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3 18:59:2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4篇)
时间:2023-03-03 18:59:2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时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习,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杀人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杀人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平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杀人,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杀人,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陈毅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特别认真。学习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平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平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近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要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谋略中的谋略;要说《三国演义》是部智慧的书,那么《孔明借箭》就是智慧中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近《孔明借箭》,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板书课题:解说孔明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板书箭字,解说:主要材料是竹子,射向前方的武器。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懂文言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结合文下面的注释,联系前后文推想大体意思,粗知大意则可,不必死扣每一个字的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知识的增多,一些意思自然就懂。

下面我们就以课文的前几句话为例子,看看怎样读懂文言文。课文开始就说:却说鲁肃领了周瑜(yú)言语,言语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了就是说的话,那放在句子中不通顺啊?

再联系看过的影视资料知道,周瑜是鲁肃的上级,那上级说的话就是--命令。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径不太懂先不管,来舟中相探孔明,是怎样孔明呢?有同学说了是探望,我们就暂且理解为探望。但是现在结合课文有个疑问就

又产生了,周瑜这么好?要鲁肃来探望诸葛亮?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读,当读到孔明曰:“公瑾(jǐn)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结合注释我们明白了,不是来探望孔明,而是来试探孔明,来探听消息的。这样我们联系前后文,结合注释,大体就了解了课文的大体意思。

1:学生自由读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交流检查难读的句子。

3:教师检查下列句子的朗读情况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指导学生只有理解古文的意思,才能读好古文的停顿。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4: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文内容说具体,说简练。

策略:假如学生说的'很详细可根据说的内容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概括出关键词语:妒忌借箭、得箭。再指导简练的概括。假如不会说,可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教师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1:当诸葛亮草船借箭,遇到疑惑不解的子敬的时候,说了课文的最长的一段话。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诸葛亮想对子敬说什么啊?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公瑾叫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

(1)练习读懂短文。

(2)听话要听音,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那何为良将?

(3)读第二句话质疑:难道借箭这件事情只算准有大雾就行吗?细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还算准了什么?

引导交流,算准了借箭之物;算准了天有大雾;算准了曹操多疑不会出击;算准了顺风顺水曹操追之不及。

(相机板书:知天文识地利懂人心)

再交流过程中指导孩子读好一下两处语言。

a: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读出雾之大)

b: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1)此处是全文唯一一处有提示语的语言。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想一想诸葛亮笑什么呢?

(联系前后文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领会笑后面的含着的意思)

(2)一个笑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写人的文章关键就是感知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笑字,读出人物的足智多谋,儒雅倜傥的智者形象)

(3)通过读书,读出形象。

2:师生小结三天前诸葛亮都算准了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3: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诸葛亮说的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指导孩子读出神机妙算。

(因是古文,学生读的味道不足时可泛读)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之《借东风》《孔明巧布八阵图》

当你有兴趣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给你留下的不仅仅是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习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

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

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

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板书:神机妙算:

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习“借箭的经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1、学习要求:

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

板书:大雾漫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

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

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

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

识人心: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2、诸葛亮算得对吗?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生性多疑)

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

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

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

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了,周瑜

的阴谋落空。

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

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

9、还在笑谁?(笑自己)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笑出了他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

懂地理: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两面受箭,又可保持平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顺风顺水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句子中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

4、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只是其一,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有哪些?如: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

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

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教材,还要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

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

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九

人教12册 1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12册 10 《*船借箭》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草船借箭的经过。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三课时

二、三、四段。

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幻灯片,填空(略)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近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一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二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三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明白“箭”是什么样貌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明白吗?

⒉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样会走到一齐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那里也带给一些提示语,看看能够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主角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四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明白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透过昨日的预习,你明白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明白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透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3、诸葛亮明白周瑜的心思吗?你怎样明白?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主角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到达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从中能够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齐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这天读课文,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透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01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