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教案(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5:17:07
德育渗透教案(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5 05:17:07 小编:LZ文人

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它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详细信息,有助于教师提前规划教学过程。首先,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实践证明,编写规范、科学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渗透教案篇一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

(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

(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德育渗透教案篇二

为了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些努力,下面就如何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引领策略,使得“德育在学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体会。

一、挖掘内容,优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认真研究教材,期初制定工作方案。

每学期初我们分别召开各年级任课教师会议和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探讨各学科的德育教育点。语文、社会、思想品德、英语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劳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明确了各科的德育教育点,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由教务处统一检查。

2、注重教学细节,落实每个环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在细上下功夫,要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细化德育工作,我们要求教师要写好每本学生作业本的批语,使作业批语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注意规范用语,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我们还专门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作检查,有的老师确实批语写得很好,学生的作业本不但有等级标志,还有“你做得好极了!”、“你的答案真精彩,老师也没有想到”等批语。这样的批语确实暖人心。对于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量过多的教师我们通过教研组长反映给教师,希望及时改正。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我们还组织了七、八年级“绿色作业班”评比。我们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比如12月举行了以“教研活动课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号召全校教师说课、上课、听课,使学科的德育教育真正细化,落到实处。

二、学习交流,真情奉献。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它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生命,这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向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今年3月还邀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张人利校长来我校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学科德育教育,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等方面作了探讨,使老师们获得较大的收获。

三、专题研究,深化渗透。

在各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考虑到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基础,故我们决定在语文学科方面搞专题研究,从而把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学生在交流随笔中默默成长。

我们语文组老师每周布置学生一至两篇随笔。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造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老师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挑文章相互批改。学生对随笔交流非常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这些随笔都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随笔的交流成了他们思想的一种交流,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交流。有的同学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坏习惯没有赢得同学的喜欢,相反是令人讨厌,决定改正;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在家中的良好表现,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敬是多么不应该;也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一件事,开始意识到自己逃避困难是不正确的;还有许多学生写到的美文美德,不用老师多说,在学生自己的交流中,学生早已是暗中受了影响。

2、课前演讲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又一方法。

我们语文组老师善于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前的一分钟演讲。记得江英老师班有一次课前演讲,一女学生建议讲讲同学上网吧、看电视的问题,原因是班中有一些同学进了网吧。但学生有顾虑,怕讲了真话后,她点到名的上网吧学生会被老师批评。江老师同意学生只要讲的是真话就不批评,结果那次演讲,那位女生出奇地成功。因为她了解了同学们真实的想法。不过老师也发现上网吧和看电视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江老师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网吧、电视对中学生利弊谈》,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以为改变人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人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良好的行为。

3、上好每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结合综合活动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一个“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们语文组老师觉得这是一次孝敬父母教育的好机会。老师们让学生回家找老照片;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访问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把家里的故事整理出来。采访结束后,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记得那次交流很成功,有的讲自己家庭的辛酸事,有的讲自己家庭的快乐事等。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写作,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家,要爱自己的父母,要爱曾为自己付出的所有亲人,使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得以实现。

4、把德育教育融入试题。

比如针对学生中喜欢用手机、穿名牌,无法感知幸福,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有次中段检测时,九年级备课组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我们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也想拥有;看到别人穿名牌衣服自己也想如此,总是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请以“其实我很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不少于600字。

教师以评价作文为由,趁热打铁地进行了班级演讲比赛“其实我很幸福”,让学生感知幸福,珍惜拥有的幸福。

学科德育工作在我们学校还只是属于起步阶段,所做的工作还没有形成系列,还有在学科德育的评价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启动,如何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制度体系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我校课程引领策略的实施,促进学校校风建设,促进学校各种特殊色工作的发展,真正使我校成为精品学校。

德育渗透教案篇三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德育渗透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讯、传、”等14个生字。会写“申、匹、”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识记本课生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1、申奥成功的录像。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二、观看录像,渲染气氛。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视频,看看人们当时的动作、表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人们庆祝胜利的情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当时欢乐的情景的?

2、再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抽查读。

4、引导学生说说识记生字方法。

四、范读课文,体会情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从老师的朗读课文中,能体会到什么?

3、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请你自己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五、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指名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2、引导学生读好每一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3、放录像,再次观看人们欢庆的场面。出示句子,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4、自由读课文,在小组内比赛,评出小组内的`“朗读能手”。

5、出各小组代表在班内参加比赛,评出班内“朗读能手”。

六、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对还没有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课。

展示搜集了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参加比赛的图片。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成绩。

2、在黑板前展示学生搜集到资料,组织学生观看。

3、看了这些资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识字闯关比赛。

1、把生字卡片,制作成金牌形状,开火车读,并组词,谁读的准,谁就闯过第一关。

2、自读,同桌互读。

3、指名读,都对的就闯过第二关。

4、补充阅读资料,巩固识字效果,凡闯过第三关的学生就获得一枚金牌。

四、引导观察,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拥、抱、扬”,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相同点是什么?

2、重点讲解难写的笔画。

3、展示书写情况,进行评议,评出“小小书法家”

五、板书设计。

申奥。

我们成功了欢乐。

北京。

六、作业设计。

一、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

羊xxx()xxx()包xxx()xxx()。

目xxx()xxx()云xxx()xxx()。

二、用下列词语组成句子,并加上标点。

1、申办北京成功了2008年奥运会。

2、立刻为什么欢乐的北京变成了海洋。

德育渗透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知道祖国很大,有灿烂的文化,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若干张,有关祖国的特产、戏剧和国庆、阅兵式、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示世界地图,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

(1)幼儿分组,师生共同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做上标记。

(2)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

(3)引导幼儿说说中国人长相的特征。

小结: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2、出示中国地图,认识祖国。

(1)说说我们国家在地图上像什么?

(2)引导幼儿根据地图上不同的颜色,找出祖国的海洋、高山、河流、陆地等。

(3)请幼儿说说:中国有哪些城市、海洋、河流、大山等。

小结:中国很大,有很多城市,有56个民族,人口很多,共有13亿多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许多的高山、河流和城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首都北京是世界各国朋友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国家真了不起。

3、解祖国的国旗、国歌、语言、文字、戏剧、特产等。

(1)幼儿分组到区域中去开展活动。

(2)集体讲述,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德育渗透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悟、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理解精彩词句。

教学难点:通过“读、悟、赏”培养学生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的习惯。

教学方法:主动探求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当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你最想到什么地方游玩呢?

2、同学们都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向往着观赏到美好的景物!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我们乡村里象花一样美的园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乡村里的大花园。

二、设问导标明确任务。

1、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书上的彩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出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作家萧红笔下的乡村里的大花园。

三、探究交流尝试练习。

1、师:示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标清自然段,画出生字词,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

3、出示生字词认读。

蚂蚱守则绒毛勇敢健康无限怎么谎花。

(1)在生活当中,你在哪见过这里面的生字词?

(2)你有好办法记住哪个字?

(3)猜词游戏。

(4)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质疑解难鼓励挑战。

1、指生读课文。

2、整体感知。

五、品读感悟,强化训练。

六、拓展练习,激励创造。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鼓励质疑:通过读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呢?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练习读——指生读——品读——赛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入:大花园里美丽的花草、昆虫,还有自然界的万物,你知道他们的生长靠什么吗?(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有了太阳,这个世界才有了光和热,才有了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几个太阳吗?(虽然只有一个太阳,但是他的光芒却能照耀世界每一个角落)。

2、引读:太阳的光芒照射在“乡村里的大花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到第四自然段中寻找答案。(默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词句:“是凡在太阳下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请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想一想“健康的”“漂亮的”景象是怎样的画面?)。

4、想象训练:是凡在太阳下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这里有花有(),有()有(),有()有()……热闹非凡,充满生机和活力!拍一拍()!听一听()!

5、从作者的描绘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能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来吗?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主感悟:指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个自然段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体会“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4、表情朗读:你能把你的感想读出来吗?

德育渗透教案篇七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必须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数学这一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的特点,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以下是我在把数学教学和德育渗透相结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谈一下。

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首当其冲的是来自教材。从表面上看,数学教材里的内容好象只是一些刻板的规律,要从中找到思想教育的素材是不容易的。事实上,数学不是思想品德,当然就不会包含专门的德育内容,但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数学教材里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一)民族情感。

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以史育人。例如: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而法国数学家巴期卡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我国比外国早四百多年。苏步青教授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等在相应的教学章节进行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今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寓教于美。

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自觉地引进美学机制,按照美的规律去选择、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欣赏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享受数学美,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如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发现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利用数学美解答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一)建立自信。

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勇于创新。

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也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数学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创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人们的创造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何将其他学科与数学联系起来,如何给现实问题找合适的数学模型等都包含创新。因而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合作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容易在合作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在讲椭圆方程()时让学生对不同的a,b取值来进行分组,列表、再用描点法画出其对应的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像变化,学生基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给出猜想图象的趋势,每小组派代表作口头回答。老师对每个发言的同学给予评价,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大胆阐明自己的猜想。这热烈的场面是以往课堂上难以见到的,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让合作学习真正地有效进行。

(一)人格魅力。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为了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上课下不放松对学困生的帮助,撒满快乐的阳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喜爱之情。做学生成长旅程中的榜样。

(二)适应社会。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数学中的“正与负”、“动与静”、“数与形”、“直与曲”,“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相等与不等”、“常数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学习数学要求严谨、认真,在教学中应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在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轨迹是椭圆等知识(可在木制的小黑板上,拿两个小图钉,用细线固定其两端,再用粉笔拉紧细线,在黑板上画弧线即画出一个椭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提高学习兴趣,为高三学习做准备,更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知识及心里准备。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只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挖掘教材、用心设计教学,使德育教育溶于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就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而有效进行。

德育渗透教案篇八

1.幼儿能了解到家里垃圾多了会引来苍蝇和蚊子,还会给人带来许多烦恼。

2.激发幼儿不乱扔垃圾的情感。

情景表演,头饰(两只小白猪,小黑猪),各种工具。

(一)情景感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家吗?为什么?(请幼儿来讲一讲,老师听取意见)。

2.老师也不喜欢这个家,为什么小朋友不喜欢,请大家看一个表演。

3.幼儿和老师共同看情景表演。

(二)讨论讲述:

1.小白猪为什么会肚子疼?(吃了苍蝇叮过的蛋糕)(引导幼儿发现苍蝇和蚊子)。

教师小结:对呀!苍蝇浑身都是细菌,它最喜欢肮脏的地方。垃圾桶边,厕所里,到处可以见到它然后叮在蛋糕上把细菌都传到了吃的东西上,小白猪吃了苍蝇叮过的蛋糕,所以就会肚子疼。

2.家里垃圾多了除了引来苍蝇和蚊子,还会带来什么烦恼?(让幼儿讲讲议议,讨论一下)(引导幼儿讲出苍蝇。蚊子。老鼠的危害)。

3.小朋友那么现在你们还喜欢小猪家吗?

(三)行为练习:

1.怎样才能把家里整理干净呢?

2.有什么办法能消灭蚊子。苍蝇。老鼠呢?

3.幼儿。小猪。老师共同整理小猪家。

4.现在小猪家变干净了吗?我们把小手洗干净和小猪说再见吧。

德育渗透教案篇九

对于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学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德育渗透,我是全校七个班级的美术教师,在美术学科中,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因此我在本学期的美术教学中从《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学习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进行德育渗透的。现将本学期的在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总结如下:

一、在“欣赏评述”中的渗透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每一册都安排有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欣赏,中国画雕塑欣赏,西方绘画雕塑欣赏,有中国的民间剪纸、农民画、年画等民间艺术欣赏,还有中国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的欣赏等等。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中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在上《凝固的音乐建筑》、《神州风采》和《飞天》等欣赏课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在上《民间面塑》、《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献出你的爱心》等课时,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和招贴画,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激发了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二、在“造型表现”中的渗透德育。“造型表现”包括绘画、粘贴画、剪纸、捏橡皮泥等,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因其本身包含内容多,渗透方式也不一样。有些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有些则并不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汉字的形成、演化,及很多书体的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在教学《家乡的历史和发展》和《家乡的老房子》等课时让学生发觉家乡的美景,表现家乡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在“综合探索”中的渗透德育。“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也是教师展示能力的一次机遇,为师者必须首先深刻理解该领域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综合探索”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设计应用”中的渗透德育。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设计应用”领域的课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能把一件普通的废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变成一件艺术品,那会使学生有多高兴呢!相信他就会时刻关注生活,创作美。不同技法,区别对待,在技法的指导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使学生边掌握技能边受教育。如在教学二年级《节日的装饰》一课时,学生欣赏了很多节日的装饰,激发起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热情,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不仅学到了制作技巧,还知道了美来自于生活中的道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中国民间剪纸,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很受世界人民的青睐。如在讲六年级《家乡的艺术》一课中,同学们选择想学的就是剪纸艺术,这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漂亮的剪纸范画,引起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在观察范画中讨论认识剪纸的方式、方法和种类,通过剪纸的示范,引导学生创作剪纸,在创作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及传统艺术的热爱,因此在设计制作课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和对民族艺术的情感。

总之,在美术教学及其活动中,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德育结合,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社会有用人才!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注:国家教委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本文拟从教学艺术论的角度,就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掌握、运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开创语文学科德育新局面。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不是一门艺术呢?给这一命题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和现实说明是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从理论上讲,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教学观决定了语文学科德育应以人文渗透为主,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该成为一门艺术。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体现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教育界专家学者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本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创新和发展,继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页。)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渗透过程,是科学,更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

每门学科都有体现自身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方式必须以人文渗透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而且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二)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已为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

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从教学艺术范畴错位的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艺术观。(注:参阅拙作《关于教学艺术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毫无疑问,它是应该摈弃的。

同时,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牵涉到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其中“渗”着力点在哪里?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透”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在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得到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解决,并继续成为这门综合性艺术生命永驻的课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既是理论的呼唤,又是实践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和实质。

科学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离不开对其特点的总体把握和对其实质的深刻理解。

(一)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作为艺术的最大特点。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即使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性文章,在教学中也应因文释道,披文入理,也有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德育实施特点。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观念。

第二,从中观上讲,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利用无意识心理的暗示教学思想之体现,是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三,从微观上看,它是寓德于教的一种方法,既包括挖掘教学活动中德育因素的技术与技巧,如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教学步骤和内容的设计、对师表形象的注意等方面德育因素的开发与利用等,又包括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如讲解、谈话、提问等。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高明的教师正是深刻地认识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很明显,孤立地分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它比较偏重于非理性。但结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来考察,对教师而言,它并不是纯感性的冲动,而始终是理性的深刻直觉;对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直觉往往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形象讲解和理性评价、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接受相结合,就能有效地达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师生双边立体式的活动艺术,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金”。形象感染性及其富含着的深刻理性的统一,是它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又一重要原因。

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辩证法”,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体系。

(一)和谐共振原则。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但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共振”,这也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共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注:参阅赵雅文:《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5期。)。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其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教师的情感传达与学生的情感接受的和谐共振。

第二,教师和教材的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和教材相互依存。一方面,教材是教师借以形成德育渗透艺术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又是通过教师渗透给学生的,教师是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内蕴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教材和谐共振,这是创造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最为紧要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材中所表现的情感要统一,都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第三,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共振。这种和谐共振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在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情绪不断高涨中完成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矛盾相互协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取得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时适度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

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德育渗透上语文教师就必须独具慧眼,在分析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合其中,抓住结尾一句“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删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引导、阅读和讨论,理出头绪,悟出原因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三)移情感悟原则。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不成之为艺术,语文学科德育亦将苍白无力!

[1][2]下一页。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四)求新激活原则。艺术是以新颖、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强;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新”不是赶时髦,搭花架子;“活”也不是表面的活跃热闹。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导致德育上的高耗低效。“新”与“活”应该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能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不是灵机一动、临场发挥的产物。一个完整的德育渗透艺术的创造过程一般要经过构思与传达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设计与准备;而德育渗透艺术的传达则是教师借助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一定的物质媒介(语言、表情、动作等)把德育渗透构思的成果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德育渗透的构思活动与传达活动相统一的复杂活动,涉及面极广,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从微观的角度谈谈这个活动过程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挖掘渗透法。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深入剖析课文的情节,揣摩人物的细节,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警语”:“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宫符不成?”“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卫、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二)启发渗透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构思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以启发的方式反求之,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云变幻之际坚定立场。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强化渗透法。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在这方面,《出师表》就是很好的教材,诸葛亮恳切要求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再三强调:“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并且提醒皇上“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艺术中传达出来。

(四)联想渗透法。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疑而释,由塞到通的纽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离不开联想。教学沈括的《活板》,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无需自轻自惭。在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渲染渗透法。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即为渲染渗透法。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注: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她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她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上一页[1][2]。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一

“百年大计,德育为首”。 一名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文科教师的任务,数学教学也不能脱离德育教育。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充育人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热爱社会主义,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与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地巨大的、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语言、仪表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和提高自自己的业务水平。

(1)、在讲授平行四边形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平移设计很多美丽的图案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一元二次方程中:“某村过去是一个缺水的村庄,由于兴修水,现在家

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讲解这道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节省用水的意识。因为有政府的支持,这条村由以前缺水到现在有充足的水用,通过前后的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应用题教学中,有很多题目中有时间、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等等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合理运用手头上的资源、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有一种观念:我们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的前提下学习,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是互相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成取得成功。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只要坚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潜移默化,一定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二

《中学语文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落实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一粗浅探讨。

一、在感悟汉字的深奥莫测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从汉字的造字原理上与学生进行推敲。这里有时就蕴含一定的德育因素。例如:如“爱”字,它的繁体字是“愛”。字的顶端是“放在盘子里的一颗心;中间的心表示发自内心地对待朋友(也包括亲人),这就是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诸如此类,我们通过解说汉字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对汉字与汉语言作为母语产生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等课文,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陈涉世家》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2、求实教育。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透过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明晰要正确的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体味、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考与把握。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党在我心中的巨变。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蜡烛度过夜晚等,来感受祖国今昔昔比的巨变。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写出了文章,反映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党的热爱。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一是借助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课外活动就给他们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了舞台。二是借助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遵守活动秩序、善于与他人合作、为取得优异成绩锲而不舍的精神、礼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会在此得到生动的锻炼。

当然,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很多,不仅要把握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遵循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四

20xx.3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本班共有29名学生,通过教学质量调研,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1.依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热情。

做为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2.依托课堂教学,培养道德素养。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学会了与人平等、合作、坦诚的共处,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也正确看待别人。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五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学年我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计划如下:

一.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下面几点: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4、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三.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中,较多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四.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列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

总之,本学年我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2.2017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4.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六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七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教学负数时的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0米,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48米时,对学生适时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教育。

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三、强化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中心

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三环节、三步法。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2011.7

200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德育工作如何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求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这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变革德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落实德育目标,促进学生自主的健康成长,现将这学期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典型事例,加以剖析,培养学生的就业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为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任何事物都有美的一面,数学中简练的符号,数字的排列,图形的对称性,数与形和谐的统一性,数学结果的严密性和整体性的相互作用等都蕴涵着一种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欣赏美,在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开拓,执着追求,不断创新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品质不断发展。

三、渗透数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时,充分利用分散、聚合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中,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数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充

分挖掘这部分内容,并结合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杰出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华罗庚等在各数学分支的领域中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五、辨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而现实世

界是遵循辨证唯物主义客观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必然使数学内容中充满了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辨证的思想和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讲代数中的等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反映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相依关系,这些数学中的辨证关系,十分巧妙而又和谐地融汇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中。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存在于教学内容中的哲学思想,揭示出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及运动、变化、发展的辨证关系,使学生学到一点辨证法,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之,本学期我将在数学这门学科德育方面不断努力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从而完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

2015、7、6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科学教育教学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如在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学生都知道水是导电的,但是利用课堂上的检验器(非闭合电路),却证实水不导电。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是导体,我又准备了一组学生电源和一小烧杯盐,演示水是导电的。并讲解水导电的原因,再用蒸馏水做反证验证——水是导体。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科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障了》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电路检测器,比一比哪一组检测的快。这样既发挥了个体的才智又注重了小组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那么德育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像教学《岩石、矿物和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序的生态系统》通过表演情景剧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也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学科教学必须结合,必须渗透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渗透德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一年级数学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教材精心设计的"课室大扫除"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教育学生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又有"过马路"的主题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认识到过马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运用

教材德育因素的基础它们适当加以拓宽、加深。又如,教学应用题"雅典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28枚,银牌39枚,金、银牌一共有多少枚?"我结合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分析,告诉学生中国运动员取得那么好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必须通过运动员艰苦奋斗、长期训练得来的,工作总结从而教育学生要有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合作式学习等,自我探索式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每一部分知识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比如组织学习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习惯;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善于发表个人见解,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点,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通过练习训练,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一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练习对思想进行教育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练习题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练习题的分析中。如教材上册第67页练习九第2题"火箭发射前倒计时数数",先让学生填空,再集体数倒计时,让学生实际感受火箭发射时倒计时数数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同时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五、组织数学活动,渗透德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数学活动,从中受教育,如教材上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乐园。其中送信游戏,通过学生经历正确"送信"的过程,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使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质。

总之,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

-->

-->

-->

德育渗透教案篇十九

二年级语文教材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思想乃行动的先导,总体而言:我将坚持以下几点重要教学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以求尽快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坚持语文教学的总体方向;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学习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本册教材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认识丰厚博的大中华文化,吸收各族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教案篇二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三环节、三步法。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251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