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7:24:07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范文(15篇)
时间:2023-11-24 17:24:07     小编:飞雪

教案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接下来是一些获奖的教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二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成功之处。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

(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

(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

(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

(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

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五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六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七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八

上课前,我的心里并没有底,尽管这一课已是磨课数遍,但是心中仍有顾忌。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数学课,心想:自己的引导是否会到位;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我也深知孩子们的应答我根本是无法预料的,但我又特期待与孩子们的表现。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关注了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应用于生活和现实。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采用了探究研讨法,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没能很好地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准确的评价,特别是来自于同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九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 53厘米-3厘米= 7厘米+40厘米= 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认识古代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2)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厘米量

(1)判断:哪种量法正确?(2)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1、把物体放平,沿物体的直边来量,

2、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

3、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就读出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方法应用

1.当尺子不够长的时候怎么量?2.作业:画一条23厘米长的线段。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二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看课件做题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三

1、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2、 学生汇报。

3、 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 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厘米》。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 找一找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线:起点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篇十五

:测量时要有一定的标准。你知道在测量长度时经常用什么工具吗?对,用尺子,用尺子测量,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1、认识尺子: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呢?请你拿出来,仔细观察。

生答,交流。课件出示尺子:数字(都有哪些数字?最小的是几?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从0刻度开始)、刻度线(这些刻度线都一样长吗?哪一条最长?)、cm,cm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课题)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感知1厘米:

: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厘米,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课下请小朋友们找一找,与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4)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画下来?同学们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师演示画法。

(5)看到同学们学习的这么带劲,有位小朋友不服气了,说是要考考我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请看大屏幕!这是几厘米?这又是几厘米?让生指着说一说怎么数的。

2、老师的一扎有多长?实物投影。边量边讲解量的方法,(我在大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再在中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然后用尺子连接这两个点,画出了一条线段,这条线短的长度就是我一扎得长度。)那怎样来测量这条线短的长度呢?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点,看另一个点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看一看。生汇报测量方法。

4、想不想测量每天陪伴我们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本子等。

先估一估,再测量,同时把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看你估计的准确程度如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005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