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而写下的个人感想和体会。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培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我想我们应该都有读后感吧。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独具个人风格和深度的读后感呢?让我们共同分享经验。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读后感摘录,并思考其中的观点和观感,相信会有不同的收获。
情人读后感篇一
暑假里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便随手翻起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下子就被这本薄薄的小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开头是这么写的: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多么温情默默的开头,让我想起了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我猜想,《情人》一定是一个无比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许还很传奇。
怀着无比期待和激动的心情,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内心特别压抑、字里行间那种悲凄感、颓靡感、孤独感令我喘不过气,杜拉斯不愧是大师,《情人》确实给人以震撼的快感。书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是白人姑娘透过人山人海看到自己的情人结婚的情景,四目相对时那男人眼中的孱弱与无奈和女孩眼中带着坚强和倔强的近似绝望的神情;中国有句古诗“恨不相逢未嫁时”就算相逢未嫁时有什么用呢,目睹心爱的人结婚还要什么比这更残酷和凄惶呢?!另一个情节是女孩在归国的轮渡上,看到巨轮笛声长鸣,吊板缓缓升起,拖轮启航远离岸边时,她开始饮泣了,但那是既没有眼泪,又没有声音的低泣,就连前来送行的妈妈和小哥哥都不曾发现。她伤心欲绝,也像上次一样倚船栏上,她知道情人也正在凝望自己。悲哉!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她突然不敢肯定她没爱过这个男人,没有这种她没有见过的爱情,因为这爱情已经在历史中消逝,就象流水消失在沙漠里一样。可现在,也仅仅是现在,当这首乐曲撒遍大海的时候,她才重新发现这种业已消逝的爱情。”无论女孩以前如何否定她爱那个男人,此情此景下,分别在即,她也只能放纵自己低低的啜泣,那是何等的无望阿,或许这辈子再无法缘相见吧,而她那么努力压抑的情感其实一直都在,浓郁似火般被她浇灭在心间。情极至毒呵!
这本书让我想起作家池莉的一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的确,《情人》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欢也许就在这绝望中的爱情吧。一个贫穷的生活艰辛的白人女孩和一个中国的富家少爷在半殖民地的越南,跨越种族、跨越偏见、跨越阶层相爱了,这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望,一种对非理性的偏执与迷恋,压抑感与绝望感在书中随处可见。抛开那些炫丽的写作技巧,大量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以及纵横交错的时空变换,我认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在于情感。杜拉斯写这部自传性小说时候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可我猜想,过了那么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她却始终忘不了16岁的那段短暂而悲壮的爱情,初恋的记忆穿越时空,还停留在对一段爱情的回眸和对一个男人的怀念之中。它的爆发可以划破沉寂的长空,震惊整个世界,这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段恋情!就像作品最后那个中国男人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情深不寿,正因为爱得深,那种无法爱、爱不到的煎熬才来得深刻、来得长久。我认为,《情人》整本书其实就是杜拉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乎绝望的故事。爱情是孤独和绝望结出来的红苹果,鲜嫩美好的外表下是绝望的毒汁在四溢阿!我读过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绝望的女性还有两个。一个是狄更斯《远大前程》中老处女郝维辛小姐,令一个是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小姐,两位老处女都是把内心的绝望辐射到生活的其他角落,实施刻毒的爱情计划来折磨他人,而最终驯服她们的都是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包括情人在内的这三部作品,的确验证了池莉的那句话,文学是一个关于绝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也许我的记忆里还会有《情人》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和细节,它并不像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那么正统,可它的确让我思考,思考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那些细腻与微妙之处。
情人读后感篇二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仅仅几句话的开端就把我吸引住了,不太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因为翻译者已经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作者原来的情感改变。而《情人》的开端被杜拉斯寥寥几语诠释的深厚而浓烈。
自此喜欢情人,喜欢杜拉斯。
《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浓厚的自传色彩,不同凡响的爱情叙述,使杜拉斯成为当代法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小说《情人》以一个法国少女与中国少爷在越南西贡偶遇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种疯狂而悲绝的爱情,蕴藏了生命最大的激情。她在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生活与艺术交织的空间,领略着异国情调,承受着生命中最沉重、最美好的压抑……在充满黑色的情绪流淌中,最为重要的是她突然就唤醒了你的记忆,往昔的一切如花朵在脑海里开放出绚丽的姿容。这里记录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的经历,特别是在黑夜降临的时候,我们正在沉睡,这种经历就像无声的音乐,覆盖了我们赤裸而美好的肉体,在心灵的底层静静地睡着。我们以自己苍白的经历,去呼应着来自《情人》里“冻结在那冰块里面”的救援之声。
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们虽然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极力反对他,却无耻地以我的肉体作交易,满足他们的金钱欲望。我的爱,从做童妓的时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幽会,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我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杜拉斯在道德上是反对派,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行动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费力地抛除道德的心灵枷锁,以自主的思考自决地审视内在的欲求,采取自觉的行动。从个人生命欲求的角度发现现实思想规则、行为规则的冲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为小说突破文本局限唤起广泛反应的内在要素。
《情人》中叙述者“我”与其类同幻象的相互认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断认同,构造出社会背景中的道德张力:“这位夫人和这个戴平顶帽的少女都以同样的差异同当地人划分开。她们两个人都是被隔离出来的,孤立的。是两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们的不幸失宠,咎由自取。她们两人都因自身肉体所富有的本能而身败名裂。她们的肉体经受所爱的人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问题就在这里,就在这种希求一死的心绪。”(王道乾译)异样的道德意识产生于这样的道德环境,只要这样的道德环境还在带来痛苦,文本中另类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义。
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思考?回忆?否定的道德曾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爱的感觉将预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将自我与社会联结起来。抛弃道德的庇护是为了抨击社会中的虚伪,抗争一种压抑人的伪善。观照了道德主体与道德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中体现的道德心理的意蕴。
战争,它们设定一套道德凌驾在真情实感之中,有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们的真诚意味着对道德的重新设定。从人的需求、人的尊严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还是从社会、从政府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这是产生冲突的症结所在,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终极的意义还是道德具有终极的意义的问题。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将悲剧之美赋予那些与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历史性的追求来展示对道德的另外一种理解。审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的文化。杜拉斯的小说中,社会作为与个体保持距离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从不表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外界之物都是历史地存在,象时间一样不能区分,不可阻挡。
情人读后感篇三
起初想看这本书,是因为王小波的大力推崇,他本人原话已无从忆起,大致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杜拉斯对本书内容的精心设计组合;其二是因为译者是著名大师王道乾。
第一遍看此书时,毫无头绪,由于“精心设计”,使得文学小白的我遍寻无着,不解其意,小说的叙事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延展着,初读会有凌乱无章法之感。幸而书精短,伴着脑海里梁家辉演绎的同名电影画面,追赶着看完了。
今年暑假,临近离家回金华,顺手将其作为了回程旅途读物,主要取其轻便倒无它意。从横市到长沙的大巴,历时四个半但乘程起伏摇晃不适于读书,等到下午三点半登上返金高铁,遂取出自读。据传当年这小说见诸报端未获颁龚古尔文学奖时即大为流行。不同于杜拉斯以往晦涩的风格,立马赢得大批受众。
如此见来,实在惭愧,本书我仍然一知半解。15岁法国少女在湄公河上遇到一位27岁的中国富家少爷。这并不是命定爱情的开端,至少之于白人少女,两人故事能有所发展,较大原因是家庭窘迫。无论遇到的是哪位富家少爷,应该都会有后续露水情缘。但此次相遇的中国男人,虽懦弱终不能将少女留在身边但确属真情真心。
在这样的主线之下,杜拉斯将情节如同抽屉般(王小波喻)辗转腾挪,串联叙述出女孩的家庭关系。书名叫做《情人》但我个人感觉这只是个支线,连带出这段情感纠葛之所以会发生的背景—即少女的原生家庭。一个令她又爱又恨独自承担着家庭重任的母亲,一位受着无限溺爱蛮荒霸道的大哥哥,一位似柔弱无助受欺压少女无限恋爱的小哥哥。
在书中描述到少女接到小哥哥死去的电报时,少女的感觉着墨甚多“最初,不能理解,后来,仿佛从四面八方,从世界深处,悲痛突然汹涌而来,把我淹没,把我卷走了,我们都不知道了,除了悲痛。”悲痛不已,继而产生了小哥哥并不是真的死去,小哥哥身上有着“不死”的较长篇幅思辨内容。
比较矛盾的,当属是对于母亲的情感。母亲,是一名小学校长,本应是气质而文雅的,但简陋过时的穿着,时而清醒时而失去理智的精神状态,对由于个人溺爱重男轻女所带来的子女间矛盾的装聋作哑,都让少女恨之入骨。少女对于富少的感情,也在变化之中,初始于对财富的贪求渐演变成“自己的永远初恋”之意。少女随着自身情感的成熟,也渐渐开始读懂、理解母亲,母亲为了家庭恪守道德压抑着情欲、对于子女的无限宽容、对于生计压迫的无力妥协等,让少女在怨恨着母亲带给自己诸多困境的同时不得不深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有一个画面,我读来印象深刻,一天晚上,少女、母亲、女仆三人坐于阳台上乘凉,少女看着与母亲面容一模一样但不是母亲的人(或许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母亲),诧异、惊喜、慌乱交织,想要留住当下这样的母亲,但现实的母亲已经回来了,仍坐在自己身边。
书本该如此吧,作为一个平台,承载着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情人》于我,是一个女人在不再年轻之时,对于自己家庭的记述。
情人读后感篇四
《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8月1日),译者王道乾。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篇五
情人:独特而又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的风格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频繁转化,具体来说,就是前几句还是第一人称,后一句就立刻转变为第三人称了。此外,小说也没有遵循常规的情节叙述方法,所有情节都是不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而看似随意的排列,我不知道这种手法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小说题目叫情人,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出现男主人公,反而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写女主人公和他母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误以为作者的目的是用情人代指母亲,来进行一番对母爱的赞扬与对母亲的怀念。在阅读到文章的4分之一时,男主人公出现了,而女主人公大概是出于经济需求开始和这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交往。随后在一天夜里自愿与这个男人发生关系,并且沉迷于这种极度快乐之中,一要再要。此后,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关系和内心情感时,多次使用了爱和爱情这两个词语,并且我对此疑惑不解,原因大概是因为作者没有在他们之间设置一些足够产生爱这种情感的情节,因此,我不认为这种关系足以称之为爱情。而最后结尾的时候,作者用一句话简单的解释了一下爱情的来源——度过了那未尽的一夜。哭过之后,爱情也就随之来临。
爱是什么呢?自从我看完《面纱》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但是思考不出来,于是我只能这样想,它就像高潮一样,等它来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了。
情人读后感篇六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情人读后感篇七
在缅甸出生,穷苦白人家庭的15岁女孩与中国富豪青年之间相爱,却由于青年父亲的反对最终无法在一起,女孩离开缅甸回到法国,男青年走进被包办的婚姻。
故事主线很简单,但作者采用了大量场景式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状态和情绪的描写,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写法很特殊,但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不是很好,故事中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知道此事他是谁她又指的是谁,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场景,导致故事情节不连贯,需要读者自己去拼装。
由此书的这种写法想到了王小波的小说,似乎也只是借鉴了这种自由的写作风格,但小波的书更加幽默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读起来比较愉快而且故事性也要强一些。总之,《情人》这本书要读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情人读后感篇八
经历了《虹》、《恋爱中的女人》的“失败”后,劳伦斯最终发现自己一生写作的主题,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解放人,也解放性,对生命的歌颂于是在长达数年的蛰伏,在最后的生命里创作了这本伟大的小说。
毫无疑问,这是本关于出轨的小说。出轨的情节和性爱的描写使其因有伤风化而封禁长达数十年。然而当你认真的阅读这本书,你只会沉醉其中,那些美妙的关于性爱的文字,除了让你有不可名状的自然而然的燥热之外,还会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原始的生命的张力!
在小说里其实康妮的出轨反而是被包容的,丈夫的性无能纵容,默许甚至鼓励康妮的出轨,这是一个奇怪的游戏规则。
那松树摇晃着,让她感到一种奇特的生命在冲撞着自己,富有弹性和力度,在向上挺着身子。这挺直的活生生的东西,树梢沐浴在阳光中!看着水仙花在阳光下光鲜夺目,她的手和腿都感到温暖。她甚至闻到了略带柏油味的花香。她是那么孤寂,似乎陷入了自己命运的湍流中。她一直都被一根绳子束缚着,像一条被拴住的船颠簸着,但逃不出绳子的圈套。现在她解了套,开始自由漂流了。
如果性是一种原罪,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我们都要以之为耻,那这种负疚感实在太累了些。
人蔑视欢爱行为,可又要为之。
劳伦斯并没有这样想,他以为性是一种自然的渴望,原始的美,一种生命的张力。人类因性而得以延续,我们无需掩盖和束缚。所以,当康妮在梅勒斯的身下时,她感觉到她成为了一个女人。劳伦斯在小说里对性爱的描写真的美的不可方物,如果看完小说会觉得性爱是一种罪恶的话,真的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美了!
他进入她的身体时,她感到他赤裸的皮肉贴到了自己身上。他在她体内停了片刻,在那里膨胀着,颤抖着。突然他开始难以自持地抽动,直到高潮。这激起了她体内一股新奇激动的涟漪,那涟漪荡漾着,荡漾着,恰似温柔的火苗,轻若鸿毛,直到美妙的顶尖,完美,完美至极,将她灼热的身体彻底融化。这感觉就像铃铛,铃声如涟漪荡漾着,荡漾着。最终,她不知不觉地发出狂野的叫喊声来。
人们有一个疯狂的禁忌,那就是不允许把性看成是自然的生命。
这真是一个愚蠢的禁忌。纵然书里有着洋洋洒洒的情色描写,然而我认为劳伦斯并非在告诉我们:要尽情的享乐!我想他是要说,爱自己!
情人读后感篇九
接连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刚被推荐看《情人》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想继续进入东野描绘的推理世界,简单的笔触藏着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东野圭吾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着杀人事件的前因后果,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些生活哲学,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不知不觉就沦陷了。
而渡边淳一的《情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文风,阅读前往往有个习惯,在看书介的时候心中就在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不外是男女间的那些事儿,没什么新意。
渡边淳一笔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单单存在于书中,其实她只是现今社会其中一类女性的缩影。28岁—35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活跃在职场上,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单身的人想赶紧结婚来摆脱单身生活的孤独寂寞,可是结了婚的人却在抱怨着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修子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的铺展开来,拥有体贴用心的情人时的愉悦,被异性求爱和关注时的自得,看着朋友结婚甜蜜幸福时的心酸羡慕,被情人的妻子发现自己存在时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选择婚姻还是自由时的纠结……仿佛身临其境!
情人读后感篇十
在某人的安利下(继失乐园之后),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情人》看完了,刚在早在7点半起床后至8点间,读完了最后一章,情人的身份或者说所有的感情都在此划上终点。
这里面的两个男人,都是典型男人的写照,岗部要介,一个血气方刚,热烈追求修子的男人,姿态在一开始就放得很低,态度明确,表白热烈,无法自控。但发现了修子竟然藏着另一个男人的时候,好像觉得所有自己做的一切、一切的低姿态求爱、示爱,都变得十分可笑,以至于说出了"没想到你竟会这么不规矩",马上将心境不一般的女子修子绑在了社会的羞耻架上,这种不假思索便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抨击是最可怕、最伤人、最心累也最无奈的事情了。被人泼了污水,却又不能马上清洗,继续任凭自己脏下去。
再到最后修子和远野暴力的分手,冷不丁的一个巴掌,说明了太多的东西,之前所谓“有男子气概、沉着冷静”的公司社长远野也只不过是一介俗人,“我都是为了你“,”我把你从情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都走到这一步了,下一步只能这样了”,中间穿插着各种低姿态的“我爱你“;这一切,在高度成熟独立的现代女性片桐修子面前,变得越发难看,越发难以接受。
修子的内心世界,其实也代表很多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自然属性就是一个行走的矛盾体,经常性地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每每换一个环境,与友人倾诉后,就变换了另一个心情。任由这样的矛盾下去,在这个井然有序的大社会环境下可是要吃很多哑巴亏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要做出很多的妥协,自由空间,安稳家庭,热烈情人,家庭保障等等。但其实并非没有曙光,只不过现在的社会秩序是由那些认可或正在接受这份秩序的人的描述和话语所建立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边缘的、次中心的、甚至新生的小规范、小秩序。它们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但也并不需要成为主流,只要你去抓住了自己的心情,认清了自己的样子,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再说说”林有有“这种为爱飞蛾扑火、死缠烂打、为爱产生强大破坏性的女性和片桐修子这样成熟独立、世界观成型的现代女性是完全不一样的,虽说都是做为”第三者“,但林有有就是疯狂想上位的真小三,而修子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式"曼特莱斯“式的情人,不想破坏对方家庭,只享受在一起时的时光。
使得在这份危机感下,”公司里的女职员匆匆就结了婚“,真佐子也一边焦急,一边也憧憬着早点找到如意对像;而相反,男性却在没有相对那么多约束地情况下,慢悠悠、后知后觉地长大了,甚至周围各种”你们男的年纪大点没关系的“,“大不了四十多岁事业有成再找年轻漂亮的”,这样的声音和观点不绝于耳;这不仅是来自你的父母、亲戚,也同样来自那些备受危机感和焦虑感压迫的女性们,一句“你们男的好啊,哪里用得着这么急“。社会的压力一方面催促女性快这快那,一步不可走错,一边又催眠男性让你觉得还是有很多机会的,结果就导致缺乏安全感、寻求更好保障的女性总是选择了己经有经济基础、事业相对有成的岁数相对更大的男性,而同龄的男性则是吞下了之份现实之痛楚,咬着牙让不成熟地自己接受了”事业先成功,再来谈爱情“这样的理念。介时到自己事业有成时,再和另一个毕业后寻求安全感的女性成立家庭,继续在喜欢那个女生的男生心里铸下另一道忧伤。
情人读后感篇十一
《情人》其畅销之剧足可与《飘》相媲美。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在白发暮年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居然有力量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动人心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少有的奇迹。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种伤痛,那种无助,那种绝望,那种爱到尽头的孤独,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种无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苍茫恒源的美丽,也是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岁的时候,一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了她的人生,与她共同编织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泪流满面,我被他们那种超俗的爱恋所感动。现在社会情人是一个贬义词,是说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无婚姻关系的单身男女,其实他们是一种事实婚姻吧。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一对男女可以超越年龄的约束和世俗的压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让我感到情爱的伟大与神圣。现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与美貌,寻找的是肉体的刺激与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灵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异的思想和超人的才华、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现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钱财、男人的权势利益,追求的是物质上的享受。谁还会再为爱情去树立丰碑,坚守一块心中的乐园?男男女女活的好现实,非常现实的活着,平淡了就出去风风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恋爱是恋爱,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几人能把爱情进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与忠贞只是嘴边的一个遥远的童话。
亲爱的朋友,我为他们高歌!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在天堂一样的幸福快乐,做神仙伴侣逍遥自在,享受爱的甜情蜜意.........
情人读后感篇十二
戴?赫?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88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