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重要影响。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科学界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关注环保事业。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1、认识钟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必须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我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一样意,无形之中就构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教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一样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能够折,能够撕。下头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教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我的意见,能够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教师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必须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样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能够折成12,也能够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那里说分成两份,怎样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异常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必须”上,如果必须是12的话,前面应当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之后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务必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生1:能够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能够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样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明白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但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务必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透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用心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明白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带给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怎样办”,让学生在这种简单、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那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那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好处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好处、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十分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异常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的研讨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驰骋,让学生创新的火花自然地喷发,要求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宽容,真诚地帮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
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潜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能够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能够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能够画出一个圆圈。
生:圆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dd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dd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能够拼很多画也能够画出很多画。
师: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dd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dd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用心评价dd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那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样样?
生:好。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异常好,我们用您的名字,必须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样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头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当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提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头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此刻胜利者是“吴正队”,能够吗?
生:不能够。
(这时,吴教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此刻咱们落后,但吴教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此刻把吴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头我宣布,今日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一样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仅有4次,不公平。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最终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景下,能够先求平均数。)。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五、体会与反思。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入党志愿书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二、拓展应用。
1.试一试。
2.连一连。
2×3215×416×526×8。
5×1219×560×74×30。
3×1624×252×415×6。
17×54×163×4084×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三、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瑜曦甜”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
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
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总结。
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76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