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8:59:12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5 08:59:12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础,让我们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怎样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融入到总结当中,使其更具独特性?1.以下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一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大门水泥电线竿,提问:“这根高高的电线竿什么形状的,它为什么可以竖得这么高呢?(简单地让幼儿议论),师:“老师也很想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吧。”

2、重点:尝试用纸把书支撑起来的方法。

(1)寻找方法:出示纸和书,提问:“这是什么和什么;谁能用一张纸把书高起来,幼儿思考回答。每人各取一张纸试验。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

(2)师提示方法:小朋友认识过那些图形,可不可以把纸变成那些形状再试试呢,幼回答并动手做。师出示几种范例让幼儿说它们的形状。

(3)讨论:那种形状能把书架高起来,幼儿选中图形。

(4)师出示范图讲明制图方法,幼儿根据图示进行制作,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做。

(5)将制成图摆放好,轻轻将书放上去,试验。讨论自己选择的方法和结果。

3、教师试验,小结圆筒形的力量最大。师再逐一演示,确认试验结果。

4、小结:同样的一张纸,做成不同的图形,它的力量不同。有的把书架高了,有的不行。我们发现圆筒形的力量最大。

5、给予幼儿信息,发现在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1)观察试验:波纹纸板做成圆筒形它的力量有多大(将波纹纸筒竖放+小硬板再站一名幼儿――下面的波纹纸筒可以支撑住)。

(2)撕开硬纸板,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里面的波纹纸有什么用。

(3)小结:在圆筒形的纸中加入波纹纸它的力量更大。

6、自由活动:让幼儿都来站在小硬板上,感受硬板下圆筒形硬纸板的承受力。

7、观察多媒体:用各种材料做成圆形物体各有什么用途(如油漆桶、水泥电杆、纸杯、高压锅等);他们都有用材料最省、受力最大、容量最大的特点。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二

《图形的放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画贺卡示意图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随后安排了“画一画“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教材在这里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在这个操作――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放缩”、“保持图形长与宽的比不变”,画出的图形才与原图相像的`体会。教材的第29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对,找出“小猫”轮廓的点,并画出来,最后比较“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数对、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我也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了这些知识点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随时去自学。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向学生渗透图形放缩的方法。并且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纵观本节课浅谈以下几点:

一、课堂气氛较活跃,课堂导入流畅自然。

我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没有用以往的模式,利用课本上中的情境来导入,因为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预习了新课,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也大部分都能够自学懂。所以我利用放大镜和照片直接进入主题并引入了本课课题。

二、充分利用自学,调动学生的自信心。

课前资料准备充分,并且布置了自学,给学生一个预知本课主要内容的时间,加之内容本不难,稍加引导与提点,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处理主要内容,回答正确给与及时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板书的课题,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误解。课题应该是图形的放缩,而为了导入我写成了图形的放大、缩小(上下形式),本准备要将大小两字擦去,可想了想又没擦,想着应该会对学生有便于理解的效果,这还有待于我下去调查。

2.有关数对的知识复习与自学的时间太少,在后面的做题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了问题,还有不会写的孩子,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才及时给予了纠正。

3.在“贴一贴、比一比”活动的过程中,或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会更好些。比如有一个马虎的孩子,坐在最后面,他的工具没有带全,他就在活动的时候一个人呆呆的坐着,如果为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不过我觉得自己学习也有自己学习的好处,各有利弊吧。

以上就是我的课后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

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不同文件间的复制与粘贴操作。

(2)在组合图形时注重比例协调与整体美。

2.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

4.行为与创新。

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合理调整不同组合元素的比例大小。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半成品加工”策略、多元评价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半成品”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出示课题:组合图形。

二、新授。

(一)、尝试不同文件间的复制粘贴。

1、问:我们在制作盆花时,用到的复制粘贴的步骤是怎样的?

2、板书:选定——复制——粘贴。

4、学生讨论汇报。

5、师介绍:前期我们每位同学都完成了快乐家园和盆花的制作,但是可能有少数同学的作品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师在桌面上提供了一个素材包,你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文件进行今天的制作工作。

6、你能尝试着做一做吗?如果在粘贴后有问题,需要随时“撤销”(板书)。如果粘贴成功,需要对其进行“移动、拉伸、翻转、扭曲、变色”(板书)等“调整”工作。

7、学生尝试制作。

8、展示学生作品。

9、师:这就是在不同文件之间的复制粘贴操作。这种方法在以后我们学习其他软件时也会经常用到。

10、师:提示“另存为”将快乐家园保存到自己的班级文件夹内。

(二)区别“复制粘贴”与“粘贴来源”

1、师:刚才我们使用“选定复制粘贴”操作,完成了将盆花组合到了快乐家园的操作。其实在画图里,还提供了另一种将其他图片文件组合进来的方法“粘贴来源”(板书)。

2、师:演示粘贴盆花操作。

3、观察刚才的操作,你觉得“复制粘贴”与“粘贴来源”有什么区别吗?

4、学生讨论汇报。

5、师小结:(1)粘贴来源更简单;(2)区别“粘贴来源”只能得到整幅画的内容,而“复制粘贴”可以选择我们需要的内容进行组合。

6、师:所以我们要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组合图形。

(三)添加小鱼。

2、“慢慢画”还是“复制粘贴”?

4、学生操作。

5、学生作品展示。

6、学生互评作品。

7、师演示:为了让我们的作品更有生机,可以让小鱼也冒些气泡。

8、学生再修饰,保存作品。

(四)小结内容。

1、师: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你会将不同图片文件中的内容组合起来了吗?

2、学生汇报。

(五)作业巩固。

1、师:在我们的素材包里,有个“练习”文件夹,里面有3个素材,请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将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注意要尽量的合理。

2、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作品保存,“另存为”到自己的班。

4、作品展示,学生互评。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五

《图形的放缩》这一课上完了,回顾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找“相同的比”,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要把图画画得像,要按相同的比来画。

二、通过交流讨论、合作、操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动手和思维过程。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围绕着“图中的长和实际的比与图中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相同或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同,才能画得像”这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这样设计:讨论——说一说——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经历从想到做再到想的过程。

三、我们说,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情,而我上了这节课后,发现这节课不成功的原因是:

我为学生提供的图片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按相同的比画出来。其实本节课只要求让学生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长方形,对图片上的图案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在这节课中我提供的图片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通地简单地测量就能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那么课的重点就能轻松地突破。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同的比”让学生认识不够深入,这节课应牢牢抓住“相同的比”,让学生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来扩大或缩小就能画得像,这样也能为下面的学习《比例尺》作铺垫。

2、如果先学习教材提供的情景,再让学习操作,这样从说到作,从模仿到创作,让学生的学习有依据,效果也许会更好。

3、老师提供的格子纸格子应更多一些,让学生的创造空间更大一些。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六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旋转”。

(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大风车的转动;

(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

(4)汽车上的括水器;

(5)由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图案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于生活,播放动画生动形象)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的性质:

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和_______;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探讨知识点,直观形象,探讨性质设计填空题,有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学效果特别好)

第四环节: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

我来说我这节课的收获吧!

我还有疑惑,说出来大家帮帮我,我可不想掉队哟!

第五环节:目标检测:

分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中考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图案。

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升了学习的层次——设计。

本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

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具体设计中突出了以下构想: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六、总结。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八

图形的缩放是学习比例尺的前奏,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缩放,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问题情境----相片,相片上的人或物都比实际照的`这个面要小许多,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学习内容,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图形的缩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后,再组织他们研究讨论,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然后就自然过渡到图形缩放的方法研究上。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分析、比较教材上安排的两幅主题图,第一幅是一张贺卡,长6厘米,宽4厘米。第二幅图是三个小朋友笑笑、淘气和小斌在方格纸上画的这张贺卡的示意图。围绕这三个小朋友谁画得像,展开讨论,究竟谁画得最像呢?为什么?谁画得不像,理由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四人小组合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淘气和笑笑画得像,小斌画得不像,并将理由一一阐述,非常清楚。在集体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图形缩放的意义,使他们渐渐明白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这样与现实相结合,不仅生动具体的再现了图形的缩放,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本节课的实际意义及学习本知识点的应用背景。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九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学情分析与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第一课时:轴对称  。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

教学目标: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剪一剪,剪出p4做一做和练习一第2题中的图案。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3和例题4。        。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第6页1、2题。

第9页4题。

课后作业: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

重点难点:  。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2页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

(二)拓展练习:

完成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

板书设计:             欣赏设计。

张贴学生设计的图案。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第四课时:欣赏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        。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1、 你们还记得哪些图形可以镶嵌吗?

2、 模仿教材第11页将正方形纸剪拼后形成可以镶嵌的图形。

4、 展示作品,介绍方法。     。

三、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设计镶嵌图案。

张贴学生作品    图片1                图片2……。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28到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情境图。

讨论。

小结。

画一画。

探究活动。

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p28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判断。

写一写。

说一说。

写一写。

说一说。

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独立完成。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正是让学生经历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要求也不同。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的图形,并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第30—31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有丰富的平移和旋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定位。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入,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直观理解和辨认平移、旋转现象。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观;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推倒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物体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剪刀等。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三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的旋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或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

2、能找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原图形。

多媒体、三角形纸

4张扇形张、方格纸、三角形纸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一组图案,请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案美吗?

生:美。

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

生:通过旋转设计成的。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旋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并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顺时针方向。

(1)师出示一个钟面模型。

(2)问: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能用手势比一比吗?

(3)抽生比划时针转动的方向,全班一起跟着比手势。

(4)师:时针转动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方向

(5)师:生活中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2、体会旋转900的过程,明确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的。

(1)电脑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图a是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b?

生:图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就得到图b。

师:图a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多少度得到图b的?

生:图a是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得到图b的。

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生:图a以o点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师板书: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

(2)请学生继续看屏幕并思考:图b怎样变化就得到图c,图c怎样变化就得到图d?

a、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b、全班汇报,抽生说说图b到图c,图c到图d的变化过程。

c、拓展思维:

师: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得到的?

生: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0得到的。

3、转一转,说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抽生说说老师是以哪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2)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角形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和同方交流是以哪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3)完成:填一填。

以点a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以点b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以点c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54页说一说的第2题。

(1)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

(2)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

(3)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三、小结反思:刚才我们学了有关图形旋转的哪些知识?

生1:很多图形化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生2:图形是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生3:我能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四、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教材55页试一试的第一题,说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先让学生观察并猜一猜,图a如何变化形成图b。

(2)学生拿出图片转一转。

(3)抽生在屏幕上展示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4)重点指导第4幅画,先让学生独立转一转,再请学生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生1:图形a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生2:图形a顺时针方向旋转2700得到图b。

2、指导从学生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和图形c。

(1)图形a向下平移3个方格得到图形b。

(2)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形c。

3、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下节课再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新理念。同时结合我校的科研课题情趣教育,体现了数学情趣课堂的特点:数学课堂应生动有趣,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内心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与探挖的情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得到教与学的和谐,情、趣、智与知的统一。本节课有下面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有趣从而让学生充满情趣学习数学知识,体现“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

例如,开课伊始,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图案,并将其中一部分图案进行分解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让学生从动态演示中体味图形旋转的过程,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中我首先把握学情,将旋转的三要素分散开来,各个击破。首先利用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来认识旋转的方向;其次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动态分解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来认识固定点和旋转的度数。将教学的重、难点于教学环节的自然推进中逐步得以突破。让学生不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从而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第二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例如,通过让学生固定三角形的一点来旋转这个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绕“固定点”旋转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旋转方格图片,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方向与度数。旋转变换带给学生奇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图案,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又为下节课设计图案作铺垫。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层次比较清晰,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再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整节课学生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这正是北小人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情趣课堂。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四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

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

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表述不完整。

学习兴趣: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旋转)。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认真观察,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说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美丽图案的设计过程。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有相同的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形状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什么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份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师: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观察每次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2、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旋转到图形b、c、d的位置上吗?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集体交流,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点方向旋转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旋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实在是技术不行,“基本图形”与“旋转”之间有个箭头,“旋转”后面有个大括号,“方向”后面有个大括号,两种方向后还有箭头表示,可是打不上去,抱歉了!

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中,在探究主题图的设计过程时,让学生先观察课件中的旋转过程,讨论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独立尝试旋转,我觉得是否应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旋转,并说说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再看课件的旋转过程,加深印象。

以下引用高老师的板书: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旋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在听了高老师课后,我觉得,高老师在每一次的设计和实际授课相碰撞有摩擦时,都能“痛定思痛”积极进行调整和改进,点滴都在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求在靠拢,非常的努力,更体现出她对教学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深刻领悟。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1)、能否将旋转的三要素在板书时,用彩色粉笔突出出来;

(3)、老师在步步跟进每一个要素教学时时,能否让同桌之间就每一步的操作选择性的点几组边演示边叙述,是否更能对学生的叙述与实际认知的效果进行一个检验和评比,这样也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请高老师参考。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比第三稿设计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更细化了,更丰富了,给予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时间多,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高老师的初稿到第四稿,感觉每一次改动都是你进步的表现,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认为四稿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风车、摩天飞轮、钟表上的指针、美丽的图案等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数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梯度。从实物图形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练习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点方向旋转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相比第三稿设计,四稿中的这一环节设计较好,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图形a的旋转过程,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为学生叙述旋转过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生出错的就会很少。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感觉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本节课运用学生熟悉的风车、摩天飞轮、钟表、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照“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亲自体验旋转的三要素—辨析旋转的三要素”的思路展开教学,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数学美的平台。

教学中,教师抓住美丽图案的特点,精心设计“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转一转、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稿设计上传以后,老师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在叙述图形旋转过程时,出现叙述不完整的现象呢?”我也在深思,感觉老师们分析的原因正是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朋友们的指点后,我认为除了在主题图的旋转过程中去感受以外,还可以结合练习题,第一道题“找一找”讨论中心点的问题,第三道题“填一填”讨论旋转角度的问题,第四道题“转一转”讨论旋转方向的问题,在练习之后的讨论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旋转三要素缺一不可。我想,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困难相对更少一些,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

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与a′、b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旋转)是的,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2.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指出分别是什么在旋转。

3.引入点线面。

师:卫星和小球的旋转可以看作点在旋转,升降杆和指针的旋转可以看作线段在旋转,风车的旋转可以看作…(面的旋转)。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研究点的旋转.(板书:点)。

二、新课教学。

(一)点的旋转。

1.想象。

师:b点绕a点旋转一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想象一下。(停顿)有答案了吗?用手势比划一下。(圆)。

2.指出顺时针,逆时针。

师:谁能上来比划一下?像a同学比划的那样跟时针旋转方向一样的叫顺时针方向;(板:顺)比划一下顺时针方向;跟时针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板:逆)比划顺时针方向。

3.发现什么?

师:b点旋转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b点到a点的距离相等)能到上面来具体说说吗?

过渡语:如果ab是一条线段,它又是怎样旋转的呢?(板:线)。

(二)线段的旋转。

1.出示课前作品,都是旋转90度吗?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小尝试,老师收集几位同学的作品。都是旋转90度吗?

2.引出旋转三要素。

师:都是旋转90度,为什么画得结果会不一样呢?同桌互相讨论。

预设:(绕得点不一样、旋转方向不一样)旋转中心不一样。板书:(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不同(板书:旋转方向)什么是相同的?(板书:旋转角度)。

3.用三要素说旋转过程。

(1)师: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称为旋转的三要素。你能用旋转三要素来完整说说旋转过程吗?线段ab绕点()旋转()度。

(2)其他3幅同桌互相说说。师;剩下的3副图挑一副跟你同桌说一说?

4.找对应点,发现规律。

(1)找b点的对应点。

a.师:请(第一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谁听清楚她刚才怎么说?

b.师:大家听清楚她是怎么说吗?她说b到a的距离是4格,b’到a的距离也是4格,那么我们把b’叫做b点的对应点。

(2)找其他点的对应点。

(3)发现线段旋转特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的点和对应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点到对应点和中心点到对应点距离都相等)。

(4)找关键点。

师:同学们看,刚才你们说线段ab上有无数个点,那么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画出所有点的对应点吗?(不用)只要画出哪一点的对应点?(b)b点就是这条线段的关键点。

5.找联系。

师:这是线段的旋转,这是点的旋转,它们有什么联系?

得出:线段的旋转其实就是对应点的旋转。

过渡语:如果把ab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三角形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下面我们研究面的旋转(板书:面)。

(1)出示题目,请看操作要求:

a.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再画。

b.也可以先想一想,再画。

c.想办法说明你的画法是对的。

提醒:有需要的可以请学具来帮帮忙!

(2)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判断、验证画法。

(1)判断。刚才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几号是正确的?

(2)指出错误原因。

a.谁来说说2号错在哪里?

(预设:方向错了)。

b.谁来说说3号错在哪里?

(预设:对称,用三角形转一下)。

c.4号呢?

(预设:图形大小改变。让学生去转一下)。

(3)刚才你们都说第一种是正确的,怎么证明呢?

三角形旋转师:你是用整个图形旋转的方法验证的。

线段验证师:这两条线段就是oa,ob的关键线段。

对应点验证师:你是用找对应点的方法验证的。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证明。

其实三角的旋转实质上就是对应线段的旋转,也可以是对应点的旋转。

3.总结画法。

师:比较旋转前后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改变特征)。

5.揭示旋转性质。

(2)小结:正因为对应点到中心点距离相等,所以旋转后的图形大小形状不变,改变的是它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开放式练习。

(1)过渡:同学们会画三角形的旋转了。现在你还可以把这个三角形绕()点按()方向旋转呢?在学习单上试一试。

反馈:a.你们猜一猜他是怎么旋转的?猜对了吗?

b.纠错。师:他想这么画?你觉得他画对了吗?错在哪里?谁能帮他画出正确的图?

2.旋转拓展。

师:三角形除了同学们画的绕a点、0点旋转,还可以绕中间点旋转,看!也可以绕三角形外的一点旋转,看!

四、回顾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回顾一下是怎么学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先研究点的旋转,再研究线段的旋转,最后研究面的旋转,从简单到复杂。而面的旋转实质就是关键线段的旋转,关键点的旋转。看似复杂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入手,抓住它们共同点和联系进行学习。

五、图案欣赏。

过渡语:其实旋转里面还有很多学问。

1.其他角度、其他图形旋转。

师:比如旋转的角度不只是90度,还可以这样旋转。(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树叶也可以旋转,紫荆花是这样旋转成的。

2.瞧!这些美丽的图案怎么来的?(旋转)。

小结:旋转里面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本节课立足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1.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排是这样的:例1是时针的旋转,例2发现旋转特征,例3画三角形旋转,知识点比较杂乱而分散。而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点旋转——线旋转——面旋转”这条主线,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再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整节课层次分明、娓娓道来。

2.巧妙提供素材;

《旋转》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节课。难就难在空对空,学生说不清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巧妙得提供给学生小三角形、小棒等学具素材,让学生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说理,有依有据。

3.开放设计练习。

在练习环节我先设计了一道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把这个三角形绕喜欢的点,按喜欢方向旋转,不仅及时检测教学效果,还发散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绕其他点旋转,再一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及时总结方法。

课的最后我先问学生学了什么,再回顾怎么学的?然后出示课件,帮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反思性行为中,梳理盘点整节课的内容,渗透转化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老师上课有点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一点。

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和例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一、教学旋转的含义。

1、教学例3(出示教具钟表)。

通过学生交流,老师引导,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2、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教材第9页第4、5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811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