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随笔读后感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6:11:34
舒婷随笔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5 06:11:34     小编:GZ才子

这本书给予我很多启发,读后感中包含了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那么如何通过读后感来展示自己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一

这种简历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他是第一位英文随笔作家,文章短小,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重有力,讲求实用。

在他的随笔中叙写了许多关于人的,事物的,死亡的,宗教的,各种命运和机会的名言警句,距今约有四百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也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和对人们的警醒作用。培根的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进行论说的。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讲究实用。

真理恰如磊落的天光,所有假象盛典在烛光下显得典雅堂皇,但经它一照,则难免穷形尽相。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天生的恐惧,随着故事同步增长,成人情况亦然。

宗教带给信徒的是和平,和平包含着无尽的福祉。

幸运产生的美德是节制,厄运造就的美德是坚忍。

掩饰是一种荏弱的策略和智谋,作假是一种恶行,起因不是生性虚伪,就是天生胆小,要不就是因为有重大的生理缺陷。

父母的欢乐藏而不露,他们的悲哀与恐惧也是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经历的父母都是这样吧,他们把快乐,辛苦和艰辛都深埋在了心里。)。

妻子是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保姆。(那丈夫是什么呢?)。

在所有的感情中,嫉妒是最难缠磨最持久的,也是最恶劣最堕落的事情,所以它是魔鬼的固有属性。

恋爱,明智实难两全。

谁主张爱情之上,谁就会放弃财富和智慧。(爱情至上,就一定会变成傻瓜和穷光蛋吗?)。

人居高位三重仆——君王式国家之仆,声明之仆,事业之仆。

当权的四大弊端是:拖拉,腐败,粗暴,耳朵软。

胆大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见危险和不便,所以它拙于计议,长于实干。

善是习性,性善是倾向,在一切精神的高风亮节中,这是最伟大的。

粗浅的哲学常识使人倾向无神论,深入的哲学研究却使人心皈依宗教。

迷信类似宗教,所以更加讨厌。躲避迷信本身也许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迷信。

旅游对于年轻人是一部分教育,对于年长者是一部分经验。旅游对我们来说是什么?乱哄哄的人群,急匆匆的脚步,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真希望能有像培根所说的那样的旅游过程。

阅读中的对谈“假聪明″印象深刻。假聪明是做事的祸根。

生活中确实有一种人,自认为口出狂言,头头是道,可以压服人,便气势汹汹的一直往下说,把不能自圆其说的东西说成理所当然的正确。这种人在我们身边很多。尤其是这个时代,为什么人们都可以把自己的无理讲的非常有理。简直都没有道德标准了。

现在的人们都推崇养生指导,其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是延年益寿的诀窍之一。

慎言胜过雄辩。

财富是德行的包袱。

人的天性往往隐而不露,有时可以将它压服,却很难将它消灭。

人的天性在这几种情况下最容易显露出来:

在私下里,这种场合不用装模作样。在感情冲动时,会忘乎所以。遇到新情况和新考验时,这时候习惯已经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毒草。

幸运大多是由外在的偶然事件促成的,然而造就一个人的幸运,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就像我们说的,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人人都是自己幸运的设计师。幸运之路就像天空的银河,它是许许多多小星星的聚会和集结,这些小星星分开了是看不见的,但合在一起就会发光。

用培根最经典的话来结尾: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灵敏,笔记使人精确。因此,人如果懒于提笔,就必须长于记忆;如果不爱讨论,就需要十分机敏;如果不爱读书,就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方能显不知为有知。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韶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学养终成性格″。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二

这几天,我读了朋友的《培根随笔》。读完之后,我深有感慨。

《培根随笔》里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还是人类聪明的结晶、人类文学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穷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情谊》和《论时机》。

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朋友,快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长情谊是真诚的呢?正像《论时机》一样,要掌握一切好的机遇,才能成功。否则,只能到头来感概机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们不懂得抓住情谊的机会,情谊就会离我们而去。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谊的机会!不再让情谊离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谊的机会!否则,情谊将会一次次离你而去……。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三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随笔读后感。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读后感《随笔读后感》。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四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五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我们去看看读过舒婷作品的人们写下的随笔感受吧!

一日,我无意在图书馆里找到一本舒婷的散文——《自在人生浅淡》。舒婷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诗人,以前只知其诗句优美、清新、向上,她的诗句曾陪我度过了朦胧而富有诗意的少女时代,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陈旧的记忆里。

《自在人生浅淡写》收录了舒婷几十年来所创作的散文精粹。全书分“老家的陈年芝麻儿”、“我儿子一家”、“干菜岁月”、“自在人生浅淡写”、“我的海风我的歌”等五辑,共50余篇文章。舒婷用诗化的语言、幽默风趣的笔触、作家的情怀,写故土绘异乡,诉亲朋谈好友,忆往昔谈今朝,风格隽永典雅,富含文化韵味,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与感染。其中有的篇章让人拍手叫绝,有的让人抚案称奇,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读舒婷散文,就像读她的诗,优美、敏锐、清新,带着些许的忧郁,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情和美好。

现今,写散文的人不多,读散文的人更少。记得有一次,我抱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在少年宫里边看边等上绘画课的儿子,一位朋友一眼看见我读的书,惊讶地大叫起来:“天呀!你怎么还看这种书呀?早就没人看了,我看你也快成稀有动物了。”我一愣,难道这世道变了?而我没变?为什么现在看一本散文就会遇到如此的质疑,如若我在看一本哲学书,是不是也会引来众多的责难?是我与众不同,还是世人太急功近利,没有时间和心情坐下来看这些冷僻的书,可我觉得它们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它们让我觉得快乐!

我以为:舒婷的语言时而清丽淡远,时而浓墨重彩,时而典雅细腻,时而质朴简约。舒婷的文字,证明她是一位能够守得住平静内心的作家。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冲击下,能够坚守得住内心是何等重要。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阅读舒婷的文字,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最初认识舒婷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正是喜欢读诗和写诗的年龄,她的那首《致橡树》成为我追求爱情的标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舒婷写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又被她那优美的文笔,诗意的哀愁而深深打动。

这篇文章是舒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细细品读,更增加了些许沉甸甸的感情,引起我心灵的震动。舒婷写了一个女同学的命运,从被同学讥笑为“蚂蚱”到最后无声无息地经历了爱情和志趣的破灭,下乡回城后被安排在市政局修马路。我想作者一定是含着泪写的,没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是写不出这么感人的文字的。

舒婷用她最擅长的诗意的语言开头就写道:“手扶住窗棂,我的心突然发疼。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感情真挚,让我不得不想读下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你”呢?作者接着是一段人物描写:“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不是林黛玉类型的纤细娇弱,而是真正的皮包骨头。你有必定要叫女孩子们伤心不已的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个人仿佛就站在眼前。插队时,舒婷曾步行40多公里去看的伙伴“蚂蚱”。文中写道:“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场面动人,感情真挚。后来,“蚂蚱”最后一个回城,因为初恋的梦破灭了,她谁也没通知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舒婷很为她惋惜:“命运使我成了‘文人’,成了传闻和争议的中心,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但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舒婷无限深情,无限感慨地写道。

舒婷的诗是朦胧的,可她的这篇散文却是现实主义的,自然、质朴、亲切、有感情。当然,舒婷散文的意境和魅力,离不开她诗人的气质和修养,文中写她与“蚂蚱”初相识时:“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无束的云、拔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分明就是一组优美的诗句。可见,舒婷是用诗心来写作的。

舒婷曾经写下一首名为《思念》的诗:“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一幅幅“挂图”色彩缤纷、令人向往,可想可视却无从触及,有“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妆”地伤怀、无奈与感慨。一题“代数”清纯何而无解,何而无果,那般遥不可及。“独琴”演绎怎样的孤寂,琴声几度凄凉,催人泪下,泪水如珠断落,叫人撕心裂肺。一双“桨橹”却那般苍白无力,无从企及彼岸,唯有扼腕叹息。

我所有的情愫都似翻江倒海,终于,化作两行清泪、黯然神伤,久久凝目……。

我们都曾记起,我们不曾忘记,那些曾经在心灵上留驻过的岁月痕迹。拾起往事,又总那样不经意,却又无所逃避。当看到舒婷的《往事二三》时,走过的日子,便如醉酒的兔子般,叨叨絮絮的,卧在角落里,在三瓣嘴唇的闭合间流淌。往事,如酒后的红晕般,甜甜的发涩。

人生,也许免不了落寂,免不了怀念,免不了做那“半明半昧的梦”,免不了拾起往事二三,却永远无法重现,只化作欢笑背后的浅浅叹息。转身之后,依然欢笑,因为活着就像醉酒回首做梦一样,醒了,便依然生活。也正因为要活着,因为要活得使回首时少些遗憾。

人生免不了拾起往事二三,我们可以回忆起的事情终究无法重现。既然如此,叹息过、回忆过、悲痛过,便该继续生活了!

《致橡树》是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作者赞美了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都紧紧地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虽然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是他们两人都明白这种无声的语言。

《致橡树》可谓是舒婷的代表作,这首诗体现了舒婷的创作风格:清新、淡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的呼唤,只有朴素的情感真挚地流露。

第一节讲:“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了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讲:“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了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这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讲:“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六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2.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随笔

“呜呜……”汽笛长鸣,火车在铁轨上飞快地驶过,留下一位大约十来岁的女孩。红头发,尖下巴,大眼睛,大嘴巴,苍白瘦小,脸上长满雀斑,充满朝气与活力,她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安妮。

坐在马修的车上,安妮任想象自由的飞翔:高大的苹果树栽在道路两旁,盛开着雪白而芬芳的花朵,这是“白色的欢乐之路”;蜿蜒曲折的池塘有着忽隐忽现、不可名状的色泽变化,这是“闪光的小湖”。“情人的.小径”“悠闲的旷野”“柳池”这些浪漫的词语也就只有如安妮这般天真可爱的少女才能想出来吧!

她的可爱,她的乐观,她无暇的想象,都让我深深的着迷。每一次她的激动、欣喜和孩子气都让我与她贴的更近。她那奇特瑰丽的幻想和想象,她在困境中坚守的神奇的精神境界,她那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都无法不让人喜欢上她,迫切地想去认识她,她便是安妮?雪莉!

“我能听到小溪的洪亮笑声一路传到这里。你留神过小溪有多么快活吗?他们总是在欢笑。即使在严冬,我都能听到它们在冰层下面的笑声。”

泪水伴着欢笑,安妮慢慢的长大,红色的头发渐渐变成茶褐色,幼稚的女孩已经成为了少女,我透过字里行间,注视着这位迷人的姑娘,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使她收获了快乐与幸福。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安妮在情人的小径独自起舞,扬起了高傲的脖颈,目光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哦!安妮·雪莉!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七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4、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

5、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6、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

7、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书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8、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9、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10、《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11、《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培根是个奇怪的人。培根是个矛盾的人。他追求权力却身陷囹圄,但追求知识则名闻天下。

不得不承认,《培根随笔集》太有名了。培根真的很不正常,“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很有力量。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八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九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读《培根随笔》有感。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一

舒婷是一个诗人,所以她的。

散文。

也是诗化的。读者读了之后,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舒婷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最初认识舒婷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正是喜欢读诗和写诗的年龄,她的那首《致橡树》成为我追求爱情的标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舒婷写的散文《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又被她那优美的文笔,诗意的哀愁而深深打动。

这篇文章是舒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散文。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细细品读,更增加了些许沉甸甸的感情,引起我心灵的震动。舒婷写了一个女同学的命运,从被同学讥笑为“蚂蚱”到最后无声无息地经历了爱情和志趣的破灭,下乡回城后被安排在市政局修马路。我想作者一定是含着泪写的,没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是写不出这么感人的文字的。

舒婷用她最擅长的诗意的语言开头就写道:“手扶住窗棂,我的心突然发疼。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感情真挚,让我不得不想读下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你”呢?作者接着是一段人物描写:“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不是林黛玉类型的纤细娇弱,而是真正的皮包骨头。你有必定要叫女孩子们伤心不已的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个人仿佛就站在眼前。插队时,舒婷曾步行40多公里去看的伙伴“蚂蚱”。文中写道:“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场面动人,感情真挚。后来,“蚂蚱”最后一个回城,因为初恋的梦破灭了,她谁也没通知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舒婷很为她惋惜:“命运使我成了‘文人’,成了传闻和争议的中心,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但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舒婷无限深情,无限感慨地写道。

舒婷的诗是朦胧的,可她的这篇散文却是现实主义的,自然、质朴、亲切、有感情。当然,舒婷散文的意境和魅力,离不开她诗人的气质和修养,文中写她与“蚂蚱”初相识时:“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无束的云、拔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分明就是一组优美的诗句。可见,舒婷是用诗心来写作的。

有人读了《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后说:“读过一遍,散不去的是淡淡的哀愁。再读一遍,更增加了沉甸甸的感情。”是的,这是一篇能带给我们深深感动的文章,我们会感动于作者跟“蚂蚱”之间的友谊,也会情不自禁地为“蚂蚱”后来的命运惋惜,为那一大牙缸中间大约浇了一匙酱油的稀饭而感叹。

作者跟“蚂蚱”之间的家庭背景、地位、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别,但少年时的友谊,往往可以超越表面的差异,再加上俩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所以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澄澈明净的天空”的记忆。

本文的大部分段落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作者写给她中学好友“蚂蚱”的信。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作者在行文中,用了不少诗化的语言,如:“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拨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

读舒婷的《真水无香》,读出了一个优雅、闲情、尘封着贵族气息的鼓浪屿。

从没有去过厦门,听去过那里的几个同事都说“没什么”,鼓浪屿更“没有什么”,于是一直就没有去的欲望。真是大错。

其实一个地方也好,一个人也好,“有什么”不在于一眼能看到什么,看出什么,而在于看的人本身“有什么”,怎么看。

可悲的是,鼓浪屿也因了这份风雅而在49年以后遭遇劫难。洋楼残垣破壁成了“自由猫”(舒婷认为只有“流浪狗”而不会有“流浪猫”。因为猫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流浪”相,会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尊严)的“避难所”,而洋楼的主人们一个个香消玉损,魂飞湮灭。(想一想,鼓浪屿的夜色中会不会仍有冤屈的灵魂飘荡?)。

不知道鼓浪屿现在还有钢琴多少?舒婷老屋的左右都是荒芜了的旧洋楼的花园。会不会马上会被房地产商拿去建成高层住宅或豪华别墅?其实房子是很随着主人的性子的,豪华的现代别墅里是再也走不出来一个骨子里透出优雅的贵族气息的人来,就如同舒婷看现在的博士、硕士一般。因为从49年开始,优雅和贵族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世家财产都被抄家,家族都被断代,阶级斗争成为生存的法则,亦如太平天国“均贫富”的大旗。50年的时光里,道德、财富、精神、自尊、良心都被夷为平地。

现在只有财富的暴发户,可能120xx年后或许才是精神、道德、良心觉醒的时刻。那个时候,或许从前的鼓浪屿能再现人间。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二

昨天讲舒婷的《致橡树》,一首非常优美的爱情诗,号称女性爱情的独立宣言。尽管已经是40年前的作品了,但是在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面前,它有着不可估量的时代性。

这首诗歌中的众多意象按照传统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橡树代表了伟岸而有内涵的男子形象;凌霄花则是依附虚荣的女子形象;鸟儿是盲目痴情的女子;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只图奉献的一厢情愿者;以上这些女子在爱情中都“迷失了自我”。

而唯有木棉,以一棵树的形象站立在橡树身边,代表了一种人格平等、独立自由、同甘共苦、诚挚坚贞的爱情观,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眼前的一拨孩子都是标准的“00后”,在青春懵懂的年华里读这首诗,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他们又会秉持一种怎样的朦胧的爱情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课堂。

之前预留了一份作业,在诗歌众多的意象中选择一个,男生写“如果我是一棵橡树,我希望她是”;女生则写“如果他是一颗橡树,我愿意是()”。倘若这道题有所谓标准答案的话,那括号里必然是要填入“木棉”的。

然而,“00后”们的世界还是让我大颠眼镜,各种答案都有,且说得颇有道理,不得不感叹这是个多元的年代,价值观缤纷呈现。不妨跟着我一起看看吧。

学生甲(男生)——。

如果我是一颗橡树,希望她是一朵举世无双、娇艳动人的凌霄花。我会用我粗壮高大的枝干,将她捧到最高处,让她尽情享受阳光雨露,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羡慕的眼神。如果狂风暴雨无情来袭,我会尽力撑开我碧绿宽大的树冠,为她遮风挡雨,保护她免受摧残和打击。即使凛冬将至,我的叶子皆已掉光,她美丽的花瓣无奈凋零,我也不会吝惜身上最后的温暖,和她一起共度严冬。

徐公言——。

孩子,你颇有霸道总裁的潜质,女人就是用来宠的,正应了那句“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

学生乙(女生)——。

如果他是一颗橡树,我愿意是鸟儿,在他的枝头做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与他融合在一起,成为他一部分。我要在他的铜枝铁干上漫步,感受他每一寸肌肤,像刀、像剑、也像戟。他为我遮风挡雨,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我对他日夜歌唱,让他的世界不再孤独单调。我惊叹于他的伟岸挺拔,他羡慕于我的自由活泼,我们看似是两个不会有交集的事物,但一棵树怎能少得了鸟儿的点缀,我愿站在他的枝头,陪他一起看这万千世界。

徐公言——。

孩子,你大概向往的是小鸟依人的甜蜜幸福吧,只是千万不要成为一只只会唱歌点缀他人的“金丝雀”哦。

学生丙(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一只欢快活泼的鸟儿。我喜欢看着她在空中自由飞翔,我喜欢听着她那清脆的鸣叫,就这样静静地,没人能懂,多么和谐,单调而不乏味的歌曲演唱者。我愿意用枝干托住她,在她劳累时供她歇息,我愿意用枝叶为她遮风挡雨,就这样默默地,无人知晓,多么温馨。不期望有什么不平凡的事,只期望能够简简单单,不被束缚,快乐便好。

徐公言——。

孩子,你应该会是个不错的暖男,默默守护着心中的女神,只要她快乐,你就会更快乐,不言雄心壮志,但求平淡是真。

学生丁(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当我在炎炎的烈日照射下,脚下的土地干涸皲裂开来,如果这时候有泉源在我身旁汩汩冒出甘冽的清泉,来让我度过这难熬的夏日该多好啊,我也会用绿荫挡住毒辣的阳光,保护她不会消散在空中。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三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四

缓缓走进小院,院中的石榴树飘落在地的黄叶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抬头望,清澈博大的蓝天之下,白亮亮的阳光正穿过疏朗的枝桠,轻轻地洒在地上,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晾衣架上,晒着床单、被罩、枕头套,拆洗的被套,粉红的,果绿的,淡蓝的,藕荷的,像一面面五彩斑斓的旗帜挂满了小院,在秋日的阳光和微风中,轻轻地摇荡,散发着一种青草和鲜花的气息。我把鼻子埋进去,猛吸几下,那种气息就随着呼吸徐徐传遍全身。

室内的地板、桌子,甚至每一个角落,都被妈妈擦得一尘不染。窗台上的康乃馨,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在妈妈刚刚喷过水的凝着水珠的绿叶映衬下,那样娇艳妩媚,散发出似有若无的迷人香气。原本狭小拥挤的小屋显得宽敞明亮,透着一股温暖和舒适。那一刻,我知道一种叫幸福的感觉,瞬间像潮水一样悄无声息地将我弥漫,把我包围。我情愿做那一个溺水者。

好喜欢和母亲一起吃饭的时光埃母亲炖的小母鸡,我给母亲挟一块,再给自己挟一块——那滋味真是,和母亲共同品尝、共同享受,对于我来是双倍的享受。母亲吃的很慢,我也放慢速度,边吃边等她。就像陪母亲外出散步时一样,必须照顾到她的节奏。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慢生活,时光如同橡皮筋被拉长了、再拉长,然而不断……。

轻轻合上书本,小提琴的乐曲正好接近尾声。有谁能说清母亲的味道是什么?如果一定要形容,用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吧,我的妈妈类似薄荷,淡绿,清凉,还有一丝中药的苦涩。

整篇文章讲述的是“我”的妈妈的身上的各种“味道”,其中就讲了两件事情,就有关于妈妈的“味道”,一件事是在夏天的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凉面”。后一件事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回到了家里,妈妈的'味道便是“鸡汤”了。

这位妈妈身上的味道其中的“鸡汤”味道,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我”病了的时候,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在电话的那边责备“我”怎么没有好好吃饭,多穿一件衣服,还骂“我”活该。而“我”却知道妈妈的心里是极其心疼的。

这里面说到了妈妈一边骂作者,但是这边的作者却知道妈妈的骂其实是在心疼她,这个原因,在下文中的第二十五段就可以看出来了。作者的妈妈在心疼她的女儿,她那么爱着的女儿,竟然生病了!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她照顾不到作者,何况,作者是她的女儿,所以说,她心疼。

妈妈给我的味道是土豆泥的味道,咸咸的,味道很好很好。每次我尝到土豆泥,如果你坐在我的身边,则可以看到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在吃的时候,我不会去想,这就是爱的味道,甜甜的爱的味道。

有的时候,我又尝到了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那个时候,是在妈妈教训我的时候,妈妈时常说我的作文需要进步,而进步的根本就是要多写,写完了还要多度,这样,才能够写得越来越好。说我现在总是不太写了,怎么能把作文写好。我知道,这就是爱中的辣辣的味道,让人尝了这种味道以后,心中都变得火辣辣的,一下子都冷静不下来。这种味道,让人辣得像哭。

就像作者的母亲给她的“十全大补汤”之鸡汤的味道一样。很温暖人心,很让人感动。但是在之前,作者的妈妈送给她的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一样,她的妈妈将她教训了一次,虽然说这种味道不好尝试,但是,给作者的感觉却一定是让她难以忘怀的。

《妈妈的味道》中讲述了主人公——妈妈的味道,我想,作者所说的妈妈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爱的味道,在有的时候,它会很甜;在有的时候,它有会很酸;在有的时候,它可能就很咸……总之,都是爱的味道。让我们好好的品尝爱的味道,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同时懂得,送给别人一些爱的味道吧!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五

孩子,你的爱情观稍显被动,只有她的主动付出,才能换来你全心全意的呵护陪伴。这样子很容易错失缘分啊。

学生戊(女生)——。

我愿意是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体现出一种坚持和呵护的爱。虽然平淡,但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为他造一些清凉,是单纯美好的付出。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比拥有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幸福。有的时候爱情是被需要,用微不足道的关怀让坚贞根深蒂固。

孩子,你在爱情中特别追求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惟其如此,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你要谨记:太过善良的付出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痛哦。

学生己(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泉源,不必相互帮衬,更不必终日依偎,只需要常年输送滋润我灵魂的清泉。有风有雨,寒潮风雷,必由橡树一人挡下。雾霭流岚,双方共享。爱不必如作者的观点般轰轰烈烈,不必一直依偎,只愿常年,以那清凉的泉水,滋润橡树干涸的心与根枝,默默支持橡树即可。当那橡树枯竭将亡,只有泉源会拯救橡树的生命。不若木棉,看似光艳有益,实则毫无帮助。

孩子,你对爱情的理解是建立在世俗的价值利益之上的,实用主义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主义,也消磨了爱情的相知相守,太功利了些吧。

学生庚(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缕缕日光,陪伴着他。我愿意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奔到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光的温暖,为他镀上光的金。我愿意,成为他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他长成高耸的巨树奉献自己。我愿意,在他冷的时候,送上一份温柔的暖,包裹住他原木色的心。即使是多云、细雨,也阻挡不了我想拥抱他的足迹。久雨初晴,久别重逢,橡树上的滴滴晶莹,在日光的照耀下,不知是泪还是雨。

孩子,你的成熟与无私,让你更乐于在爱情中扮演强者的角色,或许你将来的他会是一个在年龄或心智上不如你的人,任重而道远。

学生辛(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日光。因为日光能够给他带去温暖,送去光明。在失落时,用光温暖他的心,驱赶他心中的阴霾。当他愉悦时,用五彩的光线衬着他的欢喜。我似乎离他很远,在遥远的天边注视着他;我又似乎离他很近,化为柔和的光晕抚摸着他。他若离不开我,我亦离不开他。

孩子,你在爱情中表现出了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太能确定自己的全情付出能否得到对方的信赖忠诚,愿你将来能够更坚定一些。

学生壬(男生)——。

如果我是橡树,希望她是春雨,因为提到春雨,就会想到可以滋润万物,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而诗中正好是要表现“互相敬意”与“终身相依”,春雨会一同陪伴着橡树,给树以一种更旺盛的生机。

孩子,你直接跳过了爱情的甜蜜阶段,直奔婚姻的“平实忠诚”而去,虽然能给她很好的安全感,但是浪漫是女人的天性哦。

学生癸(女生)——。

我愿意做在你身边的木棉,共历风雨,不愿只因为你“高大”来攀附你,更不可能奉献我所有的一切换你不过多看一眼,而是你有长处我有优点,看似独立实则相依,我们平等却互相喜爱,一起走过生命最美好也最低颓的时候。最坚贞无非是,你最开心与最低谷时,我都在。没有人理解时,我们相互理解;没有人相信时,我们互相鼓励。我不只因某一方面而爱你,而是你的一切。

孩子,你读懂了舒婷的诗意,明白了爱情中双方平等的重要性,这种平等是人格的独立,情感的共鸣,愿你将来如愿以偿!

木心曾经说过:“爱情有三种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和。老之将至,义无反顾。”确然,青春少年的爱情观是懵懂的,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新鲜好奇而蠢蠢欲动。盲目的冲动必然酿成恶果,而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就能有正确的引导,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信息爆炸的年代,爱情再也不是遮遮掩掩的话题了,与其讳莫如深,不如敞开心扉。是时候开诚布公地聊一聊这个话题,告诉“00后”们该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去爱这个复杂的世界!

作者|徐一丹。

公众号:徐公桃李缘。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六

随笔简介,是谁机智的将一封十分重要的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是海娃;是谁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哨兵去送信?是海...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记得转发分享哦!

本文《》由随笔网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是谁机智的将一封十分重要的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是海娃;是谁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哨兵去送信?是海娃;是谁机智地用身上的白布小褂糊弄敌方?是海娃。是谁引诱日本鬼子进入包围圈?是海娃。读完《鸡毛信》后,书中的回去爱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娃正是靠着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的精神才得以脱险。在危险面前,我们应该像海娃那样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哦,《鸡毛信》你使我受益匪浅!

我在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中读到了“皇帝的新衣”这个经典的故事。让我学到了还多知识并懂得了一些道理。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喜欢打扮的皇帝,被两个骗子给骗了。他们说能做出世界最漂亮的衣物,但这衣物愚蠢的人却看不见。最后他们说做好了,却什么也没有。其他人也什么也没看见,又怕说成是愚蠢的人,所以都说是件漂亮的衣物。这天皇帝装着这件“衣物”去街上游行,一个小男孩看见后说;“这个皇帝怎么不装衣物”。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只有那些不诚实并且不去动脑筋思考的人,才会像这个故事中的皇帝一样被人骗了还知道最后成了人们的笑话。我们应该像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样从小就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蜘蛛侠》读后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蜘蛛侠》,它是一套介绍蜘蛛侠神奇经历的连环画读本。每当我拿起一本,总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后来妈妈让我说说喜欢这套连环画的原因,我想是由于蜘蛛侠同坏人坏事作斗争,除暴安良,最终凭借自己的特殊技能打败对手,为民除害,宣扬了一种正义的力量。

蜘蛛侠的一身特殊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从小开始日积月累,一天天练就而成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为了长大后能为社会做贡献,从现在开始每天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基本知识,将来才有可能练就蜘蛛侠式的特殊技能,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大的贡献。

在船上他认识了老船长说的瘸腿海盗。一天晚上,吉姆想吃点苹果,谁知啤酒桶里只剩下几个苹果了,他就钻进去取苹果,这时瘸腿海盗坐在桶上说的所有的话他都听见了,他才知道船上有一半人是海盗。到了金银岛,吉姆经历了海盗们群体叛乱的恐怖事件。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敢于探索最终才能成功,吉姆就是通过重重阻力最后成功返航的,还得到了许多宝藏,最后出了名。对了,在紧急的情况也不能发脾气哦!

《金银岛》这本海盗书令我流连忘返。

童话故事《小红帽》讲述的是一位叫“小红帽”的小姑娘,可爱而善良。有一天,母亲叫她给生病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了大灰狼,善良的小红帽不知道大灰狼残忍,被它骗去玩。然后大灰狼到林中小屋把外婆吃掉了。大灰狼又装成外婆的样子,等小红帽来找外婆时,一口把她吃掉了。后来是一个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从大灰狼肚子里救了出来。小红帽的经历真是惊险啊。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要听家长的话,做事情不能贪玩,也不能粗心大意,不然就会被“坏人”利用,对我们不利。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才能脱离危险。

以上就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舒婷随笔读后感篇十七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且在这静默中体味自我的高贵。

叔本华的书看过几本了,最早看的是《人生的智慧》,主要是这个书名很不错,有一种启迪人生的感觉,所以就开始看了,并且很快就看完了。满页满页的文字但读起来不吃力,大多数容易懂,特别是一些例子很生动形象,不得不说渐渐的喜欢上叔本华的文字了。现在正在看《叔本华思想随笔》,并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已经把序言看完。特别是在他的序言里面,他的内心的高傲,对世人的鄙视,对敌人的讽刺,对自己天才能力的自信,完全展现在眼前。暂且不说这些观点是否有失偏颇,对于一个人——更不用说是一个哲学家——来说这也很正常,唯独他的那种独到眼光和深邃的思维就已经让我非常喜欢他了。至少我给自己下的决心就是读完他的最伟大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对于性爱的解析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主张禁欲,因为他认为谈情说爱只是种属意欲对个体意欲压抑之后的结果,种属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其组成部分也就是个体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这一过程是在本能的掩护之下进行的。个体似乎不需要思考仅仅是出于本能就进行了这一实际上是种属需要完成的工作,简单地说个体是完全被迷惑住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狂热的去追求爱情就像去追求自己最大的幸福一样,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经过爱情之后的婚姻反而葬送了之前爱情的美好感觉,这也是种属意欲在达到目的之后置个体于不顾的结果,种属意欲也就是为了下一代的延续,只要两个人完成了下一代的延续其他的事情也就无关紧要了。

2.对于天才的定义,叔本华的应该是最严格的。天才头脑的产生,是由于智力与意欲,或者说认识的意识与欲望的意识发生了分离,认知完全摆脱了意欲的控制,自主的投入到认识活动中去的结果。叔本华在《论天才》一节也有相似表述,既可以理解为意欲指导人的认识或智力活动,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上。如果可以摆脱意欲的控制,那么这种认知活动是没有任何意欲指导的,也就是完全的自由的、自主的,这就是天才的情况。天才之所以比普通人有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在于其认知完全出自非欲望主导的需求,是最没有意欲控制的求知活动。在此种状态下的认知活动才能创造具有天才价值的成果。

3.关于意欲的理解和表述,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对于人的本质在于意欲,其他的则只是意欲的表现,包括人的智力也不外乎意欲的手段而已。叔本华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意欲和智力的从属关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前者影响决定后者,后者永远只是出于附属地位的工具。这篇文字非常的长,但是中心思想就是意欲的主体地位与智力的从属地位的阐述。

叔本华区分外在客观事物和人感受这些事物的主观能力,认为相对于前者,后者是人感受世界的更加重要的决定力量。从而,对于同样的人生际遇,拥有不同精神能力和特质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感受。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对旅游的一种看法:到处去看各种名胜固然好,到底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是真正重要的部分-靠的更多的还是人的自身(主观感受能力),而不是客观的景物。完全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精神浅薄的人草草看完了大千世界,却对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足不出户,却懂得人生的真理。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个死敌,它们有不同的起作用的范围。精神上的丰富是克制无聊的良药,一个拥有突出的智力和好奇心的人不太会感受到无聊;然而,精神丰富却往往以感受的敏锐为直接前提,这就使得对痛苦的敏感成为必然结果。反过来说,迟钝的感受能力固然使人较少感受痛苦,却也使得无聊成为必然的负面后果。

叔本华说,拥有某种自然天赋和继承一份年金,是对一个人的双重馈赠。前者使得一个人可以发展一种精神领域的能力,而后者作为物质基础使得这种发展成为可能。在叔本华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大部分人都难免于艰苦的劳作,这就严重的限制了一个人所可能具有的天赋的发挥。就这一点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每个人提供了发挥他的先天的禀赋的基础,尽管这种物质基础绝不是完美完善的。大多数的现代人仍然忙碌不堪,也许并不认为自己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自己的自然禀赋得以充分的发挥,但这也许是某种误解:叔本华所说的自然天赋和发挥这些天赋所需的物质条件,大约是大大低于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现代人所认为需要的物质基础的。大多数人所缺的并非是物质基础,而是天赋本身和愿意发挥这种并不带来经济利益的天赋的意愿-前者在现代和以前并无多少不同,后者却可能是在现代更加恶化了的。

叔本华瞧不上民族自豪感,认为一个人为了他跟一群人的某种共性而自豪是不合适的,毕竟一个人最应该自豪的只能是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我觉得倒不一定要把个人的自豪和群体的自豪看作是互斥的,但叔本华的论证显然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所有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优越感的有趣的角度: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东西值得骄傲,而只能寄希望于一个群体共同的东西(从而必然是简单和浅薄的),那确实是很悲哀的。

叔本华说命运是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这是一个先验的、因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此我把它称为可论证的定命主义。”他列举了催眠、预见幻觉和古代神谕和悲剧的例子,人们作出的阻止预言发生的努力最后都徒劳无功,大部分努力甚至反过来促成了预言的发生。所以那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是必然。

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引导力量”:“某种秘密的和不可理解的力量引导着我们生命进程中的转折和变化;虽然很多时候,它的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观目标和打算相违背,但是,这种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管目标是互相一致的;因而也就是促进了我们的真正利益。”这种必然性是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确定和独特的个性”导致的,而每个人的个性又是因为父母偶然的结合,因此“我们不得不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宿命论者,他引用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不是神选择我们的命运,而是我们自己选择命运。他强调的仍然是“生存意欲”的作用,它主导自然界的一切运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偶然环环相扣,印证最终的必然,人们用飞鸟和咖啡渣占卜的原因就在此。他又举了梦的例子,这里更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和他的关系,他把梦的原因解释为性欲,也就是生存意欲的表现之一。叔本华的“生存意欲”就相当于其他人所说的“神”——其他人只是把生存意欲抽离自身。

之后叔本华对康德的悖论进行阐述,试图使其协调统一。

最后他论及死亡的意义,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死后的再生、轮回及其所有的痛苦快乐都在死亡这一刻被决定,因此,“死亡时分才有了极为重要、严肃、庄重和可怕的特性。这也是最强烈意义上的决定性时刻——这是末日审判。”

这一篇论述的主题比较玄奥,我只能泛泛地说一说,完全理解很难做到。

读叔本华的著作,若读出内心深处始终闪烁着一盏不灭的长明灯,就开始有点意思了。

叔本华(1788~1860)本出生在今波兰格旦斯克,家里很富有,后来毫无争议地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顶级哲学家,更成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深受尼采、卡夫卡、托尔斯泰及弗洛伊德等大家的敬佩与推崇。叔本华关于意欲主宰和引导客观世界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现世及来世人们对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探求。

同为大哲学家的尼采形容,读叔本华著作,一如抵达森林高地,空气清新,令人耳目一新、充满生机。大作家卡夫卡无不佩服地说,叔本华就是一个语言大师,仅就其语言,就该无条件地去读他的书。托尔斯泰干脆就称其为“不折不扣的天才”。弗洛伊德更是毫无掩饰地承认,他的精神分析学渊源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有个理论,一个人的性格来自父亲,智慧来自母亲。于是,我立刻联想到叔本华空灵精妙的思想和落笔生花的才能,一定得益于并承继了他母亲擅长写作的智力优长。并且,若按照德国当代生物学研究的成果推论,叔本华当属于他父母結晶的第一个孩子。

那个理论是这样表述的,第一个孩子(包括已形成的胚胎)是女孩,必然是父亲智力胜于母亲;反之,第一个孩子是男孩,母亲智力胜于父亲。我闭目默想,发现我周围团转的亲戚朋友,无一出其右者。

叔本华29岁时完成的哲学论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举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在西方哲学界的崇高地位。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均属于叔本华后期著作,包括《附录和补遗》及《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细仔读完《叔本华思想随笔》,突出的感受是:意欲和智力是构成现象世界的两个要素,二者的本质及其关系就凝构成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叔本华所届定的意欲包括自然世界的人、动植物和无机物,而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人类意欲即体现为性格、意愿、情欲及道德等方面,它是主导人的客观行为的根本源头,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且永恒的。而智力(认识力)则是派生出来的为意欲生存、发展配备的工具,一如人体的肢体器官一般。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道德性格具有天然秉性,绝不是培养教育就可以造就完成的。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不会因为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常常听老于世故的长辈向着一懵懂小孩说,“从小看大”。我们也经常看到或听说一个人,经过学习教育“变”得由恶向善了,或暴烈的个性“变”得温和亲切了。

其实,这只是经过认识力暂时抑制后的结果,这样的乔装打扮绝不能动摇其本性。中国谚语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正由于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婚后不久的年轻夫妇咬牙切齿地互相抱怨:“原来你装得好像,你的甜言蜜语、温柔体贴都是假的!”究其实质,这真不是骂人,如果你读了叔本华的哲学,你一定会深藏不露地窃语:这就是本性,不怪谁。

知道了意欲作为表象世界的源发性和支配性作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诸如上海复旦医科学生林森浩在饮水机里下毒谋害室友黄洋致死心静如水,知名教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大言不惭,贫穷出身的官员贪占扶贫款心安理得,司法官员知法犯法趾高气扬,夫唱妻随的丈夫在外金屋藏娇“包二奶”毫无羞愧,以及名校高材生婚后频频家暴理所当然等等现象,看似荒诞,实则入情入理。

人性的恶象与善缘,并非因教育、职位、工种的差异而显现不同的影响结果,这完全源于善恶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可更改。

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实例,同样出身寒微的两个人,一个金榜题名官运亨通阳春白雪,却偷鸡摸狗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一个蒙学初开忍饥受冻下里巴人,却含辛茹苦行善四乡竭尽所能。甚至本为同根生的兄弟姊妹,他们各自的天赋禀性也令人费解地迥然不同,着实叫人叹为观止。性相近,习相远也,实乃“意欲”之不一,个体表现特质理所当然地大异其趣。

雷锋之为雷锋,焦裕禄之为焦裕禄,一定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我经常与人聊天时谈到这个想法,若雷锋、焦裕禄再现,我们一样可以看到“螺丝钉精神”,一样可以看到“甘为百姓埋风沙”的精神。这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虚无,而是形而上的哲学精神思想的指引。那么,宣传教育就全然无用吗?我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用”,但作用比较有限,只能是因时因地的外在制约加上主体智力的强制调整,暂时有所收敛罢了。若时机成熟,意欲本性暴发,更将变本加厉尽情挥洒如岩浆喷发。

对此现象的形象描画可以是这样,飞流直下的瀑布因其自然物质的本性,在机械动能和物化作用的催化下奔流不息。若要使它瀑面增大或缩小,即可开掘拓宽瀑流水道或修筑收拢河流拦坝进行强制改道。但是,随着长年累月的漫漶消蚀,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依然是它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即,恰如其分的宽和窄,所有各方都找到了内在应有的平衡。

《叔本华思想随笔》从自然科学到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涉猎极广,涵盖教育、心理、性爱、意欲、伦理道德等论述,其中,“论命运”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尤其引人思索,也轻而易举地与读者产生了同弦共鸣。该文分析说,“所有的事情不仅遵循着完全的必然性而发生,而且,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注定了”。

我体会,这可不是一般所称的宿命论那般简单。纵观人的一生,或以我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来说,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条不紊。比如,我曾既干过金融又干过记者(金融性报刋),既做过人事劳资、办公室、宣传部等行政及意识形态事务,又做过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研究、金融新闻等业务工作,回头看去,似乎毫无免强地协调和谐地贯穿而来,显示了不可质疑的必然性。佛教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民间有种说法,“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意思是人有思想意识,有经验分析总结,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作为个体意欲的人,恰恰是在翻来覆去地犯同样的“错误”,只是犯“错”的形式因认识力的动因不同而表现有异而已,实质还是“那个”-----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无法改变。

比如,一位多年至交告诉我,十多年前,他曾面对一位道貌岸然者的欲加之罪,怒从心生,拔地而起,毫无犹豫地将其猛推出门外而不顾-----而此人却是手握生杀大权,大可治人于死地者。

果然,他吃了大亏。如今,多年以后他又面对同样道貌岸然的又一伪善者,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重演了拍案而起的一幕-----而后者同样具有生杀大权且将他杀得血溅五步,但他依旧一如继往、宁为玉碎而重蹈复辙。

如此惊人雷同的现象决不是剧本编写的情节,确实是真切的如出一“辙”。由此我陷入沉思,从精神哲学的层面分析,这便是典型个体意欲性格的本然特性,此时此境,装是装不出来的,像由心造,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必然的进程。就这样,眼看是悬涯深渊,我的朋友还是奋不顾身,飞身而下。当然,牺牲的是笨拙的肉体,永生的是倔犟的精魂-----意欲道德性格不可逆的永恒本性。俗话说“命该如此”,就如同要彭德怀元帅下跪求饶,要祢衡放弃“击鼓骂曹”一样不可能。

上述思想观念,是说事物演变的必然性,只是人不知鬼不觉。西方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说,人类自觉奇妙之处,恰恰就是人类的未知领域。科学家分析说,人类对整个宇宙地球的可知度不超过5%,所以我们轻易不要否定我们仅有的一点认知并不掌握和知晓的东西,世界并不因人类的无知而否定万物生存发展的必然性。

我老是举这么一个例子与人分享:有两位路径完全相反的熟人某一天居然狭路相逢,彼此都惊叹不已。

其实,只是他们彼此“未可知”而已,若问问高高在上的地球同步卫星“天眼”,一切早已明了:两人日常行走的所有道路因意外事故全部堵死,彼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他们此刻相遇的脚下。于此,“天眼”早就尽收眼底,眼看着他们必然在此相遇,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就这么简单。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有精魂和上帝的概念表述,言明人的命运正是受它们的左右。“上帝说”几乎尽人皆知,这里暂且不表。

《叔本华思想随笔》也有关于精魂的论述,这是叔本华针对主观意欲永恒不殆始终牵引主宰客体世界的思想。

所谓“精魂说”指引命运,是说人的肉身驻着一个灵魂,在肉身之外还有一个精灵寄驻在千里之外的星空与灵魂及其附体(肉身)匹配,这就是人与星座对应的渊源。

尽管肉身之魂与深处星空的精灵遥不可及,但它们却时刻遥相呼应。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像是量子纠缠现象,不管相距多远,任谁一方偶有细微之举,它们就能立刻产生心动感应,一方感冒另一方必然咳嗽打喷嚏,无需道出,心领神会。

比如,一双手套从重庆分别寄往加拿大最北边的城市耶洛纳夫和南非好望角各一只,无需说明,当它们收到手套时,若耶市收到左手套,立刻就会知道好望角收到的是右手套,反之亦然。

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还有类似描述,说人死魂飞,一股轻柔飘渺的青烟从遗体上腾起,顷刻间灰飞烟灭,飞升的精灵将再次投身转世。其实,这在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中,都能找到轮迴再生、凤凰涅槃的教义思想。从哲学、自然科学角度看,并非信口雌黄,空穴来风。

末了,必须说一句,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是我读过的少有翻译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译者韦启昌,并非职业翻译家,只是一位在澳大利亚行医的华人。

然而,其译作深刻而流暢,精深而旑旎,极富洞察力和感染力,既能明白晓畅地传情达意,又能诱使读者爱不释手引人共鸣,足见其中外文字功底深厚、文学哲学功力老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381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