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8:01:11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4 18:01:11 小编:紫衣梦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案中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一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二

三餐而反。(返)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四

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

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

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

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

(提示:凉、透、瘦)。

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愁,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头。

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多次写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因这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写相思瘦的诗句不胜枚举,大家能想起哪些?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温庭筠“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南空子》),王实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他们写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愁”是感情基调,词人在词中是通过这些体现的:

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

时间词: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

重点词:凉、透、瘦。

这也算是鉴赏诗词感情的一种方法。

通过感悟意象,解析关键词语对“愁”的助兴作用,我们把视野投放在整首词中,去感悟一个整体环境中,词人整体的“愁”。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但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许许多多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环境,这样特定的环境塑造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如此惹人怜惜。

(齐读)通过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醉花阴》。

六、探究赏析(讨论)。

你最喜欢《醉花阴》的哪一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钟时间。然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观点。加以评价。2个人。)。

预设:如果学生提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他赏析完后,教师补充:《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七、作业。

《醉花阴》塑造了一个在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词的内容改写成散文片段。

八、课堂小结。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_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第二课时。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_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六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20__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点拨。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二】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曲,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七

1.本单元专题是“中外古典名著”,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内容?(师生共同回顾,包括课外阅读的内容,目的是引导课内外结合,课内学方法,课外大量阅读实践。)。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

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归纳小说的故事情节。

2、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寓言、象征的艺术手法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阿拉伯民间传说《一千零一夜》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树下睡觉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人衔着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一个叫伊斯法汗的地方,于是他立即踏上旅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却被警察错抓,他讲述了整个来龙去脉后,队长哈哈大笑,也对他讲了自己的一个梦:在波斯一户人家后院的树下,有一眼喷泉,喷泉下埋着宝藏。说罢,释放了那个人。那个人回到家中,果然在自家后院的喷泉下找到了宝藏。

这个故事似乎跟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有某些相似之处。没错,《炼金术士》就是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这个故事。它的作者是巴西当代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保罗q戈埃罗。

下面我们就正式走入小说的世界,看看小说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在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的身上发生了哪些关于梦想的事情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关于寻宝的梦(做梦),他对此感到十分迷惑,为了寻求答案他曾求助于吉卜赛老妇人,希望她能为自己解释一下这个梦境(解梦),那个吉卜赛老妇人告诉圣地亚哥必须到埃及金字塔那里去,但她不知道怎么样到达埃及。对于圣地亚哥来说,埃及是一个未知的旅程,他感到非常失望,决定以后再也不把梦当一回事了(弃梦)。就在他即将与梦想擦肩而过的时候,撒冷之王麦基洗德却现身点醒了他,并指引他努力去将梦想变为现实(促梦)。于是,圣地亚哥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当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梦境所在的地方,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财宝的位置时,却在徒劳地挖掘后遭到了一伙劫财难民的打劫,圣地亚哥的梦想破灭了(破梦)。然而事情又一次出现转机,当他为保全性命被迫说出梦境的秘密时,却意外地从一个不肯相信自己梦中圣谕的难民口中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原来财富不在远方,就在圣地亚哥出生的国度里。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圆梦)。

做梦--解梦--弃梦--促梦--寻梦--破梦--圆梦。

(三)主题探究。

那么小说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要反映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炼金术士》的作者保罗q戈埃罗曾经说过“每一次寻梦都以创始者的运气开始,又总以对征服者的考验结束。”“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实现自己的天命是人们唯一的义务。”

1、探究一:什么是“天命”?哪些力量帮圣地亚哥实现梦想?

明确:“天命”就是一个总梦想去实现的事情。

吉普赛老妇人解梦――“你必须到埃及金字塔那里去”,鼓励圣地亚哥去寻求梦中的宝藏。

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生活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天命必须战胜否定梦想的力量。

明确:卖爆米花的小贩(以经济实力为借口无限期的拖延自己寻求梦想的时间),意在鼓励圣地亚哥应该向梦想出发,一旦下定决心就勇敢地创造条件去实现自己梦想,才不会后悔。

寻找绿宝石的矿工(努力了999999次,却在最后放弃)为了告诉圣地亚哥只要永不放弃,就会实现梦想,在追求到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放弃就不会失败。

明确:吉普赛老妇人要求得到圣地亚哥找到的财宝的十分之一;。

撒冷之王麦基洗德要求得到圣地亚哥羊群的十分之一。

吉普赛老妇人――把梦想变成现实,是要付出代价的。

撒冷之王麦基洗德――不要预支未到手的东西,追寻梦想必会付出代价,增强其追寻梦想的信念。

2、探究二:圣地亚哥在寻梦途中受到了哪些检测?

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他终于领悟到财宝埋藏的地方。

3、探究三:文章的结局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特点:陡转,出人意料。

表达效果:与中间的步步铺垫不同,小说的结尾显得出人意料。好象《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已经历尽众多劫难取得真经,佛祖却算得他们还欠一难,怕这经取得容易了,又将他们降下云端,再经考验。上帝也一样没有让圣地亚哥在金字塔下直接挖到宝藏,非但如此,圣地亚哥还被一群难民暴打并洗劫一空,但他却从一个不肯相信自己天命的难民口中知道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富有意味的是,原来圣地亚哥长途跋涉、九死一生寻找的财富就在他自己的国家西班牙。但如果他没有向着梦想出发过,他的一生就注定了只能是那个普通的牧羊人。小说运用结局的陡转,为主题添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笔闪光点,让小说的这里意味更加浓厚。

4、探究四:结合文章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可结合自身的弱点)在下面空格处填上一句话使其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并陈述理由:

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认为,_______。

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而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一个万分艰难的过程,会经受种种考验,需要勇气、热情、执著、智慧。

(四)主题的形成。

1、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段来形成小说的主题的?

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主题的寓言性。

(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要求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往往是对比喻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它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

2、小说中都有哪些象征呢?

(寓言――一种文学样式,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达了抽象的哲理,往往含有讽喻或劝诫之意。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一般具有象征的意义,其深层含义需要读者自己思考体会。)。

(五)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侧重通过事件来表现主题的小说。主人公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在寻梦的过程中成长。它启示人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而实现梦想的过程是一个万分艰难的过程,会经受种种考验,需要勇气、热情、执著、智慧。

(六)哪些语言蕴含深刻哲理,你需要理解上的帮助,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语言难点示例:

(1)“如果每天都变得一模一样,那是因为人们不再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但只要太阳穿越天空,人们的生活中就总会出现美好的东西。”

(2)“我们只是担心失去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还是我们的土地。但是,当我们领悟到我们生命的进程和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是由同一只手所写时,这种担心就会消失。”

(3)“一个人越是接近梦想,天命就越加变成他生存的理由。”

(4)“幸福的秘密在于欣赏世界上所有的奇观异景,同时永远不要忘记汤勺里的两滴油。”

(5)“因为地球上有一个真理,当你真心梦想着什么的时候,你最终一定会成功。”

(6)“要注意那个让你流泪的地方,那是我的所在之处,也是你的财宝的所在之处。”

(7)“爱将永远不会让一个人逃离自己的天命。”

(8)“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里建一座金字塔。”

(七)拓展题:

从下面几则名言中选出你感悟最深的一句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塞拉。

4、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补充资料:作者简介。

保罗・戈埃罗近年来名声鹊起,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他1947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少年时期就立志写作,但母亲告诉他,在巴西想靠写作谋生是不可能的。为此,家人甚至几次把他送进疯人院。由于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郁郁寡欢的戈埃罗从大学退学,一度像嬉皮士一样四处流浪,热衷于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回到巴西后,他为摇滚乐歌星写过歌词,做过记者,办过杂志,甚至被当时统治着巴西的右派军人逮捕过,至到38岁才开始写书。

1987年,保罗・戈埃罗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纪实性作品《朝圣》。随后又陆续出版了《炼金术士》(又译《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韦罗尼卡决定去死》《十一分钟》等。戈埃罗的创作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意、德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绍文字称:“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将该书推荐为“青少年最佳读物”。法国文化部部长将保罗・戈埃罗称为“数百万读者心中的炼金术士”。

文学界对该小说的评价。

(1)“这是一部激发灵感的奇妙作品,令人心旷神怡。这个寓言故事包含精神追求和人生之谜,是令人激赏的敏锐与灵魂深层力量的美妙结合”。

(2)“这是一部最温柔最优雅的故事,是书籍中最难的的珍宝。那些在生命的旅程中真诚地追寻自己使命的人,一定会被此书拨动心灵深处的心弦。”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学生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课文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

有一篇短篇小说,备受伟大导师列宁的喜爱赞赏,他在逝世的前两天,还让他的夫人给他朗读这篇小说,从中汲取战胜病魔的力量。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霜冷长河》中建议一位对前途感到渺茫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不妨读一读这篇小说,它就是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2、背景介绍。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热爱生命》讲述的就是这个“淘金热”中的一个故事。

3、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二、圈点勾画,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朋友的背叛、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三、圈点批注,赏析语言。

示例: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的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指名朗读,思考: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学生集体朗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四、小组讨论,互相质疑。

1、作者用连个名字也没有的“他”来称呼主人公有什么含义?“狼”又有什么寓意?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他”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说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怎样看待文中的“金沙”与“病狼”?

这是一种矛盾,他去的目的是为了那袋金沙,但归路的目的却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于身处逆境,这时他最大的热望是能“活下来”。为了生存与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现在金沙的取舍决定着生命能否延续。比尔的命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先倒一半,再全部放弃的描写,体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终生命高于一切,他选择了保存生命,舍弃金沙。作家的高明之处正是以“狼”和“金沙”这两个物象来反衬人对生命的热爱!

五、品味课文,感悟人生。

1、提问:“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2、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2、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求生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二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本课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

释题:

(“兰亭集/序”,因为书下注释告诉我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题目是指兰亭诗集的序言。这种为诗集而作的序,我们并不陌生,《滕王阁序》也属于这类。)。

背景知识:

大家可能对“修禊诗会”很感兴趣,那么什么是“修禊”呢?。

(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所谓“修”可理解为“举行”。“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详的礼俗之事。

在兰亭的这次修禊诗会,采用了一种传统的宴饮风俗,就是“流觞曲水”。所谓“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酒宴游戏,“觞”指酒杯,字面上理解就是“流动的酒杯,曲折的水道”,给大家看老师的照片,看书下注释。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击鼓传花”,但却风雅而有趣。)。

检查预习:

古人尚且如此风雅,我们也风雅一回。今天我在这里想用“流觞曲水”的方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我手中有一杯酒,大家的手就是水道,这杯酒就在你们手中流动,在课件上我会打出问题,能回答出问题的同学就不用把酒杯往下传了,可以饮了这杯酒,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不难,但也怕大家过于谦让,所以传到第四个人必须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游目骋怀信可乐也趣舍万殊。

若合一契一死生齐彭殇。

2、翻译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分析课文:

齐读第一节,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这次兰亭盛会的感受。

作者不仅是乐,而且是感慨“信”可乐也。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让作者“乐”在其中,。请从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环境、气候、作者兴致等角度,说说兰亭盛会为什么能让作者深感快乐。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生机盎然。

地点:会稽山阴——山的北面,阴凉。

人群:群贤毕至——优秀人才。

环境:山、林、竹、水——山清水秀,

气候:天朗气清——宜人。

兴致:既有天地万物的审美,又有对宇宙的思考的理趣。

所以有视听享受,又有对生命的思考,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但是快乐并不长久,当厌倦,当情随事迁之时,快乐满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快乐消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大家读第二节后半部分,概括一下。

(人的情感变化迅速、生命短暂有限——真正的感慨)。

作者用一个字表达他对生命短暂的感受——痛,让人觉得悲痛。

(人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或者对死亡的`恐惧在快乐得意时产生,在中外历史上都不是偶然现象:

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

(正是因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让人痛苦,只有热爱生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才会关注珍惜生命。)。

6、消极的是当时“一死生、齐彭殇”的环境,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7、在消极环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该怎么翻译?这哪里是古人云,分明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翻译:死和生一样,也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他自己也这样践行的。死和活都要有价值,他的书法“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潇洒而灵秀,充满生命力,正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努力。)。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古文观止》)。

(痛在生命短暂,痛在消极的环境)。

8、像王羲之这样看重生命价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说“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应该有知音之感,为何会“临文嗟悼”呢?读第三节前半部分。

(“固”,大家本来应该知道的,却被抛弃。我们看前人,会为他们感到遗憾,后人看我们也会感到遗憾。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写下作序的原因,“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将他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人类普遍的局限性。)。

9、第二节的感情“痛”与第三节的“悲”,两个字能否调换?

(“痛”:自身对生命短暂的悲痛。

“悲”:由己及人,对一代代人都留有遗憾的可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10、齐读配乐。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五

生:分总关系。

生: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

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

学生集体背诵。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

生: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

生: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

生: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

生: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

生: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学生写,6分钟)。

师:请同学们先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

生: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生: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

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六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小学而大遗。

3、今之众人。

4、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其出人也远矣。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乎。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学于余。

4、于其身也。

5、不拘于时。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择师而教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句读之不知。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而耻学于师。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三、句。

(一)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不拘于时,学于余。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师不必贤于弟子。

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二)语句翻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八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设计篇十九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113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