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所读书籍或文章进行思考、评论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的写作要尽量避免主观性过强,要注重客观评价和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无论你读的是哪本书,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一
最近抽空阅读了王跃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一书,读后放下厚厚地这本小说,心情很是有一种冲动的欲望。冲动的是我很景仰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权利和官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和猥琐,以及为官为人为文为事的纷纭复杂。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当然这是一篇官场显形记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作为一名安徽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我为什么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呢?因为我太浮躁和年轻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静下心来创作的时间,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知识和驾驭创作长篇小说的能力。所以才没有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宏篇巨着。
先从王跃文说起吧!王跃文,男,湖南省溆浦县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西州月》、《亡魂鸟》、《龙票》,中篇小说集《漫天芦花》、《官场春秋》、《没这回事》,短篇小说集《天气不好》,随笔散文集《有人骗你》、《胡思乱想的日子》等。现任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跃文是以写官场而成名,这篇写的还是官场,不过是从现实的官场写到了历史的官场,《大清相国》以清朝康熙时代的名相陈廷敬为叙述主人公,再现了康熙皇帝当政的五十年间清代官场的人生百态。王跃文以一部《国画》冲入文坛迄今十余年,此后他便以写当代官场生活而着称起来。虽然中国遍地官场,当代中国其他不同类型的作者及其作品也都会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官场生活,但似乎都不如王跃文来得地道来得彻底。如果可以做一些庸俗但并不夸张的比较,那么,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大约等同于金庸之于武侠,琼瑶之于“言情”,二月河之于“帝王系列”……其地位不可谓不显赫。
据很多书评,说《大清相国》不能算是很严格的历史小说。但是我认为应该算是归属历史类的小说。尽管在文学分类上很难确切地定义历史小说的边界,但是考诸《东周列国志》以及河南省的着名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创作,还是可以大概知道,在遵循历史线索、叙述历史情节、描写历史人物等方面,历史小说更为偏重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依赖。历史写作所看重所感兴趣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小说的事实。比如围绕康熙去世雍正即位这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种。种,史学家肯定会在历史事实的考订上正本清源斤斤计较,而一个小说家管不了那么多,或者说他没有义务管那么多。所以在《大清相国》里面,王跃文对叙述历史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及其官场生涯的成功秘诀。
陈廷敬遭逢满清盛世,顺治、康熙两帝都是对满清政权长治久安贡献巨大的有为的君王。顺治入关后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国策,完成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之”的转型,康熙平三藩、稳西藏、收台湾、平定准噶尔,文治武功卓然,但纵然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战胜“官场”。
“等、稳、忍、狠、隐”,是陈廷敬官场折冲的五字真经。也是时下社会上有些为官者流行的潜规则和游戏规则一样。是对世风日下的贬低。小说写主人翁陈廷敬靠了这个,陈廷敬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修成正果”:君王高深莫测,官场风流云转,他目送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等超级演员的登台与下场,自己总算是善始善终了。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会从负面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五个字,对此我能够理解。但我同时还想说,脂砚斋读《红楼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椎心泣血之感,事实上,陈廷敬的“官场五字经”也可作如是观!他用了自己的一生,耗费了青春、理想和志向,也耗费了所有的心机所得到的这五个字的真正的核心精神,一言以蔽之曰无非是两个字:“自保”。
为了这五个字,王跃文写了将近50万字,陈廷敬用了整整一生,中国历史则用了两千年。与此相比,我不可能说得更多。这里我只说一个等字。等,正面理解是为了能做事而等待机会,但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什么都等不到,正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白白地消耗掉了。假设一个社会结构导致它的社会成员做人的成本如此之高,那么你除了锻炼好身体之外,能够做的事情就实在有限了。不做事就不犯错或者少犯错,这个结论的另一面则是那些“逞匹夫之勇”的壮士鲁莽行事,最后通常是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你还可以说假话、虚与委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这跟死掉区别并不很大。
陈廷敬从二十岁考上进士起,在朝廷做了五十年官,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善始善终地走完了自己的官宦历程。康熙是古代一位开明君主,为社稷黎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几十年间重用陈廷敬,并高度赞誉陈廷敬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可以想见,陈廷敬在康熙皇帝身边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被康熙皇帝看重的大官,却在过去大量的清宫戏中不见踪影。那些任意删改历史的戏说作品可以不去说它,只是像类似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一些比较严格遵循历史真相的历史小说也让陈廷敬从康熙的身边消失,却让我觉得有几分奇怪。二月河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创作时匆匆浏览清史资料,只记重要人物,也就把陈廷敬给忽略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悖论,一个被皇帝重用了几十年的、占据着朝廷重要位置的大官,却在一个对历史相当熟悉的、致力于清宫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心目中不是一个“重要人物”。
王跃文对这位清代的大官产生兴趣,我猜想一定是他发现这个悖论折射在陈廷敬身上的光斑,他想通过这些光斑追溯到传统政治权力机制和官吏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我认为千万不要把《大清相国》当成一本为一名清官、好官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书来读。陈廷敬生活和为官的康熙年代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是我们所说的“盛世”,这大概就是出现以上悖论的重要原因。盛世不会像乱世那样充满动荡,充满变数,充满危机,盛世经历了乱世的大破坏之后逐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当然更包括官场的秩序。对于一名身处权重的朝廷官员来说,他所要做的就是维持秩序的良好运行。这样的工作看上去就没有那些企图破坏这一秩序的贪官、坏官那样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但其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秩序建立在封建帝王专制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秩序,甚至帝王的一个喷嚏都会让其四分五裂,这就需要有人比帝王更加智慧,能够牵着帝王的思路朝着秩序演进的方向发展。陈廷敬应该就是这样一位智慧的大官。
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形象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维持秩序的工作是何等的艰难和微妙,它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人格的保证。陈廷敬在入仕之前,卫向书大人就教他做官秘诀的一个字:等,陈廷敬的义父则送他一个字:忍。等和忍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地求生存,而是一个敬畏秩序愿意遵循秩序的人对待秩序的灵活方式。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细节描述了陈廷敬是如何在等和忍的过程中抓住秩序中的最佳机遇的,在与明珠、高士奇、索额图、徐乾学等一批贪官污吏的周旋争斗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也维护了秩序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方式顽强地影响了康熙皇帝的决策。
小说基本上围绕着官员之间的争宠、争权、争利而展开,阅读中我始终排遣不开“权术”这个词。《大清相国》让我更坚信这一点:在中国这种政治专制的机制下,权术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在秩序良好的盛世年代,同样少不了权术,无论好官坏官还是清官贪官,都在秩序的平台上通过各自的权术斗智斗勇。陈廷敬也许可以说是一名大赢家。但权术说到底只是秩序制衡的手段,从制衡的角度看,就没有真正的赢家,所以陈廷敬尽管在他晚年借别人之手巧妙地“参”掉了他的几个对手,被康熙呼为“老相国”,但此刻的他也悟到了自己的危险,装成耳聋而获准解职回乡。所以在陈廷敬的官场秘诀中必须加上一个“隐”字。也就是说,尽管陈廷敬一生在为秩序的良好运行而努力,但他本人也处在秩序制衡的漩涡中,秩序不在乎你是清官还是贪官,而在乎你是否满足了专制的意志。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富有现实精神的王跃文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是值得我们这些小作家学习的。当然,事实上,我也可以把《大清相国》理解为王跃文以现实官场的经验去回望官场的历史场景。因此,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今联想今天的社会应该杜绝这种伪的东西。讲究和谐社会应该有和谐的积极的人生以及为官的正直,为民的谋利。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二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20__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__年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三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河上集”、《说岩诗集》等,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康熙字典》等等。
陈廷敬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台阁体诗。台阁即是古代的内阁和翰林院,所谓台阁体,指的是一种特殊诗体,诗文内容多为馆阁文臣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
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
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赐石榴子恭纪》。
《清史稿》记载:“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赐石榴子恭纪》虽是在写石榴,但实际上却是歌颂的皇家气象,末句又以“丹心老不迷”向康熙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故康熙尤喜结尾两句,“诵之至再”。
可见,在陈廷敬这里,诗词里也透着政治家的气象。
作者:晓露风荷。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四
《大清相国》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王跃文认为,这并不是说陈如何工于心计,或是如何狡猾,他这样评价《大清相国》中的主人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有些熟悉的朋友找到我,跟我探讨陈廷敬的从政经历。"不仅如此,在小说的影响之下,史学界也对陈廷敬其人其事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描写的是一位我所敬重的古人,但也表达了我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王跃文说。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具体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细化了干部"德"的考评标准。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俗话说"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五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云南巡抚王继文如期如数征收饷银、饷粮,速度及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臣说这话并非评说王继文。”康熙这时非常不高兴,觉得陈廷敬和王继文有过节,陈廷敬是故意诋毁王继文。而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耍了阴招,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不按国家政策收税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在康熙那里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王继文得到一时之利,让地方群众感恩戴德,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到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在此,当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六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读后感悟:
第一体会:
书中,朝上哪一个人在何岗位,可能都有一位大人在背后布局,派系矛盾表面平静止水,深层波涛汹涌。很多工作能力选人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称职即可,剩下由其政治作用所决定,他可能是打手、排头兵为自己的派系冲锋陷阵(得到了大人的恩惠),也可能墙头草、八面玲珑,不出头而查探其他人的意图。
恩惠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东西总是要还的,到最后结果难料。
第二体会。
陈廷敬得善终,是由于他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对周边干系人进行了明确分析,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皇上是需求方,陈是项目经理,他知道需求方的要求,一是社稷,二是自己的威信不动摇,三是亲近的人问题不太大。绝对的做项目,只从社稷出发,必定无法满足皇上的最终需求,反而引得杀身之祸。
第三体会。
质疑,各地报上的政绩,其中存在不合逻辑之处,只是看上层是否愿意不过问的接受。其实国人感恩的心,捐款捐物给国家的精神境界没这么高,自发啥的不是有利益驱动就是压迫得来(自发的救助救援另当别论),头脑要清楚,不要被下面的报喜材料给蒙蔽了。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七
何况,这本书还是被副主席推荐过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王跃文大约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写小说主角陈廷敬从乡试到初入官场。这一段,我深有所得。虽然对于我来说,有些东西现在才看到、才懂得,真的很迟了。但是,人生的坑,总要一个个踩,才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年轻的陈廷敬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在我看来,
陈廷敬是一个命很好的人!
陈廷敬是一个非常努力、时时刻刻都不忘学习读书、成绩特别好的学霸。
陈廷敬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死读书读死书,一腔热血、满脸青涩,同样需要经历各种磨难、甚至九死一生,才逐步成长的人。
陈廷敬家在地方也算小豪强,累世官宦,商读传世,能够抵御明末清初的流民,放在今天,就是地方大型企业主的家庭。但是面对一省巡抚以及京城而来的考官,就很不够看了。遇上了科举舞弊,他站在一边看了看热闹,满心单纯的以为清者自清,结果被不讲理的衙役和翻云覆雨的高官给弄在牢里,求告无门、即将问斩。但是,由于他的才学实在出众,被新来的山西考官卫向书看中——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贵人点了陈廷敬乡试第一,但是陈廷敬不肯写悔罪书,仍然不能出狱。这位贵人顶着欺君之罪,自己写了一份悔罪书交给朝廷。这样,陈廷敬才惊险的保住了性命。
陈廷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由于年纪轻轻,突然见识到太深的官场腐败和险恶,还经历了牢狱之灾,死读书的他钻进了牛角尖——对官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失望,进而选择了逃避!即使父母亲人,也无法劝解。这个时候,贵人再度出手,一纸书信,棒喝!
接下来,陈廷敬进京赶考,再度遇上了科场舞弊。这一次,他直接卷入朝廷大佬掀起的惊天漩涡当中,就像小鱼小虾,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审判。但是,陈廷敬在这时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贵人未来的岳父(是由卫向书介绍的),和第三个贵人——第二个妻子(陈廷敬在老家山西还有个妻子)。同时,他也遇到了他在未来最大的对手,索额图、明珠、高士奇。当然,在当朝大佬面前,现在的他们都是小虾米,位卑人轻、无足轻重。但是,陈廷敬杀出来了,并成功在顺治皇帝心中留下了印象,与明珠相提并论。
所以,陈廷敬的命真的很好!
生死时刻,有人救命;迷惘时刻,有人点拨。
但是,这有一个基础前提,那就是——陈廷敬的才气文章远超他人,这才得了贵人赏识和提点。而这又是陈廷敬长期坚持学习读书的结果。
所以,命好的基础是——自身足够优秀。
足够优秀,要到什么程度呢?必须优秀到万分之一的那种程度。只有到那种程度,优秀才能让别人看到,优秀才能让别人认可,优秀才能让别人提点。
而自身足够优秀则要求自己必须坚持读书学习、并长期坚持、不可懈怠。
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比你有天分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有什么资格说累?
还有一句毒鸡汤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达不到需要拼智商的层次;只拼努力程度,你就输了。
这两段毒鸡汤,对于我来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恰当!
为什么呢?来看下陈廷敬的成绩。
陈廷敬12岁院试第一,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四(皇帝本属意状元,但是连中三元者古往今来仅有17人,卫向书出于保护的目的,建议放到二甲);放到今天,陈廷敬就是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研究生第一,博士后第四。
强吗?强!非常的强!
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陈廷敬在会试中,屡被小人打扰,但是这个小人居然对着上官说:“只见得他一笔好字,实在叫下官佩服!”。能让对头说出如此夸奖的话,可见陈廷敬的字该是多么的好!
所以,作为山西同乡的贵人愿意帮他,提点他,是因为陈廷敬真的值得帮、值得提点!
由于明珠的推荐以及与卫向书的关系,陈廷敬侍候幼帝康熙读书。这是他政治前途的一大步。这个时候,明珠还是很照顾陈廷敬的,陈廷敬称之为恩人。明珠曾对陈廷敬说:“朝政大事,得讲究个因时、因势、因人,不要太死脑经了。”
其实,不论是什么事,都得讲个天时地利人和,强行不得、冒进不得。尤其是政治,胜算不高,不能轻易出手,失败了轻则影响仕途,重则丢了性命。就连炒个股票,也要讲究大盘形势、板块趋势、个股情绪,胜算如果不高,肯定要亏钱的。
凡事,不能靠运气!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谁不是有大气运的人(比如高士奇)!
在陈廷敬年轻的时候,卫向书大人教了一个“等”字,岳父大人教了一个“忍”字。
“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想你二位都不是疏懒之人,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忍功啊!”
等,捺着性子等;忍,硬着头皮忍。
做生意,尤其是需要忍,迎来送往,笑脸迎客。但凡有一点点情绪,就会毁掉一单生意。为了赚钱,就把情绪关进牢笼。
做投资也需要等和忍。等机会,等确定性;忍住手,忍住冲动。
人生没有如果,不能回档。没有人的成功会是侥幸!陈廷敬初入社会,每一步都走在漩涡中,稍不留意,就是人头落地、粉身碎骨。这点挫折和教训,对于我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历程来说,只是头道菜。
把等做到,人到中年。等什么?等自己的积累,等形势的变幻。
把忍做到,需要一生。忍什么?忍自己的心气,忍世事的压迫。
把等和忍作为一场修行,一场贯穿整个人生的修行。
时刻勿忘,时刻警醒,时刻修行!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八
近日,看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该书其中有很多很多具体现实的借鉴意义,我作为一名一直扎根在基层的领导干部,更是从中体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感。作为出卖国家利益、出卖人民利益而来换取自己职务的升迁、满足自己的贪欲,最后都是要受到党纪国法惩罚的。下面我将通读此书的一点体会谈谈,与大家共勉。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从这个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陈廷敬明察秋毫,康熙就被王继文给糊弄了,可见,选人用人,关键还在考察干部。如果考察失真,不仅仅损害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和群众。而政绩的体现,也正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去。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为政之基、谋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唯gdp论英雄,多看长远,多打基础。而在干部考察任用中,更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不能仅听群众说好就好,不能仅看“表面文章”,更要从平时基础工作上、从长远打算上、从“内部文章”上多方面入手细致考察,才能真正把那些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外对于干部考察组也要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层层套上“紧箍咒”,确保考察知人善用、不走样,不失真,才能确保选人用人不出纰漏,才能选出像陈廷敬这样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两学一做”活动刚刚开始,这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更要通过此次活动活动,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结合起来,真正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政绩观体现在平时基础工作上,体现在长远谋划上,体现在内部文章上,体现在为民服务上,体现在真抓实干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够被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九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越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
王岐山叔叔的力推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主要描素了陈延敬从满怀壮志豪情不怕艰险的青年时代到韬光养晦历经坎坷的中年时代再到退隐山林老练沉稳的老年时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写了纵横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坛不倒翁。
在文章的开头卫尚书有这样一段话:“陈延敬才二十一岁,早早的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来了,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被人盯出毛病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这不仅仅阐述了当时的为官之道,放眼观于当前,无不是这个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于智力上的,而现实生活阅历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经验慢慢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少人才华横溢,最终骄傲自负,碌碌无为一生;多少人默默无闻最终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这样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陈延敬大起大落仍节操始终为官一世。
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月媛有点醒他一个“隐”字。如若不是这个“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谓等,就是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所谓稳,就是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稳步上前;所谓忍,就是在忍让中避开突如其来的锋芒;所谓狠,就是在时机成熟时狠下心来做事;所谓隐,就是在辉煌中达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来这“等、忍、稳、狠、隐”五个字是全书的点金之笔,正是这样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陈延敬韬光养晦的一生。
总结全书,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眼看当前,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强干、铁腕如此的心机和为官形象嚒!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一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he)、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二
近日借出差深圳的机会,终于把《大清相国》第二遍阅读完成了。
近两年刻意让自己多读一些书,充实自己,读了一些书,但是读完之后没有写下感想,久了之后也忘了读过了什么,因此,想以本书作为一个开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这些年来,除了《曾国潘》外,这是第二本我读了两次的书。第一次阅读是的11月,第二次阅读是今年的七八月份。时隔一年九个月的时间,第二次阅读的感受确实更加深刻,与内容熟悉有关,也与中间这段时间的经历有关。
本书讲述的是主人翁陈廷敬的故事,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陈敬会试点了会员,顺治帝赐字廷,因此改名陈廷敬。本书讲述陈廷敬在官场的起起落落,从一个普通书生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期间遭受各种陷害、排挤和刁难,几次成为皇上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但最后都能化险为夷,从一个满腔热血的愤青变成了城府幽深、处事圆滑的老相国,叫人感叹。
一直在想,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呢?一些感想比较零散,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起来,后来决定,就以主人翁陈廷敬信奉的五字诀作为主线进行阐述吧:等,忍,稳,狠,隐。
等
这个“等”字,是陈廷敬的恩师卫向书传授的。陈廷敬的仕途坎坷,是从公务员考试就开始了,真是命途多舛。乡试就被人抓进了冤狱,会试又因阴差阳错听到了不该听的事情,卷入了科场贪污案,被陷害杀人,虽然最后都转危为安,但是心脏不好的真承受不了,好不容易剩点血底熬到殿试,本来属于他的状元却被安排给了别人。这样还没结束,因为科场贪污案庄亲王的儿子为问斩,庄亲王怀恨在心,按时索尼和鳌拜设计借刀杀了卫向书、陈廷敬和明珠,陈廷敬差点又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皇上为了平息事态,又不想任王爷肆意妄为,只能暂时牺牲时任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纪委监察部长职务)的卫向书,让他回家休养,保住了陈廷敬和明珠。
在卫向书准备离京回乡时,陈廷敬前来送行。卫向书借机向陈廷敬说了乡试时救他出冤狱的前因后果以及不点他状元的原因,同时,也向他传授了一个“等”字。卫向书告诉陈廷敬,宦海沉浮难料,他少年得志并不是好事,宦海无涯,要慢慢熬。
这个“等”字,其实就是想告诉陈廷敬,你确实能力很强,但是少年得志并不是好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出众,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官场复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有能力者居之,展示出过于强大潜力的人,容易被人扼杀在摇篮里,空有能力,没了性命也是空。所以,要经得起耐心等待,不要过于心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看清了环境和敌人,看准了时机再发作,会更加安全。卫向书为官几十年,看得比较透彻,可惜以陈廷敬的阅历是很难去理解的。
这个等字,在现在的职场依然十分实用。我并没有去过很多公司,但是我确信,许多公司现在身居高位的人,都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而是最有耐心“等”的人。因为经得起等,许多内部原来的竞争对手,都已经离职了,最后机会来临时,就是那个等了最久、资历最深的人上位。或许许多人会对此觉得不齿,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我觉得,经得起等,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等的过程会遇到很多事情,等不是简单地站着不动,而是一边解决遇到的事情,一边保证自己能安全地活下去,这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我的领导也曾跟我说过要有耐心等,当时的我是不能理解的,现在渐渐有点懂了。
忍
“忍”字是陈廷敬的岳父李祖望教给他的。也就在卫向书离京不就之后的一次闲聊当中,李老先生对自己的女婿说道:“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想您二位都不是疏懒之人,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得有忍功啊!”
好一个任劳又任怨。卫向书看来是深谙此道,在皇帝牺牲他来平衡与王爷之间的关系时,他也坦然接受,看来就是十分任怨。
职场上存在很多政治,就像宫廷的政治。我们很多人都很吃苦耐劳,但是却很难受得委屈,尤其是冤屈。许多人和我以前一样,认为很多事情都有是非黑白清清楚楚,是我的责任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就不该是我来承担,当然这个认知是没有错的,但是更高层的管理者考虑的不仅仅是责任归属问题而已,有时更多地是考虑效率、结果影响这些因素,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有时候是谁的责任就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事情能够顺利地解决。
我觉得这个有点难以被现在的人接受,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年轻人。
稳
稳,即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受了恩师和岳父的等字和忍字,陈廷敬在官场又走了十几年,渐渐地自己又悟出了一个“稳”字。陈廷敬不站队,不结党营私,办事查案也求以真实的证据还原事实的真相。但是像他在查山东巡抚富伦时,虽然查出了罪证,但是他知道由于富伦的母亲就是皇帝的奶娘,皇帝并不想动富伦,因此陈廷敬把所有罪名都安在了富伦的师爷身上,还让富伦自己写奏折认错,还教他呈上赋税的新法以及革除国家义粮下发的弊病将功抵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他看清楚了风向。再有就是之后的铸钱案,陈廷敬查明了真相后,深知皇帝目的只是希望能够解决铸钱的问题,并不想真的去追究谁的责任,因为涉案人员大多已官至高位,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处置那么多大臣,因此陈廷敬也只是重点解决铸钱的问题,同时帮皇帝找了几个替罪羔羊了结了案件。再来看明珠的惨淡收场,可以说明珠和陈廷敬是一路一起成长起来的,只是明珠要更加顺利一些。顺治驾崩之后,康熙即位,明珠得以扶摇直上,位极人臣,皇帝十分信任。陈廷敬一路深知明珠的底细,却是等到了几十年后才去参明珠令其失去官职。陈廷敬为什么敢参明珠?首先他进讲《君子小人章》试探皇帝的意思,认为时机到了。否则,他亦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在过去过于直言已经多次让皇帝恼怒于他了。可以看到,在不断地历练之后,陈廷敬变成更加老谋深算,更加地稳了。
同样的,我们深知每家公司都存在很多问题,和很多有问题的人。但是,很多时候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因为决策层不想那么快去解决,或者是有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优先解决。做为中层管理者,要懂得揣摩这种心思,了解怎么既能解决问题,又能避免让决策层难堪,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不要为了整人而做事。
狠
一个人狠,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陈廷敬就是这样,各种机缘巧合,逼出了他的狠。有一年康熙决定南巡,派陈廷敬先行暗访地方是否借机巧立名目苛捐杂税或铺张浪费。陈廷敬果然又暗访出了一系列案件,牵涉人数多到他知道皇帝肯定不愿意处理的案件,于是他暗中布置,借他人之口让几个臣子互参,让这些有罪的人跳出来互相指认,气得皇帝差点吐血。最后导致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皇帝身边的大臣全部被免,皇帝并不知道陈廷敬在此次案件背后的手段,清除掉了所有恨不得陈廷敬死的官场对手,陈廷敬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首辅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年陈廷敬想参掉明珠时曾试探过皇帝,称明珠为相国,皇帝恼怒道:“大清朝何来的相国!?”而后来,皇帝竟然当着所有朝廷大臣称陈廷敬为大清相国,可以看出,后来康熙对于陈廷敬是信任有加。
陈廷敬起起落落几十年,可谓厚积薄发,几十年的政治智慧和演技超常发挥,在幕后导演了一出杀人不见血的大剧,足见一个“狠”字。但是如果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等、忍、稳,光一个狠字是无法帮助陈廷敬除去朝廷的害虫的,所以此处虽然光说一个狠字,但是却离不开前面等、忍、稳的积累和智慧,缺一不可。
关于这个狠字,在于现如今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解读为当机立断。基于对周围环境因素的客观考量后,迅速权衡利弊,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即使需要牺牲某些人或事,也不过多纠结,即为狠。
隐
隐字是陈廷敬的第二夫人月媛提醒他的。陈廷敬位极人臣,康熙对其信任有加,不仅称其为老相国,甚至连密奏都给他看,陈廷敬慢慢变得更加直言不畏,甚至开始失去了稳字决。月媛觉得自己的丈夫似乎越来越像当年的明珠,十分担心,于是多次提醒陈廷敬要多加注意,离皇帝越近,越容易死。可是陈廷敬却听不进去,在早朝上与皇帝争论官员的俸禄过低导致贪污,甚至用红透的枣可能有烂透的心来做比喻当今的朝政,皇帝气道骂陈廷敬是老糊涂,陈廷敬当即晕倒在地。后来陈廷敬经常装病不上朝,有次真的牙痛后,却突然变成了“聋子“,最后他向皇帝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要求,皇帝也恩准了。离开了京城回到乡下后,家人才发现其实陈廷敬并没有聋,而只是装聋,借此申请了退休,至此,隐字决炼成。
激流勇退,确实也需要很大的勇气。位极人臣,权力的味道肯定是让人迷恋的。权力本身并不带有好或坏的属性,坏的人用权力做坏事,好的人用权力做好事,因为权力可以帮助实现自己的追求,所以,不管是好人坏人,对于权力,都是会舍不得的。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权力也是如此,权力越大,其实危险也越大,过于迷恋权力,最后可能就会迷失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触动了这位老相国,夫人多次规劝,他都反驳,最后却突然装聋归隐。不过还是让人庆幸,终究这位老相国得以全身以退,并没有落得个不好的下场,还是让人欣慰的。
我很喜欢曾国藩先生的一句话:花未全开月未圆。其实陈廷敬这个隐字,和这句话是十分相似的。万事留个遗憾,好过最后变成绝望。
读完这本书,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更多的是在职场上的。初次读的时候,那时候刚刚无所事事了九个月回到锦龙不久,准备开始南沙的新工作。那时候的我,并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者,甚至那时候的工作态度有点消极。现在也不记得当时的感悟了,不过很肯定的是,当时的感悟肯定没有现在的深刻,因为那时候的视野看到的东西很有限。后来自己成为了管理者,慢慢接触的东西多了,层面更高了,开始了解到行业、企业的各式各样的面,现在再来读这本书,大有一种“噢!原来如此!“的感悟。以前不理解的东西突然一下子变得通透了,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人和事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原来一切都与政治那么近。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等忍稳很隐五字诀也对我帮助很大,但是目前我也只是处于理解的状态,完全融会贯通还需要更多的历练。
读书是一种缘分,读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更是如此,很感谢这本书能够在这个阶段带给我这样的启发,确实是我很需要的东西。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三
海的女儿主要讲的是大海里的一条小人鱼,她与其他的人鱼一样,可以在水晶宫般的海底世界里逍遥自在地度过漫长的三百年,随后化为泡沫。小人鱼在深蓝色的大海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她越来越觉得孤独,开始向往神奇的人间。
当小人鱼在十五岁生日那天夜晚,游到海面看见王子,并救了这位遇难的王子,同时也不这位王子迷住了。为了与王子生活在人类里,小人鱼不惜牺牲她的舌头,放弃她甜美的声音来与海底女巫交换,让她的鱼尾变成人类的双腿,并且还有忍受双腿带来的剧痛,但小人鱼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心爱的王子,所有的付出,牺牲以及承受的剧痛都是值得的。
忘不了,当王子要和另一个漂亮女郎结婚了,小人鱼的希望顿时化为乌有,并且在王子结婚的第二天早晨化为海上的泡沫。而小人鱼的姐姐为了救她,剪掉她们飘逸的长发,从女巫那儿要了一把刀子,只要小人鱼将刀子刺进王子的心里。让血滴在自己的脚上,她就会再次变回人鱼,但她却将刀子抛向洁白的浪花,自己跳进湛蓝的大海里。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四
期待已久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已经快递到了。到手后匆匆看了一部分就搁置起来,之后也没有追读,甚是暴殄天物。这个暑假带孩子之余,抽了两周时间方才细细读完。读罢之初甚感本书正气跌宕,浩气凛然。
作者王跃文介绍,《大清相国》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康熙朝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这样的疑问,王跃文老师查阅了大量史料。“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这是作者对陈廷敬的书面评价。陈廷敬是清朝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好官,他21岁中进士,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召回,72岁后全身而退,最终老死相位。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人的明争暗斗,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正义,半生如履薄冰,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大清相国》是历史传记中难得一见的好书。这本《大清相国》,并不是说写那段历史,写一种教科书或者人物传记似的,他是通过这个人物的环境、背景、他的性格、气质、命运给我们今人很多启发。
有的人从官数载,能善始善终。有的人在官场中正当如日中天,突然在一夜之间跌落千丈,身败名裂。有的官员流芳百世,而有的则遗臭万年。陈廷敬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的誓言,走上仕途之后,与他同期入仕的三位兄弟最终都没能善终,而只有他守住了初心,善始善终。
王跃文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记得小说的最后又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这五个字对我们当下的人也有很多借鉴和警示意义。对于我们教师“等”和“忍”更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等”。
“等”就是埋头方能出头。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极为适用。举一个案例。
家长因孩子成绩差发短信道歉:“自己孩子自己清楚,成绩上不去,拖班级和您的后腿,实在抱歉!”
为了家长25个字的短信,一位班主任老师回复了一封长长的信。
看到您的短信,我想说,感同身受。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当我的孩子成绩也不好之际,在我逐步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成长过程的区别之后,我懂得了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无数个日子,为了孩子的成绩我心急如焚,但现在我能够心如止水。不是不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我明白了,任何着急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每个孩子最原始的内心都是有着向上欲望的,只是,或没被激发或者被埋没了。除了伸出自己的手想想办法,我们还能怎么做?毕竟,那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唯一的孩子。
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勋章。把孩子当作孩子,意思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一个个错误看成一个个十恶不赦的存在,那我们就做的不是教育工作了。有错误,才是孩子啊;有错误,才能促进孩子成长啊。一个个错误就是孩子成长的契机,错误也是宝啊。而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就是指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放弃,更不要挖苦。
给每朵花自己开放的时间。
我有一个堂弟,初二就辍学在家,因为他实在学不会。可是,现在他却凭自己的能力成了一个技术过硬的汽车修理工,年收入10万以上,在我们这个小城市过着别人艳羡的日子。爱迪生,小时候被视为白痴,无奈的母亲只好将他带回家教导,结果他成了世界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每个老师把孩子当成“我的”孩子,把自己当作爱迪生的妈妈,那么又有多少英才会在我们手中出现啊。
所以李希贵校长说:“一个好老师首先要有爱,有耐心去等待自己种的种子去开花结果。”
二.“忍”
“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宽中有严、宽中有爱,宽的有理。我们要有原则的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但是不能放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比批评、惩罚更美丽的智慧。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时,老师都会严辞训斥一番,似乎这样才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就错言错,对学生严厉地呵斥、指责,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很有可能因此遭到沉重的打击。这样会刺伤学生的自尊,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反感甚至憎恨。
《大清相国》强调了为官的四“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做人是对人一切要求的根本。
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对于教师这些更为适用,立人先立己。只有师德高尚了,我们才能做好自己不忘初心,真正的培养好自己的学生。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五
《大清相国》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康熙时期的政治斗争为背景,塑造了清朝名臣陈廷敬为代表的群臣形象,反映了官场中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那一时期的官场风云。由于王岐山的推荐使这部小说一时间名声鹊起,但我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别人的推荐,而是无意间发现的。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这是书评中的几句话,是对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的回答,也是对陈廷敬的评价。而我觉得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与他的五字箴言有莫大的关系。下面就具体谈谈陈廷敬为官的五字箴言——“等、忍、稳、狠、隐”。
(一)“等”字诀。
“等”字诀并不是陈廷敬自己悟出来的,而是另一名大臣——卫向书告诫他的。等,就是慢慢熬,耐着性子等,经过时间的慢慢打磨,将经历变成经验,才能有所得、有所为。“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此,需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了,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陈廷敬少年得志,但宦海无涯,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成名太早,成为众矢之的,必将会死于官场之争,不得善终。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是很难成大气的,所谓历练就是经事见事。我认为作为选调生到基层锻炼也就是到基层经事见事,在基层得到历练,然后将来才能够成大器,而有些人却将这必要的等待与磨练看作是混日子。《大清相国》火速提拔的重臣也有很多,但他们大都死于官场政斗,没有一个人像陈廷敬一样是寿终正寝的,其中典型的人物就是徐乾学,进入官场比陈廷敬晚,但提拔的速度却比陈廷敬快很多,最后是在与陈廷敬的斗争之中败下阵来。当然,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贪官有关,但在那个人治的封建年代,他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贪,更大的原因是他没有经历过陈廷敬那样的磨练,没有等待的耐心,早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一个人的成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的磨练,最新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对与干部的选拔任用都会有年龄与任职的时间限制,我想可能也与这一点有关吧。做好“等”字诀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忍”字诀。
当自己被冤枉的时候,就想要去反抗;。
当看到不良现象时,就想去作斗争。但我也认识到这只是我的书生意气,在没有能的时候去抱不平,去反抗,去斗争只能是平添伤害而已。“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的抱负的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我想我可以做的应该就是多多锻炼,增长才干,用自己的能力去支撑起自己的抱负。前段时间看过一段题为《年轻人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什么》的演讲,演讲人提出“当老一代的人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年轻人,你还不懂。你就要勇敢的告诉他:我和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这个社会的”。听了这段演讲我也热血沸腾,我也想做一名斗士,但是真正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想,连演讲者自己都未必做得到。这并不是说要向不良现象低头,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去斗争,有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陈廷敬看不惯明珠的专权独断,看不惯索额图的贪赃枉法,看不惯徐乾学的狼子野心,看不惯高士奇的阿谀奉承,但他把这一切都忍了下来,最后才等到机会将他们一一除掉。如果陈廷敬像斗士一样和他们作斗争,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可能他早早的就死于非命了吧。现实中可能不至于丢掉性命,但碰壁是难免的,还是学乖点,学会“忍”吧。
(三)“稳”字诀。
“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万不可稍闻风声就更换门庭。官场中人免不了各有门庭,可投入门庭就难免荣损与共,祸福难料。陈廷敬不投任何门庭,这也是稳中要义。”陈廷敬为官三十多年一直没有拉帮结派,不像明珠、索额图都有自己的帮派,相互勾结包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珠垮台之后,索额图趁机打击明党。索额图赋闲时,明珠也一直压制索派。陈廷敬不拉帮结派也不投在任何门庭之下,但同时又受到各个门庭帮派的猜忌,明珠认为他是索额图一派,索额图也把他当成明珠一党,受到的是两方势力的共同排挤和压制,这大概也是陈廷敬隐忍近三十年成为“相国”的原因吧。与陈廷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士奇,虽然只是四品小官,不能与一品大员相提并论,但高士奇去可以在南书房行走,参与奏折的草拟。高士奇虽然自称是索额图的奴才,但是在索额图赋闲时,却和明珠走的很近,等明珠下台后又重归到索额图门下,最后和徐乾学一起想要参倒索额图,可谓是一个左右摇摆的小人。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像这种小人只能是身败名裂。现实的社会上可能没有小说里写的这样的露骨,党派之争大概也只存在于历史之中,作为社会人都会有自己交际的圈子,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关系不好,却是不可避免的。陈廷敬理解的“稳”是不拉帮结派,不投任何门庭,而我理解的“稳”却是慎重交友。虽然都是在机关政府部门工作的同事,但是在能力、素质、追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作为新人,我应该向那些能力强、素质高、有追求的同事学习,而不是那些,没有追求,每天只是混日子的人学习。
(四)“狠”字诀。
狠,是被逼出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不心慈面软,敢于赶尽杀绝。陈廷敬先是试探到康熙对明珠的不满,巧妙的煽动康熙对明珠的火气,从而搬倒明珠。又借康熙南巡时发现地方的问题和几个政治对手之间的矛盾,策动他们互相连环弹劾,看他们互相撕咬的狗血喷头,丑态百出,陈廷敬却潇洒的没事人一般躲在一边看热闹,还装好人在中间协调,结果陈廷敬的三个政治敌人,当然也是大贪官和大阴谋家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一下全部被打倒,康熙还赞扬陈廷敬“宽厚老成,几近完人”,任用陈廷敬做首辅大臣。狠,是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这样的小人、奸臣,像这种奸佞小人就要一次打倒不能给他们翻身的机会,倘若再不下狠手,将会国无宁日,自己日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这就是陈廷敬的“狠”字诀。
(五)“隐”字诀。
“隐”字诀是将陈廷敬在一举扳倒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成为首辅大臣之后决定急流勇退,辞官归隐。陈廷敬归隐是在当过几年首辅大臣之后。在这几年里,陈廷敬可谓是独揽大权,国家大事无不是他先草拟在交由康熙审阅。也许觉得自己深得康熙的信任,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想要实现抱负,陈廷敬在这几年里也多次与康熙相违背,很有些血性,仗义执言。看着小说这样写,我心里有种隐约的担心,因为当年明珠、索额图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最后被扳倒也都是在权力的顶峰。我担心陈廷敬稍有不慎也会步他们的后尘。而当康熙斥责陈廷敬“老糊涂了”,我真是为他捏了一把汗,我不想让一个一生清正廉洁的好官也不得善终。最后,陈廷敬还是挺过来了,而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康熙还信任他的时候急流勇退。急流勇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我想陈廷敬如果没有选择“隐”而是继续与康熙“对着干”,我想他大概不会善终吧。想想自古急流勇退的例子有很多,反面教材也是不胜枚举。关于“隐”字诀就不过多赘述,“隐”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要想做到可没有那么简单。
介绍完了陈廷敬为官的五字箴言,算是自己读过《大清相国》的读后感吧,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对这五字箴言有自己的理解,也会对其他的内容有自己的感悟,我也还有好多体会想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像是进入一座宝库,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宝物一一拿出。还是以后再说吧,就像在这里提到过其他例子一样,《大清相国》也会成为一个例子出现在其他地方。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六
陈廷敬(1639年-17),清代泽州府阳城人(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廷”,取效忠朝廷之意。
小说自然都是加了一些演绎,颇具一点传奇色彩的。《大清相国》里,陈廷敬的一生,主要由几件大事串联起来。少年时的陈敬虽然早已经显现出老成持重的气质,但毕竟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才不断成熟起来的。
少年时,陈敬参加乡试,本该是妥妥的第一名,不曾想,一位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朱锡贵却买通了考官中了头名,相信贿赂事件不在少数,所以陈敬成了第二十八名。很多名落孙山的书生不服气,便抬着孔子圣像游街,陈敬本想劝解别人不要参与游街,却稀里糊涂的和闹事的书生一块儿被官兵抓走下了大狱。那时入狱对于陈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毁了前程。这时,陈敬生命中的贵人——钦差卫向书出现了,本着爱才之心,卫向书设计救出了陈敬。
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廷敬参加京城会试,所谓好事多磨吧。这次,他摊上了更大的事。考试前夕,陈敬无意中撞见考官贿赂之事,遭人诬陷背负杀人罪之名。所幸,由于皇帝立志要查清案件,陈敬最后不仅洗清冤屈,还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卫向东大人出于爱惜保护人才,向皇帝提议不要将陈敬点为状元,免得少年成名,树大招风,反倒不利于栋梁成才,皇帝听从了卫大人建议,定了陈敬为二甲头名。
陈敬后来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官场多年,其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皇帝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最后平安退休,可谓政坛不倒翁。中间一次因亲家公出事,陈廷敬主动请辞,后再次被康熙帝召回。
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
在《大清相国》中,陈廷敬先后处理了山东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山西戴孟雄建龙亭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户部铜钱案等等,其人深恶之事,为人清廉,一心为民,但是陈廷敬在为人为官上却又与“道德洁癖”海瑞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珠揽权过重,且成了实际上的“二皇上”。陈廷敬揣度着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没有去直接参明珠,而是假手于人,这正是陈廷敬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坚忍,不击则以,一击必中。后来的“连环参”更是显示他的心机超群、智计绝伦。
初入官场时,卫向东大人送给陈廷敬一个“等”字;岳父李老太爷送给陈廷敬一个“忍”字;陈廷敬自己悟出来一个“稳”字;“连环参”案中陈廷敬透出一个“狠”字;至文渊阁大学士后,贤内助月媛送了他一个“隐”字,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这是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陈廷敬的台阁体。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河上集”、《说岩诗集》等,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康熙字典》等等。
陈廷敬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台阁体诗。台阁即是古代的内阁和翰林院,所谓台阁体,指的是一种特殊诗体,诗文内容多为馆阁文臣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
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
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赐石榴子恭纪》。
《清史稿》记载:“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赐石榴子恭纪》虽是在写石榴,但实际上却是歌颂的皇家气象,末句又以“丹心老不迷”向康熙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故康熙尤喜结尾两句,“诵之至再”。
可见,在陈廷敬这里,诗词里也透着政治家的气象。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七
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名相。
读《大清相国》,源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推荐。最近很多中学的老师在学生长假期间,也要求很多学生读这本书。
本人拜读了《大清相国》一书,对一代帝师陈廷敬辅国安邦、为民解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从政53年,历经28次升迁,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成为康熙朝代的政坛常青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清相国》一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尤其是以下三点,更对我们当前革弊正风、廉洁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大清相国》的启示一:远离圈子文化、山头主义。
陈廷敬从政期间,索额图、明珠两大党派争斗多年,都想拉拢其入圈,但他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对谁都拱手作揖,对谁都委蛇敷衍,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靠多年积累的优秀政绩逐渐赢得皇帝的信任,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高峰,成为一代廉臣,留名后世。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追名逐利,搞亲疏远近、拉拉扯扯,使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利益化、部门化,使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不和谐、不健康。
在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本色,严格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各项规定办事、依规矩行事,自觉远离利益小圈子、放弃个人“小九九”,不站队,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不打小算盘,不搞利益集团,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自觉维护团结,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好公仆,为促进党风政风好转提供正能量。
《大清相国》的启示二:做干吏、做能吏,更要做廉吏。
云南巡抚王继文、山东巡抚福伦等一大批封疆大吏都是才华出众,为国家做出一定成绩的干吏、能吏,但为了个人声誉、个人政绩,欺上瞒下,枉法徇私,最终丢官罢职。
当前,“能人腐败”的问题层出不穷,众多曾经能力出众、爱民为民的能吏、干吏随着走上高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忘记了持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最终蜕变为贪吏、污吏。
为政不廉是腐败,为政不勤也是腐败。党员干部身负人民重托,肩挑事业重担,履职尽责是使命所在、担当所系,乃天经地义。本事再大,做事再多,一旦踏上为官不廉的邪路,那将是一条不归之路。如何让“能吏”与“廉吏”兼得?如何让“能吏”成为常保清风的“廉吏”?这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谁是主人、权力谁给,为谁服务、用权为谁,怎样服务、怎样用权;要靠自警自省,自觉以先进典型为镜,把党性修养提一提,把群众观点正一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关爱群众;靠监督制衡,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正确认识权力,谨慎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大清相国》的启示三:做人要知足,工作要知不足,学习要不知足。
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如何能够获得这样的评价,无疑是胸怀大理想,心有大格局,把辅国安邦、为民解难作为己任,无疑是把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国家昌盛、百姓幸福中。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人的德行、境界、胸怀、格局却是修出来的。人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大责任,才能挑多大担子。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广大职工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持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补足精神之钙,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己任,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认识,真正做到干工作冲在前,转作风做在前,谋发展想在前,带队伍抓在前,成为熟悉业务的“活字典”、心明眼亮的“工作通”,能说会写的“多面手”,以点石成金之智,难题之谋,攻克重点、突破难点,在薄弱环节上有新突破,在干成大事上有新作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挖掘和运用古今智慧、中西方文化,在战略方面发动职工,在决策部署顺意职工,在具体实施依靠职工,不断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以新思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新形象赢得发展新机遇,以新机遇打造创新新引擎,做好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与企业的融合、与企业的对接,全面深化改革,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易到难,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的突破难点,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使其在企业落地、发芽、生根,枝繁叶茂,最终开花结果,用实际行动当好推动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化危为机、逆势而上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开创革弊正风、廉洁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八
近日再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感触颇深。在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中央前向同僚们告别之际,推荐了《大清相国》一书。我在204月偶然购得此书,通读了一遍。此书的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总结的官场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现状而言,《大清相国》强调了干部的四种“德”: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职业道德,就是要精明强干;社会公德,就是要从善如流;从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铁腕。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根本。
“陈廷敬的品格有许多值得现代官员学习的地方。”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表示:现在对于官员的考察也需多方面进行考虑,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还需考虑群众对他的评价,从而让官员成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说:“陈廷敬一生主张清廉,为好官善始善终,这几乎成为古代官场的一个奇迹,而正是这个奇迹,在今天具有了许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以下四点:一是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叩门砖,无才即灭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理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绝对不干;四才是隐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场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应该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线。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很刚正和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总体而言,就是自身过硬,对待问题也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自身问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反腐再掀新风暴。
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十九
最近单位组织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这本小说我以前看过,再次阅读,感触颇深。下面从陈廷敬的个人境界、修身齐家方面谈一点感受。
陈廷敬,他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帝召回,70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安全着陆。在老家颐养天年并发挥余热,编纂了《康熙字典》与《钦定词谱》,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他的一生,有如下三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看得透人、想得开事。先修身、齐家,然后再干大事,陈廷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重境界:沉得住气、低得下头。
陈廷敬年轻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棱有角,热血沸腾,所幸遇上一个好岳父,书中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少年得志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任怨,那就是忍功!”凡成大事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如此,很小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所幸遇上顾璘这样的好导师,没有让他在年轻时锋芒毕露而得意忘形。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等”(要沉得住气)和“忍”(要能经受起磨练)。
第二重境界:耐得往寂寞、经得起诱惑。
面对索额图与明珠的争斗,陈廷敬自始至终没有选择站队,两人都想方设法把他拉入自己的阵容,给出了很多诱惑,陈廷敬一直没有动容,甘于寂寞,甚至有很多次皇帝误会他差点断送前程,每每遇到逆境,他总是岿然不动,稳若泰山。“君子有大畏呀,成大事者,必须有所畏。所谓无大畏者流,其实不过莽夫耳。”“稳,一时兴许会吃些亏,但是不会倒大霉。”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稳”(要谨慎且低调)。
第三重境界:看得透人、想得开事。
能将身边的人看透,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准确判断,迅速作出处理,干净利落,不优柔寡断,事后不贪功,做到功成而退,这是陈廷敬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一番历练,一个人没有经历很多事,没有接触很多人,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就算有高人指点也不可能达到这层境界的。这就是小说中“五字决”中的“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递进关系,修身与齐家是基础,若没有做好是不可能做好治国平天下的。近代史上曾国藩、蒋介石是典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家书、日记中学到很多很多。修身,包含正己、慎独、贞信、担当、约束、涵养。陈廷敬也有孤寂的时候,也有受委屈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抚琴,静静地思考,反复反省自己,这其实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齐家,俗话说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最后被家里人给害了。汉代霍光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功德盖世,因为没有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在他死后整个家族遭受灭族之灾。陈廷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弟弟多次想通过特殊途径,甚至打着哥哥的旗号谋取不正当利益,陈廷敬每次知道后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公正严明地处理,用理智的手段维护好亲情。德,永远比才更重要,我们要教育子女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他把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的称为圣人,有德无才的称为君子,有才无德的称为小人,无才无德的称为愚人。在找不到圣人与君子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对于工程结算审计人员来说,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政治修养也不容忽略。我们每天面对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每天都会与工程老板打交道,会遇到太多的诱惑,工作过程中也会迷惘,难免受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格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时刻反省自己,注重修身与治家,懂得简单清淡的日子才最幸福最长久。这样,我们才能慢慢提高、慢慢进步。
大清相国读后感大清相国读书心得篇二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2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