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03:14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热门16篇)
时间:2023-11-24 20:03:14 小编:文轩

总结能帮助我们回顾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为以后的行动提供借鉴。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总结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一

优秀作文推荐: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是什么美食让我写出这个题目呢?那当然是我爱吃的可乐鸡翅了!

可乐鸡翅是一些大餐厅的“常客”。当然,可乐鸡翅也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妈妈中午说:“等一会儿,我做可乐鸡翅给你吃。”我高兴极了。妈妈告诉我,做可乐鸡翅要先把鸡翅用盐腌好。妈妈怕我不懂,叫我跟她进厨房。于是,我就跟着妈妈进厨房了。妈妈边做边说:“我们再下一些酱油在鸡翅上,用手把配料与鸡翅搅匀,放入锅内。用铲子翻炒几分钟后,放入一杯可乐,再用铲子把鸡翅和可乐不停翻炒。过了大约10分钟,等鸡翅变成橙黄色后,便可以上桌了。”

可乐鸡翅终于做好了。可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能吃。于是,我就用我的鼻子闻了闻可乐鸡翅的香味。那时我的样子,真像一只在帮助警长找犯人的警犬。妈妈看到我这样子,无奈地说:“你这只馋猫,想吃你就吃一个吧!”我赶紧吃起来。哇!真好吃啊!一入口,可乐的味道已经布满了整个空腔;再咬一咬,鸡肉的鲜味喷薄而出,鸡肉白白嫩嫩,可乐酸酸甜甜,简直就是完美。

可乐鸡翅在我的舌尖上舞蹈,我也不介意。因为它太好吃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二

“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央牵头制作,历经数年的拍摄才完成,每一帧画面都是匠心独运,予观看完之后,感慨颇多。前思后想,追寻千般,仍然心中惆怅,无非念念难忘之情——乡愁,这种千丝万缕的感情,细腻而又强大,已经以一种种美食的形式锻造进了我们的血脉,难舍难分了。

灵与肉的碰撞,调料与环境的融合,天时与地利的携手,镌刻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美食颂歌,在滔滔历史长河中波光闪动,璨若明珠。它们中最多的,还是家常菜。对的,那些深深镌刻进所有人骨子里的.,并不是三月鲈鱼美、金丝血燕窝、中东鱼子酱之类的稀世珍品,心底里温暖的、呼唤的、带着温度的,永远定格在了家人做的饭菜上。

我外出之时,若肚子不服气,小家子般的拒绝接受异地的口味,我也无奈,只得清粥度日。每每夜晚来临,我想起的,回味的,怀念的,确是家里的饭菜。行程中的美食或许不少,行程中的风景或许不少,但那份心里的悸动却仍然留在了家中的饭菜上。游子思归心不灭。若非经历,倒是真的不知道游子的那份乡愁,全部寄托在的,是舌尖上的味道。

或许我们漂泊江海,或许我们四散分离,或许我们背井离乡,但是,那不忘的,永远是骨子里的记忆——关于食物的记忆!

红炉耀耀,烟火袅袅,锅灶边的身影,依稀模糊的背影在睡梦中浮现了无数次,空气都是甜蜜的味道,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制作糖油粑粑。粘稠的红糖附着在金黄的油炸粑粑上,勾勒了一圈一圈的年轮,母亲给我做了一辈子的糖油粑粑,现在她老了,制作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是那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在那个小小的火炉上,舅母制作过血浆莲花鸭,舅公制作过甜酒汤圆,伯父制作过辣椒炒肉,伯母制作过百合排骨。黝黑的灶台承载了太多的年岁,早已磨损不堪,但是,身在异乡,这份蛰伏已久的童年滋味却又翻涌起来,无止无休。

再后来,就是自家的滋味了。自己开灶做饭,自己研究食谱,自己将上一辈的滋味传承改善。身在异乡,我想起的是家人是否按时吃饭,饭菜是否可口,注没注意不能吃太饱。我想起的是早春给他们做的杜鹃花汤,立夏煮的薄荷茶,秋收做的糖醋排骨,冬至做的蛋卷腊肉。舌尖上的家常味,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无法磨灭,无法忘记,即使我们远在天边,我们需要的,仍旧是一碗有温度的,投入了感情的家常菜。

年年月月的时间积累下来的中国家常滋味,撩动者一位位游子飘荡的乡愁,只需一口,那蹁跹的家的味道,便胜过人间无数,朋友,有时间,多和家人做些菜。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三

大西南绥江人的春天,不是眼睛先看到,而是舌尖先感受到。

立春过去半月,绥江大小山峦环抱的山坡沟洼,依旧静穆沉寂。远山墨?灰黑的背阴,残留几挂正在消融的冰凌,田野里空旷寂寥,没有一丝春暖迹痕,冬的严寒依然执拗。

春风一天天拂过,正月一完,连着十余天的朗照渐渐有了倦容,早春的薄阴悄悄然化了冻,若有若无洒落下牛毛细雨,向阳的山洼河滩热闹起来。三五成群的娃娃女人们,提着竹篮背着竹篓弯腰俯身,专心致志探首寻觅,欢声笑语余音回荡,那是采捡粑粑草的人们。孩子们一边采捡一边唱着儿歌:“粑粑草,做粑粑,粑粑做好哄娃娃......”粑粑草多生长在向阳坡洼,生长时间短又挑剔水分温度,因而每年采捡时间稍瞬即过。立春过后第二个月,刚脱去臃肿冬装的人们无不抓紧闲暇时刻,邀朋唤友带上工具干粮,齐齐奔向春意渐醇的河滩山坡。

经过一冬蓄养,早先干燥蜷曲、枯败萎靡的粑粑草,在春雨滋润下,似乎一夜间变的水灵嫩俏。鹅黄叶片随着气候逐日渐暖继而青翠,披着一身粉绒绒的纱缕,春风里摇摆。于暖洋洋的七色春光中,析出喜人光彩……不知什么时候“哒”的一声,蹦出一簇簇金色小花。这时候,是采捡的最好时机。女人们小心翼翼捡起一株放在手心,看着那颤巍巍的娇弱模样,不由心生怜爱。这略带泥土味的清香,让所嗅之人清幽绕鼻、心脑俱爽,尚未食用已然满心欢喜。

淘洗净的粑粑草,挤去汁水,置金沙石所制石舀里,捣成糊状加入糯米粉、米粉及糖,反复揉捏,成拳头大小球状,上笼蒸熟。食用时拍成圆饼入油锅,煎得两面焦脆,随风四溢的香味立时让人馋涎欲滴!而等候在旁、忍耐已久的娃娃们早已是,挤着吵着拥在油锅边,想要第一个得食。油亮焦脆的草粑粑,忍着烫轻轻咬开一口,一缕淡淡的清香随即在唇齿间弥散,甜脆中夹带糯软的口感不由人食欲大开,欲罢不能。每一次吃这草粑粑,哪一个不是吃得饱嗝连声,可眼睛的余光还停留在油锅里,在给其他人留着的那份上,上下溜梭。

除粑粑草外,春天的味道还蕴含在鲜嫩的土洋参里。

西南绥江的早春,举目眺望了无生机,尚残余铁一般的冷硬,但性急的娃娃和女人们,硬是从阳坡洼新绿萌动的斜坡上、树林中,未耕种的田地里,把春天搜寻了出来。一株株呈环状生长的土洋参,长圆形翠叶簇拥着纤细身子、顶端亮着四五星鲜红小果的主茎,在午时肆意铺洒的万道金线里,用它妖媚的艳丽,蛊惑采挖人的眼和心。于是,她们的脸因喜悦而显得红润,心情进而欢快。采挖的双手须臾,变蹁跹蝴蝶,于草丛中左右翻飞。

采回的土洋参,在开水里略焯三五秒,控干,搁菜油炝辣椒姜末,入蘑菇精和盐,即成一盘佳肴,鲜嫩辣爽。或做一锅刀削面,把洗净的土洋参下到锅里,成就一锅主食,色味俱佳。端一碗漂着土洋参的面片,不忙进口,任清香撩动诱惑、满腔生津之际,轻嚼面片再就汤……顿时,这纯粹干净的鲜味,让每一位食客迷醉,在大自然的无私馈赠里。

西南绥江的春天,每年此刻,跳跃在人们的舌尖!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四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着无聊,于是便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逛街。那个同学说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错,我们便相约去西施故里,品尝臭豆腐。

我们来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摊前。哇!这里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做的臭豆腐技术真娴熟!摊主把没炸过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腾的油锅中冒出阵阵香气,香气入鼻勾起一种想吃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口水快溜出来了。摊主把臭豆腐捞起来,沥干了上面的油,这时臭豆腐更诱人了被炸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滴着油,在一股臭气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气。摊主将臭豆腐涂上特质调料酱,甜中带咸,脆中带软,入口很有嚼劲,我喜欢这种重口味。

咸、辣、臭,这就是我对臭豆腐的评价。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五

你猜猜现在我在哪儿?我呀,正在去面积77·536平方米的味全品牌体验馆的路上。体验馆坐落于美丽的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小记者坐着大巴,一路上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味全品牌体验馆。

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们,味全品牌体验馆在台湾已经成立60多年了,而且,全国各地的味全体验馆都有20条生产线。好厉害呀!接下来,我们又知道,原来牛奶中的三大明星是:酸奶,活性乳酸菌,无调整鲜奶。

终于,我们要乘“热气球”电梯去“天空”参观啦!太高兴喽!

到达“天空”,我好奇地望来望去,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将奶液加热,杀死细菌。原来,牛奶挤出来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呀!我一下子羞红了脸。

活动结束了,我不可思议地想到:时间过得真快啊!以后好想当一个品尝师。谁让味全牛奶这么好喝呢!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六

前几天路过街上的小摊,在不远处我便闻到了一股烤板栗的香味,板栗的味道从烤箱里面溢出,依旧是那么熟悉、温馨。来到摊位前,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摊位上烤好的板栗,金灿灿的,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板栗,那一粒粒深褐色的板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吃的,嘴馋的我就常常惦记着外婆家的板栗。舌尖上的板栗,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是一年秋季,正值这个周末有空,我去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一年四季,我也去不了外婆家几次,去看望她老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路上我还在脑海中想象着外婆家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院子里的那株板栗树。那段美好光阴,是爱的见证。

来到外婆家门前,我打量了一眼,一段时间没来了,眼前的景象还是那么熟悉、温馨。我推开虚掩的门扉,走进院子,喊了一声,外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外婆看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可亲。

一晃眼,我长大了,而那个极其疼爱我的外婆却老了,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留下无情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我,在时光洪流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外婆来到院子里迎接,连忙招呼我去正堂坐下,转身便去端来茶水、拿些瓜果。望着外婆的背影,不禁有些心酸,那一刻,我多想时光能够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

从小到大,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我一直是外婆最疼爱的孩子。外婆去集市总是会带上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出门前我答应跟着外婆一起走去集市,可是走到中途我就说脚酸,走不动了。外婆见状,蹲下身来,欣然背着我去集市上。到了集市,外婆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或者是想买的。那个时候,我一味向外婆索取,不懂得这深沉的爱。

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外婆的点滴情景,我不禁出神了,还是外婆端来瓜果把我思绪打断。回想起小时候的美好,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转眼,已过去好多年。

在外婆端来的果盘里,还有板栗,我拿了一粒,剥开,细品,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不禁来到院子里,打量着眼前的这株很大的板栗树,金秋时节,板栗树上挂满了板栗,一如当年。外婆家的板栗树有十几米高,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我小时候就常常站在板栗树下,看着着眼前这株板栗树,眸子里满是深情。板栗树上,悬挂着的不只是一个个板栗,还有我的期盼。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秋天,一眼望去,外婆家的板栗树上缀满了带刺壳的板栗,藏在叶子下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家板栗树上的板栗也由青色变为暖黄色,在太阳的折射下,板栗树在闪烁着光芒。

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看到板栗树上的板栗成熟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会偷偷地拖着长竹竿来到板栗树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慢慢扛起长竹竿,靠近板栗树。看到结了好多板栗的地方就是胡乱打一通,可是树上的板栗没掉下来,倒是打落了不少的叶子,散落一地。眼看着树上的板栗没打中,我便调整好长竹竿,瞄准板栗,使劲一敲,刚还挂在树上的板栗应声而落。

听见板栗掉在地上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长竹竿,跑到板栗落地的地方,拾起板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板栗是包裹着的,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等到板栗成熟,外面的壳会自动破开,板栗就会掉在地上。看到板栗落地,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捡起刚才打落的板栗,放置在一旁。毋庸置疑,紧接着我又是用自己瘦弱的臂膀艰难地挥动长竹竿,一次次敲打着树上的板栗。拿着长竹竿很费力气,我的手心没打一会儿就变红了,轻轻触碰一下,手心有些疼。

我和表弟把刚才打落的板栗堆放在一起,把板栗分开,有的板栗带刺的外壳有些破裂了,就不需要用石头敲开,穿上鞋子就可以把里面的板栗取出来了。看到板栗带刺的外壳裂开了,我就把板栗放好,板栗裂开的地方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只脚踩住地上的板栗,另外一只脚踩住另一边,一用力,带刺的壳就开了,用手取出里面的板栗即可。一般来说,一个带刺壳的板栗里面有两到三个饱满的板栗。板栗外壳的刺还是青色的,也没有裂开就需要用石头敲开,板栗带有点白色,还没有完全成熟。

板栗一个个从壳里面取出,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板栗就往嘴里送,一咬,板栗开了,里面的板栗肉,黄里透白。我和表弟把刚才打的板栗平分,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外婆看见靠在板栗树上的长竹竿,一切都明白了,准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刚才打板栗了。不过外婆也没有过多责备,只是担心我们,怕没注意出什么意外,弄伤了自己。外婆看见我们这样,便把我们几个叫过来,外婆说是给我们再打点板栗,正好晚上给我们做板栗红烧肉吃。板栗红烧肉,那可是我去外婆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是外婆最拿手菜之一,这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

外婆拿着手里的长竹竿,挑选着大的板栗,一敲,板栗就落下来了,比我轻松多了。外婆娴熟地把一个个板栗从带刺壳里面取出来,放在了盆里。看着盆里深褐色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在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外婆做的板栗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这需要把一个个板栗剥开,用板栗肉来做红烧肉。这把板栗肉取出来可不容易,而且还要保证板栗肉完好无损,难度可大了。不过这些对于外婆来说,小菜一碟。外婆把板栗洗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盐,再用开水差不多浸没板栗,等上个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眼见外婆拿来小刀,在浸泡好的板栗上面划出一个小口,一剥开,便是一个完整的板栗肉。

外婆把剥好的板栗肉放在盘子里备用,一颗颗板栗肉映着盘子的琉璃白,煞是好看。外婆把五花肉切块,用白糖腌制下。等到锅里温度升高,外婆倒入适量的油,先把板栗用温油稍炸,然后盛放在盘子里。紧接着油温升高,把五花肉放进去,稍微油炸后加入八角等其他作料,加适量盐,用水烹煮红烧肉。等到锅里面的红烧肉差不多要烂的时候,把先前的板栗肉放进去下锅同煮便可。

灶堂里的火焰,红通通的,可以清晰地听见锅里沸腾的声音。锅里溢出了板栗红烧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软烂,板栗肉的香酥,色香味俱全,板栗红烧肉,肉香而不腻。

我在院子里回忆着那些记忆,外婆此刻已经早早地就去准备午饭了,外婆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板栗红烧肉。恰好现在自家的板栗树上结有板栗,特意给我做了板栗红烧肉。看着满桌子的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我吃得很香,外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抚平。

舌尖上的板栗,记忆犹新,那板栗肉的酥香,轻闭眼帘,便可闻到那久违的馨香。

板栗成熟的季节,是我最欢乐的时光,装饰着我的童年!秋风一吹,树上的板栗便纷纷落地,碰上夜晚有大风的话,第二条早上,板栗树下那一颗颗深褐色的板栗落了一地。调皮的我就和表弟一起跑出去,偷偷地找来一块空地,去拾些柴火,生起了小火,把随身带来的板栗投进去。我们不断添加柴火,那炽热的火焰摇曳,偶尔还能够听见火堆里板栗爆破的声音,强烈的情况下板栗还会从柴火里蹦出来。等火焰熄灭,我们从里面把板栗找出来,一个个都崩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板栗肉。烤的板栗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这美好的时光,恍如昨日。

这些深藏在我心底的记忆被此刻唤醒,蛰伏的情愫穿过斑驳的岁月,在心头萦绕。板栗,满足我的味雷,在板栗的馨香里细细回味那时的美好。板栗的那抹暖黄,让我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忘记了外婆的呼唤,忘记了时光!

外婆在饭后和我聊了好久,提到了我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外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么亲切。在外婆的心中,那些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外婆,却老了,头发白了。我看得出,外婆的眼睛不再那么炯炯有神,手上布满青筋,起了皱纹……我不敢直视外婆的眼睛,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便会让外婆发现我的心事。

黄昏时分,我向外婆道别,起身回家。一路上我泪眼婆婆,外婆一直是我心里牵挂的人,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外婆老了,步履蹒跚,看着我心里不禁生生地疼。那舌尖上的板栗,浸染着眷眷温情。看到板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那个疼爱我的外婆。那舌尖上的温情,那份来自外婆深沉的爱,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回味!

-->

-->。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七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罗田在这方面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究竟是什么,叫一个老罗田人来回答,恐怕一时之间也不容易说准确、说全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来聊一聊,倘若没有抓住重点,不能很好的反映罗田的特色,欢迎大家来争鸣。

我觉得倘若要了解罗田人饮食的普遍特点,还是得去乡村,在县城的餐馆里吃饭,是不大可能看出什么实质来的。因为在我们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它的消费主体是当地人,县城实际上是个时尚前沿,这些人最乐意尝试的不是本地的口味,而是随风飘来的外面的新花样,这样一来,最能代表本乡本土的东西就容易沦为配角甚至被忽略。也就是说,我觉得罗田饮食的最大特点应该从乡土中去总结---去看它乡土的食材、乡土的烹调方式与技法以及乡土的用餐氛围。

罗田的位置不南不北,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丰富。在罗田的农贸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地道的野味,山上的野猪、野鸡、野羊、野兔,以及水里的各种野生和家养的鱼类,都应有尽有;而处于华中、大别山核心区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也比较大,北方的旱地作物和南方的水稻在这里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且区别于大都市的是,各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也特别多,从它们的根到茎、叶、花、果,都可以被加工为极好的食材。再者,从历史上来说,罗田许多人群的先祖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从邻近的外省迁来的,比如我自己这一支周姓,就是明初迁自江西吉安,因而我们的食性就很杂。而在灾荒之年和经济困难时期,罗田人更是依据地利开发出了很多特别的食品,这些食品即使在罗田,现在也是稀罕物了,比如观音豆腐,尝试它们其实也是咀嚼罗田人曾经的苦难。

现在,罗田的农村人也在努力改造厨房,电力和煤气得到了广泛使用,有些烹调和饮食传统也在开始缓慢失去。从罗田乡村出来的人,会特别怀念老家铁锅铁罐煮的锅巴饭,它干焦、令人舒爽的米饭香气在城市基本是闻不到的。自己水塘和山间河溪里的鱼,更是特别适合煮汤,像牛奶一样浓、一样白的汤汁,根本无需添加任何人工佐料,它的甜鲜,有最真实的质感。随随便便从自家鸡埘里摸出几个鸡蛋,就可以给客人端上一盘黄酥酥的炒鸡蛋或者一碗蛋丝,不说吃,光看看颜色,你就忍不住馋涎欲滴了。若在冬春季,香喷喷的甜米酒煮鸡蛋就是待客的起首方式了。不要小看农村人火炉上头悬挂着的黑乎乎的腊肉,洗净切开,摊开的花朵一样,肉红得那么匀净纯粹,你一样会忍不住要直接伸手拈起来塞进嘴里的。外地人来到罗田,罗田的餐馆会向他们推荐板栗炖鸡,如果它用的是本地的鲜嫩板栗和真正的土鸡,他们的钱绝对花得值。

逢婚丧嫁娶,以前罗田农村人办酒席,讲究利用山珍。本地豆粉或者甘薯粉蒸制的肉糕、红枣等起席,汤菜与干菜、荤菜与素菜、甜菜与咸菜间出,以同样蒸制的、大碗的、连皮带瘦的肥肉为高潮。席上的素菜,常常采用自家平日自产、积累、准备好的山菇、木耳、黄花、竹笋、百合、红豆等等,荤菜却常常以家养的肥猪为主,头尾、猪膀、猪血、猪肘、心肺,每一样都可以是一道菜。大型酒席的饭菜在屋内是置办不下来的,这样,主家常常在户外架起帐篷,临时搭起一排土灶,请上邻居家的主妇,各司水火油盐、煎煮烹炸,真是热闹非凡,酒席还未开张,大吃大喝的气氛已经空前高涨了。现在,大型酒宴待客没有用本地的老米酒或者谷酒的,其实,本地乡民自酿的米酒桂花香才是正宗土味,它会让人不知不觉在无可比拟的植物的甜香中醉倒。

其实,外地人要体验罗田的味道,选择在县城富丽堂皇的餐厅吃饭基本就与真实的罗田风味失之交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城周边的农家乐就迅速兴起了,有些餐馆也改造成“吊锅城”,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把城市的便利和乡村的原汁原味结合起来,也有做得很出色、很成功的,也有画虎不成的。那些成功者需要依托、选择或者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有良好稳定的食材供应商和地道的烹调技艺,否则,不仅地方风味发挥不出来,还直接降低了用餐的档次。毫无疑问,这些地方的主要食客还是本地的权贵,长期的酒肉喂养着,他们有着相当挑剔的胃口。他们到这里来则主要是蒙蒙外地的傻冒大款,并给自己换换口味的,所以,他们要的是身心的轻松舒适,绿水青山、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助于清醒自己的头脑、解除别人的戒备。如果不是成群结队、蜂涌来去的外地游客,我认为他们最好还是随便捡一家干净清爽点的普通农户去食宿。

归根结蒂,最能代表罗田饮食特色的,还是原汁原汤的乡土味--本色、朴实、真诚、田园、亲和。虽然它主要是靠舌头来品尝,但更重要的,却是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感觉到自在与安逸。毕竟,每一个城市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外乡人,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愁或者故乡情结,时不时需要一点厚重的乡土气息来抚慰。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八

还没进门,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劲地吸一口气,那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你看,每一个小汤包都小巧玲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成锥形坐在深深的笼子里。在那锥形顶端,有十几条褶子均匀分布,当中还有一个小而深的“洞”,好似一个个迷你小火山,即将爆发;又好似一个个倒着的陀螺,自由地旋转着……肥嘟嘟的小汤包,在笼子里,等待我筷子的光临呢!

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嘿,这小家伙可真沉哩!举起它,对着灯光一照,仔细一看,哟!隐约可以看到肉馅呢;再摇一摇,还可以感受到肉汁慢慢地在晃动哩!

轻轻地夹起一个小汤包,慢慢地送到嘴边,温柔地在小汤包的外皮上,咬一小口,那浓郁的汤汁与鲜嫩的肉馅显露出来。轻轻地去吮吸包中的汤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鲜美,而且油而不腻,咸中带甜,使舌头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口腔里也溢满了香味,而那肉馅更是又嫩又香,富有弹性,嚼劲十足,入肚后,唇齿留香,真是应了那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才能品尝到小汤包的‘鲜味道’”。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九

说起童年时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碗妈妈做的凉面。

夏日,太阳照着大地,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38度左右,家里虽然开了空调凉快些,可我也丝毫不想吃热乎乎的饭菜。妈妈也表示同感,我脑洞大开,对妈妈说:“妈,我们不吃热的,吃一点冷的。家里有面,今晚我们做凉面吃,行吗?”妈妈听了,连连点头。

开始做凉面了,我站在厨房的一角,静静地望着忙碌的妈妈。只见妈妈先烧了一大锅水,抄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锅里就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妈妈掀起锅盖,一团白雾飘了出来。面条熟了,妈妈把面条捞起,放在一个装满冷水的大碗里冷却。在等面条冷却的时间里,妈妈又切了几片番茄,将黄瓜和萝卜切丝,放在碗里备用。20分钟过去了,妈妈把面条从冷水中捞出放进碗中,又倒了点酱油、醋、麻油,加些盐,再把刚刚切好的配菜摆上去,最后再撒上点白芝麻。哇,这配色,这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像饿虎一样吃起来,面条入口爽滑、咸香,简直是这夏日中的绝世美味!

我永远都忘不掉妈妈做的凉面,也忘不掉这炎炎夏日里的一碗清凉。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

前言:下午,老妹在哀嚎她明天要开学的事情,于是出门买了好几包辣条回来,说要吃个够,因为她是要走回大山的孩子。于是顺着辣条,我脑洞大开。

很有意思的是,在那段奴隶揭竿,武将操戈,谋士鼓舌,君王伏血的青铜岁月里,一碗肉汤往往会改变历史的走向。马克思老先生说“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他不知道的是,中华民族的早熟并不是因为地理环境,而是源于食物的芬芳。在散发着食物温热的中国历史中漫步,会惊异地发现一个真正一统天下,贯穿全国的存在:辣条。

诸君不妨坐下,听我盘点那些与熊孩子小学生相伴而寸步不离的辣条。

最常出现的,叫“红烧牛筋”,算是豹子头林冲的级别。那是一种鲜明,浓郁的辣。另一种叫“大中原”的也辣,但它质地极软,吞咽的极快。因此得以留存的还有香味,非要到一定程度,才会觉得辣味翻滚涌动如潮。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抵如川菜和湘菜,尽管都以辛香鲜辣著称,但大中原带着湘菜的重油浇头,红烧牛筋则偏向于川菜的饱满生动。所以我见过不少边吃牛筋边跳脚的小学生,却极少见干干净净吃完大中原嘴角没油光闪烁的熊孩子。

牛筋极韧,故难以嚼咽。当它入口,被津液层层包裹,每一次齿唇的接触都会晕开一圈有形的辣意。鲜红色的,氲着麻香的汁水滑过喉管,连带着相邻的气管一起,沦陷于一种近乎战栗的震撼中。这是味觉与嗅觉的感官盛宴。廉价却足够实惠的血潮澎湃。唯有这样的血潮澎湃,才能真切的意识到生命的跃动,欢欣与无比激昂的潜在活力。

于是我把大中原比作口感绵柔醇厚,后劲汹涌翻腾的黄酒,而将牛筋视作原浆的二锅头,如火的炙热席卷而过,烧唇烧齿烧舌烧心烧肺,一路烧将下去,一路醉意弥漫。而那些借酒消愁,大白度日的迁人骚客,和街头成群分食辣条的少年,从骨子里是一样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比起它们诗人般的写意,香菇丝多出了几分“罢百尊儒”的霸道王气。佐料的调配包装的渲染,使它呈现出近乎黯淡和血红的色泽,杂乱的短根,则有如思绪的触角,使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荒原》。仿佛是无名英雄的前赴后继。牺牲的血雨浸透梦想的旗帜。

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很绵长悠久的辣。从口中一点一滴的蒸腾,到饱和后缓慢而势不可挡的凝结,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这样的辣,有煌煌君临天下之意,堂堂正正统领世间。

摆脱了极微触嗅的层进式推衍,香菇丝在厚重之余多了一份灵动。每一根都容纳了由盛转衰,再由衰复兴的过程。织田信长在桶狭间血月里吟出“人生五十年”,那份极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华美,在香菇丝上得以长驻。每一次咀嚼由是成为永恒的轮回,是辣意的千回百转,是味蕾的兴尽悲来;是口水的肆意流动,是心灵的跌宕复环。在其中领悟到的,是个体生命的凌波横塘,是集体意志的暮雪千山。

吃下去的只是辣条,但却有拥抱世界的错觉。在并不刺骨的辣里,透过琐屑庸常的纷繁复杂,贴近革命般的昂扬悲慷。

卫龙,有一种宗教般的朦胧。

它的辣会让人觉得极为古典,近似于儒家理想人格的俗世化,内涵明确而外沿模糊的君子风范,难以接近。它是辣条,却又不像辣条,而是以士大夫柔静外表下的淡雅风骨,在国际全球化的风景中踽踽独行。

他有不同的包装,有不同的风格。但无论是寻常街头五角一包的“小学生必备款”,还是走出国门38美元一袋的“高档奢华款”,在黑色外壳与红色食料的交织中某股禁穆的精神凝聚不散。吐纳的内息如此从容不迫,蕴藏的内核又是如此凌然威凛,既出即成圭果。

如果香菇丝是王者,那么卫龙就是宗教。目光越过了一城一池的逼仄国界,径自转向孕育无限的远方。如同在君士坦丁游荡的教徒,即使不被待见,却依然用十字的神秘追觅宗教的灵光。在冥冥的旷远中,在杳不可知的狂野里,卫龙用原教旨般的坚韧不拔,使辣条的格局更为开阔,迈出远销海外的第一步。

或许平凡到淡漠,哪怕普通到卑微,当它踏上征途,就注定会有殉道者,以狂信徒的姿态相随。

肯定还有更多我没有提到的,但那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该如何发掘辣条背后的内涵。它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在道,佛,儒的模型中找到各自的归属;也可以理解成功用,信念,信仰的不同境界。当然,我更愿意划分成过去,当下,未来的类别。当红烧牛筋守着传统的风味,当香菇丝将即刻的享受做到极致,当卫龙眺望未知的将来,辣条承载的就以蜕变一个民族的期盼。宛若青萍之末的风,纤弱却包容着无限可能。

一碗羊肉汤决定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黑色幽默,但也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脆弱。也许陷入了过度阐释的悖论,可我依旧坚信,在辣条的背后折射着古老国度的基因。让它茁壮成长吧,借此从舌尖寻觅一条波澜壮阔的星河,璀璨如星辰,照亮前路。

献上老妹在一旁像只老鼠,在解决几包辣条图。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一

河套平原位于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广义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

一个五线小城市,巴彦(yan四声)淖(nao四声)尔市,居于其核心位置。

一年四季,美食云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以农业为主,勤勤恳恳地耕耘,大地也回赠他们丰富的'食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临着黄河,每到初春,开河鱼便是人们守候的美味。

开河鱼,冰封一冬,安而不动,净化五脏,排解体表,储存营养,肝糖转化,养尊处优,肉质鲜嫩无比,纯净无污,这种变化增加了鱼肉质的鲜美和纯净,使鱼的风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故有“开河鲤鱼赛人参”之说。

吃鱼讲究一个字,鲜。

凌晨的时候,就有渔民在黄河上捕鱼。如何保证到达市场上的鱼是鲜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保持鱼的鲜活,渔民们不仅用黄河水运输,还增加制氧机。早上7点,到达当地早市,开始新鲜售卖。大鱼肥美,小鱼鲜嫩,各家主妇会根据各家饮食爱好挑选。

生活在河套平原的人们,对于吃鱼,各家有各法,你要问谁家的鱼最好吃?他肯定会回答,我家的鱼最好吃。

来自大自然的新鲜食材,无需复杂加工,无需诸多调味,简单柴火铁锅侉炖,鱼肉鲜嫩,鱼汤鲜香,有滋有味。吃鱼吃到七分饱,喝点儿鱼汤刚刚好。

当我们品味到这鲜美开河鱼时,是否应该感谢那些越冬挨寒的捕鱼者们,是否应该感谢辛勤忙碌在厨房里的家人,是否更应该感谢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人们。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二

清晨醒来,习惯性的拿着手机翻阅,忽然看到榆林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羊杂碎,我瞬间垂涎欲滴,肚子也饥肠辘辘。看来这视频里的这碗羊杂碎不仅使我觉得是嘴巴的寂寞,更是肚子的需求。可惜我远在千里之外,是吃不上这正宗羊杂碎的。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传统早餐就成为重中之重。都说广东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早茶开始,天津人的一天是从狗不理包子开始·······那么榆林人的一天就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开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榆林羊杂碎的气质和韵味已然深深植根于每个榆林人的血脉之中。我离开故乡榆林已经十多年了,但对故乡童年时的一切却记忆犹新。对于童年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每个人心中总有种难以忘怀的深刻,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集市上赶集,不为别的,只为喝一碗一块钱的羊杂碎。每当走进羊杂碎店铺,看着老板将粉条、羊杂等原料按照工序放在锅里,一股特有的羊杂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羊杂碎不仅味儿香,而且看相也好,晶莹的洋芋粉条浸在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羊血伴着金黄色的油炸土豆条,毛茸茸的毛肚搅和着棕褐色的羊肝,芫荽和葱花的嫩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真是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一会功夫老板就端过来,我来不及细细品尝,狼吞虎咽的几分钟功夫就吃完了。童年的时光总是太快,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很难吃到正宗的榆林羊杂碎了。

现在我只要回到榆林,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杂碎店去喝一碗正宗的榆林羊杂碎。到了榆林最好找的店就是羊杂碎店,比在回民街找泡馍店都容易。相传,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徒征西夏,在榆林附近,粮草已经,无奈下,后勤人员把原来屠宰的羊的头、肝、肺等利用起来,用清水洗干净后,然后用刀剁成碎块,烩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调味品,有一个伙头军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碎放到锅里。这锅汤烩好,经军队里众将官、士卒品尝后,都称赞此汤味道堪称一绝,羊杂碎自此就诞生了。羊杂碎,其实贵在杂和碎,不杂不碎喝起来没滋没味。羊的头、蹄、血、肺、肝、心、肚、肠统统都要,少一样做出来都少味。然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要切的`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再加粉条、土豆条香菜等佐料,才可以做出正宗的榆林羊杂碎。

每当看见羊杂碎,我嘴巴就格外的寂寞,肚子就极其的需要。对于大多数榆林人来说,羊杂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灵魂的燃料、更是生活的延续。在天寒地冻的时节,睡在窑洞里榆林人,心中早已埋下一颗念想的种子,第二天一早来上一碗滚滚的羊杂碎,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变得更美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我舌尖上的味蕾,包含着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井气息和数年的传承延续。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三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四

第一次吃汤圆是三十多年前。

大舅在离家几百里的保定府上班,并娶了城里的媳妇,在大舅结婚的第一个春节的正月十五,大舅妈在邮局上班,春节正赶上值班,不能回来过春节,说好回来过十五。我们一群孩子都期待着那个传说中的舅妈驾临,正月十五母亲和两个姨妈就帮着姥姥收拾中午的饭菜,孩子们在一边玩着各种游戏,不时还有人去路口看看。

在大家的期盼下,终于看到大舅魁梧的身影,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娇小玲珑的姑娘,我们大声嚷着:来了来了。把他们迎到屋子里,大舅给大家介绍着那个漂亮的姑娘,我们在姥姥的示意下纷纷喊着舅妈,舅妈一边给听着大舅介绍一边喊人,手里也没闲着,拿出提包里的礼物,先是姥姥的一件上衣,接着是母亲他们每人一条漂亮的围巾,接着抓出花花碌碌的糖果分给我们,最后从另一个挎包里小心翼翼的取出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些白色的小面球球,我从没见过这个东西,大舅妈对姥姥说:妈,听说您爱吃甜的,我特地给您包了汤圆,一会我煮给您吃。

说着就收拾了东西和母亲他们一起做饭,我们围着不肯离去,都想看看这个汤圆怎么做,之间水烧烧开后,大舅妈把那些白色的汤圆小心的放进水中,等他们飘起来说了一声好了,就用勺子盛到碗里,恭恭敬敬的端给姥姥,姥姥笑眯眯的直夸:他舅妈真的很巧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呢,别说做,都不知道怎么吃呢。转身看看身边直勾勾看着的我们,就小心的给了最小的弟弟,并吩咐母亲把给我们每一个盛上一碗。

我小心的端着碗,仔细端详,白色的`汤圆浮在清水里,晶莹透明,一口咬下去绵软香甜,在唇齿间留下令人难忘的味道,姥姥看着我们吃的高兴,只是在尝过一个后一直端着碗给这个孩子一个,又给那个孩子一个,最后把汤都给了弟弟。大舅妈看到后说:你看我准备的少了,娘就吃到了一个!

姥姥却说:不少不少,是咱家人多,看着这帮小崽子们吃,比我吃了好!

大舅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把提包里所有的吃食都掏了出来,分给了我们。

大舅妈走后姥姥一直说:这个媳妇好,心眼实诚。

以后每年大舅妈都会准备很多汤圆,给每家一包,并特地为姥姥准备上一包馅大皮薄的五仁汤圆。而姥姥又是照例给我们分了,后来我们长大了也会故意说不爱吃了,逼着姥姥吃上一大碗,在姥姥吃的时候有人就使劲咽着唾液。

现在姥姥走了二十年了,大舅妈也走了几年了,但我依然忘不了那香甜濡软的汤圆,在每一个正月十五都会想起她们。

那些汤圆承载着三代人之间的孝心和慈心,那些汤圆永远留在了我的味蕾上,我用那些味道记忆着三代人之间的亲情。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五

一月葱,二月韭。昨夜一场春雨,菜园里那块韭菜像涂了一层明油,绿莹莹,水嫩嫩的招人喜爱。“夜雨剪春韭”,此情正应了杜甫的诗句。

我喜欢吃韭菜,对“春菜第一美食”的春韭更是情有独钟。早春的韭菜,经过了霜雪的洗礼,叶不宽,身不肥,根部紫红,凝重碧绿,醇香馥郁。无论是焯水凉拌,还是炒鸡蛋、包饺子、烙盒子、做春卷,都香味怡人,可口爽心!

小时候,家里虽然清贫,但母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说“养猪为过年,养鸡为的零花钱”,但整个春天,坛子里还封着过年时母亲腌制的腊肉,篮子里有母亲攒下的鸡蛋。这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外婆和舅舅来时就会动用。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提醒母亲“外婆好久没来了”。母亲总笑着摸摸我的头,让我去把外婆接来。

外婆来了,母亲让我到园子里割些韭菜择好。母亲从坛子里取一块腊肉,切丁剁碎,在油锅里一炝,和韭菜一起拌馅。母亲擀好饺子皮,我和外婆一起包饺子。外婆老掉牙的故事并不吸引人,倒是腊肉和韭菜散发的浓香,刺激着我的味蕾,搅动了我肚子里的馋虫。

外婆往灶膛里添柴,母亲在灶台上忙活,我眼巴巴地盯着锅里。饺子从锅底浮起,在开水里翻腾,我的心也跟着跳跃。

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馋得人口水直流。一口咬下半个饺子,满嘴流油,清香四溢,真爽!外婆怜惜地看着我,从她碗里夹几个饺子给我。外婆说她吃不完,让我帮着吃。我吃得头上冒汗,小肚子胀鼓鼓的,打着饱嗝玩去了。

妻也爱吃韭菜。母亲过世后,我和妻在学校的空地上翻了一块菜地,也种上了韭菜。课余时间,在菜地里活动活动筋骨。菜地绿意盈盈,心中便有些小小的满足。

“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春暖花开的时候,韭菜剪了又长。这时韭菜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一道常菜。

妻最拿手的是韭菜炒鸡蛋。初春的早韭,农家的土鸡蛋,炒出的鸡蛋黄亮亮的,韭菜绿生生的,看着都嘴馋。入口鲜美,蛋香韭香,浓郁绵长。

韭菜鸡蛋粑,也是妻常做的一道菜。将洗净的韭菜切成寸长,撒点盐,调好鸡蛋,就可以下锅了。韭菜鸡蛋在油锅里滋滋作响,不多时,一盘黄中泛绿的鸡蛋粑,香气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妻做得最精致的.要数韭菜春卷。新鲜的韭菜和粉条剁碎做馅,调上五香粉、盐、香油。擀一整块薄面皮,将韭菜粉条馅均匀摊上,由里向外,卷成蛇状。入锅一蒸,整个厨房溢满韭菜的清香。出锅的春卷切成段,整齐地码在洁净的盘中,浇上蒜泥酱醋,色鲜味美,回味无穷!

韭菜多时,妻找几个瓶子腌制起来。喝粥的时候,一碟咸韭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踩着晨露,沐着春风。镰刀贴着泥土,轻轻一割,手中一把沾着水珠的春韭,散发出阵阵清香。“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穿越时空,与诗人“一举累十觞”,醉在韭香中,该是何等的美事啊!

(二)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老公,今天回家,带一把地菜回来,明天是三月三,我要地菜煮鸡蛋!”习惯记阳历的我,若不是老婆的电话,根本不知道今天是阴历几月初几,更不会想起地菜煮鸡蛋的事。

提起地菜,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格外亲切。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除了过年过节,很难吃到肉。平常的日子,能吃上鸡蛋,就算“开荤”了。

那时,我总盼着家里来客。因为客人来了,母亲就会想法子弄几碗好菜,我也可以跟着沾光。

春暖花开的时候,外婆常来走动。老远看见外婆小脚莲步移来,我便飞快地跑过去迎着。外婆的手帕里,总能变戏法似的翻出几颗糖果或者小点心。

若是外婆来得突然,家里没准备什么好菜,母亲就让我去挑地菜。那时候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长满野菜,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挑到一小篓地菜。母亲把地菜择好洗净,就到灶膛上忙去了。我依着外婆,听那些老掉牙的故事。

不一会功夫,母亲从厨房端出几碗菜。炒地菜、地菜蛋饺、地菜春卷、地菜鸡蛋汤——简直是一桌地菜宴!

当然,我也很盼“三月三”。因为这天母亲就会用地菜煮鸡蛋我们吃。按母亲的说法,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头不痛,腿不酸。

三月三这天,母亲早早地从地里挑回一大把带花的地菜,洗干净后煮上十几个鸡蛋,待我们吃早饭时端上桌子。我不喜欢吃鸡蛋白,专挑蛋黄吃。母亲说她爱吃蛋白,我不喜欢的鸡蛋白都“孝敬”母亲了,而母亲不爱吃的蛋黄,自然由我代劳。

父亲过世后,我们家的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为了供我读书,母亲把鸡蛋都攒下来卖钱,凑我的学费,就连三月三都舍不得煮鸡蛋,我也渐渐忘记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了。

女儿三岁那年春天,我们一家三口到学校后面的山丘上放风筝,妻看见几个妇女满地里寻地菜。听说三月三吃了地菜煮的鸡蛋一年就不会犯头痛病。妻一下子来精神了,拉着我四处找地菜。回家后,妻又买了红枣、鸡蛋,和洗干净的地菜一起加盐、姜煮好。揭开锅盖,一股清香溢出,馋得人口水直流!

妻将一碗鸡蛋端到桌上。望着清汤绿水里的鸡蛋,女儿好奇地瞪大眼睛。妻高兴地剥开一枚鸡蛋给女儿吃,女儿刚吃了一口,就赶紧吐了出来。原来,女儿讨厌生姜的味道。我试着剥掉蛋白,让女儿尝尝蛋黄。女儿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满意地吃了起来。我让她把蛋白给我吃,她嘟着小嘴问:“爸爸喜欢吃蛋白?”

我说:“对呀,女儿喜欢吃蛋黄,爸爸喜欢吃蛋白,我们是黄金搭档!”

女儿咯咯的笑声,甜到了我的心底。

从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妻总会做一碗地菜煮鸡蛋。

去年三月三,妻还不适应女儿离开我们去读大学的日子,心像被掏空了似的,一下子没有着落,整天提不起精神,自然也忘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事情。

见妻这样,我想法哄她出门。周末放假的时候,我拉她去学跳舞。几周下来妻学会了几个广场舞,渐渐喜欢上这种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与人交流的健身方式。

原以为孩子不在家,妻肯定不会再在三月三煮鸡蛋了,没想到她又记这事了。

按照妻的要求,我扯了一把地菜回家。煮鸡蛋的时候,我悄悄问妻:“孩子不在家,还煮鸡蛋做什么?”

“我们健康了,女儿在外读书才能安心啊!”妻回过头来对我说。提起女儿,妻一脸牵挂,“你给女儿打个电话,让她到街上买几个地菜煮的鸡蛋吃吧!”

按照妻的吩咐,我拨通了女儿的手机。我想,作为爱的传承,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不能让孩子忘了!

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篇十六

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转眼麦苗飘香已过,再后来打包出穗灌浆。悄悄走近麦田,摘三五支麦穗,躲到僻静无人处,双手轻轻一搓,吹掉麦壳,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马让你陶也醉也。别忘了注意四周,吃新麦,品香甜,只宜“偷”摘“偷”吃,否则,那乐趣情调定会大打折扣。

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其实,吃鱼的味道远不在“吃”,而在于捉的整个过程。看看清水渠内一群儿鱼朝你靠近,屏住呼吸,双手捏紧网绳,待到全部进入,猛提网绳,七八条几乎同样大小的鱼儿尽在网中,狂跳的心全是与生俱来的惊喜。

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你只需走到田间地头,向瓜棚里的老汉说上三言两语,就可以亲手摘上一只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这时啊,说实话,再不吃就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看瓜的老汉看到你垂涎欲滴的模样,定会翘起大拇指,笑哈哈把种瓜的酸甜苦辣如数家珍般向你细细道来。北方的瓜,雨水少,阳光足,味道甜美十足,这是南方的瓜所无法比拟的。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肴。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452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