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进步的基础,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利器。在总结中,要表现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以下是一些写作上佳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一
前几天我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
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自我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研究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我,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二
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包括抄写、剪贴和读书心得的记录。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教师暑期读书心得笔记,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
日记。
”,“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魏书生老师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拜读了特级教师黄爱华的文章,观摩了数十节精彩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使我深受感染和启发。黄爱华老师在教学上孜孜不倦地思考与实践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1.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从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难发现这一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学生又是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动对象。由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差参不齐”,但我们绝不能就凭此而人为地把学生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只是发展的进程有快有慢罢了。黄爱华老师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把握好了两个字:“和”、与“平”。“和”指的是“和谐融洽的气氛,“平”指的是“地位平等的交往”。教学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是一位“独裁者”,应该是一位致力于帮助学生、涉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良师益友”。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表扬与鼓励、蹲下身子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合作;我们也经常听到“再想想看,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行”、“你得想法真得太伟大了,坚持下去前程似锦”等许多沁人心田的话语。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黄爱华老师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为人处事的原则。
二、追求卓越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已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识。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体现。黄爱华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求“实”。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没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就没有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只有教学的合规律性和合个性的统一,教学才成为引人注目、令人为之倾倒的艺术品,教师才能成为受人钦佩的教学艺术家。”
求“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或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教学艺术是在科学地再现的求“实”中,师生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以达到科学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
求“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与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求“趣”。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求“新”。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特质,没有创造也就无所谓艺术。这些创造,或表现为对常规的、传统的教学形式的突破而代之以各种革新;或表现为对课堂结构的新颖而独到的设计;或表现为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塑造;或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与艺术的加工。
求“效”。学生在艺术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取得了非一般的教学效益。
写到这里,我似乎又有了一种更深的体会:与其说黄爱华老师是一位名师,倒不如说黄爱华老师是一本书,一本只有认真思考、认真实践后才能读懂的书。
暑假,学校分给每位老师一本书,我读的书是《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下面是我读此书的。
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此书介绍了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每位名师都有各自的风格,8位名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有用不完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为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这8位名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当数号称“美国最好的老师”莱福。艾斯奎斯。
当一名教师倾其精力、美德与创造力时,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知道美国传奇教师莱福。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在美国众多的名师中,很难有人如莱福。艾斯奎斯一般给人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听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就是一个人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的名师。
他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他还主动教学生高等数学,让学生阅读原版文学名著,给学生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甚至在课间教学生弹吉他、打篮球和棒球!他总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行政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往往是不分8小时工作时段的,8小时之外,他们同样做着学校里的千头万绪的事情。寒暑假和双休日对老师们来说是最好的休息时间,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好的干工作的时间。我在暑假,经常来学校锻炼身体,看到学校行政和部分老师,几乎是天天来校工作,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在暑假里他是每天必到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而且他是来得早,回得晚。真的是超强付出,同书里的美国名师莱福。艾斯奎斯是一样的!学校行政这么超付出的工作,他们不分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学校的明天更美好,为了保证开学后教师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学生在新学期里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他们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好榜样,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强的付出,有这种争分夺秒的时间观,我们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绩来的。正如艾斯奎斯所说的“成功无捷径”、“卓越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艾斯奎斯曾经“头发着火还在教”!在一堂化学课上,一个学生点不着酒精灯,其它同学都要求进行下一步实验,艾斯奎斯不想把她落下,亲自帮她点,但无意中把自己的头发给点燃了,要不是孩子们叫了起来,艾斯奎斯还不知道。他说,“虽然这样很可笑,但我真的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大方向是对的——孩子们是你唯一操心的,其他任何事都必须忽略。”这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做教师的意义,教师要真正热爱你的学生,就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而不是走过场,假惺惺地说要帮学生,心里却不太情愿。我们只有源自内心地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象艾斯奎斯这样的境界,这样,我们将会是真正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的,也会成为一名极其优秀的、学生都喜爱的好老师。
艾斯奎斯说:“在小学阶段,对儿童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各年级的教师”,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跟老师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了家长。所以,为了儿童最好地成长,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起着最好的、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要加强职业操守,全身心地工作,发挥各自的岗位作用,为教育事业多多奉献出自身力量。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三
这个月,我们读了一本名叫《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书,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就让我为你们讲讲吧。
首先,这本书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会令读者沉迷于这篇短文内。第一个章节主要讲了冰心的生动作文,第二个章节讲了一些文学作品,第三个章节就讲的是以前的著名战争……后来的故事你就要自己去看啦,然而我也不多说了。
在这些章节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个章节,那就是战争与和平,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特洛亚战争之木马计》因为希腊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攻破了城池,之所以让我敬佩。
这本书是那么的生动,我们还不快看看它。
更多读后感作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四
她,全国劳模;她,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曾出版多本著作;她,曾当选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曾荣获中国少儿基金会颁发的“热爱儿童”奖章。她是谁?她就是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强调:“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在工作中,她又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天气有变,她总能及时地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大雨过后,门口积水,她总会一趟又一趟地背着学生进进出出;家长有事,她总是欣然地把学生接回自己家中;学生得奖了、进步了,她总是手舞足蹈,比谁都开心。同样是小学老师,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吗?答案是:很难!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还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我这样做了吗?我又做到了吗?哦,不,还是有点距离的。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拨动了我爱的心弦,激起了我对爱的向往和追求。我知道,我永远都站不到斯霞老师的高度,但我会向斯霞老师看齐,努力修炼,一辈子修炼,做到:对待事业,对待孩子像她那样满腔火热,无怨无悔。不管学生将来是成为小草还是成为参天大树,都去真诚地关爱,都像“妈妈关爱孩子一样”的关爱学生。如果学生是小草,就引导他去装饰大地,如果学生是参天大树,就培养他成为栋梁之材。
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同样的道理,研究教学坚持一天容易,长此以往就难:关爱一个学生容易,关爱全体学生就难;一日关爱学生容易,终生关爱学生就难。我知道,研究教学不能是一时兴趣,关爱学生更不可以是心血来潮,而是要满腔热情,持之以恒。我将以斯霞老师为灯塔,带着满腔的热忱,驶向成功的彼岸;我将以《我的教学生涯》为镜子,带着满怀的爱意,温暖孩子的心房。我坚信:生命有了这份爱,有了这份滋养,就会更加快乐地成长。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五
科学家们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智商却并非主要因素,在成功者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给老师下的定义,于今已不大适宜,却指出了为人师长的基本任务,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即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当然,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是根本,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没有了依托,但是,人文性更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失去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意义。一直以来,我们只注意到在语言技艺的层面上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把语文学习孤立地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等,却往往忽略了语言艺术中的思想意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则具体体现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应培养孩子们哪些健康的人格呢?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史斯.美克尔斯提出的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及曾欣然教授对社会主义新人本质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关键在于培养“四心”,即:爱心、诚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现谨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对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的体会。
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心,首先是培养他们的孝心,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余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可见,一个孩子如果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么去爱他人呢?《三字经》中说:“养不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缺乏孝心,关键是并未体验到更未理解到父母的艰辛,我们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孝心。
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让他们从孝敬父母开始,感受爱,学会爱,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言必忠信,非法言不道。”(清·陈瑚)有人统计,一部《论语》,“信”一共出现了三十八次,可见,诚信于做人之要义。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以身作则,“言必信,信必果”,让孩子意识到,谎言才是灾祸的导火索。只有让说真话的孩子受到鼓励,而让说假话的孩子受到惩罚,并持之以恒,才会让孩子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当前的孩子,自信心是显然不够的。由于长期受到优越环境的影响,他们害怕挫折,自我压抑,敏感,孤僻,有的甚至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老师的一句批评就走上了不归路!“伟人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你跪着。站起来吧!”(但丁)我们千万不可忽略,要唤醒孩子们心中的巨人——自信心。
“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惟命是从矣。若曰以夏楚为事,则其弟因苦,其师庸乐乎?”(王筠)成功的经验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在经常的挫折和失败的影响下,人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自卑心理。我们可以利用《在山的那一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孩子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多让孩子们体验成功,对他们的一些小过错,切忌动辄发怒,挖苦,讽刺甚至体罚,而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则应多鼓励,赞美,让他们在日进月渐中,能有自得之乐,即使愚钝,也不至于沮丧无为,让他们意识到“尺有所短”,但“寸有所长”,增强自信心,做到竞争失利不灰心,竞争取胜不满足,不怕失败,屡败屡战!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标志之一。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现代社会,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分工越细越需要责任心。
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而另一方面,又往往离不开对老师及家长的依赖性,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形成他们的独立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孩子们负责任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常反省自身的言行,正确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在家庭和学校中承担具体责任,自我服务,服务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我们有的师长要么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不给孩子锻炼机会,纵容其过错行为,要么对孩子的过失大声训斥,甚至夸大其辞的恐吓,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之拥有“四心”,首先得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为人师表,为人典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是否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了呢?我们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了吗?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过言而无信吗?我们做错了事,伤害了学生时真诚地道过歉吗?显然,如若不能正确的为人,亦便不能很好的为师。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六
记得衡中少年张锡峰的演说“有一条路人烟稀少寸步难行,但不得不坚持前进,因为它的尽头是梦想”。还有,“没有人想在年少时成为一个普通人”。是的,这世上唯有青春与梦想,前途与父母不可辜负。梦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也是最好的信仰,它使我前行,让我不再彷徨。就算前路充满荆棘,困难重重,我也会披荆斩棘大杀四方。开出一条宽阔明朗的路,而路的终点将会是到达那个关于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梦想很美很大,不是一个普通人就可以通达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拼尽全力勇敢的去追去闯,去乘风破浪,往前吧,少年大闹一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苦心人天下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追梦的过程中,我们会付出时间,汗水泪水,但是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老师,父母,朋友,我们不仅是为了他们而奋斗,更是为了自己而奋斗。
不知不觉中我竟悄悄地爱上了那夏日的黄昏,我静静的倚在窗边,看着那黄昏,我愣了许久。为什么奋斗?为什么努力?为什么要考重点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重点大学?因为我们向往的城市,因为我们向往的未来,因为我们家长的期望,因为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许这个答案肤浅且庸俗,却也很现实。
因为我们要做最好的、最有实力的自己,我要让他们说出三个字:你赢了!我们要超越自己的懒惰,疲惫困乏,整装待发的前进。哪怕这条路将会风雨兼程,荆棘遍布,哪怕这条路崎岖无比,坎坷不平,我们依然砥砺前行。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若乾坤一定,那我便扭转乾坤。
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走风跑马,向阳前进,世间明朗,万物可爱,未来可期。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科课堂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他们也应当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主角呢就像学科教学一样,班主任不应当成为管理的主力,而应当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监督者。从班级管理的实践来看,一个几十人的小学班级,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管理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主体,到达“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这学期,我就是把班级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本事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本事,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管自我本事开始的。《班主任大全》一书中就指出:此刻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成人的依靠性很强。由于家长的溺爱,这些“小太阳”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他们更多的依靠成人的帮忙和照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本事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向学生正面宣传“自我能做的事自我做”,让学生从认识上加深对独立性的理解。第二方面,在班级中安排“人人岗位职责制”,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岗位,对自我的岗位负责。第三方面,联系学生的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培养学生在家的自我管理。
其次就是培养一支班干伍。利用管理班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本事,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忙小干部树立威信。对于学生自我选出来的班干部,要尊重他们的权利。每一天的值日先由卫生委员负责评比,然后,由我发表自我的意见和提议供他们参考。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本事上取得更大提高,在纪律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经过干部这个小团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级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团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即“以面带面”。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我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本事。
这样培养的方法,所有采取的措施,其目的不在于人人都能管人,而在于人人都能管自我,培养学生对自我、班级、家庭的职责意识。
确实,《班主任大全》一书,在班级管理这个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八
好句:
1、贾府上下不知凶吉,都惶惶不安。
2、贾政带领一班人进园观看,把宝玉也带上了,想试试他的才能。
好段;1、元妃更衣后进入园中,只见灯火辉煌,彩花缤纷,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2、元妃非常欣慰,又叫宝玉、宝钗、黛玉和各姐妹各赋诗一首。
读后感;
大小姐元妃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那场面,真隆重呀!各个贾府里的人从上忙到下,为接元春元妃小姐。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是就是用平淡的语言叙述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主要分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在兔子洞里的所见所闻,在那个与现实差异很大的另类空间里,爱丽丝遇到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三月兔、柴郡猫、渡渡鸟、素甲鱼,还有掌握着生杀大权而又脾气恶劣的红心皇后,等等。在这个疯疯癫癫的世界里,爱丽丝是唯一保持理性头脑的人,一反现实中那个单纯而又幼稚的小孩子形象,体现了我们渴望独立自由的性格。
在《爱丽丝镜中奇遇》中,爱丽丝在睡梦中走进了镜子中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有奇特的房子,会说话的花,倒着过日子的王后,最后连爱丽丝自己也变成了王后……故事情节非常地离奇,和其他作品相比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看完这部名著,我感触很深,虽然爱丽丝是作者虚幻出来的人物,她的那些有趣的经历也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但是我却非常地羡慕爱丽丝,羡慕她能无拘无束地自己体验生活,虽然她那只是梦境中的事。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人公爱丽丝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勇敢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永不服输、乐观向上的人。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
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读完,本书是作者从20xx年到20xx年十年之内的课堂实录合集,也是作者不断提出并实践“诗意语文”理念的过程记录。对于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来说,看这些课堂实录无疑是最快、最直观、最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学的方式、策略、理念,也是观察“诗意语文”的提法是否合理、理念是否虚无的最佳途径。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本前写的一篇前言,我以为这篇前言应该是“诗意语文”的理论依据、教本要义或思想旗帜,基本把该门派的主张和宗旨开张名义地表达了出来。且不说作者的提法有无商榷的地方,单就语文的几个维度的思考就值得任何一个语文人好好的考量与反思。
首先,作者回顾了“诗意语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朦胧的激情”“去激情化”“激情的协奏”,作者紧紧地扣住一个“情”字来建构“诗意语文”的核心与灵魂。接着作者解释说,“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如果说这一段话显得高深、玄妙的话,接下来作者的解释会清晰一些,针对这一“情”字内涵,作者从语文课程的价值层面进行了分解。
即,从语文课程本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所以以“情”为灵魂的语文就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也就是说,作者深深地抓住了“诗言志”“诗缘情”的文学传统,从“母语的诗性品质”上找到了语文的依靠和归属。从此种意义上说,在文学教育上这一块,作者的用力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高度的。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联系本体价值层面的分析不难理解,审美的解读也是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发展而来的,审美的解读不同于科学的解读、理性的解读、功利的'解读,而是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的理解。在关注“情”,体验“情”,发展“情”的过程中,作者提出“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其实,陆机《文赋》里所的“诗缘情而绮靡”,既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又指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这正是作者的“珠玉在前”。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不难想象,对于“情”的教学,其过程的把握与体认,只能是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里所提出的“熏,浸,刺,透”式的陶冶,这样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的理想境界。这还是从语文的文学教育角度得出来的过程评价,虽然牵涉到生命、生活、言语、想象、体验与人格,不过整体上还是以“情”作为语文课程过程的核心与对象。
从语文课程的主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作者提出这样观点,是基于儿童的天性——“自由状态”“忘我状态”“想象状态”“解脱状态”,并认为这些“状态”,即所说的“诗意的状态”。
四个层面,扣住一个“情”本体,从一而终,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理论主张与理论建构。不管对作者把语文课程归结为文学课程是否有争议,仅这一理论勇气与理论能力的展示,也就值得鼓掌,或许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真理”吧,如果全面了,估计意义也不大了。
其次,作者在实践策略层面提出“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提出从“文本细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根”等十个策略技巧进行归纳枚举。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意义不大,都是从文学理论里借鉴来的术语,而且还有不少是西方文论里的术语。不难看出,其实,作者在这一节内容上也并没有完全扣住前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所紧握的“情”字,来提出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理论遗憾与不足。
最后,作者从“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高度来展示出语文的某种彼岸意义。“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等高度词汇最终把语文走向了“人生”意义,这好像是各派语文理论最后的“宿命”,都不得不走向的“唯一目的”。然后就是一翻美好的展望与幻想,所以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一带有呐喊与呓语特点的理论抒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提法是否“诗意”,但觉着离一门学科的表述还有一段距离。
诗意,对语文来说,是需要的,但觉着还不够。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一
你有一个漂亮的朋友吗?她们就拥有一个这样的完美朋友。一个几乎胸无点墨,只勉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的人却能在法国的上流社会行驾自如;一个19世纪末的人做到了像汉朝的匈奴人一样“父死子妻后母,兄终弟娶寡嫂”;一个就凭着一张嘴一支笔,就在法国社会上叱咤风云,最终挤进了第三共和国的统治集团的人。是的,他就是杜洛瓦。
“人都是笨得像牛,而蠢得像驴,随便在字典里找一个你不懂的问题问你,你就会觉得我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正当杜洛瓦生计烦恼时,他遇到了早年一齐当兵的战友弗雷吉埃。弗雷吉埃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就成为了杜洛瓦飞黄腾达的开端。
他花言巧语背后被利益熏黑的心灵,蒙蔽了他的双眼,看不见人世的真情,对别人的关怀和怜爱,能够视若无睹,甚至利用、践踏,像头野兽一般穷凶极恶地追逐名利,恰似一只永远饥饿的猎狗,泯灭人性!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二
书,只有细读才能回味,我细细品读了此书的第一辑《单元集中识字教学策略》。低年级的语文,从成人角度看浅显易懂,并未领略教材编写意图,也没有充分考虑识字课的识字与阅读课识字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对学生亲近识字,理解识字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单元集中识字:探讨识字课中的识字策略,识字文体特质,汉字本身特点,以及儿童学习心理等方面来重构识字课堂。
曹爱卫老师说:“汉字是可爱的,具有图画性和故事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把所学的汉字与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融合起来,生动活泼地识记生字。”如:看见“果”字,眼前便会出现满满一树的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发出诱人的芳香。看见“山”字,眼前出现高峰耸立的群山。看见“休”字,便会想到一个人累了,靠在大树旁边休息。看见“井”字,便会想到一口水井。这样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变完全打开。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学习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材学习是“正餐”,老师选的内容是“水果点心”。我们要吃透教材,明白编者意图在识字方式上有多种样式,有蒙学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近10种。
蒙学识字:与传统蒙学的反复诵读为基础方法,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阐释,注重渗透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如《天地人》《姓氏歌》《古对今》。
儿歌识字:儿歌识字不仅很多孩子会喜欢,而且还比较容易记忆。如:《小青蛙》《大小多少》《动物儿歌》。
看图识字:重视图文的对应关系,唤醒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强生活运用。如:《口耳目》。
我们不能用老方法帮助他们学习低年级集中识字,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由易到难,不随意拔高,要求创设情境,尊重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语音、语义的基础教授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自主识字。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三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社会自然、历史现实、世界人生,以及自我生命的真切关怀,当他作为一个读者,将不可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生命关怀的程度,将影响到他在阅读写作中语感之丰富敏锐与否。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或者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的人,假如他是比较富有同情心、爱美心,较善于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对自然景物,也比别人多一份热爱与赞美的心情,那么如果给他讲述故事,描绘情状,和他一起观赏美景,他一定较能领悟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对象的妍媸美丑;他因此也就有了对言语的较强的敏感。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情善感”。
一个人的善良心、同情心、怜悯心、爱美心多半是会养成他的敏感心。“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遗传的基因里也许带有它,但是能够做到从语言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则还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依我之见,一般爱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得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便囤积,不厌其多。”(矛盾)。
所有的读物都在为你引路,只是所引的方向、层级以及方法和效果并不相同而已。
道德心、慧心和文心,原是三位一体,应该共同培育。
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的位置。(托尔斯泰)。
对一切语言和言语采取一种研究、鉴赏、判别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论他专的是什么业,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他提高业务素养的主要途径。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钱大昕)。
朱光潜认为,除了学问经验,另有两种资禀可使文人成为文人,一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透彻感,或曰透明感、澄澈感。
听、读——语言的消极储存;说、写——语言的积极透支。
“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老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叶圣陶)。
粗加归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三种:有所不知,有所质疑,有所领悟。它们都是疑问,但都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都带上思索的痕迹。
矛盾曾经指导过两种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生活;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的阅读能力就是经过这样自觉积极地训练而成的。
评价一个未必正确的“发现”,往往要比肯定一个正确的发现更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发现问题”的训练,在初中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在中小学衔接的当口,一开始就训练自学,自学的第一步就学会自己来观察、发现问题,既养成习惯,又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为此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毛泽东)。
“字要规规范范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文。
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后来我们三年的作文教学教改就制定了“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的“三步走”计划。
基础,必须夯实在教师工作的初始环节——备课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乃是基础之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
“思之不得,则为明讲之。”
“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讲是练的指导,练是讲的基础。
心灵和文化储备不足的学生,只能讲套话。(孙绍振)。
此课文,学与不学有何不同?
此课文,教与不教有何不同?
此课文,这样教与那样教有何不同?
钱理群说:“我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基本定位,只是一座连接着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其最高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和读者去读鲁迅原著,并且是以最终将自己的解脱忘却(即我经常说的“过河拆桥”)为研究价值的最高体现。”
年轻教师常不善于返朴,不善于提炼、归纯,而耽于发挥,迷于渲染,可能是年龄病。
传统积淀下来的东西,永远是学道的第一课,出道的第一关,得道的第一招。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并瞬间得到弥合;当然也发现吻合,发现超越,从而感到满足与欢喜。
训练,训练,再训练。教材须有较高的训练价值,教法须有切实的训练保证。教师须有足够的训练素养。
想教好一篇文学作品,教师应该具有诗情和理性的教学语言,否则就无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也无法受到感染,令其折服。
动笔墨的读书训练——融积累、感悟、应用于一炉之综合。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考——。
恰当简洁变化。
清晰度逻辑性节奏感。
区别说话语气与教学语气。
节奏音量弹性。
启发激发生发。
长短句的穿插口语板书之相映。
声情并茂与雅俗共赏。
用语如泼与惜唾如金。
要有一点轻松感、幽默感。
要带点软性。
定向诱导熨帖。
从书面语吸取向口头语描摹。
要善于倾听、调适、作必要的重复。
一个懂得写作规律的教师,必定将主要力量放在指导学生“静默观察”即积累写作材料,并“烂熟于心”即思索、内化、积淀思想上,“一旦内储充盈,到时就会文思幅辏,笔下溜圆,呵成一篇。
千字文。
不算难事。”
课堂是我读书的用武之地,也是教书思考的源泉。
若能始终坚持教书、读书、思考、研究,一个教师的教学生命就会更快地成熟起来,并不在乎一定要从教多少时间。
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
读与写,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吸纳,二者形式虽异,内在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写和说也同样不是知识的运用,乃是通过积累、模仿、应用而形成习惯。
我的作文教学有三大原则:一是解放题材,一切可写;二是以笔代口,随时能写;三是熟诵摹仿,由读悟写。
以三年为期,每年训练一个重点:初一“写真实”,初二“写具体”,初三“写新颖”。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共性”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主要培养“个性”,只是在培养共性中不要忽略个性的差异而已。
凡是教不得法,几乎都可以在没有吃透教材上找到原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终生信奉的教育宗旨。
诵读的遍数要足,要尽量熟读课文,努力去体验“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亲切感、愉悦感。
阅读(写作也一样)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一种语感经验过程,如同一切美感经验一样,是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状态,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教学要尽可能在不干扰不破坏这种精神世界的前提下进行。
英国教育家埃克斯利(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带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诵习,正是“会本文”的最基本也是最佳的途径。通过反复诵习而自能感知了悟的,就应该尽量少加讲解与注释。
“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过程来说,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为用的:在阅读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同时就必须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质的倾吐;而这一定的量和质的倾吐,正是有效的吸收的必要前提。”
十如何。
1、备课前要先“粗备”一个单元,了解“这一篇”在一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离于单元之外,也无需将整个单元任务,让一篇全包了。
2、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理想阅读者和学生阅读者——的位置,多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先入为主,老师想着应该怎么教怎么教。
3、不要忙着读“教参”。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批注、笔记)或。
教案。
的初案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迟。切忌用他人的纸样裁自己的衣裳。
2、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否则它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
3、最后,你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一般)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任务规定很集中。读一读陈钟梁教《风筝》的课堂实录,可能茅塞顿开。
2、预习需要制定“常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要求很高。这是习惯的事,要有耐心。刚开始,甚至只要熟悉若干字音字形和词义,可视为“养习”的良好开始。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花一个学期,就能够把预习的习惯培养起来。
3、教师应做出“示范”,不要徒托空言。更不能没有检查,听之任之。凡有新课,必有布置;凡有布置,必有检查。用课前5分钟,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放弃检查,预习全空。
4、预习最能使学生感学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对话交流的兴趣,以及由此获得探究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预习应以“设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
2、最好不要仅仅告诉别人:今天这节课,只教课文的××段(或内容),剩下的××段(或内容)是下一节上。这等于是影视节目广告,告诉你今天演几集,什么时候演完。要让听课的,听出你是围绕一个课题,在进行有序地展开,逻辑地推进。有经验的听课者,不会关心你上到哪里,关心的是你上到了什么关节眼,他会预想你的下一个动作是如何衔接,会走到一个什么合适的站点。
4、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为导入而导入,徒然是浪费时间。还是以有启发性和有趣的问题导入为佳。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着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
5、不妨在讲台上放一块手表,学会控制时间。在教案里表明什么教学内容用多少时间,也不见得没有必要。结束一堂课,切不可急急匆匆。习惯于用3-5分钟进行总结,会有助于提高课的质量。否则,让下课铃声催赶着下课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课的灵魂。
2、板书设计,应该在整篇教案完成之后。此时需要下一番提炼的工夫,使之成为鲜亮的纲目,闪光的课眼。平庸的全然可以用口说代替的板书,比不做更糟。表示结构的板书,用语尽量做到准确工整。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板书,用语宜多加斟酌,要简练而有力。板书一般不宜太繁,表述条畅,言简意赅,最是上乘。
6、投影的“板书”,就更需要字斟句酌。一旦映现,更改为难。而冷森森地打在幕上,似乎总不如临场书写而富于动态感和亲切感。
1、不要片面理解“对话”。师生就文本互为问答讨论(所谓“三向”),是对话。一方说话,一方倾听,也是对话。朗读默读难道不是对话吗?当然也是。对话即交流。只把形式的外在的交流视为对话,把无形的内在的互动斥为“一言堂”“注入式”,是机械论思维在作怪。
2、教师课堂提问有三忌:一忌问不明白,学生答非所问。二忌立问即答,学生思不及义。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或者干脆把学生的回答“直接”作为教师的标准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多想想,该怎么问才能然学生明白问题的要求和回答的要点。一般须给予十几秒的思考准备,包括口头表达的临场组织。如果有太长的“冷场”,就需要考虑引导,还要反思问题是否恰当。
3、任何一种“对话”,都应视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善于听“答话”,随即引导,高明点拨,让学生开窍,要比给出“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一个问题由几个人的讨论回答而补充修整,要比“一次性通过”更有意义。过程与方法重于结论,是课标的精神,在“对话”中最应得到贯彻。
3、同预习一样,复习应不时进行检查,否则时间一久,终成虚话。
1、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边看边改。以“语批”为主,修改次之。修改处需令比较,让写作者知道为何需要改,也允许持不同看法,鼓励前来同教师交流。
2、一次作文纵有参差不齐,但大体还是能按不同情况或不同标准归出几种类型。一边批改一边就得归类。发现和研究类型和典型,讲决定作文批改的质量,不可因费工耗时而不为。选择类型重点批改,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而典型批改尤需着力。
3、注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达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点。鼓励之于作文,效果有时出乎意料地惊人。
1、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抵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
2、不管是否按照课文的顺序数,进入“分析”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
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
其三是比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他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
3、进入“分析”的途径也大抵有三种: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
散文。
其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
1、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会“懂文言”,也是学习“用白话”。是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丰富对民族语言的语感。不要老是掂着古今言殊,其实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进行通释与串译。一定避免没有预习,就面对生课,开始解释翻译。但须提醒:照搬注释当译文,常会出差错。
3、一般要将课文先诵读一两遍。是逐句翻译下来,还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读带过,只找其中重点的词句进行讲解讨论,当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看课文的特点(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通篇连贯翻译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不要上成古汉语课。避免解读一句,就抓住某个语法现象大讲一通,通篇读去,一路“开花”,可就是不见“果实”——对文义的准确完整通畅深刻的领会。用拐杖是为了帮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每一课都可能有若干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强调,宜放到课文教完,加以整理归纳,以助识记,不要穿插在解读中进行。
6、文言文所关涉到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常常是教师的“专利”,亦为学生所乐闻,当避免大肆推销贩卖。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四
《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是曹爱卫老师写的。曹老师是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二年级教师用书编写成员,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独到研究。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今年的4月份,因参加由教体局王昌珍主任所组织的有关“统编教材习作”的课题研究需要阅读这本书,也因我自己正好执教二年级语文。为此,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完此书,读完后收获颇多。
曹老师的这本书每一辑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也让我对统编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本书分为五辑来写的:第一辑“识字写字:渠道不同,教学策略不同”;第二辑“阅读:为培养阅读力而教”;第三辑“口语交际:学习倾听、表达和应对”;第四辑“写话:学习清楚规范的表达”;第五辑“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在书的末尾曹老师写了一篇后记,后记中介绍了从20xx年国家启动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时,曹老师就已经积极参与,并且从最开始的准备到最后的完成,曹老师全程参与其中,这也愈发显得这本书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统编教材的编写者,她所解读文本的视角绝对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
拿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第三辑“口语交际:学习倾听、表达和应对”。从新人教版教材中就开始接触口语交际,但是总感觉在以往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有口语的训练,缺少同学之间的交际。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一直很苦恼,看到这一章节,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在这一辑中,不仅教给了我们理论知识,还有教学实录,给了我们更多的参考。
在统编教材低年级的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有维度的,是按“倾听”“表达”“应对”三个能力维度从低到高来编排的,每个话题都承担着相应的能力发展目标,彼此关联,共同形成纵向的发展线索。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有别于以往的“听说训练”,按“倾听”“表达”“应对”三个能力维度来选择内容,确定能力发展点。在一年级的两册教学中,口语交际主要注重倾听和表达。特别是表达能力点的训练尤为突出,“怎么说”是最讲究的:有侧重音量大小的,如“大声说”“讲故事声音要大些”等;有侧重场合的,如“分场合说,有时要大声,有时要小声”;有侧重说话礼貌的,如“看着对方的眼睛说”“用上礼貌用语说”“等别人说完再说”等;有侧重说话自信的,如“大胆说”“主动发表意见”;有侧重说话时的逻辑和条理的,如“按顺序说”“说清楚想法”“按顺序讲清楚图意”等。并且针对能力点,设计了有趣有效的活动。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我说你做》首次提出“倾听”的要求,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难度有点大。对孩子而言,最有效的集中注意的方法就是游戏活动。于是,曹老师设计了“摸鼻子”的小游戏,然后分别问一个做对的和做错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做对或为什么没做对?由此告诉孩子们:认真听清楚老师说的话,再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能用控制的.手段要求他们,而是应该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到专注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品德。因此,在二年级下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这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我设计了很多情境教学。以故事《小白兔的白菜》导入,因为小猪说话不礼貌,所以小兔不愿意把白菜给小猪,借此引出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然后再抛出课文中给出的几个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统编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有“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由此不难看出,新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解决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问题,体现了亲子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因为我班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住校生,所以这个板块没有办法下放给家长,所有的“和大人一起读”都是在教室里,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关于这个环节该怎么开展,最开始我真的很苦恼,因为是个新的板块,也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我就把这个环节当做是和我儿子之间的亲子阅读时光来完成的。最开始就是我读给他们听,带着他们一起读,或者我读上一句,他们跟下一句,又或者我们一起拍手读。每次运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让他们对“读”感兴趣。再后来,就是请你带着老师读,或者回寝室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将他的“阅读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这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言作用下,孩子容易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
真的很感谢曹爱卫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研究统编教材、吃透教材,力争能给学生更多的语文体验。
语文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篇十五
。生命关怀的程度,将影响到他在阅读写作中语感之丰富敏锐与否。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或者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的人,假如他是比较富有同情心、爱美心,较善于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对自然景物,也比别人多一份热爱与赞美的心情,那么如果给他讲述故事,描绘情状,和他一起观赏美景,他一定较能领悟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对象的妍媸美丑;他因此也就有了对言语的较强的敏感。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情善感”。
一个人的善良心、同情心、怜悯心、爱美心多半是会养成他的敏感心。“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遗传的基因里也许带有它,但是能够做到从语言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则还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依我之见,一般爱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得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便囤积,不厌其多。”(矛盾)
语文之门就在一切言语和语言之中。你首先得尽量去亲近之,贴紧之;而亲近贴紧之法,便是诵读,是口诵心惟,是荀子所说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语文之路的第一程,便是先解放自己,各自向着语文的广阔世界,去四处走走看看,去广搜博采,自由涉猎。
所有的读物都在为你引路,只是所引的方向、层级以及方法和效果并不相同而已。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越是生动的语言越难以使人意识到“语言”。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必然是在语感的不断丰富和敏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模仿-变化-创造。这便是语文学得既快又好的唯一捷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应该视之为包括文字和文学启蒙在内的文化启蒙教育。
语文这门功课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技能训练,都有赖于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而内化为素养。
道德心、慧心和文心,原是三位一体,应该共同培育。
学好语文,一靠兴趣,二靠习惯,三才方法。兴趣与方法都要化为习惯,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
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的位置。(托尔斯泰)
初中的语文课,则是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自觉自主地读写听说的习惯,要训练自学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上成生动的对话课。
对一切语言和言语采取一种研究、鉴赏、判别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论他专的是什么业,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他提高业务素养的主要途径。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钱大昕)
朱光潜认为,除了学问经验,另有两种资禀可使文人成为文人,一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透彻感,或曰透明感、澄澈感。
听、读——语言的消极储存;说、写——语言的积极透支。
“熟读精思”,我认为这四个字,大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或基本手段,认真实践好好总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
“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老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叶圣陶)
粗加归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三种:有所不知,有所质疑,有所领悟。它们都是疑问,但都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都带上思索的痕迹。
矛盾曾经指导过两种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生活;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的阅读能力就是经过这样自觉积极地训练而成的。
评价一个未必正确的“发现”,往往要比肯定一个正确的发现更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发现问题”的训练,在初中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在中小学衔接的当口,一开始就训练自学,自学的第一步就学会自己来观察、发现问题,既养成习惯,又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为此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之所以为工具,一则表明其功能效用,示其重要型;二则强调其操作应用,示其实践性;三则提醒其所用在人,示其主动性。总体来说,语文用于思维用于实际用于承载,所以重要;必须在思维交际承载的一切活动中去学习掌握,故应多实践常历练;而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语文,又须臾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所以语文课程的教与学都要密切联系思想,贴近生活,浸润情感,陶范行为。
从紧迫性讲,今后改革试验的主要项目至少也有五个:一,语文“自学-历练”的指导;二,语文“能力-习惯”的养成;三,作文“思想-生活”练笔习惯的培养;四,听、说“总枢纽”的启动及其与读、写的配合;五,语文课“得法与课内,收益于课外”的两翼协调。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毛泽东)
“字要规规范范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后来我们三年的作文教学教改就制定了“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的“三步走”计划。
基础,必须夯实在教师工作的初始环节——备课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乃是基础之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
“思之不得,则为明讲之。”
“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讲是练的指导,练是讲的基础。
心灵和文化储备不足的学生,只能讲套话。 (孙绍振)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
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课,应该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第一标准。
语文备课的前前后后,教师当反复三问——
此课文,学与不学有何不同?
此课文,教与不教有何不同?
此课文,这样教与那样教有何不同?
钱理群说:“我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基本定位,只是一座连接着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其最高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和读者去读鲁迅原著,并且是以最终将自己的解脱忘却(即我经常说的“过河拆桥”)为研究价值的最高体现。”
情感活动,情绪交流,情境再生,永远是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体现。
语文素养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识、悟性、笔力。
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必须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明晰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专业。凡是专业,一需要掌握知识,而需要熟练技能。
基础,基础,再基础;训练,训练,再训练——语文教学应该常念的经咒。
年轻教师常不善于返朴,不善于提炼、归纯,而耽于发挥,迷于渲染,可能是年龄病。
多引发思考和激发想象,就是语文课的“多跑”,从而产生精神劳动的兴会与能量。
传统积淀下来的东西,永远是学道的第一课,出道的第一关,得道的第一招。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搭好两座桥:一座是通过语言文字抵达课文精要的桥,一座是通过良好的习惯方法的训练,从学生原有程度升抵教学目标的桥。
教语文,一旦入了门道,其实就只剩下“取舍”二字,再进一步,便是“剪裁”。“剪裁”的实质也无非是“取舍”。取舍,是语文教师的终生修炼,它联系着教育的无穷底蕴和教师的全面素养。
李如龙教授认为,对语文教师应有三个基本要求:一要知识,二要方法,三要热情。犹如蒸馒头,面粉是知识,酵粉是方法,温度是热情。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语文的“教”,实际上是一种多向的对话和交流。
阅读也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并瞬间得到弥合;当然也发现吻合,发现超越,从而感到满足与欢喜。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而与其相应的,则是迅速做出更动、修改、补充、调适言语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5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