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情感表达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灵感。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一
3、评价汉武帝。
【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和难点】。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新课学习:
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
象。
师:汉朝的建立者与继任者们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吗?
生:不能。
师:在这种情况下,富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二)休养生息富国梦——文景之治。
师:我们大致归纳一下汉初的统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2.轻徭薄赋,3.重视农业,4.提倡节俭,5.以德化民。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休养生息。师:汉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汉武帝的带领下,继续追求强国梦。
(三)文治武功强国梦——汉武一统。
师:在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汉武帝重点解决了2个忧患。
1、政治,诸侯国问题。
师:简单介绍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发展,提供材料给学生分析,汉武帝时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师:视频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
活动:学生肢解手中的诸侯国,感受推恩令的作用。
师:推恩令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却无法高枕无忧。
2、思想,思想不统一。
回顾:秦朝的焚书坑儒。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解释政策,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推广儒学。
生:建立太学。
回顾一下这一篇章的内容:
师: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就应该以史为鉴。
生:小组讨论。
师: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所在,这才是繁荣兴盛之所在,这才是和谐发展之所在。
师: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汉代实现国富民强,但这种繁华却没有长久的持。
续下去??
(四)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刻——东汉统治。
三张图片介绍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灭亡。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评论家:
师:评价汉武帝,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予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在圆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拼搏,勇于改变!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改变我们的拼搏和奋斗。因为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二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释疑,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出示汉文帝、汉景帝图片及简介)。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图片和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文帝霸。
问: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成由俭败由奢。
过度: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为后来西汉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出示汉武帝图片及简介。
问: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汉武帝雄才大略,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问:什么是大一统?
小结: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陵
生:1、雄才大略,重视选拔人才,善用人才;2、先建侯国,削弱他们的势力,再削侯国。)。
师:解决了王国问题,却招来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指责,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他又是如何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师:这样,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小结:客观上:“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主观上: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才。
学生自学。
本课小结。
“文景之治”
“推恩令”,削。
汉武帝的大一统弱王国势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最后以一首韩磊的《最后的倾诉》(百度音乐)结束本课。
对于本课的学习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初一新生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没有充分掌握,所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帮助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老师加以点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利用了图片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重点突破: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教学难点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
同学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文景之治。
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把这些措施用关键词把它找出来。
我们从“汉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他宠爱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帏帐上不许绣花。”这些文字更能体会出当时统治者的朴素与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出示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除同学们讲的之外,汉初的社会问题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具备了哪些条件?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在面临两大社会问题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国。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四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释疑,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出示汉文帝、汉景帝图片及简介)。
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图片和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文帝霸。
问: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成由俭败由奢。
过度: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为后来西汉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出示汉武帝图片及简介。
问: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汉武帝雄才大略,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问:什么是大一统?
小结: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
陵
生:1、雄才大略,重视选拔人才,善用人才;2、先建侯国,削弱他们的势力,再削侯国。)。
师:解决了王国问题,却招来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指责,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他又是如何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师:这样,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拓展延伸】。
汉武帝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小结:客观上:“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主观上: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才。
三、东汉的统治。
学生自学。
本课小结。
“文景之治”
“推恩令”,削。
汉武帝的大一统弱王国势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最后以一首韩磊的《最后的倾诉》(百度音乐)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学习我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初一新生对于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没有充分掌握,所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帮助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老师加以点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利用了图片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文景之治。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学生概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补充介绍)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阅读归纳)汉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1、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补充介绍)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3、以德化民约法省禁。
(补充介绍)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缇萦救父);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小结过渡)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结合书本介绍由于国内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粮食/串钱的绳子),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思考)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结合小字部分介绍:董仲舒/下马陵、主父偃、卫青)。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评价)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历史小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完小品,我想请大家思考回答几个问题)。
(思考)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3、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课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4、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课件展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说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本课小结(课件展示)大一统的的形成过程:原因、措施、意义。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六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将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视频导入法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汉天子》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1.汉朝的建立者是谁?2.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究竟有哪些贡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大一统的汉朝》。由此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景之治。
在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期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表格的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在直观清晰的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会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并回答:“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预设学生能得出“年轻有为,知人善用”。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时间,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概括出汉武帝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总结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会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老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给出答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点拨。
在讲解推恩令时,我会展示它实施的示意图,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已经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学生轻松地理解学习。
第三部分:东汉的统治。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对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请学生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并自主发表对东汉灭亡的看法。通过观点的分享,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作业:汉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两汉的经济发展如何?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了列提纲的板书形式,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七
课题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宋艳红单位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
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
手段多媒体课件。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
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汉武大帝》的主题歌——《最后的倾诉》。
一、文景之治。
1、西汉初期的经济形势及原因。
2、主要措施:
轻徭薄赋。
重视农业。
奖励农桑。
提倡节俭。
以德化民。
播放歌曲。
提问: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出示歌曲中对汉武帝评价的三句话。
解释“大一统”: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投影:“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设疑:(1)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2)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假如你是汉初的皇帝,该怎么办?
提问:(1)汉文帝、汉景帝恢复、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2)文帝景帝的这些措施使西汉出现了什么局面?
投影出示图片汉文帝霸陵与秦始皇陵。
设疑:相对两幅图片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认真倾听、观看。
回答:汉武帝。
感悟。
理解。
阅读。
分析投影的史资料。
回答(经济萧条,到处是荒凉的景象。)。
找出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
畅所欲言。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归纳文帝、景帝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
回答:文景之治。
观察图片,对比分析。
启发:成由俭,败由奢。
结论:为汉朝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这首气势恢弘的歌曲来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了解史实。(论从史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1、原因:
(1)客观:
文景之治。
—物质基础。
(2)主观: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1)政治上: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主父偃)。
(2)军事上。
北击匈奴。
(卫青、
(3)思想上: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过渡: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历史的天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汉武帝。
介绍诸侯国问题的由来。
播放视频:《汉武大帝》诸侯谋反片段。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八
3、评价汉武帝。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
象。
师:汉朝的建立者与继任者们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吗?
生:不能。
师:在这种情况下,富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二)休养生息富国梦——文景之治。
师:我们大致归纳一下汉初的统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2.轻徭薄赋,3.重视农业,4.提倡节俭,5.以德化民。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休养生息。师:汉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汉武帝的带领下,继续追求强国梦。
(三)文治武功强国梦——汉武一统。
师:在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汉武帝重点解决了2个忧患。
1、政治,诸侯国问题。
师:简单介绍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发展,提供材料给学生分析,汉武帝时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师:视频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
活动:学生肢解手中的诸侯国,感受推恩令的作用。
师:推恩令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却无法高枕无忧。
2、思想,思想不统一。
回顾:秦朝的焚书坑儒。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解释政策,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推广儒学。
生:建立太学。
回顾一下这一篇章的内容:
师: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就应该以史为鉴。
生:小组讨论。
师: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所在,这才是繁荣兴盛之所在,这才是和谐发展之所在。
师: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汉代实现国富民强,但这种繁华却没有长久的持。
续下去??
(四)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刻——东汉统治。
三张图片介绍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灭亡。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评论家:
师:评价汉武帝,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予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就是千古一帝——汉武帝!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在圆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拼搏,勇于改变!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改变我们的拼搏和奋斗。因为你们才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九
首先,吴老师以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建立西汉的设问进行导入。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尤其是在经历了期中考试之后,可以让学生从之前的复习状态转入学习新课的状态中。
其次,吴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并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她给出《汉书》中西汉初年经济形势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出西汉初年经济荒凉、萧条的状况。进而再分析这些景象如何产生的原因。接着,要求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西汉初年恢复经济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此引出文景之治。并强调文景之治是第一个盛世局面。
再次,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汉武帝的.大一统。先提问学生汉武帝可以实现大一统的条件?通过讨论得出是文景之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以及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阅读书本,找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措施。在学生自行归纳的前提基础上,教师再针对与每一项内容做具体的讲解。其中,在讲推恩令时,吴老师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用长方形切割的办法,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推恩令相比于之前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不同,通过图形也能很直观的表现出推恩令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它的作用。这是我认为本节课最精彩的一个地方。吴老师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她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新课时,还帮助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同样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概括,让学生形成一个前后知识对比的思路。吴老师特别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拿出来进行比较,从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两者思想方面内容的认识。
最后,简要介绍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的史实,并利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两大特点,这也是导致东汉最终灭亡的原因。
整节课总体而言,逻辑通顺,提问层层深入,师生互动良好,是一堂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我从中获益很多。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
[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真想用一个小游戏来测测大家。(小蜜峰游戏)抓住他人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十年二十年后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被抓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一定是善于合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好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做的。
[新课学习]。
自读文本梳理知识。
1.文景之治。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
(2)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均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注重发展;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
a客观:汉初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
b主观:汉武帝。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a政治上:接爱的建议,实行。
b思想上:接受的建议,实行。
c文化上:在兴办,大力推行教育。
(3)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
深层探究合作交流。
1.西汉初社会状况怎样?汉高祖、文帝景帝又是如何亲力亲为的?
2.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3.唇枪舌战:话说秦始皇和汉武帝!
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学习汉朝,我们还得从秦朝说起。有人说秦始皇是迎祥祈福的阿拉丁神灯,却有一位老人泪水汪汪地说他是充满邪恶的潘多拉魔盒。(播放相关视频)看过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一组展示:分析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西汉初该是什么样的状况?汉初的几代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二组展示:汉初经济萧条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三组表演:汉武帝发现主父偃董仲舒卫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呢?(四组图解:推恩令)。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也给汉武帝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五组表演;诸子百家觐见儒家胜出)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六组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一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历史线索,衔接楷体文字。
由于东汉的统治是楷体部分,我在教学设计时仅仅一带而过,光武中兴通过设计学习目标任务,掌握的较好,但是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和外戚专权对学生来说太抽象,幻灯片漫画宦官和外戚专权没有很好利用,展示“宦官和外戚专权”文字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和空间,导致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不理解东汉的灭亡是宦官和外戚专权。也只理解汉朝的兴,没理解汉朝的衰。今后历史的术语教学在备课时要引起重视,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课堂的生成性。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目标。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度做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
2、关注每一位学生。
今后简单的提问机会留给边缘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历史课。加强对边缘学生的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历史课堂。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依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自学本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把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标记下来,以便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解答。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教师巡回检查,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1、 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
(这是两个题目就,基本囊裹了本课的知识,我们探究上有很好的知识结构,可以充分利用)。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都做了圈点勾划,很好。下面,就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桌间讨论交流。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释疑,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师:知识结构中的知识要点,哪个同学还有自学和讨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看你们谁能答得又快又准。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
(教师投放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并展示交流,明确答案。)。
(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汉高祖和文景二帝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等等;结果社会稳定,国家富裕,粮食丰收。)。
(师:汉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为汉朝鼎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就在这时登上了皇位)。
(1、雄才大略,重视选拔人才,善用人才;2、先建侯国,削弱他们的势力,再削侯国。)。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第四环节【展示交流深入探究】。
(教师投放史料,引导学生依据史料,结合课本所学,解决问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殘,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于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3、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其的一致吗?为什么?
(师:秦皇汉武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们雄才大略,勇于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灵魂。比如: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成功的收回香港和澳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五环节[自我归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可自绘知识结构图。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1、(教师投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畅所欲言。)。
图片: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
香港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人才,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由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
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
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穿越剧的情景,引导学
生学习并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的本来面貌,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学法指导:1、通过模仿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通过出示三段史料,指导学生如何从史料中获取信息3、通过出示系统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整合知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2分钟)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
【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学习目标展示(1分钟)
设计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利用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导入。情景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情绪高涨。
第二板块:飞抵西汉
1、文景之治(10分钟)
先从西汉初年的景象入手,联系旧知识分析原因,然后我设计的过渡语是: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我们搭上时间飞船继续走吧!来到景帝时期。与六十年后富足的景象相比较指导学生去探求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秦始皇陵和汉文帝作对比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做打破了教材的原来的安排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探求新知识,积极性较高,乘坐飞船因此顺理成章。
2、大一统的措施(本版块需要15分钟)
设计目的:我采取“朝堂议事”的策略(为汉武帝出谋划策),比将现成的措施答案告诉学生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这个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住这一教学重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由法家、道家、儒家这些学派模仿进谏的场景。通过各学派展示自己的观点。继而选出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儒家主张。
第三板块:活动探究(本版块5分钟)
我设计的是:评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与过。让学生展开讨论
第四版块:回归现在
小结(2分钟)
以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为线索进行小结,还要呼应导入,将小结内容变成飞船密码,回到教室。
设计目的:这样既做到了与前面的穿越遥相呼应。又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且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
结语:让我们在汉武大帝的主题曲中再次去感受他所创造的辉煌盛世吧!
第五版块:
课堂达标(2分钟)
我采用的是学习检测上的题目,尽量照顾大多数同学,因此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既节约时间又巩固了知识。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言,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点,培养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三、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xx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部分见"相关资料"和"媒体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例如关于重视人才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关于"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补充强调: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后来,汉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夺侯"等,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把"推恩令"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比较,进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关于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教师可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提问此项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顾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学生学会类比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综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并逐条列出来,既作为板书,又可作为本目小结。
三、西汉的衰亡东汉的建立和结束。
本目内容虽为小字,但建议教师配合媒体资料的图片简单讲解。
例如:介绍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败,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1、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2)三十税一。(3)精兵简政。(4)废除苛法。(5)整顿吏治。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3、黄巾大起义。
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起义前张角提出了预言,下面来看“黄巾军预言”,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引导学生分析“苍天”、“黄天”“天下大吉”分别代表什么?简单介绍甲子的含义指184年。)从预言上反映出起义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是有准备的起义。184年,张角领导农民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部队镇压起义军。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七
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思考:(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老师精讲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1、知识建构: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客观原因: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汉武帝大一统 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措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五)完成同步训练。
(六)预习14课。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备课 。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课 。
学 习 过 程 二次备课 。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西汉建立的时间、谁建立的、都城?
1、汉朝又称两汉,指___和___.
3.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4.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____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5、秦始皇采纳 的建议实行 。
6.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_________的为主要教材。
8.公元___年,______建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______.
9.列举两汉时期两个著名的清明政治时期.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本节课涉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措施,以后还有经济上、军事上)。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十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
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
生:对比汉文帝和秦始皇在位时的统治及二者所修建的陵墓的差异。
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见附录资料三)生:依据史料对文景之治做出评价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4分钟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师:ppt展示汉武帝相关资料(见附录资料四)。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钟措施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归纳总结学生答案,通过ppt具体资料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表现(见附录资料五),通过主父偃“推恩令”图示展示及讲解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解决(见附录资料六)。
师:通过ppt展示资料,让学生认识思想问题的表现。
师:归纳小结。
师:补充说明。
生:小组讨论:汉武帝继位之处面临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问题的认识。
生:通过角色扮演扮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
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汉武帝的文化措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9分钟意义。
师:补充说明意义。
构建该目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重点,难点3分钟三、东汉的统治光武中兴。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师:ppt展示图片,组织学生看图说史。
生:思考并作答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光武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1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