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2:16: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5 12:16:13     小编:紫衣梦

在教学工作中,教案起到了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教案应该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一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二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

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三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层(“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

第2层(“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

第3层(“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记述公西华述志。

第4层(“点,尔何如?”――“吾与点也。”):写曾皙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春秋末期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关于__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全文共___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把《论语》和《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伤乎(妨碍)。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

c.加之以师旅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4、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

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此来否定他的志向。

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

参考答案:

1、丘仲尼思想教育儒语录儒20《孟子》《大学》《中庸》。

2、答案为b。“如”为“或者”。

3、答案为c。a项“风”、b项“后”、d项“鼓”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吹风”、“留在后面”、“弹奏”。c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答案为b。孔子对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即“其言不让”,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四

我的问题:

1、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也”?又为什么要“喟然叹”?

3、几个弟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个性及才华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补充的问题:

1、最后一段后面有点混乱,不知道要说什么。

2、曾皙的说法与政治似乎无关,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肯定?

3、孔子哂笑子路仅仅是因为“其言不让”吗?

关于“夫子哂之”——。

其一,子路过于率直。这是孔子一直在批评子路的地方。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子路性格一直好勇,率直,急躁,所以抑其个性,以予教导。最后子路还是因好勇而亡身,不能不说孔子对子路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子路后来在卫国给大夫孔悝做邑宰(家臣),因卫国王室政变,不听同门劝告逃离,说身为家臣,怎么能够逃避,而归回卫国,被杀害。

其二,孔子的主张是“为国以礼”,子路的言说中却是“可使有勇”,不合乎礼制思路。

其三,子路不谦让。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子路显然远离标准。

孔子与子路感情极深,哂笑甚至打击一下,也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孔子也多次表扬子路的节俭。

关于“吾与点也”——。

其一,其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真正高层次的生活途径,是令今人心向往之的图景。

其二,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曾点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

其三,孔子的愿望或许并非治理政事,他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哪里还需要我去改变呢?或许,他的最大愿望与孟子无二,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吧。

其四:喟然,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关于弟子性格及才华——。

子路:性情直率鲁莽,有政治才干。是伴随孔子左右、与老师感情颇深的弟子。子路的结局被孔子忧虑所中,最后果然因为性格上的恃勇逞强、不避祸患,在卫国担任大夫孔悝的家宰是时,遭遇卫国王室政变,被杀害,死后受醢刑,剁为肉酱。由此可见为什么孔子屡次抑制子路的急躁性格了。

冉有:偏重执事才能,所以说自己礼乐不在行,谦和礼让。

公西华:长于礼仪,有治国之才,礼让谦和,出言谨慎。

曾点:曾参(曾子)之父,淡泊名利,逍遥自在,雍容悠游。“高人”形象,韬光养晦,从容淡定。曾西身上散发着内在礼乐修养而积蓄的悠远从容,境界高远。

关于最后一段要点——。

只不过讲“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后面的意思,主要是肯定冉有、公西华出言谦和礼让,表示他们的才能足以治国。

课后延伸(由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点)——。

“侍坐”究竟是怎样一种场景?古代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侍坐”形式?曾点的表现看来不太有礼貌,也不合乎礼仪,为什么反而得到孔子赞同?(包堉含同学拟问探究)。

1、《汉典》资料:

(1)在尊长近旁陪坐。

《礼记·曲礼上》:“侍坐於所尊,敬毋餘席。”孔颖达疏:“谓先生坐一席,己坐一席,己必坐於近尊者之端,勿得使近尊者之端更有空餘之席。”

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适有事务,须自经营;不获侍坐,良增邑邑。”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把安老爷夫妻的座位安在东席面西……公子合金玉姊妹两个分两席打横侍坐。”

(2)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金友章》:“一夕,友章如常执卷,而妻不坐,但佇立侍坐。”

2、补充:

(1)陪君王谈道。《黄帝内经素问》:“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始终。”

《资治通鉴·魏纪一》:“王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2)侍坐的多种形式及规范:正坐礼节,在“侍坐于先生”、“侍坐于所尊敬”、“侍坐于君子”、“侍坐于长者”时,则要求更衿庄严肃。如侍坐于先生,应执弟子职,即“亦有据膝,毋有隐肘。”(曹砚农《中国古代坐法与礼仪文化》)。

3、结论:弟子侍坐,与正式的教学有所区别。曾西悠然弹琴及从容作答,显示孔子与弟子之间谈学论道时气氛的融洽宽松,也表现曾点性格的悠游独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读、探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孔子的政 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现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1、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法】品读 讨论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解题: 理解侍坐的意思及几个人物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以“志”为线索,围绕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展开。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2、分组讨论归纳每个人的志向及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以上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四人各自的志向及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畅谈,不求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重在有所感悟。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礼治图景 ,体现着儒家的礼治思想,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4、探讨写法: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1、教师引导学生简析孔子对四人述志的态度。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皙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理想的表述。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当做最大的人生快乐,即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相统一。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学生谈自己的梦想。

1、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

2、课下阅读《论语》,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记录其言行,全面了解人物风貌。

附: 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孔子问志

弟子言志

以礼治国

孔子评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不子)坐着。不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长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答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长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答人的道理。”

不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答什么,但愿意学习答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答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不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由儿回来。”

不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不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不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不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长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长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长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答一个小相,那么谁能答长相呢?”

注释。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摄乎长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能:动词,能答到。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伤:妨害。乎:语气词,呢。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后:动词,后出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长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文言知识。

通假字鼓瑟希:希通侯稀”,稀疏。莫春者:莫同侯暮”,晚。

活用现象勇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勇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勇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勇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勇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重点虚词勇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勇勇(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勇(3)则(以语: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勇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勇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勇5、而(1)子路率尔而而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勇(3)非诸侯而(:连词,表并列。

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勇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而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勇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5。以勇(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勇(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勇(3)则(以语(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勇勇(5)以俟君子(而,连词)勇勇勇6。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如(话,名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七

钱黄莉。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一、导入。

1、说目标。

2、说说孔子及《论语》。

“六经”:礼治、乐教《论语》。

3、说题目,导入课题:本篇即是《论语》中一有名的长篇对话,题目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弟子们陪侍孔子闲坐谈理想志向的事情。

结语:让我们打开时间的大门,回到两千多年前万圣贤师孔子的席前,再读孔子。

二、整体感知。

(一)、齐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让学生介绍孔子和弟子谈志向的具体情况(问志-述志-评志)。

结语:在…同学的介绍中我们依稀可见圣祖先贤们的音容笑貌。现在,我们来说说孔子和四位弟子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探讨。

(一)、人物性格特点。

1、可对比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子路和曾皙)。

2、提到写作特点:对话、动作描写,传神、简练含蓄。

结语:大家的'分析细致,讨论热烈。刚直好勇的子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副刀光剑影、气壮山河的征伐图。浪漫的曾皙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诗意的暮春图。合上书本,我们眼前似乎还行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此时的你心中可能会有很多感想或疑惑,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一起分享。

3、朗读课文(时间充足的话)。

4、提出疑问。

(二)、析疑解惑(把疑问归结为一个:曾皙鼓瑟。以此为突破口理解暮春图,进而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主张)。

探讨:为何要写曾皙鼓瑟这一细节?

明确:

1、乐教;如庖丁解牛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子路鼓瑟有杀气。

3、他最理解暮年的孔子,一上课就营造了一个田园诗意的氛围,而其他三子却还不合拍的大谈凌云壮志,所以孔子才或笑或不应,却也不当面批评。(圣人啊)。

2、解读“春风沂水”图--最古版的世外桃源。

(1)、礼治社会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

长爱幼孝,其乐融融。

没有战乱,没有灾害,和谐安详。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2)、济世无门后退守一隅的精神家园。

“帮有道,则仕;帮无道,则隐”,也许孔子晚年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不愿随波逐流盲从附议,于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转身砌起一方精神家园,坚守曾经的信念和理想。

结语:让我们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个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种淡定的容颜,沿着圣人孔子的足迹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四、布置作业:

就心中欣赏的人物写一段文字,抒抒感慨。

五、板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第一册阅读部分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 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对先秦文学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诸子百家的言论、作品及其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四)教学目标 :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学习这种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就难以准确地理解,这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 :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导入  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通过这个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旧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批文入情赏析法;

2、知人论世。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从文本出发,批文入情、知人论世。

2、赏析要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在《文论七则》中,我们知道郑板桥喜画竹子,根据他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但艺术创作是如此顺序,阅读作品要“批文入情”却应该是反方向。今天,我们就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来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欢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1、请几个女同学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请同学点评表演(提醒同学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概括。

4补充资料:

(1)子路:

a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b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讲,说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

b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

(3)冉有: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4)公西华: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二)手中之竹——编者最推崇谁?(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意图)

1、请几个男同学分角色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体会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间接描写

3、写作意图

(1)提醒《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可能是谁?

《论语七则》中,对谁称“子”

(2)知人论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赏谁?(治学时的知人论世)

1、孔子最欣赏谁

(1)文中孔子的判断依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孔子的思想观:

a仁

b礼

c仁与礼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礼的本质内涵是仁

2、曾皙为人

3、子路为人

(四)总结

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夫》

2、对下联:

诲人不倦万代宗师

学之不厌千古贤人

横批:教学相长

3、推荐阅读书目: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于丹《论语》

(3)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诗坐。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思路结构: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1、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2、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3、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们大,你们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于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明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明确: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明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第三段写孔子评志。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育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明确: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由于到处碰壁,孔子自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们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孔夫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很潇洒。所以“不求为政”的曾点能得到孔子的赏识。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又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气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课堂导入:请一个学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学的言谈,其他同学来猜,并分析这位同学言谈背后的情态或性格特点。

四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三处短短的对话,非常鲜活地刻画出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率尔”,把直率鲁莽的子路表现得准确到位,而后两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位谦虚谨慎、平易谦和的彬彬君子。

写曾皙较详细,先用“鼓瑟希”来渲染师生间融洽随意的生活气息,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铿尔,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鲜活生动起来。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案范例一:曾皙的言志与其它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读完本文,你心中浮现出怎样的孔子形象?课下完成此篇随笔。

老师用温和自谦的话创造了师生间轻松亲切活跃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表现了孔老师和蔼可亲,开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对学生评价:有的直接评价,有的不加评价,背后都能读出孔老师的鲜明形象来。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不懂得谦让;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都比较肯定,但认为他们过于谦虚了。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听了之后表示赞同,而不加评价,一来避免直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强加于人,表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风范;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弟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受启发,自我领悟。一位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2)、用诗意语言,形象地口头再现曾皙的一番话,并以《我理想的课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场景》等为题,写百字小短文。

2、活动设计。

(1)、把本文设计成一个小舞台剧,可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那说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开展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3、专题研究。

(1)、课下阅读《论语》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篇章,小组合作探究专题:孔子教育艺术之浅见。

必修课程中《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谈的是人生追求和选择,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我们读出了儒家积极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追求和选择,从《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读出了道家遵循内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选择。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作文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四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五

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气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写法。

一、理解、鉴赏:

1、课堂导入:请一个学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学的言谈,其他同学来猜,并分析这位同学言谈背后的情态或性格特点。

四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三处短短的对话,非常鲜活地刻画出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率尔",把直率鲁莽的子路表现得准确到位,而后两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位谦虚谨慎、平易谦和的彬彬君子。

写曾皙较详细,先用"鼓瑟希"来渲染师生间融洽随意的生活气息,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铿尔,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鲜活生动起来。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案范例一:曾皙的言志与其它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读完本文,你心中浮现出怎样的孔子形象?课下完成此篇随笔。

老师用温和自谦的话创造了师生间轻松亲切活跃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表现了孔老师和蔼可亲,开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对学生评价:有的直接评价,有的不加评价,背后都能读出孔老师的鲜明形象来。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不懂得谦让;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都比较肯定,但认为他们过于谦虚了。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听了之后表示赞同,而不加评价,一来避免直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强加于人,表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风范;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弟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受启发,自我领悟。一位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2)、用诗意语言,形象地口头再现曾皙的一番话,并以《我理想的课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场景》等为题,写百字小短文。

2、活动设计

(1)、把本文设计成一个小舞台剧,可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那说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开展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3、专题研究

(1)、课下阅读《论语》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篇章,小组合作探究专题:孔子教育艺术之浅见。

必修课程中《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谈的是人生追求和选择,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我们读出了儒家积极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追求和选择,从《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读出了道家遵循内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选择。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07年作文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49333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