杏林子内心的感伤。是的,春不再是以桃红柳绿为标志,不再是以万物复苏为象征,正如作者所说的:“爱在哪里,春天也在哪里。”
回想去年我们曾经学过的《巨人的花园》一文,最后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难道巨人仅仅明白了这点吗?不,巨人更多的是领悟到了爱,学会了分享。于是,他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在孩子们中间,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杏林子淡雅的写作风格,喜欢一篇篇短小可爱的故事,更喜欢杏林子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每每读完,掩卷而思,心中顿感温暖,如寒冬手捧暖炉,如黑夜的窗上映出的灯光,又如母亲温暖的怀抱,那是一碗碗心灵的鸡汤,给予我心灵的滋养,发人奋进。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一
《鹰之歌》是高尔基写的,()当时俄国正处在新旧思潮对抗的特殊时期,很多人都想通过革命反抗沙皇的残暴统治。高尔基敏锐地嗅到了国内政治思潮的涌动,用饱含激情的文字抒写出对革命者的颂歌――《鹰之歌》。文中的鹰不满足于现状,敢于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渴望战斗,是革命者的化身;与此同时,蛇却贪图安逸、怯于困难,是畏惧革命的代表。文章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蛇与鹰的生存方式展示出来,让人们明白,前者才是应该拥有的生存方式。
文章内容通过对话和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运用了极大的诗化语言,兼有环境描写,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外来民工,就像鹰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不安于现状,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做生活的强者,他们不但给自己创造了美好的未来,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由于他们不怕艰辛,拥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奋斗的精神,他们永远是生活的支柱和强者。然而像蛇一样的人依然存在,就像我们身边的富二代,他们贪图安逸,依赖父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鹰一样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与命运抗争,做生活的强者,而不能像蛇一样贪图安逸,怯于困难。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二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儿童,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不屈不饶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志愿者”,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
今天,我做完作业,闲着无聊便从书柜里拿出《青春之歌》这本书。《青春之歌》的许多情节令我感动,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近期,我读了杨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颇有感触,随笔记录下来。他描写了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林道静生活中的一息息波澜在我的心中翻滚着,久久不能平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这部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场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人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可能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阅读《青春之歌》,使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次洗礼,点燃了我的青春激情。在当代,我们年青一代虽无法像林道静那样去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但我们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古语云:“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三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初中部101班金潇逸。
萧萧秋雨飘洒在绿色的跑道上,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出新的乐章。
昔日,长长的跑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今日,就为这美好的一瞬,而历尽艰辛。昨日还是忐忑不安,今日的心早已热血沸腾,比赛因我而精彩!跑道因我而鲜艳!为了班级,我能行!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迈开你有力的步伐,摆开你雄健的双臂,像展翅的雄鹰,把热情倾洒在红红的运动场上。运动员们越战越勇,拼命飞奔,耳边的阵阵“加油”声已经远去,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坚持到终点!100米、200米……700米、800米,你竭力追赶,运动员们争先恐后,是青春的音符在跳动,是独特的个性在延续。虽然腿已像灌了铅,虽然手已摆不动,鼻里喘着粗气,但坚毅的眼神却牢牢地盯着终点……一脚踩着白线,然后便瘫倒下去。
运动员们,你们尽力了!不论成绩如何,你们都是英雄!你的辉煌已经在众人心中永存,你的魅力和风采在众人心中永驻!失败者,不要灰心,幸运和机遇时刻在等待着你;成功者,不要骄傲,你们比得过刘翔吗?向着下一个目标挺进吧!
又是一组运动员上来了,一只只鹰目视前方,等待着一声清脆的枪响!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四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静這么一位由知识分子锻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杨沫以其女性的视角,敏感、细腻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革命者的全过程,对于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具有人生启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林形象塑造规则化、样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作品的艺术性,使小说更趋向于主流意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教育读本。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林道静形象,曾经激励一代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主动靠拢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抵制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他们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到工厂农村去,到边疆矿山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曾有过沉湎于个人琐屑生活的缠绕,对理想感到渺茫的经历,她“像一只孤独的骆驼,背着沉重的负担,跋涉在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沙漠中”,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她终于看见绿洲。林道静形象的真实可信在于其有一个逐渐完美的过程。她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新人,这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中是过去没有的新形象。
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小说在女主人公林道静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细腻地记录了人物的前进轨迹,预示了作品人物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将会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长前后思想言行的对照中,启示人们,必须勇于否定和摒弃旧我,永不停歇地追求进步,树立崇高革命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才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的一种暗喻,正是小说塑造典型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形象的巨大意义。小说还较好地处理了作品主要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将加入党组织之后的林道静置身于群众运动之中,凸显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小说对林道静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绝后的成功。
欣赏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感触颇多,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
鹰之歌读后感篇十五
黄昏是美丽的。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岗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南方是远远的;南方的黄昏是美丽的。
有一轮红日沐浴着在大海之彼岸;有欢笑着的海水送着夕归的渔船。
南方,远远而美丽的!
南方是有着榕树的地方,榕树永远是垂着长须,如同一个老人安静地站立,在夕暮之中作着冗长的低语,而将千百年的过去都埋在幻想里了。
晚天是赤红的。公园如同一个废墟。鹰在赤红的天空之中盘旋,作出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地,清脆地。
鹰是我所爱的。它有着两个强健的翅膀。
鹰的歌声是嘹亮而清脆的,如同一个巨人的口在远天吹出了口哨。而当这口哨一响着的时候,我就忘却我的忧愁而感觉兴奋了。
我有过一个忧愁的故事。每一个年轻的人都会有一个忧愁的故事。
南方是有着太阳和热和火焰的地方。而且,那时,我比现在年轻。
那些年头!啊,那是热情的年头!我们之中,像我们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在那样的年代,谁不曾有过热情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生活!谁不曾愿意把生命当作一把柴薪,来加强这正在燃烧的火焰!有一团火焰给人们点燃了,那么美丽地发着光辉,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抛弃了一切其他的希望与幻想,而专一地投身到这火焰中来。
然而,希望,它有时比火星还容易熄灭。对于一个年轻人,只须一个刹那,一整个世界就会从光明变成了黑暗。
我们曾经说过:“在火焰之中锻炼着自己。”我们曾经感觉过一切旧的渣滓都会被铲除,而由废墟之中会生长出新的生命,而且相信这一切都是不久就会成就的。
然而,当火焰苦闷地窒息于潮湿的柴草,只有浓烟可以见到的时候,一刹那间,一整个世界就变成黑暗了。
我坐在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看着赤红的晚霞,听着嘹亮而清脆的鹰歌,然而我却如同一个没有路走的孩子,凄然地流下眼泪来了。
“一整个世界变成了黑暗;新的希望是一个艰难的生产。”
鹰在天空之中飞翔着了,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短促而悠远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我凝望着鹰,想从它的歌声里听出一个珍贵的消息。
“你凝望着鹰吗?”她问。
“是的,我望着鹰。”我回答。
她是我的同伴,我三年来的一个伴侣。
“鹰真好,”她沉思地说了,“你可爱鹰?”
“我爱鹰的。”
“鹰是可爱的。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飞。你知道鹰是怎样在黑夜里飞的吗?是像这样飞的,你瞧,”说着,她展开了两只修长的手臂,旋舞一般地飞着了,是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使她的脸面也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
我欢乐地笑了,而感觉了兴奋。
然而,有一次夜晚,这年轻的鹰飞了出去,就没有再看见她飞了回来。一个月以后,在一个黎明,我在那已经成了废墟的公园之中发现了她的被六个枪弹贯穿了的身体,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披散了毛发在那里躺着了。那正是她为我展开了手臂而热情地飞过的一块地方。
我忘却了忧愁,而变得在()黑暗里感觉兴奋了。
南方是遥远的,但我忆念着那南方的黄昏。
南方是有着鹰歌唱的地方,那嘹亮而清脆的歌声是会使我忘却忧愁而感觉兴奋的。
1934年12月。
丽尼作品_丽尼散文选李霁野散文选黎烈文散文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69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