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总结前先梳理思绪,确保全面而有条理;范文中提出的总结方法和技巧对我们进行总结时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
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
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h2o=h2co3(不稳定)制碳酸饮料。
4、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二
我的说课内容选自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燃料》课题3第1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设计等思路训练的最佳素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内容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制取它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根据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及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观察 、对比,、实验获取信息,通过比较、归纳对获取的信息加工深化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可知教学重难点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药品及以及如何武装装置并设计化学实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在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这对一节成功有效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取得更好教学效果,还要对学生有一个很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我将从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课时的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学习了 制取氧气,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对化学实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不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归纳讨论法。
1、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温故而知新。实验室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归纳出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给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小组讨论,选取合适的气体收集装置。
2、小组合作,搭建装置。
3、多媒体投影学生搭建的装置,小组讨论,观察对比,改进装置。
4、小组合作,写出实验步骤,动手操作。
5、成果展示,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6、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实验一:做阶梯倾倒实验。学生观察到下层的二氧化碳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学生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而且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倒入软塑料瓶,向其中注满水。观察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将软塑料瓶中的水倒入试管中,滴入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引导学生猜想,紫色石蕊为什么变红呢?是水?是二氧化碳?还是其他的任何物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将裁剪好的四颗小星星浸湿,第一颗喷醋酸,发现紫色的小星星变红。第二颗小星星放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颜色变红。第三颗小星星烘干,放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没有任何变化,然后将第三颗星星润湿,发现小星星的颜色变红,然后加热,发现星星的颜色又变蓝。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是紫色石蕊变红的是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得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这一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三:学生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并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课堂小结,进行课堂练习。
最后,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地呈现了本节课的要点,便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体系。
本节实验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规律的发现者和归纳者。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以学生小组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锻炼学生的严谨的实验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解决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迎接以后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挑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新闻来导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呢?让学生做一回小侦探,查查小狗的死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为了节省时间,我将采用flash来播放co2的制取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将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实验一,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再加上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将采用视频来演示实验过程。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二,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将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学生谈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
(3)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4、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5、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多媒体显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四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 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 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 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
讨论交流。
复习知识,引出课题。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它们都是有碳、氧元素组成,这意味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让学生带者疑问去接受新知识。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露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毒性的重视,并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汇报。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课件演示。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
提问:
1. 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3. 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掌握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在有惊无险的爆炸声中体验实验应规范操作,懂得可燃性气体(粉尘)的使用方法。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1. 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
2. 氧化铜的颜色为什么回变化?体现了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 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
4. 左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发言。
1. 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3. 使学生不拘于书本,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
1. 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2.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体验讨论式学习的好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感。
上性质实验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总的来讲,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好,课堂气氛也很很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h2co3=co2↑+h2o。
co2+ca(oh)2=caco3↓+h2o。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六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第五章第1节内容。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
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七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课件演示及因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
(3)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的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
讨论交流。
复习知识,引出课题。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以结构决定性质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它们都是有碳、氧元素组成,这意味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让学生带者疑问去接受新知识。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露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毒性的重视,并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汇报。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课件演示。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观察。
提问:
1.如何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
3.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4.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可以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掌握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课件演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学生上台操作,其余学生观察并分析原因。
让学生在有惊无险的爆炸声中体验实验应规范操作,懂得可燃性气体(粉尘)的使用方法。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什么作用?
4.左边的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发言。
1.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3.使学生不拘于书本,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学以致用。
体验成功。
1.回家调查你们周围使用煤气或煤炉的用户,寻找安全隐患,帮助他们设计改进的方案。
2.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思考、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结果,体验讨论式学习的好处,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感。
上性质实验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总的来讲,学生知识掌握的教好,课堂气氛也很很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第3、4、6、7题。
3、书p119家庭小实验。
本节课设计新颖,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九
如下我将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1.首先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的分解。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预习教学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拟人法。首先我将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奠定了基础。对于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质,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怎么用小实验方便地进行验证呢?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没有分小组进行实验,而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前,我都做好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事先收集好4瓶二氧化碳气体,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小花,阶梯上的两只蜡烛,等等。每做完一个实验,我都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自行总结出实验现象及结论。最后,对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我请了3位同学以焦点访谈的方式分别扮演了主持人、二氧化碳气体、干冰。此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各小组代表纷纷争先恐后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由于课堂时间还算紧凑,最后剩余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测。
1.在课堂上的实验探究环节,我只是采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没有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我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只是做实验的旁观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不够深刻。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实验器材太多,实验项目共有3个,实验内容也很多,而且在操作时还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实验很容易失败。本节课时间确实不好分配,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同仁指点迷津。
2.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在第三个实验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分四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每个实验的现象及分析,但没有让他们讨论每个实验的作用,以及此类实验的拓展,我也没有花时间去引导。
3.在二氧化碳的用途这方面,可能花的时间有点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却顾此失彼。
1.时间分配的问题。总感觉这节课的容量大,时间不够用。如果分组做学生实验,那么就没有时间进行习题演练和及时巩固了。最后只能忍痛割爱了,不做学生实验,可结果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印象不够深刻,凭的只是感性认识和做一个旁观者。希望各位同仁、专家指点迷津。
2.如何将二氧化碳的用途用尽量少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又要保证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希望各位能给点建议,共同讨论。
通过本节公开课以及大家的评课,我有如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享:
1.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40分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
2.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在课前引入死狗洞的故事,我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很兴奋的样子,这样就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可见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活化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同仁、专家对本节课进行批评指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第3、4、6、7题。
3、书p119家庭小实验课后记:本节课设计新颖,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一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18页习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教学过程: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二、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三、布置作业。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板书。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h2co3=co2↑+h2o。
co2+ca(oh)2=caco3↓+h2o。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稳定) 制碳酸饮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检验co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四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虽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一些了解,但都是零散的、初步的。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与前面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完善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完善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教学设计以化学性质为中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验着手,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结合性质与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差异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在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使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一氧化碳还可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并通过实验来论证自己的分析。
本节课以录像“屠狗妖之谜”和身边的事例引出,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现象,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五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探究了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本节课采用投影演示与讲述、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
1.通过观察与思考,来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
2.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来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通过教师的介绍,来了解二氧化碳及其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通过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比较,学生自行归纳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问题情景】由意大利的“死狗洞”引入,并由此进入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学习。
【教师活动】归纳小结。并由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引入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灭火实验。
【教师活动】归纳小结,指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指明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红。
【教师活动】归纳小结,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创设问题】观察各文字表达式的特点,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归纳出化合反应(多变一)和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并通过投影一些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这些反应的反应类型。
【投影】练习题。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交流讨论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各猜测,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字表达式。并强调指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小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引入二氧化碳的用途。
【创设问题】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性,那么是否就说我们就无所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呢?引入二氧化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教材p45"联想与启示"。
【投影】“卡特里娜”飓风产生的分析,新奥尔良市受灾前后对比图。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地球之歌,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后实践】。
(1)猜测当时波曼尔在洞内做了哪两个实验,发现了“屠狗妖”的秘密?
(2)教材p45的“练习与实践”。
(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第三节。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5、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书写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药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盐酸(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药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药—药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酸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药(8分钟)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药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药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药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八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5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