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说课稿(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8:04:14
水墨画说课稿(优质19篇)
时间:2023-11-24 18:04:14 小编:飞雪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果。总结应该具备简洁明了的结构,清晰地表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关联性。希望以下这些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祝大家写作顺利。

水墨画说课稿篇一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2课时。

第一课时。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水墨画说课稿篇二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水墨画说课稿篇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是一篇儿童诗,是一篇阅读课文,说实话我本不想这样上这节课,由于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儿童诗。但这不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主要的是学生很喜欢儿童诗,在还没有学到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还喜欢这一课,我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这样的文章语言多美啊,还有这不是画,但是读了之后大脑就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还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也想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小诗。

我想生本教学不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吗?但是我也知道要想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没有一篇阅读的课文好上。特别是生本教学的这样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我今天这节课也是尝试着来上的,所以肯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的地方,诚恳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与批评与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水墨画说课稿篇四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水墨画说课稿篇五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

生:滑板车、积木、游泳……。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

(四)品读课文。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

(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

(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

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3.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溪边》。

水墨画说课稿篇六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水墨画说课稿篇七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水墨画说课稿篇八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水墨画说课稿篇九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2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溪边。

林中。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一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二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赏析:第一节,读水浒的孩子是那样专注,作者通过车辆喧闹,广播声,毫然不知时间已悄悄过去,突出了孩子的专注,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节,利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

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第三节,把孩子们比做鸭群,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

整首诗摄取儿童生活的画面,表现了儿童童年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画树木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树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课中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的表现力,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画出树木的最美姿态,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情况: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且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水墨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意境之美了解不多,也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准备:

毛笔(狼毫、羊毫)、墨汁、各类宣纸或毛边纸等、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毛笔、调色盘、洗笔桶、毛毡、抹布、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并学会用合适的笔墨表现树木。完成一副以树为题材且有水墨韵味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讨论、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水墨的眼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的粗线细线、浓墨淡墨、枯笔湿笔来画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水墨的独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画出树木的姿态和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一、笔墨热身。

1.ppt课件出示:“墨点、墨线和墨块”玩一玩。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并展示笔墨效果较丰富的作业。

注意:教师选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笔墨异同。根据不同的学情,也可提出行笔中锋、侧锋的问题。

3.ppt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置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墨点、墨线和墨块,说说怎样画的?

水()【多、少】。

墨()【多、少】。

笔()【干、湿】。

注意:本环节可以根据学情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导入环节,如果学情基础较好的学校,本环节采用出示笔墨作业展示提问,复习笔墨基本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尝试练习(笔墨小挑战)。

1.ppt课件出示:

树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枝、干、根、叶。)。

你能用这些“笔墨”画一棵树吗?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这张作业满意吗?说说理由。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注意:教师有意识选择典型作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学生自评互评,引发思考。教师根据生成,抓住重点,适时启发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2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笔墨练习,复习水墨基本笔墨。熟悉学情。第二个练习,尝试水墨画工具画树,并引导启发学生,表现好水墨画树,必须要通过良好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二环节:揭题。

想一想:

1.ppt课件出示:【树完整图片】——【水墨画树图片】(动画演示)。

2.揭示课题“水墨画树”,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局部图片——完整图片——水墨画树的动态演示,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培养良好细致的观察方法。

3.提问:掌握【树的结构】和【笔墨技法】,要画出生动的水墨树,还需要什么?

【板书图示】:水墨(如何)画(好)树?(水墨眼光)。

4.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注意:本环节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硬件设施和不同的学情,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多观察现实树木图片,同时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尝试作业,直观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三环节:新授。

1.观察比较:ppt课件出示【图1】。

《古树》任伯年(1840~1896)。

出示问题:

用一个词来表述欣赏这幅画的感受。

画家分别用了哪些笔墨来表现树的各个部分?

师生互动讨论,简介画家,教师板书。

2.出示:【图1】和【图2】师生互动,对比欣赏,发现笔墨之美。

【图1】韵味【图2】逼真。

设置问题:

比一比相同(相似之处)?

比一比不同之处?

【图1】和【图2】给人感受?

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图1】和【图2】的直观比对,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家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的眼光和表现方法来画水墨画树。

三、走进博物馆、儿童美术馆。

单幅欣赏。

1.ppt课件:出示各类大师以及学生作品,逐个欣赏。

设置问题:

枝干、树叶、树皮用什么笔墨?

树皮的纹理怎样表现?

2.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师生互动。

对比欣赏。

3.出示【图3】和【图4】,欣赏比较,并回答问题。

【图3】《大树》傅抱石【图4】《水墨树》黄宾虹。

设置问题:

【图3】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水墨淋漓—茂密)。

【图4】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枯笔勾勒—苍劲)。

4.学生并思考,回答问题。

5.师生互动,简介画家。

6.教师小结:同样是画树,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呈现不同的树最美的姿态。枯笔勾勒可以画出树的苍劲,水墨淋漓可以画出树的茂密。

注意:本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简介,也可根据学情,布置学生课件了解各个画家的简单生平,上课时请同学互相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层层递进,体验、探寻画家面对树木如何取舍,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树。通过系列作品(大师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观察、比较,学会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树木。

探寻古画:

1.ppt课件出示【图5】及其简介,学生欣赏,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5】壁画魏晋这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仔细描绘树木的绘画原迹!

2.说一说这幅画表现的古树有何特点?

四、教师示范。

注意:教师示范时,一定要关注和学生互动交流,关注生成。

五、互动讨论。

1.学生观察讨论,评一评老师的画,有建议吗?

注意:根据学情,还可鼓励学生帮老师修改,关注构图、树干的质感(皴法),树枝的穿插等。

2.教师小结小窍门,并板书。

ppt课件出示:

小窍门:

(1)先从主干或大枝条画起,再添加小枝条和树叶,这样更容易表现。

(2)细线勾画枝干、树叶,再染上淡墨和色彩,会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3.想一想:两棵树如何表现?

4.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或演示。

注意:本环节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示范,既可以在学生作品上进行添加,也可以根据情况多示范些树干的画法。教师通过设置观察、比较、示范、互动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探寻表现树木的笔墨技法。并在演示环节,解决笔墨技法中较难的部分,教学时,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及其师生之间互动,灵活教学。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四

说教材:

《故乡的“水墨画”》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1单元。

第1。

课。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拟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媒体出示多幅菱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因此,本环节,我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故乡风景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通过比较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运用正确、简练的语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和积累优美的词语。本课的作业,我设计为如下;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2、找出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各位评委老师,本堂课我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处于轻松、积极、愉快地氛围之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画树木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树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课中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的表现力,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画出树木的最美姿态,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情况: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且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水墨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意境之美了解不多,也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准备:

毛笔(狼毫、羊毫)、墨汁、各类宣纸或毛边纸等、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毛笔、调色盘、洗笔桶、毛毡、抹布、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并学会用合适的笔墨表现树木。完成一副以树为题材且有水墨韵味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讨论、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水墨的眼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的粗线细线、浓墨淡墨、枯笔湿笔来画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水墨的独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画出树木的姿态和精神。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

一、笔墨热身。

1.ppt课件出示:“墨点、墨线和墨块”玩一玩。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并展示笔墨效果较丰富的作业。

注意:教师选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笔墨异同。根据不同的学情,也可提出行笔中锋、侧锋的问题。

3.ppt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置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墨点、墨线和墨块,说说怎样画的?

水()【多、少】。

墨()【多、少】。

笔()【干、湿】。

注意:本环节可以根据学情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导入环节,如果学情基础较好的学校,本环节采用出示笔墨作业展示提问,复习笔墨基本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尝试练习(笔墨小挑战)。

1.ppt课件出示:

树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枝、干、根、叶。)。

你能用这些“笔墨”画一棵树吗?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这张作业满意吗?说说理由。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注意:教师有意识选择典型作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学生自评互评,引发思考。教师根据生成,抓住重点,适时启发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2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笔墨练习,复习水墨基本笔墨。熟悉学情。第二个练习,尝试水墨画工具画树,并引导启发学生,表现好水墨画树,必须要通过良好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二环节:揭题。

想一想:

1.ppt课件出示:【树完整图片】——【水墨画树图片】(动画演示)。

2.揭示课题“水墨画树”,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局部图片——完整图片——水墨画树的动态演示,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培养良好细致的观察方法。

3.提问:掌握【树的结构】和【笔墨技法】,要画出生动的水墨树,还需要什么?

【板书图示】:水墨(如何)画(好)树?(水墨眼光)。

4.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注意:本环节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硬件设施和不同的学情,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多观察现实树木图片,同时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尝试作业,直观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三环节:新授。

1.观察比较:ppt课件出示【图1】。

《古树》任伯年(1840~1896)。

出示问题:

用一个词来表述欣赏这幅画的感受。

画家分别用了哪些笔墨来表现树的各个部分?

师生互动讨论,简介画家,教师板书。

2.出示:【图1】和【图2】师生互动,对比欣赏,发现笔墨之美。

【图1】韵味【图2】逼真。

设置问题:

比一比相同(相似之处)?

比一比不同之处?

【图1】和【图2】给人感受?

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图1】和【图2】的直观比对,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家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的眼光和表现方法来画水墨画树。

三、走进博物馆、儿童美术馆。

单幅欣赏。

1.ppt课件:出示各类大师以及学生作品,逐个欣赏。

设置问题:

枝干、树叶、树皮用什么笔墨?

树皮的纹理怎样表现?

2.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师生互动。

对比欣赏。

3.出示【图3】和【图4】,欣赏比较,并回答问题。

【图3】《大树》傅抱石【图4】《水墨树》黄宾虹。

设置问题:

【图3】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水墨淋漓—茂密)。

【图4】用了什么笔墨?有什么感觉?(枯笔勾勒—苍劲)。

4.学生并思考,回答问题。

5.师生互动,简介画家。

6.教师小结:同样是画树,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呈现不同的树最美的姿态。枯笔勾勒可以画出树的苍劲,水墨淋漓可以画出树的茂密。

注意:本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简介,也可根据学情,布置学生课件了解各个画家的简单生平,上课时请同学互相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层层递进,体验、探寻画家面对树木如何取舍,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树。通过系列作品(大师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观察、比较,学会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树木。

探寻古画:

1.ppt课件出示【图5】及其简介,学生欣赏,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5】壁画魏晋这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仔细描绘树木的绘画原迹!

2.说一说这幅画表现的古树有何特点?

四、教师示范。

注意:教师示范时,一定要关注和学生互动交流,关注生成。

五、互动讨论。

1.学生观察讨论,评一评老师的画,有建议吗?

注意:根据学情,还可鼓励学生帮老师修改,关注构图、树干的质感(皴法),树枝的穿插等。

2.教师小结小窍门,并板书。

ppt课件出示:

小窍门:

(1)先从主干或大枝条画起,再添加小枝条和树叶,这样更容易表现。

(2)细线勾画枝干、树叶,再染上淡墨和色彩,会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3.想一想:两棵树如何表现?

4.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或演示。

注意:本环节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示范,既可以在学生作品上进行添加,也可以根据情况多示范些树干的画法。教师通过设置观察、比较、示范、互动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探寻表现树木的笔墨技法。并在演示环节,解决笔墨技法中较难的部分,教学时,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及其师生之间互动,灵活教学。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六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

故乡。

过去―――现在―――未来。

豆腐西施杨二嫂。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水生(廿年前的“闰土”)。

迅哥儿“我”

宏儿(当年的“迅哥儿”)。

期望―――失望―――希望。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活动,水墨画螃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孩子情况分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这节活动。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接触太少。这节水墨画螃蟹是大班上册的一节艺术活动,在《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绘画时,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所以我设计这节水墨画活动。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逐渐将强,幼儿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目标主要有三个:

初步了解水墨画及作画时所需要的工具。

能用正确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特征。

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并能大胆作画。

因为这节活动所涉及的毛笔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正确执笔姿势及基本的运笔方法。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用正确姿势通过不同的运笔及墨得浓淡表现螃蟹的特征。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水墨画,我准备了水墨画,蜡笔画的幻灯片,(旧报纸,墨汁,毛笔,国画颜料,调色盘,宣纸)人手一份,真螃蟹若干、小围裙。

本节活动我所用的教法有:引导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幼儿通过用:讨论交流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来学习本节活动。

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先出示第一组蜡笔画的幻灯片,请小朋友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再出示国画的幻灯片,请幼儿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把两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观察。

老师通过提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这几幅画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什么不一样的?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请幼儿分组进行讨论。

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这种画叫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画出的。

出示国画工具幻灯片,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工具,请几名幼儿说出观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及用法。

再找几个小朋友补充说明。

老师介绍工具名称及用途(出示幻灯片)。

宣纸(纸薄,吸水性强)国画颜料(种类少,不易掉色)调色盘(将墨汁或颜料挤到里面,方便绘画)毛笔(介绍到毛笔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它,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毛笔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毛笔的用法,然后让幼儿观看图片)。墨汁,清水及水桶(涮笔)。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绘画工具,尝试着练习毛笔的执笔姿势,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国画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绘画工具,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这些工具的用法,来为小朋友画一幅画,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可爱的小伙伴吧。

出示螃蟹,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再找另外的小朋友来补充或纠正,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八只爪,两只螯,还有两只小眼睛。

老师与幼儿模仿螃蟹的走路姿势,横着走。

教师边讲解便范画。

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我们的小伙伴,螃蟹,现在老师来画一画。

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把宣纸放在报纸上(防止墨汁渗透弄脏桌子)将少量墨汁倒入调色盘中(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将墨汁溅出),拿起毛笔,用笔尖蘸少量墨汁(提醒幼儿正确的执笔姿势,蘸墨汁时不要蘸太多,蘸完后再调色盘上抹一抹,防止墨太多,弄脏宣纸)然后在宣纸上画出螃蟹的身体(提醒幼儿注意把握螃蟹的特征及身体比例)。为了让孩子更明显的观察墨得浓淡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老师已经画好了螃蟹的身体,现在要画螃蟹的大螯还有眼睛,可是老师觉得这墨太浓了画出来不好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像个办法,让墨变得淡一些?通过幼儿讨论说出使墨变淡的方法,并请幼儿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边总结边示范,将水滴入墨中。(提醒幼儿水要适量,仔细观察滴入水后墨的变化)再请几名幼儿试一试。调好淡墨后用淡墨画出螃蟹的螯,用浓墨画出螃蟹的眼睛和爪尖(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螃蟹画的浓、淡墨的变化)。

老师画好后,将画放在一边晾干(提醒幼儿要小心,墨汁还没有干,纸还很湿,一定要轻拿)。

小朋友,刚才看了老师作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你们肯定会比老师画的好。

1、请一名幼儿总结老师刚才作画的步骤及画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先请一名幼儿进行试画,让其他幼儿注意观看这名幼儿在作画时存在什么问题并提醒自己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幼儿画完以后,老师就幼儿绘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让幼儿先在旧报纸上练练笔,体会墨的浓淡变化,笔尖,侧锋,中锋画出的效果。

5、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的添画其它景物小朋友,咱们已经画好了螃蟹,可是刚才螃蟹和我说,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而且他的家不漂亮,那咱们怎么来帮助他引导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环境及其好朋友,鼓励幼儿尝试用国画颜料来添画其它景物。

1、将幼儿作品贴于展板,让幼儿互相欣赏,相互交流画完画后的感受,请几名幼儿讲评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2、老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咱们不仅了解了水墨画,知道了水墨画的绘画工具,而且还用这些工具画出了这么棒的一副螃蟹图,真是了不起,以后经过小朋友的练习,肯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请家长帮忙搜集关于国画的其它资料和图片。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xx县的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活动,水墨画螃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孩子情况分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这节活动。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接触太少。这节水墨画螃蟹是大班上册的一节艺术活动,在《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绘画时,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所以我设计这节水墨画活动。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逐渐将强,幼儿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目标主要有三个:

初步了解水墨画及作画时所需要的工具,能用正确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特征,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并能大胆作画。

因为这节活动所涉及的毛笔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正确执笔姿势及基本的运笔方法。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用正确姿势通过不同的运笔及墨得浓淡表现螃蟹的特征。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水墨画,我准备了水墨画,蜡笔画的幻灯片,(旧报纸,墨汁,毛笔,国画颜料,调色盘,宣纸)人手一份,真螃蟹若干、小围裙。

本节活动我所用的教法有:引导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幼儿通过用:讨论交流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来学习本节活动。

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幻灯片图片,引出课题。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先出示第一组蜡笔画的幻灯片,请小朋友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再出示国画的幻灯片,请幼儿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把两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观察。

老师通过提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这几幅画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什么不一样的?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请幼儿分组进行讨论。

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这种画叫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画出的。

第二个环节:出示并介绍国画材料。

出示国画工具幻灯片,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工具,请几名幼儿说出观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及用法。

再找几个小朋友补充说明。

老师介绍工具名称及用途(出示幻灯片)。

宣纸(纸薄,吸水性强)国画颜料(种类少,不易掉色)调色盘(将墨汁或颜料挤到里面,方便绘画)毛笔(介绍到毛笔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它,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毛笔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毛笔的用法,然后让幼儿观看图片)。墨汁,清水及水桶(涮笔)。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绘画工具,尝试着练习毛笔的.执笔姿势,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第三个环节:出示螃蟹,教师范画。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国画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绘画工具,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这些工具的用法,来为小朋友画一幅画,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可爱的小伙伴吧。

出示螃蟹,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再找另外的小朋友来补充或纠正,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八只爪,两只螯,还有两只小眼睛。

老师与幼儿模仿螃蟹的走路姿势,横着走。

教师边讲解便范画。

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我们的小伙伴,螃蟹,现在老师来画一画。

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把宣纸放在报纸上(防止墨汁渗透弄脏桌子)将少量墨汁倒入调色盘中(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将墨汁溅出),拿起毛笔,用笔尖蘸少量墨汁(提醒幼儿正确的执笔姿势,蘸墨汁时不要蘸太多,蘸完后再调色盘上抹一抹,防止墨太多,弄脏宣纸)然后在宣纸上画出螃蟹的身体(提醒幼儿注意把握螃蟹的特征及身体比例)。为了让孩子更明显的观察墨得浓淡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老师已经画好了螃蟹的身体,现在要画螃蟹的大螯还有眼睛,可是老师觉得这墨太浓了画出来不好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像个办法,让墨变得淡一些?通过幼儿讨论说出使墨变淡的方法,并请幼儿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边总结边示范,将水滴入墨中。(提醒幼儿水要适量,仔细观察滴入水后墨的变化)再请几名幼儿试一试。调好淡墨后用淡墨画出螃蟹的螯,用浓墨画出螃蟹的眼睛和爪尖(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螃蟹画的浓、淡墨的变化)。

老师画好后,将画放在一边晾干(提醒幼儿要小心,墨汁还没有干,纸还很湿,一定要轻拿)。

第四个环节:幼儿自由作画。

小朋友,刚才看了老师作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你们肯定会比老师画的好。

1、请一名幼儿总结老师刚才作画的步骤及画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先请一名幼儿进行试画,让其他幼儿注意观看这名幼儿在作画时存在什么问题并提醒自己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幼儿画完以后,老师就幼儿绘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让幼儿先在旧报纸上练练笔,体会墨的浓淡变化,笔尖,侧锋,中锋画出的效果。

5、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的添画其它景物小朋友,咱们已经画好了螃蟹,可是刚才螃蟹和我说,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而且他的家不漂亮,那咱们怎么来帮助他引导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环境及其好朋友,鼓励幼儿尝试用国画颜料来添画其它景物。

第五个环节:活动结束,欣赏交流。

1、将幼儿作品贴于展板,让幼儿互相欣赏,相互交流画完画后的感受,请几名幼儿讲评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2、老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咱们不仅了解了水墨画,知道了水墨画的绘画工具,而且还用这些工具画出了这么棒的一副螃蟹图,真是了不起,以后经过小朋友的练习,肯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第六个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请家长帮忙搜集关于国画的其它资料和图片。

我说课的内容就这些,我设计的这节大班水墨画螃蟹的活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水墨画说课稿篇十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活动,水墨画螃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孩子情况分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这节活动。

一、说教材。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接触太少。这节水墨画螃蟹是大班上册的一节艺术活动,在《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绘画时,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所以我设计这节水墨画活动。

1、分析孩子现状。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逐渐将强,幼儿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2、说活动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目标主要有三个:

初步了解水墨画及作画时所需要的工具。

能用正确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特征。

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并能大胆作画。

二、说活动重难点。

因为这节活动所涉及的毛笔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正确执笔姿势及基本的运笔方法。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用正确姿势通过不同的运笔及墨得浓淡表现螃蟹的特征。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水墨画,我准备了水墨画,蜡笔画的幻灯片,(旧报纸,墨汁,毛笔,国画颜料,调色盘,宣纸)人手一份,真螃蟹若干、小围裙。

四、说教学法。

本节活动我所用的教法有:引导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幼儿通过用:讨论交流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来学习本节活动。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幻灯片图片,引出课题。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先出示第一组蜡笔画的幻灯片,请小朋友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再出示国画的幻灯片,请幼儿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把两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观察。

老师通过提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这几幅画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什么不一样的?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请幼儿分组进行讨论。

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这种画叫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画出的。

第二个环节:出示并介绍国画材料。

出示国画工具幻灯片,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工具,请几名幼儿说出观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及用法。

再找几个小朋友补充说明。

老师介绍工具名称及用途(出示幻灯片)。

宣纸(纸薄,吸水性强)国画颜料(种类少,不易掉色)调色盘(将墨汁或颜料挤到里面,方便绘画)毛笔(介绍到毛笔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它,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毛笔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毛笔的用法,然后让幼儿观看图片)。墨汁,清水及水桶(涮笔)。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绘画工具,尝试着练习毛笔的执笔姿势,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第三个环节:出示螃蟹,教师范画。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国画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绘画工具,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这些工具的用法,来为小朋友画一幅画,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可爱的小伙伴吧。

出示螃蟹,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再找另外的小朋友来补充或纠正,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八只爪,两只螯,还有两只小眼睛。

老师与幼儿模仿螃蟹的走路姿势,横着走。

教师边讲解便范画。

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我们的小伙伴,螃蟹,现在老师来画一画。

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把宣纸放在报纸上(防止墨汁渗透弄脏桌子)将少量墨汁倒入调色盘中(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将墨汁溅出),拿起毛笔,用笔尖蘸少量墨汁(提醒幼儿正确的执笔姿势,蘸墨汁时不要蘸太多,蘸完后再调色盘上抹一抹,防止墨太多,弄脏宣纸)然后在宣纸上画出螃蟹的身体(提醒幼儿注意把握螃蟹的特征及身体比例)。为了让孩子更明显的观察墨得浓淡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老师已经画好了螃蟹的身体,现在要画螃蟹的大螯还有眼睛,可是老师觉得这墨太浓了画出来不好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像个办法,让墨变得淡一些?通过幼儿讨论说出使墨变淡的方法,并请幼儿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边总结边示范,将水滴入墨中。(提醒幼儿水要适量,仔细观察滴入水后墨的变化)再请几名幼儿试一试。调好淡墨后用淡墨画出螃蟹的螯,用浓墨画出螃蟹的眼睛和爪尖(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螃蟹画的浓、淡墨的变化)。

老师画好后,将画放在一边晾干(提醒幼儿要小心,墨汁还没有干,纸还很湿,一定要轻拿)。

第四个环节:幼儿自由作画。

小朋友,刚才看了老师作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你们肯定会比老师画的好。

1、请一名幼儿总结老师刚才作画的步骤及画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先请一名幼儿进行试画,让其他幼儿注意观看这名幼儿在作画时存在什么问题并提醒自己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幼儿画完以后,老师就幼儿绘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让幼儿先在旧报纸上练练笔,体会墨的浓淡变化,笔尖,侧锋,中锋画出的效果。

5、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的添画其它景物小朋友,咱们已经画好了螃蟹,可是刚才螃蟹和我说,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而且他的家不漂亮,那咱们怎么来帮助他引导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环境及其好朋友,鼓励幼儿尝试用国画颜料来添画其它景物。

第五个环节:活动结束,欣赏交流。

1、将幼儿作品贴于展板,让幼儿互相欣赏,相互交流画完画后的感受,请几名幼儿讲评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2、老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咱们不仅了解了水墨画,知道了水墨画的绘画工具,而且还用这些工具画出了这么棒的一副螃蟹图,真是了不起,以后经过小朋友的练习,肯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第六个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请家长帮忙搜集关于国画的其它资料和图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122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